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四十九日(一) 看清你那个不安的业相


2014/9/4    热度:211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四十九日(一) 看清你那个不安的业相

   诸佛如来出世之大事因缘,我们学习念念不能远离这样的大事因缘,来激励一切有情成就无上菩提,远离迷失。

  净土教法是远离九界之迷失。这是以佛智所见,不管是细微的惑乱,无明惑,种种的见思二惑,造成的九界流转,皆远离。因为净土一法是对十方九界有情而谈的,不是对某一类有情所设,其教法也广大,利益也究竟。

  我们在人类这样一个法界,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和思想状态,就是不断地在选择,我们的选择意识特别强,人主要的时间就在选择中徘徊、犹豫。

  今天有一个沙弥跟我谈了谈这一段学习的结果。他说,安心,似乎是安心了,但是念佛还是用不上力,还会对自己的业习产生疑虑。

  这是十分正常的。安心,实际是顺法性,顺佛愿,我们会有这样一个安心。若不顺这个,安心是谈不上的。不管任何一个人,我们随着自己的业习,都是迷失,所有的众生的业习都是迷失。你说自己是有禅定功夫的人,或者修过停心法、四禅八定种种修持,可能有安心的直观的一个力,但这也不称为所谓的安心。因为此处的安心是以果地而设立的,九界都谈不上安心。

  在这个教法中的安心,反而是纯之又纯的一种要求,或者说让我们有一个究竟安心的认知。所以我们所有翻出来的习惯意识,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到不安心。就某个众生阶段来说,实际我们早都安心了,但他会有这样一个徘徊,说“看似我也安心了,对随顺佛愿啊,随顺法性啊,随顺自己的意乐啊,也有相似的安心,但遇到问题就会反复”,实际就是它太细微了,这个要求反而是很高的,因为净土教法是对九界而谈的,它所参照的背景——九界的业相,都会是不安的状态,乃至说我们有进趣去利世、去度生、去修禅法等等,以及种种自我修持的执著,都会有不安的感知。

  所以,以果地教来做一个安心之依止,是十分彻底的要求与教法,不是很泛的一个教法。有时我们学习的东西很泛,或者说其质啊,量啊,到某个阶段就受到了制约。在净土教法中是很彻底的,你思想上只要有对九界的染著,例如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出家师父跟我谈这个亲证的问题,我说亲证实际本身没有什么,但是我们若对亲证执著,执著自己证个什么,就会出现烦恼不安,很奇特的。这在四正勤,乃至三十七道品等其他教法中,是很了不起的心理与状态。但是在净土教法中,就会衬托出来不安,会产生疑虑。为什么呢?稍有对待,你心智就能辨识出来。这就是这个法的究竟性、清净性,彻底究达,这是十分彻底的一个教法,此法难得难遇就在它的彻底性,它不给我们一些是是而非的、阶段性的增上教法,而是究竟给予,是以佛的果地觉为真实底色,通过这个底色来观察,就象画画一样,没有底色就画不出来。净土教法是以佛果为底色的,所有九界中的染著,你都会有疑虑与不安的感知。

  这个角度是十分重的。我们在普通心理状态下,少得为足是太正常了。但在净土这个教法中,你想少得为足是不可能的,你必须有这样真正的安心的依止,顺性,佛愿也好,顺究竟的意乐也好,你在这个地方不随顺得入,就总有不安与疑虑,这是很好参照的。

  你要想从自己的业习中,在自己的思虑妄想中去找到安心,或者说清除你的不安,那是十分困难的。所以阿弥陀佛又是不思议光,来破除我们这种思虑的习惯,我们的思虑也是一个心结,劳虑不断,你的法眼不敢睁开,你就在混沌的心智中去感知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变得很混沌。

  净土教法的彻底性是很震撼人的!过去的一些禅师,及其他宗派的善知识,像天台的智者大师,律宗的一些大善知识,他们有特定的成就以后,才感知到念佛背后不可思议的力,不可思议的功德,它的彻底性。象文殊、普贤、龙树、马鸣、天亲、无著这样的大菩萨们,他们的著作中,言说中,或者经典记载中,他们对极乐世界的教法向往、归命,那是无余的,“南无”就是一种无余的回归、投奔。

  我们作为薄地凡夫有情,在这短暂的一生中,遇到“南无阿弥陀佛”,来处理我们无始以来习惯的蒙蔽,或者说我们染著的心智,没有随顺弥陀的誓愿与性德,我们是没办法处理的。这个地方不是说我要争口气的事情,也不是我能赌口气的事情,也不是说我要对抗的事情,跟这不相干的,这只是愚痴业。就是说我们作为凡夫有情,就用我们现有的心智想去超越九界对我们的困惑,那是十分不容易的。

  因为在净土教法中,九界都是困惑的。所以善导大师的著作中提到——“宁错信佛语,不信菩萨不了义教”。这话说的十分的严重!就是说这个归命净土的教法,你只能投奔于弥陀,随顺于弥陀,安心于佛陀的教法,不能用其他任何不了义的东西去思维,观察他。一那样就造成一个法的扭曲,你就肯定会产生疑虑。所以很多人会拿一些祖师、现在的大善知识,包括一些高尚的想法去对待净土教法,他一想就开始晕了,怎么想都想不通,很多人经常会说“我真想不通”。可能是应该想不通,你要想通了,可能就成佛了。因为这是唯佛与佛知的彻底的教法,我们只有随顺的抉择。随顺对我们来说是最正常的面对自己了,是最真诚的面对自己了。彼佛呼唤,此佛遣送,我们随顺,就是我们最大的善根了。你说不行,我必须把它搞懂才可以,所以我们才来讲随顺佛愿得见法性清净方便这样一个回归,这是很勉为其难的一个讲法,实际是很难为人的讲法,这主要是为了使大家有个亲切感,要不然距离会给我们带来一种莫名的,无意识的不接受。

  净土法门实在是易行难信啊!历代祖师都这么讲,我一直都不愿意这么讲。世尊在经典上也这样讲,说“舍利弗,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我是越讲净土,就越感觉这样一个同感,越讲你越感觉到太难讲了,没办法下口。因为一讲大家就会染著,你怎么讲他怎么执著,一执著就产生了新的障碍,就是执著的障碍。

  好比说我们讲到法性,实际这个法性是无来无去,无大无小,不可言说的一个平等相、周遍相。不可以言说,不可以心智设立一个特征,他的特征我们一般讲起来,就是周遍性、平等性、无来去性、不增减性,说无自性性来作提示。但你一染上,马上就产生疑虑。这个性啊,只能观其本质,顺其方便,你随顺就是方便,你说我非得要懂他不可,要用一个名词去理解它以后才能去作为,那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我们人类的言说在这个角度是十分苍白的,我们没有一个对称的言词。就象般若这样一个言词,用我们汉语翻译出来就十分困难。你说那是智慧,但狗有狗智慧,人有人智慧,马还有马的智慧,天有天的智慧,你说它是那个智慧?很难找到一个对称的东西。说是佛的智慧,似乎不是这个概念。所以人类对称的语言在这儿显得比较苍白。

  那怎么办呢?那就用随顺的说法。在净土教言,我们顺着语言,把自己的心一刹那间地随顺,比如说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称念之时,就随顺这个名号的功德,感知这个名号的功德的内容,所以“念佛时即是成佛时”,是让你去感知,而不是在名号之外再想象一个道理去对称它,那就太困难了,那十分痛苦。

  但我们的习惯,不光是我们人类的习惯,九界众生的习惯都是一样的。下去我们就会捣鼓,要去思维出来个什么。你的说法、想法跟我的心念不相应,那就是不正确的东西,很多人就希望一个能迎合自己心理的说法——这个教法能迎合我,让我欢喜了,我就来信,所以佛陀有先以欲钩的教法,来随顺众生进行提示,但它毕竟不是利益所在,最多是一个唤醒你、接引你的方便,我们如果一味地沉浸在“你一定要随顺我的业习来表达教法”,那我们就不要学佛了,学佛就没有意义了。

  这个现象十分普遍。我们只要从这个门走出去,很容易自己的想法就开始——这一节课中有几句话能迎合我的心理?能对着我的胃口?我又能记住几句话?哪几句话有启发?实际这样的思维、作为都很辛苦的,因为一旦这样思维以后,一开始学习是很欢喜的,中间的学习就会感觉到讲的够呛,再后面就会说还不如我讲的呢,然后就是不如就不要听了。

  一个善讲的法师经常会提醒大家的喜悦,但这是很累很辛苦的一个事情。实际是很辛苦的,因为这不解决问题。往往就是增加了我们的一个兴趣,推动了我们的兴致,要不然我们就会睡着,或者躯壳在这个地方,思想也可能跑到美国去了,说我的绿卡什么时间办好呢?也可能跑到商场里去了,我这一笔生意能赚几个钱呢?也可能跑到其他寺院去了,其他寺院的什么饭好吃啊?那怎么办呢?他就在喜支上最多给大家做一个提示,引发大家的兴致。但这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鼓励。

  净土法门这个底色太深厚了,就是说我们有一点细微的、人为的造作与对立,你马上就会有警觉,这就是这个法门的特定性。所以很多人说我以前还不烦恼,现在念佛念得怎么比以前还要烦恼呢?实际这真不是个坏事情。你要静静地看一看,你再念念佛,慢慢把你粗糙的东西都处理掉了,再回头看一看,你突然变得轻松了许多,过去那种躁动减少了很多很多,你就变得逐渐地细腻一些了,你的眼光变的深远了,你的心地慢慢变的广大了,你的作为慢慢变的如实了,你对自己心地的需求慢慢的有感知了。

  要求太高也是不切合实际。但我们作为一个学佛的人,在这样一个比较犀利的教法下,往往会在回顾人生的时候,回头一看,就知道这个教法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殊胜的功德与利益,消除了,或者说减弱了,或者说阻止了我们多少恶业,恶业的作为,恶业的想法,因为这个教法太明亮了,在我们心地、言行,意识中,举动的刹那,我们有意无意地就能觉知到这种作为违背了果地觉的某些方面。

  昨天也有居士说这个讲法,大家可能听得疲惫了,不行了念念佛吧?不要讲了。我们要是珍惜自己机会的时候,你先不管学不学,听不听,你把自己的心静下来,就是体会一下鸡足山的清凉,也是我们的福报。我们下山以后能有多少热恼,有多少作为,有多少不相应,我不知道。人的苦乐呀,真是人自己抉择的。苦也是自己选择的,乐也是自己选择的。实际我们能不能静一静,闲淡地,不造恶业,不造迷失业,不去染著这些东西,能静一刻钟呢?我们会说在哪儿不可以静呢?不见得。你到一些地方你静不下来。我们要真有自制能力了,真就不需要学习了,可能就是八地的菩萨了,那你就太自在了,到这个五浊恶世可以净化一方了,对不对?

  实际讲课这个事情,从发心上说,是把最好的东西供养给大家。大家这样反复地听,从我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是有益的,因为可以改变我们一些思维习惯,的确可以改变我们一些思维习惯。但是在网络上,在一些其他角度上,或者有的教理、修行功夫深的人,他就认为我是多此一举了。这里面很难摆平。这节课要罢课,似乎也不公道。

  对于这个“安心”,我们产生疑虑,实际是习气的反扑。这个没有问题的,不要怕它。我们已经讲了不下一百次了,这个反扑是没问题的。我们习气的表现会反复地出现,因为我们生活在习气中,这个不可怕的。不要一出现反复了,就认为自己以前学的东西都没有意义了,这样很痛苦的,这样就太辜负了自己的机遇了。

  习气大家都是有的,反复的出现都是正常的,但我们一旦认识了习气的无我性、变异性,我们了解了它的本质是无自性的,了解了,他就本自解脱,自己就解脱了。我们讲过这个地方,甚至反复讲这个地方——若知习气之本,本自解(xie)脱,我不讲解(jie)脱,是解(xie)脱了。解(xie)脱,是本不可得的意思。

  我们知道习气会反复出现,但你要了解它的本,本是无自性嘛,对不对?习气反复出现,我们都知道它是无自性的,无自性就是它本来的现状,了解了它的本来,本就解脱了。依本,本自解脱。依本,你这个习气就解脱了。你要依习气,习气是解决不掉的。

  这个教法是个彻底的教法,从我们习气的当下来解决习气,这是十分震撼人的!习气是我们疑虑、烦恼的根源,这个没问题。我们会疑虑,感觉到什么都怀疑,什么都会迷失,这都正常的。但要去了解它的本,即它的自性,认知它的自性。这个烦恼、妄想、习气来了,没有问题,你就考虑考虑它的本质是什么?但你要是一个习气加一个习气地去想象,那就永远没有尽头了。一个习气来了,我去观察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本性是什么?我们就有一个本自解脱的机会。所以知其无自性,本自解脱。这就是一个修行的方式,不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言说。一定要去体会它一次,不要多,认真体会它一次了,再遇到事情你就会不自觉地去体会它。因为啥?它真有作用力。

  实际我耳朵里塞满这样的话——这个教法很好,但是没有用。你去用与不用,这最重要。有用没有用是你的心念,你要去用,你要去实践它,实践了还不起作用,我们会再找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佛教的真诚。但是我们如果学到一个方法,不去实践它,就说它没有用,这未免太可惜。

  所以实践是很真诚的一个事情!是我们对自己的一个尊重,对自己机会的一个尊重,也是自己的福慧。福慧在哪呢?就是遇到法则了,勤而行之,会解决自己的烦恼,会解决自己的现行的障碍,这就是福慧。还要上哪儿去找福慧呢?

  当然你说“我的根很利,我早就解决问题了”,也没有问题呀。真解决了,你可以提出来细致的问题,我们从细致的角度再给大家来做提示。

  习气的反复,很普遍。我们的习惯就很没有耐心,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功课、对很多东西都没有耐心。我们拜往生礼赞的时候,拜到最后那一拜,我脑袋里有一个声音很响亮——感觉这是最美的一拜了,为什么?结束了,或者说快结束了。你这个色身,你让它天天象一块肉一样放在那儿,它活到那个时候也得死;你天天让它起作用,他活到那个时候它也得死。你作用与不作用,它都是一个死亡,你拜拜佛,它死亡了,你也留不了多少可惜对不对?要是放就象一坛子肉放在那儿,他死了也就死了。不过我听到这个声音我自己感觉也是挺对胃口的——如果拜的都是最后那一拜,这样拜它一百多拜,人就都很欢喜了,对不对?我们要干啥呢?在这个人生中,实际人都想结束,但你要知道你永远结束不了,你渴望结束的那个心呐,就是没有耐心。我们想着结束吧结束吧,心里就上火了,实际你结束了这个事,下一个事还来找你麻烦,对不对?不找你吗?

  耐心实际是来自于无染。你要是无染著,你也就真有耐心了。你把每一个事情做了以后不要染著,这样做几件,你看看是个什么概念?

  我们学佛的人,要学会不染的耐心,尤其对我们的业习要尊重它,业习来了我们不要怕它。

  (岁次辛卯六月初五2011年7月5日)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随缘就自在,攀缘就烦恼。攀缘是什么?我一定要这样,我一定要那样。这个“一定”,就是分别,就是执着,就是造业,找事做就是攀缘。真正修行人绝对不攀缘,决定不贪恋名闻利养。学佛的人,五欲需要,随缘随分,不强求,不攀缘,能过就够了。而且佛法固然叫你要多行善事,可是你要知道,好事不如无事!做好事,随缘去做,绝不攀缘,否则好事就变成了好(hào))事。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