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简介:华严宗 贰、华严宗所依经论


2014/9/4    热度:413   

 华严宗简介:华严宗 贰、华严宗所依经论

   贰、华严宗所依经论

  一、《华严经》

  《华严经》为本宗的宗旨依据,取意为以种种华所装饰的经典。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其内容,至相贤首大师据《六十华严》言,佛陀七处八会说《华严经》,即:人中三处、天上四处,为七重会。普光为八重会。清凉澄观大师据《八十华严》言,七处九会,即:

  第一会:在菩提场,说毘卢遮那佛依正因果法门,有(世主妙严品)以下六品。

  第二会:在普光明殿,说十信法门,有(如来名号品)以下六品。

  第三会:在忉利天宫,说十住法,有(忉利天宫品)以下六品。

  第四会:在夜摩天宫,说十行法,有(升夜摩天宫品)以下四品。

  第五会:在兜率陀天,说十回向法,有(升兜率天宫品)以下三品。

  第六会:在他化自在天,说十地法,有(十地品)一品。

  第七会:重会普光明殿,说因圆果满法,有(十定品)以下十一品。前六因圆,后五果满。

  第八会:三会普光明殿,说普贤大行法,六位顿成,有(离世间品)一品。

  第九会:在室罗伐城逝多园林,说入法界法门,有(入法界)一品。而第九会末,归菩提场,则十会圆明,顿彰玄极。

  《华严经》的组织

  三分科与五分科

  ┌────┬────────┬────────┬───────────┐

  │三分科 │ 五 分 科    │   品 名    │  五 周 因 果    │

  ├────┼────────┼────────┼───────────┤

  │  序 分│ 教 起 因 缘 分 │  世间净眼品  │            │

  ├────┼────────┼────────┼───────────┤

  │ 正宗分 │ 举果劝乐生信分 │   舍那品   │第一周:所信因果--信 │

  │     ├────────┼────────┼───────────┤

  │     │         │名号品至佛小相品│第二周:差别因果--解 │

  │     │ 修因契果生解分 ├────────┼───────────┤

  │     │         │普贤行品、性起品│第三周:平等因果--解 │

  │     ├────────┼────────┼───────────┤

  │    │ 托法进修成行分 │  离世间品  │第四周:成行因果--行 │

  │    ├────────┼────────┼───────────┤

  │     │ 依人入证成德分│  入法界品  │第五周:证入因果--证 │

  ├────┼────────┼────────┼───────────┤

  │ 流通分 │         │         │         │

  └────┴────────┴────────┴───────────┘

  五周因果

  澄观大师据《八十华严》,将此一经,约所诠义理,分为五周因果,即:

  所信因果:谓于华严第一会菩提场宣说如来依正的因果法门,是为一周。自第一卷至第十一卷,共六品。前五品彰显毘卢遮那佛的依正果德,后一品阐明成佛的本因,令人生信而乐受,故名所信因果。

  差别因果:谓于第二会普光明殿至第七会重会于普光明殿中,宣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差别因果的法门,是为一周。自十二卷至四十八卷,共二十九品,前二十六品辨五十一位差别的因,后三品明佛的三德差别果相,故名差别因果,又名修正因果、生解因果。

  平等因果:谓于第七重会普光明殿,宣说平等因果,是为一周。自第四十九卷至第五十二卷,共二品。前(普贤行品)辨普贤平等的圆因,后(如来出现品)明遮那平等的满果。因果融摄,平等不二,故名平等因果,又名修显因果、出现因果。

  成行因果:谓于第八会重会于普光明殿,宣说成行因果,远离世间法,是为一周。自第五十三卷至第五十九卷,共一品。初明五位的因行,后示八相作佛的大用果相,故名成行因果,又名出世因果。

  证入因果:谓于第九会逝多林,宣说证入法界妙门,是为一周。自第六十卷至第八十卷,共一品。初明佛果自在的大用,后显菩萨起用的修因。因果二门俱时证入,故名证入因果。

  以上五周因果,总归于第五证入因果,即从最初所信因果以至第四成行因果,欲令行者深信毘卢遮那佛的果德,详解六位的因果,乃至依此而实践修行,总此而为证入法界的要道。又三祖法藏的《华严探玄记》立“教起因缘分”等五分,以总别《华严》一经。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五周”乃就义理加以区分,“五分”则就经文而别之。 《华严经》的种类与翻译

  《华严经》的种类,详论之,总有十类;要言之,以文字记录的经典,唯有上、中、下三本。

  十类:法藏大师将《华严经》成立于印度的传说、中国的流传情形,循着经典解释之迹,分为下列十项加以说明:

  ┌略本经(中国传译之经)

  │下本经┐

  │中本经├参照三本华严

  │上本经┘

  十类华严┤普眼经(以见一即一切之理,谓之普眼法门。)

  │同说经(佛现百亿同类世界,同说此经。)

  │异说经(佛现百亿异类世界,随众生报类,现身说法,说示此经。)

  │主伴经(佛与十方诸佛,互为主伴,皆说此经。)

  │眷属经(佛随机而说三乘等法,以为引入一乘的方便。)

  └圆满经(悉融以上九经,为一大经。)

  三本华严:据传龙树菩萨去龙宫,见有大不思议解脱经(《华严经》)上、中、下本三种,但上、中两本,以非人间世界所可流布,遂将下本的十万颂四十八品《华严经》,携归此土,传行印度。

  ┌上本--十三千大世界微尘数偈

  │  一四天下微尘数品 (不传阎浮)┐

  │                ├此二本传说龙树曾于龙宫披见

  │中本--四九万八千八百偈     │

  │  一千二百品 (不传阎浮)    ┘

  三本华严┤

  │      ┌六十华严(佛陀跋陀罗译 )--三万六千偈 ┐

  │      │   晋经又称旧经           │

  └下本--十万偈   │                │

  三八品 (传阎浮)┤八十华严(实叉难陀译 )--四万五千偈├略本

  │   唐经又称新经           │

  │                   │

  └四十华严(般若译 )--入法界品     ┘

  称为后译华严

  二、华严宗重要著作

  《十地经论》 略称《十地论》,十二卷。印度世亲菩萨着。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译。是注释《十地经》(《华严经  十地品》的别译)的作品。内容为解说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十地。十地融摄一切善法,前三地说世间的善法,次四地解说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修行的相状,后三地则说明一乘教法。主张染(十二缘生)、净(还灭、解脱)都归于一心,此“三界唯心”的思想,是地论宗成立的重要理论根据。

  《华严法界观门》 全称《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又称《华严法界观》、《法界观门》。全一卷。华严宗初祖杜顺撰。内容记述“华严法界”的观法,即: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

  注疏计有唐代澄观着《华严法界玄镜》二卷,唐代宗密着《注华严法界观门》一卷。

  《华严经搜玄记》 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略称《华严经略疏》。五卷(或十卷)。唐代终南山至相寺智俨撰。内容记述《六十华严》的纲要,并解释其文义。全书分立五门:  叹圣临机,德量由致;  明藏摄之分齐;  辨教下所诠的宗趣及能诠的教体;  释经题目;  分文解释。前四门为玄谈,第五门则由(净眼品)至(入法界品)等三十四品,就每一品而分品名、来意、宗趣、释文等四科,论其玄旨。

  《华严经探玄记》 又称《华严探玄记》、《华严经疏》、《探玄》、《探玄记》。二十卷。唐代贤首国师法藏依据智俨的《华严经搜玄记》所作。内容叙述《六十华严》的大要,并解释经文之义,旨在阐述华严宗的中心教义。分立十门:

  教起所由:法尔故、愿力故、机感故、为本故、显德故、显位故、开发故、见闻故、成行故、得果故。

  藏部所摄:明三藏、显所摄、辨二藏、释相违、开种类、定所摄、一部收、三部摄、或九部、具十二。

  立教差别:叙古说、辨是非、述西域、会相违、明现传、定权实、显开合、教前后;就义分类(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圆教),以理开宗(法我俱有、法有我无、法无去来、现通假实、俗妄真实、诸法但名、一切皆空、真德不空、相想俱绝、圆明具德)。

  教所被机:明五非器(违真、背正、乖实、狭劣、守权),与五所为(正为一乘不共教中普机菩萨,兼为遗法中见闻信向此无尽法,成金刚种,引为共教菩萨,转为二乘,远为凡愚、外道、阐提)。

  能诠教体:通论教体,从浅至深,略有十门:言诠辨体门、通摄所诠门、遍该诸法门、缘起唯心门、会缘入实门、理事无碍门、事融相摄门、帝网重重门、海印炳现门、主伴圆备门。

  所诠宗趣:此经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宗。

  释经题目:解释题目所涵奥旨。

  部类传译:分恒本、大本、上本、中本、下本、略本、论释、翻译、支流、感应十类。

  文义分齐:列举同时具足相应门、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多兼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隐密显了俱成门、微细兼容安立门、因陀罗网法界门、托事显法生解门、十世隔法异成门、主伴圆明具德门十门。

  随文解释:扼要说明各章节要义。

  《华严五教章》 全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或《华严一乘教分记》,略称《五教章》。四卷(或三卷)。唐代法藏撰。为华严宗的教判论着。内容是将佛教的不同流派与教义,分为五教、十宗。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圆教。十宗: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俱德宗。在圆教中,将《法华经》判为包含诸教的“同教一乘”,主张《华严经》为超越诸教的“别教一乘”。全书分十章:

  建立一乘:解说华严独特的别教一乘,与融合三乘于一乘的同教一乘。

  教义摄益:论述一乘与三乘的教义及其利益。

  古今立教:列举古今十师所立教门的教相判释。

  分教开宗:立华严五教十宗的判教,整理佛教各种见解,以作价值的判断。

  乘教开合:论述五教的相互关系。

  教起前后:佛典成立时间。

  决择其意:说明佛典成立先后的理由。

  施设异相:从十方面说明一乘与三乘的区别。

  所诠差别:论华严教学与其它佛教教学的关系,并考察心意识、佛性等问题。

  义理分齐:列举四门以阐明华严别教一乘、圆融无尽的义理。

  本书为华严学的纲要书中最著名者,乃法藏依据《华严经》所撰着的华严学概论,是研究华严学的入门书及必读书。

  《华严金师子章》 又作《金师子章》、《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师子章》。全一卷。唐代法藏撰。内容丰富,简明扼要,包含缘起色空、无相无性,三性、十玄、六相、五教等教理,其中以“十玄门”、“六相”、“五教”之说,最具特色。此中藉金狮子的譬喻,解说华严法界缘起的妙理,使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六相和合、普眼境界等法义了然分明。全文大别为十门:

  明缘起:谓“金”无自性,但随匠人的巧工为缘,便有狮子的形相展现。说明形相依缘而显现。

  辨色空:谓“空”无相状,狮子体性虽空,然不碍狮子形相的显现。

  约三性:以狮子“情有”,谓“狮子”的存在乃出于吾人的主观构想,此曰“遍计所执性”;狮子“似有”,谓“狮子”的存在是依外缘而虚假展现,此曰“依他起性”;“金性”不变,谓巧匠虽以黄金打造成固定形状的“狮子”,然黄金的性质永不变易,此曰“圆成实性”。

  显无相:谓就“体性”而言,一切皆“金”,“金”之外则无狮子乃至狮子的相状可言。

  说无生:谓狮子虽有生、灭,金“体”本无增减,故无生。

  论五教:就狮子的缘起,一一阐论华严五教(愚法声闻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一乘圆教)的意旨。

  勒十玄(勒,统率):藉狮子的各种本质、相状,分别比喻华严宗用以描述法界缘起“十玄门”的一一法门。

  括六相:以狮子的总、别、同、异、成、坏等六相,阐论“六相圆融”之理。

  成菩提:经由上述法门而彻见狮子之时,即彻见一切有为法本来寂灭之理,并远离取舍,入萨婆若海(一切智海)。

  入涅槃:谓若能彻见狮子与金二相俱尽,则不生烦恼,永离苦源而证入涅槃。

  本书说理简明扼要,为华严学的入门书。是法藏思想纯熟的后期卓著,富宗教价值,具代表性。其哲学思维具有整体性、相待性、体用性、圆融性,在中、韩、日的佛教思想史上,极具影响,有其重要地位。宋代理学家朱熹等,与明清的哲学思想家,都受到本书思想的启发而有所发挥。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又称《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妄尽还源观》、《华严还源观》、《还源观》。全一卷。唐代大荐福寺法藏述。内容阐述杜顺和尚的《法界观门》,总分六门:

  显一体:自性清净圆明体。

  起二用:海印森罗常住用(即海印三昧)、法界圆明自在用(即华严三昧)。

  示三遍:一尘普周法界遍、一尘出生无尽遍、一尘含容空有遍。

  行四德:随缘妙用无方德、威仪住持有则德、柔和质直摄生德、普代众生受苦德。

  入五止:照法清虚离缘止、观人寂泊绝欲止、性起繁兴法尔止、定光显现无念止、事理玄通非相止。

  起六观:摄境归心真空观、从心现境妙有观、心境秘密圆融观、智身影现众缘观、多身入一境缘观、主伴互现帝网观。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又称《华严经疏》、《新华严经疏》、《清凉疏》、《华严大疏》、《大疏》。六十卷。唐代清凉山大华严寺澄观撰。内容为叙述新译《华严经》)八十卷《华严经》(的纲要,并解释其文义。以当时华严宗法系慧苑违背三祖法藏的教说,故作此书复兴祖师本旨。全书分十门:教起因缘、藏教所摄、义理分齐、教所被机、教体浅深、宗趣通别、部类品会、传译感通、总释经题、别解文义。其中“藏教所摄门”,载述菩提流支、鸠摩罗什、昙牟谶、慧远、印法师、刘勰、岌法师、真谛、慧观、惠光、吉藏、法云、智顗、元晓、慧苑等诸法师的判教理论,并阐释华严宗的小、始、终、顿、圆等五教判教学说,主张《华严经》属于圆教。与法藏所撰《华严经探玄记》同称为《华严经》注释的“双璧”。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略称《随疏演义钞》、《华严大疏钞》、《演义钞》。九十卷。唐代澄观撰。为澄观所撰《华严经疏》的解说注疏。内容分为总序名意、归敬请加、开章释文、谦赞回向四部分。先详释《华严经疏》中的教起因缘、藏教所摄、义理分齐、教所被机、教体浅深、宗趣通局、部类品会、传译感通、总释经题等九科玄谈,后则依经文而作注解。

  《新华严经论》 四十卷。唐代李通玄撰。内容是就实叉难陀所译的新《华严经》,明其玄旨,并随释经文而成。初于文前立依教分宗、依宗教别、教义差别、成佛同别、见佛差别、说教时分、净土权实、摄化境界、因果延促、会教始终等十门。次释经文,先总叙经意,二明经宗趣,三明其教体,四总陈会数,后释其文义。本论与法藏等论相比,颇多特殊之处。如法藏等谓《华严经》之说处说会及品数为七处九会三十九品,本书则为十处十会四十品。法藏的主旨在成就事事无碍,本书则阐发凡夫一生感得心内理智不二之佛等。

  《华严原人论》 简称《原人论》,全一卷。唐代圭峰宗密撰。旨在破除儒、道二教及佛教中各派的妄执,究寻人类本源。认为宇宙万有形成的问题,以儒、道二教与佛教初机层次的宗派都不能根本解决。内容分为四篇:

  斥迷执:破斥儒家天命观和道家元气自然论的执迷。

  斥偏浅:提出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及一乘显性教之说。破斥人天教虽信业缘,不达人生本源;小乘教执色、心二法和贪瞋痴三毒为一切生命存在的根本,未能了知身为假合的幻相;大乘法相教认为阿赖耶识为有情存在的根本,执为实有;大乘破相教的万法皆空说,仅破除各种执着的心,未能显现真如佛性的本义。

  直显真源:依华严“一乘显性教”的意旨,谓一切有情本自具有灵明觉知之性,为无明妄想所蒙蔽而轮回生死;只要人心与佛心相契合,便能寻回觉性,进入圆通无碍的妙境。

  会通本末:会通前所破诸教,悉引入一乘方便教,达到三教圆融的境地。

  本书反映出宗密后期思想的包容性。他吸取诸家所长,再综合创新;立足华严,会通三教,对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儒学哲理化,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 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真正修行要历事练心。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历事练心!哪是菩萨?你要是会用心,没有一位不是菩萨,善人是菩萨,恶人也是菩萨,个个都是菩萨,都是我的大善知识,成就我自己的清净心,成就我自己一心不乱。别人以恶意对待我,我想他是我的善知识,替我消业障;别人善意对待我,他也是我的善知识,他要我学谦和,学恭敬!所以一切善人、恶人,顺境、逆境,好事、坏事全部都是自己的善知识。在这个境缘里面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大慈悲心,这才叫上善,你才有资格到西方极乐世界。否则的话,你这一生佛念得再好,心行不善,只是西方极乐种了善根,这一生去不成。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