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鲁班”——妙峰禅师传
2014/9/3   热度:365
佛门“鲁班”——妙峰禅师传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一定要断贪嗔痴,所以佛常讲,“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这个很要紧! 真正学佛的同修,对于断贪嗔痴要下功夫,一定是勤修戒定慧。戒就是清净心,定就是平等,慧就是觉。清净心能破贪,平等心能破嗔恚,觉能破愚痴。学佛的同修,依照佛的教诲去生活、依照佛的教诲去工作、依照佛的教诲处事待人接物,念念都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这样就好!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在晋南,有一则民间故事,说是永济有师徒两个匠人比赛技艺,各造一座佛塔,徒弟造的是万固寺塔,师傅造的是普救寺塔。造成之后,让大家欣赏评比,只见万固寺塔精妙绝伦,普救寺塔平淡无奇,徒弟登时洋洋得意。师傅却不动声色,在塔下敲击石块,普救寺塔内便发出惟妙惟肖的蛙鸣声。于是师傅取得胜利,普救寺塔也成为宇内名胜。
这几年,曾经多次去过永济普救寺,流连《西厢》故事,倾听宝塔蛙声,并感觉过莺莺塔的其它声音效果。万固寺却一直没有拜访过,只在公路上远远看过几次那座造型精美的宝塔。每见到这两座塔,便想起那则师徒比赛的故事。但近日偶读《憨山老人梦游集》,在其中的《妙峰禅师传》中赫然发现,万固寺塔曾在明代重修,主持重修工程的,便是这位妙峰禅师。另外,妙峰禅师还主持修建过许多佛寺、宝塔、桥梁,并精于雕塑铸造,经他手铸造的菩萨像和铜殿现存于五台山和峨嵋山,可称国之瑰宝。如此看来,妙峰禅师不仅是一位有道高僧,也是中国古代一位建筑大师,可称“佛门鲁班”。
一、坎坷的童年
妙峰禅师,法名福登,俗姓续,是春秋名人续鞠居的后代。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31)生于山西省平阳府(今山西临汾)一个贫苦家庭。七岁时,遭遇荒年,父母病饿而死。当时家里穷得连薄皮棺材也准备不起,在乡邻亲友的帮助下,用两片破席包裹,草草埋葬了双亲。
此后,妙峰成了无人抚养的孤儿,每天给村里人放羊,勉强糊口。这样长到了十二岁,实在过不下去了,听人说附近有座佛寺,可以剃度为僧,修行吃斋。这也算是穷孩子的一条活路,他便跑去出了家。
明朝中叶,佛教凋敝,许多佛寺其实已无戒律修行可言,出家人也分三六九等,富的如地主商贾,穷的如长工佃户,欺压剥削歧视,是常有的事。妙峰不幸,也进了这么一个火坑。人穷、貌丑、年纪小、势力薄,处处都受欺负。不要说受戒学法修行,便是粗茶淡饭和破衣烂衫也不能保障。妙峰这么苦混了五年,看看十七岁了,一事无成,越来越艰难,索性逃了出来,拿个破瓢当讨饭碗,浪迹江湖。
从平阳流浪到蒲州(今永济市),他便不再乱跑了。白天在蒲州城里讨饭,晚上睡在文昌阁里。文昌阁的老僧朗公,是位慈悲心肠的真修行人,对妙峰态度不错,经常照顾他。渐渐地,妙峰的命运有了转机。
二、山阴王的青睐
蒲州城里住着一位明朝宗室山阴郡王,姓朱名俊栅。祖上本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三个儿子代王朱桂,封在大同,几代之后,人口繁衍,在大同不好生活,有几支便移封到晋南。山阴王朱俊栅便是这么一个旁支小郡王,普通贵族。史书上说他:“万历二十年,西夏弗宁,山阴王俊栅奏诗八章,寓规讽之旨。代处塞上,诸宗洊经祸乱,其言皆忧深思远,有中朝士大夫所不及者。”可见,他是个有忧患意识的开明贵族,并有文才,信佛教。由于他的青眼相加,改变了妙峰禅师的一生。
有一天,山阴王在文昌阁看见妙峰,见这个年轻人虽然奇丑无比,五官皆露,但神凝骨坚,是个可造之材,就暗示朗公和尚关照妙峰。过了一阵子,晋南大地震,蒲州一片狼籍,妙峰也被压在塌屋之下,朗公把他挖出来,发现居然皮肉无损。俗语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山阴王因此更加青睐妙峰,认为他日后定成大器,便刻意地培养他。
山阴王对妙峰说:“你大难不死,何不‘痛念生死大事’,早早地开始修行?”妙峰这时已经二十一岁了,听了此话,便想远游求学。山阴王认为妙峰佛学底子太差,出去也学不了什么,便让他到附近中条山上的栖岩寺“闭关”修行。栖岩寺本是北朝高僧昙延的发迹之地,此时已破败不堪,山阴王帮助妙峰修理了几间屋子居住。
所谓“闭关”,就是关着门不出来,集中精力修行,生活问题由“护关人”照顾。妙峰向附近一位法师请教了“法界观”的修行法门,便开始了漫长的“闭关”。这个法门,要求一直站着修行,几年之内不许坐也不许睡,非常辛苦。妙峰坚持了三年,忽然有所开悟,便乐颠颠地在纸上写了四句偈语,托人送给山阴王审阅印证。山阴王读了,惊奇不已,认为妙峰确实有慧根有高见。但回头又一想,觉得妙峰现在太年轻,如果不加以挫折砥砺,说不定日后会变成一个目中无人空言欺世的狂僧。山阴王灵机一动,让人找了一只破旧鞋子,把臭鞋底割下来,装在信封里,另附了一张纸,写道:“这片臭鞋底,封将寄与尔。并不为别事,专打作诗嘴!”派人送还给妙峰。妙峰见了,立即明白了山阴王的深意,便在佛前认真地拜了几拜,拿线把臭鞋底拴起来,挂在自己脖子上,当作“座右铭”,继续刻苦修行,从此不再乱发议论。又过了三年,“闭关”期满,便出来拜见山阴王,行动言语之间,颇有高僧的威仪。
山阴王继续鼓励妙峰道:“你的修行虽然有了些基础,但还没有听过真正的佛法,弄不好以后会堕入邪见。现在介休山里有高僧在讲《楞严经》,我出点盘缠,你去听讲吧。”妙峰这年二十七岁,去介休山里听了经,并受了具足戒,大有收获。回蒲州以后,山阴王又说:“你现在算是个合格的僧人了,但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你脚步不出山门,仍然像个井蛙一个没有见识。南方的高僧善知识很多,你去云游参访一番,开开眼界。回来之后,详细讲给我听,就当是替我辛苦一趟吧。”
山阴王亲自为妙峰准备云游参访的用具和盘缠,并把自己穿的绒线衣袜脱下来,外头裰了一层不起眼的破布,送给妙峰,让他路上取暖。
妙峰于是只身一人,烟水云游,参访南方各地的高僧,请求指教,并朝拜了南海普陀山。
三、与憨山大师的友谊
出家人云游参访,是很辛苦的事。赶着了住庙吃斋,赶不着风餐露宿。妙峰从普陀山下来,渡海回到宁波,不幸染上了流行的疾疫,病困在客店之中。孤零零地,没一个人照应。晚上想喝口水,喊了半天,店小二也不搭理。渴极了,想起浴盆里还有点水,便强撑着病体,用手鞠了几口水喝。那洗澡水入口,竟感甘甜无比。早上起来,借着光亮一看,浴盆里其实是肮脏的臭水,登时难受恶心,呕吐了半天。
但出家人生活中处处都要参悟佛理,妙峰呕吐完了,忽然想到,晚上渴极了喝时,那水是甘甜的,早晨天亮了看见,水却成了脏的,看来是“净秽由心”啊!他想明白了这层道理,立即便不恶心呕吐了,心中畅快,病很快就好了,只是留下一身的黄肿疥疮。
接着,他云游到南京,在天界寺里挂单暂住。寺里和尚,看他又丑又脏,便分配给他一个清理厕所的职事,丛林里称为“净头”。由于这个因缘,他结识了后来被称作明末四大高僧的憨山德清大师。
他们两人的相识,很有意思。憨山年纪比妙峰小,但出身于国内大丛林报恩寺,属于名门弟子,后起之秀。再加上他才华横溢,风度翩翩,在当时名气就已经很大了。无极大师在天界寺主讲《法华经》,憨山担任副讲,相当于“助教”,是个很出风头的职事。可是,憨山偏偏不满足于讲经说法,私下里常常留心寻访高人,想参悟“向上一着”。他每天早晨上厕所时,发现天界寺的这个厕所干净得很,却从来不见有人打扫,心里奇怪,琢磨着必有高人。所以,他特意侦察了好几天,发现打扫厕所的“净头”是个黄肿病行者,每天半夜里点灯干活,凌晨时分众僧起来登厕时,他的活已经干完了。于是,憨山认定这位黄肿病行者是个高人,决心和他结交。
过了几天,厕所忽然不干净了。憨山一打听,原来“净头”病倒了,便去看望,由此和妙峰禅师结识了。两人见面后的对话也挺有意思,妙峰说:“身上的病倒还可以忍受,只是馋病难治。”憨山问他为什么,妙峰说:“看见别人吃馒头,心里头放不下。”憨山知道妙峰这是饿坏了,一个外来的病僧,在寺里不受重视,饿了也没人管,他便找了一些糕点送给妙峰,妙峰吃得很快活,两人由此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妙峰听过憨山讲经,很钦佩他的学问。憨山则很佩服妙峰的修持,表示想跟着妙峰一起云游参访。但妙峰病好后,觉得自己大事未了,害怕憨山牵累他,就悄悄地溜走了。
妙峰回到蒲州,拜见了山阴王,讲述了云游参访的经历,并介绍了憨山的才华和为人。随后,他躲到中条山深处,刻苦修行,勇猛精进,一连三年,头发胡子都没剪过一次。山阴王也越来越信仰佛教,盖了一座庙,把妙峰从深山里请出来当住持,并委托他到北京跑一次,印一部《大藏经》回来。妙峰来不及剃除须发,搭了进京官员的便车,就赶到了北京。在这里,他第二次遇见了憨山,见面仍然富于戏剧性。
憨山此时为了重修报恩寺,在北京寻找机会,并不是很得意。妙峰来见时,谎报自己是位盐客,对面相视,须发散乱,双目炯炯,问憨山:“还认得我吗?”憨山盯着看了半天,最后还是从那双亮眼睛认出是原来天界寺的黄肿病行者,如今黄肿已消,却增了许多须发,与以前大不相同,果然像个盐客。妙峰感慨地说:“我改头换面了啊!”憨山笑道:“本来面目还在。”
第二天再聚,连床夜话,亲如兄弟。憨山再次表示想跟着妙峰修行,妙峰谦虚地说:“我愿意给你前驱打狗。”
憨山的朋友左司马汪伯玉也非常看重妙峰,嘱咐憨山要把妙峰作为良友,一起修行。憨山本来是个天赋高,心气傲的人,后来有点犹豫,不愿意跟着别人的脚跟转,汪伯玉再三劝诫督促,憨山终于在妙峰起程之后追了过去,一起回到了蒲州。
第二年,憨山帮助妙峰安葬了双亲,两人一起到五台山隐居修行。妙峰比憨山修行早,经验多,在修行过程中,经常给憨山加以指点印证。
四、五台山大作佛事
妙峰和憨山在五台山隐居修行几年之后,两人都有了不少进步。憨山为了报答双亲养育之恩,决定刺血书写《华严经》一部。妙峰也积极响应,发愿刺舌血书写《华严经》一部。两人的苦行和孝心,感动了当时的明神宗皇帝和慈圣太后,专门派人颁发给写经用的金纸。
写经几年,功德圆满,妙峰和憨山决定举办一场“无遮大会”来做纪念和庆祝,这是大型的法务活动,复杂仪式多,参与人数多,花费时间多,消耗钱粮多。两人分工,由妙峰下山去募化钱粮,憨山在山上准备其它事宜。这时,因为神宗皇帝成婚后一直没有子嗣,皇室便派人分别到五台山和武当山做佛教道教两种祈祷。憨山的政治意识强,认为这是方外臣子为国尽忠的一个机会,便决定将自己筹备已久的“无遮大会”改成祈嗣大会。
在这件事情上,妙峰和憨山发生了分歧,朝廷派来的太监也觉得憨山这是阿谀依附皇室,攀龙附凤。憨山据理力争,最后妙峰和其它各方面都同意了憨山的作法。于是,无遮大会改成了祈嗣大会,举办得很成功。这件事,对妙峰和憨山的后半生影响都非常大。因为碰巧在法会举行后的十个月,皇宫里一位小宫女替明神宗生了个男孩,便是后来继位的明光宗。太后对这几位高僧感激不已,连带对佛教也照顾不少。于是,在民间某些的说法里,竟把憨山和妙峰等人,称为“国舅”。
法会结束后,憨山和妙峰都出了大名,天下尽知。两人觉得盛名之下不可居,便悄悄地离开了五台山。这一对法门兄弟也从此分了手,以后再没有见过面。临别之时,妙峰多情,把自己的小徒弟沙弥德宗送给憨山,伺候起居。
憨山隐居到山东崂山,日后因为兴建海印寺,和道教发生争执,并牵连进宫闱争端,吃官司,被迫还俗,发配岭南,在南方传播佛教,著书立说,重兴禅宗祖庭,终成一代名僧。
妙峰则隐居到山西的芦芽山,日后在皇室、贵族、官僚乃至广大佛教徒的支持下,好事不断,法运兴隆,几十年间,营造了许多宏大的工程。
五、佛门“鲁班”
妙峰禅师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修行刻苦,是位真正的高僧。但在后期,他在建筑工程等方面的卓越才华,次第展现,让人目不暇接。也许他是由于早年穷苦,多能鄙事,学过一些工匠的手艺,后来参禅悟道,智慧迸发,掌握了佛家所说“五明”中的“工巧明”,由凡才变成了天才。
妙峰到芦芽山隐居后不久,感恩戴德的慈圣太后派人找着了他,拨专款在芦芽山修建华严寺,供妙峰居住,后来又在山顶修建了一座七层铁塔。这是妙峰经营建筑之始。
不久,蒲州的万固寺也要重修,当地官僚王见川出资,请妙峰主持工程。万固寺是妙峰的旧游之地,自然不能推辞,他回到万固寺经营了三年,完成了这一工程,塔殿一新。接着,陕西三原要修建渭河大桥,当地官僚李廓庵聘请妙峰主持,用了二年时间完成。
办完了故乡和陕西的工程,妙峰仍回芦芽山居住。中途路过宁化,看见石壁千仞,一平如掌,是营造佛窟的最佳地方,刚干了几年建筑的妙峰兴致勃勃,募财动工,建成了精妙绝伦的石雕建筑“万佛洞”,至今还是当地的名胜古迹和旅游胜地。
回到芦芽山不久,宣化府要建黄河大桥,慕名来聘请妙峰禅师主持工程。这个工程颇有些难度,水阔沙深,妙峰亲自测量设计,最后建了一座二十三孔桥,也成功了。
妙峰青年时期患疥疮时,曾发愿铸造普贤、观音、文殊三位大菩萨的渗金铜像和三座铜殿,安奉到峨嵋、普陀、五台三大名山。完成了以上诸大工程之后,他的名望越来越高,多年夙愿终于有条件开始实施。他打听到晋东南的沈王正在铸造渗金普贤菩萨像,和他的想法一致,便到潞州拜见沈王,谈了自己的想法,说除了渗金像外,还应该铸造一座巧夺天工的铜殿。沈王欣然支持,派人把妙峰和一应用具送到荆州,拨出足够的经费,一切服从妙峰的安排。这件事办成之后,妙峰亲自运送金像和铜殿入四川上峨嵋安奉。
巧妙的是,四川抚台王霁宇是位虔诚的佛教徒,听说著名的妙峰禅师到了四川,机会难得,便请过来咨询佛法,谈得很投机。王抚台欣然同意资助妙峰铸造送往普陀山的观音像和铜殿,从四川采铜,运到荆州制作。完成之后,在送往普陀山的路上,事情突然发生了变化。普陀山的僧侣们担心海盗抢劫,坚决反对金像和铜殿入山。妙峰随机应变,在南京附近的华山找了块地方,请求慈圣太后支持,建了座寺院,妥善安奉。
第三座金像和铜殿的经费没有得到大官僚的支持,但民间的资助也很多,得以顺利完成。在安奉五台时,却得到了慈圣太后和明神宗的双重支持,他们各派一位大太监拿专款到五台山,帮助妙峰增建显通寺,后来还赐名“敕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工程完成后,又举办了一次盛大的法会。
随后几年中,妙峰逐步修建完善五台山附近的设施。修桥,铺路,建接待院,设茶庵,建“慈佑圆明寺”等,对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建设,做出了很多贡献。
妙峰禅师精力过人,在经营五台山的这几年,对外地的工程也大力支持。他应山西抚台之邀,修建崞县滹沱河大桥。应晋王之邀,修太原的大塔寺,双塔高耸,至今仍是太原市的象征。大塔寺修完后,主持修建长十里的会城桥工程,可惜这个工程没有完成,妙峰禅师便因病回山,不久就去世了。
六、妙峰的建筑工程成就略谈
在憨山大师撰写的《妙峰禅师传》中,记载了妙峰禅师主持的各项工程,但没有详谈技艺方面的问题。我想,妙峰禅师成功主持众多的工程,至少得具备三个方面的卓越才能。
第一是筹集资金的能力。每个工程都要花很多钱,没有钱是办不成事的。妙峰禅师的融资能力,主要来自他大德高僧的身份名望和广泛的社会关系。明朝中叶佛教并不景气,许多佛教徒指佛穿衣赖佛吃饭,在社会上的形象并不好,当时的小说戏曲及笑话故事中,讽刺挖苦僧尼的段子很多。但是正如俗语所说“不见真佛不烧香”,而见了真佛,自然有人烧香,真正品德高尚、修行刻苦的高僧,仍然能够获得佛教徒和社会各界的尊重和支持。妙峰和憨山在深山里一麻一粟地打坐修行、刺血书写《华严经》、为国祈嗣等行迹,在当时应该是罕见的,所以他们能够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另外,妙峰和憨山这些高僧,也有强烈的兴教意识,能够主动走出深山古寺,深入社会各界,和名流贤达广泛交往,利用自己的佛学修为给社会上各阶层人士提供帮助,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这就培养了很多人缘财缘。所以,当他们为法会和工程募化时,很容易得到资金支持。
第二是工程管理的能力。大的工程,参与人数成百上千,时间成年累月,事务头绪繁杂,中间难免会产生种种利益分歧和人事矛盾。现在人们常说的“豆腐渣工程”“偷工减料”“回扣”等等,在古代社会一样会有。妙峰禅师主持了这么多工程,中间的艰难辛酸,一定有不少。但妙峰是佛教徒,无家无口,不置产业,一衲而来,一衲而行,有着宗教徒的热忱和无私。所谓“无欲则刚”,办起事来确比俗人有许多方便。另外,从结果来推原因,妙峰应该深通“世间法”,熟悉人事,善于协调处理各种矛盾,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这样才能保障工程成功。妙峰禅师受聘主持的几座桥梁工程,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和佛教界没有直接的关系,和妙峰禅师本人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当地官僚请妙峰去主持,主要是看重他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清廉无私的作风。(注:中国佛教丛林有一套完整的组织管理制度,僧侣共住,日常修行生活,处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奖惩严明,大型法会更是严若军阵,所以僧团中更易培养出卓越的组织管理人才。)
第三是设计能力。在诸多工程中,一定有不少高明的工匠参与其中,设计方案未必全出于妙峰之手。但是,妙峰既主持其事,如果没有一定的审美眼光,没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就不可能做出高明的决策。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建筑硕果,包含着妙峰禅师相当大的心血。据记载,妙峰禅师直接参与了难度较大的宣化府黄河大桥工程的测量和设计。事非孤立,必有前因,则其它工程的参与设计可以想见。
我从网上找了几段现存工程的宣传介绍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妙峰的匠心:
太原双塔寺(永祚寺)舍利塔
舍利塔,平面呈八角形,共13层,最低层边长4.6米,全塔总高 54.78米,是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该塔的塔座为沙石条砌筑,质朴坚固。塔身为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塔上的斗拱、飞檐、枋、椽、柱(垂柱),均为青砖仿木结构砍磨而成,13层塔檐都用孔雀蓝色琉璃瓦砌出晶莹美丽的边沿。在塔的第一层撩檐枋下,斗拱与斗拱之间的空处,嵌刻有砖字“阿弥陀佛”,字体犹如一条飘带,层层叠压,美观而匀称。这几个字既表明了塔的属性为佛塔,也巧妙地添补了斗拱与斗拱间平板的空间,真可谓独具匠心。该塔1——7层的砖仿木斗拱,无论形制还是结构,均与大华宝殿相同,为“五踩重翅”,上承撩檐仿、椽、飞,组成塔檐。随着塔身的拔高,塔层的上升,每层高度逐渐减低,斗拱形制也随之变小,逮至 8层以上,斗拱结构则改变一跳(即三踩),明显收分,使塔身轮廓造形呈流线形,十分美观。舍利塔每层的八个角,都镂刻有砖雕的装饰性莲花垂檐柱,垂柱与垂柱之间,有砖砌栏额相连,垂柱上方,砖镂的角替、枋头、华板等上面,刻有细腻逼真的草纹、云纹,大大地增强了塔外面的装饰性。这种建筑雕刻,不仅图案富丽,镂工精细,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和代表了明代砖构建筑的艺术风格,可称明代砖仿木建中的优秀作品。
宁化万佛洞
在宁武县城西南50公里的宁化乡宁化村西500米处宁越山上,与宋“宁化古城”隔河相望,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由五台山显通寺高僧妙峰主持兴建。系人工依山崖开凿岩石而成。石刻工程大,雕造水平高,地势也比较险要。现存有三窟,即万佛洞、朝阳洞、旦板洞。主洞正面门楣上方书刻有“万佛洞”三个隐文楷体大字,每字一米见方,字迹浑厚刚劲,远观分外醒目。两侧石刻有对联。左为“真空方广现森罗而不隐微毫”,右为“智海圆充合万象而不遗纤芥”。整个建筑形式采用仿南北朝晚期石窟寺结构法,包括仿木石门框、天窗(及浮雕窗棂图案)、匾联、撑洞柱、藻井等建筑构件,均为一次性整体刻就。殿内有释迦牟尼和弟子阿难塑像。四壁嵌尺许小佛像万余尊,此当为“万佛洞”之名的来历。
五台山显通寺铜殿
寺内最有特色的建筑是位于中轴线后部的铜殿及散布在铜殿四周的五座铜塔。铜殿系明代高僧妙峰禅师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仿皇宫金銮殿铸造,外观两层,内为一室,青铜鎏金,工艺精巧,四隅四柱顶立,重檐歇山顶,正脊中部施葫芦状喇嘛塔式脊刹,两端鸱吻高耸,并且有小巧玲珑的狮、虎、麒麟等脊饰。殿身上层四周有高约1米之铜制栏杆及平台、望柱等部件,组成四周围廊。廊内四壁每面各有隔扇6个,组成墙壁,其上镌刻花卉、鸟兽、松柏等图案。下层四周每面各有8个隔扇门以用作壁,其镌刻各种棂花图案及二龙戏珠、犀牛望月、丹凤朝阳、喜鹊登梅、鹤鹿同春、鱼跃龙门等,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情趣。殿内四周满布造型生动的小佛像上万尊,故铜殿又有“万佛殿”之称。殿身比例谐调,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富丽堂皇,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品。铜殿与寺内其他建筑相比较虽然显得不够宏大,但在安排布局上由于充分利用了寺院前低后高的自然地形,将基础做成高台,衬以汉白玉基座及台阶等,两侧配置了与其相适应的建筑物,并在其左右及前方散置造型各异的铜塔五座,使小巧玲珑的铜殿在寺院总体布局中不显猬琐细碎,反觉巍峨峭拔,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与周围环境和谐并融合为有机的整体,彼此响应对照,不可分割。铜殿前下部的平台上原有造型各异的铜塔五座,隐喻五台山的五座台顶,象征文殊五智,表示五方如来之冠,故亦称“五方佛塔”。僧侣、香客、游人至此朝拜,犹如亲临五顶登台还愿,故凡来五台山者莫不以瞻礼铜塔为幸。原塔尚存两座,分列铜殿前下方东西两侧,造型别致,玲珑秀丽,完好无损。1989迄1993年间,已毁失的另外三座铜塔按原样用黄铜和青铜逐一被铸告竣。
妙峰禅师一生营造甚多,难免也会有人发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议论。但据实而言,只要不是强制劳动、义务劳动,来去自便、按工付酬,则诸大工程其实是“损有余以补不足”“与民兴利”,颇有“扩大内需”之效。诸桥梁工程,直接造福社会,造福百姓。诸宗教建筑工程,上为法门增庄严,中为艺术添奇葩,下为百姓谋衣食,延至今日,还可为旅游经济做贡献,真可以说是功德无量啊!
七、妙峰的结局
妙峰禅师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3)年九月,在太原的工地上患病,他知道大限已至,急急赶回了五台山处理后事。他将平生兴造的十余处佛寺,规定为十方常住丛林,并选派合适人员担任住持。所谓十方常住丛林,就是区别于子孙家庙,住持十方选贤,行脚僧人可以自由挂单,属于佛门的“公有制”。他把自己徒弟们遣散回“故山”,身边不留一人,也没有委任一人为寺庙住持,这也是出于“公心”,矫正时弊,不给后世留话柄。到当年的腊月十九日早晨卯时,妙峰禅师像平常坐禅一样,端然而逝,终年七十三岁,法腊四十。
妙峰禅师的后事办得很隆重,明神宗派人赐葬,建塔于永明寺之西,并命令相关人员,继续完成妙峰禅师的未竟工程。慈圣太后则赐千金、布五百匹助办丧事。俗家弟子侍御苏云浦在禅师病时遣医送药,死后撰写塔铭。
妙峰禅师的老朋友憨山德清大师,因罪贬在南方,此时刚刚平反,不能亲临葬礼,后来撰写了一篇深情的《妙峰禅师传》,记载了禅师的生平事迹和两人的交谊。他赞叹禅师说:“呜呼!师果何人哉?起于孤微,卒能于天人中,作一代广大佛事。以予早岁,物色师于陆沉贱役中,及年三十,同行脚,刻志修行。既而台山一别,三十余年。始以小王助道,终至圣天子圣母诸王为檀越。凡所营建,法施应念云涌,投足所至,遂成宝坊,果何缘而能致耶?苟非心游法界,圆融性海,所流不思议力,而能若此也耶?师自发迹操方,住山行履,从来一衲之外无长物,恒随侍者无一人。如所建立,皆秉明一心,而金钱施利,曾未染指,随立随去,略无介怀。所成大刹十余处,无一弟子为居守。住则随缘,一毫不私,去则若忘,寸丝不挂,飘然若浮云之聚散,孤鹤之往来。岂非深证唯心,遇缘即宗者也!”
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妙峰禅师被认为是“福田善知识”,也就是说以营造功德见长,而于参禅悟道、讲经著述、率众修行等方面似有不足。憨山大师充分肯定了妙峰禅师在参禅悟道方面的特长,说对自己帮助启发很大,“予深感切磋之力,名虽道友,其实心师之也!”但憨山大师也委惋地指出了妙峰禅师在讲经著述、率众修行两方面的欠缺,“予常窃谓,假能以似师之缘,摄归一际,作助道具,建刹如那兰陀,性相并树,禅净双修,则四十余年,足不离影,而于法门之功,当与清凉东林比隆矣!触目华藏净土庄严,又不止三山十刹而已也!嗟乎!往矣!其或俟师再来耶?”
诚然,综合起来说,憨山大师对中兴明代佛教的贡献上,比妙峰禅师要略胜一筹。尤其在著述上,一部《梦游集》可称煌煌巨篇。但妙峰禅师留下来的宝塔、铜殿、石窟、圣像、寺院,同样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奇珍异宝啊!就宗教传播而言,这些美妙的建筑雕像,同样可以令人触目留心,亲近法门,与诗偈法语异曲而同工。诸位若有畅游五台、峨嵋、太原、宁化、永济者,对景流连之初,长歌怀古之时,其无忘妙峰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