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5


2014/9/4    热度:408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5

   这个「空」,这个无我义,这个「空」,你若真实到这个境界,譬如说是阿罗汉、或者声闻人,不管证阿罗汉果、没证阿罗汉果,他观察这无我,就是色受想行识而已。色受想行识凭什么东西出来的呢?就是执着有我,而后就有爱。有我,就会爱这个我;爱这个我,同时就要有瞋了。你若有爱,有贪爱就是一定要有瞋,那么,有贪瞋就是愚痴,愚痴造了业,所以就得这个果报。现在无我,那也就没有爱,没有爱也就没有瞋了。这阿罗汉他到这时候,爱烦恼、见烦恼都断除去以后,虽然无始劫来的业力还有多少,但是不发生作用了。那么临命终的时候,前一剎那这个色受想行识灭了,后一剎那不生,这时候是什么境界?这是无我的境界,是无我,这就是涅槃。所以是「深」,这是圣人的境界,不是用嘴巴皮子说,没有用,那是圣人已经契证了、成功了的境界,「空是其义」。

  当然,这种空义如果和大菩萨比较,那大菩萨和佛要高过阿罗汉所证得的境界。因为阿罗汉虽然是证得我空,也可以说是法空也证得了;但是还有习气,还有余习。那么有余习,在大乘佛法来说,就是无明惑,就是无明烦恼。无明烦恼,若菩萨经过无量劫的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那么阿罗汉修行的时间没有那么长,他只是断除去爱烦恼、见烦恼,但是习气没有断。那么菩萨长时期的、无量劫的这么修行、广度众生,一方面度众生,一方面众生不可得,自己菩萨观「我」也不可得,长时期的修行,他把余习也断了,那个智慧更高深了,所以,所见的我空也高过阿罗汉,是不同的,还是不同。当然,还是可以用这个名字,还是空,但是还是有深浅的不同了。所以,经上有这个譬喻:象、马、兔,三兽度河。这个兔子在水面上浮,浮在水面上就过去了,过到河的彼岸了;这个马有的时候──马比兔子大,所以,它就有的时候,它就入水就入得深一点;而大象就能达到河的底。这表示佛能够深入诸法实相,那么这个辟支佛和阿罗汉,他入的诸法实相不如佛那么深,是这样意思,但是都是到彼岸了,都是到涅槃岸了。

  空是其义,「无相、无作、无起」也是其义。这个「无相」是什么呢?这个「空是其义」,观我空的时候,只是色受想行识剎那剎那生灭变化,老病死的色受想行识还在,只是在这里面,没有常恒住的我,(注:常恒住的我)不可得──这是观我空;「无相」呢,就观察色受想行识也是不可得的,也是毕竟空了。那么这个时候,有色受想行识的存在,就是「相」。这色受想行识观察它是缘起的,它就是毕竟空的,那么就是无色,无受、想、行、识,就无相了,是这样意思──这和《心经》上一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意思一样,空是无相。

  「无作、无起」:这个「无作」怎么讲呢?这个「作」字,就是不作愿。唐三藏法师他翻个「无愿」,罗什法师翻个「无作」,这实在是梵语应该是一样的,但是有翻无作、有翻无愿的不同。但是,在《大智度论》上解释,也是说「不作愿」,那么「无作」也就是「无愿」。这个「无愿」怎么讲呢?就是他不愿生三界,不愿意再来生三界之内流转生死的,就是厌离心,厌离的意思。那么就是观察这个世间上、这个三界之内,都是无常的、老病死的、流转生死的境界,是苦,是苦恼的地方,我不愿意再到三界来受生了,所以叫「无作」,是这么意思。

  这个「无起」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他这样子又观察空,是我空;观察无相,就是法空;那么他又不愿再生三界,结果他成功了,就不起,无起就是不起,就是不在三界里面再现起来了,不在三界现身了,不现身于三界了,叫「无起」,这样意思。

  「无生、无染」,这个是说:空是其义、无相是其义、无作也是其义、无起也是其义── 就是深义,这都是圣人的境界。「无生」,这个深义就是无生,一切法都是无生的,无生也就无灭的。这个里面主要就是:这个生、无生,应该先说这个「生」。

  「生」就是按佛法的道理,就是一切法都是因缘生出来的,有因缘才生出来。我们读中国的老庄《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量」。道生一,这个道能生出个一来。道怎么能生出一?这其实也就是道生出来一切法。但是,「道」是什么东西?它为什么生出一个高山来?生出个大海来?生出一个人来?生出一个兔子来?怎么生的?也说得不清楚;而佛法不那么说,就是各有各的因缘:生人,有人的因缘;天有天的因缘;三恶道有三恶道的因缘。总而言之,一切法都是因缘生,因缘生的,所以它就是自性空,在自性空上看,就是「无生」的,这个道理就是这样子。当然,这个事情你若深入的去观察,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做「无生」。

  一切法是由因缘有的,若没有因缘的时候,就没有这件事。因为什么没有这件事呢?因为它是由因缘有嘛,没有因缘就没有这件事。你譬如说现在这个大楼,以前没有这因缘造这个楼的时候,这个地方就是空的。如果没有建筑公司,也没有这个投资的人,这地方就出现出来一个楼,那就是叫做「有自性」的意思,就是有自性。如果说是没有这些因缘的时候没有这个楼,那就这个楼没有自性,没有自性。现在看出来,喔!是的,这个楼是无自性的,因为没有这个因缘的时候,这地方就是空地,没有楼。那么现在有因缘了,楼出现了;楼出现,这个楼还是无自性,因为这些楼都是由因缘有的,还不是自性有。所以它没有楼的时候,楼是自性空;有楼的时候,楼还是自性空;将来无常了还是自性空──前际空、后际空、中际亦空,都是空的。在空上面看,无有少法可得,所以「无生」,「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这道理是这样的。那么这个无生,这样讲「无生、无灭」,不是在圣人已经证会了涅槃的时候,就是现在生死流转的时候,在圣人的那个毕竟空的智慧观察,就是无生无灭的,所以这也是个深义,是个深义。

  「无染」,这个无染,这个「染」是染污,就是烦恼。我们这个烦恼很不容易断,很不容易除灭的。有的时候说:「你出家几十年了,你看那么多的经书,你还有烦恼。」是的,是的!还有烦恼。因为为什么?烦恼不是容易断的,不是容易的;而现在你能够观察我空、法空,不断的修学空、无相、无愿、无起、无生,你这么观察呢,难断而能断,就能够得到清净无染,所以这就是深义,这就是深的意思。

  这个「离」,这个「离」字可以做两个解释。这个「离」是离欲,可以这样解释,就是没有烦恼了。前面说无染,那已经是离欲了,所以这个「离」在这里不必说离欲,那么可以作第二个解释。第二个解释是什么呢?「离」这个字,就是不执着的意思,就是圣人他那个清净心,与一切法相接触的时候不着,他是相离的,是相离的。

  还有一个字,叫做「舍」,慈悲喜舍的舍,那个「舍」字。「舍」那个字其实就是离,其实也就是无着。这几个字形容圣人的心,我感觉到形容得好!我们凡夫这个心和一切法接触的时候,就是有着。不要说:「喔!这个东西是我所爱的。

  这才叫着──不是!不止于此!说是那个东西,不高兴,是我所憎恶的,其实你这憎恶就是着,要不然你憎恶做什么?那就表示你着了啊!而这个阿罗汉圣人,他无爱亦无憎。说是我们认为那个境界很好,圣人、阿罗汉他不爱;我们认为那东西可憎恶,但是,阿罗汉也没有厌的心,是不取亦不舍── 没有可取的、也没有可舍的,那么就是他无着的关系,而这无着也正是舍的意思。他的心于一切法不取、不执着,就像人手上有胶,你摸什么都是着,摸什么就粘上了,就是……我们凡夫心就是,所以一着呢,所以就不是贪、就是瞋,总而言之就是愚痴。

  圣人他是「离」,于一切法都不执着,这个境界,那真是……这是一个大自在、大解脱的一种境界,这「离」也可以说是解脱的意思──当然,这是修行成功了的境界。没有修行成功的时候,总是粗细的分别,就是有的执着、有的不执着,你这个没有修行的人,当然有点差别,但是不能和圣人相比:初果圣人不能和二果比,一直到阿罗汉,在小乘佛法就说这是圆满了;但是又不能和辟支佛比,也不能和佛来比,佛是究竟圆满了,佛是究竟无染污,是「离」的。

  「寂灭」,这个「寂灭」,这是说,譬如说,刚才说阿罗汉他入涅槃的时候,他寿命终了的时候,前一剎那色受想行识灭了,后一剎那色受想行识不生,就是那个时候不生不灭的那个「寂灭」,那是已经证得的境界。那么,现在若是在流转生死、在生灭变动之中,观察它是寂灭的,那也是圣人的智慧才能观察,那也叫「寂灭」。这样讲,和前面那个「无生」就重复了。那要怎么说法呢?这样讲,这个「无作」就是不作愿,「无起、无生」就是按因、果两个字讲,因不生起,果报也就不生了,这样讲就不重复了。那么,这底下这「寂灭」,就是一切法不生不灭,这样意思。

  「如、法性、实际、涅槃」,这个「如」字是什么呢?就是寂灭。这个寂灭──不生不灭,没有差别相了。色是不生不灭的,受也是不生不灭的,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乃至一切法都是无差别相,那就叫做「如」。在这一切因缘生法上,有无量无边的差别,但是,从寂灭上看,一切法无差别相,那就叫做「如」,这样意思。

  「法性」,这个一切法「如」义,这个「如」义是不变的,所以叫做「性」。「性」以不变为义,不变异了。这话什么意思呢?因为在有为法上看,说这个人他现在在地狱里头,但是,地狱也有时间性,过了,又跑到天上去了。到天上去很好吧?过了一个时期,寿命尽了,又来到人间了,就是老是变动── 有的时候好,有的时候坏,有的时候苦恼,有时候快乐,老是变动;但是,一切法寂灭相的这个「如」义是不变的,是不变的。从这来看,对于觉悟法性、契证法性的人,他永久不会再变动,不会再又跑到生死轮回来了,又有生死流转起来了,没这回事。

  「实际」,就是真实的境界,这是不虚妄的,不是虚妄的。这可见,我们这些有为法、生死流转的事情,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譬如说这天空上的云,你看上去像个棉花似的;但过一会,看起来像一棵大树;再过一会看,又像一条鱼似的,它老变。像鱼也是假的、像树也是假的、像棉花也都是假的,它都在变化,这就不真实。但是,若「如」和「法性」的境界,那就是真实的境界,是不变的,这样意思。

  「涅槃」,这是约这些修行人成功了所契证的境界,这是叫「涅槃」。「涅槃」也翻个解脱,也翻个不生不灭,有很多的翻译。就是他解脱了惑业苦了,解脱了惑业苦,就是没有烦恼、也没有生死的业力、也没有苦恼了,得到大解脱、大安乐的境界,叫涅槃。这是约修行成功的时候叫这个名字,那么这个名字,这都是深义。

  深奥处,什么是深奥处?菩萨住在这个地方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呢?佛回答:「空是其义,无相、无作」,乃至「如、法性、实际、涅槃」,这是深义,这是甚深的道理,乃至天魔、外道──九十六种外道所不能及,都达不到这里。唯有佛法教化的人,他能信受奉行,成功了,能达到这里。如果达到这里,永久也不会退失的,所以这是深义。这底下结束这句话,「须菩提!如是等法,是为深奥义」,这些法就是深奥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但空乃至涅槃是深奥,非一切法深奥耶?」佛言:「一切法亦是深奥义。须菩提!色亦深奥,受、想、行、识亦深奥;眼亦深奥,乃至意,色乃至法,眼界乃至意识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四念处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深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但空乃至涅槃是深奥,非一切法深奥耶?」这底下须菩提又请问佛,对佛说:「世尊!」说是「只是空、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染、离、寂灭、如、法性、实际、涅槃是深奥,不是一切法都是深奥吗?」这么样问。

  「佛言:一切法亦是深奥义」,一切法也都是深奥的。「须菩提,色亦深奥,受想行识亦深奥;眼亦深奥,乃至意,色乃至法」,那么这样说,色受想行识也都是深奥的。眼乃至意,就是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色乃至法」,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眼界乃至意识界」,那么这说到十八界。

  「檀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布施,还有尸罗波罗蜜就是戒,忍辱、精进、禅定,「乃至般若波罗蜜」。「四念处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深奥」,这个四念处,这是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三十七道品,乃至佛所成就的无上菩提,这些也都是有为法,都是因缘生法,这些法也是深奥义。

  「世尊!云何色深奥,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深奥?」佛言:「色如深奥故,色深奥,受、想、行、识如,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深奥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深奥。」

  「世尊!云何色深奥,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深奥?」这是须菩提尊者又接着问:「世尊!什么理由说色受想行识,乃至佛所证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很深奥的呢?」就这么问。

  「佛言:色如深奥故,色深奥,受想行识如,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深奥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深奥」,佛这么回答。因为这个色的如、色的如,这个「如」是遍一切法的,这个色受想行识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里面有「如」,这个「如」是深奥,所以那个色也随之深奥了,受想行识也就是深奥,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深奥的,这么原因。

  「世尊!云何色如深奥,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深奥?」「须菩提!是色如,非是色,非离色;乃至识如,非是识,非离识;乃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非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云何色如深奥,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深奥?」须菩提尊者继续要问这个问题。「须菩提!」佛就回答,佛招呼须菩提:「是色如,非是色,非离色;乃至识如,非是识,非离识;乃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非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它是深奥的。

  这个地方,佛这么回答:「是色如,非是色,非离色」,观察这个因缘所生的色,譬如我们身体的、生理的组织──地水火风、眼耳鼻舌身,这都是物质所组成的。观它是因缘生法,它就是本性空,所以就是「如」了,所以「是色如」。

  「非是色」,而那个「如」── 本性空那个「如」,又不是色、又不是色了。怎么知道又不是色呢?因为那个「如」是没有生住异灭的差别相,没有这个变化;这个色是有生住异灭的变化,所以那个「如」不是色。「如」和这个色不同,不一样,可是,这个色它又是「如」,就是观察这个色是因缘所生法,所以,从这个色就觉悟了诸法如义,所以「是色如,非是色」。

  「非离色」,而这个「如」不是色,但是,也不能离开色有那个如义。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要观察这个如义,你非要从因缘所生的色上去观察,才能观察到那个如义、才能观察那个如的。你若离开了因缘生法,你就不能观察一切法如了。所以不能离,离开了就不对了,你就不能观察这个如了。

  这个地方是有点意思的,就是我们修行这件事,就是……所以我在想,我们中国的禅宗的古德,他的意思就是顿──有顿、渐,说是南顿北渐。这个神秀禅师也是跟五祖学习禅的,这个慧能禅师也是跟五祖学习禅,但是,两个人以后所传的禅法,就有顿渐的不同。而六祖大师──看这个《坛经》上,他还是重视经论、他还是重视经论,他还说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名字的,《六祖坛经》有这个名字。但是逐渐的演变,后来的禅宗的人,就是主张顿,就是你现在一下子就是佛,就是佛境界,就是那不可思议境界,就是主张这种妙法。

  但是,现在来说,若从这个「是色如,非是色,非离色」,从「非离色」这句话来说,那个顿就很难了、很难了。你非要从有为法上去观察,逐渐的、逐渐的,你才能契会那个「如」的。如果不从有为法上去观察,就直接的离分别相,这个事怎么能办得到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嘛!所以,这非是色,还非离色,不离色的关系,你就得从色上去观察、去证悟,才能证悟那个「如」,这样意思。

  「乃至识如」,也是「非是识,非离识」,也是一样,观察这一念心,它是因缘所有。刚才也说了,我们这一念心是不能自主的,遇见好因缘就好,遇见坏因缘它就坏。所以这个识,它就是种种的变化,那么你观察它是因缘生,那就是本性空了。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 不可得,那么就是如了。

  「非离识」,你若想契会那个「如」,那才能够是圣人,才得道了,你不能离开识去得道的。就观察这一念心是不可得,才能契会那个如的,所以「不离识」。

  「乃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非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这样,佛的一切种智也是因缘生法、也是因缘生法。所以你观察它是本性空,就是如;本性空那个如,又不是那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样意思。所以,色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深奥,都是深奥义。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人,不能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头,也不能有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头,更不能有与一切人事物对立的念头。总想控制,总想占有,总想跟人对立,这是我们内心深处无量劫来的习气,这不但是妄心,给诸位说,这是六道轮回心。你舍不掉,你怎么能出六道?你怎么能开悟?你怎么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