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四十五日(二) 先完成往生大事
2014/9/4   热度:330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四十五日(二) 先完成往生大事 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一切所求”,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夸张的话,实际不是。前面大义门中讲到——顺性可以满足十方九界众生的一切需求,予一切众生真实究竟的利益,是一个圆满的给予,能使三恶道免除恶道之苦报,使三善道免去迷失,使三圣道免除不究竟,即满足他们的一切究竟愿乐。那么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这个“故”,揭示了性显性用,说明不是我们妄作妄为的结果,而是一个性德的真实。所以庄严一切所求功德成就,即是性显性用的一个揭示罢了。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许多人问世俗的愿望能不能满足呢?实际是能满足的。 我们都知道,往生有二种——往向与返向。若往向,我们说是往生彼国。若返向, 是以彼国功德回施众生,回施众生亦是往生。一个是与不安的有情说往向往生的善巧,与已经于法抉择的有情说返向往生的善巧,在自利利他的作为中得到法的满足。 对于满足世俗的愿望,在返向往生这个教法中,是许的。如阿弥陀佛第二十二愿中说——“除修短自在”。 有的人在这个娑婆世界有许多杂染的贪图、未完成的世俗心愿,这类人往往会说等我把世俗的心愿完成了再去学佛。《四分律藏》中举例说有外道,看到年轻沙门,就说,哎呀,你们年轻啊,年轻时要好好放逸,行五欲之乐,老了再去行梵行,那多好啊,世俗也有,出世也有了。这实际是过去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体系,即年轻的时候就要有事业、家庭、作为,然后到四十五岁左右就都要出家,摒弃一切,去做一个梵行者。在印度,出家(不仅指佛教中的出家)是很高尚的行为。 阿弥陀佛教法中的返向往生,就是于往生心智抉择者,可以去偿还自己的世俗意乐愿望。你说是不是用“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把我们给勾过去,下面到底能不能完成呢?能完成的,这一点大家要放心,这是阿弥陀佛在此殊胜教法中的一个真实作为。但往生是主题啊,往生这个主题不能丢,往生安住彼国,不违安养,返向十方世界完成你的世俗愿,是可许的。实际许多人都有很多世俗愿望,心里都在打世俗的鼓,嘣嘣嘣嘣,天天都在想世俗的事情。那你先要把往生这个大的愿望解决了,就是有不退转的法益了,再到娑婆世界完成你的未了情、未了缘、未了事、未了作为,没有问题的。 你说我就沉沦沉沦,把自己的业做完才好呐。业是做不完的。但我们要是往生彼国以后,回来再处理这些未了缘、未了情、未了事,没问题了,那就可以做完了——因为你已经觉悟了,再去偿还还这些业债、情债、事债等等,没有问题了,你没有畏惧了,你不会埋没在里面永远不能出头了。因为你大事已毕,你得到了自由的、觉悟的善巧,你有不退转的摄护,你在这个娑婆世界,乃至他方世界都可以作为了,不要说这一生的未了事、未了缘、未了情,你多生多世的未了事、未了缘、未了情都可以解决。你可以去找他(她),做什么呢?拉着他(她)就往生了。要不然在这个世界上纠缠,你找他(她),他(她)找你,又不知道到哪一道去了。 未了的事,未了的缘,未了的情,都是纠缠不清的,那我们往生彼国极乐世界后,以“短自在”身再来这个娑婆世界了这些未了情、未了缘、未了业,就都成我们渡脱众生、利益有情的方便了。这个法真是不亦乐乎的,你看出世入世都完成了,太美好了!许多方法你梦都梦不到,你可以于十方界做道场了,你可以将此身心奉尘刹了,你可以不怕世俗了,为什么呢?——你已经在不退转地得到了究竟的认知、安住,你有极大的方便,可以分身到无量的世界,去实施无量的教法,交流、认知、偿还等等,都是没问题的。而我们如果在这个娑婆世界沉沦,就容易迷失堕落,不可自拔,自救之力尚没有,怎么能利人利世呢?怎么去偿还你的未了事、未了缘、未了情呢?偿还不了的。人人心中都有世俗愿望,你就大大方方地放在那儿吧,往生以后再说。它在我们记忆的如来藏、意识海、阿赖耶实中不会泯灭的,你放心吧,你先去成佛,再去度众生,众生无边。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在往返二种往生中是一个很实际的教法。第五门的修持,最主要就是安住于佛陀的本愿,随顺着佛陀于往生的住持与加持,回入娑婆世界,虽然自身尚没有究竟完成这样一个作为,但是现身中、现世中,返向回施着阿弥陀佛的殊胜教法、国土的庄严,饶益着周边的有情,令其走出迷途,往生彼国。 这是个修行方式,就是说我们在现世中、即身中都可以完成我们的未了事、未了缘、未了情,你抉择一下就可以了——你说若是与我有缘、有情、有事,往生彼国再说,不往生,不能说了,那可能就有方法了。要不然以你这一生的修持,了不掉啊!太多的纠缠,太多了,说不清道不明,一天一夜的想法都无量无边,你怎么解开呢?所以说一起往生彼国,让阿弥陀佛来给你述评述评,阿弥陀佛一“点评”就好了——阿弥陀佛灌顶授记,那我们就得方便了,得大总持门,于一切世界得方便。 我们的娑婆世界纠结太多太普遍,那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就是一个快乐的念佛人,在出世入世二法中,我们大可以放心地去修持,去认知什么是主什么是次。主体的问题解决了,次要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的,我们在喜悦的、智慧的、平等的、安心的情况下去解决它,去认知它,面对它,成熟它。这样我们作一个世间出世间的无畏的修行者、念佛者、智慧者、具有慈悲善巧者、不退转者,那在这个浊恶世间真是一个巨大的善缘。 娑婆世界虽然是五浊恶世,我们一旦遇到了念佛这样一个完整的教法,一种令人心璀璨的教法,令心智舒展的教法,令我们不再畏惧的一个威德的教法,我们真正去实践它,就会变成一个快乐的人,在这个痛苦的世界变得快乐,在这个浊恶的世界变得清净,在这个迷失的世界变得觉悟明了,那这个世界就太需要我们这样的念佛人、觉悟人,具足慈悲的清净人了。不是自封的,是因为在法的加持下,在法的实践下,在法的作为下而成熟了这样一个自他二利。 如果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当然是很好的,但净土这样一个法则,如果认真地实践,在我们这一生中,都是可以满足我们出世入世的愿乐的。所以”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这样一个“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正是阿弥陀佛的威德愿力所成就,此成就是回向一切众生的,我们只要随顺这个教法,这种成就与功德在我们凡夫的生命的现下,就会升起它无碍的光明的力与作用,就会成熟这样的力与作用,就会完善这样的力与作用,使我们走出娑婆世界的迷失困惑,使我们真正在这一生随顺着法教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这个生即现生之生,非是生死之生;是顺性觉悟之生,非是人的死亡与生存这个生;是即下心性的认知的再生,远离了迷失的再生,运用了智慧、远离了愚痴的再生,不是说死掉了活掉了这种生与死;是我们心智在依着法则而变化,依着择法的殊胜而成就的一个即时的利益,也就是即心即是、心作心是的一个殊胜功德的善巧的使用。使我们在自业他业中被动轮回的生命变得主动起来,变得自由,变得喜悦,变得轻松,变得有慈悲有智慧了,变得有方便了,不再那么迷失沉沦痛苦挣扎,不再那么敌视了,不再那么大的怨气了,不再那样做了,没有必要,那样太苦了,那是没有必要的一种生活模式,那是一个愚痴者的生活模式,那是没有教法的一种生活模式。而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要走出这样的困惑,走出这样的沼泽地,走出这样的一个令我迷失沉沦的铁围山,我们要把他轻轻地打破,就像文殊的宝剑一样,轻轻地一落,就开了口子,我们就从口子走出来了,要不然在这个世界就是十分痛苦与挣扎的。 往生彼国,云何不可思议呢?昙鸾法师是这样说的:“云何不可思议,彼国人天若欲往生他方世界无量佛刹供养诸佛菩萨,及所需供养之具,无不称愿,又欲舍彼寿命向余国生修短自在,随愿皆得。未阶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议。” 就是说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也好,往生彼国也好,欲供养他方诸佛乃至一切有缘有情,乃至其他等等作为,资具具足,分身自在,未证佛道前,作用就象佛陀一样,有那么巨大的善巧神变力、自在力。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虽然没有修证,但假若依着阿弥陀佛的愿力,把阿弥陀佛国土庄严殊胜的功德利益回施给每一个有缘,一样可以令一切众生即身中得自在。此自在,就是远离我们对这个娑婆世界的计较、攀比,以及在这个世界沉沦的习惯,使我们从业习中、迷惑中走出来。这里面有短自在的修持,我们往生彼国就有这样的自在力,未往生彼国,安心于此,亦有这样的自在力。你可以去实践,去认知,这是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我们以凡夫心去思议它,那是受到极大的制约的。 所以这个法,是随顺得入的一个殊胜功德,就如百川入海。这百川的水,大大小小的,清的浊的,发源地也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流到大海,皆名为海。那我们人类及百千杂类众生,往生彼国,皆名极乐中人,皆得诸乐无有众苦,就同入大海一样啊,咸同一味。 因此我们对往生彼国的主题——我们这一生的主题,就要认识清楚了,它如百川归海,是自然而然、顺性顺势的一个结果,顺佛愿,也就是顺佛势。我们把生命、修行的主题,放在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上,那就会显示性德,我们就会有一个顺势的善巧,就很省力,省力就成就了,不是费力的。 所以我们如果不喜悦了、沉重了,就要反省自己——一定是没有念佛,没有随顺佛愿,没有随顺佛力,没有随顺性德之力,我们做违性的事、违佛愿的事了,丢失主题了,那就开始费力了。 这是一个省力的成就。安住与随顺,就很省力,就活的很精彩。这个精彩是因为我们顺性,顺佛愿,顺无为而至的善巧,使我们得到了安心与安住。这样的生命就舍弃了造业的空间,舍弃了沉沦的挣扎,舍弃了贪欲的沉重,让迷失攀比也休息下来了。这样的意识法界充满了空净的、光明的、广大的喜悦,就有精彩的内容了,人就开始有智慧的快乐、慈悲的快乐、方便的快乐、无染的快乐、随顺到达彼岸的快乐、自利利他的快乐、不再纠结迷失的快乐。而在种种苦缘中,就能迅速地觉悟,能迅速地了解这个苦是背性的,背愿的,是造作的,是自业他业共业纠缠不清的一种沉沦与迷失,这不是我等所需,不是念佛人所需,是迷者愚痴者恶意相加的一个成就。我们对自己不会有恶意相加,对他人也没有必要恶意相加,造成自他伤害,那我们在念佛法门中就有自他二利的方便,这皆是随顺佛愿而成就。 这样,我们在这一生中,念佛就是我们的主题,往生是我们的主题,离苦是我们的主题,简单是我们的主题,轻快是我们的主题,自利利他是我们的主题。那些庞杂的事情、迷失的事情、纠缠不清的事情,交给你往生以后再来吧,现在不要来做,你没有那个力量。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明智的选择、智慧的选择、慈悲的选择,要做悲悯自身、悲悯他人的一个选择,那我们就会选择念佛这个主题的生活,往生彼国的这样一个主题的生活,安心的这样一个主题的生活,无染的这样一个主题的生活,做这样一个省力者。我们真正作为一个念佛人,尽此一生,就这样一个主题。虽然有些业习的依附,就像一条河流有些污水一样,你不用理它,直直地回到大海就好了。你不能说河里有一些污水就不能流了,你就直直地淌下去吧,回到大海你就知道,若净水,若浊水,若是河流的水,若不是河流的水,一旦回到大海都是清净的海水,因为大海能包容我们所有的业与业相,使我们咸同一味。那我们就得极大的方便,入佛智海,这样的一生就够精彩了,我们对的起父母,对得起师长,也对得起国土,那么也对得起自身。 这样一个选择,你不选,你要做为什么呢?所以我们要善自选择,一旦有这样的选择力了,那我们这一生,念佛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很必要的,需要认真的一个生活的主题,那些杂染交织的东西若是对你有纠缠,你一定要警告自己,说我回来再处理你。一定要提醒自己,不管是事业的纠缠,感情的纠缠,什么样的纠缠,你一定要警告自己,这个地方不能留步,一旦留步就不能自拔了。所以说先往生极乐世界,回头再处理,此处要警策自己,这不是个苦事,这是极乐之事。 先来完成大事,再来完成次要的事情,主次分明。再普通的人对这一点都能认识清楚的。该做不该做,轻重缓急你要认清的,认不清,你这个人就太没智慧了!主次认识清楚了,我们就知道大因大果了,我们就有选择了。这样虽是凡夫有情,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智慧者。不要小看这个凡夫的选择,凡夫的选择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说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成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自他共业暂时一放,去忆佛念佛了,结果如香熏染,久熏必有香气,再看这个娑婆世界的自他共业,原来都是虚妄的,梦幻的,纠缠的,好解决。 这十七种依报庄严,天亲菩萨给我们做了方方面面的表述,希望我们对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有个大的对比。这样我们在往生的路上,在往生即下的利益上,就抉择了。在往生这个抉择上,对于现实的利益、未来的利益、究竟的利益,我们就会认识的很清楚。若即心即佛,即下就有利益。若心做心是,现下就有利益。若佛力不可思议,也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执著、妄想与纠缠。不管用哪个力量,我们现在的、过去的、未来的、究竟的利益都会达成的,因为我们的主题不再丢失——念佛忆佛成佛的主题,往生的主题不再丢失了。 这样不管用即心即是、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议,这三种我们所谓的现缘,我们来觉悟,来认知,来忆佛念佛,其利益必然在每一个生命的个体中,从各个角度表现出来,使我们有法,有喜悦,使我们摆脱了以前迷失的沉重、对立的沉重、攀比的沉重、积累的沉重,使我们逐渐快乐起来,轻松起来,那么人生就变得有意义了,我们学佛也就有意义。别人说你是个佛教徒吗?你说是啊,我是个快乐的佛教徒。 真正作为一个学佛人,你心里一定是快乐的,一定是有轻松的,起码有轻松的方法。你还沉重吗?你需要沉重吗?你需要去积累那么多挣扎的压力吗?那么多冲突?那么多说不清的幽怨、纠结?那么多。说不完么啊。 通过这个观察,就来号令我们及有缘—— 做一个快乐者,一个往生彼国的守护者、实践者,一个现下的轻松者、解放者, 一个具有无染的顺性的念佛人。 我们给自己下了个命令—— 我们开始念佛了,不再念自他共业的烦恼了,不再去念纠缠与攀比了。 我们开始念佛忆佛,把念佛忆佛的轻松喜悦快乐,回施给那些念业力,念自他共业,纠缠自他共业的人。 那我们就自己快乐,也要给他人带来快乐。这样我们会笑着生活了,要不然这生活太苦了。 (岁次辛卯六月初一 2011年7月1日)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的大众,每一位都是善根深厚,过去生中都亲近过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亲近那么多诸佛如来,现在还当凡夫,还是一塌糊涂!大众不能成就的原因在哪里?就是他不懂得消归自性,完全记言语、记文字,着了言说相、名字相,起心动念着了心缘相,没有离念,所以不能成就。今天把这个毛病真正明白了,痛改前非,这就叫改邪归正。邪是什么?有念!不觉而有其念,这是一切邪知见的大根大本。我们修行从根本修,治病从根本治,从这个地方下手。 成就与否、时间长短,完全在自己,不在别人,与人、与境都没关系,全在自己!佛法里面称为“无依道人”,真是名实相副,就看自己能不能把分别、执着、妄念舍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才起心动念,阿弥陀佛!把那个妄念马上压下去,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念佛的名号就是修行,提醒你自己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顺境逆境都要觉而不迷。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