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认识戒律:《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简介
2014/9/4   热度:737
律宗·认识戒律:《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简介 【1.简 介】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以下简称《行事钞》)是道宣律祖的重要著作之一。所谓删繁,是删除律中过于琐碎的内容;所谓补阙,则就《四分律》中某些有义无文的部分,引其他四部加以补充。《行事钞》立足于《四分律》,旁征博引,以经律论三藏及古德著述为补充,引文涉及数百部经论。可以说,是以整个三藏典籍作为戒律的注解,并依此建构修学体系。 【2.组织与内容】 《行事钞》正文共分30篇,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标宗显德篇》。标宗,是标出戒律的宗旨,即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显德,则广泛引用大小乘的经典、论典和律典、律论,说明持戒功德和不持戒的过患。本篇为以下诸篇的发起。 二、《集僧通局篇》。僧团有很多大众会议及共修活动,这就需要召集全体僧众参加。本篇说明集僧的方法,即如何打楗椎集僧;羯磨处所的审定,指出作法界和自然界的差别;及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分别所能成办的僧团事务。 三、《足数众相篇》。僧团的羯磨会议,对于参加人员在资格上有严格要求,通常情况下必须是清净比丘,且作法时和合无诤,羯磨才能成立。此篇说明参加羯磨会议者的资格审查,分别有四种情况:一、体是合法,于法有违,如狂人、睡眠人等;二、体境俱非,如比丘尼、沙弥等二十三种人;三、体虽非僧,托缘成用,虽有不符条件的参加者,但大众不知情,羯磨也能成立;四、少分犯法,根据实际情况可用不用。此外,还附带说明了别众问题。 四、《受欲是非篇》。对于诵戒、结界等集体活动,若因生病等特殊情况无法参加,必须提前请假,同时要表明态度,对此次会议的所有决定没有异议,在戒律中称为说欲。此篇从三方面说明:一、与法,如何请假并转达自己的态度。二、失法,哪些情况下请假无效。三、因特殊因缘未能请假,是否影响羯磨的成立。 五、《通辨羯磨篇》。羯磨,指僧团所有处理事务的方法。此篇从四方面说明:一、是作法具缘,从称量前事等十个步骤详细介绍羯磨的条件及基本程序。二、立法通局,辨羯磨组成的四大要素,即法(使用的方法)、事(处理的事务)、人(办事人员)、界(处所),以及羯磨的种类,分别为众法(单白法39种、白二法57种、白四法38种)、对首法(但对首法28种、众法对首5种)、心念法(但心念法3种、对首心念法7种、众法心念法4种)。三、羯磨成坏,从羯磨所具的人、法、事(含界)三种,组成人、法、事、人法、人事、法事、人法事的七个方面,讨论各种羯磨作法的成坏。四、解释羯磨的公文。 六、《结界方法篇》。僧团利益均等,且僧事僧断,重大事情须经大众同意,这就必须界定一个共住范围。若以整个国家或城市为范围,就无法召集僧众处理问题了。本篇从四方面说明结界相关问题:一、列数定量,讨论界的种类(摄衣界、摄食界、摄僧界),及摄僧界中大界、戒场、小界的范围大小。二、依位作法,介绍结无场大界、有场大界、结三小界的方法及解法。三、法起有无,说明结界处有无作法起,显示界之威力。四、非法失相,指出结界中因一些非法现象而不成结界,及大众离开界的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失去界的效用。 七、《僧网大纲篇》。僧团是一个团体,由众多比丘、沙弥或比丘尼、沙弥尼组成,此中也是凡圣交融、龙蛇混杂,须有共同的生活准则及制裁措施。此篇便是讨论僧团管理问题,从五方面说明:一、约化制二教明相不同,讨论僧团处罚制度,从依化教的僧伽犯罪俗人许不许治,到说明制教的七羯磨、恶马治、默摈、灭摈的犯罪因缘及制裁方式。二、约僧治食以论通塞,先探讨僧制是非,批评教界的非法,说明如法僧制。再论僧食通塞,所谓通,即通于十方僧众;所谓塞,即限制非分受用或俗人滥用。三、约法就时约人以明,说明处理僧务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如检举他人,过程必须如法,作法时间应尽量安排在白天;处理问题时,众主上座要主持正义,发现问题随时提出处理。四、对处明用,说明僧伽的威仪及僧团居住场所的庄严。五、杂教授,僧团重在清净和谐,对犯罪者当如法检举,并以慈悲心进行劝导,使他认识自身过失,诚心忏悔,避免造成僧团的纷争。而作为众主上座,应以德感人,依法处理僧务。 八、《受戒缘集篇》。受戒是获得僧伽资格的关键,出家须先受沙弥戒,再受比丘戒,才能成为僧团的合格公民。此篇讨论受戒的条件及作法程序,大分为二:一、缘集成受,说明如法传戒必须具足的条件,即能受有五(是人道、诸根具足、身器清净、出家相具、得少分法),所对有六(结界成就、有能秉法僧、数满如法、界内尽集和合、白四教法、资缘具足)、发心乞戒,心境相当,事成究竟。二、受戒的方法,由缘起方便,从十方面说明受戒的前行准备;正明体用,说明正受戒时的羯磨作法及受后相关事宜,最后附带说明六念法及舍戒法。 九、《师资相摄篇》。受戒仅仅是比丘资格的取得,而培养僧格,成为合格比丘,则要通过持戒生活,所谓“五年学戒,不离依止”。此篇围绕依止问题讨论僧团的师资关系,大分为二:一、弟子依止法,首先解释师父、弟子的名称,说明师父与弟子的关系,然后探讨哪些人要请依止师,哪些人无须依止,弟子与师父间有哪些共同的义务?弟子对师父要履行哪些责任?二、二师摄受法,分别从依止意、允许无师的时间、选择师父的条件、请依止师的方法、师父如何摄受弟子、对犯过弟子如何处罚、什么情况会失去依止七方面说明依止法的相关问题。 十、《说戒正仪篇》。沙弥受具足戒后,为早日养成僧格,佛制同一界内生活的比丘应半月半月聚在一起读诵《戒经》,一方面是以戒律提醒自己,一方面是对犯戒行为依法忏悔,以此保证僧团的清净和谐,称为布萨或说戒。说戒的内容由《戒经》和仪轨两部分组成,此篇主要介绍说戒仪轨,大分为二:一、僧法,指四人以上的布萨,包括布萨时间的选择和行筹、散花、行水等相关事宜,重点介绍布萨仪轨,分别为选择说处、准备器具、白告、大众诵戒、鸣钟集众、安排供具、请说戒师、供养说戒法、问答法、说戒竟十个部分。最后介绍略说戒法,包括略说因缘及略说方式。二、别人法,布萨本是僧法,但在人数不足的情况下,可用众法对首或众法心念的方式说戒,此处介绍两人或一人居住时如何说戒。僧团每半月半月说戒,是提醒僧众以戒条检查自身行为,若在半月中犯罪,应主动发露忏悔。若覆藏不说,别人也可检举。通过这样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僧格保持清净。本篇根据普照、道安两位祖师的仪轨,引律藏加以删补而成。 十一、《安居策修篇》。出家人有云游的传统,但若终年不停走动也不利于身心安住。尤其是雨季,外出除给活动带来不便外,还易损伤物命,因此佛制僧团夏季要举行三月的结夏安居。此篇介绍如何安居,大分为五:一、安居缘,讨论安居的处所选择(应无难缘),安居的时间(有前中后不同)。二、分房舍卧具法,以白二羯磨推选五德僧主持分房,集中物品次第分配,房主及上、中、下座可以优先选择。三、作法不同,介绍常规使用的对首安居作法,和有缘开许的心念、忘成、及界与园法。四、夏内遇缘失否,说明比丘安居期间遇到梵行难或命难缘,需要离开安居之地,只要勤觅处所则不破夏,反之则破。受日逢难,也是如此。五、迦提五利,比丘前坐夏竟,能获得迦絺那衣,有五利犒劳。本篇还附有安居期间的请假制度,即受日。 十二、《自恣宗要篇》。僧伽经过三个月的安居后,同一界内的僧众要集中到一起,检讨过去九十日内各自言行有无违犯戒律。由僧团推选五德帮助大家检举犯戒过失,藉此反省检查身心。若有犯戒,则应及时忏悔,即自恣。举行自恣仪式的这一天,为“僧自恣日”。此篇介绍自恣的内容,大分为三:一、缘集相应,讨论闰月、诤事、修道称意的情况及安居时间的安排,说明破夏人、不安居人、后安居人也要依前安居者自恣。二、自恣法,分为五人以上法、四人以下的对首法、一人心念法三部分。重点介绍五人以上法,先明集僧缘起,次应推选两位具备两种五德者主持自恣,为僧众举罪,接着正式说明自恣方法。三、尼来请罪,分无尼来与有尼来两种不同情况进行说明。四、略说杂行,介绍自恣日遇到难缘时应如何简单自恣。自恣本是僧法,若人数不足,四人以下如何以对首法自恣,一人又如何以心念法自恣。此篇附带介绍了迦絺那衣法。 上卷12篇是共行的内容,中卷4篇是依戒体讨论持犯问题。 十三、《篇聚名报篇》。解释五篇六聚的名称及果报问题,大分为二:一、明戒护,说明戒护对持戒的重要意义,违损戒护的过失。二、列名释位,先释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六聚的名称,再约善心、不善心、无记心辨所感果报。 十四、《随戒释相篇》。持戒必须了解戒相。此篇立足于戒的四科的详细解释,帮助我们了解戒相,大分为四:一、戒法,从圣道本基、戒有大用、略知名趣、具缘不同、重受通塞、震岭受缘七方面进行介绍。二、戒体,讨论戒体多少,建立作无作体的原因,作无作体的特征,作无作体的相生关系,无作体种类。三、戒行,辨受体与随行的关系,说明依受体建立随行,由随行令受体坚固。四、体相,是对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法、三十尼萨耆波逸提、九十波逸提、四波罗提提舍尼法、百众学、七灭诤法的八类法,分别从犯境、犯缘、开不犯三个方面,就一些重要问题作了特别解析。 十五、《持犯方轨篇》。若想如法持戒,必须善达每条戒的开遮持犯,本篇即探讨开遮持犯的规则。由了知持犯的名字、持犯的体状、成就持犯的处所、明持犯通塞、持犯渐顿、持犯优劣、杂料简七方面组成。 十六、《忏六聚法篇》。受持戒律,难免会有违犯。一旦犯戒,如何进行忏悔呢?《忏六聚法篇》便是介绍忏六聚罪的方法,大分为二:一是从理事明通忏。二是依律别明忏六聚罪,分别介绍波罗夷罪、僧残罪、偷兰遮罪、波逸提罪、提舍尼罪、突吉罗罪的忏法。 十七、《二衣总别篇》。关于出家人衣服的规定,包括制和听两种,即佛陀正式规定和开许的范畴。制法中探讨了三衣、坐具、滤水袋的制作及如法使用,听门中明百一诸长、粪扫衣、檀越施衣及亡僧物的处理。 十八、《四药受净篇》。戒律所说的药,不仅指治疗疾病的药物,还包含饮食,此为治疗饥渴之病的药物,统称为药。其种类有四:一为时药,二为非时药,三为七日药,四为尽形寿药。本篇说明四种药的受持和说净,从四药体、净地处所、护净不同、净法差别、二受有别五方面进行说明。 十九、《钵器制听篇》。生活是很琐碎的,并不是谁都可以仅凭三衣一钵来过日子。因此,佛陀在制法外,慈悲听许比丘拥有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此篇重点介绍制法,如钵的制作及使用,附带说明听门中允许使用的各种器具及规定。 二十、《对施兴治篇》。比丘以乞食为正命,必然要接受信众供养,那面对施物时如何才能不起爱嗔之心呢?此篇介绍佛陀为弟子提供的对治方法,大分为五:一、受施人是非,说明受施人的资格审查及不如法受施的过患。二、明厌治方法,引《大集》、《四分》明比丘对于所施之物应做种种厌离的观察,强调于戒有缺便不可受檀越供养。三、立观有教,引《智论》、《毗尼》等律论,说明比丘食时作观的依据。四、作观方法,正辨食存五观。五、随治杂相,广引三藏之文警策。 廿一、《头陀行仪篇》。出家僧伽的生活以简朴为原则,而头陀行则是简朴生活的典范。此篇介绍头陀的修行及生活方式,共十二种,通过简单的物质生活远离贪著,从而成就解脱。 廿二、《僧像致敬篇》。修学佛法须从礼敬三宝开始,僧人又应如何修习礼敬呢?本篇讲述僧人的礼敬规矩,大分为三:一、建立礼敬的意义。二、辨析合不合礼。三、正辨礼敬方式,说明如何敬佛及敬僧。本篇还附带说明造像及造寺法,因为如法的造像和造寺,也是建立礼敬不可缺少的基础。 廿三、《讣请设则篇》。本篇介绍僧人被信众请去应供时的各种相关事宜,由受请法、往讣法、至请他家法、就座命客法、观食净行法、行香咒愿法、受食方法、食竟法、哒嚫法、出请家法十部分组成。 廿四、《导俗化方篇》。僧伽不仅要注重内修,也承担弘化世间的责任。此篇重点介绍僧人对信众的接引和教导,大分为三:一、说明说法仪轨及授戒法,包括法师说法的礼仪及如何为在家众传授三皈、五戒、八戒。二、生缘奉敬法,说明出家众如何孝养父母。三、士女入寺法,说明女众进入寺院的规矩。 廿五、《主客相待篇》。介绍接待客比丘的相关事宜,从入寺法、问主受房法、相识敬仪、同受利养的四方面,说明客比丘进寺的礼仪及在这一僧团的利益享受问题。 廿六、《瞻病送终篇》。生老病死人所难免,僧人同样要面临疾病和死亡。本篇就是关于僧团如何对待生病比丘及临终关怀的规定。 廿七、《诸杂要行篇》。本篇对以上各篇未涉及的诸多生活杂事作了补充说明,共分佛法僧事、众中杂事、别人自行、共行同法、出家要业、遇贼法、大小便法、慈济众生法、避恶众生法、杂治病法十种。 廿八、《沙弥别行篇》。剃度出家,首先是成为沙弥。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沙弥?本篇从出家的意义、出家条件的审查、出家的手续、受沙弥戒、沙弥戒相及沙弥如何过僧团生活等方面,说明成为沙弥应该具足的各项条件。 廿九、《尼众别行篇》。本篇说明比丘尼在受戒、忏罪、说戒、安居、自恣等活动中与比丘不同的行法,并介绍了式叉摩那法和沙弥尼法。 三十、《诸部别行篇》。本篇说明四分律和其他戒律在事相上的区别。 在《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种,灵芝律师又将这三十篇归纳为十六种事: 上卷十二篇中,标宗一篇总劝行事。集僧以下有五事:一、众法缘成事(集僧、足数、受欲、羯磨、结界五篇),二、匡众住持事(僧网),三、接物提诱事(受戒、师资),四、检察清心事(说戒、自恣),五、静缘策修事(安居)。中卷四篇,分为二事:一、专精不犯事(篇聚、释相、持犯),二、犯已能悔事(忏篇)。下卷十四篇,分为八事:一、内外资缘事(二衣、四药、钵器),二、节身离染事(对施、头陀),三、卑己谦恭事(僧像),四、外化生善事(讣请、导俗),五、待遇同法事(主客、瞻病),六、日用要业事(杂行),七、训导下众事(沙弥及尼),八、旁通异宗事(诸部)。 将这三十篇学下来,我们对出家生活的各种相关事项就非常清楚了。 【3.特 色】 本书名为《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删繁主要是删过去诸注家繁广的情见,补阙是补充诸注家,也补充《四分律》未解决的问题。所以,并不存在对《四分律》增减圣言的过失。 作为中国流通最为广泛的律学著述之一,《行事钞》具有两大特点: 第一,具体落实“分通大乘”的思想。在《行事钞》中,很多问题都采用了大乘观点,故称《四分律》“义当大乘”。比如对戒体,“今就正显,直陈能领之心相”,倾向以心法为无作戒体。再如饮食问题,也依《涅槃经》废鱼肉为正食。 第二,注重可操作性。《行事钞》按内容将《四分律》作了重新归纳,非常重视戒律的实用性,对每件事都介绍有具体操作方法,仅以3卷的篇幅,将60卷《四分律》概括其中。并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共分30篇,每篇为一项独立内容,全面介绍了僧人自行和僧团共行的各项内容。不但内容全面,而且对很多问题都有精细考订,为后人学习、行持戒律提供了详尽的参考。故《行事钞》一经流传,便备受推崇,唐澄观称其为“文简理诣,义圆事彰”,宋元照则誉之为“摄僧护法之仪,横提纲要,日用时须之务,曲尽规猷”。 本书一经问世,便为当时律匠所传诵。后人注释也极多,见于《行事钞诸家记标目》的有62家,现存主要有以下几种:1.《四分律钞批》14卷,唐·大觉撰。2.《四分律行事钞搜玄录》20卷,唐·志鸿撰,澄观序,引大慈、灵萼以下四十余家的要义,今仅存《集僧通局篇》以上及《安居》、《自恣》二篇文,余佚。3.《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20卷,后唐·景霄撰。4.《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12卷,宋·元照撰。5.《四分律行事钞科》3卷,元照撰。6.《四分律行事钞评集记》14卷,澄渊撰。以上诸家注释,以元照《资持记》最为精详,为《四分律》学者所共推重。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生活中免不了会有怨恨,怨恨最容易传染和循环。当你遇到“怨恨循环”时,你是继续传递它,还是用宽容和爱心去终结它?也许你忍下了一时之气,那么你是“怨恨循环”的终结者;如果你以善意的理解和关爱,改变了那怨恨的本质,那么你将是“善心循环”的启动者。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