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婆塞戒经研习之二十九:在家菩萨能化世间恶缘成就八法


2014/9/3    热度:498   

优婆塞戒经研习之二十九:在家菩萨能化世间恶缘成就八法
  智 铭
  菩萨处于世间,恶因缘多,菩萨怎样面对恶因缘呢?佛陀说:
  “善男子!在家的人,设于一世受持如是优婆塞戒,虽复后
  生无三宝处,终不造作诸恶因缘。所以者何?二因缘故:一
  者、智慧,二者、不放逸。”
  “生于无三宝处”,这是一大恶因缘,但一位受过优婆塞戒的菩萨,虽生于无三宝处,却不为世间恶因缘影响而造作诸恶因缘。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成就了二件事:
  一者是智慧:菩萨受优婆塞戒以后,遵奉六重戒、二十八轻戒。无非也无恶,所以智慧成就,虽处无三宝处,自性郎具三宝,所以不作诸恶因缘,当然也不为恶因缘昕结缚。
  二者不放逸:菩萨既受优婆塞戒,知恶因缘乃生死之因,生死是苦因,菩萨为了脱生死苦而受优婆塞戒,既受戒已,当然精进于戒法,不敢放逸。放逸者即是恶因缘。
  菩萨虽不造恶因缘,但恶因缘仍旧存在,菩萨处于无三宝处的恶因缘环境中,却仍能自我把持,不作恶事,佛陀说:
  “善男子!于俊恶处,不作恶事,有四因缘:一者、了知烦
  恼过故,二者、不随诸烦恼故,三者、能忍诸恶苦故,四
  者、不生恐怖心故。菩萨具足如是四法,不为诸苦一切烦恼
  之所倾动。”
  菩萨处于恶处而不作恶事,佛认为有四大因缘之故:
  一是“了知烦恼过故”:菩萨因为受优婆塞戒而成就了智慧,以智慧观察一切恶因缘,无不是烦恼过咎,菩萨既从烦恼过咎中解脱出来,当然不会再寻烦恼。
  二是“不随诸烦恼故”:随烦恼者就是顺应恶因缘而行,菩萨既已受优婆塞戒,戒止菩萨不可随一切烦恼恶因缘。
  三是“能忍诸苦故”:生于世间,一切皆苦,菩萨知苦因,所以有苦来时,郎能忍受。为什么能忍受?因为一切苦都是因缘法,凡是因缘法,本性都是空,既是空,所以能忍。
  四是“不生恐怖心故”:世间人之所以心生恐怖者,是因为不知苦因而造苦因,如生死是苦,而众生的所行,无一不是落于生死苦中,有生死当然有恐怖,菩萨不造苦因,所以没有生死,无生死当然没有恐怖。
  佛陀认为菩萨具足了这四法,虽处恶处,但不为一切苦恶烦恼因缘所倾动。
  菩萨处恶处,不为恶因缘所倾动者,还有五因缘,佛陀说:
  “善男子!不动菩萨有五因缘:一者、乐修善法,二者、分
  别善恶,三者、亲近正法,四者、怜愍象生,五者、常识宿
  命。’
  菩萨不为恶因缘烦恼所动者,是因为有五种修学:
  一是乐修法:世间法有善有恶,有人乐修恶法,如杀生、偷盗、邪侄等是,但菩萨却乐修善法,郎不役、不盗、不邪侄等是,因此不为烦恼倾动。
  二是分别善恶:一切因缘到来的时候,菩萨已修得智慧,能立刻分辨出何者是善,何者是恶,菩萨行善而去恶。
  三是亲近正法:正法者就是佛法,世间法若是善法也属正法,菩萨只亲近佛陀正法及世间善法,不亲近邪法及世间不善法。
  四是怜憨众生:菩萨知一切众生皆有生死苦,所以生怜愍心,由怜愍心而生悲心,由悲心而度脱众生生死苦。
  五是常识宿命:菩萨一心精进禅定,而生智慧,修具五神通,郎神境智证通、天眼智证通、天耳智证通、他心智证通、宿命智证通。因为修具了宿命智证通,所以能知宿命,凡前世造恶者,此世受苦,此世造恶者来世受苦。既知宿俞苦,所以不为烦恼恶因缘所动而去造恶。
  菩萨遇到那些恶因缘不为所动呢?佛陀说:
  “善男子!菩萨具足如是八法: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
  赞叹,反生惭愧。修行道时,欢喜自庆,不生懦慢。”
  菩萨具足了“寿命长远、具上妙色、身具大力、具好种姓、多饶财宝、具男子身三;口语辩了、无大家畏”这八法以后,身处世间,逢遇了一切恶因缘时,都能顺应而解,不为恶因缘所转:如
  “若遇讥毁,心能堪忍”:“讥毁”是最难忍受的事,但菩萨具足八法以后,就能忍受,不因讥毁起烦恼。
  “若闻赞叹,反生惭愧”:“赞叹”是好事,一般人听了都会心生欢喜,但菩萨不生欢喜心,反生惭愧心;因为欢喜会生侨慢自满,而惭愧则生不放逸而自省。
  “能调恶人;见离坏象,能令和合;扬人善事,隐他过咎;
  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不为世事而
  作咒誓;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怨亲
  等苦,先救怨者;见有骂者,反生怜愍;见他偷时,默然不
  动;见来打者,生于悲心;视诸象生,犹如父母。”
  “能调恶人”者:世间最难调者是恶人,所谓恶人者是一心作恶,而知恶不敢,菩萨以慈悲心予以调伏。
  “见离坏家,能令和合”者:每一团体都有两舌之人,破坏团结,而菩萨是不妄语者,故能使不和合者而和合。
  “扬人善事,隐他过咎”者:是“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之意,使其知过而改,不向外宣扬郎是“隐”。
  “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者:每一个人都有羞惭耻辱之事,菩萨虽知之,但不向家宣说,以免增加其惭耻痛苦。
  “不为世事而作咒誓”者:是世间人每因小事误会而赌咒发誓,菩萨是真语者、实语者,故用不着发咒誓。
  “少恩加己,思欲大报”者:施恩不望报,受恩不忘报。恩也是债,所以须加倍还报,不留此恩债待于来生。
  “于己怨者,恒生善心”:世人对怨我者恒生恶心、狠心;菩萨则生善心,唯有善心能解怨。
  “怨亲等苦,先救怨者”:在同一境遇中,怨亲昕受之苦相等,菩萨先救怨者,因菩萨无私心,等视家生。
  “见有骂者,反生怜愍”:世人见有骂我者,即生瞠心,以骂还骂;菩萨则生怜愍心,唯有怜愍心才能止骂。
  “见他偷时,默然不动”:别人在偷东西时,一般人见了,会大喝一声,吓走偷者。菩萨见了,为什么要“默然不动”,这是说做小偷偷人家东西,是一件很惭耻的事,唯恐别人看见。菩萨为了不宣扬他的惭耻之事·所以“默然不动”。这两句话的真正意义,是揩菩萨站在慈悲的立场,想要设法度脱那偷者,免其造太多偷盗恶业而堕入恶道,菩萨岂有见众生堕落而不施救之理?所以“见他偷时,默然不动”者,是一时的权宜方便,以免偷者一时张惶不安。
  “见来打者,生于悲心”者:凡看见来打我的人,应生悲心,为什么呢?那时的打者一定瞠火烧心,以致无法自制,这一瞠火将其所修功德全部烧光,从此将要堕落,所以菩萨生悲心,怜憨该打者,以怜憨来止打者。
  “视诸家生,犹如父母”者:这是依一切众生,互为父母兄弟眷属之前因而说的,既然是如父母,应行恭敬孝顺,无论家生以何种态度对我,我都应忍受,才是菩萨行愿。
  “宁丧身命,终不虚言,何以故?知果报故。于诸烦恼,应
  生怨想;于善法中,生亲旧想,若于外法生于贪心,寻能观
  察贪之过咎,一切烦恼,亦复如是。”
  “宁丧身命,终不虚言,何以故?知果报故”者:这是劝家生修不妄语,宁可以丧失自己的身命,也不愿说一句虚妄之言,为什么呢?因为说虚妄之言的果报很重:
  一是堕三恶道:郎地狱、饿鬼、畜生。
  二是多被诽谤:谁人背后无人说,说人是非者,人亦说其是
  非。
  三是为他所诳:以虚言诳惑他人者,人亦以虚言相诳。
  四是言无人受:喜说虚言的人,没有人相信听受其语。
  五是语不明了:凡喜说虚言者,多含混不明。
  六是种不得果:喜说虚言者,虽种善因而难得善果。
  七是口气具恶:喜说虚言者,他人认其有如口臭而厌恶。
  因为有以上的果报,所以菩萨不作虚言。
  “于诸烦恼,应生怨想”者:是一切的尘劳,如好色,好香、好味、好触等等,都能结缚行人,带来烦恼,所以应生怨想,而不为结缚,不被结缚即无烦恼。
  “于善法中,生亲旧想”:凡人遇见亲旧,多生欢喜心,菩萨遇善法,一如遇亲旧而生欢喜心,则善法增长。
  “若于外法生于贪想,寻能观察贪之过咎,一切烦恼亦复如是”者:“外法”是对佛法而说的,佛法是内法,世法是外法。一般人贪于世间外法,所以烦恼多,菩萨知贪于世间外法,能生过咎,所以不贪外法。
  “虽复久与恶人同处,终不于中生亲善想;虽与善人不同居
  止,终不于彼而生远想,虽复供养父母、师长,终不为是而
  作恶事。’
  与恶人同处,若与之生亲善想,久而久之就会同流合污,所谓“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若不与生亲善想,就不会为恶人所转。善人相处虽远,但一心想念,与善人交为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因耳濡目染,自己也成为香遍的芝兰了。虽供养父母、师长,应顺父母师长之心,若名义上供养父母师长,暗中却作恶事,就是不顺父母、师长心,则所作的供养,一无功德,是以菩萨供养父母、师长,不可以作恶事。
  “乏财之时,见有求者,不生恶想;虽不亲近凶恶之人,而
  其内心常生怜愍,恶来加己,以善报之。”
  有人向己求财,而己正无财时,仍不可以生恶心,不可以粗言相对,应善言婉转说明自己无财可求,使求财者不致难堪。
  凶恶之人虽不亲近,但也不可以恶心相待,应生怜愍心,方便度化;若恩人以恶加诸于我,我亦以善相报,郎以德报怨此以怨报怨较能化恶为善。
  “自受乐时,不轻他人,见他受苦,不生欢喜。”
  自己有乐可受,不可因他人无乐可受而生轻视心,应生怜愍慈悲心,使他人也能与自己一样受乐;若见他人受苦之时,不可生幸灾乐祸之欢喜心,也应生怜愍慈悲心,设法为之脱苦而同受乐。
  “身业清净,持四威仪,郎以是法开化家生;口业清净,
  诵读如来十二部经,郎以是法开化众生;意业清净,修四无
  量,亦以是法开化家生。”
  菩萨要修身、口、意三业清净:修身业清净者,应注意修四威仪,郎行、住、坐、卧无不如法而行,再以这清净身法去化度家生。修口业清净者,须诵读如来十二部经,口诵佛经,郎口业清净,再以这清净口业化度众生。修意业清净者,应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即能惫业清净,再以这清净意业去化度家生。
  “假身受苦,令他受乐,甘乐为之;世间之事,虽无利益,
  为家生故亦学之。所学之事,世中最胜;虽得通达,心无侨
  慢,以己所知,勤用化人,欲会此事,经世不绝。”
  菩萨若自身受苦,而他人正受乐时,不可以生嫉妒,而应乐为受苦,为他人受乐而生欢喜心。菩萨一心修佛事,不修世事,但世事中有利益家生者,如医药、工巧等是,这些世间事对自己虽无益处,但因其对象生有利,所以也应该学医药、学工巧,而且要学得成为世间第一的最胜大医王、大发明家。一旦修戍了大医王、大发明家,不可因此而生侨慢,要以自己的所知,去教化一般家生,并且要使自己的医术或发明,永远流传世间,利益家生而不断绝。
  “于亲友中,不令作恶,乐以上八法,教化象生,说因说
  果,无有错谬。”
  在家菩萨有很多亲友,须以佛法教化,使人人成为善人而不作恶事;同时以菩萨自己成就的八法去教化家生,为家生说明因果关系,使象生知因知果而造善因得善果
  “爱别离时,心不生恼,观无常故;受乐受时,心不耽荒,
  观苦、无常。”
  在家菩萨仍有眷属亲友,相爱而又必须别离,一般的人难分难舍,心生烦恼,但菩萨以智慧观照一切眷属,都是因缘所生法,无常变现,所以心不生烦恼;一旦有乐受来临,也不耽于欲乐而荒废道业,一切的快乐也都是苦、是无常、是空。
  “善男子!菩萨具足如上八法,则能施作如是等事。”
  佛陀认为:菩萨具足了前面说的八法,对世间的一切恶缘,都不会随恶而堕落。不放逸而精进,自得法乐,也能度化家生同享法乐,所以上说的这些事,菩萨都能成就。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
  修是八法,是不为难;在家修集,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
  菩萨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佛陀认为出家菩萨要修学成就上面说的八法,并不太困难,因为出家菩萨日与善友相处,无恶因缘故;而在家菩萨居于世间,到处都是恶因缘所缠绕,在家菩萨必须一一化解,才能成就八法。所以在家菩萨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原载《内明》第269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至善圆满的教育还是要从孝亲尊师上扎根 佛陀的教诲,第一就是教我们孝养父母,知恩报恩。孝养父母是觉悟的行为,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孝养父母的。孝顺是随顺性德,不是随顺烦恼,不是随顺无理的要求。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人懂得孝亲,而后才知道尊师,所以至善圆满的教育还是要从孝亲尊师上去扎根。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