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3


2014/9/4    热度:400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3

   但是其中这个地方,在戒定慧之前,我们要学习佛法;学习佛法,学习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毕业呢?其实要说毕业的话呢,要到佛才能毕业,你没到那个时候,要继续地学。一般的在家人学,学无止尽,那么这句话也适用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也是学无止尽。但是其中有一个阶段,什么阶段呢?你若经过那么多的时间的学习,你能得到正见,这时候是一个阶段。说我没有得到正见的时候,你一定是要继续学习,要得到正见。

  这个我说一句话,各位也可能会不同意我的说法;但是你们不同意,我也要说。这件事怎么说呢?就是已经发表,公开发表过的事情,按道理你们都应该知道。什么事情呢?就是现在台湾,我们这里是美国,这里不是中国大陆、也不是台湾,但我现在说台湾的事情。就是这个慈济,台湾的慈济,叫证严法师。有一个在家居士去请问她一件事,什么事情呢?说你最初要发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有没有请问过你师父?我要做这件事情,请师父,希望师父同意,或者希望师父来开示她,你有没有请问过?她说请问过。那么他怎么回答的?他有回答,他回答。他怎么回答的?他不同意!我们说出名字来,就是印顺老法师,她请问印顺老法师,印顺老法师不同意。那么,就算是发表出来了,不然我不知道这件事,这是公开发表的。

  我们现在,说我要学习佛法,要到正见的程度。这个地方,这句话是正见?是邪见?我相信你们也知道这件事。这个正见和邪见有什么关系呢?正见,我们应该这样学习,应该这样做。如果邪见,我们不要这样做,就不应该做这件事,就是这样子。这什么叫做正见?正见有什么关系,正见我们应该这样做,应该依教奉行。邪见,我们应该拒绝这件事,是这样意思,就这样意思。

  我刚才说,出家的佛教徒也好,在家佛教徒也好,在学习佛法这一方面无差别,应该达到正见,达到这个程度的。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应该是多数的佛教徒不会做错事,这错误的事情不要做,应该是这样。若是我们不学习佛法,出家以后,我们还是和在家差不多,就是为吃饭;你不学习佛法,你不可能会有正见的,不可能有正见。那么你这样的佛教徒,你做出来的事情,多数都是不对的。

  譬如说,我们就是再明白一点说吧,我们出家这件事,不是为了吃饭才出家的,不是,不是为这件事出家的,不是。我们是为得圣道而出家的,应该是这个意思。就是不愿意做生死凡夫了,我想要得圣道,为这件事出家的。为这件事出家,那你出家你应该就是修学圣道,做这件事。但是出家以后,不修学圣道,我不学习佛法,我不管什么叫戒定慧,不管这件事,我每天还是这个饭、这个馒头要怎么做,把这个饭做得好吃,完了!大事已毕!吃完饭了就大事已毕了!出家人不应该是这样子!其实,我现在说的是简单地说,说太明白了就不好听了,不好听啊。这是不对的!应该这样说。

  但是我们,我看我们出家人,多数还是为吃饭啊!多数还做这件事。做这件事,那你能得圣道吗?不但是不能得圣道,正见都得不到啊!这样的佛法,我昨天说,佛法是已经开始灭亡了;佛法开始灭亡,在家居士责任少,是我们出家人的责任,我们出家人做这个事情,是那么回事啊。

  现在,我们还是讲这句话,什么叫做「无二法布施」呢?「不生不可得故」。你要有这样的智慧。你若布施的时候,你不管是供佛也好,我拿这一块钱饶益一切众生也好,你心里面要有「不生不可得」的智慧,要这样。

  但是这「不生不可得」的智慧,要有戒定慧的这个历程,经过这个过程的学习,才能可以达到这里。不是说,我也不修定、也不持戒、也不修慧,我就能明白不生、不可得,不是的。佛菩萨告诉我们,我们读《大般若经》也好,或者是读这个《维摩经》也好,读这个《大智度论》也好、读《瑜伽师地论》也好,它详细地告诉你得圣道的次第,要这样子,你才能够,我现在听你讲,什么叫做「不生不可得」,这还不够,一定前面还要有戒、还有定;戒、定、慧,这就是圣人成就的,才能成就。

  佛菩萨说这句话,那是真实不虚的,你的因缘不具足,他就不能得圣道。你要不断地栽培自己,栽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说是这个「自净其意」这个话,啊!我就清净我的心,我就可以得圣道;你前面还有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这个地方要做的,你还要做这个。这两件事你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然后「自净其意」才能成功的,它是有次第的,是这样子。说「不生不可得故」。

  「佛告阿难:以无二法布施,回向萨婆若,是名檀波罗蜜」,什么叫做无二法布施,回向萨婆若,是名檀波罗蜜?「以不生不可得故」。你就观察一切法是因缘有,因缘有就是自性空;自性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也不可得。这个人,什么叫做人;我们这个人呢,就是前生有一点良心,做一点利益人的事情,有这个功德,现在做了人,得了人的果报。得人的果报,其实里面是什么呢?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样,我们这个生命体就这五样组成的;这五样组织成的,你观察它是不生、不可得,你的生命体是因缘有的,也就是自性空;自性空里面呢,无有少法可得。色,我们身体这个地水火风就是色,这个色是因缘有的,是自性空,自性空里面色不可得。受,色、「受」这个受,我们心里面和种种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心里面有感觉,或者是苦受、或者是乐受、不苦不乐受,有这个感觉;有这感觉,它也是自性空,自性空中受不可得。色、受、「想」,我们心里面会东想、西想,想各式各样的事情,这个想也是因缘有;因缘有也是自性空,自性空中想不可得。想、行、识,都不可得;这时候就是不生,不生就是不可得,就是无色受想行识可得。没有这个色受想行识可得,我们说眼耳鼻舌身意,这是我们的六根;这六根,任何人都有六根。有六根呢,也是因缘有,我们的眼睛也是因缘有,因缘有也是自性空,自性空里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都是这样子,在自性空里面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就是犹如虚空啊!我们看见这个人的时候,你若做如是观的时候,就不见有眼耳鼻舌身意、不见有色受想行识。这个时候,我们心里面也没有贪心、也没有瞋心、愚痴、高慢、疑惑,我、我所的分别;没有这些,心就清净了。心里清净,心里没有贪瞋痴的时候,没有我、我所的执着,这时候叫做心清净。不然的话,我们没有办法能够不贪瞋痴的,没有办法;只有这样观一切法空的时候,就是没有贪瞋痴;没有贪瞋痴的生起,我们心就清净。譬如说:这时候有人骂我,我心里就没有什么事,也没有人对我怎么好,我心里也没有什么事;若是有人对你好,你心就有问题了;若是来折磨你、来苦恼你的时候,心里就不高兴了。所以我们心里的贪心、瞋心,各式各样的烦恼生起,也是因缘有的;因缘有的也就是自性空,自性空里面没有贪瞋痴可得,这个时候才能够清净。

  这个地方,在家人和出家,无差别。我不高兴有烦恼,但是有什么办法能够不烦恼,没有办法。你不学习般若波罗蜜;我们现在学习这个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尊导品〉。不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不学习这个法门,你想要断烦恼,不可能的;一定是有烦恼的。要学习这个法门,当然,它又是说要有戒、定、慧,要在这里常常地学习;常常地学习,要很多的时间,要有时间的时候,你常常地学习戒定慧,慢慢就可以成功了;成功了的时候,你就是圣人,你就没那么多烦恼了。没那么多烦恼,就是在烦恼的境界里面,也没有烦恼,因为心里面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光明,它就没有烦恼的黑暗,这时候你就是清净。

  但是你学习戒定慧的时候,你修学禅定的时候,要寂静的地方,在寂静的地方去学习,才可以。你在大众里,也和这些很多都是用功修行的人在一起,可以;你如果与那么多的烦恼人,普通的放逸的人在一起,那不行,那是不可以的,不能够得圣道的。

  所以这个地方「佛告阿难:以无二法布施,回向萨婆若,是名檀波罗蜜」:「无二」,什么叫做「无二」呢?「以不生不可得故」,若「生」的时候呢,因缘所生法,各式各样的差别,就是有二了。若能观察一切因缘生法的差别相,都是无生的,是不可得的,这时候就是无二了,「无二法」。用这样的智慧,「回向萨婆若」,就叫做回向萨婆若。你布施的时候,你能做如是观,那也叫做回向萨婆若的布施,这里就叫做「檀波罗蜜」。我们做功德的时候,还有我、我所,有这样的执着,有执着那就不行;你有这样执着的时候,它就是有二,就是有生、有可得,有可得就容易有烦恼。做功德,你本来是好意做功德,但是因做功德而引起很多烦恼;那为什么做功德会引起烦恼呢?就是你没能够以无二法做功德,你没能以不生不可得的智慧做功德,所以你还是有烦恼。

  「乃至以无二法智慧,回向萨婆若」,有了智慧的时候,我们若没有这个不生不可得的智慧,我们一般的这个智慧,也还照样是有烦恼的。现在观察智慧也是因缘所生的,是自性空的,自性空里面智慧不可得;这样呢,就是无二法就是智慧,也就是要回向萨婆若,所以叫做「般若波罗蜜」。

  「以不生不可得故,回向萨婆若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你要观察你这个智慧,也是毕竟空、不生,不生也就不灭,有生才有灭,不生也就不灭,不可得。「是名」叫做「般若波罗蜜」。我们能这样学习,再加上戒、定,我们有希望可以得圣道,可以成为圣人,而不是凡夫了,不是凡夫的。

  佛在世的时候,就是有那么多的比丘来出家呢,很多人都得圣道,就是有了智慧,就是学习这般若波罗蜜,所以很多人都得圣道。若是我们,我们若读了经以后,我们就会提出这个问题,佛在世的时候,比丘很多都得圣道;我们今天的出家人,谁得圣道了?为什么没得圣道呢?因为你没有学习这件事,你没有学习得圣道这件事,天天在那里要吃饭,为了吃饭这些事,那不行。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布施,是名檀波罗蜜;乃至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前面是讲过了,这阿难还要再问,还再问,再给我解释解释。这下面就解释呢,和前面说的也是一样,但是有点不同。

  「佛告阿难:以色不二法故,受想行识不二法故,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故」,我刚才是说多了,应该在这里讲,这里说「以色不二法故」。我们现在日常生活,我们一睁开眼睛就看见这些有形相的这些东西;看见有形相的东西,我们就在这里就去虚妄分别,哎呀!这个是很美,这个不美、很丑陋,就是有这些分别。如果是丑陋嘛,心里就不欢喜;不欢喜又为之奈何呢?无可奈何。这是前生做的业,今生的果报,你不能转变的。但是现在佛菩萨告诉我们这个智慧,你不要担心这个事,这个色,不管是美也好、是丑陋也好,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都是自性空,自性空里面美也不可得、丑也是不可得,这就是不二法,没有差别相。

  我们也是人之常情,我们年轻的时候,年轻力壮,感觉很欢喜;等到年老了,这个身体气力不强了、衰弱,心里面不欢喜。其实呢,你不欢喜又怎么地呢?没办法啊!老病死来了,无可奈何啊!但是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呢,超越这件事,能超越这件事。就是「以色不二法故」,你观察这个年轻的色、年老的色,没有差别,都是自性空的。说是年轻人自己很欢喜,转眼间就老了,转眼间就老了,时间很快的,转眼就老。现在我们学习佛法,以不二法故,观察色无差别,是自性空的,它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毕竟空。空里面色不可得,年轻的时候也不可得,年老的时候也是不可得;在不可得里面,无喜亦无忧,你要这样子做。常常地,不要随顺例来的旧习惯,旧习惯没有用,你想要都没有用,没办法改变的。只有学习般若波罗蜜,能超越这些虚妄分别,心才能自在,心里才自在的。

  我们心里面想我要去多赚钱,多赚钱、然后心情能快乐,不一定;那是个智慧问题。如果你智慧不够,但是前生可能有一点栽培,今生赚了很多钱;赚了很多钱,你智慧不够,因钱而会引起很多很多的烦恼,很多很多的苦恼,并不是决定快乐的。但是你若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心情快乐,没有这些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消化了,我们能到达那个和平的世界那里去。

  所以「以色不二法故」,观察色也是无差别的。「受想行识不二法故」,观察这个受也不受,苦恼的感觉、乐的感觉,这些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和这个思想,和我们的行动;先有受、想,而后有行动。这就是也是智慧问题,你的智慧高明一点,你的行也会高明一点。何谓高明?指什么高明呢?就是没有烦恼。我们说是,头几天我说,我们说孔明,《三国志演义》,《三国志》说孔明很有智慧,是的;但是孔明怎么样呢?最后,什么事也没做成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这句话说的是对了。其实「死而后已」这句话不对!没有完,他还有帐在那里,还有下文的。他是很高明,结果按佛法来看呢,他还是有问题,还有问题。

  所以是「受想行识不二法故」,我们学习佛的方法,佛法是叫我们开智慧,就是学习这个不二法门。

  「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故」,佛所证悟的无上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的大智慧。佛的大智慧也是缘起的,它也是自性空;自性空里面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得,就是这样子。「世尊!云何色不二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

  现在是打引磬了?若是打引磬,我心里面,我今天早晨起来,准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还要讲,这个故事讲完我们就结束。

  佛在世的时候,是在舍卫国,我们读这个《金刚经》,《金刚经》是在舍卫国讲的。这个故事也发生在舍卫国,在舍卫国什么…这一天佛出来,出来的时候就看见一个挑大粪的人,做清洁的工人。这个人挑着大粪从这儿走过来,佛就是迎面走过去,去见这个…有话要同这个挑大粪的讲。这个人一看见佛来了,他就回头避开佛;那么佛就从另外又去迎面走过来,这样走了多少地方,那么这个挑大粪的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尼提」,翻到中国话不知道应该怎么翻。他就看,哦!佛有意要和我说话,我是一个有很多罪过的人,周身都是污秽的,为什么要和我见面、要和我说话呢?佛就回答他,佛说:我想要度你出家!度你出家!像我这么样污秽的人,还可以出家吗?佛说:可以!可以出家。但是这个时候,他就不走了、不跑了,佛就是把他抓住,抓住他飞到虚空里去,由虚空就飞到恒河那里去,就叫他在恒河里洗澡,把衣服、什么都洗一洗。然后就带他到祗树给孤独园,他就是对徒弟说:给他剃度,叫他出家。当然诸比丘听佛的话,就把这件事做好了。佛就给他说法,说法呢,他七天以内,七天!一、二、三、四、五、六、七,得须陀洹果,就不是凡夫了啊!

  我们出家,一百年了,怎么样能得须陀洹果都不知道!怎么叫做圣道,都不知道啊!但是佛在世的时候那个比丘,是一个挑粪的,挑大粪的工人啊。佛给他剃度了以后,七天以内得须陀洹果,就是圣人了!得了须陀洹果以后,佛又继续为他说法,没有说是多少天,也不是很久,不是很多天,就得阿罗汉道。这件事出现了以后,当然诸比丘也出去乞食也说这件事,在家人听见了也就互相,这些在家居士,不信佛的可能我们不说了,但是相信佛法的也就互相传;说以前常到我们家挑大粪的这个人,现在已经出家了,做了比丘了,互相传,一直传到波斯匿王,就是舍卫国王。

  舍卫国王听见这件事,心里面可是有点意见;佛是太子,王族,是太子成佛了,又很多的比丘,是婆罗门也都是贵族,都是读书人,就是这样的人来出家做比丘,得阿罗汉,我去请佛来吃饭,请这些阿罗汉来吃饭,我很恭敬地可以顶礼啊!若是这个尼提出家,我能给他顶礼吗?就是心里…波斯匿王就想这个事,心里是越想越不舒服,这回决定要来见佛,要来问这个事情。那么他就到了祗树给孤独园的门口的时候,就看见有个比丘,门口有个大方石,石头是方的,很大。那么这个比丘在那儿坐着补衣服,周围有天人,不是人间的人,天上的人拿花来供养这位比丘;佛在世的人能看见天上的人,我们现在的人看不见!所以佛在世的人,真是有福报!能看见天上的人。

  但是波斯匿王目的是要来见佛嘛!就是对这个比丘说:麻烦你去通知佛陀,波斯匿王要来拜见佛。那个比丘就看了波斯匿王,然后忽然间就不见了,就看见这个比丘入到这个石头里面去了,就不见了。等了一会儿呢,这个比丘就是到里面去,就是拜佛,说波斯匿王要来拜佛,要来见佛。佛说:你还从原道路,从原来来的这个道路回去告诉他,佛知道了。那么这时候波斯匿王在这儿等着呢,这时候忽然间,这个人又从石头里出来了,就告诉波斯匿王说:佛知道了。波斯匿王看见这一件事啊,以前听说比丘有神通,但是没看见过,今天看见这个,石头是一个很坚硬的东西,怎么可以从那里无障碍的,就是这个人进去了,石头还是原来样;又出来以后,石头还是原来样,这事真是不可思议,心里面感觉到非常奇怪,心里想:我见佛,我要来问佛的事情先不要问,先问这个比丘怎么回事。

  那么就是到里面,就拜佛。拜佛以后,就向佛就问了,说这个比丘怎么这样子啊?从这石头里能出能入,这石头还没有什么变化,还是原来样,这怎么回事啊?佛说:那位比丘就是你现在要见我这个原因,就是他。说这个挑大粪的出家了,你心里不欢喜,他就是出家了,他出家没有多久,现在得了阿罗汉道了,就是这件事情。

  这个是出现在《贤愚因缘经》,这个故事在那里,出现在那里。这个尼提,是在家的时候叫尼提,是做清洁的工人。但是,佛陀这一天要去见他,为什么要见他,就是这个人有善根,有得圣道的善根,以前栽培过,以前栽培过善根,所以现在一出了家以后,佛再为他说这三十七道品,这个圣道,他就很容易就接受,然后用功修行,就能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阿罗汉道。那么这个人就是把波斯匿王感动了。再也不提,根本不提了,这个人是清洁的工人,出家有很多问题,再不提这个问题了;反倒是在佛前发愿,我尽形寿供养尼提比丘,就是这样子。

  我们在经论上看见,佛在世的这些大阿罗汉,得圣道的这些事情很多。佛在世的时候,不但是出家人得圣道,在家居士也有得圣道的,在家居士能够得初果;这个波斯匿王得了初果了,得了初果,在家居士很多人,男的女的都有得圣道的;出家人得圣道的更多。

  刚才我也说过,为什么呢?就是这些人相信佛法以后,在家居士也好、出家的法师也好,一相信佛法以后,佛就为他说圣道;说这圣道,他也肯用功修行,就是得圣道了。我们今天的在家居士也好,我们出家的法师也好,要我看,一个得圣道也没有,一个也没有。为什么?根本不学习这件事,不学习得圣道。就算是学习啊,学习一点点,以少为足,学不到全部的圣道,学不到。学了以后也未必能修行,所以没有人得圣道。

  但是现在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得圣道的法门,是可以得圣道的,但是要自己要多努力才可以,不努力,不行;没有说是不劳而获,没这个事,一定要努力。而得圣道这件事,还不在乎你年轻、年纪大,不在乎这件事;也不在乎是男女,没有这个事;也不在乎你读书多少,也不在乎的。就是你要努力,努力地学习才可以。

  如果你得了圣道的时候,你想要弘扬佛法,和凡夫一样吗?我看,不同,他不一样。他不用说话,就现一点神通,就把你度化了。得了圣道有大智慧,他不是嘴巴皮讲,他已经证悟了那件事,「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用嘴巴皮讲啊,你讲老半天,人家也不相信你;你若能得了圣道,就是几句话,就把你度化了。但是我们今天的佛教徒,不高兴这样;我就把经论学一学,我就能够做大法师,那能度化几个人?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读《安世高传》,安世高的同学,出家人,明经好施,死了以后堕畜生道,作龙王去了。为什么一个修行人会堕到畜生道?人家供养的饭菜不合他胃口,他心里有点不高兴,就这么一点点不高兴,他堕落在畜生道。 我们想想,我们今天的德行比不上人家,我们的嗔恚心、分别心、嫉妒心、执着心,不知道比他重多少倍!他修的福报大,还能作龙王,想想我们将来会堕落到哪一道,这是值得我们深深警惕的。 要知道,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在起心动念之处,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还有没有爱好?还有没有嫌弃?顺自己意思的生欢喜心,不顺自己意思生嗔恚心,这就造业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