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焕法师:人的光明和黑暗


2014/9/4    热度:217   

仁焕法师:人的光明和黑暗

 

  广东南山寺2009年10月念佛七法会开示录

  (6日上午) 人的光明和黑暗

  人的优点,人的修养,是光明;人的缺点,人的烦恼,是黑暗。

  没有哪个人没有光明,就是说人人有优点;没有哪个人没有黑暗,说明个个有烦恼。人都喜欢光明,但是偏偏不往光明道上走;人都不喜欢黑暗,但是偏偏往黑暗的路上走。

  如果我等十方众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就是人生的智慧;如果我等十方众生,能懂得发扬优点,消除缺点,就是人生的觉悟。

  我等都有优点和缺点,所以一下子是菩萨,一下子又是罗刹。《地藏经》里面,说:“末法众生如有三分发心,我等诸佛菩萨自然七分拥护。”表示我们众生能有三分的优点,一切佛菩萨都会原谅我们七分的缺点。也说明我们末法时代,很难找到三分优点,我们的缺点太多了。

  那我们如何得到光明,远离黑暗呢?以我这几年在修道上的体会,首先要懂得反省自己,然后要懂得观察周围的一切缘分。一个人,能懂得发扬优点,消除缺点,确实不是努力一天两天的事,没有两年三年的功夫根本做不到位。找出自己的缺点,把比较大的缺点先改正过来,比较小的慢慢一个一个消除。当你消除到比较好的时候,就感觉一身非常轻松,也非常自在,非常潇洒。

  把大小毛病都改变过来,没有十年是不行的。何况我们的人,常常为自己的过辩护,认为自己的过都是对的。那就是扩大缺点,消除优点。扩大缺点以后,让自己的光明越来越不存在了。经常扩大发扬缺点,你会很快结束你的人生了。

  我现在感觉到,来到寺庙的一些同修,根本没有把寺庙看成修养的场地,而是把寺庙当作市场。来到寺庙不但不接受修养,而且来传播是非。本来这个地方是非常讲究不讲是非的地方,但是偏偏来寺庙讲是非。

  佛菩萨是非常能原谅一切众生的。因为佛菩萨懂得,众生就是不懂事,懂事不叫做众生了。但是寺庙毕竟是清净的地方,所以护法神为了维护正法,你们在寺庙所作所为不如法,护法神不会放过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今天讲的是什么道理?个个可以成菩萨,人人可以成罗刹。人善心善是菩萨;人贪心贪是罗刹。

  公和私,公是公众,私是个人。如果没有私,就不存在有公,所以有私的存在,才有公的存在,公和私必定同步存在。公和私如何成为合理呢?佛教有位菩萨叫做弥勒菩萨,如果他没有私的时候,他的肚子就没有那么大。但是他的肚子大,他是大肚量。弥勒菩萨的表法是什么?知足常乐。知足,意思是自己够用就行了,多余的部分要给周围享受,不要把这个世界的财产都归自己所有,都不给别人享受一丝一毫,这样不行,纯粹私没有公了。

  所以佛教有句话叫“自利利他”,它包含三个方面:于修行上,自利是先完善自己,利他是用良好的形象感化周围人;于物质上,自己的生活有了保障以后,才有能力帮助别人;于知识技术上,自己先学好东西,然后先实践到位,第二步才有能力教学生,自己才成为老师。

  为什么首先为自己打算呢?有一个非常直接的道理,比如现在大家都饿得不行了,我要做饭给大家吃,如果我不先吃,我能有力气做饭吗?如果一味讲究先为大家,那我们就共同等死了。如果依《地藏经》讲的那句话,假如我们把个人改良到有七分优点,只有三分缺点,那就不得了,那就成为大菩萨摩诃萨。佛菩萨慈悲,也可怜我们,他说:你们有到三分优点就行咯。但是我们三分都没有到,那表示我们在黑暗中了。

  我们是要做黑暗的人,还是要做光明的人?要做光明的人,那就要知足常乐!谢谢大家!

------------------------------------------------------------------------------------------------------------

更多仁焕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善恶的标准,总的来说,就是“利他”跟“利己”。一定要记住:“利他”是善,“利己”是恶。为什么说“利己”是恶?学佛,如果对佛法稍稍有一点契入,他懂得,为什么?利己,你“己”没有忘掉,“我”没有忘掉,你还有我执;我执不除,你三界出不去!你说,“利己”是不是恶?佛法头一个教我们学习的,就是“忘我”,《金刚经》上教给我们,“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学佛,先从“无我相”下手,从“无我见”下手!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