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1 (2002年于新庄台北医院)


2014/9/4    热度:469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1 (2002年于新庄台北医院)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七喻品第八十五

  2002年于新庄台北医院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七喻品》

  这部经的名题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摩诃」,翻译成中国话叫做「大」,「般若」,中国话就是智慧,「波罗蜜」,中国话就是到彼岸;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经。「大」这个字,就是圆满的意思,就是圆满的大智慧。这个「到彼岸」用中国话来说呢,就是究竟的意思。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非常的重视智慧,但是智慧也有深、也有浅,现在这里说这个大智慧是到彼岸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里简单的说呢,佛法中开示我们,人有凡圣之别,圣人的智慧才是大智慧,但是有深浅的不同;初开始得圣道的人,智慧还没能够圆满,一直到得无上菩提的佛,智慧才圆满。所以这里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实在就是赞叹佛的智慧,圆满的境界说的。其中的含意呢,就是我们若想要得无上菩提、成就大智慧,需要学习般若法门,才能够满愿的。这个经题的大意就讲到这里。

  这个〈七喻品〉是第八十五品,这「般若波罗蜜」的大智慧境界,不是容易明白的,所以佛说譬喻,用譬喻来显示它的道理,所以叫做「喻」。这里说有七个譬喻,所以叫做〈七喻品〉。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性无所有,非佛所作,非辟支佛所作,非阿罗汉所作,非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所作,非向道人、非得果人、非菩萨所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性无所有,非佛所作,非辟支佛所作」,这以下是这一品的正文。觉悟了一切法空的道理,就有三乘的差别,这一品的大意里面的第一段,就是说这样的事情。这一段里面分成二科,第一科是问,第二科是回答。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须菩提是佛的大弟子之一,翻成中国话,翻个空生,虚空的空,生灭的生。因为他母亲生他的时候,家里边的这些财宝都空了,以后又出现了,有这样的事情,所以叫做空生。「白佛言:世尊!」他就对佛这样说,先称佛为「世尊」。

  「若诸法性无所有,非佛所作,非辟支佛所作,非阿罗汉所作,非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所作,非向道人、非得果人、非菩萨所作。云何分别有诸法异……」这个「问」里面又分成二节文,第一节文是「领前旨」,就是这一品是第八十五品,前面八十四、八十三、八十二、八十一以前诸品,就说到这件事,这里重新再把它说出来,所以叫「领前旨」。

  「若诸法性无所有」,「若」这个字呢,是个假设的话,就是前边佛也是说,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现在须菩提把佛的话重新又引来,若是一切法性都是无所有的。这个「法」这个字,它的含意是很多的,在这里,这个「法」字当个持字讲,摄持的持、受持的持;就提手加个寺院的寺,这个持,持字。这个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一法的体性,每一法的相貌,他昨天是这样子,今天也是这样子,明天还是这样子。譬如说我们看见我们所坐这个椅子,它自从造好以后这个相貌,它一直维持这个相貌,这个体相不变,所以就叫做持。世间上每一件事也都是这样子,就是我们人与人之间,彼此见面的时候,我昨天看见你是这样子,我今天看见你还是这样子,所以以后能认识你,那也可以名之为持。当然这样的解释,就是大略的这样说,不是微细的去说明这件事,所以叫做这个「法」就是持,就是具足了这样情形的,就名之为「法」。

  「性」,性就是它的体性,也包括它的相貌:体性、体相,经论上有的时候说法性,有的时候也说法相,那么它的含意无差别。「若诸法性无所有」,就是一切法的体性是没有的,没有这件事,在我们的内心里面,接触到一切世间上的事物,事物,当然我们认为都是有,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眼识、耳识乃至意识,这一切法都是有。但是现在佛陀呢,说这一切法的体性、体相是没有的,那这就是和我们的常情,和人的常情有点不符合,违反了人的常情。但是佛也说出来一个理由,说出个原因的,为什么说它是无所有呢?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很多的品里边有说到这件事,它说出来一个理由,就是一切法的自性空,就是这个理由,它的自性是没有的。

  这个自性没有,这个自性这句话也还需要解释,什么叫做自性?这个自,就是自己的自,也是这个性,法性的性,自性。这个自性是对他性说的,有他性,所以说自性,这个他性是有,承认他性是有;但是自性是空,自性是无所有的。那么什么叫做他性呢?就是佛法说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的法都是因缘有的,这个因缘就是他,他性。那么自性指谁说的呢?就是因缘所生法,这个所生法是自性,叫自性。就是种种的因缘,所出现的这一些事情,这件事的自性是没有的,这个话也还是需要解释,自性怎么是没有呢?因为它是众多的因缘和合具足了,才出现这件事;若是没有众多的因缘,或者是不具足的时候,这件事就没有,那么这就叫做自性空,是这个意思。这样子若是我们能够深入地去思惟这件事,应该是承认这件事了。

  譬如这个声音,我们说话发出来这个声音,这个声音是因缘有,你发出来声音是这样,我发出来的声音是这样,那一个人发出来声音又一样,为什么发出来的声音不一样呢?因缘不同;因缘不同,因缘所生法也就不同。若是没有因缘的时候就有这个声音,就会有这个声音,那叫做有自性,有自性;但是我们从事实上去观察的时候,没有因缘的时候,这个声音是不能出现的,所以声音是无自性的。用这样的道理观察世、出世间一切的事情都是自性空的,就是它的体性是没有的,就是「若诸法性无所有」,一切法的体性,这个诸法性,就是世间法、出世间法,它的体性都是没有的。

  这件事我们再多说几句,这件事因缘不具足的时候,这件事没有出现,当然这叫做无所有、自性无所有。这件事的因缘具足了,这件事出现了,他还是自性无所有,因为那是因缘成就的,不是它自己有体性,不是自己就是有的,还不是自性有,所以它因缘没有和合以前,它的自性是无所有;和合以后,出现这件事,还是自性无所有。这些因缘所生法,我们世间上这些事情都是终究有一天会败坏的,又没有了,还是自性无所有,所以叫做前际空、后际空、中际亦空,常性空,无不性空时,那么这就叫做「若诸法性无所有」。没生的时候,无所有,生的时候也是自性空,无所有;败坏了以后,是因缘所生的败坏了,还不是自性有败坏了,所以也还是后际也是空的。

  「若诸法性无所有」,这件事是……佛教徒想要断烦恼的话呢,你要观察,要用这个方法修止观,修止观呢,就把这些可爱的境界,它也是无所有,可憎恶的事情也是无所有;若是不可爱、不可憎的事情也是无所有,这样子观察的时候呢,常常的这样观察,就能改变自己的烦恼、改变自己的思想。所以佛法里面,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般若经》里面,品品都是说一切法空,就是这样意思。

  「非佛所作,非辟支佛所作」,这上面说这个无所有,就是本来就是这样子,不是佛造作的,也不是辟支佛所造作的,也不是阿罗汉所作的。「辟支佛」翻到中国话翻个独觉,就是他成为辟支佛的时候,成为辟支佛的那一生中,他没有老师,他自己遇见这些因缘所生法,他就觉悟了无所有的道理,他也经过一个时期的修行,他就成为辟支佛了,这是圣人。「非阿罗汉所作」,「诸法性无所有」这个「无所有」,也不是阿罗汉所作的,「阿罗汉」翻个无生,就是通达证悟了无生的道理,所以翻个无生。

  「非阿那含所作」,这个「阿那含」翻到中国话翻个不来,就是他得了圣道以后,他就从欲界到色界天上去了,他不再从色界天回到欲界来,所以叫做不来。若是我们没得阿那含,但是我们成就色界定了,或者我们是佛教徒、或者是非佛教徒,我们肯修禅定,成就了色界定,这个时候你还是欲界的人。欲界的人死掉了呢,这个身体老病死结束了,那么他因为成就色界定,他不在欲界,他就到色界天上去了;到了色界天,他在色界天上,他没有进一步的修无色界的定,他若在色界天上的寿命到了呢,他又回来,回到欲界来,这个是凡夫得了色界定,还是要回来的。这个佛教徒,这个圣者,他若得三果的时候,他在欲界人间或者天上,欲界天死了,他到了色界天以后,就不回来了。为什么他不回来呢?因为他没有欲,所以他不回来;若是凡夫不行,凡夫还是要回来的,所以「非阿那含所作」。说这「诸法性无所有」,也不是阿那含这位圣者所作,所造成的。

  「非斯陀含」,这个「斯陀含」翻到中国话就是翻个一往来。就是可能他是我们人间的人,也可能他是欲界天上的人,他修学圣道,得了二果的时候,他寿命尽了、要死了,他不能到色界天上去,他不可以去,他还有欲,虽然他是圣人,但是他还是有欲,他需要再来这个欲界。假设是在天上,有可能会来到人间;如果在人间,也可能到欲界天的天上去,在这里再一往来,再一往来,他的道力进步了,没有欲界的欲了,他就到色界天上去了,那就是得三果了。现在是指二果,所以叫做「斯陀含」。

  「须陀洹所作」,这个非字贯下来,「非斯陀含、非须陀洹所作」,「须陀洹」翻到中国话翻个预流;参预的预,流水的流。就是他原来是个凡夫,他在佛法里面学习,他对于佛法有信心,努力地修学四念处,断了分别我执,断了这个我的执着,他就得初果了。这个时候原来是凡夫,现在预流,参预到圣人的这一类,不是凡夫了,所以叫做「预流」。现在「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性无所有」,这个「无所有」不是佛作的,也不是辟支佛、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所造的,这个「无所有」是一切法本来就是这样子,不是这些圣者所作的。

  「非向道人、非得果人、非菩萨所作」,这个「向道人」是谁呢?就是须陀洹之前,没得须陀洹的时候,在经论里面说,就是暖、顶、忍、世第一的这种修行人。他修学圣道的时候,他是修止观的,修止观的时候有入定、有出定的分别,这个入定的时候,他和圣道相应;出定的时候,他也是和圣道相应的。怎么相应呢?「向道」这两个字实在是用得非常好,就是他的心面向于道,就是志向于道,就是他的心向于道,他不向于非道。这个地方怎么解释呢?譬如说看见这一切令他满意的事情,他不生贪心;遇见了可愤怒的事情、可憎恶的事情,他不生瞋心,他为什么呢?他向于道,向于无我、无我所,他面向这里。若我们没有修行的人呢,可爱的境界,这个贪心就来了;可憎恶的事情,瞋心就来了,我们不向于道,我们向于烦恼,向于生死苦那一方面去了;他这个修行人,不是,他向于道。这个暖、顶、忍、世第一的这种人,是向道的人,但是还没得圣道,他只是向于道,他还不是圣人,所以是「非向道人所作」。

  「非得果人」,就是前面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这都是得果的人,这就是他在佛法里面,修学圣道有了结果了。「非菩萨所作」,前面这些……,佛不算,其他的都算佛的弟子,这些人都是得果人,但是他们都是自己得圣道就满足了,度化众生的事情随缘的做一点,但是到最后,他们就入涅槃了。「非菩萨所作」,菩萨不是,不入涅槃的,就是尽未际广度众生,这样发大愿心的人,也是有凡圣之别;菩萨有凡夫的菩萨、也有圣位的菩萨。现在这里说,须菩提尊者对佛说:「若诸法性无所有」,这个「无所有」也不是菩萨造作的。

  云何分别有诸法异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人、是天乃至是非有想非无想天?用是业因缘故,知有生地狱者;是业因缘故,知有生畜生、饿鬼者;是业因缘故,知有生人中,生四天王天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者;是业因缘故,知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者;是业因缘故,知是诸菩萨摩诃萨;是业因缘故,知是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世尊!无性法中,无有业用,作业因缘故,若堕地狱、饿鬼、畜生,若生人、天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以是业因缘故,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行菩萨道当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故,能拔出众生于生死中?

  下面「云何分别有诸法异」,这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了,在无所有这个地方是无差别的。「云何分别有诸法异」,为什么佛对我们开示这是地狱、这是饿鬼、这是畜生、这是人、是天;这是阿罗汉、是辟支佛、是佛,有这么多的差别呢?这就是来难问佛,你说一切法都是空的,为什么又说有呢?就是来难问这件事,「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就是这样意思。云何分别有诸法的别异,这是地狱、这是畜生、这是饿鬼、「是人、是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这个地狱、畜生、饿鬼,这三类众生是非常的苦恼,他们的果报,他们自己也不欢喜,但是无可奈何,这叫做三恶道。

  「是人、是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这个比三恶道好得多了,这个人、天,「人」就是我们在人的身份,在这个阶段里边,我们对我们自己欢喜吧!我看也可能有人不欢喜,也可能不注意这件事,就是一直的令有所求,努力地去求所求的事情,这个身体不太……,也没有想这个身体是怎么样?但是事实上的情形,就是爱着自己的身体。那么一方面有所求,那么人的境界比三恶道是好一点,但是还不如天,是这样子。那么「天」呢,有欲界天、有色界天、有无色界天,天上的境界比人好得多了,但是人和天对比的话,人还感觉到苦一点,也感觉到很多的不如意,还可能会容易相信佛法,容易出家修学圣道。天上的人可不是,天上太乐了,很多的事情令他很满意,其中有一样事情呢,天上的人不老、也没有病,那这件事在人来说,非常的羡慕这件事。但是人和天,人虽不如天,也有好过天的事情,就是有可能会愿意接近佛法,天就是差一点,那么这个天指欲界天说,若是到色界天呢,那和欲界天可是不同了,这里面有些话等一会儿再讲。

  那么色界天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不同,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就是无色界天。无色界的天有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有想非无想天,他们都是有禅定的;色界天也是有禅定的、无色界天也是有禅定的。这个非有想非无想怎么讲呢?前面这个空无边处天,那一个天,他就以虚空为所缘境,一直地思惟这个虚空,这也是想。识无边处天呢,他不是以空为所缘境,是以识为所缘境,就是反观能思惟虚空的这一念心,思惟这一念心是无形,心是没有形相的,他是无量无量边的,那么这也是想,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天,就是想这个无所有,也不想空、也不想识,想这个无所有,还是想。

  这个第四层天,非有想非无想天呢,这一个天人,有可能这位天人,他原来不是无色界天上的人,他是我们欲界的人,在欲界里面得了色界四禅,而后又学习无色界的四空定,那他就是欲界的人,这件事成功了,他做成功了;那就是欲界的人,修无色界的定修成功了,还是欲界的人,死掉了以后,生到无色界天去,那就是不是人间的人了。他这个非有想非无想天,就是不像前面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是有想;非无想,还不是无想,还有微细的想,还是有想。因为我们人,不是地、水、火、风那种无情物,是有心识的众生,他有心,还是有想,只是有粗细的不同;有粗显的思想、有微细的思想。这一位先生非有想,就是没有粗显的想,他有微细的想,所以叫做「非有想非无想天」。

  「用是业因缘故,知有生地狱者;是业因缘故,知有生畜生、饿鬼者;是业因缘故,知有生人中,生四天王天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者」,这上面说是一切法是无所有,都是毕竟空的,佛还说有这么多的众生,说有,但是佛怎么说的呢?「用是业因缘故,知有生地狱者;是业因缘故,知有生畜生;是业因缘故,知有生人中」,这个地狱和畜生、饿鬼这三恶道的众生,他们就是做了很严重的、有罪过的事情,有罪过的事情还是有轻重之别,最严重的是到地狱里去;中等的就是到畜生的世界;再次一点到饿鬼的世界。这个畜生和饿鬼也不都是一样的,其中这个畜生也有很苦恼的,但是也有大福德的畜生,也是有;饿鬼也是一样,这个特别苦恼的饿鬼也是有,但是也有些有福德的鬼神也是有,这都是造了罪的,造罪的众生到三恶道去受苦的。

  「是业因缘故,知有生人中,生四天王天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者」,为什么这个众生他会生到人间,他会生到四天王天呢?生到人间、生到天上一定是造作了善业,造作了福业,就是有多少良心,有好心肠做利益他人的事情,所以他得果报的时候不是太苦。但是生人中的福业、善业,生到天上的善业和人间有点不同,还是不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做善业的时候,譬如说我们看见一个地区的人很苦,我们有力量能救苦,能解决他们的困难的话,做这种事情的时候,勉强一点的,心里不是百分之百的愿意做,但是勉强的也做了。这样的福业将来会再来人间,再来人间得人间的果报。所以人啊!你还不容易……,你这个福报的来,要努力一点,不能自然的福报就来,你要去付出一点力量的。

  为什么会生到天上去呢?就是他在人间做福业的时候,心里很自然,很自然的愿意做这件事,这样子做福业的时候,将来就生到天上去了,而不是在人间。所以天上人的这个福报,不需要做工,不需要什么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职业,不需要;这个福报自然就出现了,所以和人间有点不同,不一样。但是也有差别,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还是有多少差别,所以也不是一样的。

  「是业因缘故,知有生人中,生四天王天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者」,由这样的因缘,就是去得果报。这个「业」这件事呢,就是由我们内心的发动,通过我们的语言,或者是其他的行为,对他人有利益,对于别人有利益,由我们的内心有这样的动机,做出来的事情对他人有利益,那这就叫做「业」。这个业在时间上看,你这样做在时间上,一剎那、一剎那的就过去了,但是没有完全过去,就是你内心在动作的时候,你有行为的时候也是内心在动的时候,他就造成一个力量留在你的心里面,就是那个业力,有这个业力。这个业力呢,这是释迦牟尼佛这佛法里面讲这件事,你做善也好、做恶也好,这件事是过去了,但是遗留下来一个力量在你心里面,将来这个力量会有作用、发生作用,会令你再得果报。我们中国的孔夫子,没有明白的说有这件事,没有明白的说这件事,孔夫子有些话说得也是很好:「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个意思也是你不能做功德,你做有过失,都不能改,我就忧愁了,这味道也是劝人修善,不要做恶,也有这个意思,但是没有明白说将来会得果报,这句话没讲,孔夫子他没有明白的说这句话。那么现在佛法里面讲到这件事,所以是业因缘故,有六道众生不同的果报,有这件事。我们一般的人,孔夫子都说不清楚,我们一般人更是说不清楚这件事。

  但是我们佛教徒若肯修禅定的时候,肯修止观的时候会有感觉,会感觉到有业力的存在,会有这个感觉。有什么感觉呢?譬如说你现在静坐,修奢摩他的止、也修毗钵舍那的观,你肯这样努力地用功,用功得很好、很顺利,修奢摩他的止,你就能够明静而住;你修毗钵舍那观就能够观察、思惟世间上的一切事情是苦、空、无常、无我的,是毕竟空的,能思惟得很顺,能够这样子。但是若一时的糊涂,你没有正念的时候,你造罪了的时候,你再去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就修不来,就修不来。那么这就知道,你造罪,这个罪这地方有力量,能障碍你修禅,障碍你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从这里就可以知道是有业力这件事,那么这是说造罪。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你在六道轮回,身心不自在,身心都在受苦。怎样能够拔除这个根本的忧苦?唯有佛法。佛法帮助我们觉悟,所以佛教学的目的,通常讲了两句话,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六道轮回的苦是从迷惑颠倒来的,觉悟之后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就出离了。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财布施、法布施,总不出这两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乃至于历代的祖师大德,对于一切众生,不就是财、法两种布施吗?如果我们放弃财、法二施,你就不是佛弟子,你就不是一个学佛的人。学佛的人,一定要学佛财法二施,为众生作施主!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