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文集:浅谈华严宗的修行体系(释明哲)
2014/9/4   热度:331
华严文集:浅谈华严宗的修行体系(释明哲) 浅谈华严宗的修行体系 释明哲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佛教协会会长 前言 佛教是重体证的,其体证的过程就是修习实践。而要获得圆满的智慧解脱,就要按一定的体系进行修习实践,所以修习体系对学人是至关重要的。佛教修学的总纲是戒、定、慧三学,在实践方面,戒、定、慧学如鼎的三足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佛经、律、论三藏,是释尊一代教义的集成,特别是佛所说《华严经》为经中之王,为根本大法。《华严经》不仅是佛教哲学理论的精华,而且是非常注重观法实践的。行者通过观法以达诸法实相,契入佛的境界,达到佛教修习实践的目的。《华严经》无论是教理教义,还是修行体系,都是最圆满的,是世尊给我们指引的一条简捷的无上菩提之路。也有人认为华严太重理论,评华严为“有教无观”,甚至不重实修,并指出这是华严宗衰没的主要原因。这种议论是值得商榷的。佛陀不可能给后人留下布满荆棘的道路,等你再去创造什么,关键问题在于我们的根性能否对华严修习体系进行正确的领悟、把握。 下面分六点,谈一下我自己粗浅的理解。 一、带果修因的神妙境界 《华严经》的核心是“法界缘起、因果圆融”,“因”为成佛之因即法身理体,“果”为成佛境界即“毗卢遮那庄严世界海”。《华严经》前八会反复谈论法界缘起、“因果圆融”,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将清净的佛之体性即佛果由果位推移至众生之因位——“众生之心”,从而为众生成佛建立有说服力的根据。 释迦悟道,初转华严根本*轮,即从佛果之境界说事物之现起。《华严经?世主妙严品》中以十身来说明教主难思之德,来显示遮那十种无尽法界身云遍于法界成正觉。“卢舍那佛之果法”即涵盖众生界,因此众生心中当下就有圆满之“果相。”这是世尊初成正觉,在“海印”定中所炳现之真象,不可思议,广大无边,超越时空,不是一般众生,乃至二乘所可了解的境界。此无碍妙境寂照照寂法界缘起,实为诸佛自证境界,此亦为华严最高境界,乃为大觉真心、“海印三昧”之所显示。一真法界,即诸佛众生本源清净心也,此心为万法之根本。而此法界体是一心,性起乃不待他缘,直接由其自性本具的性德而生起。 在《华严经》中以第一品至第六品经,经文所以反复介绍了卢舍那佛之果德及其为普庄严童子时之因行。为“举果劝乐生信分”,现种种神变,示种种庄严,显示如来依正二报之庄严境界。世尊欲令一切菩萨得如来无边境界神力,放眉间光,遍照十方。一一尘中现无数佛,显如来无边境界神通之力。一一毛孔现种种光明,一一光中现刹尘菩萨。遍事刹尘诸佛,遍度刹尘众生,广现入不可说佛神变海,广明行境。这是显示华严法界体性智悲自在无碍无尽之相,举果劝乐生信,使众生带果行因。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经文展示华藏世界之庄严广大微妙,光明清净无碍、充遍法界之光明,实为绚烂华丽之庄严世界,皆系毗卢舍那佛之示现。令众生生信,生信之后,向往菩提,发菩提心,走正觉路。所谓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就是为接引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文殊菩萨于此教导善财童子,发菩提心,踏上了漫长的参学之路,充满坚定的信念。以菩提心为因而修诸行,显示心性含摄无量、缘起无尽、时空行愿、大悲愿心。这里实际上是用典型的榜样来启发、坚定我们的信念。只要我们发菩提心、修普贤行愿就一定可以证入法界缘起,了悟法界缘起,就可以通达诸法的真实相。说明初发心菩萨之功德更加殊胜、博大,因为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经文教导众生树立正信、发菩提心本身就是华严修习体系的重要方面。 二、 信解行证的结构层次 佛教任何宗派修习佛法重视宗教实践的,都必须经过信、解、行、证的过程。佛在《华严经》中就包括了信、解、行、证的内容,体现了这样的结构层次,也就是给了我们以“菩萨由凡夫发心到成妙觉佛果的阶梯”,这就是华严的修习体系。 1、经文结构层次鲜明。《华严经》分四个部分解释了五周因果。《八十华严》的四分(信、解、行、证四科)、五周(五种因果周遍)乃至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都体现了信、解、行、证四个部分:一、信分,即初会所信因果周;二、解分,即第二至第六会差别因果周及第七会平等因果周;三、行分,即第八会成行因果周;四,证分,即第九会证入因果周。先明佛已经自在证入之果,后明善财童子证入法界之因,因此称为证入因果。经典这种“信、解、行、证”的结构安排,就是具体的修行次第。 例如:十信法门,第二会普光殿文殊说六品,此依普光殿令者。表妙信依普光本智而起。寂照双运、修证同时,无复渐次。依择法妙慧而住,成正觉也。四、《问明品》者,明显万法,以示十信之解也。意明业体本真,背觉故妄,依真起觉,是为“信”。五、《净行品》者,为十信之行也。须依大愿净治尘劳,以成净行,净身口意,即获一切胜妙功德,是为“行”。六、《贤首品》者,明依十信法门。发心修进,功德同佛等,示十信之证也。解行相应,是为十信圆证。 2、内容衔接环环相扣。《华严经》的内容可以用“境、行、果”三字来概括:“境”指毗卢遮那佛所居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行”,以善财童子为例,说明修华严者要为获取菩提而努力修证,精行不懈;“果”指菩萨修行者根据努力程度而达到的“十地”位次乃至等妙二觉的果位。佛说《华严经》的内容就是如此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展开的,形成修习体系。 华严所诠:毗卢教主,为法身,以立体,直欲众生见妙性而证法身。文殊为信首,以起用,依智断习,直欲众生明妙心而证大智。普贤发行,以示因,习尽智圆,直欲众生翻尘劳而成妙行。自十信开始,五位终结,最后见弥勒,以补处大士弥勒为果,直欲众生离数取而趣补处。一藏体要,华严体用因果,不离此四。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一念反照,灭尘合觉,则革凡入圣信犹反掌。而自己毗卢、文殊、普贤、弥勒,当处圆现,真实不虚。 3、典型示范善逐步引入。财童子为成就怫道,在文殊菩萨指点下,南游l10个城市,参拜了53位名师,终于修成正果。善财童子向诸位善知识请教修行菩萨行的方法,诸位善知识的回答从不同方面阐释了华严的修习次第和不同修行法门。善财童子具体经历和体验了菩萨种种阶次的修学过程,这种示现为所有学佛修行者提供了如何具体完成这一菩萨修行阶次的路线方法。深入法界、随顺法界,华严的修习体系通过善财童子的具体修行过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这是小乘修法所不能比拟的。 以上可以看出《华严经》在结构和内容的安排上,这种导入时的表述可以使人更清楚地看到步步登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修习体系的。对于大乘修行者来说,理论固然重要,而实践体系要显得尤为重要,其作用和意义就在于,不仅提出了成佛的目标,尤其为行者指明了依体起用证入法界理体的修行路径。 三、阶次鲜明的修行路线 1、华严宗之修道阶位有二门: 一、次第行布门,就是从“信、住、行、向、地”直到“等觉、妙觉”。从浅至深,阶位渐升,五十二位之差别因果。贤首以小、始、终、顿、圆五教来统摄,归纳修行之程度阶位不同。其中“住、行、向、地、等”四十一位,又可以归纳为五位,即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前四位是“因”,后一位是“果”。资粮加行二位,是初阿僧祇劫;从通达位至七地终,是第二阿僧祇劫;从第八地至第十地满心,是第三阿僧祇劫。时经三劫,行备八位,方证究竟圆满的菩提大果,修道阶位是多么明了。 具体如“十住”者,由信证入。生如来家,依无住智,永不退还。一发心“住”创依正智,发菩提心乃至十灌顶“住”,成就十智,即当成佛。“十行”,由欢喜行者开始,此“十行”正以十波罗蜜为本而无行不摄。“十回向”,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至此则以“十住”“、十行”所行功德,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 大悲广济,大智无著也。称性起用,真俗圆融、智悲不二,回向菩提实际,成一法界真自在法,融前三位成十地行。“十地”之行,依众生应化,无自化也,纯是利他,为十圣位,故无自化。此地以普光明智为体,通初彻末,功行已全,故名诸佛智地。“等觉”位,超出十地。表进修功成,迥超诸苦,常享法乐,其品名佛华。初登佛地,继此即是说佛果行。“妙觉”位,自十信初因,历五位法,修治惑习。习尽智明,乃依此行,以成佛果。明等觉因圆,明妙觉果满。十信因行与此果行都是显示修华严行,初依普光本智起信,而历位升进,至行周果满。本始不二,三世一念,初后不迁,乃与不动智佛相应,而证不灭不生法界极果,这就是华严修习体系的大旨。 二、圆融相摄门。圆融相摄就是以性理融事相,一位之中具一切位,得一位即得一切位。此是圆顿的修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真法界、万法唯心”,多么圆融,此不赘述。 特别是《十地品》讲菩萨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十个阶段。从树立佛教信仰开始,按逐步学习和实践各种法门,并以此教化众生,在积累个人修行功德的同时提高拯救众生的能力,最后达到与法身契合的佛的境界。其中各阶位学什么、修什么、断什么、证什么,目标清楚明确,具体如何学、如何修、如何断、如何证,更是内容具体,阶次鲜明,对其他派系影响巨大。这种完整的修习体系乃是其他宗派所不能及的。 2、贤首以“小、始、终、顿、圆”五教来统摄一代教法,归纳各宗派修行程度阶位的不同。小乘教的修道,断尽了三界见、修二惑,证得了阿罗汉位四种。然后回小向大,这是“因实开权”的方便,终究要“开权显实、汇三归一”,所谓设的“回心教”。关于“直进教”有菩萨之五十一位说,即“十信’乃至”十地”及佛果。至于“终教”,则立四十一位,除”十信”。“顿教”则谈“一念不生即佛”,离行位差别相,不立阶位。“圆教”唯依分段身而至”十地”,圆教者摄前诸教五教,是为“同教”说,是见闻、解行而证得佛果菩提。 从法门讲,有八万四千。从究竟目标讲,归元无二路。华严的判教不仅从理论上融摄了各层次教派,也把个层次教派修法纳入了华严修习体系。这一菩萨修行的路线清楚规划了修法应有目标。学法要有程式,即是从浅至深,层次历然。经文把大乘菩萨行者自发菩提心,而历访善知识,承受教法,法随法行,以至得悟之经过,描绘的清清楚楚。使人对从如何发心直至成佛的过程一目了然。可谓是非常地道而完整的修行体系。 四、圆融无碍的实践观法 华严历代祖师十分重视观法实修,各位祖师均有建树,逐步完善。 1、如依四法界说立“观门”,认为全宇宙系统一于一心,若由现象与本体观察之,则可别为四种层次:(1)事法界,指差别之现象界。此称情计之境,虽有而非实。(2)理法界,指平等之本体界。即无尽事法,同一理性。万物,本体皆为真如,平等而无差别。此现象之共性,皆为空性;然此境界尚未显真如妙用,故并不完全。(3)理事无碍法界,指现象界与本体界具有一体不二之关系。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由此显出理与事互融无碍之法界,然尚非佛智之最高认识。(4)事事无碍法界,指现象界本身之绝对不可思议。即一切诸法皆有体有用,虽各随因缘而起,各守其自性,其力用互相交涉,自在无碍而无尽,故称事事无碍、重重无尽,又作无尽法界。 如何使众生认识“四法界”,悟入“一真法界”。而为立“法界三观”。即: ⑴“真空观”。简别妄情以显真性,而归于平等之空性,泯灭妄情所见之事相,而彰显真空之妙体。 ⑵“理事无碍观”。即观万象差别之事法与平等无差之理性,镕融相涉而无碍自在。亦即观真如性起万法,而万法一一以真如为性。 ⑶“周遍含容观”。真如之性乃一味平等而不可分取,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故一与多相互融无碍,大小相含,互摄互容而又无尽。 上述所观三境,虽同于一心法界,但因能观之智的深浅不同,境界有别。 这是华严修法的特色,特别著重观行法门,并且还认为非经由观门,则无法入法界;要入法界,就必须了解“心境合目”的道理,方能悟入“一真法界”。 2、为融摄方便,杜顺和尚从教理的研究,确定观门的实践法则。将教理融摄于宗教履行的途径,提出了“五教止观” 五种观门,成为华严五教的根据。大师于禅定中亲身之所体悟。“五教止观”是悟入一真法界的门径,由浅入深,以实践的观法体现华严玄旨: (1)“法有我无门”,以小乘界分别观,来破我执证我空的观法。 (2)“生即无生门”,以无生观与无相观来证明法无自性,皆由相生,此即大乘始教所证之人法二空。 (3)“事理圆融门”,此为大乘终教,双离两失,顿绝百非,见心无寄,而成事理圆融之观法。 (4)“语观双绝门”,所谓:“寄无言之言,显绝言之理。”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境界。大乘顿教观法。 (5)“华严三昧门”,如《妄尽还源观》所说,华严三昧,是法界之圆明自在之用。是华严别教的世界观。 3、《华严》中介绍的其他修法 ⑴弥勒菩萨说有十种,即:“菩提心、正直心、安住诸地、出生大愿、大悲、真实观法、摩诃衍(大乘)、教化众生、智慧方便、随顺诸法”等十种。(亦是修法) ⑵十大愿王所述内容已经成为各宗共修的内容。 ⑶《入法界品》中上有云:“贪欲多者教不净观,嗔恚多者教慈心观,愚痴多者教法相观”。此即凡患有贪嗔痴三毒之病者,教以修持不净观、慈心观、法相观。 ⑷《净行品》中念念不忘众生、时时都在修习之中的各项,至今仍为禅门每日常课。《梵行品》中:若身业是梵行者,当知身四威仪则为梵行。左右顾盼,举足下足,即不论任何动作,皆须为清净之行。华严中提倡“由闻、思、修入三摩地”,经文还提到由文字般若进入观照般若,由观照而证入实相般若,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等等。请看,华严中哪里不是修法? 五、精进不懈的修习典范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从文殊师利菩萨发现善财童子开始,而指导他发心参学,直到以参拜普贤菩萨为证入法界的象征。在各位善知识的指点下,指明了层层递进的阶梯,勾勒出《华严经》修习思想的形象化图解。深入法界、随顺法界。“游心清净法界,所行饶益诸群生,”可以看作其修习实践的纲领。 以善财童子为榜样体现出的意义是: 第一,学佛的人要依止善知识,要广学多闻。经历了一百一十城,其中最重要的是五十三参。如十住,德云比丘示寂用不二;十行,善见比丘于示妙行无住;十向,鬻香长者示智悲圆融;十地,主当春生夜神,示长养大悲;十一地,摩耶夫人示悲终智现;最后,在弥勒楼阁,一弹指间顿示十方法界无尽事相。从微至著,皆欲默体。经过这些善知识的教导,就是要有实践体验,不涉言诠。 第二,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学问都要学习。善慧地菩萨得四无碍解,首先就是法无碍解,即是通达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五明都要通达。善财遍参五十三知识法门,五十表五位各十波罗蜜。三即文殊、普贤、弥勒,为五位中智行因果各遍五位,一一法中为体用也。 第三、发菩提心知难而进,为法忘躯不辞厌倦,不怕艰苦分分断障、分分证真,一直到等觉进入妙觉,证得毗卢遮那的果体。经文赞扬善财发菩提心的内容多达二百二十一条比喻。所托善财南游,始于古佛道场,遍历百城知识,终于圆契弥勒、文殊、普贤之道,意在总括三世佛境因果,为一时一际一真法界。以显人人本有妙德,一切具足、圆融自在,是为忘修绝证、佛果常道。 第四、善财童子的行为告诉我们,他的实践本身就体现了华严修习体系。他所参学的善知识,从文殊菩萨至第四十一位善知识,表寄位修行之相。即将最初之文殊菩萨配以十信行,后四十善知识配以三贤十圣位,表述阶位差别之缘,同入实相之理,亲证妙觉。第五十三位善知识弥勒菩表一生补处之正因。第五十四位再参文殊菩萨,表智照无二之相,盖初参文殊表信智,再参文殊表证智,此与本智冥合无二相。最后第五十五位参访普贤菩萨,表显因广大之相。按善财童子既达智证无二,故言亡虑绝,触物皆适,法法全真,依正浑融,重重无尽,举一法即是圆因,一切诸法皆亦尔,是即普贤广大之境界,故名显因广大相。这样,善财童子便达到了因果圆融的完满境界。 第五、善财童子奔走各地寻访善知识求取成佛之道的修行历程,对参学、参访风气的兴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位堪称修行楷模的佛教青年形象,为后学提供了修习的经验和模式,深得中国佛教徒的喜爱。至于善财童子经过参访五十二位善知识而后获得的果位,成为广大佛教徒历来效法的榜样。 六、人间佛教的圆满旨归 1、修习不离世间,善财童子历访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夜天、天女、婆罗门、长者、医师、船师、国王、仙人、佛母、王妃、地神、树神等,听受种种法门,皆在人间,终至普贤菩萨道场,证入无生法界。五十三参,代表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是能够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称为善知识。这样的编排更是明确体现了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有很深远的意义。华严的宗趣就是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趣。《入法界品》是整部《华严经》的画龙点睛之笔。“深入法界、随顺法界”,《华严经》的核心旨趣人间佛教在此得到了升华。 2、“入法界”的意旨有三层含义:第一,“法界”为佛性之义,也就是“一心法界”或“一真法界”,所以“入法界”就是开发自己所蕴含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使其如其所是的显现出来。第二,“法界”是诸法的理体,诸佛所证的境界。“法界”既然是“佛之世界”及其“众生之世间”,因此,“入法界”也就是游心于诸佛世界以及深入众生所在之世间,从证入佛境角度言之,所谓生活即佛法,法界即人间。以入佛法界妙庄严海是谓圆彰法界,依此证入,故名入法界品。文殊童子从善住阁出,与无量同行菩萨及常随侍神天龙八部诣佛作礼,辞退南行,往于人间。于此说法界品者,示不离人间即佛法界也。 3、应修十种广大行愿。经云,“若修此法,则能成熟一切众生,随顺无上菩提,成满普贤行海。”.从“性起“角度看,我们修持的时候是“全性起修”,不管是礼拜、赞叹、忏悔,发愿、回向皆为做到三业清净;在世俗的一切事都在行方便事,与佛心相应,这就是普贤行愿。普贤行愿心胸广大,没有执著、没有障碍,二谛融通,就可以见到妙明真心,见到诸法性空、证得真如的境界。修行与现实相结合,起心、动念,行住坐卧,一切都念到众生。祈求众生福利,如自己份内事,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事事无碍的圆融境界,也是修学华严法门的行者最高的理想。这就是生活中的佛法,这是华严修习体系的核心思想。 闻佛所说,学佛所行,如佛所证。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实现人间佛教、人生佛教,乃是华严修习体系之落脚点和归宿。我们可依之为创立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作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关于一些认为华严有教无观、缺乏修法的认识,有可能是感觉小乘数息观,不净观等更为具体,易于操作;而大乘实相观是以哲学理论为基础,带来不易把握的结果。可是大乘实相观,如空观以缘起理论为基础,五重唯识观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为哲学基础。尽管它们以哲学理论为基础,但仍不失为是一种修习实践。佛陀为指示众生解脱之道,破除妄想、执著,设置不同的法门,皆是应机对治,殊途同归。华严是根本大法,如果说华严缺少观法,没有修习体系,岂不是佛教一切宗派都没有修习体系了吗?! 参考资料: ⑴高振农释译:《华严经》,台湾:佛光出版社,1996 年。 ⑵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 ⑶《华严思想》(中村元撰)李世杰译,台湾:法尔出版社,1989 年。 ⑷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湾:正闻出版社,1989 年第 5 版。 ⑸台湾华严莲社贤度法师《华严学讲义》中国宗教出版社,2008年。 ⑹重庆佛学院惟贤法师《华严要义》内部讲座资料。 ⑺[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九,《大正藏》卷十。 ⑻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大正藏》卷三五。 ⑼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四,《大正藏》卷三五。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不要看他人的错,卡在对错的观念里,就是我们的错;不要念他人的恶,落在善恶的分别里,就是我们的恶。修行不是修正别人,而是完善自我;学道不要对境生心,而要当相无着。众生无非业感,从无真正作者;外境本是业镜,照我烦恼心所。种好自己的因,管好自己的心,放下分别的念,认得法性的真。唯我一人是凡夫,在在处处都是佛,阿弥陀佛!您辛苦了,早安吉祥,感恩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