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五十九日(三) 冷处理九界小小事


2014/9/4    热度:178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五十九日(三) 冷处理九界小小事

   正思维的抉择——冷处理九界小小事

  这个学习是假大家可知的言语,或者我们正常用的习惯方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导引大家一个正思维的抉择。观察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审视的过程,这个观察门,严格来说讲的就比较琐碎一些,或者说重复性比较多一些,想改变我们平时的一些思维习惯,或一些习惯性的做法,想改变这个,就要费一些事情。大家要有耐心,尤其是我们对习惯烦恼的反复的认知,一定不要气馁。很多人念佛就说,哎呀,怎么念佛不得力啊?怎么习气还是没有什么改变呢?烦恼还是这么盛啊?怎么还是这么喜欢发脾气啊、打架斗殴啊等等。

  实际你要看这都是很小的事情——九界小小事。我们先把它冷处理处理,就是说我不管是自己做的、他人做的,只要是九界的事情,都是个小小的事。这个冷处理有什么好处呢?——人就比较平淡地看自己的习气、他人的习气,或者共有的习气了。

  自、他、共业啊,为什么老这么啰嗦“自他共”呢?我们自己的习气反复,我们就会有一种失望感,对自己就感觉到没有信心,看到别人的习气有时候就会不能忍受,会升起责怪的想法,那对共有的,看到社会整体的现象这个样子,容易会把人击垮,说大环境都这个样子了,就算了吧,就放任自流了,放弃自己的作为了。

  所以自他共业,我们要等观它,冷处理也就是一个等观的方便。这个很重要,很重要。我们的很多烦恼不单单是来自于自己的习气,还是有不少来自于他人的习气——看到别人的作为心里受不了,说这人怎么能这样呢?那是他的习惯;说这一群人怎么能这样呢?这一群人的习惯;说这个时代怎么这样呢?这个时代的一个业的积累。那我们全部把它冷处理——九界小小事,全部都是小小事。

  因为你是念佛人嘛,你就可以俯视这些事情,你要不是念佛人你俯视不了的。为什么说念佛人可以俯视呢?因为念佛是个很高的高度啊,顺性的高度对不对?这个顺性的高度是够高了。你顺性地来俯视九界,那九界所有的事情都是小小事,包括菩萨事、声闻事,都是小小事,况且我们的烦恼呢?

  我们真把菩萨、声闻、世间的贤善都看成小小事了,你说世间的恶事呢?菩萨、声闻、独觉、天人、修罗、人非人、三恶道,都是小小事。因为什么呢?我们有顺性俯视的角度,也有以佛果审视的这样一个高度,我站在佛果、佛心这样一个高度去审视,它就是小小事了,或者是无常事、变异事、杂乱事、无意义事、不究竟事。这样你就会冷处理它,我们就有很多方便了。要不然我们就会斤斤计较。

  在一个寺庙里不计较有时候不好管理,计较有时候就更烦恼,那我要是用念佛心再来看这个事呢?先看它是个小小事,可能是某些人的习惯,再来处理它,在心里处理也好,我们念佛回向给他也好,跟他结一个广大的心地的善缘。也可能我们回向不了别人什么东西对不对?具体东西也可能你的习气是抗不住的,比如看到人的作为啊、烦恼啊,没问题,我用念佛处理它一次,然后说这九界小小事不堪于计较,没有啥意思,对不对?

  不堪计较,就是没有必要去计较它,你要养成这个习惯也就好了。你作为一个念佛人,也不是高尚自己,是有念佛的利益了,什么利益呢?——我可以把九界的事情都放一放,起码说在念佛这一刻放一放,冷处理它一下,然后再去处理。它就变为另外一个角度了,这个角度是什么呢?——你就充满了善心,小小事,许可他。你知道它是无常的,你就有一些若作为若不作为的方便,就是也不用故意搞一些什么,就会得见一些方便,所以这个冷处理是十分重要的。

  很多人吃的巧克力啊、雪糕啊、冰激凌之类的东西,它冷处理过,它也是水,但吃的时候就耐吃了。要是液化的东西,咕嘟就灌进去了,你还不知什么味道。把它冷处理了,你就可以慢慢地品尝了。

  念佛啊,修行啊,实际第一步是冷处理的过程,并不是说有天大的事情让我们去做,我们在这个冷处理的过程中,你突然感觉到我可以慢慢地观察它了,我不受它直接的冲击与伤害了,或者说我们的习气就受到了一个制约,那种突然就烦恼、爆发的习气,或者不能忍受的习气,就会在某个角度上受到一些制约,它就会减慢了速度。这样你就感觉到念佛还是得力的。

  冷处理的方式——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冷处理,怎么冷处理呢?俯视它,它是小小事,它不堪计较,念佛大人怎么能计较这样的小事呢?对不对?念佛都是大丈夫之行为啊,对不对?念佛人一定是大丈夫啊,是人中之芬陀利华嘛,你大丈夫怎么能计较小小人的小小事呢?这样很简单,它可以避开我们用不上力的这样一个错觉,你运用习惯了就知道那就是一个错觉。

  所以,我们以佛果、佛心来俯视我们现有的因缘,实际说俯视九界因缘,你也在利于九界。你没有说我要利益十方九界众生,不用这样说,你无意识地就在利益着十方九界。所以说“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怎么“化”呢?就这样就化成了,一冷处理就化成了。所以说念佛的大丈夫与文殊等,象文殊一样,你这样有智慧地看这个世间,小小的不堪计较,一个一个的不堪计较。开始也可能我们心里可能不能忍受这种说法,也可以说听的时候可以忍受,做的时候不见得可以忍受。没问题。概念先接受过来,第二次就可以用了,第三次就很熟悉了,第四次就可以认为就应该这样,第五次、第六次就是自己家的法宝了,七次八次你就象文殊了,你就不染不住了。但你要去实践呐,你不实践,你就感觉不到它的实际的内容。

  “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这个“化佛菩萨日”,大家容易感觉到自己还是这个德行,化不成啊。那没问题,我们随顺、随顺、站在这个角度观察,这样慢动作,动作太快了我们看不见,我们心里接受不了,那在心里做一个慢动作,象跳太空舞一样,那个慢动作给人的感受就是我们能看到它的每个动作的分解。那我们在这儿也分解一下——把念佛和九界的业习分解开来,然后我们念佛,冷处理九界的小小业,俯视九界小小业。

  你说这太高尚了,实际我们本身不高尚,念佛很高尚,我们没有什么了不起,很差,但念佛不可思议。这个没问题的,一滴水有啥了不起啊?一碗水有啥了不起啊?一吨水有啥了不起呢?说干枯就干枯了,但是回到大海,那不能说了不起,只能说——浩瀚无际。我们作为一个凡夫心,也没啥了不起,习惯、毛病、作为等等,也没啥了不起,但一旦回到念佛的智海中、念佛的殊胜方法中,那就不可思议的功德就会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利益就会出现了。但我们要去用、去实践、去观察,要去用、去实践、去观察,用、实践、观察,要不断地这样孜孜不倦地去做,因为我们这个业习看九界的大事太多了,我们在这个九界的大事中忙的太久了,尤其修行人在九界的事也很多。我以前遇到很多出家师父、居士说,哎呀,师父,这么多法门修哪个好呢?眼都花了。我说你心也花了对不对?迷了。都是九界小小事,都不管它了,所以说过去善知识依着这个教诲给我们提出——来念佛,来放弃其他的杂修。干什么呢?就是“如须弥住持”,这样一个顺性的究竟的教义,我们小小的有情依着这样一个殊胜的法则而成就殊胜的功德。这样一个随顺,从这个角度我们没有什么畏惧。

  从业相上来说,我们一念自己,真会灰心的,一念他人,也会灰心的,一念这个时代的共业,没有不灰心的。想想算了算了,混吧,地狱里混吧,三恶道混吧,混到哪儿算哪儿吧,为什么呢?没有意思了。但你要念佛呢?你会逐渐地提出来兴致,你会慢慢地感到自己的心胸,你会慢慢地感到自业他业共业的这种不可得性,它对你的威胁是不存在的。存在就是你执着了,不存在就是你不执着它。你不执着它,它根本不存在!原本在我们自己了,我们不执着,念佛就行了。那你就很方便了。

  我们所谓“归零”这个说法,就是让大家回到无意识法界,这时候再念一声佛,这个无意识法界就是一个佛,这个法界就是一尊佛。动第二念,出现观音势至。动第三念,清净海众。第四念,依报庄严。第五念,大家都往生!

  要不然我们脑袋瓜装了九界多少的杂缘、杂想、杂念、杂业呢?太多,太多,太多垢尘了,这些陈年的灰尘太深了,比地球都深,你扫掉了,又来了,扫掉了,又来了,你扫不干净,就是说我们的业习、他人的业习、共业交织在一起,打扫不干净。有时候不是故意纠缠,我们生活的习惯就象漏斗一样,这个“我”啊,就顶着这个漏斗,漏斗里就是自业、他业、共业,我们在淋浴,就这样接受着这些东西,你说你脑子一转圈都是这些东西对不对?不是自己的业就是他人的业,不是他人的业就是大家的业,根本离不开,一动脑子就开始累了。这个自业他业共业,就在我们脑海中装习惯了,那就很辛苦,总感觉象顶个漏斗一样的,一动念头就开始累。

  所以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放逸啊、向往休息、向往安逸啊,大概是由于这时代的人都太累了。他们城市里的人到山上后说,哎呀,山下真热恼真热恼,这个地方可清凉了。三天就跑下去了,为什么呢?热恼的习惯在召唤他,他习惯了,不热恼他受不了,对不对?

  我们一定要学会这个依佛果、依佛心、依佛愿,来俯视九界小小业不堪计较,做这样一个冷处理,我们对自业他业共业做一个等观,那我们就作一个象文殊一样有智慧的人,象观音一样有慈悲的人,象大势至一样光明遍照的人。我们念佛就是这样的,不念佛就是九界小小业。我们用这样一个角度来审视,那在九界中不管你三圣道、三恶道、三善道,我们很容易一眼就看到了,这都是不可得的、无自性的。这是小小业,都不应该生忧生喜的,应该平等观、如实观。这样我们就象这个“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开众生淤泥华故”,你不被这个九界所转了,你不用离这个九界,你就是在净化着这个空间,这个时间,净化着你自身周边的依正二报。

  很多人做过实验的,我也被人做过很多次实验的。用的仪器测试的,测试过,他们前一段又给我推荐了个仪器,说有个仪器是从什么什么国家进来的,怎么样怎么样。你身体什么样什么样,气脉怎么样怎么样,给你测试出来了。我说不知道,有时间可以测试,没时间就不测试了。

  我们这个人心,要是有个仪器测试的话,我们念佛时测,是一个样子,生烦恼测又是一个样子,很忧伤的时候测又是一个样子,千奇百怪真是不一样。要是我们念佛的时候,别人待到我们身边就安乐、清净。如果我们心里嗔心大大的,别人坐在那儿就很痛苦,说这是怎么回事啊?所以净化也好,污染也好,我们自己要知道——念佛人一定能净化九界,说“化佛菩萨日”,就是在随顺的时候,我们的小小业悄悄地回入大海了,回入佛的智海了,在智海的感知中,我们就同时感知到净化世间、开众生淤泥华的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个体验。虽然我们蹲在淤泥里面,但是突然念佛了,就象莲花一样开放了,心智就敞开了,意念也健康了、有意义了。小小不然的事,慢慢就不计较了,一次不计较,我们大部分人都做不到,那你学会冷处理,慢慢地不计较,要求太高等于不要求,干脆我们不要求,慢慢地来,一点一滴地,对自己要有耐心,对别人也要有耐心。你念佛人嘛,你念着无量寿,你没有耐心那你念啥无量寿啊。你念着无量光,你没有耐心,你啥无量光啊?对不对,那我们要随顺这个耐心。对自己对他人对共业,有耐心,就冷处理了,对九界的现缘就冷处理了,那我们慢慢的把心就现缘中安下来了,一点一滴地就落地了。开始还浮躁在这个九界中,晃悠晃悠晃悠的,慢慢就落到佛地、佛的觉悟地上了,一点一点地来,要有耐心,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你观察透彻了,你也就不需要急于做什么了,因为九界必然在念佛这个功德藏中,它是利益的对象而不是索取的对象。所以,我们所面对的世间种种因缘都是利益的对象,你说我做不到,没问题,你先观察。观察很重要,说马上我们去做,那可麻烦大了,很多人就跑掉了。让观察是没问题的,不减损你一根毫毛,你可以看一看,体会体会,认知认知。认知到了,慢慢去做。

  就象布施一样,很多人不知道布施的利益与善巧就是给自己带来的富有的心里的那种作用。不知道,特别吝啬,就象《药师经》讲的那样——于自尚不受用,况且于他人呢?把东西堆那个地方、藏那个地方、躲那个地方,挖个地窖埋,干什么呢?自己不敢用,别人肯定不敢用。到最后那一刻说:把那个什么东西拿过来,压在枕头低下,或者装在木头盒子里,都不行了,晚了。

  吝啬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特征,不是骂中国人,因为封建社会有敛财积累的意识。印度人不这样,他们攒攒就布施出去了,20年是一个关口,10年是一个关口,10年的东西,一看这太龌磋了,送人,全部送人,一下澄清了,他们心里爽快。我们这个民族,积攒越多越好,东西根本没有用烂那里也要攒那里。

  我们的业力也是这样的,业习、沒有用的东西装在心里干啥啊?这是封建社会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一种痕迹,再一个就是“鬼文化”的痕迹,死了装在木盒子里,从秦始皇时代开始,可能就看谁的墓大?全世界可能就中国人会搞大的陵墓啊,把它堆成一架山一架山的。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解放自己,从我们生生辈辈祖先的这个血液里、这个意识中解放出来,把那些没有用的东西清掉,此处九界的东西都是没有用的东西,这是个大动作,对不对?彻底打扫卫生,九界的东西都要给它清理掉。你说这有点残酷吧,不是一穷二白了吗?九界的东西还是很富有的对吧,你回头再看,这时候的富有就变成真正的富有了。过去的富有,因为你没有智慧、没有安心、没有得到大自在,你这个九界的富有就是九界的业力,如果你真正地站在佛的顺性的高度来看,这九界的财富就真正成为九界的方便与庄严了,所以先清理再来用,没问题,还是你的啊。

  所以这个“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这个功德利益,不是说菩萨可行,是念佛之人可行的,要不然跟我们没有关系了,象过去那些菩萨说“八地以上菩萨能干的事情,我们咋办?我们等着吧,等证到八地再说。”那跟我们就没有关系了,所以我们换个角度审视。

  (岁次辛卯六月十五2011年7月15日)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命运还是要自己掌握。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