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经(法华经)


2014/9/3    热度:368   

  考经(法华经) 作者:太虚法师
  考经、是考佛经中此经之历史。凡佛所说之经典,有事实可证,历史可稽,方可正信;否则、鱼目混珠,真伪莫决,殊难置信。同时、经为佛说,通于诸经,考一经之源流,诸经亦由此显焉。
  甲 佛经起源
  佛、通三世诸佛,经、乃诸佛所说之经。若此土,若他土,诸佛无量,故其所说经典亦复无量;诸佛无始无终,起相不可得故,经教之始起相亦不可得。但虽无量,且举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四天下之一的吾人所居之南瞻部洲言之,在此贤劫之中,过去已有拘那含牟尼等三佛,而此三佛所说经教,皆已过去不传。盖每一佛法,必经历正、像、末法之三时期,末法既尽,经教亦没。故今所流行之经典,皆为贤劫中降诞于南阎浮提之第四释迦佛所说,或佛所印定之说,始结集成经,流通于世。是知今所流传之经典,皆起源于释迦之金口宣扬,故今娑婆世界佛教以释迦为本师也。虽然,今法华经中,通说三世诸佛教法,但因释迦说之,吾人方知,故犹以释迦为起源;而十方三世诸佛所说教法,亦因释迦说教而显示,故今必以释迦为经教之起源也。由释迦所说一切法中,深密、华严等大乘经,阿今、楼炭等小乘经,大小、偏圆、权实之理,皆已发挥无遗,均在佛世流传。作如是解,可破执小乘法者,言佛唯说阿含等经,大乘经典为后世龙树菩萨等阐演而出;而对密宗陀罗尼等密典,更加怀疑。故从古来有许多研究之历史考据家,每以陀罗尼等密典,为印度后期佛徒混合婆罗门所伪造。若正信佛一切教法皆出于佛,则此等邪疑皆宜息灭。须知诸佛智能,无量甚深,随众生种种性欲好乐,大小、偏圆,陀罗尼等无量差别教法,无不施设;盖佛为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使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有一法不说,即摄机不尽。故知一切佛教,皆起源于佛,依此决定胜解则知现存一切经典,皆因释迦佛转法轮而有也。
  乙 佛经结集
  佛世说法,唯金口宣扬,而无文字记载。如法华会上为无量若干众生而说法华,佛为教主,依佛音声中名句文身为能诠教体,诠所诠之义理。但当时说法唯有言音、而无文字,云何有后世流传经教?即因佛弟子结集经典故,使经典辗转流传于后世也。梵语结集,此言会诵,就是结集一经,须召大众会集,推一人于中朗诵而出,经众磋商考虑决定,认为所诵之言教与佛说相符,曾经佛印定者,始一致赞成,全体通过,然后写为定本,读诵流通。相传佛初灭度,迦叶、阿难、优波离等便在毕波罗窟中结集经律;同时窟外大众意见不一,在毕波罗窟外,复有富楼那等结集。如是乃至第二结集,第三结集,以致无量经典流播后世,但由文字流传于世之经典,谓皆出于结集,似亦不然,因结集会诵时,亦仍并无文字。反之、则在佛世时,亦或已有文字,毗奈耶中说佛世时,就有长者深夜读经,四天王来听法。又有绀容夫人,夜烛读经。
  诸如此类,皆可证明佛世时代已有文字,方能读诵。又古来传说:佛在灵山说法华时,所有树皮木叶之上,满刻经文,其已有文字记录流传者可知也。在经过结集会诵时,更可有文字记录,经大众考定之定本。但由文字流传于后世之经典,亦有始终未经会诵结集而流传者,如印度佛教史中,弟子所诵经句,往往分别记诵,互有出入,即其例证。平常皆知初次阿难等结集经典,此不过最显著之若干经律之结集,为举世所共知共信者。其实、佛经由历代菩萨祖师等所集录而流通者,正复不少,亦久为世所公认。故佛经有因佛世记录而流传,有于佛后结集而流传,有始终未经会诵而由私家流传于世者。
  丙 佛经流布
  佛经之流布,以时节因缘之不同,流布不流布有别。当时结集记录之经典。缘熟者得人传播,缘缺者隐没不彰,比比皆是。如中国至宋时始有大藏刻版,多有从未流行于世之经典,皆得保存其中。但推之佛世到宋前,亦必多有未流行之经典,其时既无刻版藏本,必有若干经典,因不传而隐没,亦显然易知。例如今于炖煌石室,发现若干古人所藏之经典,为今宋藏等所无,而隐没于石室中者,尤为显然证明之事实。佛后经典隐没不传,亦复如是。以当时专靠记诵口传,其讲诵著者,始获传布;其它为普通不常讲诵者,难免隐没不彰,虽存若亡。但此类湮没之经典,在某一时期,经若干智能深厚者发现讲诵于世,则由隐没复成显彰矣。如是观察,佛世与佛后之经典,皆为声闻、菩萨之所记录结集,而佛寂之初,小乘经典因声闻众传诵普遍,得先流布于世。其时大乘经典以少人讲读,隐没不彰;但时节因缘一熟,复得传播于世。若大乘经典佛初灭时隐而不彰,在佛后六七百年间,马鸣、龙树菩萨出世,发现若干大乘经典乃讲传于世;及无着、天亲出世,复发现若干大乘经典,遂又传诵于世。乃至龙智出世,复发现陀罗尼等密咒仪轨,传持于世。故向所不传之经典,一经少数智能深厚者发现讲读,仍可隐而复显。如中国之三论宗,隋唐之间极为弘盛,自唐以后,其气焰一落千丈,宋明后人皆莫知其名,向所弘盛之经疏,亦隐没失传!迨至清季自日本取回,今日始复弘讲;中国如此,佛世亦然。佛世所有大乘经教,虽亦同时记录结集,而佛后五百年间所流传之经典,唯是小乘。迨至龙树、无着、龙智出,而大乘次第传布;是为大小乘佛经流布之次第。是知今日所讲之法华经,是由佛初灭时声闻菩萨、所记录结集;而得流行于世,则在龙树时代。考诸印度佛史,理宜如此。道宣律师弘传序云:『蕴结大夏、出彼千龄』,知此经在印度一千年,始流入中国。又『东传震旦,三百余载』,此为道师唐时所言;迄至今日,其流传千五六百年矣。
  丁 本经翻译
  本经翻译,自西晋永康至隋代仁寿,三百载间,翻译共有三次。今经前刊: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为本经第二次之译本。今从道宣律师之法华弘传序,可窥见三次翻译之概况。
  1.『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炖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此经,名正法华』。西晋是简别东晋。西晋惠帝永康年间,正出初次翻译之年代。长安是西晋之都城,青门是城之一门,是出译经之地点。炖煌菩萨竺法护者:炖煌是西域地名,竺法护是炖煌人,时人尊称炖煌菩萨。竺法护、梵音竺昙摩罗剎,亦作昙摩罗察,中国译竺法护,姓竺、名法护也;此出译经之人名。其所翻者,名正法华,是出此经最初译出之名字。
  2.『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龟兹沙门鸠摩罗什,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初次翻译,是西晋之末年,此第二翻译,是东晋末年。东晋安帝隆安年中,正是东晋之末;后秦弘始,是三秦中之姚秦;此皆出第二次翻经时代。龟兹沙门者,龟兹、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今新疆。沙门是梵语,此云劝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鸠摩罗什是梵音,此言童寿,以其童年具耆德故名,此出翻译之人名。其所翻经名,则为妙法莲华,即今所讲者是。
  3.『隋代仁寿,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后所翻者,同名妙法』。此第三次翻译,是在晋秦之后,经宋、齐、梁、陈数代,至隋朝仁寿年间,始翻此经。大兴善寺,在今陕西西安,为当时翻经之地。天竺、今译印度,皆译音之异;义译月邦,以其地形半岛如月也。印度有五印度,此所指者是北印度。阇那笈多、此言德志,顾名思义,可知其人。其所翻经名,亦名妙法,与什翻相同。

  此三译中,初名正法华,后二同名妙法莲华;故莲华皆同,而正妙稍别。但三译义理,亦互有出入,其所弘盛,首推什翻,故道师云:『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道师唐时人,自秦至唐,皆弘秦本;直至今日,仍以秦本最极弘盛。盖罗什为七佛以来译经第一人,其所译经,文义舒畅,善达佛意,故不但此法华经以什译为最弘盛,即如金刚经等,流布于世者,亦皆以什译为最弘盛也。综上明法华自印度入中国有三译,三译中又以什译弘传最盛,则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之理亦彰矣。
  戊 本经品次
  本经之增减与品次之次第,三经颇有出入,有言:秦译与隋译妙法莲华,皆祇二十七品,以秦译无提婆达多品,而隋译将提婆达多品附于宝塔品后,未曾独立标出。但隋译较晋译,又于光世音品下添入偈颂,故亦名添品法华。而秦译之提婆达多品,则系后贤加入。若依智者大师说,则什译原有二十八品,不过提婆达多品是当时译留宫中,未编入流行而已。此为三经品文之增减不同。又嘱累品,什译在二十二品,其他二译皆在最后二十七、八品,此为前后次序不同。此等增减次序,古来记载,亦难尽考。道宣弘传序言:『自余支品别偈,不无其流,具如序历,故非所述』。然添品法华序──失作者名──述颇详晰,兹摘录于此:『昔炖煌沙门竺法护,于晋武之世译正法华。后秦姚兴更请罗什译妙法莲华。考检二译,定非一本;护似多罗之叶,什似龟兹之文。余检经藏,备检二本,多罗则与正法符会,龟兹则共妙法允同;护叶尚有所遗,什文宁无其漏?而护所阙者,普门品也;什所阙者,药草喻品之半,富楼那及法师品等二品之初,提婆达多品,普门品偈也。什又移嘱累于药王之前;二本陀罗尼并置普门之后;其间异同,言不能极。窃见提婆达多品及普门品偈,先贤续出补阙流行。余景仰遗风,宪章成范。大隋仁寿元年辛酉之岁,因普曜寺沙门上行所请,遂共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师,于大兴善寺,重勘天竺多罗叶本,富楼那及法师品之初,勘本犹阙;药草喻品更益其半,提婆达多通入塔品;陀罗尼次神力之后;嘱累还结其终,字句差殊,颇亦改正』。又近人日本境野黄洋氏所着之支那佛教史讲话──上卷第二编第一章鸠摩罗什之学统──中,对三译品文之增减,品序之前后,品名之不同,制有一表,今录出以见其详:──
  『正法华』 『妙法华』 『添品法华』
  光 瑞 品第 一──序 品第 一 至法师品,皆同妙法华。
  善 权 品第 二──方 便 品第 二
  应 时 品第 三──譬 喻 品第 三
  信 乐 品第 四──信 解 品第 四
  药 草 品第 五──药 草 喻 品第 五
  授 声 闻 决 品第 六──授 记 品第 六
  往 古 品第 七──化 城 喻 品第 七
  授五百弟子决品第 八──五 百 弟子授记品第 八
  授阿难罗云决品第 九──授 学 无学人记品第 九
  药 王 如来品第 十──法 师 品第 十
  七 宝 塔 品第十一──见 宝 塔 品第十一─┬见 宝 塔 品第十一
  梵 志 品第十二──提 婆 达 多 品第十二─┘
  劝 说 品第十三──持 品第十三──劝 持 品第十二
  安 行 品第十四──安 乐 行 品第十四──安 乐 行 品第十三
  菩 萨从地涌出品第十五──从 地 涌 出 品第十五──从 地 涌 出 品第十四
  如 来 现 寿 品第十六──如 来 寿 量 品第十六──如 来 寿 量 品第十五
  御 福 事 品第十七──分 别 功 德 品第十七──分 别 功 德 品第十六
  劝 助 品第十八──随 喜 功 德 品第十八──随 喜 功 德 品第十七
  叹 法 师 品第十九──法 师 功 德 品第十九──法 师 功 德 品第十八
  常 被 轻 慢 品第二十──常 不 轻 菩 萨品第二十──常 不 轻 菩 萨品第十九
  如 来 神 足 品第二一──如 来 神 力 品第二一──神 力 品第二十

  药 王 菩 萨 品第二二 嘱 累 品第二二 陀 罗 尼 品第二一
  妙 吼 菩 萨 品第二三 药 王 菩萨本事品第二三──药 王 菩萨本事品第二二
  光 世 音普门品第二四 妙 音 菩 萨 品第二四──妙 音 菩 萨 品第二三
  总 持 品第二五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四
  净 复 净 土 品第二六 陀 罗 尼 品第二六 妙 庄 王 本事品第二五
  乐 普 贤 品第二七 妙 庄 严王本事品第二七 普 贤 菩萨劝发品第二六
  嘱 累 品第二八 普 贤 菩萨劝发品第二八 嘱 累 品第二七
  原表正法华无梵志品,仅二十七品,今依清藏本加入,故亦二十八品。又原表并列卷次,而以秦译为八卷,与今本不符,故将其卷次删去。
  己 本经讲诵
  道宣律师弘传序云:『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则此经在中国讲说与诵持之弘盛,实打破诸经之纪录。不特自汉至唐六百余载间弘盛如此,即迄今一千五六百年间,其弘传诵持亦何尝不如此耶?故古今诵持是经之比丘等,其感应道交开示悟入者,亦复无量:如智者大师读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朗然大悟;如宁波天童开山义兴祖师,在太白山读诵此经,感太白星化为天童送供;如慈溪普济寺之法华肉身菩萨,肉身不坏,亦因诵持法华功德所致;如湖州白雀寺总持比丘尼葬后,其坟上出青莲华,考莲华乃自其舌根中生,是非生前口诵法华所致乎?如梁光宅寺法云法师,因梁武求雨,讲法华经,即得感应。诸如此类,诵讲是经而得感应者一不可胜计。又古来大德讲经,于诸经每有抑扬,唯对此法华,无不信重。故诸经之弘盛,及其注疏之多,亦以此经为最。依此所起之功德,赞莫能穷!故现前听经大众,宜于此妙法莲华,起敬重心,生难遭想,顶戴奉持!(守志记)(见海刊十五卷六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莲池大师说,“愚人除境不除心,智人除心不除境”。觉悟的人他去什么?去识心。觉悟的人,他去能变的那个识心,他不去外头境界。于是,他得到的是什么?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真得自在了。愚人一定要找一个好环境、理想的环境,他是心外求法。他不改变他心理,找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苦恼,为什么?还不尽理想。理想的环境到哪里去找?心地里面去找。外面境界找不到!在外面境界上找一个理想环境,那可找惨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