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4


2014/9/4    热度:419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4

   「佛言: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檀那波罗蜜,应萨婆若念,布施佛、若辟支佛、若声闻、若人、若非人,是时不生布施想」,我们昨天讲到「若辟支佛、若声闻」这里,发菩提心的菩萨行檀那波罗蜜的时候,对于佛、辟支佛、声闻,都能够有恭敬心,对他们有广大的供养,这是所恭敬的对象,所以也可以名之为敬田。

  「若人、若非人」呢,这以下就指不是圣人了,就是一般的凡夫境界,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对他们也有供养。这个「人」就是我们地面上居住的这些人;「若非人」,就指鬼神一类的这些,或者是畜生也都在内,或者是把地狱也包括在内。那么这些有苦难的众生,也是菩萨大悲心所救护的对象,那么这就是悲田。一个敬田、一个悲田,那么这两种合起来都可以名之为福田。

  菩萨发大悲心修檀那波罗蜜的时候,这是表现于外的相貌,在他内心里面怎么样思惟呢?「是时不生布施想」,我们一般人就算是我们也发菩提心了,但是我们不常修止观的话呢,我们做功德的时候,还是会生布施想的,就是我能做这件事!我拿出来多少力量、供养什么什么人,也会有这样的想法。那么这里面包括两个想法:就是用多少财物去布施、布施什么什么样的对象,这两部份的想法。

  下面这个「受者想」呢,是所布施的对象接受了我们的布施,「受者想」。前面这个「布施想」呢,在自己,菩萨自己,我是能布施的人、我用什么去布施,这两部份,加上受者想呢,就是分成三种。这三种想,我们就算是发无上菩提心了,但是不常修止观呢,也会有这样的执着心,我是能布施的!那么也容易生高慢心这一类的事情的有。

  现在这里说,这位菩萨「是时不生布施想、受者想」,他不做这样的思想,我能布施,他没有这个想法。也没有说是我拿多少力量去布施;也没有想这个人是接受过我的布施,他没有这样想。这几句话是标出来。

  「何以故?」什么原因他不作如是想呢?下面加以解释。「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他作这样的观察,所以就不生布施想、受者想了。

  我们不修止观的人,或者学习了佛法,但是也不修止观,这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安于现状,不想改变自己这个凡夫的境界。这个凡夫的境界,本来是学习佛法的人所厌弃的,想要成为圣人。想要成为圣人,就是要改变这个凡夫的思想才对的。现在这位菩萨他发愿的时候,想要得无上菩提。想要得无上菩提这句话,就是想要成佛,或者再明白一点说,就是想要成圣人;想要成圣人,就要改变自己,就是要把这个「布施想、受者想」,这是我们凡夫的习惯上的一种思想,要把这种思想取消了它才可以。但是怎么样才能够取消呢?「观一切法自相空」,这个「一切法」就是普遍的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因缘生法都包括在内,没有例外的,完全都是这样的面貌,所以叫做「一切」。可是在佛教徒用功修行的话,就是修学圣道的时候,主要是观察我们的生命体,这个色受想行识,从这里开始用功修行的。

  这个理论是普遍一切法的,但是你要用功修行,要一定有一个所缘境,这个所缘境主要是指我们的生命体。因为我们这个凡夫的境界,其中一样就是在生命体上有很多的过患、有很多的问题,所以先应该从这里修止观,来解决这些罪过的事情,是这样意思。

  「自相空」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我们这个生命体它本身的体相是无所有的,就是这么一句话。这个「自相」这句话呢,不是通常经论上说的那个自相、共相,不是那个意思。这里说自相,是对因缘说的。我们的生命体原来是没有的,我们现在这一大块,这是生存在现在,我们这个生命体如果结束了,将来还会继续有一个生命体,那么那个生命体在今天、在现在来看,那个身体不存在,那个身体是不存在的,就是犹如虚空、是无所有的。若是在一百年以前来看呢,我们现在这个生命体也是没有的,也是犹如虚空、是无所有的。那么为什么有了呢?因缘有的。若按我们人来说,就是我们人的生命体的出现,很明显地大家都知道,由父母的帮助,加上自己的业力,这样的因缘具足了,就出现这个生命体。

  这个由父母的帮助而有这个生命体这句话,我看不管相信佛教、不相信佛教的人,都是能承认这件事。但是业力这件事呢,那非佛教徒就可能会就有问号了,什么叫做业力?还有这件事。

  我听别人说,在一本英文的杂志上,在英国伦敦出版的一本杂志上面,它登出个广告来,如果一个人你能够有智慧证明有业力的存在,我给你多少奬金!曾经有这件事,后来有谁去解答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在我们人的情形来看,人与人都不一样,那么这就证明是有业力的存在;或者同是一个父母所生,兄弟姐妹,但是也不一样,顶多相貌有可能会相似,但是性格不一定是相同的,从这里看呢,也可以知道是有业力的不同。

  这个业力是什么呢?就是你的行为、你的思想发动了各式各样的活动,造成了一种力量,佛法就名之为业力。这个业力是很多很多的,有已经受了果报,给你果报了,有的还没有。在现在的果报结束以后,那个业力中有一种业力因缘成熟了,它发生作用,再加上父母的帮助,就出现这个生命体了。所以说我们若问这个身体怎么会有呢?就是由这样的因缘出现的。

  现在说「自相空」这个「自」表示什么呢?对因缘来说叫做自。对自来说,因缘就是他了,自、他是相对的。现在说自相空就是不需要因缘,它自己本身就有了,那叫做自相有。现在事实上呢,是没有因缘的时候,它自己没有,就叫做「自相空」。我们从事实上去观察呢,没有因缘的时候,因缘不具足的时候,这个生命体它没有。就像我们今天观察自己将来的生命,你在现在来看,将来的生命是没有,这叫做「自相空」,这是很明白的事情。譬如说这个房子也是由因缘创造的,有因缘的时候,因缘和合了,出现这个建筑物;那么没有因缘的时候,这个地方是块空地;如果没有因缘,也有一个房子在这里存在,那叫做自相有。但是事实上是没有,所以这个房子是「自相空」。那么现在有因缘了,出现这个房子,这是因缘有,由因缘而成就的。其中因缘所成就的房子,你去观察它,不管是从这房盖来看、从梁柱来看,从各部份来看,都是因缘有,没有一件是自性有、没有一件是自相有,所以叫做「自相空」,这个「自相空」就是这样意思。

  现在这位菩萨修行、修学布施波罗蜜多的时候,观察自己是自相空,我这个生命体,我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都是自相空。所以观察我修学布施波罗蜜多,这句话不成立。谁是我?那么这地方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所以这个地方是自相空。观察自己这个生命体也是自相空,观察你用的财物去布施去,这个财物也是因缘有,它是因缘有,所以它也是自相空,就是没有财物可布施。

  那么这个「受者」呢,受者,对方也是因缘有的,也是因缘有,所以也是自相空,所以是「不生布施想、受者想」,不生这样的思想,也就是不取着有这样的相貌,不取着这件事,就是「观一切法自相空」。不但是我们这个生命体是自相空,其余的一切法也都是自相空。

  这个世间社会上的事情,因为没有佛法的智慧的时候,心里面就会想这件事,这个公司是我创造的,是我成就的,无形中这个高慢心就起来了。人与人之间,父母兄弟姐妹互相,如果在这方面用心的时候,就有烦恼了!乃至国家的政府也是。这个什么职位、做什么事情,有成就、无成就,这个烦恼都来了,有功劳、没有功劳,你是老几?你有什么功劳?就会这样想这件事情。但是现在佛法中,佛这样开示一切的佛教徒,就没有这个问题。你做功德,我修了很多的布施波罗蜜多,没有我可得、没有法可得,此中是自相空的,不生布施想、不生受者想,就没有这个争功劳的问题,没有这个问题。

  所以「观一切法自相空」,但是这件事,从文字上这样解释,你若不常作如是观的话呢,你这个布施想、受者想,随时会动起来。这个庙是我造的!自然是这样子,任何人都是一样,只要你不修这个胜义空观、你不修学圣道的话、你不修无我观的话,自然是这样子,不必谁耻笑谁,不必这样子。自然是这样想,这样想呢,就引起很多的烦恼。而自己这样想,有什么问题呢?就是你不能够转凡成圣,因为你和一般的凡夫一样,虽然在佛法里面做了功德,但是你有我想、你有布施想、有受者想的时候,就是你的凡夫这种思想还存在,你不是圣人,不是圣人,就再流转生死了,不过比其他的人福报大一点,将来会有些功德的。所以这地方佛陀开示发菩提心的人,要作如是观,「观一切法自相空」,要这样观察、这样思惟。

  「无生」,这个「生」这个字,就是一切法本来是没有的,有因缘的时候就生起了,由无而有,原来它是没有,它现在出现了,叫做「有」;不是说是「无」能生「有」,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有是由因缘有的,不是无能生有,不是这个意思。因为这个因缘有差别,所以所生的一切事物也就有差别。譬如说敲这个磬,你用铁做一个棒来敲这个磬,你用木头棒子来敲磬,这个声音它不一样,因缘不同,所生法也不同。所以一切法的现起是由因缘有的,不是从无能够有,不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个《道德经》上说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个道生一,这个地方有问题,道怎么能够生出来一呢?这个世间上的万事万物有差别,佛法的道理说是因缘有差别,所以所生法有差别。如果是道生一,道生万物的话,怎么样解释所生法的差别呢?怎么样解释呢?所以这个地方是有问题。

  现在说这个「无生」,这个无生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因缘所生法是自性空的,在自性空上面来看,生是不可得的、灭也是不可得的,也是不可得,所以叫做「无生」,这是一种解释。

  或者说,这个因缘生法,因也是因缘所生法,缘也是因缘所生法,它们也是自性空,所生法也是自性空,在自相空上看呢,也没有生、也没有灭可得,这样讲,所以叫做「无生」。

  这是诠释这位发菩提心的菩萨在奢摩他里面作如是观的,先观自相空,而后在毕竟空里面,观察生不可得、灭也就不可得,这叫做「无生」。

  「无定相」,这个定相怎么讲呢?就是不可以改变的,叫做「定相」,它决定是这样子,是不变动的。譬如说我们看这个高山,今天也是这样子,明天也这样子,我们就可能会误会,这个高山是决定的、是不变动的。譬如说是这个人做了皇帝了,有无上的权威,他是决定的,我们若这样,可不可以这么想呢?其实是不能。实在世间上一切有为法,没有一件事是决定的,它是会变动的,那个高山也会变动。尤其是我们今天的世界上很容易知道地震,那个大地震来了,那个高山可能就没有了,所以它也是变动的,它不是决定的。这一个人,我昨天看见是这样子,今天也看见是这样子,尤其是年轻人,你隔了多少年看他,他还是那样子,等到五、六十岁以后的人再看他,几十年看以后,完全变了,不认识了。所以从这个时间上看,世间上一切有为法没有决定的事情,就是因为这个有是因缘有的,因缘若变化,它就非变化不可。你就是拿人来说,如果你三天不吃饭、你七天不吃饭,你还有精神吗?就可见人也不是决定的,就是都是有变化的。但是这个如果是说,不是因缘有的,它自己本来就是有,那么因缘变化的时候,它不受影响,它本身就是决定了,就是决定的。

  但是现在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理论呢,一切法没有决定性,一切因缘生法都是不决定的。所以「定相」不可得,也就是那个自相不可得,自相不可得,所以也就是空无所有、也是空的意思。但是这个「无定相」这句话,虽然也是说诸法自相空的意思,但是是在因缘生法的表面上看,它都是不决定的。我今天是不如意,但也不决定,可能过了明天又如意了;我今天都是如意的,过了明天可能不如意了。所以这个无定相这句话,我们应该提高警觉,表示世间上都是无常的,就是不是决定的。

  我在家的时候,我读过《三国志演义》,当然《三国志演义》还是小说的性质,但是有的时候,也能帮助我们作无常观。我们讲一段也好,讲一段《三国志演义》。就说是这个曹操来伐这个孙权,东吴,领着大军把刘备打败了以后,就是破荆州、下江陵,就来到赤壁这儿来,就是来和这个孙权作战,孙权这方面,就是周瑜统领军队,做总司令了。那么这个大军在这里安排好了,周瑜就是率领他的这个军队,就偷偷地来看曹操的军队的情形。他来了一看,周围都是荆州兵,就是刘表是战败了,蔡瑁、张允率领军队都投降曹操了。那么荆州兵在外面排好了,里边就是有北方来的军队,就是曹操领来的军队,在那里边来训练他们作水战,就是在船上作战。

  周瑜看了清清楚楚就回去了,就问他的部下:说现在曹操的军队,是谁在那里统领?说是……他的部下得到消息,是刘表的部下:蔡瑁、张允为曹操的水军的总司令,现在正在训练这个水军。他说:哎呀!不得了!刚才看到的情形,深得训练水军之妙,很得法的训练。这样子,他们若是训练成功了,是我们的大患,我们很难同他作战了,心里面……怎么办法?这孙权心就不安了,但是孙权也是特别聪明的人,正在想这些问题的时候,有人报告说蒋干来拜访他。蒋干是谁呢?是周瑜小时候的同学,以前是同学。这个时候这个周瑜心里……一听说他来了,立刻心里面快乐得很,然后就是接见了蒋干,就进来了,大家见面谈话。周瑜说:我们今天见面谈话,只可以谈我们以前同学的这些事情,不可以谈现在这个军事的事情,不可以谈这个事情!蒋干说:是啊!我是来看看老同学,其他的事情不谈。

  那么周瑜就带领他参观他的军队的事情,然后就在一个房间里坐下,大家就是……当然就是吃一顿宴席,吃了一餐。吃了一餐,然后大家随便谈话的时候,到时候就休息,睡觉,休息。休息的时候,周瑜这个人打呼打得很厉害,然后蒋干实在是奉着曹操的命令要劝这个周瑜投降的,但是这个时候不可以说这些话,他睡不着觉,看周瑜是打呼打得很厉害,他就从床上下来了。下来到那个写字台上一看,有一封信,一看是蔡瑁、张允写来的信,说是我投降曹操是不得已的,不会久了,几天我把曹操的头拿来,奉献给将军,写了这么一封信。蒋干立刻把它折起来,揣在兜里头,然后就回去了,就跑了。

  跑了这个时候,回去了就见到曹操,曹操说:怎么样?怎么情形?把这封信给曹操看。曹操拿着看了一遍又看一遍,然后躺下来还看,看了几遍,起来了,下令!赶快把蔡瑁、张允叫他来,说:你现在水军训练得怎么样啊?训练得不错啊!可以!训练得不错?我的头快要拿掉了吧!一下令,立刻地把蔡瑁、张允杀掉他,杀完了,曹操后悔了。

  这一段文也可能是演义性质,不是真的,也可能有真实,这个事不知道。但是从这件事情看出来什么呢?在世间上寻求荣华富贵的人,在最高权力的那个人的一念之间,你就没有命了,就是这么回事。我认为这个道理,《三国志演义》就说它是演义,不是真的,但是这个道理世间上是存在的,是存在这件事的。所以世间上的一切事情「无定相」,你希望给他服务,会得到荣华富贵这件事,不决定。

  这个刘邦,汉高祖,汉高祖去平反回来以后,就是这个韩信被杀死了以后,汉高祖回来说: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不是姓刘的而做王,天下共击之!大家都打他。其实这句话对不对?其实没有这回事情,都是不决定的。你今天汉高祖有大权在握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做;等到因缘转变了,天下他不共击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不共击的。说曹操做了魏王,谁敢击他?没有这回事情。所以世间上事情都是无定相的,我们应该认识这件事。现在很得意,不决定;现在不得意,很失意的时候,也不决定,都是不决定的。

  现在这位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修布施波罗蜜的时候,他作如是观。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呢?菩萨发无上菩提心的时候,如果是在这个……,我们昨天曾经说过,如果是在加行位的菩萨,他经过资粮位的栽培,多数是大福德人、大智慧人。这个加行位的菩萨,他的财富很多很多,智慧也是无量无边的,菩萨观察他的财富,无定相,这都是无常的、不决定。只要是现在你有所有权的时候,赶快利用它做功德,所以无定相,观察这个财富是不决定的,所以叫「无定相」。

  「无所转」,这个转是变化的意思,由无而有、由有而无,由盛而衰、由衰而盛。世间上的事情都是在变化,这叫做「转」。现在你能够观一切法自相空,无所转,在自相空上看,转变是不可得的、是没有的。譬如说我们这个身体有的时候健康、有的时候不健康了,这也是有变化。譬如由小孩、一个小童子变成一个青少年、青少年变成一个壮年、壮年又变成个老年,都是有变化。但是在自相空上看呢,是没有变化的,变化不可得。

  从这里看呢,菩萨修布施波罗蜜多的时候,观察有财富、无财富,由多而少、由少而多的转变,都是不可得的、都是毕竟空寂的。所以兴盛的时候也不生欢喜心,在衰退的时候也不生失意心,就是「无所转」。

  「入诸法实相」,「入诸法实相」就是前边能够观察自相空、观察无生、观察无定相、观察无所转,这四种观。这四种观的时候,你作如是观的结果呢,你的这个心,你的了别性的心和智慧就契入到诸法毕竟空那里了,与诸法毕竟空相应了,叫做「入」。「诸法实相」,就是一切因缘生法的真实相,这个真实相就是空相。这个真实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不欺诳的意思,它不欺诳我们。这个因缘生法有生灭变化,有兴、有衰,各式各样的相貌,这都是虚假相,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

  我们凡夫没有学习佛法的时候,或者你不作自相空观、无生观、无定相观、无所转的这种止观的时候,也会为虚妄相所欺骗。认为世间上这个荣华富贵是很可爱的,其实你就成就了荣华富贵的时候,心情未必是快乐,那就是被荣华富贵所欺骗了。

  我又有分别心,王安石读这个《三国志》、读这个《蜀志》的时候,魏、蜀、吴,读这《蜀志》的时候,读完了的时候,他写一首诗,他说是:「千古纠纷等一毛,可怜身世两徒劳,无人语与刘玄德,问舍求田意最高」。我认为王安石写这首诗,我倒感觉到同意,我同意这首诗。

  「千古纠纷等一毛」:千古,就从有历史以来,久远以来,我们这人世间的纠纷很多很多的,但为什么有纠纷呢?那个原因有多大呢?等一毛,就和那个一毛头,那个汗毛那么大,那个原因就是那么大。王安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值得有纠纷,为了那一毛钱,打得都流血了,实在是不值得!「千古纠纷等一毛」,当然这话说得是很大了。

  「可怜身世两徒劳」:他的意思认为刘备和曹操、和孙权争天下,你心里面那个理由,也还是汉高祖那句话,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就是这个理由。这一句话实在是不成立的,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可怜身世两徒劳」:「身世」这句话,这个身,就是刘备自己家里的事情也没有搞好,就是刘禅,他的儿子,他也没有教导好;世,就是他为国家的事情,他也没成功。这两件事都没有成功,「可怜身世两徒劳」,这两件事都白辛苦了,你这个人没有智慧,可怜,很可怜的!「可怜身世两徒劳」。「无人语与刘玄德」:没有一个高人来开示这个刘玄德。

  「问舍求田意最高」:你不要和曹操争天下,那么做什么呢?问舍、求田,就是或者你自己不知道,问问人,去买一个房子,那一个地方房地产便宜,或是那个地方有风水,去那里买一个房子,再买几亩地,在那里种田,读书、种田;意最高,这样做还是最高尚的,好过你同曹操争天下。他的意思是这样子。这就是这个王安石很轻视刘备了,他就是,你想要做皇帝,打倒曹操,你的理由是什么?就是为了你自己要做皇帝而已,你真是为老百姓着想吗?这个王安石的意思就是这样子。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在这个世间,完全讲利害,这个不得了!人与人之往来,有利可图,他就跟你交往;利害没有了,就变成陌生人。更可怕的是,跟你往来的人多数都是居心不良的,他觉得跟你交往有利可图,他才跟你往来;到利益没有的时候,就是冤家对头。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这是现代的社会! 今天我们这个地球上到处充满嗔恨浊恶的磁场,浊恶到极处,所以现在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众生没有安全感。纵然有一点福报,物质生活能过得去,精神生活不安,常常怀着恐惧,不知道到哪里去好,总想找个安全的地方。 这个世间有没有安全的地方?没有!这一点总得要觉悟!什么最安全?随顺性德最安全。什么最危险?违背性德最危险。纯净纯善是性德,心地行为纯净纯善最安全。换句话说,心行不净不善最危险,会常常遇到灾难。如果是纯净纯善,灾难现前也非常安全,确确实实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所以不必去起心动念生烦恼,去找一个安全地方,这个世间没有。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