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禅宗青原系下五代的白话诗


2014/9/3    热度:808   

晚唐禅宗青原系下五代的白话诗[1]
  张子开(四川大学俗文化研究所)
  晚唐时期活跃于诗坛的禅宗青原系的僧人,有少部分属于第三代,其余则为第四代、五代的衲子。青原下五代的诗僧,主要系洞山良价、德山宣鉴、石霜庆诸和夹山善会的法嗣。这些禅僧在晚唐创作出了一批诗偈,这些诗作不但内容新颖,而且艺术技巧日臻完善。质地超群的禅宗诗歌,活泼向上,不但在当时即颇为流行,而且对后来的佛教文学和文人文学具有相当的影响,与晚唐日渐阴沈的文人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们应该被纳入整个唐代文学的范围,并得到相应的评价。
  一、曹山本寂的白话诗
  洞山良价的弟子,有云居道膺、曹山本寂、龙牙居遁、华严休静、青林师虔等20余人。其中最为著名的为本寂。本寂之法系,与洞山法系合称为“曹洞宗”。
  曹山本寂(840-901) 据《祖堂集》卷八、《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录》卷一七、《五灯会元》卷一三等,俗姓黄,泉州蒲田(今福建莆田)人。少习儒,19岁在福州福唐县灵石山(一称云名山)出家,25岁受具足戒。咸通年间(860-873),诣良价座下,并嗣其法。住临川吉水(在今江西宜黄),以仰慕岭南曹溪山之故,改吉水为曹山,故而人称“曹山本寂”。未久,迁荷玉山,阐扬洞山的“五位君臣”等学说,学徒云集。天复元年终。敕谥“元证禅师”。日后,洞山、曹山的门风愈盛,遂有“曹洞宗”之称。本寂开示学人以三种方法,即“曹山三种坠”,认为修行有三种境界,即“曹山三然灯”;有“曹山眉目不识”、“曹山法身”、“曹山孝满”、“曹山四禁”等公案传世。本寂着有<曹山五位君臣图颂并序>。其化语的辑本有数种:1、明郭凝之、雪峤圆信编入《五家语录》,名为<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又称<曹山本寂禅师语录>,一卷。2、日本僧宜默玄契校订、重编郭凝之书中的有关部分为卷上,另外从诸书中收集阙遗为卷下,成为二卷本。收入《大正藏》第47册。3、日本僧指月慧印(1689-1764)参照宜默玄契本,删略校订而成《曹山大师语录》,一名《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一卷。收入《大正藏》第47册。4、日本僧金峰从志编《抚州曹山元证大师语录》。慧印、郭凝之编者,也收入《卍续藏》,但略有出入。
  本寂非常注意和喜欢通俗诗作,曾经自注“寒山子诗集”。《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载,僧清锐问:“某甲孤贫,请师拯济。”本寂让之近前来,说:“泉州白家三盏酒,吃后犹道未沾唇。”用喻形象、浅明。本寂尝作<四禁偈>:
  莫行心处路,不挂本来衣。何须正恁么,切忌未生时。
  心处路,当作“心外路”。心相有两种,一为心之本性清净平等的心内相,一为心随诸缘而生种种境界的心外相。修行一般追求前者而避免后者。禅宗更认为心、佛同体,心外无佛。故本寂会谓“莫行心外路”也。恁么,那么,这么样。《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惟俨禅师>:“问曰:‘汝在遮里作么?’曰:‘一切不为。’石头曰:‘恁么即闲坐也。’”[2]
  又有<示学偈>:
  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瞥起本来无处所,吾师暂说不思议。
  荐,认识。《祖堂集》卷九<栖贤和尚>:“僧问:‘只如达摩是祖师不?’师曰:‘不是祖。’僧曰:‘既不是祖,又来东土作什摩?’师云:‘为汝不荐祖。’僧曰:‘荐后如何?’师云:‘方知不是祖。’”消停,停歇。宋王明清《挥麈余话》卷二:“张太尉道:‘我虏劫舟船,尽装载步人老小,令马军便陆路前去。’俊道:‘且看国家患难之际,且更消停。’”《水浒传》第五十回:“既然大官人不肯落草,且在山寨消停几日,打听得没事了时,再下山不迟。”
  他有专门述说禅旨的<五位显诀>、<逐位颂>、“功勋五位颂”。虽然是面向教内人士的,<逐位颂>、“功勋五位颂”一样如行水流水般的舒畅。<逐位颂>一名<五位君臣颂>或<洞山五位颂>,一般认为是由洞山颂出。但曹山之徒、<洞山五位显诀>的编者慧霞却说:“先曹山本寂禅师逐位颂并注别拣”。显然,颂的作者是曹山,只因所颂为洞山创倡的偏正五位说,故有“洞山五位颂”之名也。颂文曰: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妍。
  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月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还认影。
  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偏中至,两刃交锋不相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气。
  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这五位,实为接引学人时所设立的权宜方法,即将学道者的开悟过程,分为正中偏、偏中正等五个阶段。“正”谓平等、绝对、真如之法,“偏、谓差别、相对、生灭之法。这五位亦可用圆形表示。
  第二颂中,失晓,误判夜间为天明。《续高僧传》卷七<释法朗>:“又十二年五月七日,帐下净人解斋失晓,朗夜扣合催之,而洪钟自响,良久不绝。故其祯祥早着,其例此也。”[3](净人,奉侍僧侣之俗人。)老婆,一般指态度恳切、不厌其烦地教导学人的禅师。《人天眼目》卷六杨无为颂:“正法眼藏,瞎驴边灭。黄檗老婆,大愚饶舌。”亦以老婆禅指亲切叮咛之禅。《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卷一:“普化以手指云:‘河阳新妇子,木塔老婆禅。临济小厮儿,却具一只眼。’”[4]古镜,本用以比喻佛性,因镜能没有差别地映现一切万物。《景德传灯录》卷十六<雪峰义存禅师>:“普请往寺庄,路逢猕猴。师曰:‘遮畜生!一人背一面古镜,摘山僧稻禾。’僧曰:‘旷劫无名,为什么彰为古镜?’师曰:‘瑕生也。’僧曰:‘有什么死急,话端也不识?’师曰:‘老僧罪过。’”觌,细看。迷头认影,喻不理解真实而追求幻像。第二颂的这几句,实源于《首楞严经》卷四中的一个典故。《从容录》卷四:“功即持经,过即先业。既立妄因,必招妄果。《楞严》云,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此迷真执妄也。”[5]
  第三颂中,断舌,本为古代的一种肉刑。《汉书·刑法志》:“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手,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此以“断舌才”指善于讲诵经论的僧人。《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卷一:“‘也胜前朝断舌才。’拣云:‘非默。’又云:‘更切于这个。’又别拣云:‘终不切齿。’又云:‘恁么叮咛不得者。’”[6]
  第四颂中,好手,高手。拾得诗云:“银星钉称衡,绿丝作称纽。买人推向前,卖人推向后。不顾他心怨,唯言我好手。”火里莲,典出《维摩诘经》卷二<佛道品>:“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谓菩萨虽然受五欲而又行禅,且还能出没自在、变化莫测,恰如火中生莲花一样举世罕有。冲天气,《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五<示杲书记>:“临济正宗,自马师、黄檗阐大机大用,脱罗笼、出窠臼,虎骤龙驰,星飞电激,卷舒擒纵,皆据本分。绵绵的的到兴化风穴,唱愈高,机愈峻。西河弄师子,霜华奋金刚王。非深入阃奥,亲受印记,皆莫知端倪。徒自名邈,只益戏论。大抵负冲天气宇,格外提持。不战屈人兵,杀人不贬眼,尚未彷佛其趣向。况移星换斗、转天轮回地轴耶!”[7]《密庵和尚语录》卷一:“而今坐立俨然,见闻不昧,个个负冲天气概,人人怀赤之珠。到个里如何通信?如何受用?”[8]
  第五颂中,常流,谓凡俗之流。或作“常凡”。《出三藏记集》卷八支道林<大小品对比要抄序>:“于斯也,徒有天然之才,渊识邈世,而未见《大品》,揽其源流,明其理统,而欲寄怀《小品》,率意造义,欲寄其分得,标显目然,希邈常流,徒尚名宾。而竭其才思,玄格圣言,趣悦群情而乖本违宗,岂相望乎《大品》也哉!”[9]《法苑珠林》卷三十二<述意部第一>:“譬圣人亦入鹿马而度脱之,当在鹿马,岂同于鹿马哉!若不异于鹿马,应时常流不待此神变,明矣。”[10]《从容录》卷三第四十七则“赵州柏树”:“示众云:庭前柏树,竿上风幡。如一华说无边春,如一滴说大海水。间生古佛,迥出常流。不落言思,若为话会。”[11]折合,今日西部地区方言中尚有此词。谓将两种不同的事物,以某种标准来计算或比较也。《祖堂集》卷十<镜清和尚>:“(镜清)因举:长庆上堂,众僧久立。有僧出来云:‘与摩则大众归堂去也。’长庆便打……化度却举似师云:‘只如长庆有与摩次第,不合行这个拄杖。’师云:‘大师代长庆,作摩生折合?’化度云:‘但起来东行西行。’”炭里坐,喻三界生死之境地。
  《景德录》载,有人问:“纔有是非,纷然失心,如何?”曹山因而作颂:
  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喜识尽时消不尽,当人那辨浊中清。
  并称,当时洪州钟氏屡请,本寂不起,仅作<大梅和尚山居颂>一首以答之。惜此颂已无睹矣。枯木龙吟,亦称作“枯木里龙吟”。谓倘若绝灭一切妄想妄念而至大死一番处,苏生转来,得到大自在。“髑髅”句,禅林有“髑髅里眼睛”或“棺林里瞠眼”之语。用髑髅比喻人已经断除情识、无识无分别、获得解脱的状态;髑髅里眼睛,指人在心识灭尽之时,方能够了知究极之道(至道),从而有大活境界,即死中得活之意。“枯木”、“髑髅、之喻,禅家多合而用之,后更演化为禅宗一则著名的公案。《景德传灯录》卷十一<邓州香巌智闲禅师>:“问:‘如何是道?’师曰:‘枯木龙吟。’僧曰:‘学人不会。’师曰:‘髑髅里眼睛。’玄沙别云:‘龙藏枯木。’”《碧巌录》卷一第二则:“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难!难!拣择明白君自看。”“僧问香严:‘如何是道?’严云:‘枯木里龙吟。’僧云:‘如何是道中人?’严云:‘髑髅里眼睛。’僧后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霜云:‘犹带喜在。’‘如何是髑髅里眼睛?’霜云:‘犹带识在。’僧又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山云:‘血脉不断。’‘如何是髑髅里眼睛?’山云:‘干不尽。’‘什么人得闻?’山云:‘尽大地未有一个不闻。’僧云:‘未审龙吟是何章句?’山云:‘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12]当人,本人。《祖堂集》卷九<云盖和尚>:“尽乾坤都来是你当人个体,向什处安眼耳鼻舌?”同书卷十三<招庆和尚>:“问:‘如何履践,则得不负当人?’师云:‘若求履践,则负当人。’”
  《祖堂集》卷二O<隐山和尚>载,响应马祖弟子隐山和尚、洞良价之诗,曹山尝造一偈:
  今年田不熟,来年种有期。爱他年少父,须得白头儿。
  田熟,庄稼成熟。唐张籍<江村行>诗:“一年耕种长苦辛,田熟家家将赛神。”
  二、龙牙居遁的白话诗
  龙牙居遁(834-923) 洞山良价法嗣。其化迹见于《祖堂集》卷八、《景德录》卷一七、《传法正宗记》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三。抚州(治所在临川,即今江西抚州市西)南城人,俗姓郭。14岁时,于吉州(治所在庐陵,即今吉安市)蒲田寺(一作“满田寺”)出家。后于嵩岳受戒。在游学过程中,先后参访过翠微无学、香严、白马、临济义玄、德山宣鉴、洞山良价等,终嗣洞山之法。湖南马氏请之(《祖堂集》称,“楚王殿下请赴”),居潭州(治所在长沙,即今长沙市)龙牙山妙济禅苑(该禅苑后名龙牙寺),并授号曰“证空大师、,人称“龙牙居遁禅师”。有徒五百余。终于五代后梁龙德三年九月。有“龙牙西来意”(一作“龙牙过板”)等公案传世。
  《祖堂集》载,在洞山时,因洞山问“阇梨名什么”,造偈云:
  学道蒙师指却闲,无中有路隐人间。时人尽讲千经论,一句临时下口难。
  《景德传灯录》卷二九收龙牙和尚颂18首,此偈列第十一,文字有异:指,作“诣”;时人,作“饶君”;尽讲,作“讲得”。饶,尽管,纵使。敦煌变文<丑女缘起>:“饶你丹青心里巧,彩色千般画不成。”杜牧<咏猿>:“三声欲断肠疑断,饶是少年今白头。”最后一句,洞山改为“一句教伊下口难、。《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古云:‘假饶讲得千经论,一句临机下口难。’信知不能彻法源底,则满车之疏皆长语也。”[13]下口,张开,开口。敦煌变文<降魔变文>:“须达欲直申说,下口稍难,权设诡诈之词,答储君……”“舍利既见毒龙到,便现奇毛金翅鸟。头尾(慑)[折]坐刂不将难,下口其时先啅脑。”
  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居遁因颂曰:
  万般施设不如常,又不惊人又久长。如常恰似秋风至,无意凉人人自凉。
  施设,谓人世撰述的种种佛学论着、建立的种种修行方式。如常,照常。《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离家一年,江家生意如常,却幸平安无事。、
  再因“师见古人得个什么”之问,颂曰:
  进道先须立自身,直交行处不生尘。真僧不假俱严室,到处无心即在人。
  参寻玄道莫因循,学处须教皂白分。千圣从来无异路,忘缘机智有多闻。
  未了之时亲遍礼,不应端坐守清贫。直似罗睺行密行,岂如迦叶不闻闻。
  人若无心称道情,识得无明道已明。人能弘道道能现,道在人中人自宁。
  第一颂。进道,修道。《广弘明集》卷二十七南齐文宣公《净住子净行法》之十九<善友劝奖门>:“夫能了除疑惑,内发惭愧劝奖之功。善知识也,今欲修习万行,非善知识无由进道。经云:如栴檀叶在伊罗林,其叶则臭。伊罗臭叶在栴檀林,其叶则香。”[14]《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华州草庵法义禅师>:“问:‘拟心即差,动念即乖。学人如何进道?’师曰:‘有人常拟,为什么不差?’曰:‘即今事如何?’师曰:‘早成差也。’”直交,又作“直教”。径让。杜牧<洛中>诗之二:“多把芬菲泛春酒,直教愁色对愁肠。”
  第二颂。参寻,学人寻觅谒见禅师以询问佛道。“参”为参谒、参见、参究、参学等义。日僧成寻有《参天台五台山记》。《续贞元释教录》卷一:“但(恒安)顷于天佑丁丑之岁,届于江表,历谒名山,参寻知识。”[15]玄道,玄幽至妙之道。为佛道之通称。语本出《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参寻玄道,禅家有所谓“参玄人”之称,指参究修学佛法之玄旨。《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南岳石头和尚参同契>:“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因循,草率,随便。或作“因巡”。敦煌变文<捉季布传文>:“卿与寡人同记着,抄名录姓莫因循。”<降魔变文>:“卿须尽节存忠,不得因循易志。”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朕以比来二千石多因循官业,莫念治民,故令其到京,亲问所施设。”学处,修学之处。一般指僧人学习戒律时所应该遵循的戒条。《菩萨地持经》卷一:“菩萨于何处学?学有七处: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三者真实义,四者力,五者成熟众生,六者自熟佛法,七者无上菩提。”南传佛教则称戒、定、慧三学为三学处。此处意为修习禅学的方法。皂白,即黑白。本指黑业、白业,即恶业、善业。曹洞宗人以黑白表示区别、差别之义,或表示平等与差别、正与偏等各种相对之法。黑白已分,即学佛过程中正位(平等、绝对、真如之法)、偏位(差别、相对、生灭之法)已经分别而又交互作用的阶段。多闻,多闻经法说教而受持。《维摩诘经》卷一<菩萨品>:“多闻是道场,如闻是行故。、据《月灯三昧经》卷六,多闻有10种利益。但《圆觉经》亦曰:“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倘若如此多闻,反成其害。
  第三颂。直似,即便,即使。亦作“直是”。吴融<关西驿亭即事>诗:“直是无情也肠断,鸟归帆没水空流。”郑谷<梅>诗:“何言落处堪惆怅,直是开时也寂寞。”罗睺(Rā hu),印度称障蔽、食蚀日月之星,即阿修罗王。此当为佛陀之子罗睺罗(Rāhula)之略称。因其生于阿修罗障蚀月亮之时,或曰因为母胎所障蔽六年的原因,故名。罗睺罗在佛弟子之中,以密行第一而著称。《法华经》<授记品>:“罗睺罗密行,唯我能知之。”迦叶在佛弟子中,头陀第一,故“不闻闻”――不闻而得闻也。
  第四颂。称,合。刘禹锡<送皇甫湜赴举>诗:“称意太平年,愿子长相忆。”敦煌<伍子胥变文>:“傥如得称圣情,万国和光善事。”至妙之佛理,唯在无心状态时方能与之契合。《景德录》卷二九洞山良价<无心合道颂>:“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欲识个意,一老一不老。”同书卷十八<杭州龙册寺顺德大师道怤。>:“问:‘如何是人无心合道?’师曰:‘何不问道无心合人?’曰:‘如何是道无心合人?’师曰:‘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那教下碧天。’”
  《祖堂集》本传谓,“师出世近四十年,凡歌行偈颂,并广行于世,此不尽彰。”幸运的是,《景德录》卷二九尚收有龙牙和尚颂18首。这组颂或五言或七言,或四句或六句,句子顺畅,文采飞扬。
  龙牙山里龙,形非世间色。世上画龙人,巧巧描不得。唯有识龙人,一见便心息。
  唯念门前树,能容鸟泊飞。来者无心唤,腾身不慕归。若人心似树,与道不相违。
  一得无心便道情,六门休歇不劳形。有缘不是余朋友,无用双眉却弟兄。
  悟了还同未悟人,无心胜负自安神。从前古德称贫道,向此门中有几人。
  学道先须有悟由,还如曾斗快龙舟。虽然旧阁于空地,一度赢来方始休。
  心空不及道空安,道与心空状一般。参玄不是道空士,一乍相逢不易看。
  自小从师学祖宗,闲花犹似缠人蜂。僧真不假居云外,得后知无色自空。
  学道无端学画龙,元来未得笔头踪。一朝体得真龙后,方觉从前枉用功。
  成佛人希念佛多,念来岁久却成魔。君今欲得自成佛,无念之人不较多。
  在梦那知梦是虚,觉来方觉梦中无。迷时恰是梦中事,悟后还同睡起夫。
  学道蒙师诣却闲,无中有路隐人间。饶君讲得千经论,一句临机下口难。
  菩萨声闻未尽空,人天来往访真宗。争如佛是无疑士,端坐无心只么通。
  此生不息息何时,息在今生共要知。心息只缘无妄想,妄除心息是休时。
  迷人未了劝盲聋,土上加泥更一重。悟人有意同迷意,只在迷中迷不逢。
  夫人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亦休。
  眉间毫相焰光身,事见争如理见亲。事有只因于理有,理权方便化天人。
  一朝大悟俱消却,方得名为无事人。
  人情浓厚道情微,道用人情世岂知。空有人情无道用,人情能得几多时。
  寻牛须访踪,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易寻。
  第3首。“一得无心便道情”句,可与前举龙牙居遁之颂“人若无心称道情,识得无明道已明。人能弘道道能现,道在人中人自宁”比较。道情,与世俗人情相对而言。《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明州奉化县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有歌云:“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非圣非凡复若乎,不强分别圣情孤。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六门,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敦煌写本《六祖坛经》:“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休歇,谓六门不再发挥其功用。有缘,谓与佛道有因缘关系。《观无量寿经》曰:“有缘众生,皆悉得见。”[16]《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七:“佛世尊应现世间,引接有缘。有缘既尽,迁神涅盘。”[17]无用双眉云云,《景德传灯录》卷十九<襄州云盖山双泉院归本禅师>:“初礼雪峰。雪峰下禅床,跨背而坐。师于是省觉。僧问:‘如何是双泉?’师曰:‘可惜一双眉。’曰:‘学人不会。’师曰:‘不曾烦禹力,湍流事不知。’”
  第4首。“从前古德称贫道”,敦煌写本永嘉玄觉《证道歌》有云:“穷释子,口称贫,实是(僧)[身]贫道不贫。贫即身上披缕褐,道即心藏无价真。”向,在。《太平广记》卷一三四引《法苑珠林》:“狗遂作人语曰:‘我是汝姑,新妇杖我大错。……今既被打,羞向汝家。’因即走出。”刘肃《大唐新语》卷十一:“仁相曰:‘谁能向狗尾底避阴凉?’”敦煌变文《汉将王陵变》:“若不得王陵入楚来,常向此间为受苦。”
  第5首。悟由,悟的原因、由来。《往生集》卷一<太微>:“赞曰:畜笛自娱,古人聊记悟由于,因用以作佛事耳。俱胝得天龙一指头禅而终身竖指,端公见弄狮子以发明心地而常被彩衣,乃至误读《楞严》而不改句读,皆此类也。猖狂自恣之徒,慎毋以是借口。”[18]阁,同“搁”,放置。张鹭《朝野佥载》卷二:“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张文成《游仙窟》诗:“与少府脱靴履,叠袍衣,阁幞头,挂腰带。”方始,方纔。《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第三十四则<西方学法>:“若贤明叹善,遐迩称俊,方始自忖锋锷,投刃王庭,献策呈才,希望利用。”[19]
  第六首“心空不及道空安”,《祖堂集》卷二O称,是龙牙响应隐山、洞山之偈而作的。心空,谓心的本性广大,能够容纳万象,正如虚空一般。敦煌写本《坛经》:“心量广大,由如虚空莫定,心禅即落无记。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何)[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或曰,心离自障,而空寂无相,故有是名。《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空慧寂然无缘观,还观心空无量报。”[20]道空,《镡津文集》卷二:“有形出无形,无形出有形。故至神之道,不可以有寻,不可以无测,不可以动失,不可以静得。圣人之道空乎?则生生奚来。圣人之道不空乎?则生孰不泯。善体乎空、不空,于圣人之道其庶几乎。夫验空莫若审有形,审有形莫若知无形。知无形则可以窥神明,窥神明始可以语道也。道也者,神之蕴也,识之所自出也。识也者,大患之源也。谓圣人之道空,此乃溺乎混茫之空也,病益病矣,天下其孰能治之乎哉!”[21]一般,一样。唐五代习语。刘虚白《献主文》诗:“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灯烛一般风。”一乍,一旦。
  第7首。祖宗,谓禅宗祖师所传宗旨。不假,不必,不须。敦煌变文<降魔变文>:“不假我大圣天师,最小弟子,亦能祗敌。”“不假淹留,唯须急速。”云外,指禅僧通常居住的山林,因其远离于尘世而言之也。《宏智禅师广录》卷四:“休去歇去,绝言绝虑。廓无所依,妙无所住。转历历之机,运绵绵之步。神游方外灵台,道契环中虚处。恁么就也,藏身白云云外家。恁么回也,着脚青山山下路。”[22]
  第8首。无端,不料。杜甫<历历>诗:“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韩愈<落花>诗:“无端又被春风误,吹落西家不得归。”笔头踪,真谛。体,领悟。《祖堂集》卷五<三平和尚>:“诸人若未曾见知识,则不可。若曾见作者来,便合体取些子意度。”《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更有一般底,纔闻说个休歇处,便向阴界里闭目合眼,老鼠孔里作活计,黑山下坐,鬼趣里体当。”龙牙此组颂第15首:“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亦休。”
  第9首。不较多,差不多。《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一<漳州罗汉院桂琛禅师>:“师却问:‘秦州岂不是出鹦鹉?’僧曰:‘鹦鹉出在陇州。’师曰:‘也不较多。’”《续传灯录》卷十一<金陵蒋山法泉佛慧禅师>:“时人欲识南禅路,门前有个长松树。脚下分明不较多,无奈行人恁么去。莫恁去,急回顾,楼台烟锁钟鸣处。”[23]该首,是这组诗偈在义旨上最值得注意的:龙牙反对一味念佛,认为“念来岁久却成魔”,想自成佛道,还是“无念之人不较多”。[24]这实际上继承了自惠能以来的一贯作派。
  第10首。睡起夫,睡醒之人。第11首。即前述在洞山时所造偈,然末一联辞有不同尔。
  第12首。人天,六道(六趣)中之人道(人趣)和天道(天趣)。真宗,佛教各派所认为的真实宗旨。争如,即“怎如”。唐五代时,没有疑问词“怎”,而用“争”。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二:“曙曰:‘与张五十郎同年,争不荣?’荀鹤应声答曰:‘是公荣,小子争得荣?’”只么,如此。详前。
  第15首。合头,愚笨,不开窍。《祖堂集》卷六<洞山和尚>:“凤池云:‘守着合头,则出身无路。’”同书卷五<华亭和尚>,有“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之语。卷十三<报慈和尚>:“师云:‘不见道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或作“合头痴”。敦煌变文<燕子赋>: “燕子语雀儿:好得合头痴。向吾宅里坐,却捉主人欺。如今见我索,荒语说官司。”体,领悟。详本组颂第8首之解释。
  第16首。权,即权时,姑且,暂时。寒山诗有云:“张王李赵权时姓,六道三途事似麻。”敦煌变文<庐山远公话>:“便于香炉峰顶北边,权时结一草庵。”<维摩诘经讲经文>:“沉与麝,手中(台)[抬],供养权时尽意怀。直待圣人心错乱,随伊动处娆将来。”无事人,谓已经悟见佛性、达到解脱境界之人。《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金陵报恩匡逸禅师>:“不见先德云:‘人无心合道,道无心合人。’人、道既合,是名无事人。”同卷<金陵报慈道场文遂导师>:“所以清凉先师道:‘佛即是无事人。’且如今觅个无事人也不可得。”《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七,云门文偃曰:“直得忘知与觉,觉即佛性矣,唤作无事人。”[25]
  当然,现存收罗得最完备的龙牙诗偈文献,得数宋代子升、如佑编录的《禅门诸祖师偈颂》,该书卷上载龙牙诗颂达九十余首。
  敦煌写本中也留存有龙牙偈语。如斯2165号上即有“龙牙祖偈”三首,七绝体,描写了隐居山林的生活,含蓄隽永。如“山门有路人皆去,我户无门那畔行”,“无中有路隐人间”,“得凡超圣不作声”等等。
  三、青林师虔、疏山光仁和雪峰义存的白话诗
  (一)、青林师虔的诗作
  青林师虔(?-?) 洞山良价法嗣。生卒年代、出生地、俗姓等皆不明。据《祖堂集》卷八、《景德录》卷一七、《五灯会元》卷一三,自夹山而至洞山,参良价后,至山南府青锉山住庵达10年。复往随州(一作隋州),住土门青林兰若。再迁洞山。
  初至洞山时,即颇有诗名。一天,正栽松树,有刘翁求偈,师虔即造颂。《祖堂集》载该颂文曰:
  短短一尺余,纤纤覆绿草。不知何世人,得见此松老。
  《宋高僧传》、《五灯会元》却为:
  长长三尺余,郁郁覆青草。不知何代人,得见此松老。
  据说,良价一见此偈,即谓:“此人三十年后来住此山,香饭供养师僧。”香饭,典出《维摩诘所说经》卷三<香积佛品>,谓维摩诘往众香国赍取回香积佛之香饭,以之供养与会之大众。良价以此故实,谓师虔到时将悟道也。
  (二)、疏山光仁的诗作
  疏山光仁(?-?) 洞山良价法嗣。生卒年不详。化迹见于《祖堂集》卷八、《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录》卷一七、《五灯会元》卷一三等处。“光仁”,《祖堂集》作“匡仁”。出家后,参香严智闲、大安、夹山善会等人,终嗣良价。住抚州(治所在临川,即今抚州市西)疏山,建疏山寺。人称“抚州疏山匡(或光)仁禅师”、“疏山”。因身材矮小,容貌不扬,故被呼为“矮师叔”、“矮阇梨”。因口才极佳,一开口人即无说话的机会,故又称作“疏山啮镞”;“啮镞”,闭口也。
  《宋高僧传》谓,疏山“……颇有言辞,着<四大>等颂略、<华严长者论>,行于世。”《景德录》亦称,“又着四大等颂略、<华严长者论>,流传于世。”
  《祖堂集》载其两偈。人问:“如何是直指?”光仁答:“珠中有水君不信,拟向天边问太阳。”作偈曰:
  我有一宝琴,寄在旷野中。不是不解弹,未有知音者。
  临迁化时,又有偈:
  我路碧空外,白云无处闲。世有无根树,黄叶送风还。
  此偈,又见于《景德录》本传。无根树,梵语音译曰阿梨咤。《七女经》:“七女告帝释曰:‘愿与我辈愿。’帝释许诺。一女曰:‘我愿欲得无根无枝无叶树。’”禅宗以之喻超越情识的境界。《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石门山干明寺慧彻禅师>:“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解接无根树,能挑海底灯。’”
  (三)、雪峰义存的诗作
  雪峰义存(822-908) 德山宣鉴法嗣。俗姓曾,泉州南安县(今福建境内)人。12岁在莆田玉润寺从庆玄律师,初为童侍,至17岁落发。武宗之难时,变服诣芙蓉山(今福建闽侯境内)恒照(一作圆照)大师。唐宣宗兴佛之后,北游吴、楚、梁、宋、燕、秦;大中四年(850),在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宝刹寺受具足戒。后到武陵德山(今湖南常德)参宣鉴(782-865),并嗣其法。咸通六年(865)归芙蓉山。十一年,在福州象骨山(一称象骨峰)建庵,其山盛夏尚寒、未冬先雪,故有“雪峰”之称,因以为号,人称“雪峰义存”。因僧人云集,门下常达一千五百,故声誉极高。干符二年(875),唐僖宗赐号“真觉大师”,并赐紫袈裟。大顺年间(890-891),游丹丘、四明,并于军旅中宣法。返闽后,备受闽王礼遇。开平二年入寂。有“雪峰甚么”(又名“雪峰是甚么”、“雪峰低头归庵”)、“雪峰尽大地”(又名“雪峰粟粒”、“雪峰大地撮来”)、“雪峰鳖鼻蛇”(又名“雪峰看蛇”)等公案传世。其化迹见于《祖堂集》卷七、《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七、《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七。明林弘衍编有《雪峰义存禅师语录》二卷,又名《雪峰禅师语录》、《真觉禅师语录》、《雪峰真觉禅师语录》。[26]
  《祖堂集》卷六<石霜和尚>载,雪峰举石霜病重时一因缘,因造一偈:
  可怜徒勤子,时人笑你昏。神清如镜像,迥然与物分。
  徒勤子,谓徒然地坚持传统修习方式的禅僧。镜像,镜中之影像,虽然见之有而实际无有。佛教以之譬诸法之见有而实无。这是《般若经》著名的十喻之一。《大智度论》卷六:“无智人得乐YIN心爱着,得苦生瞋恚;是乐灭时,更求欲得。如小儿见镜中像,心乐爱着;爱着失已,破镜求索。智人笑之。失乐更求,亦复如是,亦为得道圣人所笑。以是故说诸法如镜中像。复次如镜中像实空,不生不灭,诳惑凡人眼。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无实,不生不灭,诳惑凡夫人眼。问曰:‘镜中像从因缘生,有面有镜,有持镜人,有明。是事和合,故像生。因是像生,忧喜亦作因,亦作果。云何言实空、不生不灭?’答曰:‘从因缘生,不自在,故空。若法实有,是亦不应从因缘生。何以故?若因缘中先有因缘,则无所用。若因缘中先无因缘,亦无所用。譬如乳中,若先有酪,是乳非酪,因酪先有故。若先无酪,如水中无酪,是乳亦非因。若无因而有酪者,水中何以不生酪?若乳是酪因缘,乳亦不自在。乳亦从因缘生,乳从牛有,牛从水草生。如是无边,皆有因缘。以是故,因缘中果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无,不得言非有非无。诸法从因缘生,无自性,如镜中像’”[27]
  同书卷七本传,雪峰为书状头,造偈曰:
  苦屈世间错用心,低头曲躬寻文章。妄情牵引何年了,辜负灵台一点光。
  所谓状头,为唐代进士考试的头一名之称。卢储<催妆>诗:“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黄滔<寄翁文尧拾遗>诗自注:“滔,卯年冬在宛陵,梦文尧作状头及第。”曲躬,弯腰。汉王符《潜夫论》卷二<本政>:“而欲使志义之士匍匐曲躬以事己,毁颜谄谀以求亲,然后乃保持之。”
  敦煌写本北宇56、新8470号摩尼教残经:“‘……一切诸圣出现于世,施作方便,能救明性,得离众苦,究竟安乐。’作是问已,曲躬恭敬,却住一面。”伯2653等号<燕子赋>:“燕子忽石聿 出头,曲躬分疏:‘雀儿夺宅,今见安居。所被伤损,亦不加储。……’”《法苑珠林》卷十<出家部第十一·离俗部第二>:“又《佛本行经》云:‘尔时护世四天王及天帝释,知太子出家时至,各随其方,办具庄饰。各领一切眷属百千万众,前后道从,作诸音乐,从四方来,三匝围绕迦毘罗城。各合十指掌,低头曲躬,面向太子,侧塞虚空。”[28]灵台,指心。《翻译名义集》卷六:“质多耶,或名质帝,或名波茶。此方翻心。……此土佛教,翻缘虑心。此通八识。谓眼缘色乃至第八缘根身种子器世间,故云集起以解心第八独名心。缘虑以解心(缘谓缘持,虑即思虑。)。八识总名心。然此缘虑,亦名虑知。(《宗镜》云:‘无幽不瞩,有法皆知。察密防微,穷今洞古。故谓之灵台。’司马彪云:‘心为神虑之台。’《庄子》云:‘万恶不可内于灵台。’)。”[29]
  有俗士投雪峰出家,雪峰以偈住之:
  万里无寸草,迥迥绝烟霞。历劫常如是,何烦更出家?
  迥迥,远远地。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常恐值荒迥,此荒还射人。”烟霞,指红尘俗世。
  双峰与雪峰行脚时,到天台石桥。双峰造偈:“学得修行力未充,莫将此身险中行。自从过得石桥后,即此浮生是再生。”雪峰和之曰:
  学道修行力未充,须将此身险中行。自从过得石桥后,即此浮生不再生。
  “自从过得石桥后”,用的是赵州从谂化人之典。《赵州录》第327则:“问:‘久向赵州石桥,到来只见掠彴子。’师云:‘阇梨只见掠彴子,不见赵州石桥。’云:‘如何是赵州石桥?’师云:‘过来!过来!’”[30]浮生,即浮世。谓俗世动荡不安、充满忧苦。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双峰告辞时,造偈与雪峰:“暂辞雪岭伴云行,谷口无关路坦平。禅师莫愁怀别恨,犹如秋月月常明。”雪峰和之曰:
  非但抛僧去,云岭不相关。虚空无隔碍,放旷任纵横。
  神光迥物外,岂非秋月明。禅子出身处,雷罢不停声。
  非但,不只。放旷,豪放旷达,不拘常规。晋潘岳<秋兴赋>:“逍遥乎山水之间,放旷乎人间之世。”唐智升《续古今译经图记》卷三:“沙门僧伽跋陀罗,此云众贤。西域人。怀道放旷,化惠无穷。以齐武帝永明六年岁次己巳,共沙门僧猗于广州竹林寺,译《善见毘婆沙律》一部(十八卷)。”[31]神光,本谓佛之光明也;因其离一切分别虚妄之相,神变不测,灵妙不可思议,故有是称。禅宗则以之指自己本来之光明。《禅家龟鉴》:“神光不昧,万古徽猷;入此门来,莫存知解。”[32]迥,远。物外,谓超越世间万象而达到绝对境界。敦煌写本《楞伽师资记》:“(大通神秀)禅师亦远俗尘,神游物外,契无相之妙理,化有结之迷途。”禅子,即禅和子、禅和者、禅和。指参禅者。出身,指出于生死之身。出身处,即悟道时脱离生死束缚、任运自由的境界。
  某僧辞雪峰而往浙中礼径山,雪峰因而有颂:
  君觅路边华表柱,天下忙忙总一般。琵琶拗折随手转,广陵妙曲无人弹。
  若有人能解弹得,一弹弹尽天下曲。
  华表柱,印度佛塔之正面所竖立的圆形柱子,高丈余,上面一般有种种雕刻。如佛陀伽耶塔的正面即有之。《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七:“佛告阿难:‘此拘尸那城,古昔有圣王都城。城门四宝合成,门门皆有大华表柱,亦以宝成。’”到唐五代,禅林间亦于禅堂之前竖圆柱,用以纪事或张贴告示之类。改名“露柱”。此处的“华表柱”,即露柱。《祖堂集》卷十七<芙蓉和尚>:“师指东边露柱云:‘这个师僧说得。’”拗折,断折。《一切经音义》卷三十七:“拗折 上鸦绞反。集训云:手折物也。字书:拉也。”[33]唐顾况<露青竹杖歌>:“稚子觅衣挑仰穴,家童拾薪几拗折。”宋陆游<送佛照光老赴径山>诗:“大觉住育王,拗折拄杖强到底。”
  常敬长老初参时,云:“休经罢论僧常敬等参。”雪峰故而有颂云:
  世中有一事,奉劝学者取。虽无半钱活,流传历劫逼。
  登天不借梯,遍地无行路。包尽乾坤处,禅子火急悟。
  寅朝不肯起,贪座昏黄晡。鱼被网裹却,涨破獦师肚。
  半钱,半个铜钱。唐五代时,世间流通的货币一般为铜钱。逼,近。韩偓<同年前虞部李郎中自长沙……赋诗代书>诗:“蓬岛侍臣今放逐,羡君回去逼龙墀。”《太平广记》卷四十六引《酉阳杂俎》:“入山数十里,遥望巌有白光,圆明径丈。苏遂逼之。纔及其光,长叫一声,妻儿遽前救之,身如茧矣。”火急,火速。敦煌写本《坛经》,弘忍有语云:“……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禀为六代。火急作!”《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四引《传奇》:“来年火急抛官归洛,方脱此祸。”王梵志诗第十七首:“善劝诸贵等,火急造桥梁。”寅,十二时辰之一,相当现在凌晨三时至五时。晡,申时,相当于现在下午三时至五时。獦师,獦本为少数民族之称呼。獦师指非里手的外行。敦煌写本《坛经》:“大师遂责惠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未为堪作佛法!’”
  四、巌头全豁、南岳玄泰、肥田慧光的白话诗
  (一)、巌头全豁的诗作
  巌头全豁(828-887) 德山宣鉴法嗣。全豁,一作“全奯”。化迹见于《祖堂集》卷七、《宋高僧传》卷二三、《景德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七等。俗姓柯,泉州南安县人。从灵泉寺义公(《宋高僧传》谓清源谊公,《景德录》曰清原谊公)出家,于长安西明寺(《景德录》称宝寿寺)照公处具戒。自余杭大慈山而至临济,值临济归山,乃谒仰山。后诣武陵参德山,终嗣其法。初住洞庭附近的卧龙,徒侣臻萃。后住鄂州(治所在江夏,即今武汉市武昌)唐宁山(《宋高僧传》称唐年山),立巌头院,故而人称“巌头全豁”。曾经历过会昌之难。光启三年卒。唐僖宗赐号清严。其接引人的方法,有所谓“巌头三句”;检讨修行境界,又有称作“巌头四藏锋”的四种标准。世传“古帆未挂”公案。
  有僧问:“如何是急切处?”便有颂:
  适来和声送,低头不会事。欲知此中意,云里有光彩。
  适来,刚纔。敦煌写本《六祖坛经》:“有一童子于碓坊边过,(此)[唱]诵此偈。恵能及一闻,知未见性,即识大意。能问童子:‘适来诵者,是何言偈?’”敦煌<伍子胥变文>:“适来专辄横相(忄干)[干],自侧于身实造次。”<庐山远公话>:“老人又问:‘适来闻和尚妙响,是何之声?’”和声,连续屡次发声。《法苑珠林 》卷五十四:“其夫先来常善能作鸳鸯之鸣。即入王池,作鸳鸯鸣,偷忧钵罗华。时守池者而作是问:‘池中者谁?’而此贫人失口答言:‘我是鸳鸯。’守者捉得,将诣王所。而于中道,复更和声作鸳鸯鸣。”会事,懂事。宋毛滂<踏莎行·中秋玩月>词:“行云会事不飞来,长空一片瑠璃浅。”《秦并六国平话》卷上:“你若会事之时,出阵一战,可决胜负。”
  (二)、南岳玄泰的诗作
  南岳玄泰(?-?) 潭州石霜庆诸弟子。有关化迹见于《宋高僧传》卷一七、《景德传灯录》卷一六。俗姓曾。不知生里。性情沉静寡言。出家后,居衡山东七宝台之兰若,因未尝穿著蚕缕之衣,故人谓“泰布衲”。见德山宣鉴,即表现出良好的文学素养,“而于词笔,笔若有神”。后赴石霜普会(应即庆诸),为其弟子。一生发誓不收徒,凡来请益者,皆以友相待。
  因山民在衡山斩木烧山,而作<畬山谣>。该谣有两种版本,《南岳总胜集》卷一二“七宝寺”条所载为简版,文曰:
  由道今年种不多,明年阔斫当阳坡。国家寿岳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34]
  《景德录》本传所记较全:
  畬山儿,无所知,年年斫断青山嵋。就中最好衡岳色,杉松利斧摧贞枝。
  灵禽野鹤无因依,白云回避青烟飞。猿猱路绝巌崖出,芝朮失根茅草肥。
  年年斫罢仍栽锄,千秋终是难□初。又道今年种不多,来年更斫当阳坡。
  国家寿岳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
  歌谣流传甚广,后有诏让衡州太守禁止山民的此种行径。
  就中,其中。杜甫<丽人行>诗:“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李涉<却归巴陵途中走笔寄唐知言>诗:“就中十一最年少,别有俊气横心胸。”《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六:“我昨日说底,将蜈蚣、毒蛇、蝎子并诸杂毒,贮在一瓮里。尔试将手就中拈一个不毒底出来看。若拈得出,不妨于此事有少分相应。若拈不出,自是尔根性迟钝,夙无灵骨也。怪妙喜不得。”[35]因依,依凭。《禅宗永嘉集》卷一:“故知体是名源耳,则名之所由缘起于体。体之元绪,何所因依?夫体不我形,假缘会而成体。缘非我会,因会体而成缘。”[36]《宗镜录》卷七十二:“夫对登地大士,天鼓演无依印之法门。破外道邪伦,教主述有因缘之正道。既立因依之处,须凭开析之门。”[37]《南岳总胜集》之“由道”,显然不如《景德传灯录》本子的“又道”更惬文义。
  《景德录》本传谓,将示灭,留偈曰:
  今年六十五,四大将离主。其道自玄玄,个中无佛祖。
  不用剃须,不须澡浴。一堆猛火,千足万足。[38]
  《宋高僧传》本传只载偈的后一部分,文也有少异:“不用剃头,不须澡浴。一堆猛炎,千足万足。”四大离主,谓将逝去。佛教以为,地、水、火、风这四大和合而生出一切色法(包括人体在内的各种物质)。四大分散,色法即丧失其外形和结构。玄玄,《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澡浴,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僧人弃世之前,多预先以水净身。《释迦谱》卷四:“佛语阿难,俱之拘夷邑。行半道所,佛疾生身背痛,止树下坐。于是佛语贤者阿难,至熙连河自澡浴已,告阿难朝从花子淳饭,夜当灭度。”[39]《高僧传》卷十一<竺僧显>:“后遇疾绵笃,乃属想西方,心甚苦至。见无量寿佛降以真容光照其身,所苦都愈。是夕便起澡浴,为同住及侍疾者说己所见,并陈诫因果,辞甚精析。至明清晨,平坐而化。”[40]该偈对于后来僧侣的影响甚大。如《续传灯录》卷十七<兴国军智通大死翁景深禅师>:“壬申二月,示微恙。乃曰:‘世缘尽矣。’三月十三,为众小参。仍说偈曰:‘不用剃头,何须澡浴。一堆红焰,千足万足。’‘虽然如是,且道向上还有事也无?”遂敛目而逝。”[41]这显然是化用玄泰之作矣。
  玄泰颇有文名,《宋高僧传》本传称:“又为<象骨偈>、诸禅祖塔铭、歌、颂等,好事者编聚成集而行于代焉。”所谓“诸禅祖塔铭”,盖指尝为其师庆诸纂录的言行(《宋高僧传》卷一二庆诸传)、替道吾圆智着的碑颂(《宋高僧传》卷一一圆智传),以及为曹山本寂着的塔铭(《宋高僧传》卷一三本寂传)吧。
  (三)、肥田慧光的诗作
  肥田慧光(?-?) 石霜庆诸法嗣。化迹见于《祖堂集》卷九、《景德录》卷一六。住潭州。人称伏禅师。慧光,《景德录》、《五灯会元》谓慧觉。
  有颂曰:
  修多妙用勿功夫,返本还源是大愚。古佛不从修证得,直饶玄妙也崎岖。
  《景德录》文辞有异:“修多好句枉工夫,返本还源是大愚。祖佛不从修证得,纵行玄路也崎岖。”工夫,即功夫。返本还源,本谓佛在双林入灭。禅家指转悟而入于悟。《宋高僧传》卷十七<唐朗州药山唯俨传>:“着《复性书》上下二篇。大抵谓本性明白,为六情玷污,迷而不返。今牵复之,犹地雷之复见天地心矣。即内教之返本还源也。”慧光谓“返本还源是大愚”,此思想源于普愿。《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池州南泉普愿和尚>:“他经论家说法身为极则,唤作理尽三昧、义尽三昧。似老僧向前被人教返本还源去,几恁么会祸事。兄弟!近日禅师太多,觅个痴钝人不可得。不道全无,于中还少。”《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同安察禅师十玄谈 · 还源>:“返本还源事已差,本来无住不名家。万年松径雪深覆,一带峰峦云更遮。宾主穆时全是妄,君臣合处正中邪。还乡曲调如何唱,明月堂前枯树华。”直饶,即使。敦煌变文<八相变>:“直饶万乘君主位,势长风促得多少时?”<维摩诘经讲经文>:“如或信心不起,似无手足一般。直饶得到宝山,空手并无所获。”
  《祖堂集》又载其一颂:
  心静愁难入,无忧祸不侵。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道高龙虎伏,《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婺州齐云宝胜禅师>:“僧问:‘如何是齐云境?’师曰:‘龙潭彻底清,乌龟得继名。’曰:‘莫即遮个便是么?’师曰:‘道高龙虎伏,八仙连太平。’问:‘如何是齐云水?’师曰:‘龙潭常彻底,拟问即波澜。’曰:‘莫只遮个便是么?’师曰:‘古殿无香烟,谁人辨清浊。’曰:‘未审深深处如何?’师曰:‘阇梨欲识深深处,直须脚下绝云生。’”德重鬼神钦,《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一<福州螺峰冲奥明法大师>:“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德重鬼神钦。’曰:‘见后如何?’师曰:‘通身圣莫测。’”
  五、九峰道虔、乐普元安、韶山寰普的白话诗
  (一)、九峰道虔的诗作
  九峰道虔(?-?) 石霜庆诸法嗣。化迹见于《祖堂集》卷九、《景德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六。俗姓刘,福州侯官县人。契石霜密旨之后,便住筠州(治所在高安,今江西境内。一作瑞州,同)九峰。后曾化缘到泐潭宝峰禅院,并终于斯。谥“大觉禅师”。有“九峰头尾”公案。
  人问:“日轮正当午时,如何?”九峰先以韵语答之:“白云散光彩,轮中影不舒。”复颂曰:
  当午日轮圆不照,却指三更暂示人。莫将明暗消前事,不是灯边具足身。
  日轮当午,以太阳当顶而喻悟入之时。《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归宗至真禅师智常颂一首>:“归宗事理绝,日轮正当午。自在如师子,不与物依怙。独步四山顶,优游三大路。”《佛祖统纪》卷三:“若约时,则日轮当午,罄无侧影。(法华开显,三乘九界咸皆悟入,譬如日轮正午无处不明。是则先照高山,寅时也;次照幽谷,卯时也;次照平亩,辰时也。禺中,已时也。……)”[42]亦有以日轮当午譬弃世之时。《释氏稽古略》卷三:“仰山属江西袁州路(扬州之域)。禅师名慧寂。……梁贞明二年丙子岁,师再迁东平。说偈曰:‘年满七十七,无常在今日。日轮正当午,两手抱屈膝。’言讫,以两手抱膝而终。”[43]影不舒,影不展。三更,一般为僧侣休息之时。《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法师还慈恩寺。自此之后,专务翻译,无弃寸阴。每日自立程课,若昼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续之。过乙之后,方乃停笔。摄经已,复礼佛行道。至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读诵梵本,朱点次第,拟明旦所翻。”[44]
  (二)、乐普元安的诗作
  乐普元安(834-899) 夹山善会法嗣。陕西凤翔麟游人,俗姓淡。二十岁时,于岐阳怀恩寺从兄佑律师出家。尝参访翠微、临济。终得心要于夹山善会。住澧州(治所在澧阳,即今湖南澧县)洛浦山(“洛浦”一作“乐普”、“落浦”),不久迁澧州境内的苏溪。时称“落浦和尚”、“乐普和尚”。临终时化导彦从的公案,颇为有名。昭宗光化元年十二月迁灭,时已公元899年元月矣。化迹见于《祖堂集》卷九、《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录》卷一六、《禅林僧宝传》卷六。
  《宋高僧传》本传称,元安“答酬请益,多偶句华美,为四海传焉。……临终告众,颇多警策辞句云”。《祖堂集》本传即多载其华美的“偶句”,如“执水救众生,不闻天乐妙”、“湛水无波,沤因风击”、“不浑不澄,鱼龙任跃”、“雨滋三草秀,片玉本来晖”、“时雷应时节,震岳惊蛰户”、“灵鹤翥空外,钝鸟不离巢”、“青山常迟步,白月不移轮”、“击水动波澜,其中难见影”等。释静、筠书并录元安<神剑歌>:
  异哉神剑实标奇,自古求人得者稀。在匣谓言无照耀,用来方觉转光辉。
  破犹预,除狐疑,壮心胆兮定神姿。六贼既因斯剪拂,八万尘劳尽乃挥。
  斩邪徒,荡妖孽,生死荣枯齐了决。三尺灵蛇覆碧潭,一片晴光莹寒月。
  愚人志剑刻舟求,奔驰浊浪徒悠悠。抛弃澄源逐浑派,岂知神剑不随流。
  他人剑兮带血腥,我之剑兮含灵鸣。他人有剑伤物命,我之有剑救生灵。
  君子得时离彼此,小人得处自轻生。他家不用我家剑,世上高低早晚平。
  须知神剑功难记,慑魔威兮定生死。未得之者易成难,得剑之人难却易。
  展则周遍法界中,收乃还归一尘里。若将此剑镇乾坤,四塞终无阵云起。
  此歌亦见于敦煌写本伯3591,但题作“洞山和尚神剑歌”。[45]陈祚龙以为,《祖堂集》成书年代晚于敦煌本,且《祖堂集》有着张冠李戴之缺点,故而归此歌于良价。[46]其实,《祖堂集》作者应该更为熟悉禅宗文献,而其它佛典又没有良价尝作<神剑歌>的记载,所以,陈氏的看法是靠不住的。
  此歌的前半部分。标奇,出众奇特。《续高僧传》卷三<释慧净>:“隋高祖韫兹英略,戡定江淮,混一车书,大开学校。温邢誉高于东夏,徐庾价重于南荆,王司空孤秀一时,沉恭子标奇绝代。凡此英彦,安可阙如。”转光辉,《明高僧传》卷七<临安府径山沙门释智策传>:“后两日,沐浴更衣,集众说偈曰:‘四大既分飞,烟云任意归。秋天霜夜月,万里转光辉。’泊然而逝。”[47]犹预,即犹豫。剪指,除去。《景德传灯录》卷三<菩提达磨>:“师曰:‘今一叶翳虚,孰能?’宗胜曰:‘我虽浅薄,敢惮其行。’”《护法论》卷一:“清凉身心,剪拂业累。契真达本,入圣超凡。得意生身,自然无碍。”[48]了决,了结。灵蛇,古有灵蛇衔珠以报恩的传说。即干宝《搜神记》卷二十所载衔珠报答隋侯之蛇。《广弘明集》卷二十九梁高祖<孝思赋>:“灵蛇衔珠以酬德,慈乌反哺以报亲。在虫鸟其尚尔,况三才之令人。”志,记住。悠悠,谓空。敦煌本《坛经》<无相颂>:“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志心求。”澄源,谓内在的清澈自性。浑派,谓外求佛。
  此歌的后半部分。含灵鸣,剑含灵则有佛性。《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招提慧朗禅师>:“问:‘如何是佛?’石头曰:‘汝无佛性。’曰:‘蠢动含灵又作幺生?’石头曰:‘蠢动含灵却有佛性。’”《续传灯录》卷二十一<安吉州上方日益禅师。>:“问:‘一切含灵具有佛性。既有佛性,为甚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49]佛教亦以含灵作为众生之别称。早晚,何时。白居易<种柳三咏>诗:“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不及栽杨柳,明年便有阴。”《太平广记》卷三十九引卢肇《逸史》:“刘公曰:‘早晚当至?’曰:‘明日合来。’”一尘,一微尘。佛教指物质之极小者。一粒微尘即为一法界。佛门并有一尘一佛等说法。典出《华严经》卷五十一:“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内,一切尘悉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普饶益众生。”
  需要注意的是,敦煌本在上录<神剑歌>正文之后,尚有数语:“此剑还与人否?和尚答曰:
  吾有宝剑常时说,只是金钢不是铁。生了不许石上磨,复乃□□霜似雪。
  也不短,又不长,也能柔软复能刚。万两黄金不卖与,一钱不取任君将。”
  金钢,即“金刚”。任君将,任君拿取。
  《祖堂集》本传还着录元安<浮沤歌>,文曰:
  秋天雨滴庭中水,水上漂漂见沤起。前者已灭后者生,前后相续何穷已。
  本因雨滴水成沤,还缘风激沤归水。不知沤水性无殊,随他转变将为异。
  外明莹,内含虚,内外玲珑若宝珠。正在澄波看似有,及乎动着又如无。
  有无动静事难明,无相之中有相形。只知沤向水中出,岂知水不从沤生?
  权将沤体况余身,五蕴虚攒假立人。解达蕴空沤不实,方能明见本来真。
  《景德录》卷三O亦载<乐普和尚浮沤歌>,然用辞稍异,如首句作“云天雨落庭中水、等,有校勘价值。须措意者,传说傅翕亦创作有<浮沤歌>,并早于九世纪初叶已然流布,所以,乐普之作可能参考过具名傅大士之歌。[50]将为,以为。唐五代文献中亦可作“将谓”。敦煌遗书<董永变文>:“将为当时总烧却,检寻却得六十张。”《云门匡真禅师语录》卷中:“将谓是钻天鸭子,元来是死水里虾蟆。”澄波,清波。《法苑珠林》卷二十九:“郁乎此山,奇状增多。上飞香云,下临澄波。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经过。”[51] 权,暂且。况,比喻。五蕴,佛教将一切有为法,分为色、受、想、行、识五种,称为五蕴。五蕴虚攒假立人,谓人的心身乃借五蕴和合积聚而成,故而虚假不实。佛教有“五蕴宅”的说法。据《大庄严经》卷十二,佛为说世间诸法皆非坚实,尝以色如水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幼事而为喻,称作“五蕴喻”。后汉安世高译有《五蕴譬喻经》一卷,乃自《杂阿含经》卷十流出。元安以浮沤喻人身体,正五蕴喻中之水泡喻也。解达,明事理。
  《法苑珠林》卷二十二、《诸经要集》卷四:“又《杂宝藏经》云,昔卢留城有优陀羡王,聪明解达,有大智能。”[52]蕴空,五蕴本身亦和合而成,故而为空。唐义净译有《五蕴皆空经》一卷,乃佛陀初为五比丘说苦空无常之义;类似内容,亦见于《杂阿含经》卷二。本来真,即本来清净的自性。
  (三)、韶山寰普的诗作
  韶山寰普(?-?) 夹山善会法嗣。生平不详。据《祖堂集》卷九、《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六等,具戒之后,南游澧阳,遇夹山而悟。后在洛京等北地化导众生,终谥无畏禅师。
  《景德录》卷三O收有韶山所作<心珠歌>,辞曰:
  山僧自达空门久,淬练心珠功已构。珠回玲珑主客分,往往声如师子吼。师子
  吼,非常义,皆明佛性真如理。有时往往自思惟,豁然大意心欢喜。或造经,或造
  论,或说渐兮或说顿。若在诸佛运神通,或在凡夫兴鄙吝。此心珠,如水月,地角
  天涯无殊别。只因迷悟有参差,所以如来多种说。地狱趣,饿鬼趣,六道轮回无暂
  住。此非诸佛不慈悲,岂是阎王配交做。劝时流,深体悉,见在心珠勿浪失。五蕴
  身全尚不知,百骸散后何处觅。
  所谓“心珠”,谓人生之心性也;众生之心性本来清净具足,宛如明珠纯净圆润,故有此称。此本是禅宗常喻,后来净土宗亦袭和,遂遍及于各宗矣。如,元普度辑《庐山莲宗宝鉴》卷一〇<西蜀楚山和尚示众念佛警语>[53]:
  原夫佛不自佛,因心而佛。心不自心,由佛而心。离心无佛,离佛无心。心、佛殊名,体无二致。是故念佛念心,念心念佛,无念无心,无心无佛,心佛两忘,念不可得。只这不可得处,脱体分明,纤尘不间。……于此果能豁开智眼,顿悟其旨,直下知归,不妨庆快。设或未能领契,须假方便而入。所谓方便而入者,何用别觅玄妙?但只要发起一个勇猛坚固信心,将一句阿弥陀佛顿在心目之间,不拘经行坐卧、静闹闲忙,默默提撕,频频返照,了知佛即是心,未审心是何物。要看这一念从甚么处起,又复要看破这看的人毕竟是谁。如是观照,念念无间,久久自然炼成。一片水泄不通。忽于闻声见色应机接物处,不觉蓦然冷灰;豆爆烈崩虚空之时,管取参究。事毕到此,便见自性弥陀,头头显现;常光净土,触处洞然。始信吾言不欺于汝。而其平生修行之志,亦乃验于兹矣。恐犹未谕。重说偈言:
  心佛由来强立名,都缘摄念遣迷情。根尘顿处心珠现,幻翳空来慧镜明。一法不存犹是妄,全机拶碎未为平。直须揣见虚空骨,看取优昙火内生。
  淬练,询问练习。“淬”有问之义。构,即“构”。成也。鄙吝,本形容心胸狭窄。唐高适<苦雨寄房四昆季>诗:“携手流风在,开襟鄙吝祛。”《真言要决》卷一:“但知恨人不礼己,不知己之无所知。但知平章知鄙吝,不知己之是悭贪。故欲论他事者,先自观己身。欲笑他是非者,先自察长短。”[54]此谓诸人尚拘于尘缚而未达解脱之境地。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阿修罗趣、人趣和天趣,是为六趣,即六道。交做,即“教做”。时流,世俗之辈。前蜀韦庄<绛州过夏留献郑尚书>诗:“因循每被时流诮,奋发须由国士怜。”体悉,体念知悉。《北齐书·神武帝纪下》:“子升乃为敕曰:‘前持心血,速以示王,深冀彼此共相体悉,而不良之徒坐生间贰。’”浪失,白白丢失。浪有空、徒然之义。王维<疑梦>诗:“莫惊宠辱空忧喜,莫计恩仇浪苦辛。”韩愈<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
  --------------------------------------------------------------------------------
  [1] 本项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度博士点基金研究项目《唐五代禅宗文献研究》(项目批准号: 03JB87003)、“教育部百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重大研究项目基金资助。
  [2] 福州东禅寺版。京都 · 禅文化研究所影印,1990年5月4日发行。下同。
  [3] 碛砂藏本。下同。
  [4] 《大正藏》47/503B。
  [5] 《大正藏》48/264A。
  [6] 《大正藏》47/533A。
  [7] 《大正藏》47/783A。
  [8] 《大正藏》47/969C。
  [9] 苏晋仁、萧子点校本。北京: 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第1版,第303页。
  [10] 《大正藏》53/528A。
  [11] 《大正藏》48/256C。
  [12] 《大正藏》48/142A、B。
  [13] 《大正藏》49/720C。
  [14] 碛砂藏本。下同。
  [15] 《大正藏》55/1048B。
  [16] 《大正藏》12/344A。
  [17] 《大正藏》3/161B。
  [18] 《大正藏》51/137B。
  [19] 王邦维《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4月第1版,第198页。
  [20] 《大正藏》8/827C。
  [21] 《大正藏》52/658C-659A。
  [22] 《大正藏》48/53a。
  [23] 《大正藏》51/530A。
  [24] 有关中国佛教史上念佛观念的演进,请参考张子开<略析敦煌文献中所见的念佛法门>,载《新国学》第三辑,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第314-334页。
  [25] 《大正藏》49/654B。
  [26] 收入《卍续藏经》第一一九册。
  [27] 《大正藏》25/104C-105A。
  [28] 周叔迦、苏晋仁《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2月第1版,第一册,第370页。
  [29] 《大正藏》54/1152C。
  [30] 张子开点校本。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31] 碛砂藏本。
  [32] 《续藏经》本。
  [33] 《大正藏》54/551A。
  [34] 《大正藏》51/1076a&b。
  [35] 《大正藏》47/880C。
  [36] 《大正藏》48/393C。
  [37] 《大正藏》48/816B。
  [38] 《大正藏》50/70C。
  [39] 碛砂藏本。下同。
  [40] 碛砂藏本。下同。
  [42] 《大正藏》49/162B。
  [43] 《大正藏》49/840A。
  [44] 孙毓棠、谢方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4月第1版,第158页。
  [45] 参考项楚《敦煌诗歌导论》,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6月第一版,第128页。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第551页。
  [46] 陈祚龙<新校重订敦煌古钞释良价的诗歌与偈子>,载《敦煌学海探珠》,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初版,第86-87页。
  [47] 《大正藏》50/929B。
  [48] 《大正藏》52/644A。
  [49] 《大正藏》51/606C。
  [50] 参考张勇《傅大士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月第1版,第218-221页;修订版,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7月,第223-227页。
  [51] 《大正藏》53/504B。
  [52] 《大正藏》53/449A、54/30A。
  [53] 《大正藏》47/353c-354a。
  [54] 《大正藏》85/1226A。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在中国人称妻子为太太,“太太”两个字从哪来的?周朝开国这三个伟大的母亲,周文王的祖母太姜,母亲太妊,他的夫人叫太姒,这三位名字都有个“太”。你看他们家里出的,周文王,太妊的儿子,周武王,太姒的儿子,周公也是太姒的儿子。所以称太太。太太就是圣人的母亲,她能够教出圣人出来。古时候,男子负责家庭经济,妻子负责家庭教育,中国人称妻子为太太。太太培养圣人,真的是荣宗耀祖,光大门楣。太太的称呼是至高无上,要懂得这个称呼的来源,你才知道这个称呼的尊贵。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