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传承资料(1)
2014/9/3   热度:242
天台宗传承资料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父母不信佛,这一生不能得度不要怕,自己要往生。自己往生了之后,你的父母不管在哪一道,你看得到;他什么时候能够接受,你马上化身来度,这叫真正孝顺。你现在为了度你父母,一天到晚心里烦得不得了,好了,父母没去得了,自己也去不了,这个可惜!只要自己成了佛,你的家亲眷属可以说早晚的事情,没有不成佛的。因为他过去跟你有这个缘分,缘分很深,“佛不度无缘之人”,到他回心转意的时候,智慧现前,业障少一点的时候,你一说他就会听、就会接受。念佛往生也不完全是这一生的事情,来生来世还可以,问题就是我们家人要有一个人真的往生。只要这辈子有一个人往生,我们都有救,早晚都有救;如果我们都堕在到六道里头,谁来度我们?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
智者大师可说是天台宗的开创者,因其完成“天台三大部”,使本宗思想完备。智者大师的思想承袭于南岳慧思,慧思又承袭于北齐慧文,这是中土的渊源。又因慧文思想系统来自于龙树所撰《大智度论》、《中论》,因而远溯印度龙树菩萨为初祖。《摩诃止观》卷一载:“台衡慧文,宗于龙树。”所谓“台”,即天台智顗。“衡”,即南岳(衡山)慧思。
初祖印度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约生于西元一五○至二五○年间,南印度维达婆( Vidarbha 现代比尔哈地区)人,属于“南俱尸罗国”的婆罗门族。聪明才智,遍学世间学,与至友三人均是“外道”,而且耽迷欲乐,不务正业。后因契友三人均死于乱刀之下,始悟“欲为苦本,众祸之根,败德危身”,当下立誓:“若得脱身,当诣沙门,受出家法。”由此至一佛寺,随上座比丘出家受戒。 龙树于九十日内遍学三藏典籍,犹未适意,更至喜马拉雅雪山处,随一长老僧学习大乘典籍。一生大部份时间停留于南印度的室利巴尔伐陀( Sri Parvata),这也是他弘扬大乘空观的重要地区。龙树为了弘扬正法,曾经几次与外道斗法,终于引度外道入佛。又为度化引正王,曾经应征从军作战,前后七年间,“不食廪,不取钱”(从军作义工),而又勇猛多谋。国王终于召见龙树,展开热烈辩论,至终,“王乃稽首,伏其法化”,成为佛教的护法仁王。在同一时间,“殿上有万婆罗门,皆弃束发,受成就戒”。龙树经七年努力,终于在一日之间度化了国王及贵族上万人。 根据《大唐西域记》载,中印度憍萨罗国的引正王,为了护持龙树弘扬的大乘佛教,在该国西南三百里的黑蜂山,建大伽蓝,亭台楼阁,巍峨庄严,铸有多尊等身高的金佛。又有千余僧众,净人数百,居住其中。还设有“藏经楼”。龙树曾撰《密友书》,寄与娑多婆汉那王(引正王),在我国有三种译本,其中以义净所译《龙树菩萨劝诫王颂》较为完善。据闻义净游印度时,曾见儿童背诵这部作品,成人亦作为终身学习要典。连邻国的佛教徒也远来参学,提婆菩萨即是其中杰出者。其度化之广之深,可见一斑。 玄奘大师所说“照耀世界的四个太阳”,其中之一就是龙树菩萨(其他三者为马鸣、鸠摩罗多、圣天)。龙树菩萨,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有第二佛陀之称。因他撰写许多论书,又有“千部论主”美誉。所著论典被中国大乘八大宗派所根据,其中《大智度论》、《中论》等论典,即是天台宗所根据的论书。
二祖北齐慧文禅师慧文禅师,世称“北齐尊者”,约生于五、六世纪间。渤海(山东)人,俗姓高,年寿不详。在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西元五三五年),至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西元五五七年),二十二年间十分活跃。根据《佛祖统记》卷六载:“师在齐高之世,聚徒千百,专业大乘,独步河淮,时无竞化。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 从可查资料综合而知:慧文禅师,幼年出家,天资独悟。一日,阅读《大智度论》至卷二十七所引“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恍然大悟,证得“一心三智”的妙旨。又读《中论》,至卷四《观四谛品》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顿悟空有不二的中道义,因而成立了空、假、中三谛一心,也就是“一心三观”的观法。 二祖慧文传法给三祖慧思之后,慧思在“一心三观”的基础上,以“十如是”为“诸法实相”。四祖智者大师据此,发展为“一念三千”与“三谛圆融”。
三祖南狱慧思禅师慧思禅师(西元五一五至五七七年),南北朝时代的高僧,武津(今河南上蔡)人,俗姓李。少年即归崇佛法,尤其喜欢《法华经》,曾持经到冢间读诵,深受佛陀讲说此经,方便度化众生的慈悲感动,而涕泣不已,当天晚上即梦见普贤菩萨为其摩顶而去。自此智慧大开,不认识的字句经文都能懂得。十五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跟随慧文禅师学习禅法。他白天为众讲说、统理僧事,夜间则坐禅修定。持续十年的时间,每日诵持《法华经》,七年修持“方等忏法”及“常行三昧”,因此奠定深厚的禅定功夫。有一年,坐夏经三七日,获宿智通,倍加勇猛,遂动八触,发根本初禅。就在这紧要关头,忽然四肢软弱,不能行步,乃自念作观:“病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身如云影,相有体空。”如是观已,颠倒想灭,心生清净,所苦消除,夏安居圆满,慨叹尚无所证,自伤昏沈,空过此生,深怀惭愧,就在放身倚向墙壁的一刹那间,竟豁然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在这一念顷,明达融通。 慧思禅师有感于学道要解行并重,但是当时的佛教界,北方僧众重视坐禅,不重义理;南方僧众则重义理,而不喜坐禅。因此,努力提倡“定慧双修,禅教一致”。在《天台九祖传》里记载,慧思禅师一生灵异感应的事迹很多,例如:他在光州大苏山的十四年当中,为大众讲经说法,声名远播,不分远近,前来归仰的学徒日益增多,因而遭到恶人的妒忌诽谤,并且多次于食物中下毒加害,但是由于禅师的禅定功夫深厚,均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陈代光大二年(西元五六八年)入南岳衡山,悟三生行道之迹,能知宿命及一生善恶业相,曾在树林中掘出过去三世出家为僧时,所居住过的堂宇层壁地基和瓦钵器皿。被道士谋害,对薄朝堂,道士受制,得宣帝礼遇。他预知智者大师与陈国有缘,特别嘱咐智者大师到陈国弘法,广为传灯化物。从上述种种行谊事迹观知,慧思禅师确是一位证道的高僧。他受到当朝宣帝的礼遇推崇,尊称为思大禅师、南狱尊者。著作有:《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随自意三昧》一卷、《受菩萨戒仪》一卷、《大乘止观法门》四卷及《四十二字门》二卷。
四祖天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西元五三八至五九七年),陈隋时代的高僧。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颖川(今河南许昌),生于荆州华容(今湖南潜江西南)。宿具善根,卧便合掌,坐必面西,见像便礼,逢僧必敬。双眼重瞳,颇有古帝王之相。年幼时,好往伽蓝亲近三宝,且能背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十八岁投相州果愿寺法绪法师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不久,跟随慧旷律师学习律藏,兼通大乘方等经典。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观普贤菩萨行法》等诸经,历二旬,即能通晓其义。陈天嘉元年(西元五六○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禅师,慧思禅师为其示现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智顗乃于此山修行“法华三昧”。一日,持诵《法华经》至《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豁然大悟,心境明朗。慧思禅师赞叹说:“这种境界,非你莫证,非我莫识。”自此以后,常令代讲解佛法妙义。 光大元年(西元五六七年),三十岁的智者大师受慧思禅师咐嘱,辞别大众,到南朝陈都金陵弘法,居瓦官寺宣讲《法华》,标立宗义,判释经教,演绎禅法,讲说修禅次第法门,为天台宗奠定教观的基础。八年契理契机的弘法活动,度人无数,上至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下至一般黎民百姓等,无不欣重顶戴。智者大师与瓦官寺的声名因此大盛,前来归仰的学者徒众也日益增多。其后,智者大师感慨闻法的人虽然很多,但真正悟道的人却很少。为了免于名闻利养的束缚,与求更上一层的证悟,乃决定隐居天台山继续用功。 太建七年(西元五七五年),智者大师隐居天台山,十年的头陀苦行,降魔修道,思想大为转进。天台西南的华顶峰,就是他悟道的地方。因陈后主多次的恳请,智者大师于至德三年(西元五八五年)再入金陵,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及《仁王般若经》,又于光宅寺讲《法华经》等。智者大师一生,曾多次入住天台山及庐山,致力于著书立说,勤于修持禅定。也曾多次进入皇宫大殿,为陈后主说法,为隋炀帝传授菩萨戒,又至金陵弘法度众。陈宣帝尊他为国师,隋炀帝尊称他“智者大师”。其一生建造寺院三十六所,度僧一万四千人,传法弟子三十二人,著书一百四十余卷,大部份由其弟子灌顶记录整理而成。最重要的有“天台三大部”,即《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 智者大师将法华思想与龙树菩萨的教学,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并将佛教经典分为五种,将佛陀教化的方法与思想内容分为四种。此综合性佛教体系的组织,被视为具有代表性的“判教”。此外,依禅观而修持止观,也是智者大师独创的法门。智者大师禅教一致,行解并重,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是大乘的菩萨行者,被尊为“智者”,当之无愧。同时他也是将佛学中国化的第一人,最具中国佛教思想特色的天台宗,就是由智者大师完成思想体系的。
五祖章安灌顶大师灌顶大师(西元五六一至六三二年),隋朝僧,临海章安人,俗姓吴。字法云,名灌顶。世称章安大师。七岁从摄静寺慧拯法师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慧拯圆寂后,于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至天台山修禅寺谒智者大师,承习天台教观。他的特色是慧解超强,一闻不忘,而且能日记万言,曾长时间随侍记录结集智者大师讲说的经教,如: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等,大小部百余卷。《佛祖统记》的作者志磬大师赞叹,由于有灌顶记录结集天台宗的教学,智者大师的智慧菁华能够流传于今日。可见灌顶在天台宗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 开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智者大师示寂,灌顶承智者大师遗旨,奉留书及诸信物至扬州谒晋王。晋王因之为智者大师设千僧斋,建造国清寺。智者大师圆寂后,灌顶承继天台宗法系,接掌国清、玉泉两大丛林。隋大业十年(西元六一四年),着《涅槃玄义》、《涅槃经疏》,历经五年才告完成。时值隋末兵乱,群盗竞起,灌顶形容当时为“何年不见兵火,何月不见干戈”、“菜食水斋,冰床雪被”。章安大师晚年驻锡会稽称心精舍,宣讲《法华经》。当时知名高僧嘉祥寺吉藏法师,先前曾疏解《法华》,后闻章安之道,乃废讲散众,投足请业,法席集一时之盛。除了上述著作外,灌顶编辑有天台宗的宗史《国清百录》及《智者大师别传》,并巩固了天台教团的组织。 唐贞观六年八月七日,安详示寂于国清寺,寿七十二。吴越王请諡为“总持尊者”。后人将他比喻为阿难尊者,有结集法藏之功。灌顶大师圆寂后,时值隋唐交际,佛教其他宗派陆续成立,又受玄奘大师新译唯识思想及诸多因素的影响,《俱舍论》和“唯识学”非常兴盛,华严宗、密宗等学说也相继兴隆。禅宗方面有六祖惠能大师的顿悟禅,净土宗有善导大师集净土教学之大成,南山律宗亦由道宣律师所创立。 天台宗此时分为国清系和玉泉系两派。国清系以“止观”为本,玉泉系则以“戒律”为重。虽然玉泉系的门下比国清系兴盛,但《佛祖统记》的作者志磐大师,认为玉泉系不以天台教观为重,有失法统。国清系从灌顶大师之后,传给智威、慧威及左溪玄朗,其后是荆溪湛然。在湛然之前的天台宗,大都处于比较保守自修的状态。
六祖法华智威禅师智威大师(西元?至六八○年),唐代僧。处州(浙江)缙云人,俗姓蒋,家世业儒。传其前身为陈代仆射徐陵,曾闻智者大师讲经,发愿来世童幼出家为僧。因此,在十八岁娶媳妇回家的路途中,遇到一位梵僧,诘问他为何违背昔日所立誓言。智威当下恍然有悟,立即前往天台山国清寺,投章安灌顶大师受具足戒,谘受止观心要,定慧俱发,证得法华三昧。 高宗上元元年(西元六七四年),至苍岭普通山,力修禅观,以其地狭,难容广众,于是又到轩辕炼丹山开荆拓棘,昼讲夜禅,手写藏典,跟随他习禅者有三百多人,听讲者七百余人,并分九处安居。从居住的地方到讲堂授课,或到禅堂坐禅,需走八十里路,智威大师未曾迟到过,学人徒众都说他有神足通。智威大师身长九尺,每次登座说法,有紫云覆顶,恰如云盖,非常庄严,时人敬称为“法华尊者”。永隆三年十一月示寂,吴越王追諡“玄达尊者”。嗣法弟子为慧威,与师并称“二威”;智威称“大威”,慧威称“小威”。
七祖天宫慧威禅师慧威(西元六三四至七一三年),唐代僧。婺州东阳(浙江)人,俗姓刘,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后,谒智威研习天台教学,顿悟三观之法,时人以“小威”称呼。最初居住京师天宫寺,世人称他为“天宫尊者”。后来隐居东阳,谢绝人事,但登门求道者仍不绝于途。高宗时,与智威同为朝散大夫四大师。朝散大夫是光领薪水不干活的散官,一般赐给有德行有名望的文官,虽然是个荣誉官职,却毕竟是五品大员,且天子亲赐,开元元年示寂,世寿八十。嗣法弟子为左溪玄朗。后吴越王敕赐“全真尊者”諡号。
八祖左溪玄朗禅师玄朗(西元六七三至七五四年),唐代僧。婺州乌伤(浙江义乌县)人,俗姓傅,为傅大士第六代孙。九岁出家,二十岁敕住东阳清泰寺。受具足戒后,于光州岸律师处修学律仪,至会稽妙喜寺随印宗禅师研习禅要。后诣东阳天宫寺,从慧威禅师学《法华》等经;又依恭禅师修习“止观”,并以止观为入道安心之要。玄朗大师的性格,喜好山林,曾隐居婺州浦阳县左溪岩三十余年,独坐一龛,麻衣疏食,修头陀苦行,随身仅十八件僧物。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呼门人曰:“吾六即道圆,万行无碍,戒为心本,汝等师之。”即端坐长别,吴越王諡号“明觉尊者”。 玄朗大师平日诲人不倦,且勤于讲学,天台宗的教法,由他渐渐转盛。门下有中兴天台宗的湛然,与新罗人法融、理应、纯英等,名僧辈出。
九祖荆溪湛然大师荆溪湛然大师(西元七一一至七八二年),唐代僧,常州荆溪人。俗姓戚,家世业儒,而独好佛法。十七岁从金华方岩受天台止观,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研习天台教义,尽得其学。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又至越州从昙一律师学律。 天宝九年(西元七五○年),于吴郡开元寺宣讲《摩诃止观》。玄朗示寂后,湛然继其法席,以中兴天台宗自任,提出“无情有性”之说,主张木石等无情之物亦有佛性,由此发展天台教义。一生致力于宏扬天台教观,讲说撰写,著作极多,有《金刚錍论》、《止观搜要记》、《法华文句》等多种。时人赞叹说:“荆溪不生,则圆义将永没矣!”历住兰陵、清凉诸刹,所至之处,四众景从,德誉广被。大历年间,玄宗、肃宗、代宗,优诏连征,皆称疾不就。晚年归台岭,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年不倦。吴越王追諡其为“圆通尊者”,世称“妙乐大师”。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安详示寂于佛陇道场,语门人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归骨此山,报尽今夕,汝等各自勉之,要与汝等谈道而诀。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热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其志之!”言讫而化。入室弟子三十九人,道邃、行满、普门、玄皓、梁肃等最为杰出。道邃传承湛然大师的衣钵,住持国清寺,并与行满共同传法与日僧最澄(返日之后创立日本天台宗,大本山为延历寺,后世称为“天台始觉门”)。 湛然之后,天台宗经过会昌法难和唐末五代的战乱,典籍章疏大多散佚,天台宗再次衰微。直到宋朝初年,因为江浙一带的吴越王虔信佛法,派遣使者至高丽请回天台典籍,并经义寂大师的弘传,才重振宗风。然而却又因为对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真伪的看法不同,导致观点的歧异。义寂大师以下形成两个派别,一派以义寂的再传弟子知礼为首,称之为“山家派”;义寂的另一弟子慈光志因,传门人晤恩、智圆等,形成另外一派,称之为“山外派”。两派时常辩论“真心观还是妄心观?色法是否具三千?”等问题。“山外派”的主张有些接近华严宗的教观,被“山家派”斥为不纯,不久即衰微。
十祖兴教尊者道遂大师。生寂?唐代天台宗僧。。长安人,俗姓王。早岁仕宦,官至监察御史,后出家,二十四岁受具足戒,专学戒律。唐大历中(766—779)依荆溪湛然大师习天台教观。贞元十二年(796)登天台山,居止九年,专讲法华、止观等,后继天台山座主之职。贞元二十年(804),日僧最澄浮海至临海龙兴寺求法,从其受菩萨戒。并授予大乘菩萨戒。曾继其师讲说三大部。后于佛陇寺入寂,世寿不详。追谥‘兴道尊者’。世称止观和尚。门人有守素、广修、干淑等。著有大般涅槃经疏私记十卷、维摩经疏私记三卷、摩诃止观记中异义一卷。
十一祖广修(771~843),世称至行尊者。唐代东阳夏昆(浙江)人,俗姓留。早年即入道邃之室,研究天台教观。住于禅林寺(即佛陇寺),日诵法华、维摩、金光明、梵网诸经及四分戒本为常课,且六时行忏法不懈,至晚年弥笃,每年随自意行三昧。开成五年(840),日僧圆载来唐,以‘台教疑问三十科’向师及门人维蠲请益,历五年答释始成,得传回日本。台州刺史韦珩,素重教门,请师入郡堂讲摩诃止观,听者莫不欣庆。会昌三年于禅林寺示寂,世寿七十三,法腊五十二,葬于金地道场。门人除维蠲外,另有良谞、敬文、物外、光韶等。师示寂数年后,门人良谞开塔火化,得舍利千余粒,遂重建塔藏之。
十二祖国清物外(813~885)。候官(福建闽县)人,俗姓杨。初依广修,习止观。后为众讲说,又自习不懈。唐宣宗大中年间,天下大饥,缁徒行乞艰难,师遂跏趺一室,妙入正定,并谓弟子曰:‘汝若不死,至五谷登时,可击磬引我出。’越岁余,弟子如所教而行,果从定出。因号‘正定尊者’。僖宗中和五年,示寂于国清寺,世寿七十三。葬于智者塔院之侧。上首弟子如元琇、敬休、慧凝,皆传道于世,以绍家学。
十三祖国清元琇,生寂?讳妙说,天台人。出家国清,依正定物外大师学止观。洞达妙旨,于讲说不已。《国清高僧传》:“僖昭间,天下方乱,学徒忽聚忽散。师屡开讲席,不以法众多寡而二其心也”。
十四祖高论尊者清竦。五代僧。生寂?台州(浙江天台)人。天台宗第十三祖。从元琇受业,潜修天台十乘三观之法,日夜不懈。未久,继元琇之后住持国清寺。时钱氏建吴越国,颇仰慕师之德行,极力护持,故免受兵火之灾,师乃励志,长日临座,高论不已,众不敢有倦色,故有‘高论尊者’之号。生卒年不详。门人有义寂、志因、觉珍等。
十五祖净光义寂(919~987),一说羲寂,宋代天台宗僧。浙江永嘉人,俗姓胡。字常照。世称净光大师、螺溪义寂、螺溪尊者。十二岁出家于温州开元寺,十九岁受具足戒。后入天台山,从清竦研学止观。清竦寂后,乃兴建螺溪道场居之,以为讲说之所,众争归趋。禅讲辩难,不舍寒暑。又以唐末以来,战乱频仍,天台典籍荡然无存,后学之士莫由窥见密意奥旨,师乃劝吴越王钱俶遣使高丽、日本,觅求抄写天台宗书典,以飨学人,天台宗由是获得中兴之机。于雍熙四年十月入寂,世寿六十九。撰有止观义例、法华十钞等。门下有义通、谛观、澄育、宗昱等名师辈出。
十六祖宝云义通(927~988),天台第十五祖。高丽国人,俗姓尹。字惟远。后唐明宗天成二年生,有异相,顶有肉髻,眉长五六寸。幼时师事龟山院宗为,修学华严、起信之学。乾祐年间,来汉土,习螺溪义寂之天台教观。将归乡里,假道四明,郡守钱惟治固止其行,漕使顾承徽舍宅为传教院,使居之。宋太平兴国七年(98 2)四月,太宗赐‘宝云’之额,遂有宝云尊者之号。其后阐扬天台教观二十年,门下有知礼、遵式等人。宋端拱元年十月示寂,世寿六十二。门人葬之于阿育王寺之西北隅。师平时呼人为乡人,盖以净土为故乡,诸人亦当往生,意谓皆吾乡中之人。着有观经疏记、光明玄赞释、光明句备急疏等书
十、十七祖四明知礼大师四明知礼大师(西元九六○至一○二八年),俗姓金,字约言。宋太祖建隆元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县。七岁丧母,依止太平兴国寺洪选法师出家,十五岁受具足戒。二十岁随宝云义通大师学习天台教观,甫经一月,便能自讲《心经》。未久,名震四方,僧侣云集。淳化二年(西元九九一年),住持干符寺。至道元年(西元九九五年),晋驻四明山保恩院;大中祥符二年(西元一○○九年),保恩院重建落成,次年奉敕受“延庆寺”寺额,知礼于此专事讲忏四十余年,学徒遍于东南。 知礼与遵式并为“山家派”的中心人物,与“山外派”晤恩系统门下对立达四十年。山外派晤恩曾着《金光明玄义发挥记》,主张《金光明玄义》广本虽题为智者着,实非真作;并主张“真心观”,以所观之境为真心,即“真如”。知礼乃着《扶宗释难》,以驳斥晤恩所谓《金光明玄义》广本非真作之说;并主张“妄心观”,以所观之境为“妄心”“六识”。二派间往复论难,即所谓“山家、山外的论争”。其时“山家派”的议论大多出自知礼,其往来论议的文章,收于《十义书》、《观心二百问》等典籍中。《十不二门指要钞》为其代表作,其他有关于智者《观音玄义》、《金光明经玄义》等注疏之作,尤以《观经疏妙宗钞》等,具独特的见解,既批判山外派诸说,复宣扬天台的教义。 知礼门下分三流,历经数代盛行不衰。宋真宗感佩其德,赐号“法智大师”,被尊为天台宗第十七祖。又以长住四明延庆寺,世称“四明尊者”。天圣六年,称念“阿弥陀佛”数百声后示寂,世寿六十九。生平致力于著述、讲说、礼忏、修福。是一位解行并重,福慧双修的菩萨行者。咸平二年(西元九九九年)以后,讲《法华玄义》七遍、《法华文句》八遍、《摩诃止观》八遍,《大涅槃经疏》一遍、《净名经疏》二遍、《金光明经玄疏》十遍、《观音别行玄疏》七遍、《观无量寿佛经疏》七遍及《金刚錍》等,其数繁多。又礼拜各种忏仪一百多遍。曾经燃指供佛,塑造佛像,兴建寺院,不计其数。著作有《金光明经文句记》、《修忏要旨》、《金光明忏仪》等十多种。现今台湾多数佛教寺院每个月固定修持的大悲忏科仪,即是四明尊者法智大师所作。天台宗在元、明两代式微。明末有智旭大师,自称“私淑台宗”,着《法华会义》等书,对天台教观颇有发挥。
民国以后,天台学的复兴得力于谛闲大师,著述有《大乘止观述记》等十余种,创立“观宗研究社”,为作育天台学者之专门学府,一时人才蔚起,有仁山、常惺、宝静、静修、倓虚、禅定、可端等诸尊宿。台湾有新竹斌宗法师,曾至大陆观宗学舍攻读,颇有成就,其门人慧岳法师,承其法系至今
十八传祖师实相梵臻法师梵臻(初名有臻真宗特改)钱唐人。具戒之后。即问道四明。见法智最为晚暮。闻讲妙玄文句大有启发。及还乡邑。以不亲授止观为之恨。乃焚香礼像。阅读二十过。以表师承。皇祐三年初居上竺。明年有旨迁金山。熙宁五年。杭守吴侍读闻师名以南屏兴教延之。每当讲次。综括名理贯穿始终。举一义则众义洽然。穷一文则诸文允会。当时强记者。因集以成类。初集类之作。由法智讲授散引诸文。有仁首座者。录为五类。既而净觉增其二。括苍聪师加其三。佛慧才师重检诸文节为十类。四明吉师随诸部帙各为诠次。广智见之曰。类集之行得失相半。得在知其纲要。失在昧其起尽。暨师兴教之席。群峰泰初。诠为高座绪余。超果会贤。别立悬叙消文。一一文下开示来意正释观心。号为南屏一家(天竺韶师曰。碎割法身讹误后学去也。樝庵书与无相昕。力勉勿传。有醍醐化糟粕法藏变鬼火之语)吴公当休沐必往听法垂绅正笏立于阃外。师未登座终不入。师夜赴请。见妇人在前。问之则曰。妾有哀恳请师到家。师从之至其门。见数人拽此妇置床上。举大刀斫之如泥沙。少时复活。泣曰。妾生前善切脍。今受此报。欲求济度故敢仰屈。师为授戒遂不复见。每与净觉辨论教门。陈辞有司。乞筑高台竖赤幡。放西竺圣师与外道捔胜义堕者断首截舌悬之幡上。郡侯睹师法战之锐。就辞解之曰。行文制作臻不及岳。强记博闻岳不及臻。师虽自此弭兵。闻者莫不凛凛。东坡初来杭与师最厚。后为郡而师已逝。见其行状曰。此文虽工。未道此老大过人处。吾尝与语。凡经史群籍有遗忘。即应声诵之。崇宁中。谥实相法师
十九代传人
字正夫,处之松阳毛氏。柿尤以处州松阳为奇品”(处州,即为现在的丽水),幼见佛经辄能读,其父曰:“再来人也。可以尘缘累乎?”舍事净因惟璨。十九试经进具,诵经耻不知义,依上竺辨才,夙夜听习,勤忘寝味,三年以拔萃称,才嘱其依南屏于金山如教,余十载,因请益次,问辨如流,屏曰:“吾道之行,在此子也。”熙宁讲于明庆,徒众日繁,堂宇隘窄,邦君韪之,移董净住。元丰中处人建寿圣迓之,郡亦以厚礼邀致越三年,辨才退居龙井。邓内翰(润甫)慨南屏祖刹不振,坚命辨才,才曰:“吾老矣!非从谏首众不可。”邓以专邮屈致,嗣岁才举,自代传教,二载复移净住。元祐初,上竺虚席,蒲左丞(宗孟)睹当路竞挽,其私未决,辨才嘱云:“灵感圣迹,遐迩依归,苟不得人,实难光显。从谏道行内明,儒释通晓,四方推服,本众悦随,若非此僧,它人难住。”蒲允之,师于《止观》契悟深幽,喜接禅衲。大通(小本)尝贻书惟黑白,圆相师答偈曰:“黑相白相,担枷过状。了不了兮,无风起浪。若问究竟事如何?洞庭山在大湖上。”义天僧统求法,府主以师应命,统慕法有后,留朝以其国母忧忆促之,师谕之云:“高僧道纪,负经游学,以母不可舍,遂荷与俱。然经母皆不可背,以肩横荷,号‘横担纪’,今僧统贤于纪远甚,岂为经背母,使忧忆乎?”统始有归志,求炉拂传衣,师示以诗(护法外传),统仍往台,誓于智者塔曰:“已传授杭州慈辨法师教观,欲还本国流通,乞赐冥加,令得传布。”且邈师真归,建祠宇,尊为初祖。东坡在惠,尝书此事,示慧诚曰:“天竺慈辨,学行甚高,综练世事,高丽非时遣僧来,予方请其事于朝,使辨馆之,日与讲法,词辨锋起,夷僧莫测。又具得其情以告,盖才有过人者。”住上竺二十四年,以老退还寿圣。两淅门学以天真父子情分忆之,相率诣师,师目其室遽曰:“久不与诸子说法,劳远至耶?”乃沐浴新衣,升座举唱,言词激烈。无不感涕书偈云:“生灭出没本来无实,七十五年空华换骨。撒手昆仑顶上行,从来不动毗卢窟。”绝笔而终,大观巳丑十二月二十七也。明年正月,葬全身于受业,传道三纪,登门万数,慧觉璧以嗣子,镇上竺撰行状。
二十代传人择卿。天台人。天资聪敏。博学强记。受教于上竺慈辩。尝曰。四明旨意。吾巳得之。惟起教观。信之未及。然不敢不信也。初主车溪寿圣。未尝屈节豪贵。徒众三百。施者自至。年三十。后即废卷禅坐。每遇讲演。但令侍者日供讲帙。辩说如流。听者说服慧解。昙应领徒至车溪。值说无量义经。闻之。谓同行曰。此师。言有典刑。足堪问道。即求依止。有不循规者悦。众以闻询其名指言。有朋可观。师置勿问。
二十一代祖师解空尊者可观观。字宜翁。四明尊者四世秀州当湖之解空尊者,名可观,华亭戚氏子。年十六具戒。闻车溪声振江浙。负笈从之。一日闻举唱云。般若寂寥。忽有悟入。如服一杯降气汤。师闻而心服。玉慧觉有横山。命师偕行。读指要。至若不谓实铁床非苦变易非迁。叹曰。语言文字。皆糠秕耳。建炎初。主嘉禾寿圣。迁当湖德藏。居阅世堂。为楞严补注。霅以祥苻延阅二载。以疾返当湖南林。一室萧然。人不堪之。乃曰。松风山月。此我无尽衣钵也。乾道七年。丞相魏[木*巳]。出镇姑苏。请主北禅。入门适当九日。指座云。胸中一寸灰巳冷。头上千茎雪未消。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又登高。魏公击节不巳。次以皇子魏王命主延庆。时巳八十九岁。行李寂寥。人所叹服。不二载仍归当湖。自题其像曰。维摩诘不坏于身。而随一相老竹庵。坏与不坏。初无欠长。到处江山风月。不是这个伎俩。淳熙九年二月。无疾而逝。师五住当湖。皆退隐于竹庵。因以自号。大慧杲尝过之。对语终日。叹之曰。教海老龙也。师见斋房安像。即诫之曰。汝起居无礼。说无益语。少时焚香之敬。不补终日媟嫚之罪。其谨慎微细如此。
二十二代祖师北峰宗印继承可观大师的衣钵是-北峰宗印1148-1213大师,他曾经参过临济五祖法演禅师,乃禅讲兼重的大德。著有-金刚新释等数种,但现仅存的唯有-北峰教义。上卷。及-愣严经释题,而已。宗印大师的思想是继承可观大师的思想,且倡祖述知礼教学的正义。曾被宁宗帝诏问-佛法大旨。语简理明赐号慧行法师。法师宗印。字元实。盐官陈氏。号北峰。师慧力德邻。年十五具戒。首谒当湖竹庵。得教观之旨。凡诸祖格言必诵满千遍。入南湖修长忏。周氏延以庵居。以租量非法劝革之。岁减五百斛。往谒象田圆悟演。反质西来意。师答曰。有屈无叫处。演肯之。智者忌辰。夜炷香殿炉悲泣失声。演感其意以厚礼送归南湖尝思寂光有相之义。闻空声云。寂光土体如水中月。资教空虚堂。延居座首。堂著宗极论。扶智涌事理各立一性之旨。师设九难。宗极为之义负。通守苏玭观不二门以文虽简而昧其说。师撮示机要。玭即领会。白师座请居正觉。飓风飘荡(飓音具。沿海诸郡多狂风。谓具四方之风也。东坡有飓风赋)仅存藏殿。师守死不去。风为之止。有请为庙神授戒去血食者。先感梦往赴他庙尸祝。神语求易祭者十数祠。迁主隐学。未久玭亦召还。要师偕行曰。盍西还相与弘赞。居东二十七年。至是复反浙右。贰上竺讲止观。深砭学者支离名相之病。围座挟策。主者以得士为忌。去隐雷峰毛氏庵。问道者沓至。杜氏建普光一区。具礼迎之。禅讲并行法道益盛。适德藏来。请师曰。肄业之地。思报久矣。历迁超果圆通北禅。道德之誉既行。土木之绩亦就。海空英辞灵山。举以自代。诏可之。学徒五百咸服其道。宿弊旧习为之一革。宁宗素闻师名。召对便殿问佛法大旨。语简理明。上大敬说锡赉甚渥。赐号慧行法师。嘉定六年。以营观室。行化吴中。至松江弟子行一庵。谓其徒曰。吾化缘毕此。即右胁安庠而化。时十二月八日也。藏龛于慈云塔旁。师三衣准律。五辛刚制。道力纯至幽明俱感。格邪拯滞除瘵息疠。一有祈叩无不得愈。常谓讲者须备三法。肃威仪以临大众。提大纲以尽文义。具宗眼以示境观。备此三者依俙驾说。所著金刚新解。释弥勒偈。简示天亲罗什同异之意。考正此经诸本。即则之文最为有据。述教义百余章。尤为学者传录。嗣法有闻者。古云元粹十余人。日本传教者。俊芿一人。仕官儒生受道者三数人。独佛光法照继世盛大。有光祖父之道
二十三代祖师佛光法照1185-1273淳祐七年。赐上天竺法照。座下衣紫者六。度僧二。修造祠牒十本。十一年诏佛光法师法照。宣见倚桂阁从者千指。上首慧鉴举行炽盛光忏法。为皇女延昌公主祈禳。赐斋弊丹剂宝祐元年皇后谢氏功德寺成。命撰额曰嘉德永寿。以首座宝鉴大师时举应诏补右街鉴义。开山弘传天台教观。著有-法华三大部读教记。二十卷。开辟天台念佛门的特色。三月赐度牒二十本米四百石修上天竺观音堂二年天基节。上御延和殿。命佛光法师讲华严经。皇情大悦曰。自是不同。上问无诤三昧。师曰。天亲论解云。无诤者无欲也。有欲则有诤。须菩提不但得无诤三昧而已。又于无诤三昧之人之中最为第一上首。宜之为亲制观音殿记。御书登石。景定四年诏祖印法师住上天竺。补右街鉴义。退归旌德教寺。复诏妙铦法师住上天竺。补左右街僧录。五年诏古源清法师入内道场忏祷有验。赐祥应大师之号。复讲法华于福宁殿赐紫衣六年诏建经钟二楼于上天竺度宗(初名孟[啟-口+山]。福王与苪之子。理宗子多而不育鞠。孟[啟-口+山]于官改名敄。又名樭。立为皇子封忠王。已而建储名璇。即帝位)咸淳元年诏净慈虚堂愚禅师住径山。○九月诏佛光照法师再住上天竺。法堂绘事方新宜昭揭先帝白云御书录状闻奏。诏中天竺虚舟普度禅师住景德灵隐寺咸淳癸酉八月十五日佛光照法师示寂。敕赐天岩塔院。谥普通大师。塔曰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