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八风吹不动 智慧在心中


2014/9/4    热度:180   

宽运法师:八风吹不动 智慧在心中

 

  最近在《心经》浅释中,为大家介绍「观世音」菩萨,即「观自在」菩萨名号的由来与意义,谈到所谓「观」;「观」可分为内观与外观──内观「观自在」,外观「观世音」;「观」,是观照,即能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而「自在」是解脱无碍之义。

  菩萨能观之智,无论约因约果都是一样的,不过所观之境则有所不同。因中修行所观之境,是指能闻声音之「闻性」;果上利他所观之境,是指世间一切苦恼众生称念菩萨求救之「声音」。这些声音也就是境界,形形色色、种种类类,其中包括了所有善的众生、恶的众生、不善不恶的众生──一切众生种种的音声,都是菩萨所观之境。

  可是如果菩萨没有定力的话,又如何能办得到呢?由于菩萨有大悲心、有大定,所以能得大自在;这自在是什么?也就是定力的表现。如果没有定力,就不自在;不自在,就会被「八风」所转了。

  谈到「八风」,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宋代文人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屁过江」的公案:

  苏东坡是位才华洋溢的文学家,他有一个相知甚笃的方外之交佛印禅师,平时二人在佛学、文学上常常互相切磋,但每次老是让佛印禅师占尽上风,苏东坡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所以百般用心,想让佛印下不了台。

  一天,两人相对坐禅,苏东坡一时心血来潮,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禅坐的姿势像什么?」佛印禅师说:「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之后满怀得意。此时,佛印禅师反问苏东坡:「那你看我的坐姿像什么?」苏东坡毫不考虑地回答:「你看起来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微微一笑,双手合十说声:「阿弥陀佛!」

  苏东坡回家后,很得意地向妹妹炫耀说:「今天总算占了佛印禅师的上风。」苏小妹听过原委,却不以为然地说:「哥哥!你今天输得最惨了!因为佛印禅师心中全是佛,所以看到任何众生皆是佛,而你心中全是污秽不净,所以把六根清净的佛印禅师,竟然看成牛粪,这是你自心的反映,这不是输得很惨吗?」苏东坡手拈一拈胡子,黯然地同意苏小妹的看法。

  事隔多时,苏东坡修禅定日渐有了功夫,一次出定后,喜孜孜地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立刻差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让他评一评自己的禅定功夫如何?佛印禅师看过后,莞然一笑,顺手拈来一枝红笔,即在苏东坡的诗上写了两个斗大的字:「放屁」,然后交给书童带回。

  苏东坡本来希望佛印会给他多多的赞美,岂料一看,回信中竟是斗大的两个红字「放屁」,不由得火冒三丈,破口大骂:「佛印实在欺人太甚,不赞美也就罢了,何必骂人呢?我非立刻过江与他理论不可!」谁知佛印禅师早已大门深锁,出游去了,只在门板上贴了一付对联,上面写着:「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东坡看后深觉惭愧不已,自叹修行不如佛印远矣!

  佛教里所谓的「八风」即是: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这八风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人往往逢顺境则喜,遇逆境则忧,受八风境界动摇而无法作主,故憎爱不断,烦恼不息。《大宝积经》说:「不为八风动,则不生憎爱。」又说:「智者于苦乐,不动如虚空。」一般人容易被外在境界影响,受「八风」牵引而产生贪、瞋、痴、慢、疑等种种烦恼,因此身心不能安定,始终不得自在。作为学佛之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八风?

  首先我们要对「八风」有一概要的认识:

  一、「称」──就是称赞,例如:有人说你很用功、修行很不错、长得很庄严等等。听了这些赞叹,心里觉得很欢喜,这就是被「称」风吹动了;本来一潭清净的水,起了波浪,这就是众生境界。

  二、「讥」──是讥笑、讽刺,甚至是责骂,总令我们感到无限羞辱,内心自然会起伏不平。

  三、「毁」──是毁谤。一旦知道有人「说我坏话」,就忍受不了,甚至心存报复之念。

  听到别人嘲讽、毁谤自己,心里马上就会产生烦恼。本来平静的心水,一下子就起了千层浪。

  四、「誉」──是称誉。当别人称誉我们、褒奖我们,我们就觉得是一种荣誉,就会沾沾自喜。一旦被人肯定,有了好名声,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这就是被「誉」风吹动。

  五、「利」──是利益。当利益现前,或事业成功,自然令我们感到满足。又或者是时来运转,这一高兴,心中起了骇浪惊涛,就蒙蔽了清明的智慧。这就是被「利」风吹动。

  六、「衰」──是衰败、失败。当我们事业衰败,又或者是遭遇挫折、失败而忧愁烦恼,乃至于身体病痛,或失业、或与亲友别离,难免会感到万分的颓丧。这就是被「衰」风吹动。

  七、「苦」──是种种苦受、种种烦恼。当苦境现前,烦恼逼迫,我们身心难以承受,心就不得安宁。

  八、「乐」──是快乐或快乐的感受。当我们的身心非常适意,就会认为那是人生最快乐的享受。当我们的事业、人际很得意,左右逢源的时候,往往就容易得意忘形,因而失去觉照的心。

  我们凡夫众生,念念攀缘外境,就是经常被这八种境界风所吹,使原本平静的心水变得波涛汹涌,心潮起伏,念头一个接一个,妄想纷飞,风动水成浪,不但淹没了原有的智慧,而且妄起贪、瞋、痴种种烦恼。

  可是,我们平日修行、做人、做事,要怎么才能做到不动心呢?就是要培养定力,要学会把握自己的念头,不要向外攀缘,不要随着外境而转,要自己作得了主。正如《达磨二入四行观》所说:「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我们要动心,就只能动善念、不能起恶念,而且起了善念还要不执着。所谓「心有增减是众生,无增无减是圣人」。什么是有增有减?心生欢喜是「增」,心生后悔是「减」,有得失、有增减的心是无法平静下来的,是不可能与真心相应的。无增减的心,即是喜风吹不动,瞋风吹不生,不会被赞叹、毁誉的声音所转、所动摇的;不动不摇的心,就是圣人的心,就是菩提心,以此真心修行才是「冥顺于道」。这就是菩提道、解脱道的修行。

  而菩提道的修行,必须是定慧等持方能超凡入圣,得到真正的解脱:

  过去,有一位郁头蓝弗仙人,在深山里打坐用功,修得四禅八定,由于定力启发了神通,他能用神足通在天上飞行。郁头蓝弗仙人每天都从山上飞到皇宫接受供养。皇妃看到仙人仙风道骨的模样,心中逐渐生起了好感。有一天,供养之后,皇妃恭敬地顶礼仙人,礼拜时,看到仙人的脚,觉得很可爱,就用手去摸了一下。而仙人看到貌美的皇妃,也动了凡心,这一动心,定力散了、神通消失了,飞也飞不起来,只好走路回家。

  事后,郁头蓝弗仙人觉得很惭愧,自己修道数十年,却在一剎那之间定力顿失。于是又发愿重新来过,继续再修四禅八定。当他走进山林准备打坐时,听到树上雀鸟的叫声,觉得很吵杂、很讨厌,就离开山林,到河边去静坐。到了河边,刚坐下来,就听到水里有鱼群跳来跳去的声音,扰人清修。他又离开河边另觅住所,最后总算找到一个没有树、没有水、没有鸟、也没有鱼的山谷,仙人在山谷中慢慢修炼,终于又修成了四禅八定。

  不久,他就往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天寿八万大劫。然而天寿享尽之后,仙人却堕入畜生道,变成一只狐狸。为什么呢?他自己也不明白。原来是因为他入山谷修定之前遇到鸟声、鱼声的干扰,心中起了恶念:「这些鱼群、鸟群竟然来跟我作对,将来一定要把你们赶尽杀绝!」由于曾经生起了此一恶念,所以天福享尽、定力散失后,就堕落畜生道,变成狐狸,专门吃鸟和鱼。

  由此可见,虽然仙人修定、得了神通,但是由于一念不觉,贪爱心起,定力随之散失。事后虽然又再发愿修定,而且得定、生天,但是天寿尽时,过去的恶业现前,仍不免要堕入恶道。

  所以,修行所重的是实践,而且要定慧双修、定慧等持。但定力和智慧必须靠长时期的培养,如果平日没有认真下功夫,当境界到来的时候,就会把持不住,认不清真相,没办法通过考验。有定力、有智慧的人,心清净而不迷乱,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平常对待,而且观察得很清楚,不会被外境迷惑而走错方向。

  总而言之,修行除了要有定力外,还更要有智慧的心,正如《心经》所说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就是真正的智慧,就是真正的定力。因此,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学般若;以般若智慧觉观、返照──照见心中的无明愚痴,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人间的悲欢离合,在每一个起心动念之处觉照,见顺境不生贪爱,处逆境不起瞋恚,心心觉照,念念清明,智慧观空,如如不动,如此才能真正的超凡入圣,获得解脱自在。

  (全文完)

----------------------------------------------------------------------------------------------------------------

更多宽运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弘法利生,不是普通的慈善事业,修的是大福报,要随缘,不能攀缘;稍有一点攀缘,我们心不清净,纵然弘法利生,也是世间有漏的善法,也是有漏的福报。有许多人听说佛门修福,得福最快,而且最大,一本万利,舍一得万报,大家都到佛门捐钱。捐了之后,自己也没有发财,也没有升官,就认为这个钱财白白地丢到水里去了,这是什么?这是用不善的心去做善事,所以他的果报很小,微不足道。心量大,修善决不求果报,果报来得特别快,也特别大。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