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三十九日(三) 两类眷属 随顺佛愿与三辈九品
2014/9/4   热度:169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三十九日(三) 两类眷属 随顺佛愿与三辈九品 庄严眷属功德成就。偈言:如来净化众,正觉华化生。 【昙鸾法师《往生论注》:此云何不思議。凡是雜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濕若化眷屬若干苦樂萬品。以雜業故。彼安樂國土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同一念佛無別道故。遠通夫四海之內皆為兄弟也。眷屬無量。焉可思議。】 此处需要提示一个最大的问题——报土和化土的问题。这是千百年来净土法门的一个争议,很多人讲净土是化土,故不了义,昙鸾法师这些善知识说,若阿弥陀佛的净土也是化土,那浊土又是什么土呢?因为中国早期传扬的是兜率天,往生西方净土的教化是不普及的,所以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阻碍,直到善导大师依《观经四贴疏》彻底展示了净土的稀有难得,即所谓的报土往生,或者说“同一念佛无别道”,这句话是十分重要的。 许多法门的修持,认为业力、道德力、修持力、精进力、信力等等的差别,造成了万品修持、万品成就,即杂缘的成就,但是念佛一法是同一念佛,皆是依阿弥陀佛的愿力,随顺愿力而念佛,这个随顺不可思议,其焦点就是在随顺着佛愿念佛。而杂品修持不是如此,各人的根性不一样,发心不一样,作为不一样,对法的认识不一样,精进的程度不一样,作为环境不一样,身体的基本素质差异十分大,所以万品修持,万品之果报。净土一法是无别道的,这是极为殊胜的平等回施的教法——一切众生依佛愿念佛故,即生得不退转,说的是一切众生,平等回施故,揭示法性无遗。我们知道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这个“舍”是平等舍,舍归于法性。阿弥陀佛是个大布施者,是个大舍者,满足一切众生的欲望,“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那么就是平等舍。很少人去体会平等舍的功德。阿弥陀佛是平等舍,回施众生,不拣择于善恶大小是非男女,平等回施于一切有情,欲令一切众生于一生得阿毗跋致住不退转,此功德是随顺愿力而成就的,往生报土而无遗。 因为随顺佛愿而生佛的国土,同生报土,这是不可思议的,其他法门没法类比,做不到这么整齐,就象我们要渡海到一个岛屿一样,有千船万船,汽艇、快艇、游艇,大船、小船,速度、舒适度、翻不翻船等等都不一样,而阿弥陀佛这个大的愿望、这个平等舍是十分不可思议的,普载于法界一切众生,一条船就把你载走了,这一条船是什么船呢?——大愿船。其愿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普摄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亲见法性。 “见性”是个大话题啊,怎么见性?上哪儿见性?阿弥陀佛的誓愿本身就是性德之展示,依修德而显。这个依修德而显,是十分有意义的,是来接度众生的。我们在此处一定要不断去审视,这样一个平等教法,彻底揭示了法性之周遍广大妙用,展示了一切众生的如来智慧德相,平等地揭示了法性,不是说圣者有法性,凡愚者无法性,它说一切众生皆有法性,何以故呢?普遍载负,平等舍故,令众生平等安住。 善知识们啊,需要思维观察净土法门的特定性、究竟性、平等性、如实性,我们如果不抉择于此,就把它当作一个很泛的、很普通的万品修持万品成就的杂修方法了,净土不是这样的。令众生在这个平等回施中亲见法性,令你见法性,并不是说你能见法性。我们坐飞机,从甲城市到乙城市,也就是飞机载负,“令”我们从此到彼,为什么说“令”呢?是我们没有作用力,登上飞机就可以了,从此到彼是它的力量,不是我们的力量。 佛力住持故,令众生亲见法性,何以故呢?他展示的东西是这样子的,平等回施,平等饶益,平等印契,一切众生咸能往生,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其所有教法都没有离开这样一个大愿,没有离开这样一个载负。读读净土的三经五经,都是这样提示我们的,虽然有侧重不同,但是教法内容真实不虚。 阿弥陀佛的这个眷属功德,是平等一味的。那为什么又说三辈九品呢?这实在是无奈。有畅佛心智之法,有无奈之说,什么叫无奈?就是顺应众生说。这两个话题要分开,如果分不开,我们就会把这个法门搞成万品修持万品生的法门了。畅佛本怀说与随顺众生说——畅佛本怀,就是顺愿往生报土,不管是哪一类众生,随顺佛愿故往生彼国;随顺众生说,三辈九品。为什么这么讲?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若认知不清晰,你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佛说话怎么还有矛盾吗? 佛告阿难,往生彼国者皆住于正定之聚,彼国无有邪定聚及不定聚。佛告阿难,十方无量无边如恒河沙数诸佛皆共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若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若有众生”,就是随顺愿力往生的众生,乃至一念即得往生,这个里面只有畅佛本怀,顺性展示广大教法之无遗摄化,令众生同生彼国,光彻十方法界无有遗漏,上至等觉妙觉,下至蜎飞蠕动,我们说“愿共诸众生,同生安乐国”,这就是依佛的报德顺性彰显,依佛的报德展示性德之真实,畅佛本怀。佛本怀是亲证法性,于法界一览无余而得自在善巧。凡夫有情不允许的,因是违性逆性的,那就要有杂,故所以万品修持,即种种众生要有种种果报,这样大家的心就平了,要不然心不平的,所谓逆性,不是平等展示的心理,是我们分别执著造成的一个习惯,我们就会有不许、看不惯的——有一点文化的就看不惯没文化的人,有一点修持的看见不修持的人就受不了,学佛的人看见不学佛的人那还得了,修这个修那个的人看见不修这个不修那个的人那还得了?持戒的人看见一个不持戒的人,那一发言就吓死人……。所以《大心材经》我们一定要学一学,这个时代的人啊,自赞谤他,就是不许,这个逆性造成了我们的一种习惯,所以佛说三辈九品,随顺众生说安慰众生,绝对是来安慰我们的。《妙法莲华经》讲了三车喻,白牛车鹿车羊车,不同的小孩需求不同,佛只给大白牛车的,但是有的小孩说不行,我坐羊车刚安稳,再大一点的说我坐鹿车很好,已经长成年的说我要大白牛车。 很多人把安慰说与随顺说当成一个矛盾来相互诋毁,所以现在净土法门中有他力说、自力说,争啊斗啊,没有意思,自力说就是凡夫知见说,三辈九品说,佛力说就是同生报土说,随顺佛愿同得往生,无一遗漏,这样一个清净平等畅佛普度众生本怀的法。普度与别度是有差别的,别度是众生心,普度是诸佛心。那我们要见性,就要随顺佛心而见性,你若随顺众生的千差万别的心智,那就是千差万别的迷失与业力。我们要把这两个区分开,这两个不是矛盾,是畅佛本怀说与随顺众生安慰说,随顺众生是不了义,畅佛本怀是究竟义,是真实义。 所以在佛教中有这二种说。世尊初转*轮,虽然是利益众生无量方便,但多是随顺众生说,在佛教成熟的过程中,就开始说畅佛本怀之说,如方等会上多讲畅佛本怀的教法,所以在那些经典就冠上一个名字——“佛说”某某经,我们看到只要涉及到阿弥陀佛教法的经典,大部分都冠上“佛说”。古代的“说”与“悦”字通用,悦者,悦可,即都是佛所表达的、畅佛本怀的一种说法。 所以彼眷属有两种来源,一者,佛随顺众生故,说种种安慰,三辈九品——若有有情舍欲出家,上辈往生;若有有情不能舍欲出家,在世俗中作种种善事,修种种法,供养道场等等作为,此中辈;若有下辈者,不能舍诸恶缘,但于无上心智能够随顺,能忆佛念佛,那临终也能往生。这是随顺众生说,怎么随顺呢?不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佛告阿难“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是佛力说,这里面没有三辈没有九品,他不必要割裂成三辈九品,何以故呢?同生彼国报土,因为随顺佛愿望故。那么所谓的自力说,那就是三辈九品了,这一定是众生于自己的业、于他人的业执著而产生的一个后效果。如果把这个后效果泯灭掉,许多人就不干了,那怎么办呢?佛对这一类的有情倍加爱护,所以就为此宣说三辈九品,这样大家都能接受了。 若能随顺佛愿,得极殊胜平等方便,直指法性,当下大用,住不退转,不离本位,于无上菩提亲证无异,虽然没有亲证,但是与亲证是无异的,如昙鸾法师讲——凡夫行八地事岂可思议?何以故,随顺愿力故。佛力住持,凡夫有情即得不退,不可思议,这皆是依佛力佛愿,依随顺佛的心智而成就的教法,所以不离本位,即不离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不离我们这个当下,如佛亲证,何以故?佛亲证的果德回施于汝,做因地故,所以果地觉因地心,很直白地告诉我们——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当下可以启用! 你说我不能用,那慢慢来,我们就来三辈九品,所以自力说中有三辈九品,顺应众生固执故,固执自业与他业,此类有情不可舍,所以佛做随顺说,设立三辈九品,令彼亦得往生,虽是懈慢国,但是能往生,能往生毕竟比轮回有意义。因为轮回会使你迷失,往生则无有退转,虽然我们将信将疑,虽然还执著自力他力,还固执这种业缘,那么往生彼国,懈慢国也好,边地疑城也好,三辈九品也好,这种杂类修法、杂类往生的说法,是顺应众生的这种不许,令众生往生,往生以后一看,皆是大白牛车,咸是一乘究竟了义之功德,无有差别。这就是所谓的清净平等觉。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个经题把整个教法的主题思想,或者说把这个教法的次序全部宣化出来了——佛所悦可,大乘教法,无量寿之给予,清静平等之展现,入者皆能觉悟。净土这个教法,的确是佛所悦可,或者说是畅佛本怀的;是佛所载负,承载一切众生的;无量寿,是法性作用;清净平等,是力与安住;觉经,是成就相续。这个经题很简单流畅地把净土教法给展示出来了,不可思议。 (岁次辛卯五月二十四 2011年6月25)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门中有求不应,是因为求的人有业障。业障消不了,是由于缺乏真心真信;若以真心真信去求,就一定会有感应。天天接受佛法的熏陶,可断疑生信、忏除业障。业障现前,要懂得消业障,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后不再造。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