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大师智顗的禅病对治理论(一)


2014/9/3    热度:341   

天台大师智顗的禅病对治理论(一)
  文/蓝吉富
  一、前言
  禅法的流传,在中国是渊源甚古的。在佛教初输入中国的东汉末年,
  两大译师──安世高与支娄迦谶所传译的佛典,就有为数不少的禅经与大
  乘三昧佛典。尤其是安世高,所译的《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
  修行道地经》等书,就都是有关禅法的专著。
  安、支二师之后,一直到南北朝末期,印度禅法在中国的传播,大体
  而言,可以说是兴盛的。以译师或禅师为例,东晋的鸠摩罗什与觉贤、玄
  高、慧远、昙摩密多、 良耶舍、求那跋陀罗等人,都在禅法的传承上有
  甚大的贡献。
  上述这一禅法传统是包含大小乘的。而致力于将大小乘禅法作融贯会
  通的古代大德中,鸠摩罗什与觉贤就是影响较大的二人。但是,能将魏晋
  南北朝以来南北方、大小乘作集大成之综合融贯的,当以天台大师智顗居
  功最伟。
  在禅法的传承上,智顗是印度禅法在中国的集大成者;在著述方面,
  智顗的多种禅学专著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无人能与比拟。对印度禅法作组织
  化、系统化的整理,而终能成一家之言的,在迄今为止的中国佛教史上,
  也仅见智者大师一人而已。至于慧能一系的禅宗,可以说是中国式的独创
  ,与智顗对印度禅法的集大成,性质不同。因此不能同日而语。
  智顗师资之后,天台宗名家不多,除了湛然、知礼等若干人之外,罕
  有能成一家之言的大师级人物出现。加上禅宗兴盛,参公案者多,而讲究
  循序渐进之印度禅法者逐渐稀少,因此,智顗在禅法上的辉煌成果,在唐
  代以后的中国,终未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笔者以为,像智顗的禅学理论这样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居然少人问
  津,这是历史发展的遗憾。在目前这一文化全面开放的时代,去整理这些
  文化遗产是弥补这一历史遗憾的开始,应该是有意义的。本文的写作意图
  ,即是肇始于此。
  不过,智顗的禅学体系并不简单、也不素朴。要全面检讨并不容易。
  因此,本文仅择其中之禅病问题作为探讨智顗禅法的开始,并希望能为目
  前的习禅者提供一些较为实用的参考资料。
  本文所处理的“禅病”范围,包括坐禅时所引发的生理疾病、魔事、
  业障等身心干扰。较智顗书中所谓“观病患境”的“病患”内容,取意稍
  宽。
  将禅病作专题探讨,古代印度已有《治禅病秘要法》之专著传入中国
  ,但是智顗所探讨的领域,较此书更为博杂。其所论述,牵涉到佛法、传
  统医学、坐禅经验等问题。因此,要深入检讨这一问题,实非笔者目前之
  能力所堪。本文的意图,只不过拟将智顗的禅病理论规模及特质,作一初
  步探讨而已。
  《智顗》的禅病对治理论主要记载在《禅门口诀》、《小止观》、《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摩诃止观》诸书中,本文主要即对这四部著述
  作一检析。至于其他著作,因为关系较少,至多仅能在文中附带提及(如
  《六妙门》),而其他零星之相关记载,此处歉未能全面搜寻,读者谅之
  。
  二、《禅门口诀》
  《禅门口诀》具云《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此下略称《口诀》)
  。这是一篇叙述修禅经验的长文。由于文章之中,常有“师言”字眼出现
  ,可以推知这是由智者的弟子记录成文的。智顗的著述,大多由他的高足
  灌顶记录。但是《禅门口诀》的记录者则未署名为谁,可见并非灌顶所记
  。明代的莲池大师(云栖袾宏)曾经怀疑此文并非智顗所撰。不过,由于
  学术界迄今未有定论,因此,这里仍暂依传统看法,视之为智顗所传。
  这篇文章的内容,包含有坐禅时的身心现象、禅病原理及预防之道,
  治疗方法等等。兹择其中与禅病有关者,略述如次:
  1. 体内身风之分位相乱
  《口诀》以为人身之中有多种“风”,如行风、横起风、诸节风、百
  脉风……等。“如此诸风,位各有分,不可相乱。乱则贼。大则颠狂废绝
  ,小则虚实相陵。虚则痒,实则痛。” ( 注 1)
  此处所谓的“风”,是指体内一种较粗的气,这种风在体内各有其一
  定的分位,不能混乱。混乱则会冲突而相互伤害。小则形成坐禅时身体的
  痒或痛,大则会导致精神颠狂。
  依《口诀》所云,身体中的气有四种,即:风、气、喘、息。“有声
  曰风,结滞曰气,出入不尽曰喘。不声不滞,出入俱尽曰息。”这四种体
  内之气,在坐禅时,只能守息。其余三种皆不可守。因为“守喘则劳,守
  气则结,守风则散乱,守息则定。”这几句话点出气息的粗细与坐禅品质
  的优劣有一定的关系,颇值得注意。
  2. 坐禅时如果姿势不正、或内心懈怠,则易成身病
  《口诀》将禅病分为身作病、鬼作病、魔作病、不调息成病、业障病
  等五种。这五种病中的身作病,是指人体生理上的病。《口诀》谓此病的
  成因是:“坐时或倚壁、或衣襟,大众未出而卧。此心懈怠,魔得其便,
  入身成病。使人身体背脊骨欲疼痛,名为注病难治。行者慎之。”
  治疗这种病,《口诀》提出的方法是“用息从头流气,向背脊历骨节
  边注下。须好用心方差耳。”这是在呼吸时以意导气,将气自背脊骨节边
  流下的疗法,与气功疗法近似。文中所谓的“方差耳”的“差”,即病愈
  的意思。
  3. 心念神通,引鬼作病
  《口诀》云:“有人坐时,其心念种种事,或望有所知,或欲知人吉
  凶。有兜醯罗鬼,来入其身,种种变现。或见吉凶事、知他身,或知一家
  、一村、一聚落、一州、一郡,及一国土中,吉凶善恶等,或如似圣人。
  此非圣也,并是前鬼所作,莫取之也。若不治之者,久久亦能杀人。”
  这是常见的“鬼附体”的禅病。病因是行者“心念种种事,或望有所
  知,或欲知人吉凶。”此种心念,为兜醯罗鬼所窥知,乃附体使行者误以
  为自己已得神通。
  对这种病的预防,主要在心态的端正。简言之,即在坐禅时内心不可
  有希冀,不可有求神通的欲望,则鬼不来附。
  4. 心念利养,引魔作病
  “魔”是与鬼不同,但也会障碍行者的一种异类。《口诀》云:“有
  人坐时,心念利养,魔即现其种种,衣服、饮食、七珍、杂物供养之。具
  应识之。若觉,急须治之。若不治,入心成病者难治。”
  这种病,也很容易让行者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圣果而有天人供养。
  智者以为此种病“入心成病者难治”,值得修行人警惕。
  5. 不懂呼吸方法而成病
  依《口诀》所载,因为“不解调息而成病”,会使人“身体枯闭而羸
  瘦。”这也是常见的禅病。一般人常以为坐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实则如
  不得法,往往反而成病。而关键之一,就是调息之是否得法。
  6. 业障病
  “业障”是指在过去世或今生里,行者自己所曾造的恶业。狭义的业
  障指五种会使自己在轮回时下地狱的极重恶业──害父、害母、害阿罗汉
  、破和合僧、与恶心出佛身血。广义的恶业泛指所有不善业。《口诀》中
  没有为此处之“业障”作较严格的定义。但是仍可以解释为:由于行者在
  过去曾造恶业,因而现在坐禅时,恶业之果报力出现而成病。《口诀》记
  载这种病状是:“举身肿满,颜色虚肥而黄。”
  治疗这种病的方法之一,是行者内心须对过去的恶业忏悔。忏悔是行
  者为自己行为之不当所作的诚心悔改。这是对治业障病的特殊疗法。此外
  ,《口诀》曾为这种病提出一些调息疗法,但也特别注明“唯须忏悔”。
  意谓这不是单纯的生理问题,而且也是“心病还须心药医”的心理疾病。
  7. 思索太用力而成病
  《口诀》云:“行者心少开悟于其深义,如有渐解,其心欢喜。思量
  过分,复得忍劳患。……思劳之状众多,亦得头痛、(腹中)气满。”
  这是坐禅时,“止”与“观”的应用不得当所致。行者应该“以智筹
  量。应止则止,应观则观。止观顺宜,便可得久。”
  8. 外声之干扰成病
  《口诀》云:“若入浅定,而为外声触,或有事触身时,即觉出定,
  不能成患。若心嫌恨嗔恚恼,则成气满患。若入深定,有大声触,……是
  人欲出定,不能得出。心在身中怖怕,精神荒迷后乃得出,即令人得腹胀
  患。或暴下血。有事触身得患,亦如是。”
  坐禅时最怕外界干扰,尤其怕声音。这是一般行者所常引以为诫的。
  《口诀》所载的致病原因是内心对外声嗔恼嫌恨,或入深定时遇外声而起
  恐慌心理。
  除了上述八类之外,《口诀》中,另有(一)“修观过分、心则浮乱
  ,怡空过分、则心消沉”,(二)眼根执著明相,(三)衣带太紧、食太
  饱,(四)内心妄想太过……等禅病。文烦,兹不具述。
  关于上述各种禅病,《口诀》的对治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大体
  可以归纳成下列几种:
  (1) “系心在境, 不令他缘”:亦即摄持内心缘虑一境,心不妄缘
  。亦即不随妄念起舞。这是预防禅病的根本原理。有时,不同位置或比例
  不同的系心,也有各种不同的治疗效果。 
  (2) 调息:即坐禅时各种基本的、或对治的正确呼吸法。 但是这种
  呼吸法与现代气功方法类似,是有技巧性的。尤其是在治病时,更须依不
  同的病情随时加以调适。因此,如果没有老师教导,仍然不容易有治愈的
  可能。
  (3) 持咒或呼唤恶鬼名号:这是心理病或“鬼作病”的治疗法。
  (4) 内心对先前所造恶业的至诚忏悔: 这是治业障病的主要心理疗
  法。
  三、《小止观》
  智者的《小止观》,又名《童蒙止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等。
  这是现代台湾佛教界的习禅人中,最受欢迎的坐禅入门书之一。
  《小止观》是一部自成体系而整然有序的禅定学著述,与《禅门口诀
  》之为零散笔记不同。关于禅病方面的看法,主要收在本书第八章〈觉知
  魔事〉与第九章〈治病患〉之中,此外,在第六章〈正修行〉、与第七章
  〈善根发相〉中也曾零星地言及。
  综合这部书对禅病的看法,大约有下列几点:
  (一)止与观的修习时机,应当事先斟酌
  修止与修观,各有不同的效果与反应。因此,何时应该修止、何时应
  该修观,必须先加斟酌,否则易生禅病。《小止观》第六〈正修行〉章中
  ( 注 2),即列出几种应当修止或应当修观的时机, 如:“坐禅时其心闇
  塞……或时多睡,尔时应当修观照了。若于坐中其心浮动、轻躁不安,尔
  时应当修止止之。”此外又有“随便宜修止观”、“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
  ”、“为均齐定慧修止观”等项。在不同的时机或情况里,须有不同的止
  或观来调适,如果止与观的调适不当,则可能产生“乖僻之失”、“烦恼
  患”、“痴定”、“狂慧”等过失。
  (二)善根发相之时,如不能辨别真伪,则易致禅病
  “善根发相”是指正确修禅定之后,所得的正确效验现象。如修数息
  观,则易致“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稳;……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
  八触(痛痒冷暖、轻重涩滑)而发。……身心安定。”修不净观,则有“
  见他男女身死……白骨狼藉……” ( 注 3) 之发相等等。
  正确的禅观行,会有好的善根发相。但是这种禅定相状也有真伪优劣
  之别。邪伪发相,例如下列:
  “或身手纷动,或时身重,如物镇压,或时身轻欲飞,或身如被缚,
  或时逶迤垂熟,或时煎寒,或时壮热,或时见种种诸异境界,或时其心闇
  蔽,或时起诸恶觉,或时念外,散乱诸杂善事,或时欢喜躁动,或时忧愁
  悲思,或时恶觉触,身毛皆惊竖,或时太乐惛醉,如是等种种邪法,与禅
  俱发,名为邪伪。” ( 注 4)
  这种禅定现象的特征是行者内心不澄静,发相不均匀,所感得的相状
  变易莫测,行者心境容易随之起起伏伏。《小止观》以为这些都是邪定现
  象,应该远离。该书对这种相状的劝诫是:不可爱著,否则即为鬼神所附
  。其文云:
  “此之邪定,若人爱著,即与九十五种鬼神之法相应。多好失心颠狂
  ,或时诸鬼神等知人念著其法,即加势力,令发诸染。邪定邪智,辩才神
  通,感动世人。凡愚见者谓得道果,皆悉信服。而其内心颠倒,专行鬼法
  ,惑乱世间。是人命终,永不值佛,还堕鬼邪道中。……行者修止观时,
  若证如是等禅,有此诸邪伪相,当即却之。云何却之?若知虚诳,正心不
  受不著,即当谢灭,若不谢灭,应用正观破之,即当灭矣。” ( 注 5)
  《小止观》接著又列出正确禅定发相的综合相状,如“觉与定相应、
  空明清净、内心喜悦……善心开发、信敬增长、智鉴分明、身心柔软……
  厌患世间、无为无欲……。”
  这些相状不只可以让修行者用来戡验自己,而且也可供习禅者用来戡
  验所拟从学的禅师。有些禅师虽然小有灵异能力,也喜欢从事佛教事业,
  但是内心不稳定,情绪起伏甚大,有时借口他人不如法而勃然怒叱他人,
  但有时又状似甚为慈悲。有时似是无欲无求、八风吹不动,但如稍受指责
  又常怒不可遏。这种“禅师”往往是上文所述的邪定发相者,初学者千万
  不要贸然以之为师。
  (三)魔事的干扰
  《小止观》在第八章〈觉知魔事〉中对“魔事”所下的定义是“破除
  众生善根、令流转生死”的事。形成这种魔事的“魔”共有四种。前三种
  是烦恼魔、阴入界魔、与死魔,这三种“皆是世间之常事,及随人自心所
  生,当须自心除之。”揆其语意,应是指行者自身的烦恼障、阴入界障、
  与死亡障,这三种障碍足以妨碍修行,故云为魔。但是因为是“随人自心
  所生,当须自心除之”,故《小止观》并未详加诠释。该文所详说的是第
  四种:“鬼神魔”。
  鬼神魔有精魅鬼、堆(又作“埠”)惕鬼、魔罗鬼三种。他们常变化
  成男女老少等种种形相以干扰坐禅者。书中所提出的对治方法是:先要觉
  知这些都是魔事,其次是用呼唤其名字、诵戒本或三皈依文等方法来加以
  驱逐。如果驱逐无效,则有下列方法可以循序使用:(引号中之文字,录
  自《小止观》第八章中)
  (1) 修止,“凡见一切外诸恶魔境,悉知虚诳, 不忧不怖,亦不取
  舍,妄计分别,息心寂然,彼自当灭。”
  (2) 修观:在修止无效时,“即当反观, 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
  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谢灭。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念,勿生恐惧,不惜
  躯命,正心不动,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
  则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即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这是用
  天台宗之“百界千如”的观想法去作观的除魔法。
  (3) 将魔境视为幻化,而不为所动。 “若见魔境不谢,不须生忧!
  若见灭谢,亦勿生喜!所以者何?未曾见有人坐禅,魔现化作虎狼来食其
  行者;亦未曾见魔化作男女来为夫妻也。当知!皆是幻化,愚人不了,心
  生惊怖,及起贪著,因是心乱,失定发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无智受
  患,非魔所作。 ” ( 注 6) 这种方法,使人想起《圆觉经》“知幻即离
  ”、“离幻即觉”的修行方法。
  (4) 如果魔境长年不去, 则仍须端心正念,以强韧的意志力坚持下
  去。行者内心要存念三宝、生忏悔心、惭愧心,并且要诵戒诵经,持咒防
  范。如此,则“邪不胜正,久而自灭”。
  (四)对于各种禅病的综合治疗原则
  在《小止观》第九章〈治病患〉中,智者将禅病分为四大五脏增损病
  、鬼神所作病、与业报故得病等三类。对于这些病的治疗原则或方法,下
  列几点是比较重要的:
  (1) 要尽早治疗:该文云:“初患即治,甚易得差。 若经久则病成
  ,身羸病结,治之难愈。” ( 注 7)
  (2) 可用止观治病:在止法方面, 该文提出“安心止在病处”、“
  守丹田”、“止心足下”、“不取病相、寂然止住、断一切攀缘”等法。
  在观法方面,该文提出“六气(吹呼嘻呵嘘哂)治病法”、“十二息治病
  法”、“假想观治病法”等。并谓“止观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则无病不
  治也。” ( 注 8)
  (3) 鬼病与业报病:“若是鬼病,当用强心加咒以助治之, 若是业
  报病,要须修福忏悔,患则消灭。 ” ( 注 9) 此中所提及的持咒与忏悔
  ,是《禅门口诀》所曾提过的。(待续)
  注释
  注 1:《大正》 46 册 581a。此下所引《口诀》文,俱出自《大正》46
  册581-584 页。为省文烦,兹不  一一再注。
  注 2:《大正》 46 册 467-469。
  注 3:同前注,469b。
  注 4:同前注,470a。
  注 5:同前注。
  注 6:此处所引之三段文字,见《大正》46 册 470c - 471a。
  注 7:《大正》 46 册 471c。
  注 8:同上,472a。
  注 9:同上。
  作者按:  智者大师的著作,在坊间已有多种新式标点本。大多系中华佛教文献
  编撰社所出版,颇便于读者。   
  该社电话:(02)2556-4649,有意研读者,可迳往洽购。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生需要一些苦难,才能激发自己抵御逆境的潜力。对坚强的人来讲,苦难可以转为前进的动力,可以成为成功的助缘。否则,没有丝毫苦难、整天放逸无度的话,这种人生就像大海上没有载货的“空船”,往往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巨浪”,便会轻易把它打翻。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