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三日(三) 不舍一切烦恼


2014/9/4    热度:260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三日(三) 不舍一切烦恼

   我们还来说第五门。前面把“不舍一切苦恼众生”的“不舍”做了一个提示,对这个“不舍”我们一定要认识它,它是真正的平等。

  我们有前面舍九界的平等,回归一真的平等,那么现在的不舍就是平等。这个次序一颠倒,那这个不舍的平等就认识不清楚了。所以这个不舍也是无为,一切时处平等无为守护。我们都知道,我们所有的烦恼是造作出来的,就是不如理的造作,就是不合理的、不应该的作为。你说我不舍这个造作,不舍这分别,这是个平等守护,所以这个回施门称为回向门,依平等守护,无为守护,来随顺佛愿利益烦恼、众生。

  这个烦恼跟众生不搅到一起比较好处理,为什么呢?搅在一起就很繁杂,要是单单说烦恼、造作,你很好看得见,即你很好认知清楚。所以不舍一切烦恼,我们很容易看住这个烦恼了,或者说我们在回向这样一个念佛的功德中或念佛的作为中,不舍烦恼。烦恼来了,你可以去不舍它,你去念佛。你不要往众生上去摊,就是你现前越是大的烦恼,你越容易盯住它,越容易解决。解决这样一个烦恼,不跟众生搅在一起,这个烦恼是谁呢?实际是我们自心烦恼。那你用回向,把你这个念佛的功德回向你现前的烦恼,实际就是不舍这个烦恼,让烦恼与你这个念佛的功德去契合。

  你去实践实践,哪怕是一个两个三个烦恼的现前,你通过实践就知道这个平等的功德怎么会生起来。实际烦恼本身,其本性是不可得的,这个道理我们是理解的,但你不在你的现行烦恼中去处理,去作为,你就认为没有用。你用了,才能有用!你不用,怎么有用呢?

  怎么用呢?烦恼生起的时候,用念佛回向给它,不要把它搞复杂,不要扯到众生,不舍一切烦恼,我就把念佛的功德回向给这个烦恼。有的人说我身体有病了这是个烦恼,或者是固执了,或者跟人闹矛盾了,或者看不顺眼了,或者别人看我不顺眼了等等。我怎么不舍呢?你最好找一个你现前的比较突出的一个烦恼,你可以用一段时间去作为,你可以认知它,由此可以觉悟这种无为的平等性,以及阿弥陀佛的无碍力,也就是自性的无碍力。那么这不过是依佛愿来回向众生,不舍众生,我们都知道佛愿就是不舍众生而利益众生,你不舍它就可以利益它,所以这个地方的等观特别重要。因为我们学过观察门了,所以把念佛与烦恼等观,就很容易产生事实。这个事实是什么呢?——你用了才行,不用就不行,要去用,要去实践。

  大部分人都会这样说,这个佛法的道理我太明白了,但是我不会用,我用不上,烦恼一来,身体障碍一来,用不上啊。因为实际是你没有用过,或者说我们没有去训练过。那现在烦恼一来,你就一个烦恼,等观它,我就象持佛号一样我等持着你!没有人说我有烦恼我抓着不丢的,但你这一次就开始抓着不丢,因为前面四门已经训练你你舍九界的方便了,你已经会舍了,那这一次你抓着不丢,这个烦恼你去等观它,就是不要去排斥它,也不要去随它跑,你就看着它,怎么看它呢?用念佛回向它。你做一分钟也行,半分钟也行,一念也行。

  这个回向是十分有意义的,实际它是个作为的方式,你要是没有这个等观的能力,你就用念佛回向。你要有等观就很简单,烦恼跟念佛是一样的,这个“不舍”,即就是一样。我们要是在第五念门能看到世间之一切,出世间之一切,其质一切,那我们就得大方便了,就得这个所谓的等持方便。

  在一个密乘的法本中,有这样说——若人修持中遇到极重之疾病、灾难、违缘等,当守护其如入四禅。就是疾病来了,灾难来了,违缘来了,要守住它,象像第四禅,不能舍弃。干什么呢?它是一个修法。

  这个等观也是修法。要是前四门你很纯熟了,对此很容易听得懂;要是前四门不太成熟,说等观我们可能还是不好认识。等观是个什么名词呢?——平等的、无为的审观,不去造作的、不排斥、不取不舍的观察。你说这有难度吗?实际不难的。假设前四门我们认真去实践过,这一点都不难;假设没有去实践过,有点难度。要是智慧观察过的,这很简单的。智慧观察,正念观彼,这个“正念观”就是等持观,等持什么呢?通过二十九种观察来作等持,不过是把这二十九种的功德摊到一切时处了,那么这就是回向,把极乐世界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时处,包括烦恼。前四门这个基础还真是要熏修,不熏修到第五门就有制约了。

  不舍,比较容易听得懂,但是不舍的作用是什么呢?——它要作用在一切烦恼、众生的这样一个次序上去。这一切比较泛一些,说烦恼大家一下就知道了。实际一切要求是最高的,不舍要求高,一切是要求最高的,那么烦恼是有针对性的。前四念门中说舍九界之杂缘,并弃九界,唯佛是念,是让我们步入一真,若一真的心地成熟了,那烦恼也是一真,这一切都是一真。所以这前四门,我们要是没有认知,可以反过去,去实践实践,或者拿出几分钟去实践它一遍都行,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去观察,去作愿、去称赞、去思维。

  要是你还做不下去,那怎么办呢?那就可以把前四门分化出来作,好比说我因为对待烦恼了,我就念阿弥陀佛这个“无对光佛”来作这个不舍的回向;好比说别人让我不喜欢了,忧伤了,让我痛苦了,那就念“欢喜光阿弥陀佛”不舍这个烦恼,回向给它,一直让他跟这个欢喜同化。这就是返到前四门中,拿前四门的功德回向给第五门。

  若还不行,你可以思维这个烦恼的来源,然后在前四门中找一个方法回向给它,这是完全可以的。第五门中有这样的次序要求,就是说假设我们对第五门中的不舍的修持做不到,我们可以用前四门中的念佛功德,不管是礼拜赞叹作愿观察的功德,回向给现行烦恼,若自若他之现行烦恼。我们往往认为这个“不舍一切众生”可能讲的是其他有情,你先从自身的现行烦恼做起,来解决,这样比较好一些,那么在别人烦恼的时候,这前四门你也可以运用出来。

  我们对前四门的认知,回去还要看看《往生论》,即《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其文字很短的,因为今年没有依着这个书来讲,我们要是愿意去看了,那真是很好。

  第五门的不舍烦恼,我们可以这样去观察观察。在此处的观察可以举例子,你可以找你自己的例子。不舍,恰恰是你的福报,前面的舍是很重要的,那是你转身的地方,已经转身了,你已经知道你心地的法界了,这个地方的不舍就是的福德。所有的业报烦恼都是我们的福德,觉悟的福德,觉悟的机会,都是现行的觉悟的机会,这机会来了,可以用你前四门的功德回向给它。因为这个造作的东西我们很容易看得出来,不管哪个方面一定是你习气的造作、习惯的造作,或者习惯的固执,若是受他人的冲击,环境的冲击,若是自己心地不如理的成分生起来了,它就会有这个烦恼。学佛不解决现行烦恼实在是没啥意思,那这个法也没啥意义了。

  我们用十五分钟来就这个问题谈一谈,大家可以说一说,你好比说我就不理解也可以说一说,理解也可以说一说,死角也可以说一说。

  问:师父,那个等观,是不是比如我烦恼了,我念佛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烦恼,看得清清楚楚的,然后我继续念佛,在念佛中调整自己的心态,调整过后,知道这个烦恼,也不被它牵扯进去,这样叫等观?

  慈师答:

  嗯,对,不排斥它是第一个,不舍嘛,然后去观察它,你要是顺性观察,直接就就解决了,顺佛愿观察也就解决了,那有的人这个地方做不起来咋办?我们就可以观察这个烦恼生起的因缘。还有个名词叫等持,我们这个平等的心理是很简单的,它不存在着取舍,此处的“不舍”实际说也就是不取舍。不取舍,他就会观察。你看一般我们有病、有难缘、有烦恼就急急地想解决它,想逃避它,想把它给处理掉,此处就不允许了,因为它就是福德。为什么说是福德呢?它是你觉悟的机会,你不能舍了。

  前四门的训练主要是舍,舍众生杂缘,归入弥陀的智海愿海,归入他的二种清净,纯熟之后我们再回观这个娑婆世界的一切,反而都是我们的福德因缘了,因为你在这一切杂缘中已经知道它本不可得,它的无染性,或者是你已经有正念智慧观察的善巧了,那么观这个烦恼是极方便的。要是前四门熏修过是很方便的,若是依观察门来看烦恼,很容易知道它的生灭,很容易。

  关键是你要有个烦恼的例子就比较好讲一些,我们的烦恼太多了,好比说你有一个现行的例子,我们就好来解决它。

  提问者:我可以举个例子,我这个人对别人不记仇,也没什么嗔恨心,这几年的状态就是一件事情发生了,当时会烦恼,也会冲击人,但一般说过以后就不会再记着了,这次回来我对事情就更淡一些,好象我也没有恼别人,但是有人对我就莫名地有很大的烦恼,我有点不理解。我说我就不理吧,但天天就面对面地看见这样的事。

  慈师答:

  怨憎会,没问题,这都没有问题啊,这怨憎会是烦恼不是烦恼呢?实际要是智慧的人,怨憎来了,真是就刚好解决这个怨憎,即它的出处。它一定有出处的,你要是没有作为,那对方一定有出处,他一定有个来源对吧?那你就可以问他的来源了。我们可以找来源,你要是观察不到就可以交流交流,找对方问一问,说咋的了?咋的过不去了?大家都剃光头了,不是同行是冤家吧?他总得有个出处,好比说有的人传是非啊,有的人找麻烦啊,或者对方真是对你有成见啊,这都可能,但这都可以谈一谈。我们过去说象这一类两方面造成的事情,就可以见见面,既面对嘛。

  这个面对,你可以去看看自己的“五德”嘛,对不对?实际出家人的修行跟简单呐,好比说被谏、谏人皆以五德而思维——被人谏我了,我生烦恼了,那我看看自己有没有五德呢——不爱不恚不怖不痴,我知道法,知道什么因缘跟别人交流。这虽是执事五德,但谏人的时候、被谏的时候,这五德也是很好用,当事人嘛,也很起作用。什么“德”呢?这是出家人的五种宝藏,不以爱憎心,不以愚痴心,不以嗔恨心,知法,知道时节因缘,那一交流就好了。这不应该是烦恼,这应该是怨憎会了,两家碰头了,见了面谈一谈,因为这是两方面造成的,不是你思想问题,思想问题我们查一查。下去谈一谈好吧?

  问:我请教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回向,烦恼的时候我念佛能解决现在的问题,但就是有的时候想起家里人的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会有点惭愧或烦恼起来,但我试着用念佛去回向他们的时候,我不知道这个作用力有没有?

  慈师答:

  我听得懂了,你坐下。

  出家功德的回向,乃至念佛的回向,乃至持戒功德的回向,这每一条,一切世间福德因缘不能比,这个没有问题的,这是很如实的,世尊在许多经典上说到这个出家功德,我不知道你们学《出家功德经》了没有?

  提问者:还没有。

  慈师答:

  这个出家的功德与持一戒,乃至说念一佛的功德,世俗的一切福德因缘是不可及的,即没法类比。那你说它是出世功德,但我们要在入世中得到福报的。的确是这样子的,就是说这个出世的功德回到入世中,入世中的福德是没办法跟它比的。因为不管是出世入世,这个福德因缘就类比而说是有大小的,那么出家的这个功德只能佛去赞叹,我们没法赞。象你说的,比如我们在家完成对父母的孝顺,不管是孝心孝养孝敬等等作为,那普通的人都可以做得到,也可以作为,但你要说以出世的功德,以智慧,以念佛的功德回向给他,因为念佛的功德与出世间的善巧是不退转的,而任何世间的福德因缘皆是生灭法,这是绝对没问题的。但是出世的功德非是生灭法,那么你回向给他的福德因缘,这种加持力是不退转的。

  象我们在世间孝敬父母,这个是真了不起。假设你道业有成,你不光是可以利益你现世的父母,也可以利益累劫的父母。因为我们世间只对此生父母有认知,但对累生累劫的父母我们没有认知,我们对“如母有情”的认知不够。为什么认知不?因为我们没有天眼,没有宿命,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一个生命阶段,但是我们对无量劫以来有情之间的互为轮回、互为转换、互为怨亲的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没有认知的。象我们这样的人群,不用八万劫,三万劫、两万劫、一劫、两劫都看完了,即大家在这个亲情上肯定都没有扯断过,要不然没有这样的集体因缘。这是不可思议的。

  一般我们在世间的福德因缘上,只能对自己的现生父母做一点孝敬,但是对他人产生掠夺、挤压、排斥、减损,对自己家的人,可以增加他们的福德因缘,可以给他们一点利益,但是会减损其他人。而出世的出家的功德、持戒的功德、念佛的功德,它会不减损任何有情地利益有情,要是我们道业有成,那可以利益我们累生累世的父母,给他们带来出离三界、不再轮回的福报。那世间这个生灭的财富与变异的亲情是很很微弱很微弱的,因为我们这一生的福德因缘和亲情因缘都是很薄弱很薄弱的,随时都会变化,一转身都不相识了,一转身可能此亲就成仇人了,成了冤家了,成了对头了。为什么呢?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生命相续的头绪。所以出世善巧是能审观生生世世的法则的,那出家的功德、念佛的功德,即使就你一念念佛的功德回向给你现有的父母,那你这一生穷其孝敬心,也没有你念这一句佛号回向给他们的这种真实的功德有意义。从究竟意义上说。

  我们可以细细地、认真地去审观这个事情。因为出世的功德是顺性而立的,它不会散坏,它不会退失,但世间有为的福德因缘会生灭,会变化,会衰减。所以,我们把念佛的功德、持戒的功德、出家的功德点滴地回向给自己的亲人,那都是不可思议的善巧,比我们在家里孝敬要大无穷倍。对此你下去可以细细地观察,不是夸耀,这是究竟利益上说。

  《出家功德经》可以看一看。“一人得道,九族升天”这类说法实际一点儿都不是夸耀的说法,象大目犍连证果以后去帮助自己的母亲,后来他的母亲升天,等等这些事情肯定是自然而成的。因为你道业有成了,你度化自己的亲人是必然的。那我们在世间纠缠在这些所谓的世俗的孝敬上,不是不行,但是太短暂了,内容太少了,你就是满孝敬你父母,又能孝敬点什么呢?内容很少,也很短暂,变异性很强,衰减的状态也很容易观察得到的。

  所以我们今天有出家的因缘,必然的我们有意无意地就把这个福德因缘回向给自己的亲人了,即使不是故意的也回向给他们了。他们会得到一个很好的祝福。因为我们知道,持一戒,就有五个护法来守护你,你受了沙弥戒,再不守戒那你也要守几条戒的,那这些护法神就识得我们,就会给我们增加善巧。过去说受五戒,就有二十五个善天去守护这个人;受三皈,一般就有九个善天来护持你,引导此人不堕三途。你说有的人就没有皈依,或者有的人看着是皈依了,但心里满想的是世俗、外道心,满想的怎么在佛法中盗一点利益,然后好去做外道事,那这样的人,善神不护持你。所以,我们能受十戒,能出家,这个福德回向给亲人是没问题的,下去我们慢慢地接触一些经典也好,慢慢地在现实中也可以观察一些事情。没问题。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二十八2011年7月28日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如果要真正达到究竟圆满,一定要发心自度度他。佛经里面讲的“度”,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帮助的意思。我们要自己生活过得幸福美满,必须别人也要幸福、也要美满;如果别人的生活很艰难、很困苦,我们自己过得很幸福,幸福里面会有灾难。中国古人讲,“一家饱暖千家怨”,你生活富裕,其他的人生活很困苦,贫富对立,人家会嫉妒你、仇视你,甚至于来盗窃你、来杀害你,你怎么会幸福美满?此可知,幸福何在?美满何在?于是我们就了解,佛给我们讲的有道理,我们帮助自己脱离贫穷困苦,也要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贫穷困苦,这个世间才会幸福美满。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