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泉普愿禅师和他的语录


2014/9/3    热度:563   

  禅宗南岳系怀让禅师的二世弟子南泉普愿,是马祖道一的得意门生。在事师道一时,时有弟子139人,其中不乏学有成就的高徒。如上首百丈怀海、有道一亲授袈裟的西堂智藏、“大明珠”大珠慧海、“弓箭手”石巩慧藏等。普愿在同学中同样具有崭露头角的表现,被道一称为“独超象外”。在离开马祖以后,至池阳(今安徽贵池市)南泉山,经过一番艰苦的开拓,创建了“南泉禅院”(道场),名震四方。特别是创作一系列语录(公案)以后,更是名震海内,被教内称作是禅宗的“奇人奇事”。宋《高僧传》收录了他的传记,《景德传灯录》、《碧岩录》、《从容录》、《无门关》、《五灯会元》、《葛藤录》等各种禅宗典籍,都分别收录了他的传记和语录。千百年来,其语录至今仍为人们传诵和研究,成为佛教禅宗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愿(748-834),俗姓王,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人。9岁时跪请父母同意他出家,投奔密县(今属河南省)大隈山大慈禅师学习禅道。他刻苦勤勉,守志不渝。从事劳作,手足出茧,长出冻疮,也毫不顾惜。深得大慈法师的喜爱。大历十二年(777),时普愿30岁,至嵩山会善寺,受具足戒。研习《四分律疏》。后游历讲筵,学《楞伽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观论》、《大乘百法明门论》等经籍。后投江西洪州开元寺马祖道一学习禅法。贞元十一年(795)挂锡池阳南泉山,填塞谷地,砍伐山木,建造佛寺。他披着蓑衣,戴着笠帽放牛,有如牧童。砍除山上荆棘,烧草种粮,过着自给自足的清修生活,不离开南泉山达30年。他所建的寺院称“南泉禅院”,人称他“南泉禅师”。也因姓王而称王老师。
  太和初年(827),宣城(今安徽宣州市)廉使陆亘、原池阳太守都知道南泉禅师独行世人,是四方法眼,遂与护军彭城刘济一起恭请他下山说法,师事礼拜。不逾两年,僧侣奔赴门下达数百人之多。太和八年(834)示寂,享年87岁,僧腊58年。
  语录是禅宗机锋的一种独特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使用的都是后人不甚了然的口语词句,有时使用简单无法再简单的一两句口语回答,有时离题万里,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这些成为后人阅读、理解的一大障碍。但是,尽管如此,后世探讨研究者甚多。正如袁宾所说的那样:“禅玄远而贴近,平实而空灵,难以捉摸,不可思议。充满了难解之谜,越是难解,越叫人着迷。”张文良先生说:“禅不可说,开口便错。‘说似一物即不中’。对禅的体验是不能像知识那样在师生间授受的,由此可以说只有禅,而无师。然善言者,言人所不能言,善迹者,迹人所不能迹。”这里虽然说的是禅,其实语录则是禅的重要部分。
  普愿禅师的语录很多,大致分为三个时期:随道一学法时,在南泉说法时,被陆亘请下山说法时。现在按照此三个时期,将南泉禅师的语录选择重点地作一些简介。

  普愿在道一席下学法时,是一个有名的“犟”弟子。颇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地方,在法的解悟上有惊人之处,因此受到同学和老师的称赞。试列数则,并略作析说。
  〔这老汉合取口〕
  有一天,给僧人分粥时,马祖问:“桶里是什么?”普愿说:“这老汉闭上嘴,说出这样的话来。”其余同学之辈都不敢应对诘问。马祖的问话暗藏机关,普愿的答话,直是密不透风,无懈可击。
  〔独超象外〕
  一次,马祖、西堂、百丈、南泉师徒四人同出赏月。马祖说:“这等月朗风清的时分,最好干点什么呢?”西堂回答说:“正好供养佛陀。”百丈回答说:“正好坐禅修行。”惟有南泉轻挥衣袖,快步而去。马祖于是感叹说:“经入西堂,禅归百丈。唯有普愿(南泉)独自超然物外。”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道一曾说过“即心即佛”,普愿则说:“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有一僧人问普愿:“你还有没有向人说过的法吗?”普愿说:“有。”僧问:“是什么?”普愿说:“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普愿继续说:“江西马大师说‘即心即佛’。王老师(普愿自称)就是不这么说。王老师只说:‘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这难道有什么过错吗?”普愿说的话没有错。他是按照《华严经》中所说的心佛众生(物)三差别。本质是相同的,表现则各有千秋。禅只关心本质。
  〔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一次,有僧问普愿:“连大师在内,以前的祖师都讲‘即心即佛’。可是,你现在却说‘心不是佛,智不是道’。为此,修行的人都疑惑不解。”此问题以后被马祖知道了,马祖改变了自己以往说法,提出“非心非佛”之说。普愿为何要提出“心不是佛”的说法呢?因为“即心即佛”和“平常心是道”的说法,已被大家视为至理名言,都不加实证地认为“那就是佛、就是道”,这就成了一种文字执着。为了切断凡夫们的执着之念,南泉从问题的反正,点中了众人的要害。无门和尚评价说:“天晴就出太阳,天下雨地下会湿。”再明白的事情,就是有人怀疑不信。
  〔离四句绝百非〕
  一日,有僧问马祖:“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马祖说:“我今日头痛,可问西堂智藏去。”僧去问智藏。智藏说:“今日没有闲功夫,你去问海师兄。”僧问怀海,海说:“我不会。”马祖听后说:“藏头白,海头黑。”
  这个公案,若干年后南泉给了一个注脚。一日,赵州把此问题提问南泉:“离四句绝百非,请师道。”泉便下座归方丈。这动作示意“离四句绝百非”,即弃绝言语分别,截断通常的思维知见,这被认为是悟道的前提。南泉拒绝作答,暗示赵州:不要在言句上兜圈子,不要在义理上生执着。

  普愿在池阳南泉禅院讲法时,著名的语录有如下数则:
  〔路向何处〕
  普愿在南泉山上割草,有一行脚僧问他:“请问到南泉禅院怎么走?”南泉不直接答话,而是举起自己割草的镰刀说:“我这把镰刀值三十钱。”在这种场合下,锋利的割草镰刀就是南泉其人的象征。但是这位行脚僧,慧眼未启,还是一个劲地问南泉:“我不是问镰刀,是问南泉禅院怎么走?”南泉也不理会,自言自语说:“你试试看,这把镰刀可锋利啦!”其实南泉的两次答话,都回答了行脚僧的问题。第一句显示的是南泉的体(本体),第二句体现了南泉的用(即作用)。只是这位行脚僧慧根也是太“钝”了。
  在语录中,多处记录南泉与他的得意弟子赵州从谂之间的机锋酬答。从谂(778-897),俗姓郝,曹州(今山东曹县)人,幼小出家,后参南泉普愿禅师而得法。住赵州(今河北赵县)观音院,时称赵州禅师。其禅语遍满天下,谥真际大师。赵州初参南泉时,南泉正卧在床上休息。南泉问:“你从哪里来?”赵州说:“我从瑞相院来”。“你可曾见到瑞像?”“瑞像未见到,不过刚才见到了躺着的如来。”南泉坐起身又问:“你是否有师父教导?”“有。”“谁?”“一月天寒,望老师保重身体。”南泉马上收他为弟子。这段过程也成为一个公案为后世传颂。赵州没有直接明说“我拜你为师”,而是一见面,就把南泉看作“师父”了。南泉很高兴,收其为弟子。赵州也是真诚对待南泉,跟随他40年。南泉圆寂后,赵州还为他服孝3年。这时他已经60岁,才出去云游。其师徒情谊实难能可贵。
  〔南泉大水牛〕
  赵州和尚拜南泉为师,修行了很久。有一次,他问南泉:“悟道的人应到哪里去?”南泉说:“愿再生之时,到山前檀越(施主)家,做一头耕种田地的水牯牛,为百姓工作。”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若死守莲花座,自乐其身,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死人禅”。赵州听后很感动,并表示感谢老师的教诲。
  〔南泉斩猫〕
  东西两堂僧人争一只猫,正好让普愿看到,普愿对大众说:“说得出就救了这只猫,说不出就杀掉它。”大众无言对答,普愿就杀掉了猫。赵州和尚从外面回来后,普愿就把上面的经过说给他听,赵州听了,脱下鞋子放在头上走了出去。普愿说:“刚才你若在场,便救了猫儿。”
  这个公案一千多年来一直是人们评论的热门话题,被称作“难关”。历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宋代雪窦重显(980-1052),认为此举是一项果断措施。他说:
  “两堂俱是杜禅和,拨动烟尘莫奈何。
  幸得南泉举得令,一刀两断任偏颇。”
  南泉采取一刀两断的果断措施是必要的。东西两堂的僧人为猫儿的事发生了争吵,尽是一些修行不到位的僧人。东堂说是东堂的猫,西堂说是西堂的猫,争得喉咙起火,禅堂起尘,相持不下。幸亏南泉依照佛法之令,挥起一刀,斩断了争执的对象。也许有人要说南泉犯了杀生戒,是中是正,是偏是颇,且由他说去好了,禅者的态度是“狂叫暴呼任他评,桃红李白色自然”。
  白隐慧鹤(1683-?)对雪窦提出“一刀两断”的论点提出了不同评唱。他说:“雪窦评‘南泉斩猫’说‘一刀两断任偏颇’,我先不问‘一刀两断’时猫怎么样?我只想说‘一刀一断’时的猫是什么样的情形?”“一刀两断”是“杀人刀”(否定意识),“一刀一断”是“活人剑”(肯定意识)。“一刀两断”是将猫真的杀死,“一刀一断”是假杀的意识。“一刀一断”时猫的情形怎样呢?肯定是“不杀”。白隐不赞成南泉的做法,为什么要执着“一刀两断”呢?他认为赵州的态度是对的,他顶履而走,不管什么猫不猫,杀生不杀生。这才是“禅者的超脱”。
  元代行秀(1166-1246)禅师撰写的《从容庵录》引用法秀禅师对“南泉斩猫”的评论:两堂众首因猫发生争执,南泉也不解劝,更不批评他们,以本色道人,做本分事儿,提刀说“道得即不斩”。如果这时十方有情,一齐向南泉请求。或者当时有一个僧人,及时展开双手,拦腰将南泉抱住,劝说南泉“和尚何必如此劳神”,纵然南泉要别行正令,敢保能救得猫儿不死。偏偏这一窟死老鼠(指两堂众首),关键时刻,一些儿气息也没有,南泉这时已经拉开斩猫的架式,展出的双手也无法收回,尽令而言,真的将猫斩了。这位法秀还引用两位古人对这一公案的评论。一是辽代上人作的《镜心录》:指责南泉杀生造罪;二是文首作《无尽灯辩误》:指责南泉应以手作虚砍势,岂能真的一刀两断,鲜血淋迸,太残忍了。法秀还风趣的说:“文公置重,公罪轻,南泉依旧在水牯牛队里摇头摆尾呢!”
  清代契莲尼师参究南泉斩猫公案很相契。一次,渤恒问她对此公案有何领会?她很快作偈呈给老师:
  “斩猫机用谁能委?草履拿来费力多。
  只向低头舒一笑,任他伎俩又消磨。”
  评价赵州和尚“脱履置头而去”是嘲笑陷于鸡猫之争的僧众是头足倒置,只顾向外驰求,忘却自己脚下事,不在学佛做人上下功夫,却为争猫夺狗的无谓细节争论不休。
  日本禅学者铃木大拙说:“可怜的猫为什么惨遭不幸呢?斩猫不是无宗教、无慈悲的行为么?四大皆空的僧侣争一只猫干什么?赵州把鞋顶在头上不是发傻吗?此外,绝对否定与绝对肯定真是相互对立的么?不,赵州和尚的行为都是十分认真、十分严肃的,只是不了解其中的奥妙,才会有上述疑问。禅不是一种教化,禅要把一切羁绊彻底抛却”(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第45页)。
  当代张文良先生对这则公案作过类似的评价。他说:“泉、谂师徒的所言所行,都不能以俗情尘见来理解,因为杀害一个无辜的生命,不仅对出家人是罪过,即便就世俗人而言,也未免太过残忍了。但南泉此举,自有深意在。僧众为一只猫起争执,说明他们我执我慢心重,斩猫可使他们悚然有醒,认识到法不可执,我不可骄,一切无常”(河北省佛协编《赵州禅师语录》第128页)。
  〔南泉卖身〕
  普愿对大众说:“王老师要卖身,谁要买?”一僧人说:“我买。”普愿说:“他不要贵价也不要贱价,你怎么买?”僧人无法对答。卧龙代答说:“属于我的了。”末山代答说:“是什么道理?”赵州代答说:“明年来给和尚缝件衣衫。”
  这也是一则使人难以理解的公案。清代赵州尼师评价此则公案说:
  “南泉只知索价,不顾瞻前。
  老僧虽能瞻前,不能顾后。”
  这则评语析说得很有哲理。“不顾瞻前,不能顾后”,两者都是不行的。南泉卖了身,又将如何?叫不顾瞻前。老僧买了南泉,又将如何?叫不能顾后。超祖说:“当时我若在场,待他说到‘不作贵,不作贱,你用什么生买’时,我心不负人,面无惭色,给他三棒,问他为什么这样。”一个好利害的尼师。“清净法身”是不能出卖的。
  〔衲子难谩〕
  赵州问:“道不在事物之外,事物之外的不是道。如何是物外道?”普愿听了就打。赵州抓住棒说:“以后别错打人了!”普愿说:“龙蛇易辨,衲子难谩。”
  〔得与不得〕
  一日,有大德问南泉:“即心是佛又不行,非心非佛又不行,你看怎么办?”南泉说:“你相信‘此心是佛’吧!还去说什么行和不行。比如大德吃饭以后,从东廊上,由西廊下,难道都得问别人行与不行吗?”南泉教导人们,学佛要坚持信仰,按照教义去做,不要遇事都问“行不行”。不要怀疑也不要执着,不要落入两边。

  太和初年(827),南泉被宣州廉使陆亘请下山说法,也创作了许多语录。陆亘(764-834),字景山,吴县(江苏苏州)人。元和中秋及第,累官户部郎中、太常博士,历任兖、蔡、虢、苏四郡刺使,后任浙江观察使,最后任宣歙刺使。为官文明持重,多有善政,素信佛法,参南泉普愿而悟道。陆亘请南泉下山后,事师礼拜,自称弟子,对普愿很是尊重。事无巨细,都请教普愿。
  〔镌佛得否〕
  陆亘请问普愿说:“弟子家中有一块石头,有时坐在上面,有时躺在上面。如今想雕佛像,不知能行吗?”普愿说:“行。”陆亘说:“恐怕不行吧?”普愿说:“不行,不行。”
  此事在普愿看来,“行”与“不行”并不对立,而是统一的,不应执着。
  〔鹅儿出瓶〕
  陆亘问南泉:“古人瓶中养一鹅,鹅渐渐长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毁瓶,不得损鹅,师父您怎样让鹅出瓶?”南泉叫唤:“大夫!”陆亘应答。南泉说:“出来啦!”陆亘从此开解并礼谢。
  日本禅学者铃木大拙说:“这是一个大难题,不毁瓶又不损鹅,恐怕永远也取不出来吧!正所谓‘事难两全’。南泉却凭借禅达到了‘两全’。南泉若无其事叫了一声‘大夫’,陆亘应诺。于是,南泉说:‘出也’。这就是南泉取鹅的方法,而陆亘在得‘鹅’的同时,也得到了绝对肯定。陆亘给自己设制了一个陷阱,南泉轻抚一声呼唤,把陆亘从陷阱中拯救出来。陆亘摆脱了相对条件的束缚,他开解了。”(《禅者的思索》第42页)。铃木大拙为这则公案解释得非常好,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
  〔一株如梦花〕
  陆亘问南泉:“肇法师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实在是精当之极。”南泉叫唤:“大夫!”陆亘抬头一看,南泉手指着院中的牡丹花说:“世上的人就是看到了这株花,也只象是在梦中看到的一样。”
  〔当笑不当哭〕
  南泉圆寂时,陆亘入寺奔丧,烧香祭师。在南泉的灵前,他举动异常,别人哀泣不已,他却哈哈大笑。院主责问说:“你与先师是师徒关系,怎么不哭反笑呢?”陆亘反诘道:“院主如果道得出一句,我就哭。”院主无言以对。陆亘于是大哭道:“啊!啊!先师过世已经很久了。”
  长庆和尚对这则公案评论说:“没有了老师,大夫自然当笑,而不当哭。”雪窦和尚也很赞成长庆的说法。他说:“当笑不当哭。”
  普愿被陆亘请下山,后与频繁行脚于宣城、泾县之间的黄蘖希运禅师结识,交谈很投机。普愿的“可惜许”、“还草鞋钱”等语录,可窥见他与希运交往时的一些情形。
  〔可惜许〕
  普愿一天问希运:“用黄金作世界,白银作围墙,此是什么人居宅?”希运说:“是圣人的居宅。”普愿又问:“另有一个人居什么国土?”希运拱手站立。普愿说:“不能说,为何不问王老师?”希运便问:“另一个人居住什么国土?”普愿说:“可惜啊!”
  〔还草鞋钱〕
  又一次,普愿问希运:“定、慧等教法是什么意思?”黄蘖说:“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普愿说:“茶饭钱暂且不说,你的草鞋钱叫谁来偿还?”
  “草鞋钱”,佛家说法,僧人行脚、修持,枉无成果,死后阎罗王须征收草鞋钱。这里是指黄蘖的应对不契禅机。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真心里,没有起心动念。现前不起心动念,就事事无碍。念头一起,立刻提起正念;我们修净土宗的,这一念阿弥陀佛就是正念。念念不离开阿弥陀佛,念念依靠阿弥陀佛,一心想见阿弥陀佛,想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正念。佛的名号就是修行,提醒你自己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顺境逆境都要觉而不迷。一切时、一切处,心里一起念头就是阿弥陀佛,念佛功夫就会得力。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才起心动念,阿弥陀佛!把那个妄念马上压下去,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诸佛如来劝我们想佛、忆佛、念佛,把其他的思想全部放下。一切法从心想生;常常想佛,就成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