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本法师:天台小止观 内善根发相时的根本定


2014/9/4    热度:401   

永本法师:天台小止观 内善根发相时的根本定

 

  修学禅定的人,善于修止观的缘故,端身正坐,使身心调适,妄念止息,就会慢慢进入定中,而引发欲界定及未到地定。因有此根本定故,随所修观法,起诸内善根发相。所谓欲界,即吾人所居住的欲界,具有情欲、色欲、食欲、YIN欲等四种欲望。修禅定的人,要出离欲界,就必须调伏这四种烦恼后,方能入欲界定乃至初禅前的未到地定。在此为方便行人,在修止观时,能善知自己专注心念的程度,故先提出一般禅修者,用以斟察自我定境的九住心,让行者参考。

  九住心从第一到第四,是「安住于所缘境」的过程,让心能安住在一个地方。但修禅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离欲、离恶等不善法,所以从第五到第七,就是降伏烦恼的过程。第八到第九,是进入欲界定、未到地定的过程。

  1.内住:一般人一向是心向外宾士,如猿猴一般狂乱,从未竭下来。修止,就是要收摄这个向外宾士的心,使心念住到内心所缘的境界上,不让它向外奔跑。

  2.续住:起初摄心时,心是粗动不息的,如恶马腾跃一样,不肯就范。修习久了,粗动心也停息下来了,才能使心专住内境,相续安住,不再流散了。

  3.安住:虽说心念能相续而住,但念头还不是能够完成专注不散乱。但修习到这里,已能作到妄念一起,心念一跑掉,就立刻察觉,再摄心住于所缘境上。到这阶段,心才可说是安定了。

  4.近住:这个功夫,更进一步已能作到不起妄念,不向外散失。因为妄念「将起」,就能预先察觉而制伏。心能这样安住于所缘境,不会散乱,所以叫作近住。

  5.调顺:就是对于色、声、香、味、触的五欲,贪、瞋、痴的三毒,男女欲望等,已习惯的能扣住所缘境,不被迷惑、不再贪恋它。现在心已安住了,深住定的功德,也就能了知「欲望」的过失,禅定的殊胜功德,能够放的下,随时能使心回到所缘境上。

  6.寂静:前五项是重于外境的诱惑,这里的寂静,是能觉察内心发出的「不善」法,例如:国土寻思、亲里寻思、不死寻思、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等的不正寻思,皆是烦恼过患、过失,心念不会因此而流散。对于「五盖」(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举恶作、疑)等,也能以内心的安定功德,而克制五盖的烦恼,以免受到它的扰乱。{49}              2004.06.08

  7.最极寂静:前面的「寂静」还是以静而制伏「寻思」等烦恼,还不是完全不会现起,现在的「最极寂静」能进步到「寻思」等念头一起,就立即遣除。

  8.专注一趣:心已安住,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扰乱,到达平等正直的持心阶段。就此努力,使心能专注在同一所缘境,方能不断的、自然而然的、相续而住。

  9.等持:这是「专注一趣」的更进一步,功夫纯熟,不要再加「功用」,即能任运自在,无散乱的相续而住。修习到了这个阶段,身心轻安,就是要得定了。

  经典中还特别强调不知「九住心」和入定状况的过失。有些偏好禅修的人,不读诵三藏教典,以为读经只是增长知解,对修持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会有如下的过失:

  (1)在这种远离教典,专心修习的状况下,凭自己的一些修持经验,就以为了不得。

  (2)由于这是离欲的,所以觉得自己不起烦恼(只是离欲界的烦恼),以为已经断烦恼,而不为烦恼所染了。

  (3)由于任运的无功用、无分别心,就以为是证悟无分智了。

  (4)由于出定以后,还有定的余力相随,就以为动静一如,常在定中了。

  (5)把它看成解脱(例如修得四禅,以为证得四果),看作成佛的也有。

  (6)有些还在修定的过程中,才刚有一些身心的特殊体验,就狂妄得觉得已知自己的本来面目。

  (7)不修观慧,以为禅定就是般若,这就永远不能深入「出世法」中,真是可悲可愍。

  知道心念的专住情形,接着就必须了解,坐禅习定时的根本定。世间禅定可分为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八个阶段。为了说明内善根发相的情况,这里只介绍前四项。

  行人未得初禅之前,先得欲界定及未到地定。欲界定中,有三种禅定现象:粗住心、细住心、欲界定。行人端身正坐、收摄心念,由于摄心的缘故,气息调和,觉得心念清明澄净,安安稳稳,不再攀缘七情六欲等事,是名粗心住。

  行人虽不攀缘外事,心之微细流住,刹那不能止,逐渐越来越细,忽见气息出入长短,知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入不积聚、出不分散,似有似无,名细心住。得细住心时,必「有法持身」,不论坐多久,身心自然正直,坐不疲倦,如有物持身,此乃良好的持身法。若持身的力量,坚强有劲,来时强劲,去时宽绫困人,是为粗的持身法,并非好的持身之法。{50}           2004.06.09

  心由粗住心进入细心住,身体好像有股力量把身体撑直、坐再久也不会疲倦,思考上的细流也愈来愈微细,越来越深入,觉心自然明净,与定相应,定法持心,坐不疲倦,任运不动,或经一坐无分散意。此时觉身如云似影,清爽空净。虽然心觉空净,但仍然能见身心之相,而未有定内之功德,是名欲界定。

  得欲界定,因为定心尚浅,没有功德支持,所以很容易丧失。《释禅波罗蜜门》提到,有六种丧失的因缘:即一、心有期望;二、疑惑不决;三、惊怖心生;四、生大欢喜;五、爱着不舍;六、忧愁悔恨。因这些因缘,让欲界的定心丧失,回到原来数息的起跑点上。而正在欲界定的时候,也有四种会让定心丧失,即:一、疑惑;二、恐怖;三、欢喜;四、爱着。出定之后,容易产生忧悔心,使定心不能持久。行人若能远离这些不正确的心态,就容易入定。

  而后再修未到地定。各种禅法的中间,都有未到地定。未到地定,是将入初襌前的一种身心不动的状态。在欲界定中,霎那间突然觉得不见身首,所坐的床、坐在的感觉,也完全消失不见,此种现象消失的感觉,就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之后,就会产生十六触变化,而生起初禅身影。

  十六触,是身体的内在自我调和的功能,经十六种变化现象之后,才能使身体由粗质身体转化成细质身。身体这些的转化过程,乃是身体的地、水、火、风,四大的自调变化所引发的自然现象。这些变化会自动调整身心的体质,使行人能顺利由欲界定入色界定。当色界身的出现,就是进入初禅。这时行人,再自行依经典的修行方法,调和身心,转入二禅。如是依法进入三禅、四禅的四种色界禅。

  所以,内善根发相是在未到地定时,心念上因透过不同的观法,而产生心里不同的变化现象。而十六触,则是身体所产生变化,余后再叙。{51}

  2004.06.10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代人每天所追求的就是名利以及享受。每天忙忙碌碌,为的就是要多积蓄一点财富,争得地位,利令智昏,真可怜!现代人钻到名利里面去了,智慧完全没有了,天天追求财富、享受、权力、地位,以为这个东西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错了!在佛法里面就看得特别清楚,佛告诉我们,世间最毒的是什么东西?就是贪嗔痴三毒。你里面有三毒,外面有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这些毒菌的诱惑,内外交感,你怎么会不生病?你怎么会不死?这个很严重!只有迷惑颠倒的人,才会追求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追求这些东西是追求毁灭、追求死亡。如果讲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儒家跟佛家都讲得很好,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值得追求的是什么?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