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三十六日(一) 心光的启迪与印契
2014/9/4   热度:185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三十六日(一) 心光的启迪与印契 近几天我们把阿弥陀佛依报庄严的性德之彰显,从不同角度,希望大家有一个不断亲切的认知,也就是使我们通过阿弥陀佛依报的庄严功德成就,来揭示我们心灵的、本具的佛性的作用。此激活、启发与印契是十分重要的。为什么要从不同角度来激活、印契或者说启发,使我们有个认识呢?要不然我们往往麻木在日常生活的世俗习惯中,很难走出自我消耗。 我们通过阿弥陀佛兆载永劫的修持,依其思维的方便,来启迪我们一切有情本具的佛性、自性,让它起作用。这个印契是十分十分重要的。因为没有这个圆满的印契,我们对圆满啊,清净啊,满意啊,安住等的认知很难确认。不确认他就有疑虑,有疑虑发心就有亏欠,亏欠则多是以业力去寻找作用点,那这个点就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亏欠、迷失。 我们对极乐世界依报的学习,主题是去印契、启发、激活。一旦激活了,我们就可以不假外缘,身心安乐,在每一个当下,所有事相现前,自行解脱就会成就。因为显现即是解脱、显现即行解脱,是一切众生得以大安稳自在的一个修行进趣的最殊胜方便,也是最直截了当的一个修行方式。这种修行方式,我们不用增添任何作为,就路还家,直指大用,这样一个殊胜方便。若是激不活,我们就会沉浸在业力中,自性悄悄地隐伏在生命业习的背后,就如我们都有一颗摩尼宝珠沉在海底,它不能起作用,你会受着贫瘠的果报,思想、意识、作为贫瘠的果报,你不能得到精神与作为的丰满与真实,所以在作为意识中多有亏欠,造成了这个亏欠的世界,造成了这个亏欠的依报,亏欠的人生,乃至说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都会留下遗憾。 而学佛的这个教法,会使我们的人生所有的作为,一点一滴的,我们一旦觉悟起来,每一个作为都是具足的、圆满的,都是有真实的价值的,人会真正做到仰俯无愧。面对自己生命的整个历程充满了真实、喜悦与踏实,要不然我们在生命中往往就会徘徊在颠倒不足之中。 我们昨天把雨功德成就做了提示。以显法性之真实,法性之周遍。我们不论学习哪一个阿弥陀佛的依报庄严,皆未离开启发众生本具功德妙用的这样一个印契,没有离开这一个主题。因为我们学佛的一切有情若不了晓自心之妙用、自心之本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对法的依止就不能真正地生起,所以说“三皈未成,修佛无益”。 三皈是什么概念呢?我们要皈依法,就要依法而行,你做不到,那就会偏离真正的心地用功的主题,所以世俗之人多浪迹于世俗的业相之中,迷失在得失大小、善恶是非之中,被这个表相的变异所蒙蔽,心智多有这种疑虑、徘徊,择取的疲劳,使我们人生中充满了扭曲、不舒展的压抑或者说亏欠。所以这个依法而行,是我们整个学佛的最基本的认知。 这个法不离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最基本的法的教育。这个法就是心,心是万法之源。阿弥陀佛国土的依报庄严,乃至我们以后会学到的正报庄严,乃至四种菩萨正行,都直指一个大用——就是心法的大用。这个大用是无间之用,不是大小对立,是在无时无刻的不可须臾离的殊胜真实状态下,他才有皈依法的戒体、道德成就。儒家的善知识尚讲,道不可须臾离,离即非道。我们一切凡圣有情,一切作为没有离开心念,心无有刹那的舍离,但你的作为有没有道之成就呢?即有没有法之大用呢?即心佛众生是不是真正地在平等、圆满、真实的这个角度支撑了这个世界,完成了你整个人生的作为。若有这个,我们就是一个真正的学佛者,无愧于自己是一个佛教徒,或者说一个佛子。我们这么一生一世一时一个作为,一个意念,一个语言,都令自己身心有所踏实,义无反顾,无有遗憾与后悔,人就活得充实、究竟安乐。 现在世人之所以多有诤讼,多有迷失,就因为对这个皈依,对这个法之大用认知不够,就是心法二者的真实相应不够。其实法在什么呢?法在每一个当下,法是我们的心与现实的一个完美的真实的融汇,它没有碰撞,没有对立,只是直指大用,所以每一个事情即下圆满是真实。 即下你能圆满吗?这个圆满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呢?它没有离开心。那么这个法跟心真正完美的相应就是大用。一般我们读一本书啊,做一个事啊,或者一个语言交流啊,往往就有不契合、不完美契合的这样一个对立、对待或者相碍相妨心理,没有那种圆融犹如虚空的广大、善巧与包容,这个包容不是要包容而包容,而是本来如是。所以多设对立、是非分辨,这种是非分辨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许多疲劳、负重、疑虑与迷惑。有时候自己迷惑了以后,会把这个迷惑的心智、感知传达给他人,令自己周边有缘亦受其污染,不得究竟无碍之方便。 这个即下的圆满,实际就是心法真正的契合,何以故呢?我们一切的作为都没有离开过心,一切作为本身就是法,心法本来就是一如的。但因为我们心中不圆满的认知,我们用所知的认知、习惯的认知、感觉到苦乐的认知、适应不适应的认知,这种认知往往就会产生对待、排斥、取舍、割裂,造成了人类不完美的生活状态、语言状态、事情的状态,这个状态之世界我们就称为堪忍世界。 所以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顺应性德来展示的一个大觉圆满的国土,这个国土实际是一切众生的本家本国,但以顺性彻底显彰故,别无他用。彻底显彰不是标立一个特定世界,与众生来产生一个别意,不是,他是一个殊胜意,令一切众生咸有所归的一个真实的归结方法。所以印光法师称为这个教法为归宗结底,犹如百川必入于海。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能不能知道——我们一切的行为皈依到最究竟的圆满皈依处是必然的。你一定要皈依于圆满的!你那种亏欠的、颠倒的、对待的、对立的、所知的、取舍性的东西、割裂性的意识,你总有一天会放下的,只是说我们没有受到这种完整清晰的教法,我们就会运用那种所知、亏欠、割裂,造成了现下生命的语言,作为的遗憾。很多人的生命活了一辈子就落了一个后悔,不断地后悔,或者不断地去补充,不断地去修补。那我们在生命的每一个当下,或者每一个举心动念,每一个事为之中,都知道它是无对待的,那它就清净、圆满,所以称为庄严功德成就,就是称为万德具足。 那么光明功德成就,普遍地揭示了这种功德。昙鸾法师讲“从如来智慧报起,触之无明黑暗终必消除,光明非慧能为慧用,焉可思议?”我们对光的认知,因为根尘的习惯,我们认为可视的东西就是光,这个光实际是根尘所设立的一个对待的法则,而无对待中你产生的心中的透达,那种光明是心光,是智光。我们现在更多是要透过这个根尘认知的光来了解我们的心光,或者说远离了对待、割裂,远离了残缺心智中折射出来的对光的渴望,对黑暗的排斥,使我们的心地在圆明的本有的作用下,在最省力最精彩的这样一个省心的状态下,去展示自己的生命最灿烂那一面!那一面是最省力的,任何的修行都达不到的一个真正彻底休息的最殊胜状态!佛教有个名词称其为般涅槃。 世间人都在追求休息啊!怎么得到休息?有人说可能睡一觉就休息好了,有人说洗洗桑拿按摩按摩就好了,有人说针灸针灸就好了,有人说吃饱喝足或者无所事事就休息好了,这永远是一种业相,永远得不到真正的休息!所以依法修行得以真正的安乐与休息,何以故呢?它以无为而载负,犹如大地载负众生,令我们的心智真正得到安乐,真正得到解脱,在一些造作中得到了停止,得到了这样的一个大自在力。这个自在力是什么呢?是他生命最璀璨的本质舒展出来了,表达出来了。 所以这个法之大用在于心,心在于我们的引导与认知。为什么世尊出现于世呢?就是为了令众生入佛知见。这个佛的知见是众生的本源知见,即究竟知见!一切众生若是没有佛陀的教诲、引导、直指,我们多在自己的妄想意识中徘徊,认为打了一个大的妄想,结果下一个妄想就把它颠覆了。何以故呢?诸佛如来亲证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样甚深的、究竟的佛性的揭示。揭示一切生命的非缘起的所缘而产生的效果。你说是缘起法吗?它无不周遍,怎么能说是缘起法呢?但是事事由此而彰显,你怎么能说它不是缘起法呢?所以,此处名言无用啊,我们一般谈性空妙有,若在圣者、智者、愚者,同等妙用,愚者多迷于其中,智者多解脱于其中。智者的作为,从中得到了解jie脱,得到了解xie脱。原本没有缠缚则得到了解xie脱,有的人以为有缠缚则得到了解jie脱。凡愚有情多以染著爱憎加了新的负担,计较于得失,开始负重,在负重的沉重压迫下变得象蝜蝂这样的生命,最后就会被压垮、死亡,这就是人的一生最简单的一个不觉悟的描述,生老病死,那么死亡就是他最好的一个句号,就是负重的不堪。 我们接触阿弥陀佛这种光明啊,实际是心智之启迪与印契。众生具有这个东西,若不是诸佛亲证,没人给我们印契,我们只是打打妄想,妄想相互地覆盖、牵制,一个妄想推倒另外一个妄想。所以阿弥陀佛、释迦文佛及一切诸佛出世,最可贵的地方就是揭示了一切众生如佛一样本有的无碍智。那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这个角度一定要认识清楚,不厌其烦地在这个地方去审思,去观察,去实践,去觉悟,甚至推敲、思维,但一定是如理思维,如法思维,而不是以邪见,以妄想去推导,那个是越推越远。所以这个正见十分重要,正思维会有正语、正业、正命、正智、正定。若是我们的正见不立,修行毕竟是无益的。所以众生者多染著于现下之行为,迷失于现下之行为,纠结于现下之行为,一切智者在现下之行为、语言、作为中而得自在,得解脱,得以无染之自然之出离,不假任何方便而得解脱成就。 这样的一个大般涅槃之教法,实际是最大的一个休息,也就是所谓的彻底的休息。在尘劳垢习中,一切负重之有情欲得休息,那就要依法而行,真正地得到身心的安乐与彻底的解放,在这个依正二报中得到彻底的解放。要不然我们就沉沦在自己所谓的业相、业为、妄想、造作中不能自拔,古人讲“画地为牢”。周朝的时间有这么个典故,在周朝的时候人是比较朴实的,有犯罪的了,官员看到这个人犯罪了,画个圈,让他站在这里面,就处理下一个事去了,处理完了然后再回来处理这个问题,叫画地为牢。现在我们凡夫有情,多是依画地为牢的习惯,把自己的一些烦恼、习惯、作为、名字、善恶、贫富、成败画了一个牢,然后说这就是我,牢里圈的就是一个“我”字,我们就是画地为牢了。这个我是什么呢?就是由这几个东西组成的,叫什么、有多少作为、有多少成就、是男是女、是善是恶等等,佛教说这实在是我们强制所为啊! 所以有些人就提一些设问——未生之前什么是我?死亡之后什么是我?你现下的作为中哪个是我?所以分析四大,分析识,分析根尘,等等。一分析,“我”不过是一个和合的概念,若把这和合的概念一拆开——你身上流动的,还给水;发热的,还给火;触动的,还给地;呼吸,还给风,你看你这个身体还有什么?你说还有个意识,你把善意还善意,恶意还恶意,你还有什么?你说我还有个名字,名字还给你的父母,你还有什么!噢,还有个执著,还有一个“我”的执著,他还会说我还有一个灵性,你把灵性还给灵性,看你怎么办?你就抓不到东西了。人就产生自我的迷茫,所以说就追究到无明根源,这是众生之根源。为什么说是众生之根源呢?——你再起不上名字了,也不知道他是个啥物件,怎么会有这么个生命?业相续故而执著,执著故而迷失,迷失故而无明,无明故产生种种妄想相续,令人苦难不堪!何以故?无有实质故,没有真实内容故。所以人的一生中,生老病死皆是造作之积累,强执之相续,你若有一个强执不相续,马上就停止了。像我们在世间做一个最简单的事情,你要是不执著他,马上就停止了,你放弃了,它就不会产生结果。所以我们学习阿弥陀佛国土庄严,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岁次辛卯五月二十一 2011年6月22)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争强好胜,从早到晚,贪财、贪色、贪名、贪利,什么都要,实际上临死的时候,一样也带不走。也许你认为“我现在还没死”,那是你一种错误的想法。你每天晚上睡觉,睡着就是小死了一回。你睡着的时候,这世间哪一样东西是属于你自己的?睡熟了,人家把你的身体抬走,你都不晓得,这跟死有什么两样?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