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三十四日(二) 无为而至的妙有成就


2014/9/4    热度:215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三十四日(二) 无为而至的妙有成就

   庄严虚空功德成就者,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昙鸾法师《往生论注》:此云何不思議。經言。無量寶網彌覆佛土。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耀盡極嚴麗。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此聲為佛事。焉可思議。】

  天亲菩萨在前面讲到“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实际就是说发心,说性德啊,处处都不离这个本质性的描述。那么这个虚空功德成就,也是描述这种广大发心,或者说性德相貌的一个内涵。若是学佛人心智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含纳十方世界一切事相因缘,那我们就是一个广大心智之人,所谓的大心凡夫。在我们的习惯中,不计较、不排斥是很少的事情,但是在引导发心的过程中,诸佛菩萨是有极大的耐心的,象这个国土功德庄严,其每一个角度也都在拓展、引导我们认识发心的内容。

  因为一般谈到发心就很抽象,说其内容是什么呢?一般讲菩提心,都有大智、大悲、大愿、大行。中国有四大菩萨——地藏王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四大菩萨就代表着大乘菩提心。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有福报呢?很多人就讲未来汉地是佛教住世成就的一个主要环境。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五台上,文殊菩萨的圣地;普陀山,观世音菩萨所在的圣地;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所在的圣地;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所在的圣地。这四个菩萨表达了大乘的菩提心,缺一个就不称为大乘菩提心。怎么来认知大乘的菩提心的内容呢?我们晃晃悠悠地来学习阿弥陀佛或者十方诸佛的威德,能不能成就呢?大家真是应该审视。你看看我们的发心中有没有这种大智、大行、大悲、大愿?你发心中要是缺这样的东西了,缺某一点了,你就要在这一点关注自己的发心,引导自己的发心,或者说通过念佛来成熟引导、确认这样的发心,或者说我们学某一个菩萨,来补充我们这个发心的不足。这是我们汉地人极大的福德,因为有这四个圣地,很形象地表达了大乘菩提心。一个真正学习大乘佛教心智者,这个是必须要有的。

  你说这不是很困难吗?念佛不是不需要这些吗?是啊,我们若是随顺佛愿,就具足这样的东西——大智、大行、大悲、大愿。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来观察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在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中,任何一点提出来都具有这四种——大智、大行、大悲、大愿。我们可以观察的。

  那“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这妙法音是什么呢?无不是在宣扬着性德的真实,或者是说无上菩提心的真实内容。在极乐世界的法音,是避开二乘声闻独觉菩萨心的,你说这个四大菩萨这不是菩萨吗?这四大菩萨合起来就是大乘心,就是念阿弥陀佛对应的功德,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有这样对应的功德,具足大行大愿大悲大智。你念任何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知不知,用不用,它都具足这样的功德,所以称为万德洪名。

  菩萨各有细分所行,但并不是说文殊不具足悲智方便,不是说这样的,观世音菩萨并不是不具足智慧、大愿、大行,不是这样的。这四位菩萨不过是各有突出地代表着某一个点,实际其他功德都是具足的。我们都知道,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都是早已成无上正觉者啊,倒驾慈航,以菩萨身来实施教化。观音菩萨的如来名号称为正法明如来,他早已成佛了,但是十方一切诸佛若实施教化,他都会现身,以眷属身份而示现。就象我们知道的阿难、提婆达多、舍利佛、目犍连这样的大尊者们,他们都是在一一佛面前同等示现,虽然名号不一,但是他们会示现神通第一、多闻第一、智慧第一等等,干什么呢?助佛应化。那么观音文殊普贤菩萨亦复如是,诸佛一旦出世,他们都会来表现这种大乘心,通过生命的作为来实施这种大悲、大愿、大行、大智的特质,让一切有情有所知,有所了解,有所遵循,若是空泛的教法,我们去了解是十分困难的。

  昙鸾法师在这里说“自然德风徐起微动”。许多人认为修行要有一点怪异怪招,要有一点超常的东西,而佛陀的教法没有一个是超常的,这些超常怪异的东西不是佛教。很多技巧在佛教中都不足已称为技巧,无为而至的性德的展示恰恰是佛教最平常的、最真实的修持。我在终南山受到最多的启发就是——这些修行人谈的最多的就是终南山出了很多真是十分怪异的人,他们修行十年、二十年,有的人有通力啊,有的人有变异力,有的人有什么什么技巧,但是对这个大智、大悲、大行、大愿的认知和教育十分稀少!所以终南山在开终南山文化交流会时,问我能不能参与,我说终南山,修行是十分了不起的一个地方,但是若没有很好一个判定的引导,就是说这个人应该不应该这么去住山。过去说——不破初参不得住山,教法不得完整不得住山的,没有善知识正确引导的不得住山的。否则一住山就变成三头六背的,出来就是呼风唤雨的了。当时我给他们宗教部门提出来,最起码有一个爱护这样一群僧人、修行人的,由一些成就者、或者通达教理教义的人能去督促审视一下,这样也能少出很多命难,少出很多麻烦,避免一些三头六臂的人出来。一出来真是很吓人,因为每三五年就要出来一个不可思议的人。那么有的人就会把佛教当成这种东西,这就很奇怪了。因为什么呢?这于自于他于社会,各不增益。增益是十分重要的,是一切修行的一个最基础的标准。一个人接触一个教法,变得堕落了,变得失心了,变得自大了,变得坚固了,一定是没有增益的。关于增益,不管是从社会这个大因缘,还是从教内、他人、自己,你可以从各个方面来审视。若只有减损没有增益,不管你说的多么美妙,装潢的多么自在,都是没有意义的。若是减损的状态出现了,减损自己、减损他人、减损社会、减损教内的佛法住世的正常状态,那你怎么也应该审视了,不审视则一定是出问题了。

  因为佛陀应化于世,真是光耀世间,饶益有情,犹如日轮,予大地以温暖,以生机,以康乐,以光明。诸佛出世亦复如是啊,朗照世间,即增益于有情,增益于现世,他不会给人带来祸端。假设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修行人,给人带来祸端了,不管怎么说你一定应该审视了。

  极乐世界这种美妙殊胜的虚空功德,非人力所为,是心理舒展的一个成就,是阿弥陀佛兆载累劫的修持来展示一切众生的性德的本具殊胜,所以说是庄严成就。我们往往的认为这个庄严成就实际是使用的成就。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大愿大行,只是说你不发它,这个大愿就显示不出来;你不去行它,它就实践不出来。每个人也都是具有大智的,但你不运用它,你就会染著、沉沦。大悲也是具有的,但是你要是不去学习观世音菩萨,去运用种种善巧利益世间,这个大悲也就是一个空泛的、空寂的、无用的设置。所以在凡夫心中,大悲、大智、大愿、大行,都空设了,空设于此,没有庄严。阿弥陀佛不过是顺性去实践作为,使它成就出来、再现出来。就象我们填土是一样的,大家可以看到,填土的地方宽了,其实这个地方本来就这么宽,但是你要把土填上,才显得实用,要不然就会被高低不平的无实用的区域代替。

  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实际生活在一个习气的空设中。这在教言中有一个次第,我们看看这个次第,可能就对这个空设与庄严有一个认识。娑婆世界的有情,第一个大因缘就是惑乱,称为二惑——见思二惑,这是凡夫心里的一个基本的状态。为了走出二惑,佛陀有一个基本的设置——因果,这是如实的设置,并不是虚无地设造出一种因果。做善者有乐报,作恶者有苦报,实际把人从惑乱中条理起来,这个惑乱就是混乱,因果就是一个条理。然后佛陀给我们讲声闻出世的善巧,声闻出世,称“因果之无、寂静之乐”,这是二乘自度善巧,因为二乘是不求于度世的,只求于寂灭自力,故在四相四果中的修持过程中,是不培养大智与大悲的。我们接触南传佛教中有很多僧人也是行大乘菩萨道的,他们有的人行六波罗蜜,有的人实施教化、说法,他们也是不是单单的自度。这个成熟以后,就逐步讲菩萨乘,就是所谓的利他的教法。然后是佛乘。

  这是一个梳理的过程,但是最初我们没有接触佛教之前,凡夫的行为就是在见思二惑之中。通过对因果的认知,就开始条理化了,这样的人一定是世间的贤善之人,那就超越了普通的凡夫,因为深达于因果,了解了因果莫不是由心而造,莫不是造者自尝因果,自受因果,所以说他们都会做很多善良的事情,为什么呢?他远离了混乱的伤害。实际凡夫行为多是惑乱,或善或恶,都是人云亦云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次序与主题。

  此处我们说的都是不同阶段的主题。声闻独觉的主题就是自度,在我们这个世间,在中国现在的罗浮山、雁荡山、鸡足山、五台山这些地方,都有许许多多的大阿罗汉乃至独觉者在住世。你没对称的因缘发心与成就,他不跟你来往的,所以说他们的主题称为自度。你说这个阿罗汉在哪个地方,我们去找一找吧?你在你发心中能找得到,在你的正行中能找的到,在你的对称的业缘中能找的到。你若好奇,象看大熊猫一样,你保准找不到,为什么呢?不是对称的法界。

  菩萨就不一样了,他是主动地入众生境界度化众生,他知道这是虚幻境界,但他会以自己相续的作为,入幻境界中,利益世间,利益这些幻化有情,知道这些幻化有情是不可得的,但是以其慈悲心、智慧心、大愿,在这个幻化境界中,度幻化有情。所以说本来是没有我苦与轮回的,这些佛菩萨看得清楚的很,但是我们这些执著于我与苦、虚妄沉沦的有情,沉浸在这种梦幻的恶报中。菩萨就入众生的梦幻,或者设置种种梦幻方便,引导众生。

  极乐世界这个报土、报德,摄化十方,那是佛极大的设置方便。这是有一个过程的,知因果者,条理了;到二乘自度,这是成就了,而佛、菩萨、声闻这三段,在佛教中称为无——性空。不管是见思二惑,是因果,是自度的法则,一切性空。在声闻这个阶段是绝对谈性空的,那么在佛菩萨这个阶段,就谈妙有了。说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这个“有”,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是一切性空之有情不能认知的,除一生补处菩萨有得知方便。我们假若想知道阿陀佛这个功德的妙有之真实,那我们一定要舍弃所有的轮回机制,一定以无上心去念佛。要不然你没办法去知这个妙有。

  在菩萨正行与诸佛正行中,大谈妙有。见思二惑性空,因果性空,一切自度法则性空,那六度空不空呢?诸佛的报德空不空呢?究竟意义空!但是对凡夫,对二乘圣者来说,不空。若是一切诸佛菩萨之所有功德成就,你说空,那对未成就有情,就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即他们永远没有出离所依。所以说这是法不空的一个说法,诸佛菩萨甚深功德不空。而说一切法空,是针对见思二惑、因果、自度等等法则,对此一定要有一个认知!否则我们没有一个所依,没有一个进趣方便。许多人就在诤斗这个有无,实际是个混淆,它是阶段性的一个说法。佛在初期说法中,一定是讲无常无我,苦,空,不可得,寂静,一定是这样讲的。那么在后期的如来藏教法中,一定讲妙有。在方等经典中就开始讲妙有的殊胜功德了,如《阿弥陀经》一定讲的是妙有功德,即佛菩萨的作为面对世俗、二乘教法中,是真有的,这个“有”是什么呢?——顺性而成,不可毁坏,是名无量寿光,非是世俗所执的常。一般我们认为那是常法,实际不是常法,常与无常是众生心念中一种粗糙的分别,跟佛陀的这个教法是不相干的。

  我们对这个整体的次序若没有认知,那我们就没有学习阿弥陀佛的佛乘教法的理念与进趣,那我们还会堕在见思惑、因果乃至自度的这种空的守护上,你就得不到庄严成就的加持与功德。所以我们看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功德,一一描述揭示庄严功德成就,即妙有成就,这个妙有是对九界有情的一个作用,它是有作用力的。我们一旦否认掉这个作用力,或者说我们不知道这些庄严是有作用的,那我们就会空泛地在一种所谓的性空、近似于断灭见的顽空心智中,故而不爱乐于佛法。人都知道,要是从一个很不好的旧房区搬到一个很好的生活小区,你会很快乐的,但若是泛空,指着块空地说你搬到那个地方去吧,你说我不去,为什么呢?一无所有。很多人就把佛法,把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甚深功德当成一无所有了,所以你说往生吧,他心里想,娑婆世界还有点东西,极乐世界什么也没有,(笑)那往生干什么呢?所以说这个妙有功德的成就是真实不虚的,它有极大的作用力,对九界众生,有你从未有体验过的真实、广大、快乐、庄严、清净、具足,这是真实不虚的,不是一个空头的承诺。若是我们对此没有认知,那我们在世俗的心智上修行,把佛法整个地泛空与断灭,就进行不下去的。

  极乐世界的第一个功德成就是“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大家对极乐世界胜过三界道的认知,的确是一个大问题。从人的潜意识中,对极乐世界充满了巨大的投奔意识的人少之又少,是因为什么呢?对性修二法的认知是不清晰的。凡夫众生也有性修二法,但性是性,修是修,二者是分裂状态的。那么诸佛如来,性修是一体性的,是没办法分开的。

  在凡夫的性修的表达中,一般说性是无为,修是有为,所以凡夫有情就会把性修二法分裂开,把有为与无为对立起来,就造成了天地这样的对立世间,男女、大小、善恶……,无量无边的都是对立的。为什么呢?我们是把有为、无为对立起来了,把善恶对立起来了,把男女对立起来了,把天地,日月,什么都是对立的。所以我们这世界就是二元世界,就是成住坏空,这个现象我们很容易直接审视的到。我们的意识是分离的,所以在分裂意识越来越坚强的现代社会状态下,很多人就进入一种精神幻化状态,很多人有精神的边缘分裂,比如自杀的人、不能自制的人、精神病患者,或者一些失心的人,那就是二元对立的太坚固了,造成了失心、失忆、失去了自控能力。

  诸佛如来之性修是一体的表现,或者说一如、真如,所以称为顺性起修,或无为而至、性修一如,那这不是一个法界了,“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是这么设立的。极乐世界是顺性的,所以其一体表现就是真如法界,也称为彼国即是无生界,所以说往生彼国即是无生。一说无生界,人又开始想象是不是空泛的,象沙漠一样,那你肯定不愿意往生。而极乐世界是庄严的,它顺性而至,随心而显,所以它是舒展的。娑婆世界能随心而显吗?你显现不了的,人总是不满意。极乐世界是令人满意的一个地方,故称为具足。而娑婆世界,人类的作为永远没办法满意的,人的贪欲、作为、需求、表达是没办法满意的,为什么?他对立了。你若把极乐世界也看成是对立的世界,那对这个广大、圆满、清净、庄严的真实功德,你就会避它而去了,所以你从心里就没有“愿生”的巨大引力与渴望。娑婆世界是一种对立与残缺,它总是不足的,要不断地去弥补;阿弥陀佛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是顺性而修的,是无为而至的,是顺着真如法性而展示的一种圆满德相,若顺性观察者,必生彼国!其心智作为,有必归的事实!

  (岁次辛卯五月十九 2011年6月20)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如何对治我慢:佛把一切的烦恼归纳起来,称之为“贪嗔痴三毒”,在三毒里面,佛特地把傲慢提出来,为什么?人只要有贡高我慢,什么都学不成。佛经里面讲所谓是“我慢高山”,这个高山很不容易通过。佛教我们用什么方法对治我慢习气?礼敬的方法。我们今天学佛,见了佛菩萨的形像要顶礼三拜,为什么要顶礼?顶礼是折服我慢。以我们尊贵的头顶,顶礼佛的足,这是折服我慢。我们要修到能够起作用,真正把我慢降伏,还要多拜佛。我们要从拜佛当中,真正觉悟过来,把一切众生都当作佛菩萨、都当作善知识看待,唯有这样,这个贡高我慢的心才会逐渐收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