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学研究:戒律的核心思想及其作用(智渊)


2014/9/4    热度:430   

 戒律学研究:戒律的核心思想及其作用(智渊)

   佛教是比较强调实践的宗教。戒律就是一种重要的修行实践。释迦佛逝世前即嘱咐弟子们要以戒为师。如今去圣时遥,正当末法;人心不古,戒律松弛,这是佛教界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学习戒律,特别要懂得制戒的缘起及戒律的开遮持犯,许多大德就此问题论述甚多。在这里,我主要想就戒律的精神实质是什么以及如何发挥戒律积极的作用谈点认识;用质高明。

  梵语尸罗(Sila)译作戒,毘奈耶(Vinaya)译作律。在我国常戒律合称,泛指佛教为出家,在家信徒制定的一切戒规。

  佛教在释迦牟尼时代已拥有一个数千人的僧团。为了保持僧团的和合及修行的需要,佛陀根据印度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僧团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时因地因人随缘制定了一系列的戒规。佛湼槃后,僧团在如何遵循戒律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和争执(部派佛教最初即因此而产生),随着佛教的发展,这个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使戒律系统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佛教的大德长老们经过多次大规模的结集(集体整理审定),形成了宏篇巨制的律藏,它作为三藏之一而流传至今,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古印度的五部律典中;只有迦叶遗部的广律没有译过来,在余四部律都有汉本,它们是:

  1《十诵律》六十一卷,萨婆多部律,姚秦时弗若多罗、鸠摩罗什译;

  2《四分律》六十卷,昙无德部律,姚秦时佛陀耶舍,竺佛念译;

  3《摩诃僧祗律》四十卷,窟内上座部律,东晋时佛陀跋陀罗,法显译;

  4《五律》三十卷,弥沙塞部律,刘宋时佛陀什、竺道生译。

  其中,《四分律》在我国研究最多、弘扬最广。唐朝以前,律学一般认为属于小乘教,经过道宣律师以大乘教义阐释四分律并予大力弘扬,从而创立了中国大乘八大宗派之一律宗,成为全国佛教僧侣统一的行为规范。

  戒律是佛教徒为着修行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一般分为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沙弥沙弥尼戒(十条)、八戒、五戒、三昄戒等类别。它的作用是调整身心,使身心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只要避开宗教上,道德上的过失与不善,在经济,法律及肉体健康方面,也不做与理想相违的事。戒律的本意就是防非止恶。 

  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漏即烦恼,以三字能对治烦恼,故称无漏学。三学中戒学为基础,《中阿含·七车经》说:“以戒净故得心(定)净,心净故得见(慧)净。”可见戒字在佛教徒的修持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除了防非止恶的作用外,戒也有行善的意思。止恶的戒称为止持戒或律仪戒;行善的戒称为作持戒或作善戒。在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中,律藏就是由止持戒(经分别)及作持戒(犍度部)构成的。以后大乘佛教兴起,更发展了戒的利他的一面,把或划分为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止恶)、摄善法戒(行善),饶益有情戒(利他),这主要指十善戒或菩萨戒中止恶、行善、利他的三个方面,这使戒的意蕴更加圆满,更富有积极的意义。

  十善的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此三条属身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此四条属口业),不贪、不嗔、正见(此三条属意业)。在一切戒律中,这十善戒是德行之根本。如《十善业道经》说:“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十善戒的重要性于此可见。近代一些大德高僧从人本思想出发,提倡人间佛教,强调立足人生,勤修五戒、十善,行菩萨道,广修四摄,六度乃至三十七道品,这是很有意义的。

  从形式上看,东南亚各国佛教,我国汉族地区的佛教、西藏地区的佛教以及日本、朝鲜等国的何佛教都有一些差别乃至很大的差别。这是在佛教发展中必然产生的现象。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乃至各个地区都有其传弘的一文化和风俗习惯,佛教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因地制宜地传播教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佛教一方面在不断地适应社会,一方面又不断地影响社会,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和各各不同的行为规范。有些行为规范已不适应当代社会了,但有些根本性的戒规尤其是十善戒所体现的戒律精神在今天仍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予以尊重和发扬。

  从原始佛教以来,经过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最有名的一首偈是《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偈子高度概括了戒律的止恶、行善,

  自利利他的枋心思想。根据这种思想,佛教不仅应该而且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一方面是科学倡明,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另一方面,政治斗争,社会犯罪,生态失衡以及原子战争都在时刻威胁着人们,人们生活紧张、精神空虚,社会道德观念谈薄。在这样一个社会,佛教戒律的止恶,行善,利他的精神将有助于人们协调身心,过上一种宁静,和睦、互助、健康的道德生活。当代佛教徒也应该本着这一精神去改善自己的社会形象,更好地弘扬佛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二六时中,我们学佛人心里头有佛、念里头有佛、形象上都是佛。心是佛心,行是佛行,身就是佛身。佛心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心是佛心,行就是佛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都与这五种心相应,这就是佛行,这就是佛的生活。我们修行修什么?就是修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我们生活、工作、乃至于一切应酬都与这五种心相应,这才真正是大乘经里面讲的“修佛行”。无论你是什么身分,无论你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什么時候你把身、语、意的行为统统修正过來了,心是佛心,言是佛言,行是佛行,你就成佛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