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1


2014/9/4    热度:389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1

   虽然,学习经论也不一定完全会正确,有的人学习经论,我听这胡适之先生报纸上他公开声明:「我不相信佛!我不相信佛教!」说这句话。其实他读经也很多,也有很多著作的,但是他公开声明:我不相信佛法!不相信的。这个《佛法与科学》这本书,那个作者请他作序,请胡适之作序。胡适之就写了一篇,写了序,就破口大骂,他的意思……。胡适之这个人,我认为他还是有善根的人,这文章的确是写得好的。但是他的想法,就是因为他在中国,可能在全世界是有名的学者,那《佛法与科学》的作者请他作序,就藉他的光来增加这本书的价值,可能是作者有这种想法。那么这胡适之想:你利用我,我不给你用,我偏要骂你。你利用我,我利用你来破坏佛法。胡适之先生做这种事,做这种事。

  所以看了很多经、读了很多经,也不一定就是正确,也有问题。所以,我们不生在佛世,我们就是惭愧了。我这话说远了。

  现在说这个阿那含,他说「无量法欲量」,就是他得到了……,因为梵天王是色界初禅,他已得了初禅,得了初禅再听佛说法,「照见五蕴皆空」,那一下子就得三果。他不需要得初果、然后得二果、再得三果,不要!一下子就可以得三果。所以佛在世的时候,很多的外道,他听佛说法,一下子就得阿罗汉果,这也是他有善根。所以,你不要说外道就不好,这个事很难说的。

  那么这个「无量法欲量」,这三果圣人,他证悟了那个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境界,是无量的境界,不可思议的境界。「欲量」,你俱伽离说是:「不来了,又为什么来了?」你这就是在虚妄分别,你在无量法那不可以虚妄分别的。你想虚妄分别,「智者不应量」,有智慧的人,不要虚妄分别,「智者不应量」。

  「无量法欲量,野人自覆没」,这个无量法你若想要去虚妄分别,是野人。野人就是没有知识的人,没有知识的人,你自己找苦恼,就是这么句话,你自己找苦恼啊!这等于是梵天王在呵斥他了。

  那么这个时候,梵天王就不同俱伽离去同他去理论了,就来见佛,见佛就报告这件事。佛说:说得非常好,你这四句话。佛又念一遍,佛又重说一遍:「无量法欲量,智者不应量,无量法欲量,是野人覆没」。

  这是这个「阿那含」翻个不来。这个翻个「不来」是什么呢?就是他没有欲界的烦恼了,所以他也断了我见,欲界的爱烦恼也断了,色界天以上的爱烦恼也断了。那么没有欲界的烦恼了,所以他不会再来欲界了,所以叫「不来」。

  若是我们凡夫得到四禅八定,等到禅定结束了,你还是要来的,还是要来到欲界来的。还是要来,来,是由他的烦恼来的。那么三果圣人没有这个烦恼了,没有力量使令他再来欲界。他来欲界,就是来欲界来受生死来;这个梵天王他不是来受生死,他是他的果报的身体,他不入定的时候,当然十方世界他随意都可以去的,这个不是罪业、不是烦恼使令他来的。他是来见佛,这是一种智慧的行动,这个不能……,和那个不来的意思不同。

  所以「供养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及诸佛」,《大智度论》上说:我们若供养恶人、供养畜生,我们用一点什么饮食给畜生,还能得到福报的,能得到一百倍的福报,能得到一百倍的福报。

  我想起来什么就说什么。这个卢胜彦在三藩市开大法会。他说:若是有人供养他十块钱,他能叫你发一百块钱的财。他就是这么讲:发一百块的财。那么十块钱发一百块钱的财,这是多少倍?

  现在说是这个《大智度论》上,龙树菩萨说:你给畜生布施它一点什么,是它所需要的,你能得到一百倍的功德,能得这么多功德。如果你供养一个恶人的话,他是人,不是畜生,但是他是个恶人,你还是能得到一千倍的功德。你若供养善人,能得到十万倍的功德。供养善人,你能得这么多功德;但是,你若供养离欲的人,离欲就是得禅定的人,你能得到十万亿倍的,就加上个亿,十万亿倍的功德。若供养圣人呢?像须陀洹以上的圣人,那果报是无量数的。因为什么呢?你像须陀洹他还是有贪瞋的烦恼的,但是他心里面有圣道,他有圣道了,所以你供养他,他是你的良福田,你得到很大、很多很多的福报。

  所以这里面说:「远离般若波罗蜜,如恒河沙劫,供养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还供养辟支佛,还供养诸佛,十方诸佛,佛是福田中最殊胜的了。那么「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摩诃萨以是因缘故得福多不?」他得到的福报大不大呢?「须菩提言:世尊!甚多!甚多!佛言:不如是菩萨摩诃萨深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一日得福」那么多。「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因为你若用般若波罗蜜去修行的话,「行是般若波罗蜜」,能够「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能够超过一切声闻── 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声闻,能超过他们。不但超过阿罗汉,还能超过辟支佛地。辟支佛是高过阿罗汉了,他能超过他。

  「入菩萨位,渐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菩萨位」就是入初欢喜地了,就是得无生法忍了。你修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自性空,这种观法是很利的,很容易得无生法忍的。所以我也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如果他能够出家,去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阅读《大智度论》,把这个般若的义、般若的深义,能通达无碍了。然后你能万缘放下,专心的修行,这个年轻人,我看不需要二十年,就可能得初果。如果是能够发无上菩提心,就是得无生法忍了,是初欢喜地。我相信这件事,我是做不到;但是我相信是能做到的。我相信,若是有人肯发心,能做到。

  说佛在世的时候,你在经论上看,很容易得初果,很容易的。我们现在的人,好像不知道谁得初果。但是我相信,如果肯努力的话,是能得,是能得初果的。得了初果以后,入菩萨位,就是这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他得无生法忍了,这是菩萨的一个阶级,最初的一个阶级。那么他继续努力的修行,也广度众生、弘扬佛法,那么渐渐、渐渐地积集功德圆满,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就成道了。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如恒河沙等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于汝意云何?是人以是因缘故,得福多不?」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读《阿含经》。说我们现在的人,我们现在的人,我们就很努力的、很认真的学习《阿含经》,去按照《阿含经》讲的道理修这个四念处,能不能得初果?也能!也能得初果!但是,我看要比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得初果慢一点,会慢一点,会慢一点。譬如说,我们刚才说这个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什么叫做毕竟空,无我、无我所?这不知道。观一切法自性空就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很难知道。但是,怎么样可以给我一个方便,叫我相似的、仿佛的能知道一点消息呢?就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有灭则生灭,就从这里可以到一点消息,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那么这是得要用无常的境界,用无常的生灭变化── 老病死;死了以后,前一剎那灭,后一剎那不生,就是犹如虚空,这时候得到一点消息。

  但是你若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观一切法空── 不是的!就是在你现在活泼的、你的生命体很活泼的生存的这个状态之下,当下就是毕竟空!这个《大智度论》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它就有这种力量,就和《阿含经》有一点不同,有一点不同。

  我头几天我是说,我们中国的古德是判:由《阿含经》、听闻《阿含经》修学圣道,那是钝根人;若是听《般若经》,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大乘经典去修学圣道,能得无生法忍,是利根。但是,我是说我们中国古德这么样子分析、解释,其实龙树菩萨也是这样说,龙树菩萨就是这么说。龙树菩萨说:你按照大乘般若经去修行,这是利根。

  所以,现在这个文上也有这个味道。你有所得,你供养须陀洹乃至佛,你不如行甚深般若波罗蜜的修行得福多。因为,这个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能超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这个「超过」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在因地修行的时候,般若的智慧高、般若的智慧利,这是一个「超过」的意思。第二,因为你发无上菩提心了,他能继续地广度众生,能得无上菩提,所以超过声闻、辟支佛地。如果声闻、辟支佛,你依据《阿含经》修行,不能发无上菩提心,只发出离心,得阿罗汉以后就所作已办了,就功德圆满了,再不求成佛,他不希求成佛,所以他不如大乘佛法的圆满。而修学这个般若法门,能「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渐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能有这个力量。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如恒河沙等劫,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于汝意云何?是人以是因缘故,得福多不?」须菩提言:「世尊!甚多!甚多!」佛言:「不如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一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得福多。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如恒河沙等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前边是布施三宝,这底下又去供养这些圣人,供养这些圣僧,这功德也是很大;但是,还不如般若法门的殊胜。

  这是第三段,说修行六波罗蜜。修行六波罗蜜,你远离般若波罗蜜,这就是你远离了大乘佛法的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就是用小乘,小乘的无常的智慧── 无常、无我的智慧,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你这样去修行、去积集功德。

  「于汝意云何?是人以是因缘故,得福多不?须菩提言:世尊!甚多,甚多!佛言:不如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一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得福多」,这还是这么一个口气。如恒河沙劫修这六波罗蜜,但是没有般若的智慧,不如有般若的智慧,一日修六波罗蜜的得福多。恒河沙劫,还不如那一天修行的功德大。

  何以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母故。

  「何以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母」,般若波罗蜜是菩萨的母亲。这话的意思,菩萨是由般若波罗蜜生出来的;你没有般若波罗蜜,就没有菩萨的,这里就是这样讲法。

  在《大智度论》里面说出几样事来。就说是在《阿含经》上的态度,菩萨是不断烦恼的,是最后生成佛的时候,菩提树下这时候才断烦恼。那么没有断烦恼,三大僧祇劫去修六波罗蜜、去度众生── 这是迦旃延这么说,这个《阿含经》里面的菩萨是这样。而《阿含经》本身也有提到,《阿含经》那个阿含部里面,说到弥勤菩萨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也有这种话。

  那么这个话站在《般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乘佛法的立场,就不同了。大乘佛法的立场:你不断烦恼,你内心里面有烦恼,有这贪瞋痴的烦恼,你能够行菩萨道吗?你为人说法的时候,为人说法的时候,就是贪瞋痴的相应心所说的佛法,那种境界是大菩萨的味道吗?并且是也说到菩萨行六波罗蜜的那种难行的,难行能行的境界、难忍能忍的境界,乃至舍身给老虎吃,同这个舍肉给鹰吃,这一切一切的境界,是一个具足烦恼的人能做得到的吗?所以,按大乘佛法的立场来看,《阿含经》说的菩萨,是个方便的说法,是个方便,就是所谓为实施权了,这是权巧的说法,而不是真实的。

  所以若是真实的,应该说:菩萨是断烦恼,不过习气没有断。习气没有断,所以他还能够扶习润生,用这个习气来滋润他,使令他再受生死;但是,他断了爱烦恼、见烦恼的关系,他能在生死里面得大自在,能够广度众生、弘扬佛法的。这样子,那就比较……在我们凡夫的心情上,比较容易理解一点。凡夫就是因为有烦恼,有烦恼所以去行菩萨道啊,多数是行、行……就不行菩萨道了,就行人道,有的时候行三恶道了啊!因为这是,不是说是……。凡夫就是这样子嘛!他就是贪瞋痴他要活动的呀!所以,就是不是那么样的圆满。若是有般若的智慧,断了烦恼,那在生死里面得大自在,就没有那个问题。

  所以这上面说,你没有般若波罗蜜,你修六波罗蜜恒河沙劫,不如一日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修六波罗蜜得福多。因为什么呢?般若波罗蜜是菩萨的母亲,菩萨是由般若波罗蜜生出来的。这句话就和《阿含经》不一致了。「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母」,那这句话和《阿含经》有点不同了。

  是般若波罗蜜能生诸菩萨摩诃萨,诸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中,能具足一切佛法故。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安住在那个无相的、不可思议的智慧里面,具足佛的一切种智。一切佛法是什么?就是佛的一切种智,能具足佛的一切种智── 这个话也明白的说,菩萨具足了般若波罗蜜这个无漏的、无相的智慧,他再去亲近十方诸佛去,去一切众生的世界,去广度众生去,就从这些事情上成就了无上菩提的。这样说,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的母,而菩萨住在般若波罗蜜里面,渐渐地具足无上菩提,所以般若波罗蜜在佛法里面的重要性,这几句话里面看出来了。

  今天讲到这里。

  昨天有一个人,给我一个纸条,当时我没看见,讲完了才看见。那个纸条上说是:

  问:见性起修,什么意思?怎么讲?

  答:这见性起修这个话,再加上两个字,就是明心见性以后再起修、再修行,是这样。

  可以这样说,修行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在凡位的时候努力地修行;一个是入圣位了以后再修行。见性起修,从佛法的大体上看,就是入圣位以后还要修行。因为入了圣位以后,只是断了我见,断了少部分烦恼,还有很多很多的烦恼、无明没有断,所以,还要继续修行才可以。功德还没有圆满,所以还要继续修行的。

  这个事情是那样,我们一肚子贪瞋痴啊!我们小小的有一点佛法的信心,我们发心修行,这时候是最值得赞叹的事情!我们这时候最难!若是已经断除多少烦恼,入了圣位的时候,他这个无漏的智慧一发生作用的时候,烦恼都隐藏起来,他容易修行。入了圣位以后,修行比较容易。所以,凡夫发心修行,十方诸佛皆大欢喜、赞叹。但是,他当然十方诸佛也担心,也担心你,又怕你退掉了,也有容易一点。但是,只要是你栽培善根了,你就决定能得圣道的。因为栽培善根,那个善根,它终究它要发生作用的。这个意思就是:我们栽培有漏的善根啊,不行!有漏的善根得了有漏的福德,那么就是结束了,就是没有了,等于零了;你若是在佛法里面栽培,修这四念处,你栽培无漏的善根,那一点善根它永久不坏,它一定要发生作用的。你多少生前栽培了,今生它发生作用,继续又栽培一点、就强一点,过了多少生又栽培……,继续、继续地就成功了。

  经论上说,最快的人,三生得无生法忍,三生就得无生法忍了。就是头一生你栽培善根,但是没有做什么大的恶事;这第二生又来到人间,遇见佛法,又栽培;那么第三生再来的时候,就得圣道了。最快的是三生,这是比较最理想的。若中间犯了错误,就有曲折了。不过是,这众生的世界,人都是这样,但是,佛菩萨来看呢,只要你栽培善根,终究是会成功的!

  说见性起修,就是你见到法性了,是入圣位了,然后再发心修行。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贪嗔痴这三种恶业,感召的是饿鬼、地狱、畜生。佛告诉我们贪心堕饿鬼,嗔恚堕地狱,愚痴变畜生,三种罪业都造,这个果报就很可怕!佛教给我们,念念缘佛,念念想阿弥陀佛,我们娑婆世界六道里头没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这个心,跟六道里头没有感应,念念与西方极乐世界起感应道交。念念都缘佛的境界,念念与西方极乐世界起感应道交,大乘经里面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人念念想佛,佛就现前,他就变成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