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二十四日(一) 不求其本,大道无成
2014/9/4   热度:258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二十四日(一) 不求其本,大道无成 我们已对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中的前五种——所谓清净庄严功德成就、量功德成就、性功德成就、形相功德成就、种种事功德成就,做了比较简单的提示。这些提示最主要还是希望我们能在自己阅读《佛说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的机遇中,去审思极乐世界是否合乎我们的究竟意乐? 因为我们在这个世间有种种短暂的需求,某个阶段的心理、物质需要,休息饮食的需要,但都不足以完成“究竟”这两个字。观察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功德成就,无外乎揭示了我们众生的究竟意乐,即满足众生究竟的愿乐。每个人一生中、多生中,或者累劫中,意乐是无量无边的,但“究竟”是无为而至的乐,不是靠生灭作为能得到的。 在生命的很多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都有自己乐的东西,比如世俗的、宗教思想的、艺术的,这都是阶段性的意乐,是有为而来的意乐,不管是男性女性、有智慧无智慧、是善人或者是大家认为不太好的人,都能十分清楚地感觉到不同阶段的阶段性意乐。 又比如一天中,早上起床,有的人去打板、撞钟,有的人睡觉,有的人做饭,各有各的作为,但有人是意乐去作为的,有的人是被迫性的。所以,“有为”分出来主动、被迫。我们都知道,你主动做这个事情,或被动地做,肯定都还是这个事情,但其结果,主动则有意乐,被动就有痛苦。有为的乐是对待而至的,因为有苦有乐。无为之乐是不对待的,究竟的,我们称为顺性而至,是大乐,安稳不动,恒常利益众生而无有衰变。佛不是说一切法无常无我吗?在众生的造作分中一定是这样的。此处之“常”非世间固执建立的有对待的常,而是无对待的。 我们在观察阿弥陀佛依报庄严时,一定要从究竟意乐上去观察,当然阶段性的有为而至的意乐往往也会表现出来,但它毕竟是个“欲钩”,欲钩一定是有为而至的,有为一定和我们的欲望有联系,它由造作、作意而成,无为是顺性而成就的。为什么要反复对比呢?不对比,我们学习佛法就会很奇怪,有的人修行就在有为的意识上,他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有为,阶段性的作为,结果就总在奔波、变化。 昨天有个居士和我谈了一个参学的话题,说现在人修行追求神通,追求技能,追求名声,这都是阶段性的,即是某一个角度的需要。有的人去参学,他奔着某个人的名声去了,这个是修大圆满的什么什么样的法王,什么上师,什么长老,什么大德,什么喇嘛……,他冲着别人的名字去的,这个名字跟他自己有多大关系?没有太大关系,最多是使他增加了慢心——我见过某某法王、某某喇嘛、某某人,但没有解决现有烦恼。这样的人参学久了,傲气十足,比以前还烦恼。为什么?以前是平常人,现在不平常了,见了很多大人物。这些伟大人物跟他唯一的关系就是使他骄慢了,增加了一些骄慢的资本,再有就是学了一些舌,一些跟他解决烦恼生死毫不相干的言说!其他没有什么长进。 再有就是追求神通,他认为修这个法那个法总要满足一个妄想。神通对普通人来说也是个妄想,因为你若没有四禅八定,没有种种无始以来的善根机制的保护,有神通也把你害了!读读《楞严经》就知道了。那就是一个妄想的追求,都还是有为而至的东西,都是一种欲望,这种欲望的修持,逾修就会愈烦,逾实践贪欲心愈重,世俗的贪欲心加上佛法的贪欲心,过去世俗贪图物质、权力、名利等等,现在又加上一个所谓的佛法的、神通的、大名声的贪欲。这两个贪欲加到一起,基本上普通的人都被击垮了。 所以现在在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现象中,很多人对所谓的学佛人、修行人反而瞧不起了。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的人都知道学佛是慈悲为怀啊、少欲知足啊、清心寡欲啊、无私啊、慈爱啊,这样的学佛人很难看到,经常是世俗名声追求不到了,再去追求佛法的名声;世俗的因缘可能是不得当了,或者是自己忍受不了了,就去追求所谓佛法的功德。所以这个贪欲,即这个欲钩,如果是阶段还可以,若是埋没在这里面,永远在这里面循环,那可使许多人的一生多生就浪费了! 比较可怜的恰恰是有些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顺性无为的法则,什么是有为、阶段性、生灭的法则,结果就在生灭的法则上拼命地搜索——今天我感觉是什么,我哪儿有个气了,看到什么图像了,听到什么音声了,遇到什么人物了,哪句话顺心了,身体现在好起来了……等等等等。这样无穷无边的觉受上的修持,最终还是个败坏。这都是欲钩,可以说都是在欲钩这个阶段中表达出来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晰这点,阶段性的作为不是不需要,但我们可以对比去实践。中国先贤们,从老子、孔子到明朝的王阳明等善知识,他们都知道“道不可须臾离,离即非道”、“大道无形”、“大道无为”,这样的功德利益的守护、实践,他们都是有的。但看看现在热恼的所谓的学佛众生,私欲膨胀,不光膨胀世俗的利益,还要膨胀法上的东西的占有,这是普遍的。这如果是个阶段,还没问题,但如果把它当作生命的依止了,那一定会沉沦在无际的生死海中!因为我们现在的大部分修行者,离不开自己的觉受,他所有的修行都是根据自己的觉受,而不是根据菩提心,或者说不是通过对厌离、出离、菩提心、慈悲心的认知,对大愿、大智、大悲这样的心智的认知,依此来实践,来出离我执与法执,来走出无始以来的困惑,没有这样一个路子,而就在修自己的私心、私欲与感知。很可怜很可怜。可怜到什么程度呢?自己深陷其中而不能觉察。 有人问现在为什么社会上这么歧视修行人,或者说所谓的佛教的修行人?我说不是歧视修行人,是歧视那些挂着佛教旗号行贪欲的人吧。这里面没有佛教的清净传承,没有佛法慈悲的接济,只不过给世俗人打了一个招牌,就象做生意挂牌子一样。这样行不行呢?某个阶段是可以的,不警觉不行。 这个“欲钩”的确是直接影响了很多人,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它,极乐世界这个究竟意乐的给予,也旁及着一些有为的引导,但毕竟是枝叶,有为而至的一定是枝叶问题,究竟意乐一定是根本的安立,所以修行者若不求其本,大道无成!这是绝对的!在枝叶上的摸索,往往造成了失心与迷失,这一点希望大家有一个认识。 在有为这个角度,我们可以使自己被迫的痛苦变为主动的意乐,这是个有为而至的善巧、作意的善巧,这个善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必须得有的!我经常和那些做活计的居士、出家人一起聊一聊,有的比较会调整心理的,他就会说干活干得很愉快,为常住服务嘛,但是有点累,有时候也有点烦,也会不想干。有的人就会闷在心里,就有怨恨,说到寺庙里来就象苦力一样,怨恨不公道,认为我是来学佛的,应该八抬轿子把我抬起来对不对?现在怎么让我干活呢?那么这么一个被动的概念,即自己是被迫的,就带来很多心灵的痛苦。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可以先从有为而至的种种操作来认知它,因为你在逼迫情况下的作为,产生的痛苦的积攒会变成仇恨、对抗、破坏。而主动的话,你会慢慢了解一个人在这个世上要有作为,可以用意乐来作为、不染的心来作为、为大家服务的心来作为,也可以用对抗心的、求回报的、计较的这样恶性心理来作为。 极乐世界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也无外乎是提醒我们在极乐世界,这个顺性的宝藏是一切众生之本有,因为它是顺性揭示的,所以“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来提示我们每一个凡夫众生与诸佛如来,同守一如的法性,即珍宝性。 我们多在无明与迷失的被迫下,就会造一些无明嗔业与迷失的业。诸佛如来无量的作为都是以布施的心、饶益众生的心、无我的心来意乐作为的,是走向轻快轻安喜悦的,而众生的贪欲是逐渐走向沉重与迷失。为什么反复对比有为无为这两个角度呢?希望大家可以这样换个角度去思维,慢慢地去观察它。 (岁次辛卯五月初九 2011年6月10)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念佛人,在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个愿望是往生西方净土。要想往生西方净土,一定要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就是。我们听从祖师大德的教诲,世出世间法都放下,专一念佛,求生净土的心才不会被破坏。如果有人说,念佛虽然不错,“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再加上禅宗的方法就更好,你可不能听他的话。“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这句话是净土宗第六代祖师永明大师讲的。大师看到人家参禅不能成就,劝他参禅再念佛,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这是帮助他。佛在《大集经》里面讲,“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要相信佛的话,要相信祖师大德的话。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