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8


2014/9/4    热度:349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8

   是善男子善女人应作是念:十方世界中诸四天王天乃至广果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及净居天,并余诸天、龙、鬼神、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来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我则法施已。

  「是善男子善女人应作是念」,就是这个受持、读诵、正忆念的这个善男子、善女人的心里面应该这样想:「十方世界中诸四天王天乃至广果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们是见佛闻法,对于佛法有信心的人。「及净居天,并余诸天、龙、鬼神、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来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我则法施已」,他们来这里看见般若波罗蜜经卷,能够受持、读诵,也听见了讲说般若波罗蜜这个事情,他们也供养礼拜,这就是等于是你的法布施了,这是功德。

  下面是第六科「明受持般若人得诸天守护」,分四科,第一科「正明诸天守护」。

  憍尸迦!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及十方世界中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护持是善男子善女人,诸恶不能得便,除其宿命重罪。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亦得是今世功德;所谓诸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来到是处。

  「憍尸迦!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及十方世界中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他们有这样高尚的意愿的诸天,就是信佛的人,信佛的诸天。不信佛的,他们不睬我们这件事的哦!这是信佛的。「护持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么多的诸天都是信佛的呀,他护持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受持、读诵、正忆念这个善男子、善女人。「诸恶不能得便」,这一切不如意的事情,没有机会来触恼你的,他们这么多的诸天来保护你呀!「除其宿命重罪」,如果是这个人宿世,你现在虽然是受持、读诵、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但是你前一生你做过重大的罪过,那这些诸天来保护你就有困难了。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亦得是今世功德」,这个人得到诸天的守护的功德,「所谓诸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都来到你这个地方来呀,这件事也是非常吉祥的,得到这个,这也就是功德。

  前面第一科「明诸天守护」。下面第二科,释天来的所以。

  辰二、释天来所以

  何以故?憍尸迦!诸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欲救护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故。

  「何以故?」什么原因诸天会到你这儿来呢?「憍尸迦!诸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们是有这样的意愿的,是「欲救护一切众生」,他有慈悲心他救护众生,我们人间的人福德没那么大容易有些困难,所以他们来救护我们。「不舍一切众生」,他有慈悲心,不愿意弃舍我们;他们天上的人福报太大了,他一定在天上享福嘛,为什么会到你这儿来呀?就是因为有慈悲心啊,想想他也是佛教徒,我们也是佛教徒,就互相地爱护,来保护我们,所以会来的。「安乐一切众生故」,希望一切众生能得到安乐,所以他会到我们人间来。

  这是一个释天来的所以。下面第三科,「释肉眼人疑」。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云何当知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来,及十方世界中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来,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时?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见大净光明,必知有大德诸天来,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时。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若闻异妙香,必知有大德诸天来,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时。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行净洁故,诸天来到其处,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欢喜礼拜。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云何当知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来」,我们怎么知道,他们来了我们怎么知道呢?这是一个疑问。「及十方世界中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来,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时」,我们怎么知道他们会到我们这儿来了呢?「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见大净光明」,如果你看见像广大清净的光明,你若看见这个呢,那就是诸天来了,必知有大福德的诸天来了。「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时」,就是你若看见光明、大净光明,那就是他们诸天来了。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若闻异妙香」,我们常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确有这件事,你常读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时候,就感觉到有特别的香,若闻到这个「异妙」,特别的不同的微妙的香。那么昨天,我们到一个地方说,他不用闻,用听,听香;听香读话,用这个听这个字,闻也是听嘛!当然这个闻,我们用鼻见闻、嗅,嗅这个香,用闻也是可以,总是用我们这个识接触到香了。必知有大德诸天会来了,不然的话,那个香,为什么理由会有香?什么理由会有光明呢?就是大德诸天来的关系。这个「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时」。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行净洁故,诸天来到其处」,你受持、读诵、正忆念,供养礼拜般若波罗蜜,但是你还要做好一件事,就是「行净洁故」。行有三行:身行、语行、意行,身口意的行动要清净,「诸天来到其处」,你若清净的时候诸天他会来的,「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欢喜礼拜」的。你若这个地方污秽,你身口意污秽,诸天不来,诸天欢喜清净,还有这件事哦!

  是中有小鬼辈,即时出去,不能堪任是大德诸天威德故。

  「是中有小鬼辈,即时出去」,我们的威德不大呀,这个小鬼和我们同住;但是诸天若来呢,这些小鬼辈即时就跑了啊,他们不能堪任是大德诸天的威德,他受不了啊!所以小鬼都跑了。

  以是大德诸天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生大心。以是故,般若波罗蜜所住处,四面不应有诸不净;应当然灯烧香,散众名华,众香涂地,众盖幢旛,种种严饰。

  「以是大德诸天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生大心」,这些有罪过的鬼和我们同住,我们有的时候会有些不如意的事情,也不舒服;若诸天来,他就走了,这小鬼受不了,跑了。跑了呢,我们自己可能不知道这件事,但是身心会感觉舒服一点。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生大心」,这个大福德的诸天到我们这儿来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好处呢?是善男子善女人生大心,这心量广大了,和以前不同,有这个事情。「以是故,般若波罗蜜所住处,四面不应有诸不净」,就是打理这个环境让它清净。「应当然灯」,然这个灯,还要烧香,「散众名华,众香涂地,众盖幢旛,种种的严饰」,你这个地方要庄严起来。

  这是第二科。下面第三科。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说法时,终无疲极,自觉身轻心乐,随法偃息,卧觉安隐,无诸恶梦。梦中见诸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比丘僧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在诸佛边听受法教,所谓六波罗蜜、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分别六波罗蜜义,分别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分别其义。亦见菩提树庄严殊妙;见诸菩萨趣菩提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诸佛成已,转*轮;见百千万菩萨共集法论议,应如是求萨婆若,应如是成就众生,应如是净佛国土。亦见十方无数百千万亿诸佛,亦闻其名号,某方某国某佛,若干百千万菩萨,若干百千万声闻,恭敬围绕说法。复见十方无数百千万亿诸佛般涅槃;复见无数百千万亿诸佛七宝塔,见供养诸塔,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见如是善梦,卧安觉安。诸天益其气力,自觉身体轻便。不大贪着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于四供养,其心轻微。譬如比丘坐禅,从禅定起,心与定合,不贪着饮食,其心轻微。何以故?憍尸迦!诸天法应以诸味之精益其气力故。十方诸佛及天、龙、鬼神、阿修罗、干闼婆、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亦益其气力。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说法时,终无疲极,自觉身轻心乐」,这是下面第三科「觉梦常安」。是不但有前面的功德,另外还有这样的功德。佛又招呼这个憍尸迦,说「善男子善女人」,在宣扬、赞叹般若法门的时候,「终无疲极」,不会特别疲倦,有这个事情。「自觉身轻心轻」,感觉这个身体不重,心里面也感觉到快乐。

  「随法偃息,卧觉安隐」:「随法偃息」怎么讲呢?这个「法」这个字可以当功课讲,就是你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人,受持、读诵、正忆念,你就随着那个功课表「偃息」,那个时候你休息的时候。「卧觉安隐」,你卧在那里身心都感觉到舒服,这样子哦。「无诸恶梦」,不会有恶梦,不会有恶梦的,还有这件事。「梦中见诸佛三十二相」,看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庄严。「比丘僧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这个看见佛的庄严,还看见很多的比丘僧恭敬围绕佛,佛为这些比丘僧说法。

  「在诸佛边听受法教」,这些比丘僧在佛边听受佛的教法,听受佛的教导,什么法呢?佛为这些诸比丘僧说六波罗蜜、说四念处、四正勤乃至十八不共法。「分别六波罗蜜义」,前面说六波罗蜜是六波罗蜜的文,这底下还要分别,还要讲说六波罗蜜里面的道理。「分别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的名,名句,也「分别其义」,解释它的道理。「亦见菩提树庄严殊妙」,这个受持、读诵、正忆念、卧觉安隐的这个善男子善女人,不但是看见佛为诸比丘说法,他还看见佛菩提树,佛成道的那个菩提树,特别庄严殊妙。也「见诸菩萨趣菩提树」,见到行菩萨道的诸菩萨到菩提树那地方来了,在菩提树下静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

  「见诸佛成已」,见诸菩萨成佛了以后「转*轮」,为一切众生说法。这个*轮,这个「轮」这个字就是摧灭的意思,譬如说转轮圣王他有个轮,他到什么地方去,他前面有个黄金的轮,或者是铁做的轮,这个轮有什么用呢?能够降伏一切敌人,一切怨敌。现在佛是转*轮,就是佛的这些圣妙、微妙的佛法能灭除一切烦恼贼,所以叫「转*轮」。

  「见百千万菩萨共集法论议」,这么多的菩萨都是在佛边,在那里讨论佛法。「应如是求萨婆若」,他们在那里讨论佛法,都是讨论什么?就是告诉你,应该这样子学习般若波罗蜜,这样子;应该这样修止观。「应如是成就众生」,度化众生的时候,应该用这个三十七道品,用六波罗蜜来饶益一切众生,不是说是只是给你几个钱,叫你有饭吃,不是那么意思。有饭吃,过几个钟头,这个饭就没有了啊!那个利益就是那么多;若是你修学圣道,不是的,不是那么简单。「应如是净佛国土」,那么多的菩萨在互相讨论佛法的时候,应如是成就众生,应如是清净佛世界;这佛的世界特别清净庄严,清净庄严,它自然的会庄严吗?不是的,阿弥陀佛国那么清净庄严不是自然的,是阿弥陀佛无量劫来修六波罗蜜来回向成就的,也是创造成就的,不是自然的。

  「亦见十方无数百千万亿诸佛」,前面是见到菩萨到菩提树成佛事情,现在又亦见十方无数百千万亿诸佛,亦闻其佛的名号,「某方」就是东西南北方,什么国家,有一位佛,某位佛,「有若干百千万菩萨,若干百千万的声闻,恭敬围绕说法」,这表示…,菩萨表示大乘佛法,声闻人是小乘佛法,就是那个佛世界说法,也有小乘也有大乘。恭敬围绕,这些大乘的菩萨,小乘的声闻对于佛都是恭敬围绕佛,佛为说法。

  「复见十方无数百千万亿诸佛般涅槃」,就是佛为众生说法,因缘就是这么多,结束了,所以佛就入涅槃了。是佛的化身入了涅槃,不是佛的法身。「复见无数百千万亿诸佛的七宝塔」,入涅槃以后,这佛弟子为佛造塔,供养佛的舍利。「见供养诸塔」,四众弟子供养佛的塔,「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见如是善梦,卧安觉安」,就是受持、读诵、正忆念般若波罗蜜的这个善男子,他就有这个好梦,能梦见佛三十二相,能梦见很多的大菩萨,很多的阿罗汉、佛围绕说法的这件事,这个好梦。「卧安觉安」:「卧安」,就是睡着觉了心里很安隐、做好梦;「觉」,不睡觉的时候心里也是安的,也是很安乐自在的。「诸天益其气力」,说这个受持、读诵、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这个善男子善女人,「诸天益其气力」,诸天上的人,他们看见他身体不健康,给他…不是打针,但是自然的,就是诸天的甘露就入到他身体里面去,使令他的气力强壮起来。「自觉身体轻便」,怎么知道诸天的甘露入到你的身体里面?因为你感觉你的身体很轻便、很灵活,不那么笨重。「不大贪着饮食、衣服、卧具」,对于这个日常生活的这些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不是那么贪着,其心轻微,「于四供养,其心轻微」,这个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四种供养,他心的爱着心很轻。「譬如比丘坐禅」的时候,「从禅定起」,从禅定里出来以后,「心与定合」,这个从禅定起的时候,他曾经,刚才一分钟以前,他这个心和禅定相契合的时候,他这个分别心受到禅定的影响的时候,是「不贪着饮食,其心轻微」,那个贪着饮食的心也很轻微。

  「何以故?」什么原因呢?这是说个譬喻,说是受持、读诵、正忆念般若波罗蜜的,这位比丘、比丘尼,他是于四供养其心轻微,就像比丘坐禅的时候,从禅定起,他也是不贪着饮食,其心轻微。「何以故?」什么原因呢?

  「憍尸迦!诸天法应以诸味之精益其气力故」,这个诸天他也是受持、读诵、正忆念《般若波罗蜜经》的,他一看人间的这个欲界的人,哎呀!很能放弃欲,能够修学圣道,他很恭敬啊,自然是「法应」,就自然是,用他们诸天的甘露味的精、精要「益其气力」,就是健康你的身体,所以你的身体自然是没有病痛,身体健康了。所以若受持、读诵、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的身体会健康,会好一点,有这个事情。

  「十方诸佛及天、龙、鬼神、阿修罗、干闼婆、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这些善神、天神「亦益其气力」,他们也有特别微妙的那种营养,健康我们的身体,也会做这个事。所以我们若是学习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会有这样的功德;不要怕,哎呀,我身体不健康,我看医生也看不好,不要紧,你就受持、读诵、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感觉这件事非常殊胜。

  这是第一科。下面第二科「结劝」。

  如是,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今世如是功德,应当受持般若波罗蜜、亲近、读诵、说、正忆念,亦不离萨婆若心。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虽不能受持乃至正忆念,应当书持经卷,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乃至旛盖。

  「如是,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今世如是功德」,你就现在能得到诸天的这样帮助我们,这样的功德。「应当受持般若波罗蜜」,你应该「亲近、读诵、说、正忆念」,常亲近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常读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常能演说、正忆念它的道理,第一义谛。「亦不离萨婆若心」,这个程度提高了。

  「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虽不能受持乃至正忆念,应当书持」,说我不能去受持、读诵、正忆念,但是我可以「书持经卷」,那么现在就是来流通,来印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是「书持经卷」了。「恭敬供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还「尊重赞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还是「华香、璎珞乃至旛盖」来供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也会有这些功德的。

  下面「明格量」,就是来对比它的功德的大小。先是第一科,第一科「举供养十方诸佛等格量供养经卷」。

  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说、正忆念,书写经卷,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甚多,胜于供养十方诸佛及弟子众,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诸佛及弟子般涅槃后,起七宝塔,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

  「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说、正忆念,书写经卷,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我们若这样子,肯这样努力的话,「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甚多」,他得到的这个功德是很多的,有多少呢?「胜于供养十方诸佛及弟子众,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这件事可是有点特别,我们对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能这样做的时候,能超过我们供养十方诸佛,及供养佛的弟子众,我们对佛的弟子恭敬、尊重、赞叹,我们又用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去供养。「诸佛及弟子般涅槃后」,我们又「起七宝塔,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超过这样的功德,这是什么道理啊?什么道理呢?

  我感觉我们人是有这件事,说是要有佛我去供养,我的功德很大;这大阿罗汉,我们若去供养去,我们的功德也很大,你现在受持、读诵、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看你没什么了不起啊,你也平平常常的,我供养你有什么功德呢?现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我们对于一般的人,这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我们若能受持、读诵、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功德是高过供养佛,这道理怎么讲呢?其中的道理就是,我们对于佛供养的时候,当然佛是有道德的人,当然佛的境界是高过一切佛教徒,当然是这件事不能否认。但是我们的供养佛的时候,我们的执着心也很强,我们执着心很强,执着心很强的这个执着心就减损了你的功德,太执着就差一点。本来供养佛的功德是超过供养其他的人,但是你对于佛的执着太厉害呀,就打折扣了。

  若是,说这个人不是佛,他只是佛教徒而已,他受持、读诵、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供养他,我们若受持、读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时候,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都是毕竟空的,我们这个对于人的执着、对于法的执着,这个执着心轻了,那么我们这样的去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我们的功德就提高了,所以功德广大。

  从这里看出来呢,境界的胜劣对于我们做功德是有关系,但是我们内心的执着、不执着,对于我们做事情的功德也有更严重的影响。我们心里若不执着,无所得的时候,做这个功德,功德是很大;有所执着的时候,功德就降低了,这个地方就是这个理由。所以我们若常能够…我们愿意做功德,这功德比任何的功德都大,就是你自己得圣道,这个功德是最大,得圣道就是无我,修无我观、修法空观,心里面不执着,这个功德大,这里就是这个意思。

  而我们现在的佛教徒呢,也是;哎呀!认为说出来,这样子做功德很大,那样子做功德很大,这样做起来功德很多人恭敬供养、很多人尊重赞叹,其实都是取着。若是我们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常学习无着,这功德是最殊胜的,是这么回事。而这个无着,就是要观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是毕竟空才可以;不然不行,不然你的功德,虽然也是有功德,但是功德不清净、功德小了。

  所以前面说是那个般若为尊导,所以赞叹般若波罗蜜,就是般若观一切法空的这个智慧很大。我们也会…听别人讲也好,自己读经论也好;说这件事功德大、这件事不得了,但是你要知道,你有所取着,那个地方就不清净,那个地方不是圣境,有所取着。如果你成就了,你感觉到很有成就,但是这个取着心还没去掉,还是凡夫境界,一定要灭掉这个取着心,才可以。

  我刚才说到一件事,但是我还没说,我现在可以在这里解释解释。就是修我空观和修法空观,这件事呢,就是最殊胜。什么叫做「我」?经论上它说出个道理来,譬如说是我们这个身体,我们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这五件事组合起来成为我们的生命,这生命里面的这个色受想行识。我们不是印度人,我们也没有去学习这印度的哲学,但是我们也有一种执着,就执着是我,执着有我,我们通常说色受想行识这个身体就是我。但是思惟了,经过内心的思惟、观察的时候,这个身体,这个地水火风,有的时候会多一点、有的时候会少一点。人有的时候小孩子的身体就是那么大,人长大了人就高一点,但是有的时候肥、有的时候瘦,所以这个地水火风的增减,这个不是我;肥了,那个不是我;这个瘦了也不是我,应该里面的明了心的受想行识是我,我们可能会想到这里。

  想到这里,但是我们佛教徒呢,如果是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读《瑜伽师地论》、读《大智度论》,读这些佛法的话,那就又另当别论。如果我们不学习佛法,我们可能有点问题,什么问题呢?受想行识是我,那么想,受想行识这个受,有苦受、有乐受、有不苦不乐受,也有变化。有变化的,昨天的事情,昨天我心情很快乐,今天忽然间苦恼了,但是他是无常的、变化的,变化没有了啊!我现在心里也不苦不乐,那么苦乐就没有了,有了变化;那个变化的苦乐是我吗?你可能也不承认。

  这个受、想,我心里面的思想,我昨天想这个高科技会发财,我就是想这个;我今天说,听人说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能得大功德,那我就不想这个高科技了,这个思想也会有变化,那个变化的思想是我吗?也不是。受、想、行,这个身行、口行、意行,也是有变化的,有变化都不是我。

  就是在里面有个不变化的、常住不变的,昨天也是这样子、今天也是这样子,尽未来际都不变化的,这个是我。我们有可能会这样思想,说这个是我。

  这样子,我们做一个结论呢,就是色受想行识,有变化的色受想行识,不是我;里面有个常住不变的,这是我;所以经上说:「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这是我,我们可能就会这样想。

  但是这印度的外道,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告诉我们,也是这样讲,印度的外道也这样讲;在我们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一个常住不变的,这是我。但是我们若不读这样的书,我们也不知道,印度的外道也是这样执着有我。

  释迦牟尼佛就是讲经,否认外道的我,我们是无我的,是无我,这样讲。但是这样讲呢,像是我们读《瑜伽师地论》才知道,读这个《大智度论》这时候,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在《阿含经》里也说到这些事。我不读这些经论,那你就不知道;不知道的时候,你就是执着有我。尤其是静坐的人,不静坐的人也想不到这里;静坐的人容易有这样的思想。你若是读…其中有些经论,我不要说名字,也就告诉我们:这是我。虽然说没有这么说,但你也很容易体会到,这是我。但是你若读这个《阿含经》的时候、读《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读《维摩诘所说经》、读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读这些经的时候,哦!这是印度的外道思想,你若不读就不知道,那么你就认为这是佛法,那么这样子,我们可能就会想到,哦!佛法一部分是这样,一部分是那样,究竟那一个是佛法呢?就会想到这些问题。想到这个问题,你怎么决定呢?我看你多数还是欢喜,这是我,一定是这样子。这样子,你说你得圣道了,那究竟是得圣道、是没得圣道呢?都会有问题啊!

  我们没有出现在佛在世的时候,没有听佛说法啊,是非常的遗憾!应该觉悟到这里啊。我们若是遇见佛了,当面可以请问这些问题;现在佛入灭度了,但是经律论还是在,但是一部分经论是这样,一部分经论,简直就是外道思想,那我们知道吗?完全不知道,完全不知道。

  但是你若是对于这一件事,譬如我们现在、我们今天这件事,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这个人他得了未到地定,应该是,未到地定姑且分三个部分:初、中、后,要在中、后的未到地定才能有这个境界,初开始的未到地定还不行,你到了这个境界,一入定的时候,你念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会出现,你可以请问弥勒菩萨,妙境说话不值得相信。但是你若入定的时候,就是见到弥勒菩萨、见到文殊菩萨、见到普贤菩萨,这时候可以请问这些圣者,那么你就会知道,这些菩萨,你也可以请问观世音菩萨,都可以,请问的时候…当然菩萨他会怎么回答你,这是要你自己去经验去,我不要讲。但是我可是也有这种感觉,你请问…我感觉,有问题请问弥勒菩萨,多数是回答你,他就很慷慨地直接了当告诉你这些事情。但是你若问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不出声,你看,这还是问题,还是有这个问题啊!

  但是你的禅定,你若得了未到地定,最好得到初禅,到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时候最好,在这个境界里面见佛菩萨,你自己有…当然这个和经论上学习还有关系,你也会想:我看见那个弥勒菩萨是真的吗?是不是幻想啊?或者鬼神同我捣乱吧?不是真实弥勒菩萨,你也可能会这样想,那就不能决定了。

  所以这个居士也就问我,是真实弥勒菩萨吗?他真是阿弥陀佛吗?就是问这个问题。那么我就…刚才也已经说过,我就回答,我说是我有两个回答:我现在第一个回答呢,第一个回答就是,用我们的习惯,我们说话如果不习惯的说话,那就是不行,因为不习惯的说话,我们有可能会接受、有可能会不接受。现在用习惯性的说话呢,我们会明白;因为你思想上习惯的说话,我们容易明白。我就说:是真实的,你现在看见的观世音菩萨,看见的弥勒菩萨是真实的;也可能相信我的话,也可能不相信,但是我这么说呢,他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真实的。若是不用我们思想习惯上的这种语言来说话,那就是不同了,不是这么讲话了。所以现在我们姑且,还是用我们习惯上的思想来评论这件事。

  就是,你若是在欲界定,你若静坐,但是你的程度是欲界定,那你看见的佛菩萨,那都靠不住的,不行。你若到未到地定的后部分,这时候看见的佛菩萨是真的,是真实的,不是鬼神来捣乱,也不是你自己的幻想。这我说是思想习惯的思想来说话,就是这么讲,这样讲。那这样子,你可以决疑,现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或者阿弥陀佛、或者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同我说话,这不是戏论的境界,可以决疑,这等于是出现在佛在世的时候,等于是这样境界。

  但是我们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我不欢喜静坐;你不欢喜静坐,你不能达到那个色界四禅的境界,那时候,你看见这些都靠不住的,都靠不住的,他说的话都不能相信的,不可以相信的呀!若是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呢,那可不是了;达到这个程度,等于是出现在佛世,那也可以见释迦牟尼佛的,你入定以后,你可以念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放大光明、高大身,不是普通的境界,那就能可以说话,可以问、可以请法,能决疑,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决疑,就没有这个问题了。那么我刚才这一段话,这一段话算是说完了。

  我再回答这个问题,就是不随顺思想上习惯的说法。你这时候在禅定里面,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里面,你见到的释迦佛、见到的弥勒菩萨,这是真的吗?不是的,都是如幻如化的,不是真实的。就是我们现在,我们现在没有入定,我们也没有定,我们现在也不可能入定,我看见的境界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如幻如化的,就像做梦一样啊!不是真实的。如果说:真实,那就是自己欺骗自己呀!当然我们没有学习佛法,没有明白到这里,也不知道这个事情啊,我们看见这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不符合我们原来的习惯,不符合。因为佛法是超越这些虚妄境界的,超越这虚妄分别之上的,我们没有到那个境界,我们是在一般的虚妄分别里面生活的。但是你若常常地静坐,常常修止观的时候,慢慢地、慢慢地就知道经论上说的是对的,这都是虚妄的、不真实。我看见这个人很美,实在不是的;我看见这个人很丑陋,都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妄的。我们平常的人,就刚才那句话,看见什么都抓住,其实在说就是看见什么都执着是真实的,就是自己欺骗自己。你若能够修止观、修定、修慧,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就超越这个境界了。超越这个境界的时候,贪瞋痴没有了,因为你知道这都是假的,都是空无所有的。

  所以我们若是能够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能够这样子修学止观,我们能够慢慢地达到圣人的境界。达到圣人的境界的时候,我昨天说过,我现在再重说,我们人与人之间,不是凡夫境界,没有贪瞋痴的这些事情,心里面没有贪瞋痴,都是恭敬、尊重的境界,心里无分别住,没有这欺骗的这件事,人与人之间都是和合的,没有烦恼的事情。

  我们若不到那个境界,我们就是自己这个贪瞋痴活动的时候,看见什么境界都没有恭敬心,就是看见这个人是佛来这里,我们不知道,我们还照原来的虚妄分别心去看这件事,都没有恭敬心,都是互相都不合,都是苦恼境界。

  所以,我们若是能够对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对于《大智度论》有恭敬心,能够努力地学习,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我就讲到这里吧!

  ( 此品仅誊录出课程部分;以下问答部分缺。)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孔子说天下有五种不祥之事: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和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