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金刚经专辑前


2014/9/3    热度:251   

写在金刚经专辑前
  济 群
  经常有人会问:应该如何修学佛法?对于学佛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同样是学佛,因为发心的不同,方法的不同,结果往往也不一样。
  一个人研究佛学,首先应该知道自己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生的困惑?为了对生命终极的关怀?为了解脱人生痛苦和烦恼?抑或是作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做纯学术的研究呢?
  说到研究佛学,我们可能会想到现代佛学学术研究。现代学术研究方法,重视历史源流的或变迁,重视文献的考证,重视多种语言的掌握,以及它特有的学术规范,固有其相当科学的成分,但并不是唯一的,最佳的把握真理的途径。
  现代学术研究方法,是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现代科学又立足于唯物论、进化论。以丰富的文献或实物,澄清一个事件或一种思想的发展源流,不容否认,这种方法是科学的。可是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许多文献佚失了,而保存着的也未必都能反应当时的事实。这就导致了学术界: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现象。
  有种现象大家不知道注意过没有:物理规律总是在不断被发现和修正。从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总是后者比前者更为接近真理;而东方的圣哲们所倡导的道德准则,几千年来几乎没什么变化,对这些道德准则一旦被破坏,将导致某种文明的毁灭。
  研究佛学,正常的情况下,是以求真,求解脱为目的。真理在那里?在佛陀的言教中,在菩萨们的论著中,在历代祖师大德们的注疏中。《阿含经》记载:佛陀在世时,许多人去亲近佛陀,听了佛陀的三言两语,就得法眼净,证阿罗汉果。禅宗语录中,也记载了许多学人,在祖师们的机锋棒喝之下,言下顿悟本心。
  由此我们会发现,东方式追求真理,不必读遍三藏典籍,也并不一定要考察了整个学术史之后,才能知道真理是什么。相反,在学术界有许多大学者和权威人士,佛法的真理却未梦见,丝毫不得受用。
  修学佛法的正常途径是从闻思修进入。闻,是听闻,当然也包括阅读。佛教的典籍浩如烟海,该读哪些呢?在正见尚没有树立,无法明辨是非之前,先选择依止教界公认的权威人士,或阅读他们的典籍。在佛教界谁是最权威人物呢?当然是佛陀。
  学习《金刚经专集》,这里包括《金刚经》,《金刚经》论、《金刚经》注疏等。数百卷的内容,哪一部分最契合真理呢?当然是《金刚经》本身。研究《金刚经》,重点是对《金刚经》本身的熟悉。研究《金刚经》,最好每天都能读诵一卷《金刚经》。诵经时如面对佛陀说法,以虔诚、清净无染、无分别之心,让佛陀的教法落入我们的八识心田,息灭我们的妄想,开启我们的智慧宝藏。
  《金刚经》有众多译本,在佛教界一向传诵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鸠摩罗什是中观般若学的权威,中国般若思想的弘扬,到鸠摩罗什翻译出般若系经论,中国人对般若思想才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学习《金刚经》,自然也是要依鸠摩罗什的译本。这个本子不但行文优美、流畅,内容也相对通俗易懂。至于其它译本,可做为参考之用。
  《金刚经》的注疏,有上百种之多,加上现代人的学术研究成果,众说纷纭,究竟依止哪种说法呢?是啊!对于在佛法上,正见还没有树立起来的学者而言,面对这么多的注疏,难免无所适从。但如果佛法正见已经树立的人,他会发现各家说法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每一种注疏,都代表着某位大德对《金刚经》的理解,及修学佛法上的体会。
  我们推出《金刚经专集》,并非说学习《金刚经》的人,一定要把《金刚经》的注疏通读一遍,然后才能认识到《金刚经》说什么?而是要为学者提供一个更广泛的选择空间,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更自由的选择自己所要的东西。譬如渴了到太湖喝水,尽情喝足就行了。
  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理解《金刚经》的正宗思想,最好是选择研究中观学者所做的注疏。如僧肇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吉藏的《金刚般若疏》,印顺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此外,最好还能跳出《金刚经》注疏的圈子,读一读《金刚经》的兄弟典籍,罗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及有关般若经的论典《大智度论》、《中论》、《肈论》等。
  当然每种注疏,乃至注疏中的一言半语,都能解除我们人生的困惑,都能给我们带来智慧的启迪。因为那都是历代祖师大德们智慧的流露。学者在研究的时候,切勿贡高我慢,以凡人的陋见,妄加批判。
  读诵《金刚经》,研究《金刚经注疏》,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经义,树立中观正见。这就需要通过思的这一过程。思,是思考。是思惟。八正道的第二个是正思惟。经中告诉我们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可知正思惟是依闻思正法而起。在我们没有明辨是非的情况下,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是树立正思惟的保证。
  思的意义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达到对法义的精确把握;一是解除自己长期以来对人生的困惑,同时也能为他人解除困惑的效果。如果说思就是研究的话,那么我觉得研究《金刚经》,它的意义主要是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如果离开这些,我不知道这种研究有什么意义。
  《阿含经》中记载了佛陀说法的原则:事有实、可乐、有所利益,如来尽知,然后记(说)之(《长阿含经》17大1-75C4F)。佛法不同于哲学,只是一种玄想,更不是只为满足我们对神奇宇宙的好奇。佛陀的出世,是要实实在在的解决我们人生的问题。假如只做纯学术的研究,那就未免入宝山空手而归了。
  2000年12月18日写于五老峰阿兰若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傲慢是瞋恚的核心,怀疑是愚痴的核心,人不怀疑,他就不会愚痴,人没有傲慢,他就不容易瞋恚。贪的核心是情执。不断掉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念佛也不能往生。为什么?临终最后一念,这些东西障碍你。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