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制融入学制


2014/9/3    热度:233   

律制融入学制
  性澄法师 - 南林精舍
  “交流”,本就具有“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的积极意义。所以此次“两岸僧伽教育交流”的立意,自然也就非常地明显。感谢主办单位的安排,使本寺有参与胜会的因缘,虽然仅是短短一个早上的会谈,但在诚挚的互动下交换教育经验,以道相会,如同久未谋面的亲兄弟般,无有隔阂。
  此次于本寺的研讨会,是以“戒律与僧伽教育”为主题,彼此分享推动戒律教育及如实地学戒、持戒的一些成果,期能切中时弊的剖析,提出改进的方法,乃至确实执行,体会戒法不可思议的威德加持力,或许对于宗教生命的净化与宗教情操的提升,可提供务实性的助益。
  一、实务经验
  由于时间有限,在研讨会上,只能很概略性的呈显彼此在戒律教育上的实施心得。基于对“僧伽教育交流”持续性的关怀与护持,故仍就著当天本寺提出的主题之一:“律制融入学制”,举出本寺的实务经验为例,做较详细的说明。
  (一)学戒:此就教育组织中的教务而言。
  1.分班:佛教徒依所受的戒不同,而有七众弟子,各有其戒学领域与戒德轨范,故本寺之戒律教育,突破性的依戒别而分比丘尼班、式叉摩那班、沙弥尼班、净人班,依戒别而做教学计划,将教学内容直接反应到僧格上的要求,解与行是一致的被推动、被重视。虽然各班有其一定的修学年限,但若戒学未充、德学未备、未能随众和合者,则虽年限已满,而仍无法升班,以实际来讲,即是无法升级受戒。透过如此的教育模式,在僧源的纯正与素质的提升上,可发挥极大的功效。
  2.课程:《佛藏经》云:“五夏(比丘五夏、比丘尼六夏)已前,于人受学律藏,五夏已后,具知应学无我人法。”《十诵律》:“虽受戒多岁,不知五法者,尽形依止他。一不知犯,二不知不犯,三不知(犯)轻,四不知(犯)重,五不广诵戒通利。”,《四分律》:“五分法身成立,方得离依止。”可见佛陀对于僧伽须以戒律为基本教育的强调。道宣律祖云:“佛以己德开示群生,故名为戒。”太虚大师民国十九年在闽南佛学院开示:“僧教育要建筑在僧律仪之上”,亦皆阐述戒律为建立僧伽道风的首要之务。如是世尊所敕,大德所遵,因而本寺确定彻始彻终的依律实施课程安排。
  (1)本寺从学僧到职事僧乃至弘法僧、实修僧,各有其应学、应悟的戒律课程,终身的依律行持,守领波罗提木叉,体现如来制戒之本怀。要在自行化他、应对进退之际,虽善巧方便,也不忘操守,志清行洁;虽开阔视野,也明辨邪外,守正无畏。
  (2)概以戒学为基,必以定慧为辅,以教观配合戒法的行持。首先以“百法”辨析善恶,以“唯识”勘破染缘,不但在外相上的戒行威仪能如理持守,在内心的清净亦能如量的生起,方为别别解脱、从凡入圣。进一步,受持菩萨三聚净戒,鼓励读诵大乘经典,去执证理,契入本体。令随缘触处,无不是戒定慧,无不是自利利他,无不是住持正法。
  (3)戒法课程融入生活组织,而有“寺院行政”的课程,透过戒法中的“作持”,以羯磨教法办理僧团中的一切僧事,无论是人事制度或年度行事计划,凡所造修,皆不离律制的轨范。人人(已受具足戒者)皆有参与的权利与关怀的义务,如此提高向心力,对僧团和合及个人修道,具有增上的功效。
  (二)受戒:本寺既以戒别而分班,因此如何蕴育戒德,辅导学生受戒,自然成为教育制度中重要的一环。这里所要特别提出的,是对“式叉摩那戒”的讨论。佛制“式叉摩那”,是在比丘尼之下,沙弥尼之上的“学法女”、“正学女”,在此阶段,学习比丘尼应有的诸戒威仪,可说是成为具格比丘尼前的预科教育。其以二年为期:验胎有无,并以六法练心,陶练意志,显行贞固;必于此期间熏修习学,深生爱乐,然后当授彼比丘尼戒。这原是尼众渐学渐受的教育制度,然被中国佛教忽略已久,甚至被误解为在寺院中亲近、服务的女居士为“学法女”,致使“式叉摩那戒”的实质内涵,一直不见实行。大陆由于通愿比丘尼戒行的示范、愿力的摄导,与后代尼众之克志崇德、高慕前贤,是故已有多处的女众佛学院研习尼律,具备完整的尼众次第受戒制度。此次来访的佛学院,亦有“式叉摩那戒”的授受,足见其对于尼众受戒次第的重视。在台湾由于广化律师提振式叉摩那的重要性,及早挽正尼众受戒之规制。本寺乃亲承教诲,谨遵圣制,亲证实效。愿各尼寺、学院一同正视式叉摩那在尼僧教育制度中的必然性。惟有尼僧学戒、受戒次第的如法,方为尼僧僧格养成教育的落实,成就别别解脱的阶梯。此为尼众之福、法脉之光,岂可忽视哉?
  (三)持戒:此就教育组织中的训导而言。
  1.原则:对个人而言,落实将戒法带入生活,内化成为人格特质,任运而起防非止恶的作用,以革除世俗习气,提高僧伽素质。进而配合戒法做应有的教观,令心性光明,去除烦恼,达到正顺解脱之境。若扩充于群体,净僧成众,“摄取于僧”,成立有组织、有纪律的“住持正法”团体。如此面对世间,则为世人所归敬以及尊重赞叹,令“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长”,依身教而达外化之效。
  2.实施:如同一般佛学院设有督导或监学,督促学僧生活与修学事宜,并辅导操性与理念之成长。僧众在长时接受佛世芳规的熏陶下:
  第一、以自律自重、自尊自贵为德目:不用世间管理学学习各种“人治”的机巧,重点在发挥能圆满摄受的“法治”力量,自然“难调者令调,惭愧者得安乐。”自主性的心心遵禀教法,念念反观在道,可“断现在有漏,断未来有漏。”
  第二、以展转相谏、展转相教、展转忏悔为精神:人人互为善知识,彼此匠成训诲,体会清净、解脱要在僧团的磨练中完成。在戒律“道德的感化和法律的制裁,两者统一”之下,实无督导一人,面对数十学僧的疲惫。而能“令僧欢喜,令僧安乐。”此为实施声闻戒于训导的助益。(注:以上依本于佛陀制戒的十项利益。)摄律仪戒对清净梵行有明确的指示,若能“契之于一心,施之于四体”,近则完成高洁的僧格;远则以此清净三业,易于成就三昧,乃至为断惑证真之助缘;广则令僧众和合清净安乐,展现僧团无比的活力,可为大冶洪炉,培育法门龙象。摄善法戒“用之于行事,推之于待人”,以开发智慧为先导,热衷僧团事务以为己之福慧资粮,却除自私自利之缠缚。摄众生而“发之于世间,行之于社会”,则于群己关系中无有爱憎差别,饶益道友(众生)共同守持菩萨三聚净戒,同证佛果菩提。此是实施菩萨戒于训导的力用。
  以上就当天研讨会的讨论内容而做说明,尚有其他之戒律实施要项,未及备载,或可留待诸贤实施之后,各有所得,再做交流。
  二.结语
  会后,本寺供养午斋,并于斋后介绍本寺环境。彼等兴趣的焦点,是停在图书馆流连忘返,对本馆收集的律学丛书尤感好乐,本馆亦依其所须而诚意供养。如来出世救度众生的本怀是遍缘法界,超越国土疆域的,而在各自努力奋斗之下,难免会有瓶颈或盲点,因此对于主办单位的热心策划联络,用心良苦地推动两岸佛教交流,倍感随喜赞叹。而大陆的法师们在刻苦耐劳的生活中,磨炼出坚毅求道之心,反而愈加珍惜得来不易的佛法而勤于背诵、奋勉求学,让我们对佛教在大陆发展的潜力,深具信心。愿正法弘扬之效,能迅速弘遍海峡两岸,乃至尽法界无有涯畔,众生皆蒙法化,同沾法喜,同成佛道。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心量小的人可怜,他疑心重、烦恼多,再有福报,他也活得很辛苦——他福报得不到受用,天天在生烦恼。心量小的人没有福报,中国古人所说量大福大,你要大福报,你就得把心量拓开。 心量大的人福报一定很大,因为他能包容。心量小的人心不慈悲、心不清净,所谓是“定能生慧”,他的智慧有限、他的能力也有限。  心量小的人,迷惑障碍深重,他看你做好事得福报,他心里难过,他要想种种方法来折磨你、障碍你。心量小的人肯定是闻经教少,他烦恼的那个力量很大,完全是烦恼当家做主。他心里所想的全是自私自利、贪嗔痴慢。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