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文集:在家律学习心得(牛兆华)


2014/9/4    热度:252   

 律宗文集:在家律学习心得(牛兆华)

   首先非常感谢本学期学院、各位导师为我们安排的戒律学课程及教授。以前我对佛教戒律只简单知道是防非止恶,通过本期学习,使我看到了她博大精深、积极能动的内涵。现将自己一些初步的认识向导师、同学们汇报,重点为:

  1、佛教戒律是对治悉坛,故应重视与发挥在世间法上的现实意义

  2、佛教戒律依次第而摄受才能得受用

  3、佛教戒律的法、相、体、行是互为依存,互为增上的

  4、现法安住,如法起行

  现分述如下。

  1、佛教戒律是对治悉坛,故应重视与发挥在世间法上的现实意义

  佛教戒律无论出家戒、在家戒、菩萨戒都属对治悉坛,她的法味是调伏、清凉、解脱。她的实践原则是辩证施治。戒律其主要的特色是通于世出世间法的实践,正因为有她才使出世间法在世间得以安立。故要使佛法常住,就必须重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行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敬仰宗喀巴大师的修行与智慧。虽说,佛教是内学,是主张通过自己的反观内照,而通达外部的诸法实相,但就世间而言,从众生俱生无明、着相的共性,要使这种个人的内证功德,完满地作用于世间,使之形成众生得以归一的实体,通过戒律庄严三宝的对治是极为契机的。只有这样进而才能逐渐发挥三宝的摄授力,没有这种调伏众生的能力,佛法久住的愿望将落于空谈。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在当时盛兴空论的时代,宗喀巴大师能依"但空自性,不空万法"的深观,如实遵循文殊菩萨的教授:"幻有与真空二品,绝不可生轻重之心,尤须特重于幻有,学空坠断者,必拨无因果,毁谤世俗谛,此过甚于有。世俗即坏,胜义焉存?幻有真空必须互依而言,故二谛倶是缘起法,此乃中观所特具之胜义也。""现分与空分二者根本不可偏重,尤其必须重视现分。"敢于抉择出戒律体系,作为出世间法在世间法上安住的这一善巧,与世尊当年指月说法又何异为二。正是通过对空性见的体证落实在做不空的事上,才显示出圆融无碍的胜义谛。也正是诸法性空的缘起,才使我们能积极的创造对治的有为法,而收到不空的现实效益。这在当时西藏各教派林立、无政府、无规范的环境中,独树一帜,鲜明确立以振兴戒律为制教的方针,亦堪称极为契理的。事实证明,她的作用不仅仅是得到了戒律的严明,由于展示出的内外庄严,才使她不但产生了统一各教派的力量,进而升起佛法在广大群众中的敬仰,为佛教人才的孕育开拓出广阔的沃土。时至今日尚为人们所崇拜。世尊制教,说有、说无、说中道是说对治的方法,但其内涵是如何善巧。当然随着社会的变迁,戒律作为有为法,从无自性而言也必然遇到一些枝节上适用性问题,但究其本,从"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戒律根本精神出发,仍是与世间法相适宜的。其作用发挥的大小,功夫在于如何善巧。这也就是戒律所蕴涵的积极内涵,是有待于我们去努力实践的方向。智慧的高低、修行的深浅,最终都会在这个落脚点发出各自的光彩。

  2、佛教戒律依次第而摄受才能得受用

  佛教戒律在家戒有四种:1 三归,2 五戒,3 八关斋戒,4 菩萨戒。

  出家戒有五种:1 沙弥沙弥尼戒,2 式叉摩尼戒,3 比丘戒,4 比丘尼戒,5 菩萨戒。

  菩萨戒有四种:1 梵网戒,2 瑜伽戒,3 优婆塞戒,4 瑜伽虚空藏戒。

  从其特点而言,1)有层次关系:五戒为一切戒的基础,加以延伸或细化即为八戒、十戒;比丘戒为具足戒,涵摄全部戒相及菩萨戒中的重戒。2)有重点:在家戒以五戒为重心,出家戒以比丘戒为重心,菩萨戒以是否趣向菩萨行目标为重心。

  菩萨戒看似容易,其实很难,其开遮持犯主要取决于动机,所以初学者,应该如实面对自己,须知要能于持于犯而不落心意识绝非初机者所能受益。如同未证无生法忍就想于无所住而生其心,其结果必然成为方广道人而落入解脱道上的二第坑(常边、断边)。声闻、独觉、菩萨、佛都有同样的共加行,不过终点不同,从缘起的角度,各阶段的修行也是互为因果的。一分持戒,得一分清静,证悟一分法身,法尔如是。古佛如是,今佛如是,当来佛亦复如是。所以整个戒律体系看似繁多,求其内涵实为强调要依次第而摄受的要点。各种戒条、戒相的制立都有所受体与所适的机,抓住这些,结合自己正确选择应该受持的戒律,才能随法起性,并且能够得到真实收益。

  以五戒对涉十善,就能将消极的止持转为积极的作持,详见列表。

  五戒 不杀 不盗 不YIN 不妄语 不饮酒

  十善 放生 布施 梵行 诚实语 和净语 爱软语 质直语 不净观 慈悲观 因缘观

  3、佛教戒律的法、相、体、行是互为依存,互为增上的

  佛教戒律依律宗而言分为:戒法、戒相、戒体、戒行四部内容。

  戒法:指世尊对戒的制教。

  戒相:指规定具体的犯戒样态的条文。

  戒体:指经由一定的授受程序,领纳于心中防非止恶的能力,即:受戒的本体。

  戒行:指受随相须,受即对法的明澈,随就是戒体的领受,即:戒体随戒法而行持。

  由法成体,因体起行,行必具相,说明了彼此互为依存的作用。进而,由相规范行,由行提升体,由体证悟法,说明了彼此之间互为增上的作用。所以持戒并非单一的行门,而是学佛中互动互涉,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初学者从这里起步最现实、最稳妥、不落虚空。亦可逐渐进入清静、觉悟、解脱之道。在学习后的今天,当认真反思时,才恍然了悟了几分导师们寄予在我们身上的希望的分量。

  4、现法安住,如法起行

  学习戒律的现实意义,我个人理解有二个层面:1)从佛法久住的愿望应思考于世间运用佛法能做什么,如何做(即:利她)2)从学佛的目标应解决自己当下所该做什么(即:自利)这两方面立脚点不同,但解脱味一如。末法时代,邪教说法如恒河沙。欲海狂澜,解脱何依?正法何解?故世尊在世就谆谆告诫我们:佛灭?quot;以戒为师",戒住世即佛住世。《四分律》云:"毗尼藏者是佛法寿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事,如我住世,无有异也。"《涅槃经》云:"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禁戒,则是如来所赞叹。"故对学佛人,当于上述教导中念念不忘世尊对我们的慈悲之恩,时时体悟世尊对我们修性的护持力量。

  当前学佛人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就有对上述教导理解不够,受持不利的原故。

  1) 急于求成:今天刚闻一些教理法相,明天就想去弘法利生。须知佛法正知正见,必须来自如法修行,不能于自她现法安住,不能持戒等忍,如何调伏妄念,传扬清静法流。在这方面凡有成就的古师大德,无不认真持戒,并一再示范给我们如何通过持戒长养:对治贪嗔痴慢疑的等舍心、精进心、惭愧心、恭敬心、至诚心。试想我们自己领纳了多少?

  2) 分别见:常听到有说净好,有说禅好,有说显好,有说密好,初学者往往雾里观花无所事从。我在阅读《宗喀巴大师传》中看到这样的一段:"萨伽派中大善知识若达纳西汝向宗喀巴大师启问:法王仁波切,在聚集权威自在的法中,请问有何法为最深?大师开示说,无上部聚集权威自在的法中,有如法而做,次为最深。"可见佛法八万四千法门,能对你最适用的法门就是好的法门,最适合你的戒律就是无上戒。法无善恶,关键在于你从她得到的是善法益还是染违犯。正等正觉的成就是如法修行的积累与写照。否则,心法不相应虽降甘露亦无受益,岂非徒入宝山空手归。

  让我们学在当下,行在当下,勤勤恳恳去开起自利利她的前程吧。

  在此我要特意向引导我学习的上师敬礼!衷心感谢给予我难能可贵的身教和启迪。最后,谨此深深回向三宝功德,愿佛法久住世间。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心遍一切处”,所以动一个善念,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善与善相感;起一个恶念,恶念也一样有感应,恶与恶相应,想到这个地方就寒毛直竖,真的可怕!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