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婆塞戒经研习之三十:谈菩萨应具足福德、智慧二庄严
2014/9/3   热度:390
优婆塞戒经研习之三十:谈菩萨应具足福德、智慧二庄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什么时候可以赞叹?要八风吹不动,你毁谤他,他不会生气;赞叹他,他并不欢喜,如如不动,这种人可以赞叹。换句话说,一称赞还有欢喜心,不能称赞。恰如其分、偶尔的赞叹是一种鼓励,这是可以的。佛弟子赞叹佛菩萨,目的是劝导那些对佛法不认识的众生,使他生恭敬心,诱导他来亲近佛菩萨,是这个意思,绝不是佛菩萨欢喜赞叹。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
智 铭
菩萨应具有庄严,但是,菩萨究竟应该具有那些庄严,用以庄严自己,也同时庄严他人,所以善生请问佛陀: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自他庄严?’佛言:‘善男
子!菩萨具足二法庄严,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
智慧。”
佛陀听了善生的请问,就告诉善生:菩萨要自我庄严,又要庄严其他的象生,必须修具辐德与智慧。
现在先将“庄严”的意义说明一下:
“庄严”可以分为二种解释:以善法功德来严饰自己或他人,这叫“功德庄严”;若以恶法恶业而自我庄严或庄严他人者,就叫做“慝业庄严”了。“功德庄严”的意义大家都容易明白,但“恶业庄严”反而不容易懂。现在以譬喻来说明:譬如一个专制的独裁者,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所以他用苛严的手段来统冶人民,显出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百姓见了都畏惧而不敢仰视。这就是以“恶业自我庄严”:同时也赋与各级官僚生杀大权,使百姓见了那些官僚也生畏惧之心,那些官僚狐假虎威,不可一世,这就是以恶业庄严他了。菩萨所修的庄严,当然是“功德庄严”,而不是“恶业庄严”。
菩萨修功德庄严又可分为二种:
一者“福德庄严”:就是菩萨以修辐积德,以使自己的身相得成庄严。福德就是既要得福,而又要有德,若有福而无德,那就不能称之为“福德”。如有些商人以不正当的手段赚了不少钱,享受荣华富贵,他很有福,但却无德。所以富人不一定具有辐德,如既富且仁,才可称福德。
二者“智慧庄严”:这裹的“智慧”是指般若智慧,菩萨要修得怎样的般若智慧呢?如‘般若心经’上说: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
切苦厄。”
菩萨要修得的,就是这“照见五蕴皆空”的般若智慧,有了这个智慧。不但能庄严自己,还可以度一切苦厄,去庄严一切众生。如‘大般涅槃经’二十七卷上说:
“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种
庄严者,则知佛性。”
菩萨得到了这二种庄严而知佛性,当然是无此庄严了。
福德、智慧二种庄严如何修具呢?善生问佛:
‘世尊!何因缘故得二庄严?’
‘善男子!菩萨修集六波罗蜜,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
戒,精进,名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复有六法
二庄严因,所谓六念:念佛、法、僧、名智庄严;念戒、
施、天,名福庄严。’
佛陀对于如何修得福、慧二种庄严,提出二种说明:
一 、修辐德庄严,须修下列三波罗蜜:二)修施波罗蜜:就是修布施。布施可分为三种,郎财物布施、佛法布施、无畏布施。修福成就可以度到彼岸。二;修戒波罗蜜:就是在家菩萨修“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修三聚净戒。修戒成就,郎可度到彼岸。(三)修精进: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的成就,都要靠精进才能度到彼岸;甚至连“精进”也须要精进。只要修任何功德能具精进,一定能度到彼岸。
菩萨修布施,是因为自己有此能力,所以能施与他,这是种福;菩萨修戒,是为止一切恶,修一切善,无恶而有善,这也是在种福;菩萨修精进,即能增加善法,也即是种福。因此,菩萨修布施、持戒、精进,就能成就福德庄严。
二、修智慧庄严,须修下列三波罗蜜:
(一)修忍辱波罗蜜:就是修生忍和法忍。修生忍就能不瞋不恼,对外界一切的加害,都能忍于心而不动,心不动则智慧生,有智慧即能度到彼岸;修法忍,就能安住无生法的中道第一义空之理中,故心不动,心不动则智慧生,有智慧郎能度到彼岸。
(二)修禅定波罗蜜:菩萨修禅定,就是要制心不动,心不动即能定,能定郎能发慧,有了智慧郎能度到彼岸。
(三)修智慧波罗蜜:此智慧者,乃第一义空之理的悟得,凡悟得第一义空者,即智慧成就,智慧成就,郎能度到彼岸。
菩萨修忍辱、禅定、智慧,都能悟得第一义空之理,凡悟得第一义空之理者,即成等觉菩萨,无此庄严。所以修这三波罗蜜,能使菩萨得智慧庄严。
除了修六波罗蜜可得福德、智慧庄严外,佛陀认为修六念法,也可以得福德、智慧庄严:
一、修念佛、念法、念僧,能得智慧庄严:
(一)修念佛:郎念佛具足十号,具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家生之苦。见贤思齐,努力学佛,也能获得大慈、大悲、大光明而智慧具足。
(二)修念法;就是念如来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教,念了以后能生智慧,有大功德,可以冶象生愚痴,菩萨念法自己能成就智慧,并以此法施与家生,使家生亦同具智慧。
(三)修念僧:就是念归依如来的出家弟子,已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成为世间家生典范,为良福田。菩萨念佾,见贤思齐,学修佛法,成就无漏智慧。
菩萨念佛、法,佾,都可以成就智慧,有了智慧即可成就智慧庄严德相。
二、修念戒、念施、念天,能得福德庄严:
(一)修念戒:戒是止一切恶,常念戒即不行恶,所以戒有大势力,常念戒即可精进持戒而生善法,善法郎是福德之因。
(二)修念施:施就是布施,常念施即能常行布施,济助所需困苦家生,为大善行功德,善行郎是福德之因。
(三)修念天:念天就是念三界之天。诸天所以能生天,是因为过去世行十善法,修戒、修施成就福德,所以生天享受自然之乐。菩萨常念天,可以仿效行十善法及布施、持戒,成就福德,以此福德为因缘,更升进修学以上五念及六波罗蜜,郎可成就更大的福德。以此福德而自庄严。
凡菩萨修六波罗蜜及六念法,都可以自庄严亦庄严他。
成就福德、智慧庄严以后,能自利利他,故佛又说:
‘善男子!菩萨具足是二庄严,能自他利,为诸家生受三恶
苦,而其内心不生忧悔,若能具足是二庄严,则得微妙善巧
方便,了知世法及出世法。’
这一段经文是说菩萨若具足了福德、智慧二庄严,就能为象生受三恶苦。“三恶苦”者,就是三恶道之苦,郎地狱、饿鬼、畜生之苦。如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又说:“地狱不空,不成正觉。”地藏菩萨之入地狱,即是代地狱道家生受苦。又如佛陀在法华会上郑重其事地告诉无尽意菩萨说:“观世昔菩萨度家生,应以天、龙、夜又、干阖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皆现之而为说法。”这内面所列举的这么多家生,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三道。观世音菩萨都能为他们受苦而度脱之。
菩萨度三恶道,当然要受苦,但却不生忧悔,为什么,因为菩萨修具了福德、智慧二庄严以后,能生微妙的善巧方便,了知世法及出世法,予以度脱。例如孝道有世法孝道,也有出世法孝道,应以世法度化者,以世法孝道度之,应以出世法孝道度化者,则以出世法孝道度之,菩萨运用世、出世法度家生,一无障碍。
佛陀又说:
‘善男子!福德庄严即智慧庄严;智慧庄严郎福德庄严。
何以故?夫智慧者,能修善法,具足十善,获得财富及大自
在,得是二故,能自利及利益他,有智之人所学世法,于学
中胜,以是因缘,便得财富及大自在。菩萨具足如是二法,
则能二世自他利益。智者若能分别世法及出世法,世间法
者:一切世论、一切世定;出世法者,知阴、入、界,菩萨
知是二法因缘,故能二世自他利益。
善男子!菩萨虽知世间之乐,虚妄非真,而亦能造世乐因
缘。何以故?为欲利益诸家生故。’
这一段话具有下面三个重点:
一是说明在法相方面讲,有福德、智慧二庄严,若依理来说,智慧与福德是二位一体的,因为智慧中可以涵盖福德。因为修十善法的菩萨能成就福德,而福德的表征是财富与大自在,有了财富与大自在,既能自利,也能利他。而修得智慧的菩萨,此学修十善法的菩萨更胜,比任何世法更胜,学十善法和世间法尚且能得辐德成就,具有财富及大自在,修得智慧的菩萨,当然更能获得福德中的财富与大自在,也可以这财富与大自在自利利他。所以菩萨修得了一个智慧庄严,就涵盖了福德庄严,因此二庄严是二位一体的。
二是说明菩萨具足了二法庄严以后,不只是这一世能自利利他,而来世也能自利利他。为什么能利二世呢?因为菩萨此世修得辐德、智慧二庄严,世间的人未有不恭敬的,这是一世的自利;而佛法讲因果,这一世修善法之因,来世必收善果,所以来世也必得善果,所以是二世之利。
三是说明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分别:所谓世间法者,包括了一切的世论,所谓世论者,是还没有结论的话题。例如孟子主性善,而苟子主性恶,人性是善是恶,世论没有结论,所以名为“世论”;所谓“一切世定”者,是有了结论的世间说法,例如孔子提倡孝道,这个说法,没有人敢反对,所以成了结论,也就是“世定”了。
至于菩萨除了应知世法以外,最重要的是要知出世法,出世法如何知,由阴、入、界三者着手。所谓“阴”是指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菩萨得智慧以后,知此五阴(蕴)的本体为“空”;所谓“入”是指内六根与外六尘,内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是能入,外六尘是指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是所入。菩萨得智慧以后,知此十二入的本体为“空”。所谓“界”者,是指十八界。即前说的六根、六尘相接以俊,能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六识,这六识的本体当然也是“空”。三六十八,所以成了十八界,而这十八界皆空。因知这十八界为空,所以不执,不执即是自利,劝众生不执,即是利他,所以菩萨修得了这出世法,能自利利他。例如,菩萨知世间之乐,其本体是虚妄而不真实的,但菩萨为了度众生,也能造世乐摄取众生,一旦摄取以后,即教以出世法而度脱,所以出世法能自利利他。
如何修得福德、智慧二庄严呢?佛陀说:
‘善男子!是二庄严有二正因:一者、慈心,二者、悲心。
修是二因,虽复流转生死苦海,心不生悔。
复次,菩萨具足二法,而能庄严无上菩提:一者、不乐生
死,二者、深观解脱。是故亦能二世利益。了知法相,得大
智慧,能令自他财命增长。’
这一段话,是佛陀说明修具二法的方法,那就是修慈心与悲心。修慈心是给与众生一切的快乐;修悲心是拔济众生一切的痛苦。这个度家生的二种不是简单能完成的,因为众生无量,而家生又生死、死生流转不停,有的在上三道;有的在下三道。因此,菩萨必须随家生之生而生,随众生之死而死,在这生死苦海中流转不已。菩萨为了方便度象生,自己虽受多世的生死苦,其心坚定而不后悔。
其次是:菩萨成就了福德、智慧二庄严以后,就能庄严无上菩提。所谓“菩提”者郎是觉悟。菩萨得无上觉悟以后有两大成就:一是不乐生死:前面说“流转生死苦海,心不生悔。”这不表示菩萨乐着生死。菩萨虽不悔生死,但却不乐着生死。二是深观解脱,因为菩萨以智慧观照十八界皆空,不为十八界结缚,所以得到解脱。菩萨能自解脱,也能解脱家生。菩萨此世种了解脱之因,来世必得解脱之果,所以菩萨得智慧、福德二法庄严,能得二世利益能令自己财、命增长,也能令象生财、命增长。此处的“财”是指法财;此处的“命”是指不生不死的佛性涅槃。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
恶事而能堪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者、贫
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
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生怜愍故,给施贫穷;舍
烦恼故,施于福田;成功德故,施于贫穷;增长一切乐因缘
故,施于福田;欲舍一切苦因缘故,施于贫穷。若菩萨施所
亲爱处,为报恩故;若施怨仇,为除恶故。
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生一子想,是故任力多少施之,是
则名为施波罗蜜;菩萨施时,离于怪心,名尸波罗蜜;能忍
一切求者之言,名忍波罗蜜;所施之物,手自授与,名精进
波罗蜜;至心系念,观于解脱,名禅波罗蜜;不择一切怨亲
之相,名般若波罗蜜。
善男子!如诸众生,贪心杀时,一念具足十二因缘,菩萨
施时,亦复如是, 一念具足如是六事,是名功德、智慧庄
严。”
这一段经文很长,佛陀用对比的二分法,教育佛弟子们如何行布施:
第一、布施时不要生忧悔,财物是无常的,施俊不可生忧,也不可后悔。若布施以后家生不恭、不谢,态度忤慢,要能忍辱,不可与之计较。
第二、菩萨行布施,要观察何者是福田,何者是贫穷田。然后分别行布施,现列一对照表:
施福田因缘 施贫穷田因缘
一、为增无上妙智慧故。 一、菩萨欲增福德故。
二、为报恩故。 二、生怜愍故。
三,舍烦恼故。 三,成功德故。
四,增长一切乐因缘故。 四,舍一切苦因缘故。
由这对照表看,菩萨因应于自己的因缘不同,而分别去行布施,分别成就福田与贫穷田。辐田是指佛田、菩萨田、僧田;贫穷田是指贫穷困苦的象生,施贫穷田的功德,有时超乎福田之上。所以佛弟子应多怜愍贫困家生。
第三、说明菩萨之所以布施亲人,是为了报恩;而布施给有怨仇之人,是为了除灭彼此之间的恶因缘。
第四、菩萨若见有来求布施的家生,应以一子想的平等心而行布施,尽自己的力量多少施与,这种平等布施,就名之为布施波罗蜜。而布施时一无悭惜之心,这就名之为尸波罗蜜了;若来求施的象生,态度不良、言语不善,都能忍受,这就名之为忍波罗蜜了;若以亲手授与受施者,不假手他人,就名之为精进波罗蜜了;若以至诚之心系念施家生,令都得解脱,就名为禅波罗蜜;若布施时,不选择家生相、财物相、功德相,就名之为般若波罗蜜了。因此,虽只行一布施,就可以同行六波罗蜜。
第五、菩萨在看到家生因贪心而杀生的时候,在那一念之间应具足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者是生死之本,杀生是无明,由无明而行乃至生老病死,都由这一杀业而成就。同样的,菩萨在行布施的时候在一念中也要具足六波罗的这六件事,能成就这六事,就名之为功德、智慧庄严了。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造作不共法之因缘,名福庄
严;教化家生悉令获得三种菩提,名智庄严。
复次,善男子!菩萨若能调伏家生,名智庄严;同于
家生受诸苦恼,名福庄严。菩萨能令家生离于一切恶见,
名智庄严;能教象生住信、施、戒、多闻、智慧,名福庄
严。’
这一段经文,仍在分辨成就辐德、智慧二庄严的因缘。现在分别说明于下:
“菩萨造作不共法之因缘,名辐庄严”者:“不共法”是指如来的功德,与其他的菩萨不相同,所以名为不共法,但任何菩萨都希望成就如来,所以必须造作不共法。如来成就了不共法,即成就了无量福德,菩萨造作不共法,将来也必成就无量福德,所以名福庄严。
“不共法”即是十八不共法。分小乘十八不共法,大乘十八不共法:小乘十八不共法,郎佛十力、四无昕畏、三念住、大悲,共为十八法;大乘十八不共法者:郎一 、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畏想(于一切众生平等而无异想)。五”无不定心(行住坐卧不离禅定)。六、无不知已舍(佛照了一切法舍离之而不执着)。七、欲无减(增上欲,度诸象生无厌足想)。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智相随智慧而行,利益一切众生)。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菩萨是大乘人,应修大乘十八不共法成就,才名辐庄严。
“教化家生悉令获得三种菩提,名智庄严”者: “三种菩提”者,是指一 、行愿菩提心,二、胜义菩提心,三、三摩地菩提心。愿、胜义等念三成就,就是智慧成就,所以名智庄严。
“若能调伏家生,名智庄严”者:众生愚合无明,冥顽难化,若菩萨能一一调伏,非具智慧莫办,故名智庄严。
“同于众生受诸苦恼,名辐庄严”者:众生造了恶业,所以应受苦恼之报;菩萨未造恶业,没有苦恼之报,而却与家生同受苦恼,非具有福德的人莫办,故名辐庄严。
“菩萨能令一切象生离于恶见、名智庄严”者:所谓恶见者就是不正见,菩萨为了破恶显正,非具智慧莫办,故名智庄严。
“能教家生住信、施、戒、多闻、智慧,名福庄严”者:家生之所以多生死恼苦,是因为于正法不信,财物悭贪不施,于恶法不能戒止,于善法不肯多闻,于智慧不欲成就,所以家生恼苦而无福报。若菩萨能令家生住于信、施、戒、多闻、智慧之中,郎无恼苦,无恼苦郎是福,故名福庄严。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则能庄严无上菩
提、何等为五?一者、信心,二者、悲心,三者、勇健,四
者、读诵世论不生疲厌,五者、学诸世业亦不厌之。’
这一段经文是说明菩萨庄严无上菩提。无上菩提者即是佛菩提,修菩萨道的最终目的是成佛,所以无上菩提必须具足庄严,否则即不能成佛。庄严无上菩提有五法:
一看、信心:这是诸法的实体,一切善法无信则不立,在佛法来说,唯有信佛法,才能乐受佛法,才能清净身心。所以信为道元功德母,能增长一切诸善法,菩萨修具了信心,郎能庄严无上菩提。
二者、悲心:这悲心由怜愍心扩展而来,见象生苦,欲予拔济,所以生悲。而拔济家生苦,一视平等,无怨亲之分,这就是无上智慧,能庄严无上菩提。
三者,勇健:这是佛弟子应具的十德之一,在行道时,遇到了种种可畏的声色,自心不为怯弱,郎使是出生入死,也无怖畏之念。菩萨具有这一德,郎可庄严无上菩提。
四者、读诵世论不生疲厌:在家菩萨仍身处世间,所以对世论仍应诵读,如儒家学说,其中仍多为世间善法,可度象生,所以读世论,可以庄严无上菩提。
五者、学诸世业亦不厌之:世业者包括世间一切正业,菩萨为求活命、为了布施、为了种福田,都需以世业为助缘。有了世业之助,可以自修福德,也可摄受象生。所以为世业可以庄严无上菩提。
‘善男子!菩萨具足二种庄严,则有七相,何等为七?一
者、自知罪过,二者、不说他过,三者、乐瞻病人,四者、
乐施贫人,五者、获菩提心,六者、心不放逸,七者、一切
时中至心修六波罗蜜。’
这一段经文,是佛陀说明菩萨成就了福德、智慧二庄严以后,其外在有七种相呈现,这就是“中庸”上说的“诚于中,形于外”的道理:现分别说明于下:
一者、自知罪过:常怀戒慎、恐惧、惭愧之心,兢兢业业,奉持戒律,反省自新,所以常自知罪过,不敢妄为。
二者、不说他过:不向第三者诉说他人的过错,背后说人过错是一大恶德,已经犯戒。为己为人,都不说他人之过。
三者、乐瞻病人:瞻视病人为一大福田,病者得益,自身种辐,自利利他,为世、出世间大善人相。
四者、乐施贫人,施贫济苦,也是种大福田,为世、出世间大善人相。
五者、获菩提心:以辐德庄严智慧,以智慧庄严菩提,得菩提,成觉道,既得不失,菩提心常现。
六者、心不放逸:不放逸者,常行精进,不敢懈怠,业精于勤,荒于嬉,常人尚不放逸,菩萨更然。
七者,一切时中至心修六波罗蜜:无论何时,都以至诚之心修六波罗蜜,努力不懈,常行精进。
‘善男子!复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乐化怨仇,二者、
化时不厌,三者、要令戍熟解脱,四者、尽己所知世语、世
事,以化家生,心不贪著,五者、能忍一切恶事,六者、
终不宣说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见破戒者及弊恶人,心不瞋
恚,常生怜愍。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是七相,则能自利及利益他。”
“谈菩萨应具足辐德、智慧二庄严”)
这一段经文,佛陀另说了七相:
一者、乐化怨仇:冤家宜解不宜结,化敌为友最善。
二者、化时不厌:化怨腮、化众生,均不厌倦。
三者、要令成熟解脱:家生未度,誓不自证涅槃。
四者、尽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著:世语中有善语、警语,能成就善业;世事亦有善事,能利益他人,自己既得,不生私藏之心,用以化导家生。
五者、能忍一切恶事:恶事有发自本身与来自外界者,一切能忍,即成生忍与法忍,菩提成就,能到彼岸。
六者、终不宣说他人昕不喜事:与前七相中“不说他过”相同,凡有过之人都不喜他人宣说、故不可宣说结怨。
七者、见破戒者及弊恶人,心不瞋恚,常生怜愍:疾恶如仇,不是美德,乃是恶德,伤己伤人;劝善规过,以尽道谊,表示怜憨,既自警惕,也利益他人改过迁善。
菩萨摩诃萨能知后七相,成就前七相,都可以自利,并能利他,同臻解脱之道。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
为二庄严,是不为难;在家修集,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
多有诸恶因缘所缠绕故。’”
这一段经文,是佛陀宣说菩萨须成就福德、智慧二庄严,如何修集福德、智慧二庄严。修成二庄严以后,能呈现二七十四相,功德方为圆满,要圆满这二庄严功德,在家菩萨较出家菩萨为难,因为有诸多恶因缘缠绕,是以,在家菩萨要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原载《内明》第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