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焕法师:有觉悟善根福德才圆满
2014/9/4   热度:316
仁焕法师:有觉悟善根福德才圆满 广东化州南山寺2009年11月念佛七法会开示录 (11-22上午) 有觉悟善根福德才圆满 昨天我们谈到善根福德与生活,今天我们再谈到:善根福德与生命往生的功德。 如果人没有断恶,自然就烦恼重;人断了恶,就不存在烦恼。人要修善,第一修善,就是心中无私;第二修善,就是不结怨;第三修善,是不为名不为利;第四修善,是把个人的私爱变成博爱,把自己的不良的习性变成清净的修养。当我们能做到这样,才叫做拔除业障根本。 人有业障,如同挑重担一样;人没有业障,就是一身轻。而人造恶业,恶业就是结怨了。结怨以后,处处有麻烦,你整天都不得安宁。如果你不造恶业,没有结怨,麻烦从哪里来呢? 佛告诉我们:生命来到世间是为报恩而来,生命来到世间是为消果报而来。生命来到世间,不是为了享受而来到世间。如果为享受而来到世间,反过来就成为苦中苦。生命为报恩和消果报而来到世间,才是生命的乐中乐。 因为人为了享受,才有私心;你有私心,就会有结怨;有结怨了,方方面面都会有矛盾,最后就变成老鼠过街了。如果人有广博的爱心,处处结善缘,最后到哪里都缘分广大。 我感到一个人要转变过来,在他没有理解之前,就很难转变。所以,要转变一个人,应该首先让他成就无量觉。人有觉悟了,方方面面都能接受;人没有觉悟的时候,方方面面都有怀疑,接受不了,更严重是成为颠倒的人,把善的当成恶,把恶的当成善,把好人当坏人来看,把恶人当朋友来看。 人有觉悟了,就会有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愿望这一个世界所有的生命,都能平等的快乐安祥。人没有觉悟的时候,都是为自己想,都认为别人不行,最后变成自己什么都不行。如果觉悟不到位,悟一半不悟一半,那就为自己亲近的人想,也不会有整体观念。 所以,我们念佛,就是要接受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无量觉。 为什么一句佛号可以成就我们的无量光?因为人觉悟了,就光明了,所以成为无量光。觉悟人就是理解的人,智慧人就是明白的人。理解怎么讲?理解不能说是理解自己,它是相对而说:理解周围。对自己有明白,对周围有理解,这样就叫做又有智慧又有觉悟。 人觉悟以后,就懂得:我们的色身,功德是父母的;我们的灵魂,功德是天地的。那么,完善自己、完善家庭,叫做圆满福德;回报社会、服务社会,叫做圆满福报。 因为色身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色身。所以报恩家庭,就是报父母恩、报老祖宗恩。人能做到:不让父母烦恼,不给父母担忧,给父母保持内心的快乐,理解父母的心愿,就是大孝的子女。孝就是人的福德。 一个人光修福德,没有修福报,纵使你有智慧、有健康,也没有福报。因为灵魂是天地的,你如果不回报社会,那么你永远是一个穷人。有回报社会,你就拥有全社会的缘分。如果一个人有严重的私心,连对父母的感情都没有,那么,你要想升天就难了。父母就是天地衡量一个人心量的对象。我们的生命明明是父母生下来的,如果连对父母的恩德都缺少了,那么,你的生命已经没有根本的依靠了,更谈不上要回报社会了,你只有遭殃社会。所以这种人要想升天实在难。 所谓极乐,一家也乐,十方也乐,处处都是极乐世界。如果在家也烦恼,在社会也烦恼,那么,处处是烦恼的世界。烦恼世界就是六道的世界,痛苦的世界就是地狱的世界。 建立良好的善根福德,是生命的根。如果做不到,就处处烦恼。本来我们来到世间,根本没有人无缘无故跟自己结怨,应该是我们首先对不起周围,才有周围对不起我们。所以,如果我们建立良好的善根福德,善根就是不结怨,福德是有良好的修养,这样你所到的地方,自然人人崇拜,人人崇拜就是活佛。谢谢大家! ------------------------------------------------------------------------------------------------------------ 更多仁焕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代祖师。他出家没多久,就去参访在当时很有名气的一位高僧,遍融禅师。莲池大师三步一拜,非常地虔诚拜到老和尚座下。老和尚给他说什么法,使他开悟?老和尚告诉他:“年轻人,千万要记住,这一生不要被名闻利养害了!”莲池大师就在这一句话上悟入。那些人同样在听,却得不到受用,因为他们没有诚敬心、没有恭敬心,虽然听了,不得受用,正是“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