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随法师:印光大师法要 伍、决修学疑难


2014/9/4    热度:361   

智随法师:印光大师法要 伍、决修学疑难

 

一、法门辨异

(一)禅宗与净土

法门虽多 其要唯二

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曰禅与净,了脱最易。
禅唯自力,净兼佛力。二法相较,净最契机。
如人度海,须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
末世众生,唯此堪行。否则违机,劳而难成。

(增广上.与吴璧华居士书)

禅之所悟 绝非是证

如来一代所说法门,无量无边。求其最直捷者,莫过于参禅。倘系上根,一闻千悟,得大总持,然此尚是悟,不是证。能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者,末世实不多见。其他多多皆是错认消息。其所 云悟,多是错误,少有真悟。即是真悟,去了生死,尚大远在。以虽得开悟,而历劫以来之烦恼习气,须以种种方便对治,令其净尽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倘烦恼已断若干,犹有丝毫未尽,则生死依旧莫出。若只当做识得自心就是道,此外便无所修持,则其误非小。以识得,而无烦恼可得,则可谓得道,此人已将生死根本斩断,故能了生脱死。若识得,而烦恼未断,何能了生脱死耶?此人虽比不识得者高超,然生死不了,再一受生,或反迷昧,则可怕之至,此谓真开悟者。其以「误」为「悟」者,更不须说矣。良以参禅一法,乃仗自力法门,故比念佛法门之利益,奚啻天渊悬殊。

念佛法门,乃如来一代法门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上根如文殊、普贤之大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下根如五逆、十恶之大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真知佛力、自力之优劣,则断不至犹执着于唯究自心,谓识得即是道,而不须念佛求生西方也。古人如圆观,知过去未来,尚不能了。五祖戒、草堂清,所悟之禅,今人何能仿佛,而且又复受生。是知:凡夫决定要修佛所开示之特别法门,则无论何等根性,均可了生脱死,以仗佛力故也。若仗自力,恐梦也梦不着。(续编上 .致阮和卿居士书 民国二十年)

「悟」者,了了分明,如开门见山,拨云见月。又如明眼之人,亲见归路。亦如久贫之士,忽开宝藏。「证」者,如就路还家,息步安坐。亦如持此藏宝,随意受用。「悟」则大心凡夫,能与佛同。「证」则初地不知二地举足下足之处。识此「悟、证」之义,自然不起上慢,不生退屈。而求生净土之心,万牛亦难挽回矣。(增广上 .覆永嘉某居士书五)

悟道容易 证道甚难

达摩西来,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此所见所成,乃指吾人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而言。令人先识其本,则一切修证等法,自可依之进趣,以至于「修无可修,证无可证」而后已。非谓一悟即成「福慧两足,圆满菩提」之究竟佛道也。喻如画龙点睛,令其亲得受用耳。由是腾辉震旦,炳焕赫奕。即心即佛之道,非心非佛之法,遍布寰区。天机深者,于一机一境,识其端倪。则出词吐语,自离窠臼。入死入生,了无挂碍。得大解脱,得大自在矣。倘根机稍劣,纵得大悟,而烦恼习气未能净尽,依然还是生死中人。出胎隔阴,多致迷失。大悟者尚如是,况未悟乎?固宜专心致志于仗佛慈力之净土法门,方为千稳万当之计也。(增广下 .刘圆照居士摸象诗序)

悟道容易,证道甚难。今人多多皆未真悟,依稀仿佛,知其少分。则以为无生死可出,无佛道可成,任心肆意,将来皆为阎罗之囚。至此方知前来之悟,乃误也。汝能于悟得原无一物之后,审知三毒习气,不易消除。归心净土,以求现生了脱,可谓宿有善根。彼聪明自负,不肯下真实工夫,卒成自欺欺人者何限。愿始终秉此志,与令慈及妻子同念弥陀,同生净土。庶可不虚此生,不虚此遇矣。(三编上 .覆季国香居士书二)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非宿有净因,颇难生信。禅者以见性成佛自雄,讲者以宏扬教观自矜。不但不肯提倡,极力破斥者,居其多数。末法众生,不遇净土法门,纵能明心见性,深通教观,谁能不断烦惑,了生脱死?(三编上 .覆化凡居士书)

禅净二门 宗旨各别

禅净二宗,归元是一,修法各别。禅以彻见本来面目为宗,净以信愿念佛求生为宗。(增广上.覆汪雨木居士书)

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者,万无有一。此义认不准,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为事,则其误大矣。(三编上 .覆张曙蕉居士书八)

禅家说净 仍归于禅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则不必论。若但有工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禅家说净土,仍归于禅宗。去信愿说,果能依之而做,亦可开悟。而未断惑业,欲了生死,则梦也梦不着。以凡夫往生,由信愿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今既不生信愿,又将佛一一说归自心,何由感佛?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其得益浅而受损深,不可不知。得益者,依彼所说,亦能开悟。受损者,既去信愿,则无由仗佛慈力。吾故曰:真修净土人,用不得禅家开示,以法门宗旨不同故。(增广上 .覆何慧昭居士书)

屏除禅录 专修净业

何必问是谁,此道于今昭日月。
但能常系念,佛心无处不慈悲。(续编下.楹联/念佛堂)

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若论事修,其相天殊。禅非彻悟彻证,不能超出生死。故沩山云:「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又云:「初心从缘,顿悟自性。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尽,须教渠尽除现业流识。」弘辨谓:「顿悟自性,与佛同俦。然有无始习气,未能顿尽,须假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长沙岑谓:「天下善知识未证果上涅槃,以功未齐于诸圣故也。」所以五祖戒又作东坡,草堂清 复为鲁公。古今宗师,彻悟而未彻证者,类多如此。良由唯仗自力,不求佛加,丝毫惑业不尽,生死决不能出。净土则具信愿行三,便可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悟证者顿登补处,未悟者亦证阿鞞。所以华藏海众,悉愿往生;宗教知识,同生净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恳心。故得感应道交,由是速成正觉。为今之计,宜屏除禅录,专修净业。于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或声或默,无杂无间。必使念起于心,声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乱。(增广上 .与海盐顾母徐夫人书代悟开师作)

禅宗名为教外别传,净土实为教内真传。须知即此真传,乃别传外之别传也。汝等烦惑未断,道业未成。切不可错认定盘星,高推禅宗,藐视净土。致令临命终时,业识茫茫,无本可据。虽有不可思议大慈大悲之佛力,由不信故,无从倚托。依旧乘恶业力,轮回恶道。从劫至劫,了无出期。可不哀哉!可不畏哉!(增广下 .通智法师公堂序代悟开大师作)

高张其辞 何有其益

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世人每每以此为平常无奇,遂以宗门参究之法为殊胜,而注重于开悟,不注重信愿求生。美其名,曰禅净双修,究其实,则完全是无禅无净土。何以言之?不到大彻大悟,不名有禅。今之参禅者,谁是真到大彻大悟地位?由注重于参,遂将西方依正庄严,通通会归自心,则信愿求生之念毫无,虽名之曰念佛,实则与念佛之道相反。或又高张其辞曰:念实相佛。实相,虽为诸法之本,凡夫业障深重,何能做到?弄到归宗,禅也靠不住,净也靠不住。仗自力,即到大彻大悟地位,以惑业未断,不能了生死。未悟到大彻者,更不须论。仗佛力,须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方可。以一向以西方净土、无量寿、无量光,一一通会归自心。而自心只是徒执其名,未证其实。西方之佛,无感不能有应。自心之佛,在因无有威德。世之好高务胜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求升反坠。而知识欲人以圆融见称,亦绝不肯作如是说。致如来以大慈悲心,欲令一切众生,现生即了生死,而依旧不能了。此生既不能了,将来或可能了,而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轮回六道中者,当居多数也。(续编上 .覆张纯一居士书)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一种好高务胜者,每每妄以禅宗求开悟为事。其意在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以西方极乐世界为然。此种意旨,似乎深奥,实则多半皆成说食数宝之下劣派,切勿效此恶派。「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自可决定往生西方。彼唯重理性,不务事修者,乃「弄巧成拙,求升反坠」之流也。若染此习,则了生脱死,须待驴年。(三编上 .覆顾宗况居士书 民国廿八五月十五)

每多中此 空解脱病

不执着等语,理则是,而事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也。终日穿衣吃饭,侈谈不执饥寒,与终日枵虚,不得杯水粒米,饿且将死,而谓人曰:「吾视龙肝凤髓,直同秽物,思之即呕,况其下者乎?」同一空谈耳。今时不明教理,即参禅宗者,每多中此空解脱病。(增广上 .覆永嘉某居士书一)

楞严一经 利弊在人

不知净土,《楞严》乃破净土之元勋;
深明净土,《楞严》实宏净土之善导。(增广下.通智法师公堂序代悟开大师作)

《楞严》有何不可研究,但须以净土为主,则一切经皆发明净土利益经也。《楞严》开首征心如是难,则知末世众生,犹欲以研究了事者,其为自误误人大矣。而况二十五圆通,列势至于观音之前,其主持净土也大矣。至于发明五阴魔境处,破色受二阴之人,尚有着魔之事,足见自力了生死之难,佛力了生死之易。能如是研究,则其利大矣。……

《楞严》一经,实为弘净土之妙经。然未知净土法门者,每每因《楞严》而反藐视净土法门。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己未具正眼,故以己意会经意之所致也。(三编下 .覆周群铮居士书)

《楞严》一经,不知净土者读之,则为破净土之元勋;知净土者读之,则为宏净土之善导。何以言之?以自力悟道之难,净土往生之易。十法界因果,一一分明。若不仗佛力,虽阴破一二,尚或着魔发狂,为地狱种子。而且二十四圆通之工夫,今人谁能修习?唯如子忆母之念佛,凡有心者,皆堪奉行。但得净念相继,自可亲证三摩。知好歹者读之,其肯唯主自力,不仗佛力乎?不知好歹者反是,以其止欲为通家,无心了生死耳。(增广上 .覆永嘉某居士书七)

二种三昧 力用各别

《金刚经》,说心地法门。故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汝不知看经上文说的话,独以此两句,疑念佛求生西方。不知有有相三昧,有无相三昧。凡般若部中许多经,并禅宗所说,皆是依无相三昧发挥者。凡诸大乘经,备明修证因果,并开示念佛求生西方者,皆是依有相三昧而发挥者。汝完全不知世间道理,况出世间道理?而 复自作聪明,妄论佛法。欲不招恶报,其可得乎?(三编下.答善熏师问)

《金刚经》功德虽大,于净土法门,未能发明。不如看净土五经,于亡于存,均有实益也。(三编下.覆王守善居士书)

不达唯心 妄生取舍

拨置西方弥陀,以为心外取法,此参禅不得意人之通病。唯执有心不知有净土与净土之教主也。意谓一切唯心,弥陀既在西方,即是心外取法。不知一切唯心,娑婆乃唯心之秽所感,极乐乃唯心之净所感。西方之阿弥陀佛,即吾人自性天真之佛,吾人自性天真之佛,即西方极乐世界之阿弥陀佛。不达唯心,妄生取舍,其过可胜道哉。(三编下 .覆丁福保居士书十七)

世之昧者,不知西方极乐世界,原是唯心净土;导师阿弥陀佛,原是自性弥陀。遂舍实事执空理,令人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竟将如来普利圣凡之道,认作表法寓言。只期一悟,余皆不计。致高明者反不如愚夫愚妇颛蒙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即得往生也。其病由于好高务胜,实未深明高胜之所以然。竟致弄巧成拙,求升反坠,甚可悲伤。(三编下 .净土生无生论讲义发刊序)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当处即是,无往无生,此理甚深,非法身大士,不能领会契证。然法身大士亦不废事修,所谓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彼则唯论理体,此则理事双融。故为上圣下凡,同修之道。平生专精一志,则临终蒙佛接引,弹指即生。(三编上 .覆卓智立居士书三)

【注】

心与境,本无二致,有什么心,即有什么境,此所谓依正不二、心境一如也。禅重即心即境,故言心净国土净;净则即境即心,所以土净即心净。未实证者,多执理性而舍事相,不知理事一如、心境无二也。故大师于破此执理废事、执心舍境之偏见。彻悟禅师亦有此论,大破其偏。其云:「非谓唯心,便无外境。且娑婆之秽苦,安养之净乐,皆唯心现。唯心之秽苦既现,则遭大逼迫。唯心之净乐既现,则得大受用。既秽苦净乐皆唯心现,何不舍唯心之秽苦,以取唯心之净乐。而乃久经长劫,甘为八苦之所交煎也哉!」执净土为心外求法者,须详审此义,舍凡心取佛心,舍秽国归净土。一得往生,则契于究竟之无取无舍,透达唯心之究竟实义。

念佛一法 取舍皆是

究竟无取无舍,乃成佛已后事。若未成佛,其间断惑证真,皆属取舍边事。既许断惑证真之取舍,何不许舍东取西、离垢取净之取舍?若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以一属专究自心,一属兼仗佛力。彼不究法门之所以然,而妄以参禅之法破念佛,则是误用其意。彼无取舍,原是醍醐。而欲念佛者,亦不取舍,则便成毒药矣。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不可相非,亦不可固执。唯取其适宜,则有利无弊矣。(增广上 .覆马契西居士书二)

自心是佛 更要念佛

今之口谈大乘,自命悟道。谓我即是佛,何必更去念佛?烦恼即是菩提,何必断烦恼?YIN怒痴即是戒定慧,何必断YIN怒痴?由是之故,出言则高于九天之上,行事则卑入九地之下。如斯之流,名为佛怨。比之不知佛法而谤者,罪深万倍。其曾研究佛法,非全无利益,但作未来得度之因。其以身谤法之罪,不知经几何劫量,在三途中受诸罪苦也。(增广上 .覆邓新安居士书)

汝所说自心作佛,是佛心度自心,我即佛,佛即心,心即佛。此种说话,上等人则得益,下等人则受病,不可注重于此。若注重于此,或致生大我慢。谓我即是佛,何用念佛?须知由其心即是佛,故佛教人念佛。若心完全与佛不相符合,如冰不可入炉烹炼。唯其心之本体,与佛无二,故佛令人念佛。以佛威德神力之智慧火,烹炼凡夫夹杂烦恼惑业之佛心。俾彼烦恼惑业,悉皆四散消落。唯留清净纯真之心,方可谓心即佛,佛即心。未到此地位说,不过示其体性而已。若论相﹝事相﹞与用﹝力用﹞,则完全不是矣。佛之心,如出矿之金。吾人之心,如在矿之金。虽有金之体性,了无金之功能。是以自心是佛,更须要认真念佛,求生西方。愚人不知此义,不是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便是执理废事,妄谓证道。(三编下 .覆周陈慧净居士书)

忆佛念佛 必定见佛

《念佛圆通章》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三编上.覆韩觉安居士书二)

念佛法门,其来尚矣。以吾人一念心性,犹如虚空,常恒不变,虽常不变,而复念念随缘。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由其缘之染净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于本体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殊矣。譬如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虽虚空之本体,不因云日而为增减,而其显现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语也。如来以是义故,普令众生,缘念于佛。故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又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夫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随众生各界之缘,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矣。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念佛一法,乃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即此万德洪名,乃如来果地所证之无上觉道。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如蜾蠃之祝螟蛉,久则化之。即生作佛,转凡成圣,其功能力用,超过一代时教一切法门之上。(增广下 .栖真常住长年念佛序)

【注】

世间万事万物无不存在一个缘字,如何于万缘中得解脱得自在,则为修行人用心之处。菩萨因悟得「缘生无性」之理,故随缘皆自在,随处得解脱。其于万缘不迎不拒,不粘不缚,虽身在缘中,而心超物外。如古德所言:「万花丛中过,一叶不沾身。」故通途法门常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数行者,即多以此为准,以「随缘」自誉,以「自在」自居,无论何缘,皆随而应之。细细思量,缘都能随吗?若是圣者,随缘不变,性自常明,自是无妨。若是凡夫,随缘迷性,随缘被染,岂能任意随缘?

世间之缘,种种不同。有善缘有恶缘,有净缘有染缘,有浅缘有深缘,有弱缘有强缘。非佛界之缘,即九界之缘。身为凡夫,欲得佛法实益,今生解脱,有些缘可随,有些缘实不能随也。有些缘不能攀而当拒,有些缘则不能不攀也。以遇缘不同,果报自异故。如水遇极寒之缘,则结成冰;遇极热之缘,则化成气。此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故大师云:「缘之染净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缘之重要,以此可知。故凡夫之修持,当择缘而行、择缘而居,所谓近朱而远墨。若无不变之操守,妄效菩萨之行为,一任随缘,只会被「业缘」所牵,随波逐流,为心走使,岂能如菩萨一般随缘不变,悠然自在?

静静思量,凡夫所谓之「随缘」者,多是被业缘所牵而不得不为之也,冠以「随缘」之名,实无「不变」之实。无始劫来,我们都在「随缘」,随的什么缘呢?无非是轮回之缘,染 污之缘,业力之缘。至今犹在生死苦海,即是明证也。善导大师云:「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可知我们无量劫来,所随的都非出离之缘,以致于常没常流转。故生死凡夫,随缘当随解脱之缘、清净之缘。然清净、解脱之缘何在?善导大师言:「正由不遇好强缘,致使轮回难得度。」可知好强缘是何等重要,观一代时教:一切解脱之缘中,弥陀本愿之缘,最为强大;一切清净之缘中,西方净土之缘,最极清净。此一殊胜之缘,是为增上强缘。逢遇增上强缘,随顺弥陀大愿,则无论何人,皆可一生成办,往生成佛。有此无上大利,其他缘可不随不攀,此缘则不得不随,不得不攀也,而且当念念不舍,毕命为期。

未断惑业之凡夫,遇染缘则恶因增长,遇净缘则善因增长。或永不得超生,或一念得解脱。如何择缘,实关系甚大。印光大师言:「不变随缘宜随净,随缘不变莫随讹。」可为吾人之指南也。

善导大师云:「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更为净业行人指明当随之缘,当攀之缘。舍随缘之杂善,修专 复专之念佛,即是随顺出离之强缘,必得往生成佛之大益。一佛亲宣,诸佛证诚,正欲「普令众生,缘念于佛」也。

变化无常之凡夫,随缘不如攀缘,攀净缘,攀强缘,如是方合于解脱之道,有益于己。所谓「随顺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有此「佛界之缘」为依靠,守定宗旨,正念直来,再随缘而不变则可也。

宁按事说 不按理说

从前诸祖宏法,均按时机,导利后学。不得谓为偏执,须谅当时苦心。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语本无病。病在学人不解圆义,死执一边,便同徐六担板耳。宗家未得之人,只执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谓净土弥陀,皆非实有。此种人本不知宗,何况净土。净土诸古德所说之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乃谓西方净土,不出唯心;阿弥陀佛,不出自性。性相,理事,因果,悉于此中圆彰。阁下病其偏执,不能普摄。谓学者根钝,难以领会则可。谓古德此语有病,则不可。「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与「生则实不生,去则决定去」,均理事并明之法言,何必过为计虑。不过今人多是事理俱未了解,则宁可按事说,不宜按理说。免致误会,以成豁达空耳。(三编下 .覆温光熹居士书五)

【注】

净土法门,原本理事圆融,而又特指方立相,示依正庄严,即是融理于事,易为人知。故善导等古德,多约事相发挥,以普利三根。无论何人,但能往生,则巧入无生;归于净土,则自证唯心。所谓生与无生,去与不去,事理兼说也,当善会其义。若不明其理,则宁可执其事,犹不失得度之道。若执唯心自性而诽弥陀净土,执无生而诽往生,此皆偏执谬见,理事未通,大失度生之道。非但不知宗门玄义,何况净土事理无碍之?为除众疑,彻悟禅师于「生、去」之义有详细发挥,其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二语,上句说事,下句说理。事是即理之事,谓生即不生,非直以生为生也。理是即事之理,谓不去而去,非直以不去为不去也。两句作一句看,则事理圆融,所谓合之则双美也。若两句作两句看,则事理分张,所谓离之则两伤也。若不合此两句作一句,便当演此两句作四句,谓生则决定生,生而无生;去则实不去,不去而去。虽为四句,义亦无增,合为一句,义亦无减,总一事理圆融耳。与其执去则实不去之理,不如执生则决定生之事为得。何也?以执事昧理,犹不虚入品之功。若执理废事,便不免落空之诮。以事有偕理之功,理无独立之能故也。」

上智下愚 最易得益

念佛真利益,唯大智慧人及愚夫愚妇能得。其似有智慧,不愿随愚夫愚妇之班者,皆不能得。(三编上.覆胡慧彻居士书二 民国廿八年五月廿)

若大通家,则禅净双修,而必以净土为主。若普通人,则亦不必令其遍研深经奥论,但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已。此人不废居家业,而兼修出世法。虽似平常无奇,而其利益不可思议。良以愚夫愚妇,颛蒙念佛,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较比大通家之卜度思量,终日在分别中弄识神者,为益多多也。以故愚夫愚妇念佛,易得益。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若唯以义理是卜度者,则不得益,或反得病。及未得谓得,流入狂派者有之。参禅一法,非现今人所宜学。纵学亦只成文字知见,决不能顿明自心,亲见自性。何以故?一则无善知识提持决择,二则学者不知禅之所以。名为参禅,实为误会。(增广上 .覆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净土法门,唯上上根人与愚夫愚妇能得实益。而通宗通教之聪明人,多以志大言大,不肯仗佛慈力,而以仗己道力为志事,甘让愚夫愚妇早预圣流也。(三编下.覆秦铭光居士书)

通与未通 皆当念佛

佛法的最要问题,就是了生死。若论了生死这椿大事,很难很难!我们凡夫,根机劣,知识浅。而且五浊恶世,邪师外道甚多。要了脱生死,究竟如何了脱呢?唯有念佛法门,真信切愿,精进念佛,求生净土。佛法之中,方便多门,参宗学教,都可以了脱生死,何必一定要念佛呢?因为参宗研教,都要务到极处,如实修证,才有希望。这是全仗自力,谈何容易!念佛是攸赖佛的愿力加被。是兼仗佛力,自然确有把握了。譬如渡海,仗自力如飞渡,仗佛力如驾慈航。飞渡难免堕落之虞,驾慈航决定有到彼岸的日子。其中难易安危,想大家都能辨别底了。总而言之,仗自力参禅悟道,了生死,未证到家,总是不易了。念佛求生净土,只要信愿真切,行持坚固,就有了脱的功能。若论自力他力,禅净难易,讲得最清楚最明白,莫如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照四料简说来,不通宗教的人,固然要念佛。就是通宗通教的,更要念。虽通没有证,总要念佛了脱生死,才是道理。(三编下 .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诸宗知识 以此密修显化

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众生本具之体性。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由祇园演说以来,凡西天东土中一切著述,末后皆结归莲邦。

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陈隋则有智者。唐则有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大行,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由此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矣。

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着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真谛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显性体也。若确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即不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必欲弃俗谛而言真谛,则非真谛也。如弃四大五蕴而觅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也。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实真谛也。如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即四大五蕴而显心性也。此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也。但未广显传述,故非深体祖意,则不得而知。然于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归净土。又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及真歇了,谓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又曰:「洞下一宗,皆务密修,以净土见佛,尤简易于宗门。」又曰:「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可以见其梗概矣。及至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方显垂言教,著书传扬。又恐学者路头不清,利害混乱,遂极力说出一四料简偈。可谓提大藏之纲宗,作歧途之导师。使学者于八十字中,顿悟出生死证涅槃之要道。其救世婆心,千古未有也。其后诸宗师,皆明垂言教,偏赞此法。如长芦赜、天衣怀、圆照本、大通本、中峰本、天如则、楚石琦、空谷隆等,诸大祖师,虽宏禅宗,偏赞净土。至莲池大师参笑岩大悟之后,则置彼而取此。以净业若成,禅宗自得。喻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自后蕅益、截流、省庵、梦东等,诸大祖师,莫不皆然。盖以因时制宜,法须逗机。若不如是,则众生不能得度矣。(增广上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二)华严与净土

此法缘起 实在华严

华藏世界海,净土无量无边。而必以求生西方,为圆满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华严》。但以凡夫二乘,不预此会,莫由禀承。故于方等会上,普为一切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宣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令其悉知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证因果。俾一切具缚凡夫,与断见思惑之二乘,及破无明惑之法身大士,同于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以渐进修,直至圆满菩提而后已。(三编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尧历仲春望日)

华严所禀 却在此经

《行愿品》义理宏阔,文字微妙。诵之令人「人、我、众生」之执着,化为乌有;往生净土之善根,日见增长。理宜自行化他,但不可以未持此经,即修净土,亦属偏僻薄福耳。莲池、藕益等,亦皆极力赞扬。《弥陀要解》中有云:「如来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末后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噫!《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词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所以无隐谓《华严》即广本《弥陀》,《弥陀》即略本《华严》。观二大师之言,则知:看经不具圆顿眼,其孤负佛恩处多矣。(增广上 .覆永嘉某居士书三)

【注】

华严》一经,王于三藏,义理宏深,文字微妙,虽备明一生成佛之因,但不契凡夫二乘之机,终难普被三根。净土一法,仰仗佛力,深浅随宜,三根普被,圆满本师度生之怀。故印光大师云:「《弥陀》一经,普被三根。实《华严》归宗之要义,亦末法最胜之慈航」也。明乎此,方能明了蕅益大师《要解》所云:「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末后归宗 在于净土

大哉华严经,为诸经之王。法门与功德,二俱不可量。
如来成正觉,直说所证法。预此法会者,唯法身菩萨。
二乘虽在座,不见亦不闻。何况诸凡夫,而得预闻熏。
佛以大慈悲,摄浅于最深。末后归宗处,令觐弥陀尊。
唯此奇特法,凡圣俱遵行。圆摄于等觉,及六道群萌。
末世人根钝,断惑甚为难。信愿念佛者,决定登九莲。

(增广下.募刻华严经普回向颂)

《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劝善财,及华藏海众,一致进行,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之归宿。是知此一卷经,大开净土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三根普被,圣凡齐摄,末世行人,皆当依止。(续编下 .重修峨眉山志序 民国二十三年)

《华严》一经,乃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末后善财遍参知识,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称念佛名,未满十声,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可谓最善形容者矣。(增广上 .与徐福贤女士书)

导归净土 方畅佛怀

华严顿演圆宗,独被上根,尚未悉符出世度生之弘誓。
行愿导归极乐,全收九界,方堪大畅成道利物之本怀。

(续编下.楹联/释迦)

《华严》妙典,理事圆融。理由事显,事由理成。理事各臻其极,圆证毗卢法身。以故如来初成正觉,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如来自证法门诸因果法。因果,即事。如来自证之法,即一真法界、寂照圆融、不生不灭、非有非空之真如佛性也。此之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佛以究竟证故,常享常乐我净之法乐。众生以彻底迷故,恒受生死轮回之妄苦。譬如大圆宝镜,经劫蒙尘,虽有照天照地之光,莫由发现而得受用。故借诸菩萨互相酬倡,为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各法门。又复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期圆满佛果。此如来以自证之因果,普示一切众生,令其各各亲证之一大轨范也。《华严》独被大机,二乘凡夫,莫由禀受。故于方等会上,特说净土三经,俾彼若凡若圣,同事修持,以期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也。……

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虽具足惑业之博地凡夫,但能信愿念佛,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纵已证等觉之高位菩萨,犹须回向往生,方可圆满佛果。是知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然此法门,两土世尊之所建立。释迦在娑婆,详示净土,遣其归去。弥陀在极乐,待彼临终,接其归来。盖欲众生,即于现生出生死苦,证真常乐。其哀怜保护之心,穷劫难宣。

有谓既为释迦弟子,当念释迦牟尼佛,求生此土之华藏世界。不知释迦之教念阿弥陀佛者,为令博地凡夫,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以超凡入圣也。此土之华藏世界,唯破无明证法身之大士能见。凡夫则只见秽土,不见实报庄严,何可滥拟?况西方亦在华藏世界之内。而华严会上,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汝何人斯,敢与彼抗?溯自大教东来,远公首开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畅佛之本怀,唯此法为最。(续编下 .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 民国二十四年)

往生方能 彻证理体

无量光寿之理体,固一切人之所同具。无量光寿之实证,须待往生西方,面见弥陀,蒙佛授记,圆满菩提以后,方能彻得。此《华严》归宗,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之深旨也。(增广下 .佛光月报序)

【注】

无量光寿之理体虽同,而实证迥别,以致诸佛早已成佛,我等仍自轮回。故当仰仗弥陀愿力,往生西方,彻证心性也。《要解》云:「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人多执于心性理体,不知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体,故蕅益大师言:「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思此,岂可言念佛乃心外求法耶!虽众生心性本具无量光寿,然不藉弥陀誓愿,名号功德,众生何能彻证之?久劫以来,轮回不止,可不更当深思也!故大师又言:「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执自性弥陀者,宜深思于此!自可欣愿往生,万牛莫挽。但得往生,则彻证心性理体矣。

固无高下 却有亲疏

《弥陀经》,为净土法门之根本法门。《行愿品》,虽广大深妙,究非净土法门之根本法源。故宜二经同念,断不可只念《行愿》,不念《弥陀》。只念《弥陀》,不念《行愿》则可。只念《行愿》,不念《弥陀》则不可。《弥陀经》为朝暮课诵,或多念亦可。断不可绝不念《弥陀经》,而专念《行愿品》,以成忘本之修持也。二经固无高下,而对于净土行人,却有亲疏。是不得与诸大乘经作一例论也。十大愿王所说之益,系举其胜者,将谓《弥陀经》所得之益,不能如是乎?若作此说,在劝导一边,亦可作据。在体道明宗一边,未免随语生解。(三编上 .覆胡宅梵居士书二)

尊重之也 藐视之耶

净土法门,理极高深,事甚简易。由兹天姿聪敏,知见超特者,每每视作愚夫愚妇之事,而不肯修持。岂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究竟法门乎?彼以愚夫愚妇能修,遂并法门而藐视之。何不观《华严》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者,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乎?藐视净土法门而不屑修,其于《华严》将 复视作何等?又于《华严》末后归宗一着,为复尊重之也?为复藐视之耶?此无他,盖未详审通途、特别法门之所以,及自力、佛力大小难易而致然也。使详审之,能不附于华藏海众之班,一致进行,同求往生乎?(续编下 .嘉言录题词并序 民国十六年)

(三)天台与净土

法华幽远 无人能到

《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吾人有志趣入,且请志诚恳切,专持阿弥陀佛圣号。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自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现生即可顿出五浊,高登九品,以至证无生忍,成菩提道。此语虽极平常,实为诸佛秘要。若是通家视之,必定为之一笑。(三编下 .念佛随笔)

法华三昧,非汝之所能修,纵汝能修亦恐不能即生解脱。若肯信光言,请将台教暂时置之高阁,专心研究净土。观汝心性,久而久之,恐有着魔发狂之事,不可不防。(三编上 .覆道传大师书一)

心虽宏博 其害无尽

刘演宗述《法华》六十五种不思议力,可谓深入《法华》深固幽远之藏。而一一与净土对举而论其胜劣,实为不达如来权实法门。唯能利于南岳天台以上之根性,下此皆被彼断其往生西方之善根矣。此书断断不可流通。若流通,虽能令人尊信《法华》,而令彼一切不通权实教理者,从兹藐视净土而不修也。夫寂光净土,当处即是。能圆证者,唯佛一人。等觉菩萨,尚是分证,况其他哉?今以登地登住所见所证,为博地凡夫担任,其可乎哉?《华严》于证齐诸佛之后,尚令往生。今为具足惑业者,令舍弥陀净土,而修本师娑婆净土。其心诚为宏博,而其害有不能尽言者。(三编上 .覆丁福保居士书七 民国七年十月廿六)

以六即佛 对治二病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契理契机,至顿至圆,洵为利生唯一无上法门。唯现在之人,或者自高自大,谓既云众生即佛,则我即是佛,何必再念佛乎?或者以我既为苦恼凡夫,何能了生脱死?唯求来生不失人身耳。此两种人,皆不明因果所致,故今日仍讲因果。须知众生即佛者,以其具有佛性之真因也,设不修念佛妙行,佛性无由显现,何能得了生死成佛道之实果乎?譬如宝镜蒙尘,光明不现,实未失之也。若肯用力揩磨,自可照天照地矣。若言我是苦恼凡夫,不能生西方了生脱死,以至成佛者,乃业深障重,自甘堕落也。且今世之人,有下棋噪麻雀而累死者,不知有多少。若能以此劳苦,修行念佛,何愁不往生西方,上证佛果乎?盖佛本是众生修持得证佛果之人耳。隋天台智者大师,着《观无量寿佛经疏》,立六即佛义,以对治「自甘堕落」及「妄自尊大」之病。

六即佛者: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也。「六」明阶级浅深,「即」明当体就是。譬如初生孩子,与其父母形体无异,而力用则大相悬殊。不得谓初生孩子非人,亦不得以成人之事令孩子担当也。若能知「六」而常「即」,则不生退屈。知「即」而常「六」,则不生上慢。从兹努力修持,则由凡夫而圆证佛果,由「理即佛」而成「究竟即佛」矣。(三编下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性体不二,故「六」而常「即」。事修各别,故「即」而常「六」。知「六」而常「即」,故不生退屈,上慕诸圣。知「即」而常「六」,故不生上慢,下重己灵。末世众生,定慧力弱,不仗佛力,其何能淑?(三编下 .新昌石城寺重建智者大师衣钵塔记)

(四)密宗与净土

三密难思 贵在得人

密宗以三密加持,能令凡夫现生证圣,其功德力用,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故云不思议力用。虽然,此就密宗之本旨说,然须是其人方可。其人谓谁?如金刚智、善无畏等。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今之学密宗者,皆得其皮毛,全无金刚戒力,菩提道心。不去持咒以断惑证真,多效现字现象,以问吉凶祸福、前因后果,则与灵鬼作用相同。是之谓败坏密宗,吾恐避罪不暇,说甚即凡成圣也。

吾人但以净土法门为一座大须弥山,全身靠倒,庶几不被一切知识所夺,而现生可以了脱矣。否则随风倒浪,了无已时。(三编下.覆丁福保居士书十)

传者学者 多失其宗

密宗法门,不可思议,而今之传者学者,多失其宗。以持咒三密之功,消除烦惑,则为正义。而传之者,以神通吸动人。学之者,无一不以得神通为事。则是尚未能扶壁而行,而欲腾空远游,何可得乎?西藏蒙古喇嘛皆吃肉,以其无什米粮,尚有可原。今之学密宗者,多开荤吃肉。反大嘉美其事,谓为吃了就度脱了,则成魔说矣。喇嘛做大佛事,尚须吃素。可知平常吃肉,固非正义。密宗提倡即身成佛,乃以了生死为成佛。一班无知之人,便认做成福慧圆满之佛。则是以松栽为栋梁,其材可以为栋梁,非现在即可为栋梁也。十七年有某某在上海提倡密宗,一百日成佛。上海有信心者,咸依之学。十八年夏,有艳其名,欲借此求利,请至北平,四十八日成佛,比在上海快一半。至十九年,北平、天津、上海皆不能容,回家还俗,可叹之至。

了生死法,净土法门,最为稳当。无论何等根性,若具真信切愿,至诚恳切持念佛号,求生西方者,临终必蒙佛力加被,往生西方。此之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一切法门,皆须以戒定慧之道力,断贪瞋痴之烦恼,烦恼断尽,方可出三界了生死。在昔颇有此种人,而今则恐全世界也无一二人可得也。是以愈向后,愈宜专修净业也。(三编上 .覆石金华居士书)

因地不真 果招纡曲

今之人多是越分打妄想,想得神通而学密宗。﹝真修密宗者,在例外。﹞如傅某之魔死北平,某诸弟子有欲发大财者,反致亏一二百万。有欲得权利者,反致数十人关闭牢狱。有欲即成佛者,反致着魔发狂。某奉某喇嘛为师,其师有神通,能知过去未来。彼必问及独立之事,则当日独立,当日送命。某喇嘛及某之神通,致许多极崇奉之弟子倒楣。可知师与弟子,皆是不安本分。无神通,何可充有神通?学佛法,何可作瞎捣乱,谋发大财、得大权乎?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汝且守分,一任人皆成佛。汝纵无大得,幸有此许多佛,必不能不相度也。(三编下 .覆温光熹居士书四)

不如净土 千稳万当

王弘愿居士,虽则崇信密宗,颇有效验。然始则错认消息,将有未得谓得之失。继由多阅教典,方知错认。次则现虽工夫得力,而虚火上炎,无法自治。光以此二事,断其密宗一法,不能普被三根,不如净土法门之千稳万当。(增广上 .与徐蔚如居士书五)

祈专志净宗,勿被密宗现身成佛之语所动。现身成佛,乃理性,非事实。若认做事实,则西藏东洋之佛,不胜其多。且勿说平民,即班禅之心行作为,佛气尚无,况说成佛乎?以彼于民不聊生之时,犹然不惜百姓脂膏,任其铺排耗费,而钱到己手,便当命宝贵,毫无慈悲喜舍之念故。显荫自命得密宗正传,谓佛法东流中国,唯弘法大师教理圆妙。历斥中国各宗祖师,皆不及弘法大师之正传。而死时竟成一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人。其已现身成佛矣,何又结果如是也?祈洞察是幸。(增广上 .覆黄智海居士书)

不学密法 又有何憾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三编下.覆周群铮居士书)

守我本分 让彼成佛

学密宗者,病在欲得神通,欲现身成佛。问之,彼皆谓无此念,实则无一无此念。以其宣导之人,先以神通吸动人,何能令学之者无此念乎?……我等但守净土修持,让一切人皆得成佛,以度我等,则何幸如之。(三编下 .覆慧海居士书四)

彼七日即可往生,即可成佛,则遍世间人均可成佛。我们业力凡夫,当有无量无边之佛度脱,何幸如之!且守我们本分,让彼成佛度我们,岂不更为稳妥!彼等若有危险,我此法门,绝无危险。若闻彼说得好听,不禁心热起来。成之则为幸,败则便成魔眷,实令人寒心。(三编下 .覆温光熹居士书十二)

(五)诸宗归净土

佛教大纲 不外五宗

佛教大纲,不外五宗。五宗者,即律、教、禅、密、净也。

「律」为佛法根本,严持净戒,以期三业清净,一性圆明,五蕴皆空,诸苦皆度耳。

「教」乃依教修观,离指见月,彻悟当人本具佛性,见性成佛耳。然此但指其见自性天真之佛为成佛,非即成证菩提道之佛也。

「密」以三密加持,转识成智,名为即身成佛。此亦但取即身了生死为成佛,非成福慧圆满之佛也。

此三宗,均可摄之于「禅」,以其气分相同也。以故佛法修持之要,不过「禅、净」二门。

「禅」则专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能得其实益。

「净」则兼仗佛力,凡具真信愿行者,皆可带业往生。其间难易,相去天渊。(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诸宗归宿 在于净土

如来大法,有律、教、宗、密、净五种。唯净土一法,最易修持,最易成就,为律、教、宗、密之归宿。故古今律、教、宗、密诸知识,皆务密修,尤多极力显化者。(续编下 .企庐莲社缘起 民国二十四年)

念佛法门,乃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人天凡圣成佛之捷径。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续编上.致广慧和尚书 民国二十九年正月)

当今修持 净业第一

当今修持,唯净业最为第一。切勿闻禅之奥妙、教之渊深、密之奇特,而为之转移。令如来普度众生之道,因此见异思迁而失之。致自己仍然在此娑婆世界,作生死轮回中人,可悲可痛。必专修净行,即生了办,庶可不虚此生此遇矣。(三编上 .覆罗铿端居士书二)

窃以末法众生,根机浅薄,匪仗佛力,决难了脱。是以必须抱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方可出此五浊,登九莲。倘妄自尊大,欲仗修自力了生死之禅、教、密种种法门,则多分有因无果。何以故?以纵能彻悟自心,深入经藏,而烦惑不断得净尽,决无了生死分。况未能彻悟,与未能深入者乎?密宗,提倡现身成佛,亦非人人皆能如是。学密宗者,每每着魔,皆由不知自量,妄欲得神通与成佛之所致也。诸位既具有信心,当依光所说之净土法门而修。须知此法,乃诸佛、诸祖、诸大善知识之所宏扬者。光不过承诸佛、诸祖、诸大善知识之语意,而传述之。切勿谓汝何人斯,遂敢令人舍佛所说之禅、教、密法门,而专依汝所说而修乎?若作此议,则为不依佛教。(续编上 .覆冯偏西郑圆莹居士书 民国二十年)

净土一法,人人可修,修之均有感应。今人多多皆是好高务胜,以致或因撑场面,反累实益也。现今之人,一动手先讲建筑。未知净土之所以,便欲遍研大乘经论。或慕禅宗之玄妙,或慕相宗之精微,或慕密宗之神通。将仗佛力了生死之法,视之若不济事者。禅宗,纵能悟,谁到业尽情空地位?相宗,纵能记清名相,谁能真破我法二执?密宗之神通,及现身成佛,亦实有其事,然非尔我之根性所可冀及。有欲得神通,欲即成佛,而由兹着魔发狂者甚多。显荫,既通台宗,又得密宗真传,已是灌顶大阿阇黎。凡所与灌顶之人,通皆现身成佛。彼到死时,咒也不会念,佛也不会念。在彼平时,心中,语意中,每以法身大士相拟。到了临终,尚不如一字不识之老太婆、老实念佛者,为能安然念佛而逝之为愈也。(续编上 .覆闵宗经居士书 民国二十年)

学佛当具 择法之眼

学佛之人,当具择法眼。佛法,法法都好,然须知有自力、佛力之不同。(三编上.覆郝智熹居士书)

在学者修习,当详审与自己根性相契之法而修。一门深入,较为省力。(三编下.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尧历仲春望日)

现身成佛 谈何容易

近人多好立异,不肯做老实工夫,故有学禅宗、相宗、密宗者。此三法门,均不可思议,然均属自力。密宗虽有现身成佛之义,而现身成者,究有几人?莫道学密之人,不能现身成佛。即传密宗之活佛,也不是现身成佛之人。汝等且莫随此各法门知识转,则现生便可出此五浊,登彼九品,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三编上 .覆韩宗明张宗善二居士书)

修持法门,固无高下,禅律密净,皆是了生死之大法。然末世众生分上论,则非修净土法门,决难现生了脱。以余法门,皆仗自力。净土法门,兼仗佛力。佛力自力,奚啻天渊悬殊。不知此义,妄效大力量人之修法,殊难得其实益。以故禅宗百丈禅师,谓「修行以念佛为稳当」。而祈祷病僧,化送亡僧,皆以往生为事。从知西方极乐世界,为一切上圣下凡修佛道者之归宿处也。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尽华藏世界海诸法身大士,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况末世众生,根机陋劣者乎?

禅宗功夫,虽到大彻大悟地位,以烦惑未断,犹不能即生了脱。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是为前鉴。观此可知仗自力了生死之难。禅宗每云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乃大彻大悟也。言见性成佛者,以亲见自性天真之佛,名为成佛,乃「理即佛」与「名字佛」也,非福慧圆满之「究竟佛」也。此人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若能广修六度,于一切境缘,对治烦恼习气,令其清净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佛世此种人甚多,唐宋尚有,今则大彻大悟尚不易得,况烦恼净尽者乎?

密宗现身成佛,或云即生成佛,此与禅宗见性成佛之话相同,皆称其工夫湛深之谓,不可认做真能现身成佛。须知现身成佛,唯释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现,亦无现身成佛之事。无知之人,每每错认,其失大矣。(三编上 .覆周志诚居士书一)

有人说: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道理,不是很好吗?殊不知见性成佛,是见到自性天真的佛,叫做成佛,并非是成福慧圆满的究竟佛。为什么呢?因为宗门下的人,工夫用到开悟的时候,就知道他自己的真性,原来是和佛一样,所以叫做见性成佛。但他的粗细烦恼,丝毫尚未断,不过能常自觉照,伏住烦恼,举动就和圣人相近。假使是失了觉照的工夫,伏不住烦恼,那造起业来,比他人更要厉害。因为他的烦恼里头,有开悟的力量夹杂着,就变做狂慧,所以造业的能力,也异常的猖獗。这样不但没有成佛的希望,而且还要堕落三恶道。所以已经开悟的人,更要加工进修,时时觉照。等到见思烦恼断尽了,方是了生死的时候,并非一悟便了。类如前朝的五祖戒和草堂青禅师,因为悟后未证,仍不免轮回之苦。覆辙昭然,是不可不知的。若说真成佛,更加差得很远了。

福慧圆满的究竟佛,是怎样成呢?据台宗来说,一个断尽见思惑的圆教七信菩萨,修到十信的时候,才把尘沙破尽。再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的四十一个位次,每破一品无明,就升进了一个位次,得一分三德秘藏。这样次第,到了最后的等觉地位,才把四十一品无明断尽。再断一品无明,再进一位,才能成就福慧圆满的究竟佛。像这样子,的确不是轻易的事情。大家晓得这个道理,就不会误解了。

又有人说:我们各人的自性,本来是一尘不染,清净湛然,就是净土。自性本来不生不灭,亘古亘今,不迁不变,就是无量寿。自性本来具有大智慧光明,照天照地,就是无量光。如果离了这个本有的自性,另外要有个净土可生、阿弥陀佛可见,那就是头上安头,无有是处。并且认为这样,就是禅净双修的道理,亦是错的。因为这样的话,完全是偏于禅宗,对净宗是完全不适用的。何以见得?因为禅宗是不教人生信发愿,也不教人念佛,只教人参究话头,求明心见性。就说是离了自性,没有净土可生、弥陀可见。话虽不错,但终是偏于理性的见解,不能和事相融通,亦就和事理无碍的净宗隔别,所以说不是禅净双修。修净土人,专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大家要明白的。

还有密宗即身成佛的话,纵然听起来,是如此动人,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如此快便。即身成佛的意义,是说密宗工夫,修到成功的时候,现身就可成道。然而这样成道,不过是了生死而已,勉强说做成佛,或亦可以。如果是真的当做成了五住究尽、二死永亡的佛,那就大错特错了。譬如一个小孩子,剃下头发,人人就叫他名和尚。或是受了三坛大戒的比丘,亦叫他为和尚。或是在丛林里头做方丈的,亦是叫做和尚。但如上的和尚,勉强亦可说得。如果是当做真的和尚,亦是不对的。就事实来讲,是要有道德学问,能够有使人生长法身慧命的力量,才算是名符其实的和尚。

要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当中,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人是即身成佛。再要到了弥勒佛下生的时候,才可算又是一尊即身成佛的佛。在这个释迦灭后、弥勒未来的中间,要再觅个即身成佛的,无论如何,亦是不可得的。即使释尊重来应世,亦无示现即身成佛的道理。

在前清康熙乾隆(1662-1795)年间,西藏的活佛到临终的时候,能晓得死后要去哪家投胎,叫弟子们到时去接他。且在出胎时候,亦能说他是某某地方的活佛。然而虽有这样本事,也还不是即身成佛。何以知道呢?因为如果真是即身成佛的,自然就能像释迦佛那样的,能说各种方言,一音说法,亦能令一切众生皆能会得。何以西藏的活佛,中国的语言,他就不懂呢?如此一件小事,就可证明他不是即身成佛了。何况后来的活佛,死时亦无遗言,生时亦无表示,都是由人安排,拈阄而定的,那更是不必说了。

又修密宗的工夫,要成功,也是很不容易。如专求神通速效,不善用心,且还有遭遇魔事的危险,还不如念佛的来得稳当。民国十七年,上海有一皈依弟子,请我到他家吃斋,便说他有个亲眷,是学佛多年的女居士,学问亦很好,已有五十多岁了,可否叫她来谈谈。我说可以的,于是就叫她来。等到见面的时候,我就对她说:「年纪大了,赶快要念佛求生西方。」她答道:「我不求生西方,我要生娑婆世界。」我便回答她道:「汝的志向太下劣了。」她又云:「我要即身成佛。」我又回答她道:「汝的志向太高尚了。」何以那个清净世界,不肯往生,偏要生在此浊恶的世界?要知道,即身成佛的道理是有的,可是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亦非汝我可以做得到的事。像这样不明道理的女居士,竟毫不自量的口出大言,实在是自误误人的。

还有两个要求生华藏世界的人,有一天,那个害了毛病,这个就去看他。后来因见他病势不对,就赶紧的叫他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大家亦在旁边助他念。过了一刻,就问他看见什么境界没有。他答道:「没有。」这样的问过两三次,都说没有。到了最后一次,他就说道:「娘来了。」唉呀,这个问他的,才晓得他们如此靠不住了。因为在他的心里,以为念这样的佛号,和这样的希求,应当要看见华藏世界才对,为什么反见娘来的阴间境界呢?自此以后,他才回头来修净土法门了。要晓得华藏世界,是要分破无明的法身大士,才能见得生得的。其余就是断尽尘沙的菩萨,亦没有分的,何况是具缚凡夫呢?就是华严会上,已证等觉的善财童子,普贤菩萨,还教他和华藏海众,以十大愿王,回向极乐,以期圆满佛果。可知净土法门,是无机不收的。所以我常说:「九界众生,舍念佛法门,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念佛法门,下无以普度群萌。」就是这个缘故。譬如天下的人,个个都要吃饭,亦个个都要念佛的。

奉劝诸位,不要不自量力,打出格的妄想。总要老老实实的念佛求生西方,才不孤负如来说这个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的总持法门,及不枉费十方聚会,在此灵岩清净道场的殊胜因缘。望大家珍重!(三编下 .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 民国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晚说)

净土法门 最为超胜

舍西方捷径,九界众生,上何以圆成佛道。
离净土法门,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增广上.与谢融脱居士书)

我们所修持的这个净土法门,是最殊胜超绝的,大家不要轻视了。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种种法门,无非是观机而说,好比对症下药一般。如果自己的根机,和这个法门不相应,修起来,是很难得益的。一切法门,皆仗自力修戒定慧,断贪瞋痴,必须惑业净尽,方能了生脱死。或者烦恼尚有一毫未断尽的,生死还是不能免,况全未断者乎?这是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干到彻底才可。

唯有念佛一法,是如来普应群机而说的,亦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成就的。无论上中下根,皆可修学。即烦恼惑业完全丝毫未断的凡夫,只要具足真信切愿实行念佛求生西方,亦可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一得往生,生死就可了脱了,所以说是最超胜的。

佛在世的时候,十个人修行,就有九个可以成道。因为那时的人,天性淳厚,根机是很猛利的。到了后来,众生的业障逐渐增加,根机也就渐渐的陋劣下来,再要和从前一样,是不可得了。然在晋唐时候,还有这种仗自力可以了脱生死的人,但已是逐渐减少,越后越少的。到了现在,已没有这样的人了。如此看来,就晓得仗自己的力量去断烦恼了生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此时如仍不自量力,要说大话,轻视这个念佛横超法门,而去别修其他法门,那恐怕要了生死,就比登天还要更难了。

我并非说其他的法门不好,实在是因为法门有契理不契机的,有契机不契理的。唯有这个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理机双契,不可思议。尤其是在末法世中,更为适合众生的根性。所以《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三编下 .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 民国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晚说)

即生西方 即身成佛

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增广下 .傅大士传录序)

修净土者,即生西方,即了生死,亦是即身成佛,但净宗不作此僭分说耳。(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注】

净土法门,不但一切人皆可念佛,一切人皆可往生,而且往生之后,烦惑自断,功德自圆,入佛境界,同佛受用。此净土法门下手易而成功高之绝妙处也。善导大师高判凡夫入报土,大彰此义,所谓「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二、问答决疑

心业未净 能往生否

问:修行人止恶行善,是分内事,允当加勉。唯功课及二六时中,过现未三心憧憧往来,总不能除。心业未净,于往生有无妨碍?

答:功课宜专不宜繁,专易摄心,繁难归一。往生在信愿真切。倘无真信切愿,纵心能清净,亦难往生。不可不知。(三编下.答俞大锡居士问)

无有瑞相 是否有碍

问:修行有得好境界者,或梦到西方,或面见弥陀,或闻异香,或见莲花。湘省王季果居士常有见到。乃念佛十年,并无瑞相发现,设临终亦如此,岂非难到极乐?究竟可否听其自然,不生希望?

答:但求心与佛合,不须致力于见境界。心与佛相应,有真信愿,决定往生。心若希求境界,或未相应,有境界现,或致着魔。(三编下.答俞大锡居士问)

究用何法 万分可靠

问:念佛自知不得力,欲加课非但无力,且无时间,如长此以往,恐生西少把握,而此志又决计欲生,究用何法,能万分可靠?

答: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何得妄说闲谈,不以古人所说者为指南?(三编下.答俞大锡居士问)

【注】

世人念佛,多有此疑。恐念佛不得力而不能往生,不知往生全仗佛力,非自己本事也。昔王慧常居士大吐血一次,时命在呼吸间。然省察自心,一不慌张,二不恐惧,但觉佛尚未念好为憾。病愈之后,至苏州拜谒大师,禀告病危时心理。大师闻之,大喝曰:「汝若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什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王慧常聆言之下,生大感泣,自此破去自障!由是常生自信:我决定往生西方,我决不再分段生死,我已是西方人矣。善导大师云:「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能于「弘誓重、念即生」处着力,是为善学净土者也。

年老心散 能否往生

问:念佛时心多散乱,或说是年龄关系,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则老年人决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于年龄,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答:汝之不一心,由于心无正见。无正见,故无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未能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能一心,亦难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三编下 .答俞大锡居士问)

何名禅净 及与有无

问:何名禅净,及与有无?请垂明诲。

答: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离念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

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

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

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笼统。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增广上 .净土决疑论)

宏法何过 而亦简除

问:出家为僧,宏法利生,又有何过,而亦简除?

答:若是已断见思,已了生死,乘大愿轮,示生浊世,上宏下化,度脱众生者,则可。若或虽有智愿,未断见思。纵能不迷于受生之初,亦复难保于毕生多世。以虽能宏法,未证无生,情种尚在,遇境逢缘,难免迷惑。倘一随境迷,则能速觉悟者,万无一二。从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沉沦者,实繁有徒矣。如来为此义故,令人往生净土,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然后乘佛慈力,及己愿轮,回入娑婆,度脱众生。则有进无退,有得无失矣。未断见思,住此宏法,他宗莫不如是,净宗断断不许也。世多谓参禅便为有禅,念佛便为有净土。非但不知禅净,兼亦不知文义。辜负永明古佛一番大慈悲心,截断后世行人一条出苦捷径。自误误人,害岂有极。所谓错认定盘星,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也。(增广上 .净土决疑论)

何谓此法 统彼诸法

问:念佛法门,愚尚能修。律教禅宗,智犹难晓。何谓此法统彼诸法?

答:欲知此义,须深明佛力自力大小优劣,则一切疑惑,泮然冰释矣。夫佛与众生,心性虽同,若论力用,天地悬殊。良由众生具足无量烦恼恶业,功德智慧,不能显现。佛则具足无量功德智慧,烦恼恶业,净尽无余。佛与众生,迷悟不同。致使力用,胜劣迥异。律教禅宗,皆仗自力了脱生死。所以久经长劫,尚难出离。念佛法门,全仗佛力又兼自力,了脱生死。所以尽此一生,便登不退。(增广下 .净土问答并序)

自力佛力 其义云何

问:自力佛力,其义云何?愿垂明诲。

答:律教禅宗,最初须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断惑证真,方出生死。若教理不明,则盲修瞎炼。若非得少为足,便是着魔发狂。纵使理明功深,亦颇断惑。倘有丝毫未尽,依旧不出苦轮。直待惑业净尽,方可出离生死,尚去佛地甚大悬远。更须历劫进修,始可圆满佛果。譬如庶民,生而聪慧,读书学文,多年辛苦。学问既成,登科入仕。由其有大才能,所以从小渐升,直至宰相。官居极品,再无可升。于群臣中,位居第一。若比太子,贵贱天渊,何况皇帝?毕世为臣,奉行君命。鞠躬尽瘁,辅治国家。然此相位,大不容易。半生勤劳,通身能耐。到下场头,不过如是。若学问才能,稍不充足,则不能如是者有百千万亿也。此是自力。学问才能,譬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位至宰相,譬修行功深,断惑证真。只可称臣,不敢作君。臣决定不敢作君,臣欲作君,除非托生皇宫,为皇太子。修余法门,亦可成佛,但与净土较,奚啻日劫相倍。读者须善会其意,勿泥其词。然依《华严》末后一着,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正与托质皇宫,为皇太子,意义相齐。净土法门,得《华严》一经,遂得如大海之横吞万川,如太虚之总摄万象耳,猗欤大哉!譬虽出生死,尚未成佛。学问不充,不能如是者甚众。譬惑未断尽,不出生死苦海者甚众也。

念佛法门,纵不明教理,未断惑业。但能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临命终时,决定蒙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即此一生,定补佛位。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谓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誓愿摄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应于我。感应道交,故得如是。又若深明教理,断惑证真,则往生品位更高,圆成佛道更速。所以文殊普贤、华藏海众、马鸣龙树诸宗祖师,皆愿往生也。譬如托生皇宫,一出母胎,贵压群臣,此是王力。迨其长大,学问才能,一一充足。便能承绍大统,平治天下。一切臣宰,皆听诏谕。此则王力自力,兼而有之。念佛法门,亦 复如是。未断惑业,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便出生死。犹如太子初生,贵压群臣。既往生已,惑业自断,定补佛位。犹如太子长大,承绍大统,平治天下也。又已断惑业,如马鸣龙树诸宗祖师,已登补处,如文殊普贤华藏海众,皆愿往生者。犹如昔镇边鄙,不堪承绍;今居东宫,不久登极也。祈尽舍旧习,于此法门,极生信愿,专精修习。则无尽烦恼,不难顿断;无量法门,自然证入。其圆成无上佛道,度脱无边众生,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增广下 .净土问答并序)

何不专谈 净土一法

问:净土法门,既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我佛当日,何以不专谈净土,俾万法归一,一路同归,竟尔兼谈各宗,反启后人多歧之惑,且失净土之实益乎?师于问辞中何以不专谈净土句旁,批 云胡说巴道。

答:养人不止一谷,治病不止一药。由有各法门,方显此法门之妙。若止净土一法,何以能引彼一切机宜,同入佛法乎?(三编下.答卓智立居士问)

遇此根性 如何办法

问:世俗专认念佛为送死,念观音为保生,以故修净土未精者,及年未老者,临终多因恋世,念观音。助念者,往往徇其意,或从其家属之意,因亦助念观音,不念佛。果病愈,固无憾,否则既碍灵感之名称,又误生西之机缘。未知若遇此根性,如何办法,始圆通?是否先念观音以保生,及其既死,转念佛号以送死乎?或始终专念观音,亦可令彼寿未尽即愈,寿已尽即生西乎?

答:人有大病,即当作往生想,一心念佛。若寿未尽,由念佛故,即可速愈。﹝阿弥陀,即无量寿,即是消灾延寿。﹞至于为人助念,何可为念观音,又为祈寿乎?念佛,寿未尽亦能延生。念观音,则无求往生之心念。若寿已尽,则误事。非念佛定死,念观音定不能往生。然痴人以无求往生之心念之,故亦只成误事之一种业感也。无量光,即消灾;无量寿,即延寿。念阿弥陀佛,极功尚能成佛,岂不能延寿而令速死乎?(三编下 .答卓智立居士问)

----------------------------------------------------------------------------------------------------------------

更多智随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凡夫心里头念什么?念财色名食睡。佛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你看看,世间人他不念佛,他念地狱,将来怎么会不到地狱去?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