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50


2014/9/4    热度:201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50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否。”

  因为释迦牟尼佛前面把众生相破了,把色相破了,把布施相破了,把福德相破了,把如来的身相之相破了;一切皆空,进入空有不二之法;彻底的超越意识界,言辞道断,进入自己的绝对的一真----真如实性;须菩提为什么要问这句话呢?须菩提这里还是有个疑问,众生执指为月;不能见到如来真实所讲----真如实性,还没有断尽他的无明和细惑烦恼;只能粗略知道怎么回事。比如前面如来讲:度一切众生无众生可度,也就是说不离相不住相,希菩提现在问,证明他内心深处还有一些微细的烦恼,一些微细的疑惑,习气(执相的习气)。不,没有当下乘当。释迦牟尼佛讲法希菩提经过观察真的空寂现前,三轮体空,人也空了,相也空了,能所双亡,三轮体空;这个时候他认为众生还在著相,所以很难信受到真实体,所以就问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颇即多意,多不单指法会中人,而且指向以后无量的众生;“众生是不是都能懂呢?”须菩提问这样的话:“我听得懂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无量众生是不是听得懂呢?”“莫做是说”世尊堵住了须菩提的嘴,这句话问出来令众生大为惊讶啊,须菩提本身是表空生,连须菩提都问出这样的话,那多少众生有疑问呢?比如在座几十位中有一位最智慧之人站起来说“这么多人是不是听得懂呢?”众全惊讶?就会想是不是我们还有什么疑惑呢?世尊说“莫做是说”这样说对众生没有什么好处。“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如来无所来无所去,为什么还有个灭后呢?灭后不是有灭,有灭就有生吗?有生有灭还叫如来吗?确是有很大的疑议。

  何谓“以此为实”学佛人应该如何“以此为实”?

  大家要注意到“以此为实”,释迦牟尼佛说法,大家要以此为实,众生往往不以此为实;无量的众生每天是嘴巴上看佛经,行为上看佛经,但他的心跟佛经不相应,都不以此为实,就是说实跟虚、真跟假大家都要看清晰,比如众生为一点小事情就跑掉了,不以此经为实,以假相烦恼为实,他就会跑是不是?以真为实怎么会走呢?我们这一点点小小事情都解不开,这么珍贵的一部金刚经我发了心跟大家来讲,但众生不以此为实,以假为实,众生都是以假为实,经典不能相应故,真正的相应了会怎么样呢?道与心相应了,法上无住,道上无住,心无住则法就无住,心有住法就有住;心有相法就有相,这个是个因果关系,因果体空,但相上不空;因果的体是空的,如果相上空就是断见;现在我们感召的这个相都是有住之心感召来的,都是一种果报,但是相上如果你不住的话,你心就无住,心无住就相无住,清净心就自然尽虚空遍法界,如果心上有住相上有住;心量大就相大,心量小就量小;不管大也好小也好都是有住之体,只要你有住即妄识生,就有生死;有住就有三界,有住就有六道轮回的显现,你就迷失了自己的智慧,迷失了自己的觉性,你就向妄的地方越走越远,与真实不相应故;你的妄识不断地辗转,我们的心量不可能越来越大,除非你闻到佛经闻到佛法。在自然之中,一般人心量是越来越小的,果报是不可思议啊。如果我们在山顶上可以看到虚空很大,如果在一个山岰里虚空很小,这是跟果报方面很有关系。我们常常住在山里面有什么好呢?清净,这就是你心里面的果报;相上的果报,你为什么获得清净地呢?这个清净地的相也是你在过去有住清净相里面所得;因为你有执著的清净相,产生的果报就是清净,但是清净的本体是无相的,外面的法界是没有相的,但是你心里面执著有住心了,就相生了,所以下辈子继续转。所以相本无生,你心本无生,心本体是空的,相本体是无,没有的东西你要转有,心中就有执妄见有住,有住就有相,有相就有住。

  心无住即解脱,不习惯无住只好习惯六道轮回;解脱说快快说易易

  不管是善人也好圣人也好,凡夫也好菩萨也好,如果了解此相无住,此相是空无分别,你心就无住,心无住则清净就解脱。所以说解脱说快非常的快,不管任何一个人一旦懂得这个道理,“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到这部经典你的善根已经很大了,何况闻到这部经典你的善根不大也变成大善根;经典上讲,见此经者,如见宝塔,宝塔是法身,法身尽虚空遍法界啊,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这本书,离言说法相,即是真如实相,此观想,它是一体不二的;你要深信这本书就是离言法身,是法报化身一体的,这本书就是佛,佛是无相的,报是有相的,但是它是变异的,它随众生心产生种种的变化。所以我们应该以此为实,所有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以此为实。

  这个此就是“持戒修福”为真实,持戒就是无相的意思,修福,福就是相,相上无相,无相而相,以无相心修学福德,此福德广故;以有相心修学福,福就狭了;所以我们要以无相心持戒修福,要以此为实,我们要以持戒修福的心来学佛,来求福求慧,有求福求慧的心;慧就是持戒,戒无相故;以戒为根;我们所有的善法善根都是来自于戒体,所有微浅的善法都是来自我们的戒心,菩萨戒里面讲叫做金刚光明宝戒。什么叫金刚光明宝戒呢?就是持一戒,一戒是什么戒呢?就是心戒。在色界天都是讲心地;在此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里面讲戒;有戒体才称为戒,没有戒体就不叫戒了;无相戒就是心;一切善法来自于心,一切善法来自于戒,以戒为师就是以心为师。戒是什么?是无相戒。慧是什么?慧是无相戒。无相戒能生诸法,一切法都是无相之光明,有此善法才能生。比如恶法,你看的是恶法,如果你不生相的时候那就是善法;为什么呢?因为此相无善无恶体,你看到外面的一切东西,只要你不著相,善恶不生,就是你的心光;心光就是你的一念善根在;人家杀啊做好事,一动念还是证明你有觉性,你这一动念是善是恶呢?不是善不是恶,分别以后才有善恶,不分别之前你看到的一刹那的那个动念,那个念是什么?那个念就是觉性也是本觉也叫闻性,觉性对外面的相产生了分别转为识,始觉迷失本觉,如果你在那里不起分别,哪会转为识呢?你的觉性是你本性中的光啊,但分别以后就转为识,你不管在外面如何分别如何执著,但是这个念还是没有善恶的,就象无论多少云彩多少黑暗终究还是遮不住太阳的光明的;这个善恶的分别不是来自于外面,所以我们回归自己的觉性是很快回归本觉,问题是我们迷失很远很远了,于迷局中不肯回来。你静下来观察,你的一念是没有善恶的体,这个时候善根就出来了,所以:有智慧的人是抓住这一念的善根,而不是抓住善恶的分别相,外面没有什么善恶之相,善恶来自于你的分别妄识,善恶是你分别的识里面出来的果报,而不是外面的任何相或其变化;大家看到的所有的善啊恶啊都是各自的分别。有人讲了,明明是善是恶吗,怎么会是我的识里面的善恶呢?我问你别人在打架的时候,难道不是识在动,没有识难道会打架吗?不还是一个识在起作用吗?如果双方都抓住这个不善不恶的体的时候,他哪里有打架的这个体呢?因为打架是大家都抓住了相,才有吵架的这个体,如果大家都不执著于这个相,就没有吵架的这个体了;所以每个人吵架的原因都是因为抓住了善恶的分别相;而不了解善恶的一念善根是来自于何方。我们受菩萨戒的时候,为什么讲孝名为戒呢?因为你这一念骂别人的善心都是来自于戒,就是来自于佛啊,以佛为师。我感受到我骂别人的时候,一念回光返照,哎呀我怎么骂别人呢?一念生相也是闻性本觉体啊,一念觉的善根也是佛了,因为我起善恶分别的这一念还是来自于我们的戒体啊,所以证明佛永远不离开我们的念。如果你知道这个道理,你就会感恩孝道?什么孝道啊,就是回头,你回过头来戒体就得到了;然后守住这一念,就是戒相,善法就是戒体之相;不生分别是谓真戒;如果你生分别都犯戒;对相的执著都是犯戒的行为,。所以这个修行说难也难,说易也易,说难的话放弃分别好难啊,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啊很难放弃的,但是呢说易又易,一回头即是。为什么学佛先要感恩呢?要谦虚要恭敬呢?其实对戒恭敬就是对你的自性恭敬啊,我们讲自性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讲戒我们知道了;我们的一切善法,我们的一念都是从戒中生;所以感受到我们离不开佛,佛在哪里呢?在我们的心体上,我们的心体像大地一样,每一个众生都是一个心体;每一个众生的念头都在那一念戒体上面。所以戒是一,但每个人种种所有的念都是依戒而立,戒是我们的根本因,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性体。信为道源功德母,要相信啊!戒体不是你争来的,不是你做来的,是我们的因地、我们的心地啊!在我们的心底深处,我们虽然没有看到,但是我们现在的念已经与戒同体了。我们找不到看不到那个心地,那是无相啊,不可以用有相去观之,你看到的还是你的相啊;那个是超越言辞,不可以用眼耳鼻舌身意来分别出来,不能用见闻觉知来觉受的,彻底的超言辞、断四相的。这个时候,你就不要找他了,你找什么呢?你就找你那个一念就可以了。如果佛不现前永远是一种抽象学佛。或者说你讲得天花乱坠,我又看不到佛是什么样的?佛哪能看呢?哪能见闻觉知呢?那个念就跟佛在一起,你找的佛就是念,以此为实你信不信啊?其实你知道了动善恶的念,你就要感受到佛了,这个时候你就找到佛了。这个时候你彻底的把心静下来,你知道那就是佛住的地方。你悟到这一念的时候,就知道以此为实。不要把自己迷得很远。

  佛告须菩提:莫做是说。此有二意:一者不轻后学,即使佛法过2500年后(未法之首的500年),也有众生持戒修福得闻此经,何况现在呢?二者不轻善根,你要知道闻此经典者,“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其善根早已不可思议了,怎么能够对其有疑惑呢?这种不可思议善根怎么可能不解脱呢?般若在哪里?般若就在求福慧的体上边,就在持戒上边,只要你修福修慧,你就已经与般若相应了,那为什么不能解脱呢?因你有相住生心故,有住心相一除你即解脱;你闻到般若,不持戒,不修福可不可以?绝对不可以,因为般若就在这个体里面;离开戒离开福没有般若可得;因为戒是无相,福是有相,离开有相偏空,离开无相偏有,如果有相无相互相生离的话,那就没有般若可得;那完全是外道之见;所以戒、福、般若三位一体;绝对是一体的;般若是什么?是父母,佛陀的母亲能生诸佛,所以好多祖师讲金刚经是佛母能生诸佛;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不是佛法;闻到这部经典,如果你认为他是佛法,你就变成一个住见;如果你闻到这部经典你无相了,无住了,一切法皆是佛法。如果你无住,这色声香味触法全是佛法,如果你有住,就全部不是了。如果你执著于这部经典,那就变成这部经典是佛法,那佛法不就有相有执了吗?有住了就有生灭啊,有生灭就不生佛法。

  所以大家应该悟道,金刚经相不是佛法,但金刚经能生佛法,能生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中出;此经不可住。大家可以会一会,这部经真是不可思议啊。到今天怎么还能舍戒舍福而去求道呢?所以这里佛特别告须菩提“莫做是说”,莫轻人们的善根,有此善根者,闻此经典者必得解脱啊。

  我们总认为金刚经是为发大乘心人说,是利根人之所闻,非我等凡夫愚钝之人所能闻信修之。其实金刚经是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说,是为持戒修福的人而说,所以我们现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持戒修福都能与金刚经相应;你肯不肯信?肯不肯无住?什么叫无住,你持戒了,修福了,你有戒体当下就是无相,你有福就是五福现前。

  世间五福:一者智慧广大、辩才无碍,二者名声远杨,三相貌俱足,四财物俱足,五寿命长久。你现在的有相和你过去的这种有相求福的心是一不是二;过去的心即是现在的福相,此相就是此心;我们的心与相是一是二呢?是一是错,不能说这个相就是我的心;是二也是错,心相一体,心是相的性体,相是心的境界,此心此相分开来就变成识、变成妄识;你执著于一也是妄识,你要是认为相是二,有对立的有个心存在,有个对立的相存在,二个是分开来的,中间还是个妄识;二个都是在妄里边。他说非一非异,不是一个也不是二个,他是一体,是个体相。你说这个杯子它是一还是二?说一,他有玻璃有形状,你不能说玻璃就是茶杯子,为何很多玻璃不说是茶杯,只说这个玻璃才是茶杯呢?当然也不能说茶杯就是玻璃;二相皆妄。它一个是讲体,一个是讲相,一个讲性,一个讲德,现在他为一体了,那么说我们的妄从哪里来呢?我们为什么有这个烦恼呢?烦恼就是你把相分开来了,你的心是心,相是相,对相执著了;产生了这个识,这个识叫做妄。所以你这个识在哪里呢?不在里面也不在外面,不在心里面也不在相里面,在哪里呢?不可得的东西。了不可得你非要有干什么呢?但是我们众生就不知道,总认为我们这个识在心里面,在相里面,识是了不可得的东西,(法师二手啪的一下,发出声音说)你说这个声音在哪里?在这只掌还是在另一只掌呢?他怎么不出来呢?声音是了不可得的;是经过缘起的,缘断识就断;我讲话有缘在声音还在,如果没有缘声音他就消失掉了;就象火一样,火在烧,柴有湿气就烧不起来,没有缘啊,有柴有空气有火种种种缘起才可以。你说这个火从哪里来?从木头里出来?从空气里出来?烧完了又到哪里去了呢?所以火他无来亦无去,众缘合和,缘在的时候,他好象有,缘不在的时候,他又灭掉了;我们的识在哪里呢?也不在心里边,也不在心外边,也是缘起合和而已;缘起是了不可得的。像空中花,花在哪里呢?众生讲明明有吗,不就是有一个花吗,我们确确实实的看到了吗?你仔细的看看花在哪里?哪个地方有花呢?你找不到的,因为花是个缘起体,实在是没有一个真实体。像山:你把树拨过来没有看不到山,你把石头翻过去也没有山体,山在哪里呢?我们总认为有个庐山,在记忆里面记下了这个庐山;后来看不到这个山的时候,思识里还一个山在告诉别人,这个山叫庐山呢;山也好花也好只是一个名言而已,阿罗汉就执著这个无住清净名言了;他知道这个山是空的,这个名言还是不肯放弃。所以呢:这个名言也是六道轮回的生死妄体;这个识也是如此,它不断,就不能证法性,也不能成佛;也不能做菩萨;阿罗汉就住在这个名言上边,而我们呢?不但在名言上边还在攀缘着住相,人家名言空掉了,只是个名言而已;但我们呢还对名言住相产生强烈的执著,我们还不知道这是名言呢?

  众生对立了产生了识,识产生了我见,这个识是我,我住,有住生死即立,有住之心建立有住之相,善得善,恶得恶。我们人道看到这个相看到虚空,都是因为我们的识的分别,并不代表实相,在实相与我之间加了个我识。我们的心在哪里呢?我们的心就在色里面,色就在我们的心里面,色心不二;你看到的颜色和我们的心是不二的,我们无住心尽虚空遍法界,我们无住相也是尽虚空遍法界。识到哪里去了?跑到外面去了!你这个识假即妄,知道妄,不要管它了,是妄的东西你管他干什么呢?你就直接到你的无住体,你就知道原来尽虚空遍法界,就入到法界相里面去了;超心识入到法界的体,你就知道色心不二,色心之外,再也找不到一个真实的我的存在。在放生文里讲,明了即解脱。一旦你明了这个体,就无住了,你识没有了,就无住了,无住体没有了,你心遍法界了,自然色庄严声香味触法皆庄严,变成智慧之身了;法报化身自然显现,不管是世俗的任何人求这个五福,世间人求五福我们出家人也有五福,出家人的五福他是由无相五福,首先他有戒体,无相啊;无住啊。在无住的时候,你相貌庄严,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的法身相、报身相、化身相,化身相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报身相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无分别心,绝对的庄严,身心不二。你体会到这个色的时候,那一刹那就是报身。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相,就是如来的化身,他是无住的,我们是有住,有住对无住,它是一体的。我们是有住,所以不识如来,因为我们看到真实如来无住之体,所以如来就在我们现在这觉的一念里面。所以我们看到的全是佛。我们有住,就看到佛不认识。如来能看到我们,因为我们现在一切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如来无住之体,所以如来现的三十二相都是我们的心里面出来的。其实他是以无住而得,不是有住而得,有住那三十二相绝对不会圆满。因为是妄识啊,有住就有妄识,有妄识就不叫三十二相,因为不能尽虚空遍法界故,不能得心故,心不遍法界故,色声香味触法七宝如来不现前故,不能建立众生一个体故。所有众生能见一体,每个人都看到这个色,我现在看到的色,你现在看得到吗?你看不到我的心,当是你可以看到如来心,因为如来心是一啊,但是众生心是虚妄的。所以你也看不到我心里面看到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你心里看到什么,所以我们两个有障碍。因为你有住就有障碍,所以我们之间为什么不能够通达,因为有障碍,就是有妄心在那个地方。那我们跟如来有没有障碍呢?如来无住无取无舍,无取于有住妄心,无舍于无住平等相,所以如来跟我们众生是没有障碍的,我们跟如来也是没有障碍的。

  修福与修戒大家都具足了,但是呢有住和无住我们自己去分析吧,每个人用心去会吧。如果你会到金刚经,那你跟佛是没有差别的。如果你会不到金刚经,你就住吧,你就住在生死里面,你就变成世间五福。你有住心就是看金刚经,你还是世间五福。如果你看了金刚经,生了世间一切相无住之心,你就出了金刚经,生诸佛法,那你就变成无住之体,那你就是佛。所以金刚经非常重要,我们要舍去生命来闻到这部经典,你才能得到无住之相,得到佛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相,三十二相,法身相、化身相、报身相。如来名声远扬,他的名声尽虚空遍法界,与一切诸佛心心相联,所有的佛就是我们众生的自性,它是不二的。众生要别人知道他、称赞他,众生就很高兴,其实不知道,赞美他的因一念,名声跟我们的过现末来心是相应的,是一不是二。其实你见到这个体,就是见到你自己的自性而已,性相一如啊,心跟相是一不是二。你不知道无住啊,所以你有住,还认为真的有个对方在赞美你,其实哪有对方在赞美你呢?赞美是相,心是性体,性相一如,此相就是此心,此心就是此相,所以别人赞美你这个荣誉是一,佛就知道了。他修尽虚空遍法界的这个体,所以诸佛赞美的时候,十方诸佛和诸佛是同一体,所有诸佛的荣誉都是一体的,所以性相一如。

  寿命跟寿命是一体的。我这个寿命,活了一百岁,认为我活了一百岁。其实一百岁的这个寿命和我的心是一不是二,哪有什么我活了一百岁呢?他的寿命短,他的寿命长,长短的都是跟我执这个相相应。无住的时候你寿命就永恒了。无住之心跟无住的寿命是一样的,所以如来有无量寿,哪一尊佛不是无量寿呢?因为他无住当然是无量寿,无住寿命就尽现在过去未来,是以无住心而得,你有住就得不到无量寿。所以,无住跟无量寿是一不是二,就是性相一如。

  财富亦如是,你以为你真的钱很多啊,你的钱财也好、寺庙也好,跟我们的心是一不是二。因为有住,你就认为你修了一个寺庙,别人没有修寺庙,或者我家里是百万富翁,你家里没有钱,互相嫉妒,互相瞋恨,都是因为执相了。我们修金刚经应该怎么修呢?我们修金刚经的时候就应该知道,啊,原来此相就是我心啊,心相一如,你这个识就无住了,将来你的财富就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无尽的宝藏就被你打开了。所以佛陀无相如来的宝藏全部打开了,全部掀开他自己本来具足的功德。只要你无相,你的宝藏就开了。如果你有相,有我执,就有一把锁就锁起来了。一锁起来就是妄见,妄见就什么都没有。妄见就是你在边上得了一点而已,就像水里的月亮,什么都不是,你就得到一点余福啊。就像太阳光照在你身上,一点点暖的感觉。你感觉自己得到很多,就叫边地疑城。这个就是我们的妄识里面得到一点感受的快乐,那种快乐都是妄的。所以世间所有的快乐、所有的财富,是在有相中求,有相就有妄,所以你的福报一定是妄的。所以佛陀的这个功德,并不是求来的,是无住之心而生起来的。因为无住故,他所有的功德就显现出来。所以,他现前的修福得无住体,只要他无住,他现在持戒就得无量无边的福德。持戒为行,是行门,也是忍门。为什么讲持戒,不讲布施呢?佛陀讲的时候是讲般若,行般若智慧。对众生讲布施,布施统摄六度,没有般若布施就是福报,有般若就变成功德了。般若无住啊,你无住的话,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它都得到福报。一个布施可以得戒的体的圆满,也可以得到禅定的圆满,可以得到忍辱的圆满,也可以得到精进的圆满。持戒是福啊,是福的体。布施是得福的用。比如用勺子舀水,这个勺子是布施,这个水就是福,福是最重要的。持戒是无相的,布施也是无相的,无相之福是尽虚空遍法界故。只要你是无相修一切善法,都像华严境界重重无尽的功德都会显现出来,并且一功德具足无量德,一德具足无量不同的德;一世界具足无量世界,而无量世界显现在一个世界里面。比如,不杀生可以具备不偷盗功德,不偷盗可以具备不邪YIN德功德,不邪YIN可以具备不妄语德功德,从体上是这样的。五戒的五种功德互互相摄。就是说,你不杀生的时候,所有的众生的五戒的功德都在这个不杀生的体里面,所以你不杀生能得五种德。不偷盗的时候,五戒的功德在不偷盗里面。不邪YIN的时候呢,五戒的功德都在不邪YIN里面。一切功德都是互互相摄。如果五戒你都持了,那个是不可思议重重无尽的华严境界。杀盗YIN妄酒代表身口意,四十八戒、二百五十戒,所有的戒都不能离开五戒,五戒不能离开身口意,就是十善法。如果你把身口意解决了,所有戒律就解决了。

  可看出我们无住相而持戒,无住相而修福,圆满的地方。佛富有恒沙世界,贵为人天师表,他的德行感召于三界。所有的王都要来礼拜他,恭敬他,尊重他。他成佛的那一刹那,天人就知道了,他的光明唰的一下就到天上去了,十方世界都皆震动。但是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呢?佛是知道的,我们不知道。像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些吉祥之像,可能都有佛在他方世界成佛呢。比如我们的福德,色声香味触法,佛陀都在这里面。

  “莫作是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众生,不要害怕,不要畏惧,不要生退缩之心,要生起持戒、修福、勇猛精进的心。什么叫勇猛精进啊?第一,持戒修福。第二,了解金刚经,得到以后心中安住,你的自在现前,无我现前,这个叫做精进。精进不是叫你去干苦力,不是痛苦的一件事情,越是精进的人,他越自在,越解脱。越是不精进的人,他越是痛苦,越是烦恼。我们世间人把精进当作一件烦恼痛苦的事情,他就不知道精进是一个解脱自在的体。有的人一听叫他精进就觉得自己已经够累了,还要精进!你够累了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苦呢?是因为你妄心在作怪啊,所以你不精进,你就有苦存在,你精进了哪会有苦存在呢?

  你把金刚经搞懂了,你以此为实,哪有不自在快乐之理呢?你像我们出家人,像我们出家这么多年,观照力非常的强,遇到一切事情,稍微的一动念,马上就觉醒过来,就是稍微一点执着出来,比如有些事情发生时,噫,我好像心动了一下,马上就感觉到了,内心中的觉醒非常的快速。就没有什么痛苦了,几天睡不着觉烦恼了几天,哪有这样东西在我心里留下来的呢?对我来说,根本就不会留下来。在外面不管怎么样,你打我骂我,最多不要几分钟我就想到出了问题所在,马上就想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啊,学佛时间长了以后,十年、二十年下来,就像我出家接近三十年了,这种观照力要是不强的话,那不就白出家了!你们将来出家三十年以后,也会跟我一样。所以你们现在有些烦恼都很正常的,因为刚刚出家啊,内心烦恼一时排不开,就老是往里钻啊往里钻啊。你要出家二三十年后,你还是这个样子,那你就完蛋了,那你就白出家了!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一般人常常看金刚经而精进修行,或者只要你在庙里老实的住着,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就怕你跟俗人一样,把家里养个妻子儿女,在外面做个假出家人,那你肯定会烦恼的,那跟俗人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在庙里住着,一定会有成就,何况我们今天在闻金刚经呢!闻到这部经典以此为实呢更不可思议。所以我们要以此为实,要充满信心,不要生懈怠。

  “如来灭后”这个“灭后”的体是什么?般若之经不易讲说,因为释迦牟尼佛弘法三十年中才说般若。我们闻般若和说般若的人,内心中都应该非常的慎重,不要偏于妄执了。就是我现在说般若经,千万不能把佛偏解了,偏解会导致于众生对般若的邪说、邪见,把般若错解。很多人闻般若经后认为,反正一切皆空,那我杀盗YIN妄酒不也是空的吗?嘴巴上谈空,这边呢杀盗YIN妄酒什么都干,对佛说是不要执着,什么事情也不做,说什么都是空的,这跟般若是不相应的。阿罗汉也住在清静无为之中啊,把阿罗汉当作般若之说也是错误的。阿罗汉都不能真正通达于般若空性,阿罗汉也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啊。因为阿罗汉还有无明妄识在,他记住了名言,法上清净心的执着,他把般若法看在心里面,认为我修般若法证到果位。他说苦都是空的,是无常的,是无我的,寂静的,他心里面抓住这个体,认为是寂灭的,确实得到一种安定,得到一种清静,但是呢他不舍法。他一旦舍了这个法以后呢,把无常舍掉,把空无我舍掉,把涅槃舍掉以后呢,他内心马上就惊恐,这时候呢就很痛苦了。所以呢,他不舍这个名言。这些阿罗汉由谁来度呢?释迦牟尼佛或者十方诸佛来度,菩萨也度不了他。

  般若的抉择就在于持戒和修福。对持戒修福不感兴趣的人,或者认为除了持戒跟修福之外另外有般若可得,此人为邪见。所以我们思想里面要有一个定解。一般人把持戒跟修福当作是执相了,认为另外有般若可得,属于狂见,这样的人非常多,在网上很多。在这边不持戒不修福,在那边谈空,谈妙,像这样的人你跟他谈什么呢?只有先令其持戒。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先令众生持戒修福,然后再讲般若,这样才相应。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众生有疑惑啊。这个灭是对于报身跟化身讲的,如来是对于法身来讲的。如来法身是不生也不灭,不来也不去,不取不舍是名如来,也不是有也不是无,也不一也不异,不增不减,是彻底的性空如来藏。如来不可思议境界,不是用我们的见闻觉知所衡量的。它超越了我们这个意识,不可思议的境界。报身跟化身有灭有生,菩萨见报身,报身在菩萨心中,报身有生有灭是对菩萨心生灭体来讲的,并不是报身有生有灭。法身只有佛跟佛知道,菩萨也见不到,有菩萨的名词都见不到,只有法身与法身会之。化身只有众生能见得到,众生见不到报身和法身。所以有生有灭是对于众生心来讲的。化身有生有灭吗?那是众生的心。报身有生有灭吗?那是菩萨的心。其实法报化都是没有生没有灭的,因为它是无相体啊。你说色有生有灭吗?色有生有灭那我心不就有生有灭吗?心跟色都是无相体,只有妄识有生有灭。

  如来见到都是一,不是二,没有什么生和灭。如来是一相,如来是没有生和灭,法报化是一体的,是体是相是用是一体的。看到生灭是菩萨和众生的心。比如灵山会上佛菩萨,释迦牟尼佛已经圆寂三千多年了对菩萨来讲,那个境界还在。为什么菩萨看得到,众生看不到?因为那是报身在那个地方,众生只能看到化身体。有住就有灭,众生就看到释迦牟尼佛八十岁圆寂。如果你真正是菩萨,有一天你证到了报身庄严,你就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还在那个地方讲法。你可以看到华严报身境界,还可以看到西方极乐世界报身庄严。

  大家想一想,如果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了,法身报身化身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不生也不灭。西方极乐世界无极之身、虚无之体,这个虚无就是报身,是给菩萨的;这个无极之体是法身,佛跟佛会的。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那是化身,为了利益众生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化身就在报身里,报身就在法身里,法报化是一体,都是不生不灭。生灭是因为众生和菩萨的建立。

  他的示现有几种意思,法身是不生不灭,是究竟的境界,只有佛和佛而会之。但是报身跟化身为什么在众生和菩萨心中生灭呢?因为众生有生有灭,其实都是众生的知见而已,是为了我们众生方便讲说。

  第一个意思是说生灭体示现,是为了令众生警觉故,知道佛法的珍贵。如来出世一次很难,在人寿三千岁的时候迦叶佛出世,在人寿八十岁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人间,到了人寿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弥勒菩萨出世,所以佛陀出世稀有啊,他要是不入灭,众生不知道稀有啊。众生执着于相啊。菩萨执着于报身也是错的,众生执着于这个化身,三十二相也是错的,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经上讲,菩萨庄严佛土否?这是讲报身,断菩萨的生相。可有身相见如来否?这是断众生的生相,断众生有住的知见。我们这个住是很微密的,不是说一断就全断了,我们粗的可以断,我们粗惑烦恼有八十八品,细惑烦恼有八十一品,无明烦恼有四十一品,不是说一断就全部断了。那个粗相断了,只能断粗相证须陀洹、斯托含,细惑烦恼断了才证阿罗汉;你把无明断了,断一分无明就证一分法身。这个无住之体,如果一断全断,一空全空,那你这个人肯定是像六祖大师再来一样,是佛的示现,是古佛再来。如果你要能勇敢的当下承担这一念,那你是不可思议的了。我们尽量的也能发这个心啊,听到这个法以后,我要做如来,我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发起勇猛之心,断除自己的那个妄念,用智慧来研究金刚经,心会到金刚经。当下的发心很重要,你要做佛很重要,不住妄很重要。你老是说,反正我也不能做如来,反正我烦恼也这么重,我就不管它,你老是以这种心来住着就没有办法了,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办法。在这里可有看出,阿弥陀佛为什么要进入涅槃就是要度菩萨。释迦牟尼佛涅槃是度我们这些有住的众生。不涅槃这些众生都成不了佛啊。所以报身要涅槃,度菩萨故。法身没有什么涅槃可言,无众生可度,无涅槃可得,法报化都是圆满的。一刹那时间就是一念,法报化的名字都没有了。所以我们要感受到佛法的珍贵,在我们的化身体里面。从我们内心中感受到,我们是佛前佛后难,佛陀涅槃了我们才来到这个五浊恶世,难道你还不悲伤吗,不痛苦吗,难道你还不伤心吗?要内心中感受到佛法的珍贵,彻底的放下世俗的万缘,好好学佛。

  第二个意思是,令人知道要见如来而须用功故。因为众生想见佛啊。金刚经断疑生信,因为阿罗汉看到佛陀那么相好庄严、清静自在,心想为什么我就没有呢?看到释迦牟尼佛那种四大威仪心中无牵无挂的状态,而阿罗汉内心中都有执着啊,众生也感到为什么自己心就不安呢,也想跟佛一样解脱,心中有非常强大的渴望之心。所以如来在世的时候会令众生更加发心。也有很多的众生常常依赖着佛,比如阿难尊者多闻第一,到释迦牟尼佛圆寂的时候还没有开悟,因为他想就依靠着佛、跟着佛。有的人讲,师父,我就跟定你了!你有这个相就麻烦了。释迦牟尼佛要是不涅槃就麻烦了,这些众生就依着他,抓着他衣服不放,就像夫妻一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丈夫好你就好,丈夫不好你就不好,那你嫁了一个好丈夫一辈子很幸福,嫁了一个不好的那你一辈子很痛苦了。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往往佛在世的时候就抓住佛的衣服不放。但是也有人发起勇猛之心,他老是在问,佛陀这么相好庄严,佛陀的这种清静,佛陀的那种四大威仪具足,为什么我没有?他不断的在想,要得到这个体,要得到他内心的东西,不是得到看到的这个相就可以了。现在也有依赖的,得不到的时候也就放逸了,有的禅合子参念佛是谁,参到后面没有力量了,到铜墙铁壁面前就过不去,没有力了,就这样过一辈子算了,就依赖着这一念。不知道,一念法无住就过去了!很多人就是过去不了。我们念佛的人也是这样,刚刚出家的时候勇猛精进,念到后面皮条了,就这样很无所谓很随便的念一辈子算了,念阿弥陀佛念到后面自己睡觉了。我感觉到我到现在还是勇猛精进,我的心里面我的意识里面不断的在精进,人家观察发现常福每一年的讲法都不一样,不是十年前讲这个话到二十年后还讲这个话,我绝对不会这样讲的。我今天讲金刚经,我下次还会讲一次金刚经,我感觉到我找到金刚经的感觉了。所以我下次再讲一遍,肯定跟现在这次不一样的!

  我如何体知如来的清虚境界?

  我一直有这个上进之心,大家有没有这个上进之心?你要像我这样,出家三十年不退心,还一直在精进,现在很少能找得到了。你能碰到一个不退的人,这种机会是非常少的。有的去搞庙去赚钱,就这样停止了,没有进步了。你看我还可以精进,一般人学到一定的时候他思想就停留在那里不动了,没办法精进了,不能够达到佛陀的这种顶尖,不能够超越自己,亲见于佛,进入到佛陀的清虚的境界中去。我们这个次第里面很多很多的,我们破粗惑烦恼、细惑烦恼、无明烦恼,这里不断的证,这个相越来越明显,不是说离开这个地方寻找什么。就是你现在看到的相是粗的,然后呢看着就细了,慢慢破无明的时候,越看越清晰,到最后面你自己没有了,这个世界就是清静圆融,然后你就融到法界一体示现,你到哪个地方都是清静无比,圆融无碍,但是呢还是在当下,不是说到了一个另外的什么境界里面去。就是你越来越明了,佛法全部显现出来,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佛法就现前了,不可思议。

  第三,如来法身不灭,只要用功皆能见到。因为如来法身不生不灭啊,报身已经灭了,释迦牟尼佛已经圆寂了,我怎么用功我也见不到释迦牟尼佛了。而他的法身是不生不灭,就是常住,是故我一定能见得到。报身佛法身佛是一体的,只要你用功就能见得到。所以菩萨用功也能见到圆寂后的法身,所以也能见到释迦牟尼佛,到时候呢,一切皆当明了。只要你把金刚经搞懂了,你一定可以。

  “如来灭后”这个“后”是指五百世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后五百岁是五个五百岁,就是两千五百年,也就是正法、像法跟末法,各一千年。如来灭后的第一个五百岁、第二个五百岁、五个五百岁之间有持戒修福者,皆当解脱。第一个五百岁是叫解脱坚固。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是第一个五百年,众生修行他那个解脱体非常的坚固,他善根具足啊,智慧大啊,定力很强,止观的力量非常强。慧来自于定,慧就是心,法界止于心故。整个法界为止,止于心故,此法界由心生,就是慧。此法界是智,此心为慧,心能观法界实相,能生定,叫智忍。法界能会于一心,叫做慧。这个智慧二字也是止观之体。心跟法不二故,与慧相应故。定境现前,解脱坚固。解脱有五种,法身解脱、报身解脱、化身解脱,解脱,知见解脱、这就是佛。第二个五百年是禅定解脱。禅定解脱也是一种善根啊,因为有止就是福,十法界会于一心啊,有慧就是戒体,戒是无相。他戒福具足,所以这样的人一闻到金刚经,他就解脱了。禅者是心,定者意也,就是法界定不定相境界,禅定能得种种三昧,能得戒啊,清静故。止可以得福,定可以得慧,所以禅定也是正法时代的。因为解脱跟禅定,一个讲定,一个讲慧。禅定是解脱的定,解脱是禅定的慧,它两个是不二的,它都是正法时代,一千年。他们闻到金刚经,就度一切苦厄,照见五蕴皆空,对他们来说非常快,并且这种禅定解脱非常的坚固不坏,不会随意的被外面的恶魔干扰,不会被一些邪知邪见所摧毁。再次,是像法时代,叫做多闻坚固。像龙树菩萨、世亲、昙鸾都是多闻智慧,但是他是像法时代了,还是有一点障碍,不能同与佛那个时候的智慧与禅定啊。多闻有偏执,有妄执的显现。就像你家里有很多金子,我去给你数金子,不能代表就是我的金子啊,我只是给你数金子而已啊。闻而不思、不解、不修,这是多闻。现在那个佛学院学习都叫多闻,闻了以后不去修,不修有什么用呢?闻一定要深解意趣,不解就没有用,跟戒不相应,跟福不相应,都是错误的。你在相上不建立无住,那不就着相了吗?有法的执着也是错误啊,都是叫多闻。所以我们看经的时候,闻到要念思要修。我们现在讲法就叫闻,闻而不善思,不去观照,实相不能现前,这个闻就变成世智聪辩了,就麻烦了。能闻到能得到一份清静还是不错了,就怕你烦恼不断,妄心不断,烦恼俱生,名利照样去求。以你这个小小的世智聪辩,以你小小的记忆力,记下了很多的佛教的名词,来跟人家去讲,为求名利故,那就麻烦了。当然也是有一种善根啊,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用啊。但是呢,当时的多闻坚固,绝对不是我们现在的多闻,我们现在叫斗争坚固啊。第四个五百年叫做塔寺坚固。建造寺院,像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当然那些人都开悟了,都有大善根在,建寺庙没有关系啊。像我们这些人建寺庙,把心就建乱了。在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建寺院的,后汉建白马寺,过去是朝廷的一个官府,过去叫大理寺,一般是出国或国外的人来办事情的,办理国外的一些公文啊。把这个大理寺就交给了佛教,所以佛教开始有寺院的概念。所以寺以前不是佛教的专用词,后来就变成佛教的专用了。白马寺是应该是中国第一个寺庙。白马寺后面就是东林寺,东林寺在东晋年代,384年,后汉之末东晋之初,当时叫东林精舍。东林寺前面有个寺庙叫西琳寺,西琳寺比东林寺还早七年。道安大师也是后汉东晋年代的,东晋年代那个时候也有寺庙。到马祖的时候那就到处建寺庙,在我们江西就建了四十八个丛林,并且每个丛林都有一千个出家人在里面,到处都是出家人。中国在梁武帝,魏国,那建的寺庙很多了,到处建丛林,五里一庵,十里一寺。释迦牟尼佛圆寂八百年以后,阿育王(孔雀明王)不是建寺,是建塔。出家人在哪里上殿呢?不是在大殿里面上殿,是在塔周围转,绕佛塔。出家人在周围建一些小房子,住在里面,或着住在树底下。那时比较原始化的,在塔底下修行。中国的大雄宝殿,其实就是那个时候的塔,出家人就在塔外面修行。所以不要无缘无故的跑到大殿里面去,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无事不登塔,没有事情不要往大殿里跑,你在大殿周围转是可以,不要往里面跑。因为它过去是佛塔啊,大殿就是上殿的时候才进入,平时是不进去的。大殿是不轻易开中门的,开边门就可以了。西藏在大殿周围搞一些转经筒,然后大家在周围转,绕塔。我们汉地人常没有事跑到佛面前指指点点,这个佛好看,那个佛不好看,不但增加你的妄见,还增加很多过失。过去人看佛的时候,不敢看的,因为是佛塔啊,他内心生出无上的恭敬,站在佛的面前头是低着的,然后低着头在佛面前转,然后在那里顶礼啊,然后退着就出去了。我们到庙里去动不动就抬头东看西看的,一点恭敬心都没有。佛像都是一样的,我们应该生恭敬心,不如在那里礼拜一下,到周围看一看祖师大德的修行。现在修塔修寺庙变成一种形式化,过去出家人穿的衣服是表法的,但是我们不知道什么叫袈裟。一切都是表法,我们要跟表法相应。比如点灯,为什么要点灯呢?灯是智慧之体,代表智慧产生,我们心中的智慧要像这个灯一样产生。如果你嘴巴上说说,其实内心中对智慧一点都不感兴趣,那不是变成名相了吗?这种名相有什么意义呢?既然是表法,我们要跟表法相应,所以很多表法跟我们心不相应。比如寺庙前面是山门,什么叫山门,山门是代表苦,因为众生有苦啊,所以接引的地方,把众生救度进来。中间是天王殿,苦从哪里来呢,从集而来,就有天王殿。集后要修道,要灭,就是大雄宝殿,它是灭的体。后面是藏经楼,就是你心中具足无尽的宝藏,就是说,你把苦灭掉了,你的宝藏就显现出来了。就是苦集灭道法。所以寺庙修四层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增加多了。现在人修塔,七层宝塔,还有修九层宝塔,八层是超越欲界到色界,已经没有相了。现在造塔造八层、九层、十三层,完全违背了这个表法的体。塔只能做七层,不管多高,不能超过七层。超过七层进入无相了,到八地已经无相了,无为了。现在人以为越高越好,就把这个表法的意义给失去了,不知道七层之后就是无相了,不可以再修了。所以我们自作聪明,改革佛教,自作主张,把佛塔修个九层、十三层,修到十三层都有。到七层的时候,就超出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到了第八层就没有了。如果修八层都是外道,无相你要修个有相干什么呢。

  到末法时代,第五个五百年就是斗争坚固,我们现在就是斗争坚固,唯有净土成就。这个妄识的这种执着非常的重,不以法为实。所以我们希望在这个斗争坚固的时代,我们能够与法相应,要以此为实,把你的妄见从内心中不断的抛弃,要认真的为法上面来持戒、修行、修福,不要老是以自我为中心,放下你这个我执。南无阿弥陀佛!

----------------------------------------------------------------------------------------------------------------

更多常福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布袋和尚的旁边,常常画几个小孩围绕他,小孩一定是五个或者六个,五个的比较多。五个小孩代表五欲,财色名食睡;六个小孩就代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画几个小孩围绕他,代表五欲六尘一天到晚围绕着他,他不动心,他不受干扰,是这个意思。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