两岸禅学会议的风格
2014/9/3   热度:166
两岸禅学会议的风格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就是修心修身修行为。修心,断惑证真,断意识流,见不生不灭法身,是智慧,是见地。修身,转四大五行,破身见身障,破五蕴,是功夫,是定力,急不来,非一步一步脚印不可。修行为即修一切心口意善,修六度万行,磨习气,积福德资粮。修心修身修行为,就是法报化三身。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 作者: 宏印法师 - 佛教青年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一、共襄盛举
我与惠空法师认识多年,从早期慧日讲堂,到他接任圆光教务长、在佛青会共事、出入慈善寺,直到现在住锡慈光寺,对于他的眼光、胸襟与热忱,内心欢喜这是佛教僧青年中不可多得的人才。惠空法师举办两岸禅学会议,两次都邀请我参与,我也都答应了,而且印象中,两次都办得很成功。
两岸佛教交流,这一主轴、动机与意义,是应该给予肯定的。我自己也很关心两岸的佛教交流;多年来,看到惠空法师在非常有限的资源下,能这么热心地推动两岸佛教交流,内心很肯定与赞叹。虽然我本人没有具备这么多因缘来参与这些事,但看到佛教的事情有人在推动,我们既认同他,就应该去支持他,这是我一贯的态度。台湾佛教的母体在大陆,就我去大陆三次的印象,大陆佛教确实有极须我们协助的地方,但也保留一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透过互相交流,可以互补、互为增上。这是促成我参加两岸禅学研讨会的因缘与动机。
第二届的禅学会议,扩大为A、B两场,我第一天报到时才发现这样的安排,刚开始还担心人数会不会分散而不够热络,结果却十分圆满,两个场地都座无虚席、不冷场,感觉上真的是很好。但私底下倒听参加的人反应: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遗憾,希望能成为一场,多办几天,每篇论文都有机会去听。一般来说,分场次多是就语言不同而分,较少同一语言分两场,这点是可以列入研究、参考的。整体来说,两岸佛教的学术交流活动值得肯定,并应该再持续、扩大,加深加广,这是努力的一个方向。
二、佛教生命力的回归
对于此届禅学研讨会之“念佛与禅”的主题,我完全抱持肯定的态度。众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印度,佛灭后五百年左右传入中国,自东汉末年至今已两千年。目前世界佛教中,发源地之印度佛教已没落,而形成南传、北传、藏传三大系佛教鼎足而立的局面。从中国佛教史来看:两千年来的中国佛教,有著独树一帜的特色,隋唐形成的大乘八大宗,在教理和思想上各擅胜场,而落实到修行上,融贯为禅、净二门。如同太虚大师所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这说明了“禅”是中国佛教生命力的所在。隋唐时禅宗子孙遍天下,净土则是禅逐渐没落后,至明清之际才后来居上、取而代之,当然,这当中也有“禅净双修”的倡议。
念佛求生净土和参禅明心见性,这两个实践的修持法门,一重他力,依佛力往生;一重自力,契证本心以达解脱。这次透过禅学会议的探讨,在思想上厘清、在知见上导正,正是要助于学佛者落实到实践上。研讨会只是开风气于先,接下来就是禅七、佛七的修行实践,这才是宗教的生命力来源。如此将佛教信仰、修行实践回归到生命力的核心点上来,这点很难能可贵,也是我对这次会议最为肯定与赞叹的所在。
而从此也突显出惠空法师举办禅学研讨会的特色与风格。所谓特色,是透过比较显现出来的差别点。台湾佛教界有很多单位举办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但多偏于一种“学术性的学术”,这种研究方式是受到欧美、日本近代佛学研究风潮的影响,注重经典引据与整理、文献考证、版本校刊、原典语文对读等等,弄得枝枝节节,有时反而掌握不住中心思想,甚至连做为宗教信仰生命力的宗教情操都模糊了。
当然,这种比较偏于文献性的学术会议亦有其价值与意义,不能全盘抹杀;但也不应当说唯有这种方式的学术会议,才叫学术会议。我们不但要朝义解思想去研究,更要扩大到修行实践的层面来,大家来发表与交流修行心得。像这次大陆学者就有人反应:为什么学术性的会议规范、论文规格、写作方式,通通要合乎欧美的模式?这句话具有挑战性,但也开拓了我们思想的观点。因为如果都要引据、考证,印度、中国古来的祖师大德会说这种做学问的方式,叫做拾人牙慧,了无新意。我们要去体会古今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现代人搞学术,如果完全站在欧美的学术价值标准去评古判今,有时会有失厚道。我想惠空法师所办的禅学研讨会,应该有跳出这种思潮盲点的意图。
这次的研讨会,是海峡两岸间的佛教交流。从佛教的精神来看,佛陀出世救度众生的悲心,是遍缘一切众生的,它超越了国土地域的观念。所以,台湾佛教对彼岸的大陆佛教伸出友谊的手,大家互补、互为增上,共同努力于佛教的发展,这个动机完全要肯定。而且大陆佛教中,除汉传佛教外,藏传佛教也很普遍,也有部分南传佛教,我想也都是日后交流的对象。
三、对第三届续办的期许
对于两岸僧众的来往,应该再加深、加广,并落实到具体可行的事务上。当然,这涉及大陆宗教政策的更开放及对台湾佛教的接受与信任度,若能放宽门槛限制,大家不分彼此、水乳交融,就更不错了。而目前在有限的空间下,两三年内台湾到大陆的具体交流,著眼于法规之内,除寺院硬体随缘随分的兴修整建外,应放在软体建设上,如创设佛学院、僧伽讲习班、图书馆、印赠佛书、弘法活动等,台湾居于从旁协助的配角地位,以大陆法师为主,大家融合推动,是较可行的方式。当然更大的突破,是希望在两岸佛教交流的基础上,朝向国际性的世界华人区佛教的交流,举办全球性的华人佛教学术会议,就更具意义与前瞻性了。
综结而言,对于惠空法师举办的这两届两岸禅学研讨会,我认为很好、很成功,而且很务实、踏实。我们看到,场面没有铺张布置,招待贵宾,包括大陆远道来的朋友,也是省吃俭用,吃便当就好,这正合乎佛家的修行本色。有些单位太花钱在讲究场面、门面上,动不动就到五星级大饭店,我们不要随这潮流去。这点,我倒很欣赏惠空法师的风格。
我知道要办好这种学术交流活动很辛苦,事前准备工作、进行时临时状况的处理,既劳累又花钱,但这正是惠空法师“古锥”的地方,他对理想的执著与坚持,是僧青年中的好榜样。基于此,也基于大家都是好朋友的立场,以后如果有类似活动,我仍愿意配合而促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