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禅修


2014/9/3    热度:221   


  讲到禅修,人们都认为禅修需要打坐、闭目养神等而不知道禅修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样是禅修?学佛法者应该了解禅定与经常实习禅定。
  如今,禅修在世界上已经成为很普遍的修行方法。世界上有许多人,或许是东方人,或许是西方人,都被禅修所吸引,有很大的感兴趣。然而,在这许多禅修的人之中,只有少数人真正了解禅修的目的。
  实际上,禅修(bhaavana)包括止禅(samatha)和观禅(vipassana),其修行理论和具体修法在阿毗达摩及其注疏(如《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里都说得非常清楚,只是大家由于无知、邪见或懒惰而不愿意去学而已。正如明珠被弃于大路上被千人踢万人踩,却没有遇到真正识货的人一样。可为之深深叹息!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由骨骼、肌肉、血液以及其他东西所组成。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时我们不能完全控制这个身体,所以经常遇到许多难题。也许,有些有钱的人,拥有全世界的财富和最高的地位,但是,无论多么有钱,多么大的权威,若他们的心被这个不能自主的身体束缚,将会在生活中受到无尽的痛苦。无论地位高低、贫富,没有一个人能逃脱这个难题。不论如何努力,难题似乎永远离不开身了,刚解决掉一个难题,另一个难题立刻有取而代之。不论身在何处、何时,为了维护这个肉身,我们所必须面对的冲突与苦难,面对烦恼是必然的事。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很“幸运”的诞生在有钱的家庭,他们从来不曾觉得对物质的需求有什么困难,可以购买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随心所欲地去旅行,经验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各种娱乐与刺激。他们终于得到所有的东西,去过所有的地方,经验了所有的乐趣,却仍然感觉到一种不满足的苦恼,越觉得不满足精神就越感觉不安,无法应付这份剧烈又弥漫着的苦,甚至发疯了。因此,所以即使在物质方面不虞匮乏,人仍然会受苦,烦恼还不能断灭了。实际上,拥有财富会增加不满足感,财富显然无法成为断除苦恼的根源。拥有财富的人永远感觉到不满足,困惑与忧虑,只要我们的心灵受这个不自主的身体束缚,苦就永远存在,难以躲得了。
  我们从出生直到死亡,已经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去保护身体,照顾身体,不让它受苦。事实上,大部分人正是花费了许多功夫,以这种没有结果的,打击自己的方式来照顾身体。按照阿毗达摩的说法,不仅对色蕴和受蕴的执着(取)会引起烦恼,对想蕴、行蕴和识蕴的执着同样也可以引起在强度上和品质上毫不逊色的烦恼。而且这类执着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但是,禅修的目的不仅为了照顾身体,我们不应用这种态度去实习禅修。禅修应该有更高,更有价值的目的。禅修当做有益身体的另一种外在方法,是没有意义的。这样做,只不过把真正具有最高价值的技巧,徒劳无功的用来获得顶多是暂时的放松。服药虽然消除头痛,却不意味我们获得痊愈。不久之后,头痛还会回来。因为,治疗方法和头痛的真正原因无关。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外在方法,获得暂时享乐与消除痛苦,没有必要再动用禅修或其他修行方法。我们不应该把禅修的力量,浪费在如此有限的目标方面。在汉地和藏地都有相当多的人(包括出家比丘和教界中的一些权威)把色身上的成就当作解脱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结果弄得为此付出了毕生的代价,不仅不能在寿数已尽时避免痛苦和死亡,反而耽误了修习正法的宝贵时间,并使得对色身的执着变得更加坚固。
  禅修的目的,是获得觉悟,消除烦恼与迷信。虽然,身与心密切关连,却呈现两种十分不同的现象。身体可以用肉眼看见,心却不然。一个家庭里的成员,外貌或许有许多相似点,但是,每个孩子天生带有不同的个性、性向与兴趣等。虽然他们上同样的学校,但是智力与学习能力,不但彼此不相同,而且和父母也不相同。身体中的色尘能够被看见,但是属于声尘、香尘、味尘和触尘的部分就不是用眼睛能够看见的;其次,先天禀赋上的差异是可以用前生的业力来解释的,这是佛教的标准观点,并非“无法具体地解释清楚”的。
  我们生而为人,每个人都具备潜能使命富有意义与目的。为了要充分利用生命,必须超越低等动物。如果我们能够运用人身,主宰自己的心,就能够完全拔除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一生或多生之中,就能够突破身不由己的生死轮回,永远脱离所有的痛苦与不满足感。心是不能完全由自己的主管意志来完全主宰的,这是三法印中的无我法印所导致的结果。但是心的生灭都是缘起的,我们的修行就是为了破坏不善心生起的因缘,创造并坚固与解脱相应的心生起的因缘,直到证得涅槃为止。
  禅修的真正目的,在于获得开悟。不但实现自己的目标,也要帮助其他一切众生实现他们的目标,这是整个禅修唯一的目的。佛陀的教法,依照我们不同的理解程度,有数百种不同的禅修方法可以选择。我们非常有必须修行,不是因为任何外在的媒介,其他人,或是上帝,才被迫禅修。我们必须负责消除自己的苦难,也要负责给自己寻找禅修的方法。无论苦难由客观还是主观给自己带来,我们也要靠自己创造解脱的环境。实际上,这正是长期被人们忽视的佛教的基本原则之一。离开这个原则,就会成为企盼获得拯救的可怜虫,这决不是正信的三宝弟子所应为之。
  在日常生活当中充满苦痛与烦恼时,我们必须在日常例行获得之外,做出一些其他的事情,就是修行,也就是禅修。我们的痛苦于烦恼是无始的,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修行方法,痛苦和烦恼也会无止境。如果不转向内在,修炼自己的心,反而把所有的能量扩散在不停安排在事相,痛苦与烦恼就会持续不断。
  在物质很富足的环境中,我们难以修习佛法,它们干扰我们禅修,使自己分心散乱。所以,我们应该把对佛法的了解,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思想、感受与经验会有很大的不同。困惑会越来越减少,在物质世界中遇到困难时,痛苦与烦恼就会减少很多。
  能够控制自己的心念,理清自己的思想,应付得了自己的困难,这种能力不但适用在日常生活经验,而且面临死亡时,会坦然地微笑而去。如果我们从来没有任何修行的经验,或透过禅思修心,一旦死亡来临,感觉到非常可怕。心是不能被完全控制的,而且,对于修行人来说,死亡既不可怕、也不是什么“愉快的返乡之旅”。死亡仅仅是死亡(色身的坏灭)而已。如此才能完全解脱我们对死亡的种种正面的或反面的执着。
  总而言之,佛法是用来引导我们消除痛苦与烦恼,脱离生死轮回,获得觉悟,如果修行并没有带领我们走上这个方向,就是搞错了,一定回头调查原因,仔细地关照根源。佛法基本的修行,就是找出什么是带领痛苦与烦恼的恶行,什么是带领快乐的善行。然后,努力避免和灭除恶行,尽力行善,这就是实习佛法的心要。禅修或修心,不应该被动。盲目地照搬别人,即使是一位伟大的上师告诉我们的话去做,无法打破烦恼的束缚、痛苦的折磨。应该运用内在的智慧,自身的力量,查证他人建议的做法是否有效。如果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某种教法正确又有帮助,就应该全心全意依教奉行,让自己和他人受到真正的快乐,获得解脱觉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无畏布施”范围非常广,把它归纳起来,就是对于众生物质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我们保护他,使他心里能得安稳,这就是“无畏布施”。相反地,如果我们故意扰乱众生的情绪,使他恐怖,令他不安,这样的造作,与道相违背,与自性相违背,就得老病伤残、五根残缺这样的果报。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