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3


2014/9/4    热度:478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3

   世尊!我不得一切诸法集散,若我为菩萨作字言菩萨,或当有悔。

  我们上一次讲的是:「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觉不得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为谁说般若波罗蜜?」上次是讲到这里。现在开始是:「世尊!我不得一切诸法集散,若我为菩萨作字言菩萨,或当有悔。」今天从这里开始讲。

  我们先解释这个「集散」两个字。这个「集」字,是和合的意思。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出现要有它的因缘,因缘集合了,这件事情才能出现,那么这叫做「集」。我说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识」就是我们明了性的心,它也是要因缘和合才能现起的。

  我们的眼识,眼识的生起,简略的说要有两个因缘:一个眼根;还有一个色,眼识所缘的这些色相。这个根,眼根和色相和合了,这个时候眼识才能生起。若是我们的眼根坏了,眼识是不能生起的。要有眼识所缘的境界,或者青黄赤白这些形相,与眼根和合了,眼识才能生起。这个眼识生起以后,我们的第六意识也随着活动了;活动了的时候,我们就会有受、想、行,各式各样的心理活动都生起了。

  这个受就是觉受,我感觉到冷,或者感觉到热,或者感觉到苦,或者感觉到乐,快乐。这个受,受就是感觉;感觉生起了以后,它就会取着所感觉的境界,这个心就在思惟所感觉的境界。思惟这感觉的境界呢,这个时候有可能会有智慧现起来,去观察所感觉的境界;也可能会有烦恼的境界,有烦恼的心理活动现起。烦恼的活动现起,可能做一些对人不利益的事情;若是有智慧的心情现起呢,可能做一些有利益的事情。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理智发生作用的时候,我们可能做一些对人有利益的事情;这个不理智的烦恼现起,可能做一些有罪过的事情。一个有功德的事情,或者有罪过的事情,使令我们得果报;或者是人的果报,或者是天的果报,或者是地狱的果报。我们的眼识是这样子,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是这样子,这叫做「集」,这个集是这样意思。

  集散,这个「散」这个字呢,众多的因缘具足了,会生起眼识、耳识乃至意识;因缘破坏了,就不能生起了,这叫做「散」。这个「散」是破坏的意思,譬如说我们眼识生起以后,又有种种的心理活动生起,或者是智慧出现、或者是烦恼出现,或者是做功德、或者是造罪,而后得果报,这些事情都是无常的,它不能永久存在,终究有一天被破坏了,就没有了,这就叫做「散」。

  现在这个文上说:「我不得一切诸法集散」,刚才我讲这一段,就是「诸法集散」,现在文上说「不得诸法集散」。

  「诸法集散」这句话,世界上一切的事物,因集、因散,而一切的事物有生有灭。现在说「不得诸法集散」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举一个例子来表示诸法是没有集散的道理。我们举一个例子,举什么例子呢?我们举一个,举我们内心里面这个瞋心,这个愤怒;以这个愤怒做例,来表示是「不得诸法集散」。

  这个愤怒,就是有不如意的境界出现的时候,我们执着这件事是不如意的事情,然后我们的内心就愤怒,一般的情形应该是这样。「诸法集散」,这个集就是诸法的现起,叫做集;这个散就是诸法破坏了、消灭了,叫做散。集就是生,散就是灭;「不得诸法集散」就是不得诸法的生灭,是这样意思。「诸法集散」就是一切法有生有灭的;现在说诸法没有生灭,怎么知道有生灭而说没有生灭呢?还是我刚才说,用这个愤怒做例,来表示这个不生不灭的意思。

  从时间上来观察这件事,说现在这个不如意的境界来冲击我,我愤怒。这个不如意的事情没有出现的时候,你这个愤怒有没有?有没有愤怒?我们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有一种不如意的事情冲击我的时候,我有愤怒;没有不如意的事情冲击我,我这个愤怒,这时候有没有愤怒?我们可以做两个回答:一个是没有愤怒,一个会说有愤怒,可以做这两种回答。

  我们就按照一般的情形来看这件事,就是没有不如意的事情来触恼我,我这个时候我没有愤怒,我们通常都是这么看这件事。很少有人说,我这个时候已经有愤怒,很少有人会这样子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说没有不如意的事情冲击我,我就有愤怒,那么这个愤怒不是因为不如意的事情的冲击,这个愤怒它自己就是有的,这叫做自性有;就是这个愤怒本身就是有,不是因为因缘冲击它才有。如果我们的愤怒,是没有不如意的事情冲击我们,没有,那这叫做自性空;若是不因为不如意的事情冲击我们,我们就有愤怒,这叫做自性有。分这么两种不同,有这两种不同的观察法:一个是说愤怒是自性有,一个是说愤怒是自性空,分这么两种不同。

  我们用这两种方法来观察这件事,我们的结论应该说:愤怒是自性空,而不是自性有。如果说是现在不如意的事情已经出现了,来冲击我,我的愤怒也出现了,这个时候是自性有?是自性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愤怒已经现起了,这叫做因缘有,不是自性有,所以说它是空的。它是因缘有的,不是自性有;它是自性空,所以说它是空的。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是我们出家人有的时候用的引磬,或者用的大磬敲这个声音。敲这个声音的时候,原来是没有声音,我们敲的时候就出来声音。这个时候出的声音,在没敲的时候,有没有这个声音?没有敲的时候,没有声音;没有声音,这个时候叫做自性空。就是声音自己本身是没有声音的,那么怎么有了声音呢?是有磬,有人敲,由这个因缘而有声音的。有声音的时候是缘起有,是因缘有;不是声音本身有声音,本身还是没有声音,所以叫做空。声音的生出来,是因为有一个发音的东西;发音的东西,或者是敲,或者是怎么样,它才出来声音,不是从无声音里面出来,不是。如果说是从无声音,说现在没有打磬的声音,我们现在听一听,这个无声音里面出来一个声音吗?

  如果你能够观察这个声音是自性空的话,你能用这个智慧去观察的话,譬如说这个人在赞叹我的时候,你从声音的自性空这地方观察呢,这个人没有赞叹我;说这个人在骂我,这个骂我是个不如意的事情来冲击我,但是你用自性空来观察,这个人没有骂我。在自性空上看,这个人没有骂我,会有这个结论。你能这样观察的时候,赞叹你的时候、毁辱你的时候,你心可以不动;因为在自性空上,没有人骂我,也没有人赞叹我,所以我心可以不动,可以不烦恼,会有这样的结论。

  我们一般人执在「有」上,他在骂我、他在赞叹我,我们在这里有种种的思想活动,所以我们就有的时候笑了、有时候流泪了,有的时候愤怒了、有时候欢喜。但是你若能够学习佛法这个自性空的道理,就会改变,你赞叹的时候,我不欢喜;毁辱我,我心里不动,就会改变成这样子,能够断烦恼,而不生烦恼。这是一个例子。

  我们现在再举一个例子,就拿我们人做例子,我们人这个生命体也是因缘有的。我们人间的人,就是父母的帮助,加上自己的业力,才出现这个身体。我们从自性空的这个智慧来观察,这个人是因缘有的,不是自性有的,那么它就是自性空的。在自性空上观察,没有这个人可得,无眼耳鼻舌身意,不看见有这个人;无色受想行识,也不看见有这个人。你若常常作如是观的话,在我们的生命体上引起的种种虚妄分别,也都可以消除。有奢摩他的帮助,毗钵舍那的力量大;没有奢摩他的帮助,毗钵舍那的力量小。什么叫做大?什么叫做小?

  现在我回答这个问题,我回答这个大小的问题。就是有奢摩他的时候,观的力量能深刻一点,也可以称之为大。如果你没有奢摩他,你从文字上这样思惟、观察,那个深入的程度就浅一点,也可以名之为小。这就是:有奢摩他,你的智慧的力量大一点;没有奢摩他,你的智慧的力量小一点。但是我刚才提出这个问题,它的主要的一点不是在这里,但是与这个有关系。主要的一点在那里?就是如果你有奢摩他的帮助,你作如是观的时候,你心里面可以没有爱、可以没有恨,能断烦恼。就是我观察这个人是自性空的,没有这个人。在自性空上,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受想行识,没有这回事,犹如虚空似的;没有可爱的事情,也没有可恨的事情,心里是平静的,这就是力量大。如果你的观的力量不够,你不能够调伏烦恼,心里还是有爱、心里有恨,就有种种的烦恼。你若能作如是观的时候,就没有这件事,心里面平静,也不爱、也不恨;因为像虚空似的,没有这件事。这就叫做力量大,这就叫做力量小。

  我们学习佛法的,不管是出家的法师,在家的居士,你若能常常作如是观的话,你就能成为圣人,不是凡夫了。你不作如是观,只是用嘴讲,那没有力量,力量不够,你还是在烦恼里面生活,你不能从烦恼里面解脱出来。这个在家人没有学习佛法,根本不知道这件事,那就是在爱里面生活、在恨里面生活,爱、恨是苦恼的境界。出家人呢,能这样学习,学习这个摩诃般若,就是学习这个智慧,就从那里能解脱出来;解脱以后,心情自在,就没有这个苦恼了,就是成为圣人了。

  你在没有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之前,你能够心里静下来,专心地学习这个道理,能达到这个程度,就从文字上可以思惟一切法是自性空的;色自性空、受想行识自性空,自性空里面没有色受想行识可得,那么是能明白这件事的,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这个时候没有奢摩他的帮助,不能断烦恼。你虽然思惟一切是空的,但是你还会爱,也会恨,这个烦恼不能调伏;但是若是修了奢摩他的时候,就能调伏烦恼。能调伏烦恼,心里不动,心里没有烦恼,心里能寂静住,能明静而住,所以这个奢摩他还是很有力量的。但是你若没有观一切法自性空的智慧,只是奢摩他,也不行,也不能断烦恼。

  「我不得一切诸法集散」,就是不得一切法的生灭;在自性空里面,生不可得,灭也不可得。

  「若我为菩萨作字言菩萨,或当有悔」,这样子观察,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我说谁是菩萨?要有一个色受想行识的人,我称他是菩萨,称这个人是人、是天;现在没有这件事可得,我称谁是菩萨?如果我称他是菩萨,我就会后悔了,我说错话了!是这个意思。

  我们若是把这件事深入地去思惟、观察的话,我们就可以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了。我们用这个智慧来观察我们现在这件事,这件事也是,我不感觉有一个人在这说话,也不感觉到有这么多人在这听我说话。

  我们出家人,可能在家居士也差不多,有欢喜静坐这件事呢,多数愿意修奢摩他,而不修毗钵舍那观,我看多数有这个情形;这样情形,不能断烦恼。你不修这个自性空观,不能断烦恼,只是小小的能寂静住一点而已。我们社会上的人,就是我们出家人也在内,这一天做这件事、做那件事,在动乱里面生活,忽然间盘上腿静坐,如果有一点相应,感觉到寂静住,也就感觉到舒服,所以也欢喜静坐。但是这件事是不能断烦恼;不能断烦恼,你就还是有烦恼。你本来是愿意在寂静住里面,想要得到一点轻松、自在的安乐住,得不到的;因为你内心的烦恼会破坏你的寂静住。

  佛在世的时候,其实现在也有这种情形,就是非佛教徒,其他的宗教也提倡静坐,但是他们就是一个奢摩他。奢摩他,可能得到色界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也能达到很高的禅定,但是他们不能得解脱;他时间到了,他又回到欲界来,也可能到三恶道去。而佛法里面所提倡的静坐,就是多了一个毗钵舍那观;而这个毗钵舍那观,这个自性空观,是不同于外道的地方。若是我们佛教徒很懒,不欢喜学习经论;不欢喜学习经论,你就不能修毗钵舍那观。如果你欢喜静坐,你和外道一样;成功了,你和外道一样,能得到色界定、无色界定。你这个自性空观,这个毗钵舍那不成功,你还是要流转生死的。所以我们佛教徒,你若真实是相信佛教的,你要重视毗钵舍那观。

  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若有问题,我们还可以继续讨论。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在发心修行时候有磨难就是考验,要忏悔祈求佛菩萨加被。千万不要有悔心,后悔做了,后悔舍了……因这个悔心可能会行非法事,这就是魔扰、经不起磨练。魔障就起在你要发心时,因为魔障就是你自己。因为这个它来的很准时,只要做就会来障礙你。忏悔精进祈求三宝加被、不要后悔做了而行非法事,阿弥陀佛!您辛苦了,早安吉祥,感恩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