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继梦法师:四十华严讲记 第四卷 第70讲


2014/9/4    热度:467   

海云继梦法师:四十华严讲记 第四卷 第70讲

  《四十华严》第70讲 (2009年03月01日) A

  我们昨天跟各位谈到一百零二页的倒数第三行。我们现在再看后面的经文,文殊菩萨跟善财童子提到的第三句话。他说:

  “善男子,汝今發心,求菩薩道。為欲成就一切智智,應當勤求真善知識。”

  到这个地方,他一共讲了三件事:

  第一个,就是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第二个,要行菩萨行。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很难啦。那么发了心以后,又要勤求菩萨行,要怎么行?这倍更为难。昨天我们讲到这里。

  今天要讲的是,第三句话。他说,那你既然要想求菩萨道,那就应该,要勤求真善知识。

  那就一共有三个东西啦。

  一个,能发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各位,不要把他弄错了。那么要行,除了发心以外,又要行菩萨行,那这个更难。行了菩萨行以后呢,要再勤求真善知识,跟各位讲,比行菩萨行更难。

  我相信各位啊,在佛门中遇到很多。我仅供参考,不是故意说你。有很多同修啊,在家出家都一样。他只要发愿做某一件事以后,那他所要做的事是第一,Number one!这个时候,他就开始排他,排除其他,“别人的,都没有我的好”。那,你就掉入陷阱了。你要记得这一点喔。

  佛法有一个很微妙的地方,每一个在弘法的人都说“我的第一”。你知道吗?你看噢,我给你举个例子,你看看。《楞严经•圆通章》,佛问圆通啊,二十五个菩萨出来都说“我为第一”,对不对?《维摩诘经》,佛问,谁的法门思维第一啊?不二法门啦,每一个都说“我是不二法门”,三十四个人,对不对?为什么?但是你要知道,他说“我第一,我是不排他的”喔。你知道啊,“我修我的法门,我修到成就”啊,那就可以称为第一。但是,“别人的成就,我要尊重”。因此,这个二十五圆通也好,三十二大士也好,你要记得啊,谁在讲他法门最好的时候,其他人,用现在的话讲,都跪在那边听。你留意喔,这叫敞开胸怀,接纳善知识的意见。不同法门的,都是善知识。

  我们现在不是。当你法门有了,肯定,不管是慈善救济啦,办理什么放生啦,还有什么助念啦,还有朝圣啦,有没有?这一办以后,别人讲话,你都没听到。你只要保你自己的,别人讲什么都不对。那这个就排他,你就没有善知识了。而这种人的法身慧命啦,俗化的,世俗化的法身慧命,很短。为什么很短?容易退心。因为他会碰到很多的挫折,而且他没有朋友。你要留意到,他没有朋友。没有人要支持他,因为他排他嘛。他的因就是排他嘛,他的果就是没有善友嘛。你留意喔。这个是当下报,不是现世报而已。当下就有报应。

  那我们修行人,你绝对记得这个部分。我要行菩萨道的同时呢,我又要勤求善知识。这个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一个心态,你知道吗?这个叫谦下心。谦下心会不会写?我这里没纸啦。就一个“心”,心上面有一个点对不对?那一个点,要点在下面。有没有?心不是有三个点,不是有一点最高嘛?那一点最高的那一点叫傲慢心,那一点要点在下面,横的那一横的下面。你回去造个字吧。心要谦虚,谦下心。那个心不要突出来。世间写书法,是要有那个一点啦。那我告诉各位,最好是两点就好,中间那一点不要。那叫什么?那叫无心。对不对?谦下心的那一点,要点在下面才叫谦下心嘛。对不对?

  我们修行人,你一用大脑啊,就产生这个毛病。“我的法最好,我的师父最好,我的这个法门最好,我家的道场最好”。都最好,都最好就傲慢了。要记得,互相勉励,不要造成傲慢。我们对我们的道场要有信心,对我们的法门要有信心,对我们善知识要有信心,对我自己的修行要有信心,这叫四具足信。但是没有叫你傲慢,没有叫你去否认别人啦。你要留意到。我有信心,我又要勤求善知识,那你要很谦虚。

  这个地方你要留意到,生命存在的一种什么?一种现象。这一个现象里你要是搞不清楚啊,真的修行是很难啦。这个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很矛盾,但生命本来就这个样子的。各位你再想想看,我们有两个鼻孔,没错吧,不要一直瞪着我,是不是两个鼻孔?有没有人只有一个鼻孔的?你在呼吸的时候会不会打架?不打架啊。对不对?为什么?因为它同时存在。你两个眼睛啊,看东西会不会眼花缭乱?不会啊。因为你还是焦距会对得很好。是不是这样?所以你看起来是矛盾,因为你天天在用,你没感觉啊。事实上你的心理产生矛盾。你的心里理出来,像你的五官这样子正常运作的时候,那就用根性了。

  我们在跟各位讲说,破根本无明的时候,其实就是把你的识性运作拿掉而已。识性运作拿掉不难啦!可你拿不掉。因为你要用识性拿掉你的识性是不可能的。用大脑想,想“师父说,不要用大脑”。你就去想说怎么不要用大脑?你想怎么有可能?就好像叫一个小偷来说 “你去把小偷抓来”。怎么抓?小偷哪有可能去抓小偷?对不对?可是,现在我们就陷入一个这样的矛盾情节里面。你在矛盾中,因为你只会找那个小偷去抓小偷而已,因为你自己本身是小偷嘛,因为你用识性用惯了。

  所以很多同修,我说:“不要用大脑”。他就说:“师父,你昨天说不要用大脑。我就回去想了一个晚上,想不出怎样的不用大脑。”你想想看吧!你一直用想的,那想的就用大脑啦。还要怎么不用大脑呢?

  好了,这个问题就来了。那我既然跟你讲,不要用大脑。那在修行的技术面上面,我就要有办法叫你不用大脑。对不对?那这个呢,这就不是坐在这里听讲有办法的,这个你要实修才有可能,你不实修就不可能啊,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所以,各位你一定要在前行上面认真的先把资粮道给弄好。我们跟各位讲那四个部分:共修一定要参加;听经一定要做笔记;华藏工程要参加;佛教的基本教材你一定要具备。否则我们一用到这些术语,这些东西啊。当你入定以后,当然我们要教你怎么入定啊。当入定以后,那里面的进行运作,已经不是语言的问题啦。

  所以你这些共识啊,我们叫共识嘛,对不对?就是共同的语言模式、共同的思维模式、共同的行为模式,你没有这种共同的这种共识啊,没有架构起来的时候,那我在讲什么?你在讲什么?那根本没有用啊,那行法没有办法指导。一到那个地方,你:“恩……人家某某大德怎么说,恩……人家某某大德怎么说”。那你怎么办?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把你丢出去呀,不要在里面吵啦。你知道吗?所以呢,这个地方,这个基本共识,你一定要架构好,一定要架构好。

  那我要跟各位谈的是,这三个条件:

  已发。已发,就是指这个能发嘛,就是已发,已经发起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然后行菩萨行。这个菩萨行在这里,用你的概念来讲,叫做大菩萨行,大的菩萨行,殊胜的菩萨行。

  第三个呢,谦下心,谦虚心,恭敬心,虔诚心,去寻找善知识。不是不会喔,告诉你,善财童子现在十信已经圆满了,变成圆教初住位的法身大士了。因为他参访的下一个善知识,就是圆初住的善知识,所以他不是不会。

  不会,那你来求,你当然会谦虚,这是一定的嘛。问题是,你会某一个以后,就很麻烦了。前两天,我遇到一个,应该来讲叫老道士。说老道啊,也未必是老道。因为中国的这种书生,他有个特色,就是通才嘛。所谓通才就儒、释、道三家他都会的。他不只儒释道,以现在人来讲,大概五教、十教,世界所有宗教他都会通的,各种思想流派,多少都会有涉猎的。

  这样的一个人啦,那你应该要知道,当你遇到一个这样的人的时候,你要如何跟他应对跟相处?你要留意到啊。这种人啦,真的一个很有成就的人,你是看不出来的。在人群中,我常讲,我们当中有这种人的。这种人叫什么?大隐,隐士啊,大隐隐于市,会不会写?大隐隐于市。大,隐居,大隐隐于市。对,大隐于市就对了。

  小隐,躲在山上。住在圣母峰上面叫闭关,叫隐居,然后一直想“三年后,我在喜马拉雅山住三年,三年以后到北京,我就是有名的活佛,我就是来自雪山的法王”。那种隐居没有用啦。那种隐居有什么用?人在山上,心在北京啊。对不对?

  大隐隐于市的人你是看不到的。他本来就在这里,跟你一样。早餐呢,也是豆浆馒头。那午餐、晚餐还是一样,他也上班打卡。诶,你就不知道人家德行的高深,那这个才叫大隐于市。

  我们不是,很多人是给你一看,他就胡子留这样,头发绑这样,然后穿着一身不知道哪个朝代的服装,走在这个朝代。他很明显的就是在打广告嘛。对不对?活的广告走在街上,让你看“我是谁”。你是谁又怎样嘛。你要留意呀。真的行者,不要这样子。

  那个谦虚,所以我们一再讲,谦下心是非常重要。所以,这个心,我就另外发明两个字:一个无心,一个,那个点点在下面的心。心有三个字啊。就是希望说,我们修行人能够真的去体会到这种用意。

  有了这三个条件的,真有实力,善财是真有实力,又隐于市的话,这种人是行在法界中,活在法界里。他自己啊,会有他自己的,什么?一个国土出来。他国土出现到七住位,就有了,就有国土了。七住以前,他不会有国土,他也不要有国土。

  而到七住以后,这样的人,我告诉你啊,他生生世世都在娑婆世界,都会来投胎。但是,他不管做什么,样样都成功,因为他有国土。所以他做事业,金融风暴扫不到,扫不到。因为他在法界中。你知道吗?他在法界中。什么任何的战乱,战不到他。你要留意到这一点。我现在跟你讲,是真实的。

  你的意思是,他应该开车去撞人,然后别人撞死,他的车好好的。不是指那个。他是,因为他有这个福报,他有这个德行。所以他有这个国土,而他的国土是法界中的国土,不是世界中的国土。

  所以我们看到,他可能是,比如说石化王国、汽车王国、什么电信王国。有没有可能?这就是他国土啊。但是呢,一个世间福报、用大脑去经营来的呢,他会受到无常的作用。知道吗?那他假如不是,是七住位以后的菩萨再来的。在他有生之年,无常不会伤他,不会到他头上来。那他离开以后,就不一定。因为国王,把王位传给太子,所有的CEO都是,就是太子啊。当这太子没有福报的时候,七日内一切珍宝都会消失。七日不是五六七的七啊,是因缘到,它就消失啦。有没有?

  那个艾柯卡(Lee Iacocca)知道吗?那个克莱斯勒(Chrysler LLC)总裁。他是以一元起家,就是说“克莱斯勒要不赚钱,我就每年领一块美金的薪水而已”。当然他有钱,可以领一块,我们领一块就饿死了。他是连续四年,连续四年。那克莱斯勒复兴了,赚钱了,他就很有名,变成很有名的企业家。那这就是他福报嘛。可是他去年讲了一句话,他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该选这个CEO,因为CEO又把克莱斯勒给弄垮了。有没有?你没福报啊,再怎么搞。我相信,新的CEO也很认真啦,就把它搞垮了,认真把他搞垮了。

  不是每个认真都对喔,因为他没有福报。所以我们常跟各位讲,你多修福报。福报从布施、供养来。有钱、没钱没关系,你一定要布施、要供养。一块钱、一毛钱都可以,你就是不要都没有。这,就是一个重点。

  好,那我们跟各位讲,法界中的国土跟我们娑婆世界的国土不一样。各位,你结婚以后。结婚、成家,那就是一个国土啊。是不是?就是国土那么小而已嘛,那挤一百平米左右嘛。可是有的,在这一百平米里头,他是什么?他在极乐世界里,因为他很幸福,很快乐。有的呢,是在战争里。不但夫妻两个天天在战争,父母跟子女也在战争,那你就在娑婆世界里。所以你到底有没有福报?这个也是你前辈子修来的。那你不管怎样,你这辈子应该懂得如何去运作。

  所以我们常讲说,年轻人你要结婚,不是说你一定要结婚,假如你要结婚呢,你搞清楚你结婚以后的生活要怎么过,这叫婚前教育嘛。你要知道夫妻两个在一起要怎么过生活嘛。现在都不知道,看对眼就结婚,看不对眼就拉倒。结婚、离婚是这个样子的状况。那你有什么幸福的日子可言呢?所以各位要留意到。

  我们常看到这种情况,结婚之前,你去留意看看,我跟你讲你回去统计一下。结婚之前那个一年内所喝的咖啡,比你结婚之后十年所喝的咖啡多。为什么?因为结婚前那一年常常约会、约会、约会,都约她去喝咖啡,结婚以后就从来没喝过咖啡了。那,这种生活就有危机呀。因为,你不知道如何去经营家庭生活。所以,这里头所牵扯到的是一种教育问题。教育问题,这个我们不谈。

  但是我告诉你,这两个世界是不一样的。娑婆世界的国土,跟法身的国土,是不一样的。

  那么七住以前的菩萨,他的国土啊,他有一定的福报。因为他这个善根,会带动他的福报。所以呢,他的住家,即使家庭的这种家,可能跟你就住隔壁喔。他可能就是法界的国土,你就是娑婆的国土。所以很奇怪,火灾的,就烧到他家的隔壁,就不会烧到他家来;淹水就淹到楼下,不会淹到他那一层;漏水啊,就漏到他上面那一层,就不会漏到他那一层。你说人家运气怎么那么好?那你要知道,人家前辈子怎么修的。对不对?这个东西不是你一对一的那种对等关系来谈的,他完全是一种成就。

  所以我们跟各位谈,你看这个人,是不是活在法身里?从这三个条件来看。这三个条件叫做必要条件。他有第二个条件叫做充分条件,那就我们前面所谈的,他一定要经过初信位到十信位这个阶段。这叫充分条件。充分条件中有初信位到十信位的训练,然后具备这个三个条件,那他就可以入法界了。条件都很简单,这些条件要做到不容易。

  那么我们今天,今天来看,就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大概四十岁左右的人,四十岁左右的人,要来修行这一个普贤乘的法而直接入法界啊,不要超过十年,不必超过十年。就你现在开始发心,从头来。只要你愿意放下过去的杂讯,其实一般来讲三年就够了。笨一点,五年啦。再笨啦,也十年通过了。因为你在年岁越大不是越不行,因为年岁越大你累积的东西越多,那个要改变越难。但是呢,你只要肯用心,按照我们刚才所讲的那四个条件,认真的去发掘,去反省、检讨,那很快也会通过。关键是,你能不能够发觉到自己在修行的这个途径上,我们有哪些东西要重新架构?那个假如能够发现的到,那是很快的。

  我跟各位举个公案。当年,六祖惠能的师父,你认识吗?认识吧?弘忍大师啊,就出题目考把神秀考倒的那一个。这个师父也不错。那个神秀算是个天才啊,但是还是被他考倒。那个惠能啦,惠能不是天才,他根本是超级天才。

  弘忍要出家的时候,他当时年纪七十几,穿着纸做的衣服,叫做纸衣道人,他是学道的。他走到道信这边来,他说:“我要跟你学,学佛”。

  那道信一抬头看啦:“啊,你都那么老了,怎么学?”

  “老啊,不然,我转生再来。”

  “好吧,你转换个身体再来”。

  他就走了,他就去投胎了。投胎,另外个故事不讲了。

  他到六岁的时候,就来了。他妈妈就带他来了,他说:“我要学佛”。

  道信一看,说:“这么小”。

  我是用形容的啊,你不要以为真的这样,因为这样比较有戏剧效果。

  这个小孩子就:“诶,老嫌老,小嫌小。不然,你要怎么啦?”

  哦,这下道信想起来了:“哦,你就是他”。

  他说:“我就是我啦,我就是他。”

  “好,好,好。”就这样,他就出家,六岁就出家。他妈妈就在道场里。到他受具足戒以后。他很有成就的,弘忍是很有成就的。

  这里头告诉我们啊,你不要担心。当然纸衣道人在外道里,他本来就很有成就了。但是佛法是什么这一点,他还是搞不懂。因为他毕竟不是学佛,所以他来学佛。师父叫他重来,他就重来。我没有叫你重来,你不要回去就真的重来喔。你再来,我就真的是这么小,我没有道信的功力啊。

  人是有一些条件限制,那你要乐于去接受,因为我们因缘到这里。可是,当你确定我要再来的时候,你就一定再来。这个法是有这么殊胜的。你要在那边犹豫“我再来你可能不认我了。”那就完了。因为你没有信心。你没有信心。你要说“好,这辈子我年纪大,这样子不好修,不要紧,那我下辈子来,我不要这么晚才遇到佛法。我可以早一点遇嘛,对不对?早一点遇到佛法,那下辈子呢,我六岁就来”。所以你要有一个很坚定的什么?信心。昨天讲的,那信心要有。那,才有可能。

  那你现在假如说“我也不老,也不小,师父说四十,我五六十了怎么办?”可以,不难,你只要在那关键点上,有哪些观念不同的,那观念你要勇于去改。你不要一直假设“你想的就是我想的”。我想的可不是你想的。对不对?我们修行之所以难,难处就难在于,你认为“你认为就是我认为的”这一种自以为是的想法,完全障道!你不要以为说“你想的跟我想的一样。”你要一再的、一再的反省,检讨。

  我常跟各位讲,一再的、一再的反省、检讨,是在检讨什么?我这样子的做法、想法、看法,这个观点是符合师父所讲的吗?我的这种做法跟观点,是不是符合佛陀所讲的?你要知道,这个就是我们反省检讨的地方。一般的,讲贪瞋痴的这种反省、检讨是粗略的,粗的部分。那你讲到行法中来,“我在行的这个部分,我这样做,是师父讲的这样吗?”比如诵经,好啦,你也在诵,我也在诵。你诵经,真的如佛所说的诵经吗?真的是师父所指导的诵经吗?

  我跟各位举个例子,诵经的例子,我常常讲说三句经。有吗?“如是我闻”,然后一片空白,到最后“信受奉行”,就只有三句嘛。那你也很认真,每天都诵啊。《地藏经》三卷,《华严经》三品,都在做啊,做了以后就三句经嘛。你有没有想过“我要怎么样诵,不会一片空白?”有没有想过?好啦,要怎么样不一片空白?这困难,你要自己去解决。

  可是你要知道,大部分人都问说:“师父,那要怎么诵?”那你就不能成就了,师父就只有叫你去诵经。诵经要不一片空白,而且呢,要字字句句,我的心都念到,你去解决这个困难,达到这个目标,这个叫修行。你那个困难不解决,用问的,那不叫修行,那叫休问。休问知道吗?休问就是不要问。休息的休嘛,对不对?休问嘛,对不对?而你要修行,修行,修行叫做修理。你知道吗?你那个心常常跑掉,要把你的心修理一下,你才会行上去。

  所以你要留意到,修行本身在做的,是完全向内,在自我调整,“我哪些地方不对,要调一下。”这个叫最精密的工程嘛。你这样诵经,“那师父说诵经,那我也这样诵经。那我问他是不是诵《地藏经》?他说也是。我就这样诵,那为什么病都没好?”这个时候我告诉你,有一句话你大概听不懂,我肯定你也听不懂,听懂也都听错了。

  人家说:“师父,为什么你那么厉害?”

  我说:“哪有厉害?”

  他:“不然,你的病怎么会好?”

  我说:“哦,这简单嘛。你一天拜多少佛?”

  他:“拜一百拜。”

  我说:“你一天拜两千拜,你的病就会好”。

  “哦!那哪有可能?”

  哦,现在问题就在这里。你拜一百,我拜两千,你就会叫那个侦信社(侦探社),用针孔来跟我监视,我一天有没有拜两千拜?对不对?你要的是形式上的那种拜。这个叫做磕头如捣蒜,对不对?我要跟你讲的两千拜是什么?是深度,不是量大。你知道吗?因为深度,你听不懂,用量来形容好形容。对不对?我说,你拜一百拜的深度不够。那就完了,你回去一定用你的头把地上砸一个洞。那会弄人命的啊!对不对?可是我不能讲深度,我只能用量来取质,因为质很不好表达。万一你照我的话去做那就完啦,等一下警察就叫我去,他说“你叫他把地上砸的深度不够啊!”那要怎么讲?所以,我是一个比例,你用心的深度不够,我用心的深度比你强。我刚才讲。

  我举个例子,这一举例就泄天机啊。这个,假设诵一卷经,要一个钟头六十分钟这样算。

  好,那你一片空白,开经偈完,然后“如是我闻”,就啪……空白,一直到“信受奉行”,醒了。然后回向,看完了。好了,这样一片空白就零功德嘛,对不对?因为你的功德就“如是我闻”,跟“信受奉行”这两句的功德,其他就没了。其他的嘴巴就跟那个鹦鹉学讲话一样,这个没有用喔。

  好,现在我想“这当中能不能够一卷经文里,我有抓到一点。”可以不可以?就有一点功德嘛。抓到两点,两点功德嘛。抓到五点,五点功德嘛,是不是这样?你能不能开始抓?那,你假如连这个没有的话,那你一点功德都没有。所以我们劝各位说,你最少要试着抓到十点,十点功德,做一个标准。

  那么,你刚开始,从一点开始。那现在问题来了,你怎么知道你抓到十点?有没有抓过?你都没有带着疑情去解决困难。所以你就不会摸索,因此你就不知道怎么诵经。

  当我开始这样决定的时候,我用筷子,拿十根筷子。这里有一个重点,我就放一根筷子,弄两次以后觉得,那经本都快弄破了。十根筷子夹在里面哪,这个经文就乱七八糟啦。那我就想办法,用什么?用十条绳子,绳子就不会了。对不对?我那个时候喔,Three M(3M),Three M(3M)知道吗?那个美国一家化学公司啊,他还没有出那种粘的那个纸条,那个时候还没有,三十几年前没有那个东西,那是最近这一、二十年来才有的。

  那时候我就用绳子,绳子想想,就去拣那五色绳。我们现在很多人迷信西藏的那五色绳,我就去买一梱,自己剪十条放着。你知道,训练到每一卷经文都有十个重点,要几个月的时间。你知道吗?好,那么十个重点,每个重点大概像蜻蜓点水,“啪”,这样过去而已,“啪”过去而已。就一个重点,我抓到放下去。然后回过头来啊,刚才明明是个重点,现在怎么找不到?这个就是时间太短,一两秒钟而已,就一句话两句话而已。

  那我就把这个时间加长,你要自己要求自己,去加长,延长。我就有一句两句,这个一秒二秒钟,延长到三十秒,又要半年的时间。十个三十秒,就多久?啊?你看看?这个五分钟出来了,我就由三十秒增加到一分钟,由一分钟增加到二分钟,到三分钟,到五分钟。十个五分钟啊,就五十分钟。所以,当你自己训练到十个重点,五十分钟的时候,其实这卷经文差不多诵完了。知道吗?差不多诵完了。

  所以你会发现,我在讲经,有很多你认为不可能的,我都变成可以讲很长。为什么?因为重点是这样子来的。因为你自己投入的时候,眼睛看到文字,可是你的心是穿透文字进去的。这个就是诵经的法门啦。(众鼓掌)

  所以你会发现,我说我两千遍,每天两千拜,超过你的一百(万)拜,这是礼貌上这样讲啊,是我的深度已经深到底部去了。而你呢?你是那么浅的,你一百拜还是形式拜而已啊。一面拜还一面骂,“释迦牟尼佛什么意思?都叫我们拜,我就不相信他当时他是怎么拜”。对不对?他当时拜谁啊?

  好啦,当你是浮在那个表面上,而我是很深的时候,我在改造我的生命,你怎么知道啊?!这个就是深度啊。所以讲量,是一种语言嘛,它的模式讲的就是它的深度。

  为什么会讲两千呢?这个就是华严的语言模式啊,千是重重无尽,意思就是我已经深到你不可思议的地方去了。两千的两,二千的二,我们习惯叫二,台湾叫两,那二就是正反两面,就我们讲归零功课,就正反两面,就顺境、逆境两方面。二的意思就是左右的意思,右是顺,左,左是顺,右是逆。你怎么定义都无所谓,反正两边来就对了,二的意思是这样。所以你不管是从正面或者反面,深度都要一定够。当你的修行是这样来的时候,你很快会超越的,会超越的。

  所以,你想要自己超越自己啊,你就自己去解决你的问题。

  念佛的人,我不是说念佛不好,你有没有解决你念佛的问题嘛。我常跟各位讲说,念佛法门,我看一个老太太在念佛,我不会念,不是我不会念,我不知道怎么念,我就看老太太念。而老太太坐在那里啊,就她的念珠,她就这个样子的念珠,“啊……”。奇怪,然后她呢,她就坐在那里,有点入定也不太像入定,那就这样摇来摇去,那她这个东西呢也没动,就这样捏着,这样捏着啊,然后就这样坐着。你说她在干什么?她又不动,也不讲话,那你要跟她打招呼也不是。“啊……”,等啊,实在不耐烦了。我去吃饭回来,她还坐在那里。

  终于啊,诶,她下坐了。我再问她说:“老婆婆你在干什么?”

  “我念佛啊”

  “哦,念佛啊,你怎么念那么久?”

  “哪有?”她说,“哪有。”

  我说:“诶,念几个钟头啊。”

  “没有啦,我反正没事嘛,坐下来,就念到完嘛。”

  “啊!念到完,你怎么念?”

  她说:“十万。”

  十万,一念就是十万!我说:“你十万怎么算啦?”

  她说:“就这样啊。”

  我跟你讲,念佛我是没念啦,我是这样问她的。

  她是怎么念的?她脸上刚好是十,脸上有没有十?你自己算算看。不要看我啊,你自己算算看,脸上有没有十啊?啊,有没有?两个眼睛、两个眉毛、两个鼻孔、两个耳朵,这样多少,八个!一个鼻子、一个嘴巴,是不是十个!所以她念的时候就一个脸绕一圈,绕一圈就十啦,对不对?十啊。十,她要怎么算呢?她算十,对不对?

  然后,这十个全部(一支手),十再放开就一百了嘛,对不对?每一百以后呢,她这边算一,所以这边再捏放开的时候呢,就一千了。对不对?一千以后呢,她再按脚趾头,一只脚放开就一万了,左脚再捏来再放开就十万了嘛。她这边转……,所以她不能放开啊,她只要哪个地方乱了她就崩盘了。所以她一坐上去一定从零开始绕,绕到手,绕到右手、左手,左脚、右脚,绕完十万啦。所以在这当中,你再找她也没用啊,因为她不能放开,一放开她崩盘了,又要重来了。所以你怎么吵她,她也不管了,所以人家入定啊。

  那我们呢?我们“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直念,没功德啊。人家一次就入定去了。诶,她怎么摸来的?我不是讲公案给你笑,回去你自己要念!你要这样念啦!所以念佛简单吗?是简单嘛。我们知识分子啊,都输给老太太,老太太这椅子一坐两脚一放,“当”十万起,下坐。而我们一坐下去啊,等一下上厕所,等一下喝水,等一下口渴,等一下咳嗽,又要喉糖,又要,又要川贝琵琶膏。搞到最后,你只是消福。消福!没有成就啊。

  所以,修行是没有条件的,修行是绝对平等的,人人平等的,那就看你啊,不是师父对你要平等,是你自己要对得起你自己啊!这样念佛可以吧,对不对?很简单嘛,对不对?一点都不乱嘛。而这功夫你赚的,你赚的,我不跟你分红哦!

  这些,都是真正的菩萨行!而且在这种状况中,你也很容易从娑婆世界转入一真法界。因为一进去就一真法界了,娑婆若海啊,就一真法界的东西。那,看你要不要。难吗?难吗?你说难吗?进一真法界不是最简单吗?一个佛号就进去了!

  我后来问她儿子,她这样一坐大概多久?他说:“不知道,我们上班去了,她就开始念,念到我们下班回来,她有时候,她都已经念完了”。那我大概跟她估计一下,大概六个钟头,十万遍。因为她一定很快,越念越快嘛。刚开始很慢啦,刚开始很慢的时候它不是十万。而且这种东西很奇怪,一念就是十万,一念就是十万啦。因为你两手两脚一加就是十万嘛,你怎么会念一万就下来呢?不可能嘛,她一念就是十万。你更不可能算算念个三万下来,一念就是十万,十万念完就下来。入定时间没有长短的。

  这里面只有一个条件,现有的,所有那些易开罐纸盒装的,有没有?那个饮料不要喝。因为那个饮料喝了以后,会伤你的肾。伤你的肾跟你的膀胱的功能有关。你念一半啦,哇,糟糕了!那那,除非你坐在马桶上念。所以呢,你最好是那种饮料少喝。大概是只有这个问题,其他没有什么。

  这,不管怎么样,修行的技术你一定要想办法去突破,所有的困难要自己去解决。

  真的跟各位讲,人,身为一个人,你什么都不能,唯一能的就是修行。我提供给各位,你好好地去求证。你现在认为你能的,其实是你的福报。

  在国家,到这个时候,你看看我们福报很大。那一百年前,你,啊,有今天这种状况吗?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福报嘛。你以为你赚得到钱,你看,三十年前谁赚钱?对不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很多人赚钱啊,那是福报给你的,不是你赚的。对不对?

  人,真的行,你能够主动操作一切的,是修行。而且在这里面,你可以改造你的命运,改造你的生命,从虚幻的、假的生命变成真实的生命!而在真实的生命里,是那么的灿烂,生命是那么的芬芳。你自己慢慢去体验这个殊胜。

  所以,善财童子在这个时候,他转入法界啊,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一般人会以为说,那是他很特别的现象。不是,在法界里头有两个东西,第一个是国土,现在很多人误解佛法一直要求生净土,那是错的。因为净土它只是一个媒介,一个过渡的一个中途的休息站而已,像我们开车上高速公路,距离太远,需要上个厕所,净土是给你上厕所用的,你不要以为那是你家啊。你不要在厕所里面睡觉吃饭啦。

  净土,它跟我们娑婆世界有什么不同啊?它有几个不同,这我们前面都讲过了。第一个,娑婆里头的人,它的人生是以生存为第一目标,因为你必须为生存而努力,我们在座当中有几个不要为生存工作的,有没有?没有啦,即使有,也非常非常的少,非常的少,对不对?大部分,所以大部分大概99.999%都要为生存而努力。对不对?净土,净土里头的人,这一点不一样,它不为生存而努力,不必为生存,他在做什么?他在培养自性善根,他的人生第一件大事,是在培养第一 —— 善根、人生的善根。知道吗?自性善根,他在培养,培养自性善根做什么?要转入法界,转入法界呀。所以,净土啊,它不是终极目标,法界才是终极目标。

  现在你来修学普贤乘,直接就入法界啦,不必透过净土。因为你在这些训练的过程里,你的所有善根、福德全部啊,都在培养。

  你看,圣解脱道的定,空性你可以证得。有定就有福报啊,定是修福啊,修定就是修福啊。那个善根这三个条件,必要条件,这三个,是善根啊。你可以证得空性,然后又直接入法界,为何不来呢?对不对?就好像飞机一开就直接到目的地了,你要飞机开了一半,等一下,下面有休息站,我们在休息站去休息一下。为什么一定要去啊?飞机一开就直接去啦,你要去休息,飞机上有的吃有电影看,要睡觉也可以,为什么一定要到休息站呢?那是不得已的时候。那我们也跟各位讲,你要到净土,在这个法门中,只要你一发心,净土通通有份啦!

  好,这个,是我们把这个经文里头的,整个的背景跟实际状况,跟你讲一下。因为从经文的立场来,它的语言里头,就已经带有这些东西。但是我们从现代的语言文字的概念来看的话,那你不知道有这些东西。各位要听经啊,是要听这个,不是语言文字翻译过来。

  那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的师,也可以这个师,也可以教士的士啊,文殊师利又叫曼殊师利,菩萨也有叫文殊师利大士的,文殊师利童子,文殊师利法王子啊。有没有?很多,很多是讲这些的。而,我就文殊师利念过去了,你有没有搞清楚,这个文殊师利是法王子?还是童子?还是菩萨摩诃萨?还是大士?都没讲。那什么意思啊?因为那个东西,你查字典就可以了。我在这里不是教你查字典,想教你开悟。所以呢,所谈的和跟别人谈的不太一样。

  有人说我讲的很平白,很容易听得懂,也有人说我讲的很深。很深也好,很平白也好,都是个人领受的部分。我希望啊,我们普贤乘的行法,各位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我给各位的是完整的,不会有残缺的。当然你这个这一天来,今天来听的跟昨天来听的不会一样。我告诉你,不是今天的跟昨天的不一样,你每一天听我讲课都不会一样,这内容好像一样,但是它表达的跟切入点是不会一样的,不会一样。希望各位真的能够得到佛法的真正的利益。

  那这三个重点呢,就跟各位讲完了,三个必要条件,充分条件,我们都跟各位讲了。那光是你聆听这些,你下辈子再来,不当爱因斯坦呀,也当牛顿,你放心啦。假如你不想当科学家,当音乐家,那不是莫扎特,就是贝多芬。假如你也不想当音乐家,当画家,那不是梵高,就是毕加索。

  好,我们休息一下。

  《四十华严》第70讲 (2009年03月01日) B

  好,我们再看经文的第四句话。前面这里谈到,要行菩萨道,“为欲成熟一切智智”。这个“一切智智”到底是什么,我们很难用解释的。那应该来讲,就是最周全的智慧,也就是成佛的智慧呀。

  这成佛以后的智慧跟我们的智慧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凡夫啊,不能叫智慧,因为你用的是大脑的运作。大脑的运作我们只能叫做聪明才智,或者世智辩聪,这些东西。这个世间用大脑的这种才华,它是一个单行道,单行道,你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而且只有一个方向。所以你会发现,用脑筋的人常常会碰到他转不过来的状况。那会转过来的人,你会发现那个叫脑筋急转弯,突然间那他会跳轨,对不对?会跳轨。跳轨,这个表示说他比较聪明、比较活泼,这样而已。那有一些死脑筋,就是乖儿子、乖女儿啊,就只能这样,不能换轨,不知道怎么样去运用。这个都属于世智辩聪,世间的才华。

  那我们讲的智慧,不是用大脑的,它是生命的。

  生命的东西是什么?我举个例子,你应该可以知道。我们看颜色,颜色啊。你知道这个是红色吧,对不对?这个叫做火龙果,是吧?红色的皮,对不对?苹果是不是红色?苹果皮也是红色,对不对?这个红跟这个红有没有不同?说“没有不同”的人举手。大家都知道有不同哦,哪里不同?你说不出来了。对不对?是不是?你知道有不同的那个“不同”啊,是你生命的本能,那个叫智慧。这个感受不到的,叫没智慧。说两个也都是红,红,都是红,那个叫愚痴,对不对?那你就,有不同,他看不出来。

  我们很简单看,这朵花是红的吧,对不对?这朵花也是红的吧,有没有不同?是有不同啊。差多少?差一点点。对不对?那比这一朵也是红,那就差多了,对不对?那这一个不同你很清楚啊,那这个不同跟这个不同你讲的出来吧,对不对?这个红,这个粉红嘛,是不是?那这个红,哇!这个差一点嘛,大概只能这样讲。这种差别事实上来讲,是你生命中有的本能,不是大脑的。

  大脑的呢,有一种差别呀,它是什么?用分光仪去分,这个是三号红,那个两号红,那个几号红,有没有?那就大脑知识的。所以,你知道红有不同而说不出来,那就对了,那就生命的东西呀。那讲这个是几号红、那个几号红,我跟你讲,你除了几号红,你大概什么也不知道,脑筋是空白的。你知道吗?

  所以你要留意到,你吃东西也有这种感觉,听声音也有这种感觉。我知道那声音不一样,有没有?那是随着声音你分辨得出来嘛。我记得有篇文章讲说,他在书房里读书,他妹妹走过去的声音,那脚步声,因为妹妹的脚步声跟妈妈脚步声不一样,有没有?你分辨的出来,但讲不出来嘛。妈妈走路像老虎,妹妹走路像猫,是吧?你不可能这样去形容。但是你知道就是有不同嘛,那一个那种不同的分别是智慧,生命中的东西,知道吗?你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的话,那就变成知识的东西了。那个走路像大象的就是我妈妈,呵呵,那个走路像猫的就是我妹妹,那走路像牛的就是祖母了,是吧。用形容词来的,通通是知识,大脑的知识。你感受得到的“那个”,“那个”就是生命的,智慧是指“那个”。

  当然这是最粗浅的表达方法。那佛陀的智慧,他判别的那是很微妙的东西都可以表达出来,那我们表达不到。

  那么,善财童子要行菩萨道,也要成就这一切智智。那在这个前提之下,文殊师利菩萨劝他“应当勤求真善知识”。那么,再来他讲的就是,求善知识的态度,一种人生的态度。

  各位也是一样,我们今天相聚,你要学佛,我们都劝你要依止善知识。常有同修在问:“我要学佛,那么第一个要什么?”第一个就是要依止善知识呀。所以我们皈依的时候,跟你讲说“皈依三宝”,这是没错,这根本三宝——佛宝、法宝、僧宝,再来就是你要皈依一个善知识。这个善知识叫做启蒙老师,他能够启发你法身慧命,开启你法身慧命的存在。这一个人啦,就是你这一生的燃灯佛,就是燃灯佛。谁开启你法身慧命嘛,谁开启你对真实生命的感受、存在与追求嘛。

  所以我们常跟各位讲,“我这样活着对吗?有价值、有意义吗?我活着是干什么的?”谁启发你,那就是你的燃灯佛。不是一定头上有一把火的叫燃灯佛,晚上不用点灯了。不是,不是那个意思。当然用形状来表达,那也可以,可是真正的是开启你内心光明的那个人。那么你现在决定要学佛,当然要先找一个善知识。那么个人因缘不一样,有的人是老师,所谓在家居士,有的是找到法师,法师通常我们的就叫师父。这个师啊,是老师的意思,父是父亲的意思。我们有时候有父亲,但是没有老师,有时候有老师,没有父亲。这样找了一个即是老师又是父亲的,他就是要指导你法身慧命的这个部分。那么你可能,每个人不一样,你可能跟着这个师父学了一段时间以后,你发现这师父不行。为什么不行?程度太低了,你已经超越他了,那这不要紧,你再换一个,但是这个是你的什么?你的燃灯佛。你可以换一个师父,但是不要瞧不起这个师父,你要记得这一点。因为那是你的接引的师父嘛,对不对?你记得吗?大概你记不得了。

  满清以前,有考状元。状元不一定都是北京人,对不对?全国各地都有啊,对不对?你知道状元,考了状元以后回家,回家乡去呀。状元是这样,考了状元在北京京城这边,他要拜一个老师,是不是?那个老师通常是宰相,是不是这样?对不对?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要回家去、回家乡去,要谢师,要感谢他的老师教导他嘛。你知道那老师是谁呀?就启蒙老师啊,最初教他的那一个老师呀。你知道吗?啊,老师能够教出一个后来考上状元的,那老师一辈子就光荣了。是不是这样?他是状元的老师嘛。状元的老师是指这个老师啊,家乡教他最初认识字的这个老师。

  同样的,你现在学佛啊,第一个带你进佛门的,你第一皈依的那个师父啊,就是你的善知识。当然现在大家资讯、讯息很发达,你接触过很多人,那你到底要跟谁学?你可能大概所有的法师你都皈依过了,有法王、有活佛、有什么大师、禅师、还什么律师啦,南传的比丘、僧王啦,你大概都,你认识的没有不皈依的。皈依那么多要干嘛?有的那个皈依证拿起来一大叠,哪个法名都记不起来了,还有藏文的、还有巴利文的、还有汉文的。这些叫广结善缘。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依止师,依止的师父。你要跟他学,他要教你的。那这个师父啊,是很重要的,这个叫做根本上师,根本的老师。有了这样一个根本老师啊,你才能定位,定位以后,你到达十信位,满了以后,那你就要出去参访。

  所以现在呢,善财童子是十信位满了,他的根本上师文殊师利叫他要出去找善知识了。所以,他说:你这两个条件已经具备了,第三个条件就是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勤求就不是只有一个啊,要找很多个。这个时候呢,也就是要开始应用了。你所学的这个证得空性以后,这个空性的本体要如何运用,那你要出去问那些善知识了。用在哪一方面,要去运用,这是关键啊。

  那么,这个运用当中,它有三个层次。后面要讲的,我们后面要讲的那就很多了,它主要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叫解。应用要解,要了解、要明白。所以这个部分有十个阶次,叫做十住位。十住位的住,就是解的意思,了解、明白。

  第二个阶段,叫行,叫十行位,要去实践,要去兑现。要去实践,你不能实践不能兑现,它也分十个层次,叫十行位。

  第三个,把这一个实践,要把它兑现出来,然后要把它扩大出去,这个叫十回向位。

  那么第一个十住位,我们叫做下贤位,或者叫初贤位,第二个十行位,我们叫做中贤位,中贤位,那么十回向位,又叫上贤位,最高的层次。那么这个时候呢,我们叫随分觉,不是随分觉,相似觉,相似觉。随分觉是登地,叫随分觉。华严在这个地方要求很严格啊,你的法身已经进入法身了,但是法身还没正式运用,这个过程。法身的证得,虽然他已经是大士了,法身大士了,但是在这个三十个位次里头,还叫贤位,不叫圣位。圣位是登地菩萨才叫圣位。这个华严很严格的定义。

  那么十地位,在《涅槃经》里头,它也叫十地,它那个十地的意思,《涅槃经》的十地,其实讲的是十信位。我跟你讲,这差很多喔。这个十住,古人在翻译的这些词,是没有统一的,因为翻译过来嘛。那《十住毗婆沙论》,有没有?有没有这部论啊?《十住毗婆沙论》的十住,其实讲的是十地哦。各位要留意到,在经文的翻译里头。你绝对不要死在文字下,因为文字不同的人翻译,他用词不一样啊。《十住毗婆沙论》你看,他就叫十住,其实他是在、他没有翻完成,一共是十八卷经文。十八卷,其实他只解释初地跟二地,三地以后没有解,那可见他十住本来讲的就是十地。《涅槃经》,大家知道《大般若涅槃经》,他实际上讲的是十信位的部分,而不是十地。哇!那完了,你把十信当十地。所以现在外面人在讲的什么登地菩萨怎么样,那可能才是初信而已呀,他登地从初地开始讲,可能才是初信而已。初信在《华严》的标准来讲叫入流,初果啊。初果跟初地那差十万八千里呀,刚刚好差四十六个位次,啊,四十五个位次,这差很远。我们不谈这些,但是呢,你要了解有这样的一种状况。

  好,现在呢讲到这法身位,他说“勤求真善知识”,那么

  “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

  求善知识啊,不要懈怠。这个意思就是说你求善知识学法门,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法身可以,我们凡夫是难,凡夫只要不排斥别人的法门就好了,你要怎么勤求啊?你自己这一门你都弄不好了。光我们这样讲诵经,你诵,诵的成吗?对不对?念佛,你念的成吗?你这个东西都搞不成了,你要求什么法门呢?要留意到。这些法门,我们不排斥。因为,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法门,所以在基本上不排斥,不毁破。但是,你没有办法学,你要尊重。而且,随缘要去修一下,学一下。诶,我参禅,没错,可人家念佛啊,诶,去打个佛七有什么不行,会死啊?对不对?人家说:诶,有这个机会,现在有空,为什么不去参加呢?“我们参禅的明心见性,我们才不要往生极乐”,你何必造口业呢?随喜嘛,一辈子打一次佛七不会死啦,就学一学嘛。人家传法灌顶,密宗传法灌顶,人家法王来了,结个善缘,有何不可呢?对不对?“嗯……,他们那个外道怎么样,你干嘛?你干嘛?你怎么到处跟人家对立呀?不必啦。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法,因为我们没进去,所以你不知道。你去听一听,去接受接受,可能对你还有很大的启示啊,都是释迦的法,为什么你不要呢?你没有时间投入是没有错,结个缘总可以嘛,这样你的心量才会扩大。

  所以,我们在精进的过程里,常跟各位讲,百分之五十以上用在自己的法门,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用在其他所有无量无边的法门,有没有?随缘,这样就好,那么当中的百分之二十五呢,是你拿捏的弹性。有时候我往这边偏一点,有时候往这边偏一点嘛,但是你的本科,不能少于百分之五十。就这么简单嘛。

  这样子你会发现,一个修行人,他很落脱,他很自在,而且心量很宽广。只要有因缘,什么法门都好,先学一下。没因缘,我自己法门深入一点。但是告诉你,你不能百分之百全部用在一个法门上,一定会偏。因为你会钻牛角尖。所以我们念佛人,你也要诵诵经,对不对?也要学学数息法。但你是念佛的,那这些法门不要太多,对不对?一样的道理呀。我是参禅人,那其他法门,要不然“念佛是谁”你怎么参呢?你不念佛,你怎么知道什么是“念佛是谁?”所以,你要念念佛嘛,这必然的道理。这个告诉我们的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

  这两句话,那为什么会出现两句?这两句讲的同一个东西,就我们前面讲的那多维流淌的思维模式,有没有?又出现一次啦,对不对?

  第三句:“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

  人家教的,你只有随顺,不应违逆。

  我们现在不是啊,“这师父讲的很好,就什么就不行,哪一句话我不认可”。那你就完了。因为你这样的依止呀,因果百分之百要自己背,你没有完全信托。因为我们信托给善知识以后,善知识要替你背呀。我是跟各位讲真的。因为,你既然付托于他,你的成就与否善知识有责任。那你要是不信托于他,而自己经常在那边批判,那你就没办法了,那没办法啦。因为他在教你什么,你不知道啊。所以他“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

  这个你可能会很难,因为你有你的自尊、有你的主见、有你自己的需要与要求。那,那就完了。但是你要知道,法身慧命这个东西呀,我们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与佛同一法身啦。所以我们付托给他是,我要进到他的法身里,知道吗?全法界一法身而已呀。我们要进到与佛同样的法身里,当然我必须放下,一切依止善知识,才能进去啊。要留意到这一点。啊,这一点你就难了。你在跟善知识相处的时候,那法身不能完全付托的时候,你又怎么进入诸佛的法身呢?这个你要弄清楚哦。

  好,那么这个“当念随顺。不应违逆”呀。这个有几个地方,我要跟各位谈一下。因为依止善知识,有很多人会选择法门,他叫你做这个。比如我们有一位,我说弄错,或者是不满,或者不愿意,或者不顺,那么遇到这些违逆状态,应当一百零八拜,对不对?每天发生一次就一个一百零八拜,发生五次,就五个一百零八拜。就有人,一天不知道多少次,就是不拜。问他:“为什么不拜?”“我为什么要拜,我又没错”。那请问你这样出家,在这个道场要干什么?这没用的,没用的。因为你那个傲慢心、自尊心一直没办法降服,那你就没有办法进入状况。那你在道场里就造业,不只痛苦、不只痛苦而已呀。因为你跟这个法不相应,你也不愿去做嘛。这是修行啊,这不是工作。你不愿做,那哪有办法。

  像我们跟各位讲,你想修福报,要多做布施、要多做供养。“修福报,我才不一定要在你这里修,我回去哪里修。”那你就去哪里修,对不对?因为你心不在那个地方。

  所以你要依止善知识,记得只有四个字——“心无二志”。你的心,没有第二个念头,你的志愿就在这里学。当你不能产生这种情况,还有种种的但是、还有后补,还要保留弹性,“万一师父打我,我赶快溜,万一看不惯,我有个地方可以去。”那你有这种想法,就没办法。当然这是你的权利,你可以这样决定,但你要进那个门你就进不去。

  就这么简单!这是一个法身上的问题,不是这个娑婆的问题。而这个地方讲的是“善财啊,你就要入法界去了,法界里头是这样子做法”。那各位,你也一样,你愿意不愿意入法界?那你要入法界,你这些你要先具备好应有的条件,这些都是工程面的,因为你到那个地方啊,已经没办法解释了。当你那贪、嗔、痴一起的时候,谁跟你讲也没用了,你知道吗?你今天要来找师父的时候,信誓旦旦,我要怎样我要怎样,当你要走的时候,我跟你讲一千匹马把你拉也拉不住了,你就非走不可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因为你的心智还不觉,不觉。

  好,这个是第三句话讲。

  第四句:“於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恭敬。勿見過失。”

  这个是很麻烦,善知识有善巧方便,恐怕都是习气比较多,对不对?那就很麻烦了,很麻烦了。这里头讲到是你自己的心性问题,你是来求法的,还是来看求过失的,各位要先弄清楚啊。我来学佛,我的目的是求正法,然后要解脱。对不对?那你正法没求到,看到一堆是非,所以“嘣”就把自己打死了。这个很多呀,我们叫“老油条”,佛门老油条就是啊,到最后,他不想进佛门了。为什么?因为佛门是非多。佛门为什么是非多啊?因为大家都在看是非,当然是非多啊。这个是没办法。

  当你有这种情况,我们常常看到,即使是一般的那个….那天我在飞机上看到一个杂志,就是飞机上的杂志啊。他说,他看到和尚开奔驰的车,所以他就放弃出家的念头。那个和尚开奔驰,跟你有什么关系?对不对?你可以开宝马,你为什么不开?人家开奔驰跟你有什么关系,就影响你要出家的心啊?这个是什么?他看到是非了。

  我们很多同修,因为这种是非而自己断了你的法身慧命。你应该要说”这个法师会开奔驰,够戗的。”对不对?“跟得上时代,最好是开波音747。”对不对?你不是啊。难道和尚一定要落伍吗?最好他是骑马,上高速公路。这都是自己定义的,你只看到过失啊,你没看到为什么。你知道吗?

  有个同修跟我讲说:“师父,你车子怎么开那么好?”

  我说:“开多好?”

  他说:“那很贵的。”

  我说:“当然很贵呀。”你想你师父的命贵?还是那部车子贵?

  我跟你讲,我讲经啊,二十几年,超过二万个小时,我不知道被撞了多少次,然后我从来没有迟到过。要不是那一部,那个叫什么?唐太宗不是有六匹马吗?对不对?我现在也差不多我也“六匹马”,那“六匹马”都千疮百孔了。你不知道啊,人家撞过来的时候,我就看到安全帽掉到前面去了。

  我下来一看,“你怎么了?”

  他说:“你怎样,你要不要紧?”

  我说:“我不会叫你赔啦,你放心啊,你要不要紧?”

  他说:“还好,只有流鼻血”。

  我说:“那你安全帽呢?”

  “掉到前面去”。噢,我原来刚才“扣、扣、扣”掉到我前面去的是安全帽。

  常常这个样子啊。我常常被撞得,他的水箱破了,我的车子呢,(hao di jia shai)呀,要不然要怎么办?他水箱都撞破了,啊,我呢?我是不是气囊要爆出来了?我车子能够好好的。我说:“你没事哟,不要赔了,我要赶时间啦。”所以你要知道,人家为什么要用那个好车嘛。要不那个好车,他一撞我,我就“哦咿、哦咿”。那你就很高兴了,是吧?

  那有些时候也想一想,因为我们南奔北走,不是为什么,那你了解吗?你说,师父为什么要用那么好?不然师父开直升机哦?有些时候也不得已,你又塞我的车,我又要赶时间,我只好跑路间啊。路间我们叫什么?紧急带是吧?紧急停车带。因为我不能停车啊,停车会迟到啊,所以只好准备三千块。因为跑那紧急停车带,台湾是罚三千呢。你必须准备给他罚嘛。这个叫什么?不可以违规,因为那要犯戒,可是为了要赶时间讲课,只好开戒。

  是,有些状况你是不知道为什么,你不知道为什么,师父难道还不知道要守法吗?可一守法,那边几百个人在等要怎么办?我当然我也想要快一点,快一点刚才就塞在那里了,想要跑紧急停车带也不行,所有的车都停在那里了。那这迟到几分钟不影响。

  这个关键就在有很多善巧方便,我们不知道的。我们会用死的戒律看,知道吗?那个标准,你知道,难道师父会不知道吗?可是师父在应变的时候,那你不会应用啊。

  所以这里讲的就是,“但应恭敬。勿见过失”。过失是有,不是没有过失呀,我们不去记过失。因为很多在应用上的问题,你不知道,等你到那个时候,你才知道了。

  就像小时候,我爸爸常常失信,跟我讲几点要来,我也跟同学约好了。结果同学等了半天呢,我说你们先去吧,我不能走了。气得要死啊,爸爸都不讲信用。长大以后才知道,不为人父母,不知父母的辛劳,是不是这样?你还没当人家的善知识,你不知道当善知识有多辛苦啊?你以为他很想犯戒吗?不是。因为这是我们所不了解的状况,因为里面还有很深层的东西在。

  所以你要依止善知识,只有一个原则:求法学法,其他你不要管,生活中的习气问题你不要管。所以我跟各位,奉劝各位:与善知识相处,最好保持一定的距离。知道吗?保持一定的距离,你不要太接近,太接近了毛病多。等一下你看到他鼻孔的毛没剪啦,等一下看到眼睛还有眼屎啊。你那么近距离干嘛?你远一点就没事了嘛,对不对?你为什么要靠那么近呢?因为近,你就会看到很多问题。而你能不能不看问题?这是很重要。你越近,问题就越多,因为他所示现的是凡夫相,对不对?他不是坐在云端。他坐在云端的那个人,那你就看不到他缺点了,因为你也看不到脚,你只看到半身而已,而且又那么远,用望远镜才看得到。所以与善知识相处,你所遇到的问题,你要把距离拉出来。好吧。

  我记得好像那个谁呀,奥修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天,有个信众去找他,晚上,俩个睡一间房。他睡到一半,上厕所。那个人一翻身一看,“哇!他有隐身术”。哦,他就闭起来,想一想、想一想,等了五分钟再看,“嗯?他躺在那里睡觉。”他说:“他很厉害,嗯,他会分身,然后,会隐身,怎么样”。然后就去跟他吹牛。这个大德就说:“那家伙神经病,我上厕所啊,什么隐身”。这是从好的一面来讲,替他广告嘛。但是,一个善知识,他不要你做这种虚伪的广告。

  同样的,这种人会看这种东西,他就会看到是非,而他看不到法。知道吗?我们希望你从法上来,你不要看这些:什么他会分身、他会隐身,他会……。他是什么都不会,他只会修行。修行那个法才是重要,世间的七情五欲,贪、嗔、痴这些,你都不要看,知道吗。有很多同修说星云大师,有没有?“哇,修得多好,肥肥胖胖的”。对不对?也有人说:“哇,圣严法师,修得多好,你看,仙风道骨。”有啊,他最轻的时候四十公斤而已呀。体重才四十公斤,是不是仙风道骨啊?那你到底是在学法,还是在虐待善知识啊?对不对?肥肥胖胖,又不是猪公,对不对?猪坚强是吧?听说猪坚强现在脾气很不好。所以,你看人家胖瘦根本就是是非嘛。

  你一定要从修行正法上来,这一点非常重要,不管你在任何地方。我们讲缘念善知识、缘念法门跟缘念道场。缘念是从法上来缘念的,其他的布施供养,是随喜、随缘、随分、随力,知道吗?你假如没有能力,你不要去借钱来做功德。那你有能力,你就尽量。有些人没能力,那没能力,那需要你有能力的人来支援他嘛。但支援,不是要你直接给他。那道场在运作的时候能够顺畅,就是这样,随分、随力。那你随缘,你喜欢做什么,你就随喜嘛。你看随喜、随缘,有没有,随分、随力。这当中很自在的,没有任何的逼迫。当大家能够这样运作的时候,这整个道场、整个佛教他运作就会是很顺畅的。从个人来讲,那是个人有不同,你没能力,看人家在发心,合掌、赞叹,功德无量,可以吗?对不对?你有能力,那你多出一点,没能力少出一点,一块钱、一毛钱都可以。连一毛钱也不行,那合掌、赞叹总可以吧,对不对?这个就是随分、随力。有这个因缘,随缘嘛。你喜欢做什么功德,你就做嘛。所以,这叫四随法则,随喜、随缘、随分、随力。那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家都会很自在。

  但是呢,虽然讲布施供养是四随呀,你对法门一定要绝对的尊重跟恭敬。你不能够再抬出来“平等,大家都有资格啊”,那资格不是你定的。资格是来自于考核,没有考核就没有资格。所以,我们在那四个条件,四修啊,四个修法。后面呢,有一个师长考核,一个道场推荐,有这两个条件在。通过了以后,整个僧团会有一个审核,审核以后呢,才叫做忍可灌顶。要把这个法传给你,要先灌顶,忍可,先暂时认为可以。

  这个训练通过以后,才是正式的行者。这个不通过,重修,再来一次。知道吗?所以它是很严格的。法法是平等,任何人都可以来。但是你有没有这资格,接受这个法,那不是你要求的。因为你是不是一个真正的行者,这个资格不是你认定的。你要依止道场,道场来跟你认定。你不要以为现在“释迦牟尼佛满天飞”,释迦牟尼佛不来了。

  所以我们要依于传承、依于道场、依于整个制度,经过一定的程序,达到一定的结果。经过这些程序你还没有达到结果的话,重来。这叫反复的训练嘛。平等是指这个,公平是指这个。那么,透过这样的训练,你达到一定的标准,我们往下一阶走,超越自己嘛,再超越。这个是一个修行的一个过程。

  因此,希望各位你在学佛的同时,要的是法,千万不要看是非!尤其在很多生活的方方面面里头。

  我们,像我们是同一种语言,但是同一种语言呢,你常常就搞不清楚到底在讲什么。我刚到大陆来呀,很不习惯,“抓好”,抓好什么什么工作,“抓好”,我们抓小偷才抓。“搞好”,搞上去,把什么什么搞上去,搞上去是做坏事啊。我们不用这些词,可是大陆普遍使用啊。我觉得那这样用词就很注意了。那时我们西安用了一个行政人员,每个月领薪水的。每次来我就说:“我们来检讨一下这段时间的进度”。啊,这完了。我们讲检讨是很平常的事,他说:“检讨是要斗争的。”你看看用词,对不对,同样的词、同样的字,用意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呢,你在学法的时候就要留意一下,不要在这里陷入是非里。

  因为虽然我们同文同种,讲的是同样的,可是所指的都不一样。那这个很麻烦了,本来讲的人无意,你听的人有心啊。他说:“你要检讨我?”我说:“是啊,我们来检讨检讨”。我们要检讨检讨,在台湾是很平常的。一件工作做完以后,我们就要检讨,这是很正常的。所以他这里,他说,我要跟他斗争啦。我说:“什么好斗争啦?”要斗争不用你就好,我不付薪水就没事了,为什么要跟你斗争啦。

  搞到最后他领了薪水说“不为五斗米折腰”。啊,我差不多七孔喷血了。你不为五斗米折腰,你就不要领薪水嘛,这个才叫不为五斗米折腰,哪有拿了薪水说“不为五斗米折腰”。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理论啊。我真的,我是搞不懂,我们内地用词是用什么。大概我们以前读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那个人不姓“陶”的样子,姓“瓷”。要不然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这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状态。

  但是呢,我们不在这个地方计较。因为你要的是法,所以在法上面的那个共同的语言模式、共同的思维模式、跟共同的行为模式非常重要。要不然,连这平常生活中的语言,你都会有干扰,会影响你的情绪呀,那是没有办法精进的。

  记得啊,我们跟各位讲:要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性,五大人格性要健全。五大人格性,这五条每一条你都要75分以上。它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情绪要稳定。当你情绪不稳定,经常受到某种影响,就会有很激烈的反应的时候,这种人是不能修行,知道吗?情绪呀,必须要能控制,但不是叫你压抑。但是你假如为了某些事情,经常会情绪很激动的话,基本上你是还没具备修行的条件。各位要留意到这一点啊。因为你进入到那里面去啊,进入定中,假如碰到什么东西,刚好是你那个不稳定的地方,你就在那里崩溃了。

  所以,在讲人格性的时候,就是,你要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你假如没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呀,基本上你还是不能够修行,不能精进的。这一点是很重要啊!

  所以我们在看,会看到善知识的这些过失,通常都是情绪上的问题。这是一个。

  那么这里所讲的善知识,常常有同修在问“善知识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学生不要要求老师具备哪些条件。你要跟人家学呀,人家就是老师。这个,没有对等关系,没有对等关系。只要他有法给你学,他就是你的善知识。你要留意到啊。

  我们善知识来分啦,通常有三种人:

  第一种,是老师级的善知识。那,你会看得上眼的。你看不上眼,你别想跟他学,对不对,因为你看都看不上眼,你哪有可能跟他学呢?所以他要教你,你也不愿意。所以当老师你认可,你要跟人家学,那你就得放下一切。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叫同行善知识。同行,我们同学呀,虽然是同学在走啊,但是他有很多你可学的,那你要跟他学。那我告诉你,你真的一个修行人,你必须有同行善知识,最少要有一个。假如你始终自己一个人独来独往啊,那你搞错了,表示你这个人人格性不健全。你在一般生活中都会有仨、俩个好朋友,对不对?假如你一大把年纪,虽然年轻人几十岁而已呀,二、三十岁,你也应该有一个、二个好朋友,很谈得来的。假如你连这个朋友都没有,那可见你没朋友嘛,人格性有问题嘛。

  尤其我跟各位讲,那特别有理想的人,自以为臭美,“我就是怎么样,我就是不俗”。不俗,人在山上叫不俗嘛,对不对?那弄到最后,你没半个朋友的那不行,你人际关系有问题。这个自己要弄清楚。

  所以你要有同行善知识。学佛的过程里,那,我们已经把外人都排除掉了,大家都在求道了,那你同行善知识是不是会更多啊,对不对?

  好,第三个,不属于我们系统内的,我们一般叫外道,其实不一定外道啦,我们在贤首宗里头,那非贤首宗你不能叫外道啊,对不对?其它道场的这种善知识。虽然我们不共同修法,也不是同学,也不是老师,但是呢,他那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也是善知识啊,是吧。

  所以,你不要只有我们自己圈内,不是。在修行的领域里,是没有圈内圈外的。那你看,善财童子要出去找的善知识通通都是别人啦,没有自己人啊,对不对?

  我们跟各位讲,为什么有五十三参?五十三这个数字?就是他出去找善知识以后,这些善知识为什么叫五十三?其实不止啦,他实际参的是五十二个,那么总人数是五十五个,为什么叫五十三?五十三是我们来讲,做形容,在我们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值得我们学习的方方面面的总数啊,统称五十三。

  就像我们讲的三百六十行一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我告诉你,你知道我们总共有多少行业吗?绝不止嘛,对不对?那为什么叫三百六十行,因为古代这样讲嘛。我们还有一句话讲,叫士农工商,有没有?士农工商是大分类,士农工商四大类,现在我看不止吧,对不对?那都无所谓,它只是个形容词。

  五十三不是数字,它只是个形容词。所以我们跟各位讲,结界五十三天,当然你把它当数字叫五十三天,是相配合你可以休息七天,那这样加起来呀,是六十天,刚好二个月。是指这个意思。那你说:我没有时间五十三天,二十一天可不可以?可以呀。我结界五天可不可以?也可以呀。它只是因为你的因缘,你的时空,可以运作,那就那几天嘛。五十三只是通称,标准的情况这样来讲。所以五十三,事实上讲的是形容词。

  那么《华严经》讲的里面有很多数字,刚才讲的七天,有没有?七天,也是形容词,是指因缘尽的时候啊,他财富就消失了。他不是刚好七天的问题。有个公案有没有?说小沙弥听师父诵经,师父诵完经,他说:“师父,你诵经好像狗叫啊”。“哇!”过七天他就死了。那师父是阿罗汉,你说师父像狗叫。那我们跟阿罗汉在一起就很倒霉啰?不是,七天是指他寿命终了。七,只是形容词,知道吗?你不要把它当作真的。当然这个形容词有它所代表的意义,跟五十三所代表的意义不一样,知道吗?

  所以,这个叫做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经文有经文的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那你要来学《华严》这一宗、这一派的时候,《华严经》的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要弄清楚。假如没弄清楚啊,那你很难进入状况。光是你的大脑起作用,这些东西就不得了了,你就会很不服,“为什么小沙弥七天以后就这样?为什么没福报的七天以后财产就不见了?我维持三个月难道都不行吗?”不是那个意思,完全不是数字的意思。所以各位要了解这个部分。

  我们今天呢,我先简单地把这个部分跟各位谈一下。这个依止善知识啊,这个地方所讲的都是学有所长,值得为我们老师的人叫善知识。而事实上,在我们修学的过程里,善知识,他为什么叫善知识,你知道?知识,不是人。所以我依止这个人,我是求他的善知识。

  你不要产生那种叫“上师情结”呀,“上师情结”知道吗?或者叫“粉丝情结”,迷着上师当情人一样,那你就弄错了。上师不是你的情人,所以你不能把上师具为己有。同样的,上师也不会把你当作他的财产,上师,也不是你的财产。善知识,你知道,善知识啊,人只是个媒介,我透过这个人,我获得他的善知识嘛,知道吗?透过这个人,他的法好,我从他那里获得法。这个才叫善知识嘛。同样的,我们在大自然中,山川、云海都可以为善知识,因为它这个媒介,你有没有从它那里获得真理?对不对?有些动物,有没有?植物,你能不能从它那边学到什么,这个就是善知识啊。你能不能从一些事件中,学到什么,那个都是善知识呀。

  所以,善知识不是指人。人、事、时、地、物,这些都是媒介,透过这些媒介,你发现真理了没有?发现,那就是你的善知识。假如你不能够透过这些来获得真理,那它的存在就没意思啦。所以我跟各位讲说:为什么我不去朝圣地?因为大家把圣地当观光地,是去观光的。我要找的是圣人,不是要找圣地。关键是一样,假如你在圣地里能够发现真理,那有何不可呢?对不对?那你假如能够找到任何人给你真理,那个人就是圣人,对不对?所以我们依止善知识,你要懂得这一点,你不要去看是非,看是非就看人啦。那你要的是从他那边获得真理嘛,那你能够从他那边获得真理,来指导你解脱,指导你获得真理,那就是善知识嘛。所以我们应该懂得我们追求的是什么。

  好吧,今天我就把善知识的部分跟各位讲到这里。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 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每天做完早晚课,都懂得要把念佛诵经的功德,回向给十方法界一切众生,给一切冤亲债主,可是问题是怎么念佛诵经才有功德呢?我们念经的时候,心跟经融合成一体,古人讲的“随文入观”,这就有功德。你念这一声佛,你跟阿弥陀佛能够合而为一,心如佛、愿如佛、行如佛、言如佛,那就很有功德。“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口念弥陀心散乱”,你拿什么回向?拿散乱回向。口念阿弥陀佛,心里还恨着这个人,还讨厌着那个人,你以怨恨回向,这怎么行?所以行、解要相应,才有功德;行跟解不相应,哪来的功德?所以,以功德回向,你首先要想到:你有什么功德?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