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慧法师:念佛用三心


2014/9/4    热度:222   

体慧法师:念佛用三心

 

  宝林禅寺第六期开示(锦州宝林6)

  台湾宝岛慈光寺 体慧长老开示

  尊敬的上道下航大和尚各位菩萨、在家居士大家早安!

  能来到这里是非常不容易的,宝林寺可以说是中国的一片净土,来到这里就仿佛来到了他方世界,在这里听不到娑婆世界任何的声音,只能听到美丽的法音,这里即是清净道场.佛法叫大家静下心来,暂时放下内心的痛苦,世间的吵杂,暂时放下家里的事,把这七天的生命暂时交给三宝,什么都不要管,照功课表运作,休息时间还有精力的话就拜佛,像我参加祖德法师的精进佛七,法师要求每天都要拜1000拜,如果我也用这种方法,我想明天就走了一半了,后天又走了几十个人,最后我想也剩不下几个了,明年,即使我想来,道航师父也不会让我来了,我没有要求大家拜1000拜,只是希望大家把良心拿出来,少说话,多念佛,多拜佛,哪怕只有一百拜,那我就很感恩大家,三百拜那我就更感恩大家了,我不会要求太多的,在这末法时代修行是很难的,太多的人懒惰懈怠,要吃好的,穿好的,住好得,用好的,享受好的,但要到念佛的时候,就无影无踪了,我到每个寺庙,每个寺庙都缺人,为什么?因为现在的人心静不下来,就像西游记里的人物一样,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就是三个非常好的例子,孙悟空代表嗔恨,猪八戒代表贪色,沙和尚代表愚痴,这些都是人的习性,你可能让孙悟空安静下来念佛吗,而三藏法师用戒定慧勤修,熄灭贪嗔痴,用戒治贪,定治嗔恨,慧治愚痴,佛陀讲不能以嗔报嗔,以仇报仇,妄想是假的,只有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真的,那有人要问师父,别人打我怎么办,用布袋和尚的笑还给他,因为布袋和尚是欢喜地菩萨,进入佛门要用欢喜的心,阿弥陀佛也有别号--“欢喜光佛”用多余的时间来拜佛,不要计较太多,珍惜生命时光,因为生命时光很快就会流失了。

  佛教是讲因缘的,我们大家跟宝林寺有甚深的缘分,可以说是诸上善人聚会一于此,怎样能念好佛?善导大师是一位祖师大德,他告诉我们要用三颗心去念佛,才能有所成就 1真诚心 2深心 3回向发愿心,具备这三颗心才能与佛相应,净土法门法师也有讲觉悟、平等、清净、自在、假如用贪心、痴心、嗔恨心、贡高我慢愚痴心、障碍心去念佛,那就不能与佛相应,要有虔诚恭敬之心. 深心,就像地下深水一样,离地500公尺不一定很干净,但离地1000公尺那一定就很干净,,要用颗清净的心,而不是浮浅的心,纯净很善良的心,所以学佛做人处事,最低限度要有良心,再者是孝顺心,如果没有良心就谈不上孝顺心,我去五台山打佛七时,拜见了梦参师父,他对我开示要善用其心,学佛要用对心,那成佛就没问题,用错心不但不能成佛,而且还很有可能下地狱,堕入恶鬼,畜生道,人能否成就就取决于这颗心,善用最纯心,最清净,最善良的这颗心,禅宗大德六祖大师很重视心,善用其心,直至成佛,最清净最善良是要每天生本来的心,是人人都具备的,用这颗心去修行,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那必定会有所成就,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学佛者具备这三个条件,那才能真正的学到佛,打坐,使身口意清净,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回向发愿心,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念都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现在的娑婆世界非常的苦呀,像今年又有瘟疫了,所以世间的苦每年都不一样,五浊恶世,烦恼的世界,只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条路,才是真正平安快乐,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真正的平安快乐,世间苦空无常啊!佛陀讲为何世间无真正的快乐?无常故苦。世间就是无常的,无常代表了我们的痛苦,我们的身体也有三个无常 1会老 2会病 3会死,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唯有念佛才能解脱,才能远离五浊恶世,远离无常,不要贪恋这个世间,世间也只有两种人,1随愿力所牵的人,2有愿力的菩萨,要做得了人生的主的人,像菩萨一样要有魄力,愿力,没有愿力魄力不能左右自己的生命,被业力所牵的人做不了主啊,迷迷糊糊的来,迷迷糊糊的去,得人身难,但失去人身却很容易,要从三恶道爬出来更难,生死轮回很危险,因为有堕地狱的危险,堕畜生道的危险,堕恶鬼道的危险,印光大师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很容易,但你不想去,想再来投胎做人,比往生极乐世界困难的多”。

  念佛用这三心即:

  1)真诚心

  2)深心

  3)回向发愿心

  既是无上菩提心,绝对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今生能在一起参加佛七是非常有缘分的,今生能在一起也是福,虽然我们不是常常在一起,大家可以说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非常不简单呀,我走遍全国各地打佛七,真的很不容易,有一位高僧曾说过,打一场佛七等于在家修行七年的功德相等,在家只有你一人在念,但在这里却有这么多的人来成就你,大众勤修是圣贤,大家能来参加佛七,大众共同勤修,成佛指日可待,大家来这里我会给大家取两本护照,一是极乐世界中品中生的身份证,二是成佛的护照,恭喜大家,大家要不要?不要的还给我!因为受持八关斋戒就能成佛,八关斋戒中讲的很清楚,“愿我承是善业故,此世不久成正觉”我不是讲好听的话,真是这样,八关斋戒里面清清楚楚写的,持戒就是佛,戒是传承下来的,只有佛陀的法戒是十全十美的,我不是开示,只是把祖师大德的话传给大家,看人的好模样就是最棒的,不看是非,不听是非,不说是非,从今天开始了解不讲是非的好处,明明看见了别人的错,但只要不把这个错传给别人,一生就会成就,包容别人,原谅别人的错误,是一种美德,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只有学会包容别人,原谅别人,才能成就自己。不要听骗不听劝.曾子的母亲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但也受不了是非的摆布,有一天,一位妇人对曾子的母亲说;“你的孩子在外杀人了.曾母不信,过一会,又有一个人对她讲你的孩子真的在外面杀人了,曾母这时的心就动摇了,真有这事吗,不久另外一个人又来对她说你孩子杀了人,曾母就开始慌张起来,等到曾子回来之后,曾母就问他“你是否在外杀人”曾子很认真的对母亲说“妈妈,我没有杀人,怎么可以听信谣言呢”是是非非让曾母虚惊了一场。

  经典中有一句话“柔和善顺”即心要柔和能随顺一切众生,‘柔和善顺’即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心地不亲和的人,要天天念柔和善顺,心不柔和善顺,天天学佛也不会进步,为何无我?一直顺着自己的贪心、痴心、嗔恨心、不知检点自己,到处指责别人,要做到静坐长思己过,真正柔和善顺的人,我骂你,你会去忏悔自己的过错,所以菩萨教化刚强众生,心地要善良,利用柔和善顺去建立佛化家庭,渡身边每一个人,把每一个人都当做佛陀、观音菩萨,只有自己是凡夫,我讲的这些都是百分之一百的戒律,‘止恶行善’,把柔和善顺放在家里、课堂,睡觉前读几遍,就不会失眠,修行好说快也快,不烦恼就可以了,把心结放在心中就成不了佛,看破、放下、清净、自在、随缘,看破,天天制造苦水,把贪、嗔、痴、是是非非,颠倒的心甩掉,即可以成佛,为何修行慢,习气烦恼重,说别人是非,你就是是非人,把善良的心散布到世界每个角落。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不管是现在的佛,未来的佛,还是过去的佛,都必须遵守的法则,无论你是修哪一法门,都必须遵守的法则,无论你是修哪一法门,也是如此,离不开佛法的教诲,大家对西藏的佛教都很崇拜,这我不反对,因为他把修行的根本也放在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上,想成就成为一位伟大的上师、活佛也是需要如此修行,修行在家出家没有任何特殊的方法,老实修行,修行要下功夫,生死大事不能靠任何人,佛对阿兰说:“我佛陀吃饭,您能感觉到饱吗”?阿兰说“不能”佛陀又问“你阿兰吃饭,我能感觉到饱吗”?阿兰又说“也不能”说白了这就是修行的道理,个人吃饭个人饱。

  修行的功夫“不看是非,不说是非,不听是非”能做到这个是真正的修行,是从生活中点点滴滴中做起的,修行要拿良心才能进步,要得成就就要有所牺牲,学佛要看人的好模样,不要计较太多,计较越多,痛苦越多,天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没有我不爱的人,为什么?因为都是我过去世的父母亲,把自己的贪心拿掉,换一个知足常乐的心,心中的嗔恨像毒蛇,可以让你堕入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一点点的嗔恨也是可怕的,不要太相信你的心,即贪心,嗔恨心,要自己克制自己,星星之火足可以燎原呀!为何要学佛呢?就是要解除自己的心结,没办法解除会痛苦今生今世,放下一切的嗔恨是最好的解怨咒,要认识自己的敌人。总看别人的坏处,自己是个大坏蛋都不知道,不要自欺欺人,修行的人最重要的要“静坐常思己过”三摸头是最好的戒律“守口、授意、身莫犯、莫扰一切诸有情”天下没有自然的佛,佛陀、菩萨、弥勒都是经过多少艰难困苦才成佛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饭也要食存五观即:

  1)记功多少量的来吃

  2)成绩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中

  4)正视良药,为了行佑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正念受持,无论在家出家,要有修行,真正的修行是为人民服务。

----------------------------------------------------------------------------------------------------------------

更多体慧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再大的功德, 抵不过一念骄心; 再大的罪过, 抵不过一个悔字。 施比受更有福。 凡事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著想, 便是慈悲。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