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3
2014/9/4   热度:570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3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亦如是住不?须菩提言:世尊!亦如是住,如如住。 说是这个心若是生也不可得,若自性不可得── 就是生不可得,灭也不可得。这个不可得── 不生不灭就是常住的了,是不是也这样常住了呢?「须菩提!」佛这么问:「亦如是住不?」就是这样不生不灭,常住了吗? 「须菩提言:世尊!亦如是住。」是,是的!这就是观那个心的自性空,是无生无灭的,这样子,所以「亦如是住」。 「如如住」,这等于说,这个如……头一个如,当个……。第二个如,当个一切法空的空的意思。前一个「如」是形容词了:说这个心,观察心、觅心了不可得,自性不可得,那个如、那个不生不灭,没有生灭,就是常住了,也就是那个如。如,头一个「如」是同于那个如的境界,如是没有生灭的,是常住的,是这样观、这样作观。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是心如如住,当作实际证不? 你们的本子上有这个「证」字没有?有啊?这《大智度论》的本子上,没有这个「证」字,就是「当作实际不?」这样。但是有个「证」字也可以,里边的含意不一样的。 「若是心如如住,当作实际证不?」那么,是不是这个心就是实际了呢?实际就是涅槃了,涅槃的境界。是不是这个心就是涅槃的境界? 不也!世尊! 须菩提尊者说:不是的,不是!不能说就是涅槃。 这个小乘佛法、小乘佛教学者,他还没能够……他一定要……。他的意思:经过修行,得了阿罗汉果,入无余涅槃以后,才是作实际证。说是一个没有修行的凡夫,说是观察他觅心了不可得,说是那一念心的不可得的如义就是涅槃,小乘佛法不能这么说。但是在大乘佛法是这样意思,一切……观察众生的……众生的境界,就是佛境界,无差别相,在大乘佛法有这样意思。但是这是佛智慧来观察,众生的境界就是佛境界;但是在众生这一方面来说,那就不是,还是凡夫境界。所以在凡夫境界说,你不能说他是作实际证,不能那么说。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如甚深不? 佛告诉须菩提:「是如甚深不?」说是这样子,观察那个心,觅心了不可得,自性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不可得的如义,是不是很深呢?很深奥? 世尊!甚深甚深!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是的!这个如义,这是佛的慧眼所见的境界,也是一切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境界。但是,阿罗汉他若是……他有时候出定,阿罗汉有出定、有入定的不同。他若入定的时候,当然可以入灭受想定。在《大毗婆沙论》上说,从灭受想定出来,也就等于是从涅槃里面出来,有这种话,有这种话。那样说,那样是他也是……阿罗汉自己也证得。须菩提是阿罗汉了,所以他能够用自己证悟的境界来说:是甚深!甚深! 不过,在前面── 这一品的开始,说过这个「甚深」的文。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但如是心不?不也!世尊!离如是心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但如是心不?不也!世尊!」佛又继续地从各个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位置上,来观察这个如和心的意思。 「但如是心不?」就是那个不生不灭、离一切相的那个不可思议的理性,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妄想流动的心吗?是不是?「不也!世尊!」不是的!那个如是不生不灭的,我们这一念分别心是有生有灭的,不同的,不能说那个如就是心,不能那么说。 「离如是心不?」离开那个如,是不是心呢?「不也!世尊!」离开如还不行。《中观论》上面说一句话:「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就是一切法本性都是空的,然后由因缘的发起,才有所生法── 因缘所生法,所以都是有如义的。如果离开如,那就心就不行,就不能生,就不能生起的,这还有这么一个道理的。这样说,离开了如,还没有心可得的。 这个如和心不一样,但是还不能相离,还不能分离的,分离还不行;但是还不相即──不即、不离。你说相即也有问题,因为那个如,那是佛菩萨的慧眼清净的境界;我们凡夫的虚妄分别心,是染污、执着的、有生灭变动的,那和那个如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即,不相即。但是离开了如,这个心还不能生起,还有这样意思。「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如见如不?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佛观一切法都是如,所以也说如是遍一切法的。一切法都有如,色声香味触都有如、眼耳鼻舌身意也都有如、色受想行识都是有如的。所以,不能说这个心它离开了如,那是不对的。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如见如不?」这个如── 此如和彼如,还是可以相见面、谈话的吗?可以相见的吗?这色法的如、心法的如,受的如,想、行、识各都是如,此如、彼如可以见面的吗?「如见如不?」 不也!世尊! 不是的!不是相见的!因为如都是离一切相的,无法可见,所以也是不是相见的。所以,它也是就是绝对的境界,而不是对立的境界了。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为行深般若波罗蜜不? 说是「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是菩萨摩诃萨他能这样子观察:这一念心是生灭变化,而又觅之了不可得── 这样的观察,是不是修行深般若法门呢?是不是呢? 须菩提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为行深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能这样修行,「为行深般若波罗蜜」,他是修行深般若波罗蜜的,是的!但是,这个这是菩萨……大乘佛法里面的菩萨道能这样修行;而小乘声闻,他不能观察众生的世界,众生就是佛的境界,不能这么观察的。所以,这是菩萨的深般若波罗蜜的法门。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是何处行? 前面是佛解释声闻人的疑惑,解释声闻人的疑惑。这以下,就是破小菩萨的执着。这小菩萨,在这里就感觉到小乘人的法门比较浅,没有大乘佛法门的高深,就生了我慢的心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破这个菩萨的我慢的心。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这样修行,「是何处行?」他是在什么境界上修行呢? 须菩提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行,为无处所行。何以故?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诸法如中。无如是念无念处亦无念者。 「须菩提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行」,若做这样的修行,「为无处所行」,是没有境界可行的。 这个「行」,就是我们在这儿说是修行,我们常说这个话:「修行、不修行」。如果是把它变一个字样来说,这个「行」,就是走路。我们人有两个足,一步一步地在这道路上走。那么修行就是你的心── 你这个心有奢摩他、毗钵舍那这种清净的法门的和合,同我们这一念的第六识和合起来,在奢摩他、毗钵舍那上行,在第一义谛上行,是这么意思。其实即是所谓「行」,就是思惟也。我们如果没有得定,就是散乱的思惟;得定了,就是不散乱的思惟,那就叫做「行」。 现在说这个深般若波罗蜜的修行,佛就问:菩萨这样修行,他是在什么境界上行呢?「须菩提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的修行的话,「为无处所行」,没有处所、没有所行的境界。因为一切法都是自性空了,你在什么地方行?没有所行的境界的,那就是这样意思了。 「何以故?」什么原因要无处所行呢?「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诸法如中,无如是念,无念处,亦无念者。」这一段,我看留着明天讲。 我昨天说是讲一个故事,我没讲。现在差不多到点了,我讲一个故事。 有问题,我先讲这个问题。 问:请问,《大般若经》说:「云何菩萨摩诃萨欲于一切法等觉一切相,当学般若波罗蜜多?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请老和尚开示。阿弥陀佛! 答:你这叫我讲《大般若经》啊?我倒是欢喜,但是不知道能不能讲得好?不知道。我试试讲一下。 这个菩萨摩诃萨怎么样欲于一切法等觉一切相?这一切法是此法、彼法对立起来都是差别的,不一样的── 凡夫和圣人不一样,佛和菩萨、阿罗汉也都是不一样;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各的相,都是有差别的。 「等觉一切相」,你想要在这一切法上能够等觉。这「等觉」怎么讲呢?就是你譬如说这一张纸,这一张纸啊,你所观察的那张纸,你认为这纸是如何如何,和纸本身那个相是相等的,这叫等觉。譬如说是这里来了一条鹿。一条鹿,这人说:「这是马。」你认为他说得对不对?指鹿为马,其实这就是错了。就是你觉悟的那个相,和那个相本身的义不相等,那就不叫等觉。我们凡夫对于世间法、出世间法,色受想行识也好,眼耳鼻舌身意也好,我们都不能等觉,都是搞错了、都是觉错了。 所以,如果你想要「于一切法能等觉一切相,当学般若波罗蜜」,你要学般若波罗蜜,你才能够有这种能力。 说怎么叫做「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等觉一切相,当学般若波罗蜜多」呢?「佛告具寿舍利子」,就是舍利弗,说:舍利子啊!「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应该这样学,就能等觉一切法了。 这个「无住」就是《金刚经》说那个,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取着的意思,不取着。你用这个方法,用这无住作你观察一切法的方法。用这个来……用这个无住「安住般若波罗蜜多」,用无住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多。你看,这个字就是:前面说无住,后面又说安住,就是我们凡夫,你要观一切法空,用这空的智慧,就是般若波罗蜜。你用这般若波罗蜜多去观一切法,那么就能够等觉一切相了。 这个怎么能够等觉呢?怎么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观察一切法,就算是等觉了呢?「所住、能住不可得故」,你所住的,你心里……或者是用那个「行」字是一样,你心里面在所行的境界上,这个所行的境界不可得;能住也不可得,能住的就是心,心也是不可得的。这样子,就等觉一切相了,是这样意思。 但是这个地方,我想,明天我多讲一点,今天就讲这么多。 我还是把这个故事讲一下。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长者,是一个大富长者,就是财富很多的长者。长者娶了一个太太以后,就生了一个儿。这儿相貌也非常的美,他逐渐长大了,也非常的聪明、有智慧,那么父母非常的爱这个儿。而这个儿渐渐大了,他就不能老在家里面,就出去跑、各处玩,和这些同样年岁差不多的人就各处跑,去玩。 但是这一天,在他那个城市里,来了一个走江湖的,就是又有老虎、又有狮子,又唱歌、又跳舞的那一行的。那么,他这些小孩子欢喜看这些,就看。但是这里面发生一件事,就是那一伙人里面,也有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子当然是长得也很清净、也是很美。这个……这个孩子……这孩子名字,这个男孩子名字叫做婆世踬。这个婆世踬,看见这个女孩子,心就迷上了。就回家去对父母说,就是要娶这个女孩子。 那个时代就是那样子,和现代不同,现在是男女自己直接地去连系了。但是,现在不是,那个时候不这样子,是要求父母去连系这件事。父母就不同意,说:「我们是一个大富的贵族,贵族阶级;他们是走江湖的,那是一个和我们是不相称的,我们不能够娶他们的女孩子。」但是他说、这个婆世踬说:「何必讲这个做什么呢?我们欢喜就好了嘛!」就等于是这样意思。 那么母亲、父母爱儿子嘛,也只好就随顺他,就派人去连系。连系,那对方不同意:「你们是贵族,我们不是贵族,我们不能够通亲。」但是,这个孩子还是一定要,如果若不同他联络,他就活不下去了,就是这样要求父母,那么只好再去连络。对方就提出个条件,怎么呢?「你一定要娶我们的孩子,娶我们这个女儿,你就要学我们这一行的事情,学我们各式各样的唱歌、跳舞,很多很多事情,要毕业了,考试及格了,这时候才可以,才可以。」那么,提出条件。 那么就告诉这个儿,你愿意这样子,欢喜,也就欢喜,也只好愿意这样。那么就参加到那个团体里面去学。年轻人嘛!很快地也就学好了。学好了,那么就是定一个时间就表演,看看,如果能表演得好,就是毕业了。 表演的时候也不是他一个人,轮到他表演的时候,那么就是各式各样的技能他都表演了。最后一个表演,就是在虚空里有一个铁链子,在那铁链上走,走过去。他也是走过去了,也很好!但是,当时来看热闹的人还有国王、有政府的人。国王说:「我没有看见,你再表演一回。」他这个男孩子只好再表演,在虚空里面从那个钢索上走,走到中间的时候,气力就软弱了。气力一软弱的时候,就走不来了。走不来,心里就恐怖了:「哎呀!这怎么办?」 但是,世界上事情不可思议!忽然间,我们佛教徒── 大目犍连尊者来了!来了就同他说:「你现在是还想要活这一条命呢?你的目的还想要保存这条命呢?你是想要掉下去,掉下去,再娶那个女孩子呢?是想要出家做比丘?你想要走那一条路?」他想了一想:我现在心里面已经没有把握了,没有气力了,如果没有人救我,我掉下就摔死了。摔死了,还能娶那个女孩子吗?是不能娶了。不但是不能娶那个女孩子,自己命都失掉了!所以:「这样子,如果你能帮助、救我,我就出家当和尚吧!」真是不得已呀!只是为了命,只是为了救自己的命,只好这样说:出家当和尚。 这个时候,他一说这个话,目犍连尊者是有神通的嘛!他一下子就把那变成个大地,他并不是在钢索上站、在虚空里,不是!立在大地上,立时心里就不恐怖了,就从大地上走过去了,就下来了。 下来的时候,这时候是那观众啊、和那个团体的人认为他是毕业了,那好了,那么就是他们结婚了。那个男孩子说,说是:「我不结婚,我要出家做比丘。」那么这个目犍连尊者就领他到佛那去。到佛那去,佛就为他说苦集灭道,他得须陀洹果。得了须陀洹果,他就向佛要求出家做比丘,这时候是真心了!得了须陀洹果,要求出家,这是真心了。佛就又为他继续地说法、教导他,很快地就得阿罗汉果了。有这么回事。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菩萨自始至终,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是修布施,也就是修放下。你说佛法繁琐,佛法不繁琐,简单的很:“看得破、放得下”。放得下就是布施,看得破就是般若、就是智慧。智慧从哪里开?放下。只要放下,智慧就会开。你越肯放下,智慧就越增长;你智慧越增长,放下就越彻底。你看不破,放不下,心里面有贪爱、有忧虑、有牵挂,这都是烦恼,这都是六道轮回的病根。六祖说,清净心里头“本来无一物”,那才是你的真心、才是你的本性。你要不把那些牵肠挂肚的东西舍得干干净净,你的真心本性就透不出来。禅宗讲明心见性,你决定明不了心,也见不了性,为什么?你不肯放下,你没有把这些烦恼舍掉。所以,要把烦恼布施掉,把生死布施掉。烦恼布施掉,你就没烦恼;生死布施掉,你就不生不灭。修佛道的人是菩萨,菩萨他修学的目标是成佛!所以,一定要知道,要舍得干干净净,你才能修菩萨道,你才能圆成佛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