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贤法师:入中论讲记 第六次课程 第十二讲之 魔产生的二十四种原因


2014/9/4    热度:208   

明贤法师:入中论讲记 第六次课程 第十二讲之 魔产生的二十四种原因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总第十二讲之:魔产生的二十四种原因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4月25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魔产生的二十四种原因

  这些魔影响到人和没有影响到人,其实都会有一些现象,首先我们由现象分析它们的成因。这里要抄的一个表格,就是表现 。由表格能看出,这些魔来影响人时,它们是从哪些根源上产生。

  产生的根源:

  第一种,对于道不精进。其实我们的功课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做的很少,但是你没有丢掉它,你只要没有丢掉它,那魔还不敢轻易对你下手。我们于道保持了精进。

  第二种,修行中无所宗。在修行过程当中没有所宗,不确定修行的思想体系的根源,冲上去拿一个兵器舞两下就算是修行了。这样还不行,这样我们的智慧就太小了。“智慧小”是魔进入来的第二个原因。为什么智慧小呢?因为是以个人的智慧来修行,而我们有了一个整体的修行体系以后,是佛的智慧来作为我的智慧,那智慧就大了。所以第一种是对于修行的道没有精进,第二种是智慧小。

  第三种,烦恼盛。确实有压不住火的那种烦恼,这种烦恼产生的时候容易产生魔障。魔容易随顺着这样一种烦恼来进入我们身心。

  第四种,分别心粗大。遇事不遇事就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或者就有自己的评论,这样并不是很好的。分别心在现实生活当中是有必要的时候分别,不需要分别的时候还需要收藏。(人说:女士天生就是评论家,遇事都会有说法,这虽然就是分别心,而“评论家”,唉!这个词用得也恐怕太夸张了点吧!?)

  第五种,心绪多。思绪、心绪很多。本来,思绪偏多了就不利于修行。

  第六种,无善知识摄持。善知识的摄持还就是修行的唯一的保障。如果拿藏传佛教来说,善知识是一个决定性的修道因素。汉传佛教对于善知识“广而化之”,把对善知识参学说成是“走江湖”,要四处参学,或者说江西、湖南这一带善知识多,应该广泛地去学习。但是善知识“一贯的摄持”还是很关键,无论是用什么方式总得有,不能是那种得不到教授的状态,凭着自己的方式去揣测下一步该怎么做,这样是有着一定的危险性的。所以,“广而化之”“走江湖”的无善知识摄持的参学,或亦是佛教对于学人劣性的一种“无奈”吧!

  第七种,教授不详。

  第八种,伴随恶友。伴随着恶友。自己在修行过程当中的道伴不是很好,这个道伴或者说是恶知识,他对于菩提道所理解的知见是邪恶的、错误的或者是不圆满的,这个都会让魔得逞。

  第九种,贪执大。

  我们挑几个重要一点的来说。心绪多这一点是我们要引起重视的,有很多事,我们如果发现它确实是杞人忧天的想法,就一定把这个杞人忧天的想法放一放,不要让心里的事太多,如果放不能放,那就要看看了,这问题严重了。虚云老和尚他讲过一个公案,湖南农村里打豆腐,晚上的时候都已经收工了,夫妻俩就商量很多,“我们明天把豆腐店扩大,明天要让更多人来买啊”,商量到三更半夜都还不知休止,但是第二天准点地到五点钟肯定要起床,因为别人订了,每天要去送货,还有一部分要卖的,每天就打一锅豆腐,“晚上思量千条路,早晨照样打豆腐”,还得把这锅豆腐做了去卖,现实的生活还是这样很平俗的。据说在汶川地震的期间,四川人民就有一些比较好的心态,不管存在多么大的痛苦,等到在重建过程当中,大家都还知道只要能做的就尽量地去做,只要有一点能够拔平的菜地,马上就拔平了种起菜来,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很快就恢复了。心绪多是一个重要障碍。第七个教授不深。现在不管是做哪一个专业的工作也都会有个要求:你的理论一定要好,你的思想储备一定要充实,否则你想都想不明白还能做得明白吗?这是不太容易的,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前提的、很好的铺垫,我们后面的修行才能够顺利,很好的铺垫就是要教授能够精详,教授、教诫能够精到、详实。这个伴恶友是很不好,身边的定时炸弹。贪执大,在生活当中我们的爱好,不适合于修行的爱好太多,那是不大好的。

  第十种,多分滞贪。对于贪执的顺境还很沉滞、迷滞在其中。

  第十一种,多爱酒肉。关于酒肉的问题,我们这里也要有所了解,酒肉对于我们的修行是一个很直接的障碍,如果说在工作当中是真的很需要,那也一定要考虑有所调节。有所调节是一定会有利于我们修行用功的,因为肉类都跟生命有关,而酒类跟我们的心性有关,肉类是杀生来的,这个酒是迷乱心性来的。

  第十二种,心智广而志向卑。智慧大、智慧广,而心志卑,这个是要提示一下大家要注意的。在修行当中不要得少为足,我们在奠定修行体系的时候,千万不要想到我是一个小人物,我就修一点点行,我不需要学那么多掌握那么庞大的修行体系,所谓成佛的道次第我不需要那么多,我只要把自己眼下我需要做的这点学到就够了,还不能这样子。如果是智慧广而志向卑,对修行本来就是一个障碍,咱们皈依三宝是为什么呢,咱们皈依三宝,第一皈依佛,不光是要依止于佛,不光是把自己交给他,交给他自己永远当人家的包袱吗?这对佛不敬嘛。自己皈依佛是为了要成佛的,你皈依佛学什么呢,你要学他的成佛之道,你自己要变成佛,这个才是公平的,否则我们皈依佛始终都是对佛不公平的。志向还是要宏的,我们可以择高处看择低处行,确实可以做一些起码的基本的修行,但实际上心志一定要广大,因为我们每天念的皈依佛就是自己要成佛才能够摆脱人我和法我的执着和烦恼。皈依法,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嘛,你不学,违背皈依还说什么皈依嘛!皈依僧,要烦恼无尽誓愿断地去求教诫嘛!不求就必定向歪处求!

  第十三种,小想无希望于大。这也是一个问题,跟前面的有一点类似。小想,我就想得到一点小小的,但是我们现在的修行,实在讲,任何一个表格所表达的意义都是直接趋向佛果的,直接针对佛果我们来进行的讨论。如果你不取乎其上,必定得乎其中,如果只是小想,取乎其中了只能得乎其下。或者,什么也得不到!

  第十四种,骄傲、我慢。这个障碍很麻烦,特别是已经学得比较好了,修行得比较成功了,这个骄傲和我慢是容易侵袭的魔入之因。

  第十五种,初业喜独处练若。练若有不同的翻译,或者翻译成为蓝若、阿兰若。刚刚开始修行他就要闭关,才皈依他就要进山,还没开始就没有开始,这都是问题。初业的人就适合跟在师父后面,还不适合自己给自己那么多安排,因为自己没有智慧去安排。初业喜欢独处练若,或者是闭关修行,潜在的危机是很大的。就我目前来看到的,初学者就喜欢苦行、喜欢闭关、住山,这里出的问题最多,尤其是很苦心地想得一个大成就,然后被某些善知识来封信给点化一下“你可以闭关了,三个月成功”,第一个月、第二个月大家都觉得他不正常了,第三个月(开始)他不睡觉了,然后到了两个半月的时候就能够听到声音了,到(两个月零)二十九天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佛在面前晃来晃去了,等到一出关就直接又进关了——送进精神病医院。我就亲手处理过好几桩这样的事情。他还心里就想着“我已经成了,佛都跟我打电话了,佛就天天跟我来说话,你们的修行太差了,问你啊你见不到佛,问你啊你见不到佛,我天天都是佛,我一睁开眼睛就是佛,不是东边往西边飞,就是西边往东边飞,我看得不想看了他还是出现”,都是些麻烦,都是魔入之因啊!

  第十六种,近住于商场大市。这个是让我们心总得不到清净,这也是一个麻烦,总是被动地被干扰。

  第十七种,处于官宦以及国士宴中不合之地。像弘一法师有一回就拒绝了朱子桥将军的宴请,他就说“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宴中甚不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一个要有一点修行的人,我们对于应酬之类的事情要略微考虑,因为它太容易散乱心智了,太容易让我们赔掉宝贵的修行时间,赔掉了我们对自我的信赖感。

  第十八种,受持无宗愿。这可是个大麻烦。这个无宗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老是说,“要去发愿啊”,你在佛前跪着发愿,“这个经念三十天”,又一跪着发愿,“这个经要念半年,不管将来是什么刮风下雨我保证一定要念完半年”。甚至有那么一种人,自己在别人面前达不成心里优势,便把别人往佛前一按,干嘛?发愿。逼着发完愿了,佛替我控制你,马上获得心理优势,这回你跑不掉了吧!我让你干什么你就会老老实实干了!

  发的这个愿分为有宗和无宗,宗指“思想依靠”,思想指的是“修行体系”。这个愿是来源于我们的修行体系,我们是一个理性的安排和选择的,这是有“宗”的愿,如果不来源于这种修行体系结论所需而发的愿,就是无宗的愿,这无宗的愿初学的人是很容易受持的。大家都觉得《楞严经》好,就拿着《楞严经》念,有人就开始发愿了。

  我了解到有这么几个情况,有一回我听有个居士说磕大头很好,跟着一位有经验的老居士去学习,为什么跟他学呢?因为他每天可以磕三千,“三千大头在两小时之内拿下”。我听到这个话实在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我们现在的身体没有那么灵活,“两个小时之内拿下的大头”,像弹簧一样这一上一下、一上一下,两个小时磕完了。这个是忏悔业障皈依佛法还是.......? 这个当时是怎么用的心,很难去调查,只是觉得这种修行它来得太猛。有一次听一位居士讲,自己是持楞严咒的,用持楞严咒做功课。我说:“持楞严咒不容易呀,我们出家人早课只念一遍。”那居士说:“我每天念108遍。”我问:“多长时间?”他回答:“三个小时之内。”我当时就很犹豫,我们早上虽然只念一遍,但是要提神,否则很容易就胡过几句,因为它太长,而且梵音在口里绕来绕去,特别容易混淆,因此三个小时念108遍真是个奇迹,但是看那位居士的状态烦恼还是很大。不太敢承认这种修行,包括我们修行也不做推荐,尤其是这样长大的经咒,我们在使用和做功课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要把它变成无宗愿,否则就会有点麻烦,因为实际上应付不了。一口想吃个大胖子,但任何大胖子都不是一口能吃得了的。

  第十九种,无教授仅少譬喻而执能修行成办菩提。没有教授,仅仅只是很少的譬喻,就执着能够修行成办菩提,就觉得可以了。以很少的譬喻作为修行的航向,这个情况太容易出现了,尤其是初学没有经验的人,一看到佛经里的几个譬喻或者几个好故事,听了感动了膨胀大了,就开始发心一定要半年或者一年去怎么修,这样一来没有真实的用功教授。用功的教授是经验,有一些经验方面的提醒在前面,还伴随着修行的一些诀窍性的方式告诉你如何修行才可以。没有任何教授,只有很少量的譬喻,拿着譬喻的说法就开始修行,这可是拿“黄叶止小儿啼”,拿黄叶当了真了,非常危险。

  第二十种,慧不坚而于尊长不得加持(从不信故)。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麻烦,会成为魔入心的一个步骤。

  第二十一种,执着梦境真实。把梦境当成是真实的。有时候我们的梦境会跟现实生活产生一些呼应的地方,第一天会梦到第二天发生的事情。但是梦境毕竟不是事实,和现实的生活不一样,是换了一个境界的提前预知。换境界的提前预知有好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因为第二天将要出现的现境跟自己的心是密不可分的,实际心所现的提前有一个投影,来让自己预知。第二种,有可能是善神的提醒。第三种,就是在错乱的梦境思维当中,突然闪现了一下,就觉得它是真实的。但这些都不能当成真实,因为现在真实的生活,我们都要说它如梦,如果执梦为实,那就反过来了。佛说人生如梦,我们却说梦是人生,这样和佛法唱反调。即使梦偶尔有一次对应上了,我们也不能执著它是真实,否则我们就没有“主义”了,就把真正的“主义”放弃了,这是不利于我们修行的。

  第二十二种,喜兆相。喜欢征兆,喜欢兆相,做什么事都求签算卦,问吉凶。这对于修行是很不利的事件。佛说的旃陀罗经云:“信瑞相而不信业者,是污垢优婆塞”,信瑞相而不信业,是肮脏的居士。

  第二十三种,以违缘智弱羞怯而心不乐。违缘多了以后让心智减弱,心里常常出现一种不快乐的状态,心里总没有快乐感,这是魔入的一个前兆,也要小心谨慎。

  第二十四种,以自他缘故心苦或愁忧受困。因为自或他的原因,心里总觉得愁忧受困。愁忧受困的状况和瞋相应,不管是有理由还是没有理由的困境,都是瞋,对于逆境的执着就属于瞋心。这种瞋对我们的心态是极其有害的。

  这二十四种魔进入的原因,我们看其中比较重要的几条。首先第五种心绪多,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经常地想事,不让自己心里闲一下,有闲的时候不得闲,无闲的时候也不得闲,心就过分的劳累,过分的处于困境了。第六种没有善知识摄持,这也是一个。第七种教授不详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伴随恶友”,“贪执大”,“多分滞贪”,“多爱酒肉”这些我们都应该比较理性,知道自己来调节。第十五种初业喜独处练若这是一个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第十八种受持无宗愿这条需要重视。没有思想根源,没有理论修行体系的愿随便发,随便受持,很容易让四种魔众来入心。第十九种没有教授,少譬喻就开始来修行。第二十二种喜欢兆相,喜欢征兆。喜欢征兆能给我们后来修行带来很大的麻烦,因为喜欢征兆逐渐的就会产生一个习气,比如在用功的过程当中确实产生轻安了,就有一些光明的现象出现,或者有一些幻想、佛像、净土的形象出现。这个一旦出来,如果是喜欢征兆,那么往下面去就有一个大麻烦等着自己,每天修行就想着“光怎么还没出来”?刚刚一坐下想“佛怎么还没出来”?轻者是这样的一个妄求,重则到了三更半夜还想“怎么佛还没跟我说话”?这样就离神经分裂不远了。这几种是一定要注意的。

----------------------------------------------------------------------------------------------------------------

更多明贤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 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傲慢、嫉妒,这是我们与生带来的习气,不要人教的。你仔细去观察婴儿,两个差不多大的婴儿放在一起,一个婴儿有糖吃,一个没有糖吃,没糖吃的那一个,嫉妒心就起来了,谁教他,没人教他!随喜就是对治傲慢、嫉妒的,特别是对治“嫉妒”。嫉妒、傲慢是造罪业;极重的罪业,一念之间转出来,就变成无量的功德。一念之间,转过来就是功德,佛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