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行(二)
2014/9/3   热度:708
四加行(二)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金刚经》上提出两大问题:第一个是“云何降伏其心”。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念纷飞,用什么方法能把这个念头降伏住?第二个是“应云何住”,我们这个心应当住在哪里?两大问题,这是佛法修行的总纲领。这两个问题,我们拿《阿弥陀经》来解答,这就好办了。你的心应该住在哪里?应该住在西方极乐世界。用什么方法来降伏其心?用一句阿弥陀佛来降伏其心。不管你什么念头起来,立刻转变,转换成阿弥陀佛,你就大功告成了。你的善念、恶念、贪念、嗔念,不管什么念头,只要念头起来,立刻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你要这样念佛,你的功夫就得力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郑振煌 讲授
施懿珊 整理
慈悲心
底下提到何种人该修四加行?第一是厌离轮回、欣羡成佛的人。第二是缺乏悲心、无法了解空义的人。第一个道理比较简单,因为轮回是苦,所以我们不想轮回,我们欣羡成佛,佛是生命的圆满者,人格完美者,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我们不希望烦恼,我们总希望圆满。什么叫圆满的人?就是没有任何烦恼,人家打你,你也不会烦恼。人家骂你,你也不会烦恼。人家欺负你,你也不会烦恼。人家给你好处,你也不会傲慢、也不会动心。这种能够完全自在的人,就是佛。其起心动念都是为别人好,绝对不会贪嗔痴慢疑,不会嫉妒,不会猜疑,起心动念、每一个念头绝对都是为著别人好,这就是佛。能够到这种境界,不是最圆满、最愉快的事吗?我们千万不要在起起伏伏胡思乱想飘荡之中,我们要做佛,那最舒服了,完全的解脱自在。
缺乏悲心无法了解空义的人,也要修四加行。这里提到两个名词,悲心、空义。悲心为什么那么重要?在佛教里悲心是很重要的。我们说大悲心,我们说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因此修行悲心很重要。南传佛教将慈悲喜舍当作修禅定的业处,所谓业处,意思是禅观对象,禅观就是打坐时心要怎么用功,心要放在哪里。
第一个就放在慈上面,慈就是对人家好,对自己好,要花很长的时间培养慈悲喜舍。怎么培养慈心呢?慈心就是希望一切众生好,希望一切众生好之前一定要先对自己好,这不是自私,这是让我们去体会空性。什么叫对自己好呢?坐下来深呼吸几分钟,把心安定之后就开始修慈心。修慈心首先就要对自己好,对自己好的意思是,我过去对自己太不好了。诸位老师,我们以为都对自己很好,其实都错了。我们对自己是最残忍的,我们对自己从来没有慈悲过。这句话怎么讲?我们—直在折磨自己,对不对?人家一句话、一件事情,我们就牢记不忘,我们就一直怪自己、怪别人。好像证严师父所说的,什么叫做发脾气?发脾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折磨自己。想想这句话有道理,很有道理,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折磨自己,让自己痛苦,所以对自己都不好。我们是全世界对自己最不慈悲的人,我们斤斤计较,还很得意的说我们是在为自己好,没有,我们是对自己不好。比如说贪,这是对自己不好,明明我们的生活是过得很好的,可是我们却贪很多,一直贪一直贪:水远没得满足,所以哪里对自己好呢?嗔就是发脾气,还有我们起痴、慢、疑的心,哪里是对自己好呢?因此我们要先对自己好,要宽容自己,要接纳自己。什么叫宽容自己呢?就是我们还没有成佛,当然不像佛那么有智慧、那么慈悲,所以我们难免会有烦恼,所以我就要宽容自己。宽容自己,不要老是自责。我们很多人都是陷溺在自责的漩涡里无法自拔。自责的人太多了,总是以为我好糟糕,我这辈子好没有福报,你看别人都那么行,有名有利,智慧那么高,什么都会,可是我好像什么都不会。如果一直灌输自己我什么都不会,我什么都不会,那怎么可能会呢?不可能会的。你要像阿弥陀佛一样,如果有人能够一心不乱,临终必得往生极乐世界,你要有这种信心,不要老是自责。你要宽容自己,要接受自己。接受自己,就是当下的情况我要接受。我们不必跟别人比较,不必跟外境比较,我们是跟自己比较,是跟自己心的境界比,我们检讨自己的心有没有进步,心有进步就好了。
我为什么现在不如人家呢?那是因为我的业不如人家,我过去的努力不如人家嘛!我现在为什么身体不好?那是因为我的业力所使然嘛!你就要接纳自己。现在是什么情况,你就安住在这个情况,像陶渊明先生所说的:心远地自偏。陶渊明说:“居闹市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心远离七情六欲,远离一切的干扰,虽然是在菜市场旁边,但你都是清清净净的。对自己好的意思是,自己不要再有烦恼,不要老是在那边纠缠不清,不要老是在那边怪自己,我们要出离烦恼,这是对自己好。这个修法就是坐下来深呼吸,心安定了,就这样子开始来对自己好。紧接著就是对自己的父母亲、对自己的家人好,对中立性的人好,接著再对所谓的冤家仇人好,因为一切冤家都在成就我们,都让我们有修行的机会。然后扩大直到一切众生,到一切无情的环境世间,统统要慈心相对,这是慈心的修行。
悲心的修行方法是不忍众生苦,首先就是先观,要对自己先有悲心,因为自己是众生之一。修行时也是深呼吸,紧接著希望自己没有痛苦、没有烦恼,要对自己好,要怎样转呢?就是观想自己的烦恼痛苦化成黑烟,透过呼气出去,呼到外面去;然后在外面你就观想有佛菩萨或是智慧的光明,把它融化掉,这就是对自己修悲心。紧接著就对我们的亲友修悲心,怎么修法?就是观想我们这些亲友的烦恼痛苦都化成黑烟,只要看到我们最亲近的人在生病之中,在痛苦之中,在烦恼之中,就要观想他们的痛苦化成一道黑烟。为什么化成一道黑烟?因为比较具体,如果说你的痛苦我来接纳,有时候我要吸,吸不进来,怎么办呢?我就要观想这些烦恼痛苦、不如意化成黑烟,黑烟就这样子进来。如此一吸进来就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心中要观想我们有空性,也就是佛性,空性、佛性是光明的。光明很难体会,所以丹津巴默建议我们可以观想体内有一颗水品球,透明得没有任何杂质,所吸进的黑烟一碰到水品球就被融化,而我们的智慧慈悲光透过呼气出去,就到对方的身上,清净的从他的头顶洒遍到脚底,里里外外、前后左右。如此,用观想的方式把别人的痛苦吸到自己的空性里,让自己的空性消融对方的苦。就像前面提到丹津巴默五岁时的经睑,他妈妈的心是大悲心,完全承担女儿的苦痛,悲心就是这么修的。之后,我们就能对那些中立性跟我们没有关系的人,之后再针对那些跟我们有仇恨、以前没有办法接受的人修悲心。为什么他们对我不好?是因为他的心在痛苦之中,为什么他会骂我呢?因为他的心愤愤不平,有情绪干扰。我不忍他痛苦,要发起深切悲心,不希望众生痛苦。所以要对有仇的人开始修行,修施受法,他的一切苦难、不如意我都接受,用我的空性转化清净,用白光送出去,希望他远离痛苦,这就是悲心。
喜就是欢喜,令自己永远处在欢喜中,自己欢喜才能给人欢喜,如果自己不欢喜,表现出来的言语行为、脸色绝对不会欢喜,所以要维持喜舍的心。舍是平等,对一切众生平等对待。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行让我们体会空性。空性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现象是因缘有,空性是自性不可得。换言之,万事万物都没有不可以改变的体性,世间一切的人事物,凡是因缘生的东西,没有不变的。这样我们就有最大的信心,把最坏的改成最好。空性的修养非常重要,因为有空性,我们才能出离—切烦恼,有空性才能让我们的大悲心清净,让我们的爱心清净,否则我们的爱心都是有染污的。只要我们有空性,一切都能变得平等,一切都可能成功。
为何要依止上师
一切殊胜皆来自于上师,这是藏传佛教的特色,特别强调上师的重要性,与汉传佛教有些不同。藏传佛教皈依上师是摆在皈依佛之前,认为佛的重要性还不如上师。这并非上师的傲慢,上师就是佛的化身,上师就代表了佛法僧三宝,为什么呢?人的表达途径有身口意三门,上师的身代表僧,上师的口代表法,上师的意代表佛。他的身就是僧宝,活生生出现在我们面前,教导我们修行。佛虽然很伟大,可是他已经入灭两干多年了,上师的起心动念就像佛一般,一切的起心动念都是为了众生,不是为了自己。没有要跟别人计较的念头,没有害人暴戾的念头。佛经是最殊胜的。佛经里面从来没有一句不平衡的话,佛法讲的是真理,是人生宇宙现象的原理,就是缘起,就是因果业力的道理。我们学佛,起心动念就要像佛一样,都是为众生好,大慈大悲智慧圆满。我们要讲法,就讲真实的话,千万不要讲虚伪的话,我们表达的要清清净净,简简单单。
汉传佛教里师父被强调的程度不像藏传,显教强调依法不依人,密宗一定要依人,依人就是依法,因为上师具足了佛法僧三宝,就代表佛法僧。藏传佛教强调,弟子所修四加行,前、中、后的殊胜都是上师所给子的,为什么?藏传佛教有句名言,你把上师当成佛,就能得到佛的加持,你把上师当成人,只能得到人的加持,你把上师当成狗,就只能得到狗的加持。把上师当佛,上师讲的都接受,因为上师的智慧比我们高,悲心比我们大,境界比我们高。把上师当佛,上师的一切都接受,力量就来了。我们为什么没有力量?因为我们常把师父讲的话打折扣,把师父的行为打折扣,怀疑是不是有什么动机,是不是合乎佛法;猜疑上师不好,是不是不行,所以根本没有力量。我们跟随师父那么久,为什么没有力量?那是因为我们对上师的信仰不够,我们都把上师当作人,而且还当作不如我的人。说句难听的,把上师当作畜生,当作服侍我一般,这样如何能够从上师那里得到力量呢?西藏佛教如此肯定上师:上师是弟子一切殊胜的来源,有了这样的信心以后,我们才能真正学到东西,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已经清净。心就像容器,里面很肮脏,有贪嗔痴慢疑的毒素,本来是甘露很清的水,一倒进去就变成有毒的。是自己的心有毒,却总是怪老师、师父不好,是不可以的,藏传佛教就这么强调上师的重要。
藏传佛教特别注重传承,一定要问你的师父是谁,你是哪一个门派,源流是不可以断的,而上师与弟子间是以心传心,以口傅口,教法是传承不断的。换言之,藏传佛教最重视的是你师父的师父是谁,不像汉传佛教,尤其是现在的台湾,自称大师的人一直冒出来,新兴的宗教—直出来,因为大家都想当王、当头。藏傅佛教很难有这种现象,他们一定是注重传承,传承如果可以一直追溯到佛那边才算,而不是自称自己是成就者。如果自称自己是成就者,那绝对没有成就,自封自己是法王,自封自己多伟大,我们就要小心了。藏传佛教每个传承都有独特的教育、修行方法,外人是很难理解的,这是我们的文化认知落差。就像修净土的人千万不要说禅宗不好,修禅宗的也不要说净土不好,因为每个传承都有它独特的教育方法,同时传承也鼓励我们,给我们信心。鼓励我们,说我们历代祖师都是成就者,从佛陀以下,大家都可以透过佛法的修行得到成就。我们只要透过佛菩萨祖师的教导也可以像他们一样,现在还不能跟他们一样的原因是我们还在学习,不能如法如理的思惟。
灌顶的意义
底下提到四加行的修行。灌顶是印度的风俗,印度是很炎热的地方,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冲凉,—天都要冲好几次澡。当一个国王要登基的时候,就会取四海之水从头上灌下,后来演变成象征国王有权力、能力统治天下。佛教就引用这种风俗来表达,接受上师灌顶就有权利来修行某个法门。灌顶并不表示一定修行成功,只是代表有权利修某个法。法门是非常珍贵的,尤其是密法里有很多很特殊的修行方法,这些特殊的方法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必须透过灌顶的仪式来授权弟子修行。但可不可以没有经过灌顶就修持法门呢?很多上师说,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只不过比较没有加持力,加是本来没有现在多加的,持是维持,加持力就是自己本身没有那个力量,透过师父、佛菩萨、本尊给我力量,让我时时刻刻能够系念佛菩萨,因而我的心就能得到安定。透过灌顶就能跟师父学习,亲近师父就能了解此种法门的要领诀窍,这样子就加深印象。像各位都懂得文字,都看得懂书,为何还要来上课参加佛学营呢?因为自己看书跟听老师讲课是不—样的。听师父讲是有加持力的,因为师父透过他的身口意三业的作用来帮助你,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用眼耳鼻舌身去接触师父,用意观想师父,因此我们得到师父的加持力,灌顶就是这个意思。藏传佛教的灌顶就是授权弟子可以修行某个法门,等于是注册的意思。灌顶在显教来讲就是皈依,皈依某个师父,入了佛门就可以开始学习。发愿皈依上师很重要,密宗里面有所谓的密宗戒、三昧耶戒三二昧耶戒就是一种承诺,一种誓约:“我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一切众生,我对于上师是百分之百恭敬,百分之百接受,如果对上师的话有一丝一毫怀疑,就下无间地狱。”誓约是这么的大。
开悟与止观
有人瞥见空性就以为自己已经开悟了,以为自己已经是二果、三果、四果或是初地菩萨,没有佛法的正知见很容易产生这种情况。我们在山里面继续前进走到一个角度,山下的城镇就看不到了,因为角度不同,被树木所遮蔽,看不到目标。就像我们修行,有时念佛打坐身心愉快,可是烦恼一来又退转,有时候上课上得很认真,听得很高兴,可是有时候又不想上课,好像师父说的都是老生常谈,没什么好听的,又退转了。诸位不要懈怠,虽然你已瞥见空性,但还不是证得空性,就像你已经瞥见城镇了,但还不是到达城镇。这非常重要,因为你已经晓得目标在那里,从经书里面晓得历代祖师就是这么修行过来的,但是有时候还是会退转。在山里面转来转去看不到目标,没关系,但要继续前进,不可以因为没有看到目标就不走,走一走又看到空性又来了,又走又看不到,然后又看到了。寻寻觅觅来到山脚下,到了城镇你才真的已经开悟成佛,修行成就,否则只是在山中寻觅。
如果没有经过止观的彻底训练,我们很容易妄自尊大,未证言证。佛教里面最大的谎言就是未证言证,没有那个境界却说自己有,就像在山里面看到城镇,就以为我已经到达城镇,有没有到达很简单,检查自己。中国佛教徒最欠缺的就是止观的彻底训练。说起来我们都不知道怎么修行,也就是加行的功夫不够,准备的功夫不够,一来就想接受大法,就想住到天上,很少从地基开始打起。四加行虽然只是准备功夫,可是修四加行前一定要有止观的训练,如果没有止观的彻底训练,观想时一定会走火入魔,一定发神经病,一定是未证言证,把幻象当作真的。
有止观的训练才晓得禅定里面发生什么现象,自己的心跟现象是怎么互动,自己的心是怎么看世界、反应世界的,是怎样将自己的业力投射到外界的。
唯识学告诉我们,所有的世界事物都是我们自己业力的投射,也就是心的投射,因为心把过去无始以来的业力统统保留下来,我们就根据业力来诠释世界。业力是有色眼镜,我们就是透过有色眼镜来看世界。业力都是染污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都是猜忌、怀疑、傲慢、贪婪、嗔恨、无明、恐惧、不安,都不是清净的心,统统是很糟糕的、龌龊的心,我们都是用龌龊心诠释世界。
密宗非常注重观想,非常注重对上师的信心,如果我们没有止观的彻底训练,绝对会出问题。我们要接触密宗的人,一定要先了解,不是随随便便就有资格,如果这些都没有办到,讲修行那就是骗人的、骗自己的,要很惭愧,基础都没有打好。
苦、集、灭、道
四圣谛、六度、五蕴,这些是基础佛法。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苦是苦的现象,集是苦的原因,灭是苦的息灭,道是通往息灭的方法。佛教对苦有深浅广狭的诠释,苦就是身体的苦、心理的苦、人际关系的苦,乃至于三世轮转的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离开苦,所以对苦要加以分析。佛法是很科学的,苦是搜集资料,集是分析资料,分析苦到底是什么原因,佛法是科学的,绝对不是盲目,不单是靠信念去做而已。是很理性的,分析苦的原因,就得到了最重要的原因——因和缘,因就是我们的业力,缘就是我们的无知(佛法上叫做无明)。苦的来源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个,我们称直接的因为业力,有过去的业力和现在的业力。过去的业力会造成苦,是因为过去的语言行为会形成习惯、形成惯性,习气养成了就很难改,喜欢吃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话,过去的业力会制约(心理学叫Condition)。我们的心识,把我们的心经常往那里带。如果自己受到过去业力的影响而不能觉醒,就变成自己习气的奴隶。我们都是自己业力的奴隶,大家都是因犯,是身体的因犯,也是心的因犯,情绪的因犯,色声香味触法的因犯,一切人事物的因犯。我们都挣脱不出习气的掌握,因此造了业。过去的业加现在的业,形成了作用力,而现在会有l些反应就是反作用力,所以业力就是作用力加反作用力。
业就是我们会苦的最重要原因。但是,只要我们觉醒过来不造作就没事。比如过去喜欢喝酒的,现在不喝了,就不会受到酒的迫害。过去吸毒的,现在不吸了,就可以跳脱毒药的伤害,跳脱轮回。否则我们便受到业力的影响,继续轮回不已,一直轮回下去。业力是直接感苦的原因,但佛教讲的业力有过去的业力和现在的业力。过去的业力已经形成了,没有办法挽回,但现在的业力却可以改变,只要我们有智慧,有禅定,立刻就可以改过来。
业可以分成善业、恶业、无记业(不善不恶的业,不会有什么影响力的),清净解脱业(带给我们解脱的业,解脱烦恼的业,如佛堂拜佛,参加禅修,诵经,听闻佛法),透过清净的修行,我们都可以解脱。苦的间接原因是无知,我们为什么造恶业?为什么恐惧不安、颠倒梦想?是因为无明无知。世界上很多坏的事情,烦恼的事情都是人的无知造成的,这种知不只是知识上的了解,要对真理了解,对真理体证,如果没有亲身体证真理,世智辩聪的知识力量是不够的。懂了很多知识,但是没有修行、没有体会,那种知识力量是很有限的。情绪一来,知识都忘光了。大家都晓得不可以贪嗔痴慢疑,不可以烦恼,不可以有分别心,但是情境一来,知识都不够看了,所以一定要修行,从止观修,从禅修修,从念佛持咒修起,参究经典,这样才能够得道。
道有很多,有八正道、戒定慧、十二因缘、六度万法等八万四千法门,只要依于对苦的了解,而以佛教中道的修行方法为主,必然可以到达灭(息灭)。涅槃就是苦的息灭,没有苦了,虽然我的身体还是会生病,还是会痛苦,但是我的心不痛,我的心可以很客观观察身体的痛,就会发现身体的痛跟我无关,痛不再是痛,只是一个现象。某一个现象来了,某一个现象去了,如此我们就证得无我空性。一个现象起来,因缘生;一个现象过去,因缘灭,这样子起起伏伏,用客观的心去观察现象,现象就不再是我了。比如打坐腰酸背疼,心只要观照就会发现根本不是,只不过是现象来了。诸位一定要修行,不修行就没有办法体会空性、体会涅槃,涅槃是要亲身触证的,用清净的心接触到空性涅槃的境界。但是要小心,修行过程中很可能只是“见到”城镇,因为你还在山的小径,一定要继续不断的走才能到达。
曾经有个西方人问达赖喇嘛最简单、最快速的开悟方法,达赖喇嘛回答:“我六岁出家,今年六十七岁,我出家六十一年都还没开悟,我也很想知道什么是最简单、最快速的开悟方法。”修行没有最快速、最容易的,除非你已经听经闻法好几辈子,资粮加行都已经够了,这辈子才可能开悟,否则我们还是老实一点。人要生生世世不断的修行,人的使命就是学习,学习真理,离开痛苦,离开恐惧不安,否则我们永远在六道里恐惧不安、浮沉。
六度、五蕴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指我们的身心世界。色是身体的部分,受是我们的觉受,想是我们的观念想法,行是我们的意志,识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没有证得空性,没有见到真理,都是住于色,住于受,住于想,住于行,这叫做四住,这就是凡夫。住于色(肉体,物质的部分),要看看我长得漂不漂亮啦,发型是不是够流行啦,穿的衣服是不是好啦,住的房子是不是好啦,一天到晚都在搞那个色,我们花了很多精神在色法上。住于受(感受),会冷会热会痛会酸,或是某人讲的话不中听,某件事情我不高兴,多可怜啊!我们的心永远住在受上,好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忘,得不到解脱。住于想(想法观念),最难缠的就是我们的观念,无始以来的成见、自我中心。师父这么交代了,四圣谛也了解了,可是我们的观念就是改不过来。诸位老师都知道,学生要学得好很简单,只要观念一改就行了。学不好是因为观念转不过来,转不过来就没有什么办法解救,要快乐就要转念头。住于行,行就是一个愿求、企图、愿力。我们的心都是住在色受想行识上,所以心永远都在痛苦之中,在焦虑之中。因为色受想行识都是无常的,都是在改变的。我们的心就随著这些改变而改变,我们的心就永远像波浪。
三密相应
修持密法身口意的意义:密就是三密相应,相应就是有关系,即三样东西要有关系。第—要跟佛有关系,佛是智慧慈悲的,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的对象目标,所以要跟他相应,不是跟烦恼相应三二密是身口意,身口意必须相应,透过身跟佛搭上关系,密教的身就是结手印,每尊佛有自己的手印,就是袍的姿势(logo),结手印就跟佛搭上关系;还有文字(种子字),如同看到卍,就知道是中国佛教的象征。最重要的是手印,手印扩大就是一切的形象图案,透过图案跟佛相应。
口密就是语言,透过语言(称念佛号、咒语)跟佛相应。我们若要请佛帮助就要跟佛相应,不是跟烦恼恶魔相应,密教的咒语被认为是佛菩萨的语业(真髓)。意就是观想,密宗里最多观想了,上堂课提到止观的彻底训练,如果不知道止观是什么,修密法的观想绝对走火入魔,百分之百。意就是观想,观想种子字,佛的形象、皈依境、坛城、佛的功德、佛的光。
大礼拜与曼达
身是透过大礼拜的尊敬与献曼达的布施。大礼拜是最好的瑜伽、最好的气功,培养恭敬心最好的方法,也是最好的学佛基础。显教也有礼拜,但不像密教一样全身倒下。电影上常看到有藏人沿路大礼拜到拉萨朝圣,没有地毯,也不是水泥路,都是凹凸不平的砂石路,要好几个月才能完成。如果我们天天这样大礼拜,就可以消业障,身体就健康了,还要花功夫去做有氧运动、上健身房吗?何不做大礼拜呢?一方面省钱,一方面又可以修行,开智慧,消业障,又可以成佛,何乐不为?大礼拜时五体投地趴在地上,喳阿叫代表身语意清净,一天做个几十次几百次,在四加行里共要做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次,丹津巴默在雪洞里就做了几十万遍的大礼拜。藏人为什么身体会好,就是因为做了大礼拜。现代人住于色受想行识,都很爱惜自己的生命,都不肯让自己的身体受苦。我们现在不调教自己的身,身就反过来调教我们,现在不礼拜、不运动、不注意身体,身体就反过来了,反过来找我们麻烦。
大礼拜可以培养我们的恭敬心,清净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很务实。曼达供(或称献曼达),曼达(mandala)又可称曼达拉,也有人称曼陀罗;供是供养,将我拥有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因为师长、三宝给我们佛法真理,所以我们供养三宝、供养师长。供养有很多种,有财物供、身体供。财物供是将自己拥有的财物来护持三宝;身体供是去当义工,或是捐赠器官;另外还有意供养,即心念的供养,也就是转化贪吝,让我们体会空性、缘起、平等,让我们体会与众生无二无别的状态。
mandea是由manda和la字所组成。藏文la字代表成就,一件事情让它发生了,就是成就;manda是本质,一切万法的本质。一切万法的本质是什么?桌子有桌子的本质,人有人的本质,房子有房子的本质,但这些不是一切万法的本质,因为这些都是不同的。人的本质和桌子的不一样,和房子的不一样,和沙子的也不一样,一切万法都有自己的自性,但是在一切万法的自相中却有一个共相,一个共同的性质,就是空性。从空性的角度看,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人和桌子平等,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平等。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空性就是一切众生的共同基础。因此Mandala是本质的成就,换言之是空性的成就。空性是自性不可得,像虚空一般点尘不染,毫无一物,赤裸裸什么都没有的状态。但在虚空里面,只要有任何因缘和合,就可以呈现现象,所以一切现象都是空性的显现。换言之,我们是空性的显现,桌子是,书本是,地板是,人事物一切现象统统是。
曼达有四种,若是提到大曼达,人是曼达,佛是,畜生是,鬼神是,所有一切是,因为一切都是空性的显现。空性遍布于一切,而一切只是因缘不同和合而成,就是这么简单。曼达供是把最好的供养出来,扩大来说是把世间的一切都供养。但在修行的初段是,把最好的先供养出来。因此西藏师父用金、银、钻石最好、最清净的东西制作曼达,代表他的诚心恭敬,就可以去除贪念,清净自己的心。 (全文完)
摘自《慧炬》475、476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