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净法师:念佛三昧摸象记浅释(三)
2014/9/4   热度:352
正净法师:念佛三昧摸象记浅释(三) 【返念自念, 返观自观。即念即观, 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 念外无观。全观即念, 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 这段是告诉我们,观和念是一,不是二。这是从初级成片至事上一心不乱的关键。念佛的时候,你这个能念的念,跟观是一,不是二。有的居士不懂得这里面的道理,就茫然了。认为念佛的时候要观,就得把佛号撂下,再去观。这就是二法了,就不叫观念一如了。观就是念,念就是观,观外无念,念外无观。全念就是观,全观就是念,这个道理,印光大师说得很明白“即念即观, 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 念外无观。全观即念, 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到究竟处是一不是二。初级的功夫还要回头观一下,然后再念。现在到上等成片的境界,就不需要再观和念了,一念就是观,一观就是念。这时念佛就不是口念的念了,是心念。心也不念了,听!就听着,听着佛号就可以了。刚才讲的不用心去听,这就是观、念成一了,心意识、妄心不起作用了。全用的是智,智慧的智,所以一念就是般若智慧。开发智慧点般若之灯。念念都在佛的法身体上,念念都把这句佛号从虚空法界听回来,念念回归自性,归于清净寂灭,归无所得。而且,一切的念必须是观,观必须是念,观、念是一不是二。如同水乳交融,不分彼此。观和念就是这个道理,就是一。到这种境界的时候,就要注意了,要用耳根去听,不是耳朵的耳。这个听,是你心在听,而不是耳朵在听。心听着虚空法界的佛号声。也就是我们打佛七念佛的方法。这一句阿弥陀佛,为什么这么慢,这么长呢?就是要念念把这句佛号从虚空法界闻回来。闻什么?闻自性,闻自性的清净寂灭。这就是念就是观,观就是念,观、念是一,不是二。也就是《楞严经》观世音菩萨示现的“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的方法。 【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 重重体究, 切切提撕。越究越切, 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 豁然和念脱落, 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 功夫到这里,就是观念如同水乳的时候,就到事上一心的境界了。念佛的功夫达到事上一心不乱了,叫相似三昧。初级成片也叫三昧,初级三昧。当你达到事上一心的境界,叫相似三昧。理上一心的境界叫三昧。记住,为什么叫三昧?因为你不念佛了,它还在念,所以称之为三昧。 “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 重重体究, 切切提撕。越究越切, 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 豁然和念脱落。”这一段是说功夫达到事上一心的时候,如果你会参究念佛,功夫就上得很快了,这是从事一心到理一心的关键。事上一心是什么境界呢?念观如同水乳,是一不是二。我没有证到,只能是参学历代祖师的开示,说说自己的体悟。到上等成片的时候,这佛号就不念了,就听着。佛号像泉水一样“哇哇”不停往外淌。到这个时候,你用心听,它念。不用心听,它也念。无论你怎么做,都不能让佛号停住。佛号声“哇哇”响,无论外面什么境界,佛号的力量都压过外面境界的声音。即使外面敲锣打鼓或是打钟,声音已经很大了,这个佛号的声音仍然要压过它。心力嘛,心力超过一切力,这种境界叫事上一心。到事上一心,就得到佛法的法味了。没有妄念,清净寂灭,法喜充满。睡觉很少,吃得也很少,身心康泰。但这时候,还没鞫到根源,还没找到根本,没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时,就要向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怎么体究呢?我教给大家一个方法。念上三句两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坐下来不念了。回过头来思维、体悟这句佛号。你没念佛,这佛号从哪里出来的?大家体悟啊,我边说,你边体悟,这佛号从哪里出来的?你没念佛,这句佛号就出来了,你想想,体悟一下,你能不能找到它从哪里出来的?(答:自性。)自性有地方吗?没有地方就了不可得,没有地方出来。了不可得,一物不生,一物不存,清净寂灭。这就没有来处。然后这句佛号,它又到哪里去了呢?它又没有落处,圆托托的一片空境,没有来去。功夫到这时候,禅坐啊,走啊,都没有我,往哪儿一坐就定,时时都在定中。这个时候就差那么一点点了。所以要体究,这就快了。不体究,你一时半会儿打不开本来。过去古人说,到这个时候,功夫离三昧还有一箭之地。什么叫一箭呢?古人射箭,这一箭射出去,百步以外,这叫一箭之地。到这个时候,就要体究了,这时佛号是什么境界呢?是坐在那里听得很清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么念着。听着听着,这句佛号突然停住了,没有了,回头再找也没有。这佛号怎么没有了呢?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佛号声又回来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它又出来了,又念上了。听着听着,它又没了,过一会儿它又回来了……这种境界久久出现,这就叫离三昧还有一箭之地。为什么停了呢?是因为能念的心不动了,所以佛号就没有了。能、所都脱落了,没有能念的心,也没有所念的佛了,所以佛号就没有了。前后际断,清净本体现前,如如不动,但是还没有完全脱落,是脱落前兆的一点消息而已,还没到家。我们众生都有“能”和“所”。能念的是我,所念的是境,所念之佛。这就带来两个问题,“我执”和“法执”,我、法二执就是生死。我们今天上午拜忏的时候,有一句“二我清净法身现”。什么叫二我?就是我、法二执。我执和法执。这个二我,这个假我清净了,法身自然现前。我执和法执是生死的根本。我们修行最终解决的也是我、法二执。我执破了出三界,还没成佛。小乘佛法,阿罗汉破了我执,也没成佛,还需要破法执。法执破了,成佛。这个时候,回光一照,“我”在哪里?没有我念,谁念的?反复地体究。念上两句回光一照,谁在念佛?它从哪里出来的?它又到哪里去了?反复地体究,边念边体究。印光大师讲:“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时时念,时时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 豁然和念脱落”就是这样的方法。体究的时候,即使你明白了,也还要做一个问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从哪里来的?它又落到什么地方?时时这样体究,也就是禅宗讲的参禅参究。念佛也是参究,你不参究,桶底一时脱落不了。这么参究就相当快,禅宗它参禅,念佛是谁?谁在念佛?是参什么呢?是参本来面目。就要你参到无可参处,百尺高竿,悬崖撒手,“证到无念无不念的境界”,就是见到本性,打开本来。体究,就是让你尽快打开本性,破掉我、法二执。体究,就是反思,就是念着念着,回过头来反思,这个佛号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了?反复地提撕,切切提撕嘛。“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就是这个道理。整日里疑团挂心,没有别的念头,就一个念头,谁在念佛?这佛号从哪儿出来的?它又到哪里去了?反过来再究,我能鞫底这一念的念又是谁?什么叫鞫底这一念?就是你能找这个念头的念又是谁?反过来究,它又是谁呢?这句佛号是哪儿出来的?又哪里去了?能找这个念头的念头,它又是谁?这就叫鞫底。这一念的念又是谁?反复地这么体究,重重体究嘛,这可不是一究而过。重重体究是时时地这么体究。“切切提撕”,提什么?提你这个觉悟的心,提你这个参究的心。这可不是提很短的时间,桶底就能脱落的。“及至力极功纯”功夫要用到家,要日夜不停去参,可不能参一会儿,下去打闲岔去了。那样的话,功夫就白费了,参一年也参不出去。功夫到这时侯,要不惜一切代价,日夜不停地参,参透了为止。古德到这个时候,都是废寝忘食,不停地参,才能达到“力极功纯”。因缘成熟,参透的时候,“豁然和念脱落”,整个念头和着疑团一起脱落,见到本性,打开本来了。了不可得,一物没有,大地平沉,虚空粉碎。这时候找“我”了不可得,一片空寂,寂静光明,证入无念(常寂)无不念(常照)境界。功夫到这里,就证到理一心不乱了。这时恍然大悟,这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就知道了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相全是自己。 【所谓灵光独耀, 迥脱根尘。体露真常, 不拘文字。】 这一段印光大师主要是说明理一心的境界。“灵光独耀”是指自性光开发出来了,像灯一样,光明独耀。“独”的意思就是独立、唯一的,没有一物可以比拟。“耀”就是非常耀眼的意思。“迥脱根尘”就是根尘脱落了,没有能念的我,也没有所念之佛。这时候,就得到念佛的方法了。平时我们念佛,离这个还远着,原先念佛不叫真念,这时候才叫真正念佛。无念,才叫真念。有念就有“我”,有“我”就是生死。不念佛的时候,无所不念,你不念佛,一念不生,空寂,寂灭清净。心跟法界相应了。虽不念佛,但时时大空境光明现前,就什么都念到了,无所不念。这时候,一念具足十方佛。十方佛不离当下,不离一念。不是念一佛,是念十方佛,每个众生的自性佛,你都念到了。包括蚂蚁、蚊虫…所有众生的佛性全念到了,这才叫真正念佛。 “体露真常, 不拘文字”是悟后的境界。我没有开悟,也没有见性,只是依文解义,跟大家粗浅的解释解释。“体露真常”就是清净寂灭的光明体,就是自性体显露出来了。“真常”,就是不变的意思。“真”,一真法界。“常”,就是没有生没有灭。自性现前,它是永恒的,真实的,常住一切世间,永无生死。这时候,还要去诵经吗?还要去拜忏吗?还要去干什么吗?都不需要了。这时当下消业障,开智慧,一切一切都具足了。虽然这一切是真实的存在,却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叙述。修到这个境界,就跟禅宗一体,没有文字,没有语言,也没有造作了。佛在经上讲过,祖师大德也讲过,身行处灭,言语道断,不立文字,有念即错,动念即乖。你有个念头,就错了。这时候,心都要灭掉,没有造作了。 本来清净的自性,被无始劫来的无明所覆盖。还有四十一品无明,这四十一品无明还不包括十信位。十信位,就见惑和思惑而言。我们证到四信位的时候,破见惑,七信破思惑,十信满了,破尘沙惑。并不是破没了,只能是破开。最近我读了《金光明最圣王经》,经上讲,八地菩萨才破尽见惑和思惑。心不动了,见、思惑才破尽。现在有的人认为,见性的人就没有烦恼,五通具足,大智慧开发了...这是不对的。过去古人讲,见性只是初级的迈上第一步。在佛法的旅途当中,才迈出第一步。禅宗讲登堂入室,这时堂还没登呢,只是开门往里望一望,看看里边什么景致,还没进门呢。只是见了一点点的自性。古人把它比喻成初二、三的月亮。大家都知道,初二、三的月亮刚刚有一小边边,有一小道道,才见了一小道的自性。四十一品无明,只破了一品,见了一分法身。怎么能没烦恼呢?怎么能具足五通呢?所以,这种说法完全是错误的,与佛法不相应,大家千万别被这种说法误导。 见性不是不可想,不可说的。见性很简单,你真正下了功夫,明白了道理,很快的,不是那么难。不要听有些人说,见性你可别想啊,那根本不是我们能修到的。这样说是太可怜了,只要我们下了功夫就能见性。古人,有的七天可以见性,有的老和尚,三个月闭关就见性,还有两个月见性的。这样的例子很多,说明见性不难。就看你能不能下功夫,放下身心世界去用功。看你功夫用得对不对,你要用不对,今天念念佛,着相念佛,然后出去打闲岔,又去拜忏,又去诵经,又去搞佛事,永远也没有功夫,也不能见性。为什么?因为心没归一处,没有做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尽搞些闲七杂八的,把没用的全拿上了,认为这个也好,那个也不错,拿得太多了,背得满身是债,不能成佛。过去古人讲,一句佛号就够了。莲池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的八代祖师。他老人家说,三藏十二部让他人去过,三千六百卷让他人去悟,老僧一句阿弥陀佛足够了。这可是祖师讲的。佛在《无量寿经》上多次讲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一向专念了没有?为什么还在迷呢?有的人觉得一句阿弥陀佛不行啊,还需要加一些别的东西,那就大错特错了,永远也不会开悟,也不会见性。 我们不听佛的话,不听祖师的话。心里什么都装,装的乱七八糟,所以,无始劫来都在六道里轮回,往生没份。有的人说,我把无量寿经装藏了,我都背下来了。你错了!你心里装的全是经,阿弥陀佛临终接引愿说:“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四十八愿都说念佛名号,佛来接引,没说念经来接引吧。 我们修行要听佛的话,听祖师大德的话,不要乱听!听错了就把我们一生的慧命给耽误了。要知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闻到佛法不容易,修行正法更是不容易。我们现在不但得了人身,而且还能亲闻佛法,常依三宝,这是多么稀有珍贵的啊。如果我们不珍惜这一切,再去搞那些没有用的东西,就浪费了这一生的价值,实在是太可惜了。
---------------------------------------------------------------------------------------------------------------- 更多正净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经典里面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和颜爱语。什么是“和颜”?古德说“内无妄染”,你的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污染,你表现在外面,自自然然温和,这就是“和颜”。我们今天的容貌,表现得令人不敢接近,望之可畏、望之可厌,什么原因?我们的妄想杂念太多,一天到晚,是非人我、贪嗔痴慢,不断地增长,这个容颜怎么能够温和?什么是“爱语”?“爱语”就是真正爱护众生的言语。这个“爱语”不是指说的话好听,不是的。父母看到子女做错事情,呵斥他,责骂他,那是“爱语”;你要不爱护他,你不会去责备他,所以,“爱语”是真正爱护他。他行善,他有善心善行,我们勉励、奖励他;看到他起了恶念,造了恶业,一定要训斥他、规劝他,希望他能够改过自新,这是“爱语”。“和颜”的意思也是如此。我们要顺从佛在经典上的教导,和颜爱语,常常关怀别人、劝勉别人、安慰别人、帮助别人。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