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婆塞戒经研习之三十二:谈出家、在家菩萨如何教育弟子
2014/9/3   热度:494
优婆塞戒经研习之三十二:谈出家、在家菩萨如何教育弟子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心清净,心健康;身清净,身就健康。身要清净,你吃东西最好是单纯的,越简单越好,对你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就越有帮助。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智 铭
出家菩萨摄取了出家、在家二家弟子;在家菩萨摄取了在家一家弟予以后,必须要予以教化,如何教化呢?佛陀说:
“‘出家菩萨,教出家者十二部经;随所犯罪,谕令忏悔;
教习八智,何等为八?一者、法智,二者、义智,三者、时
智,四、知足智,五者、自智,六者、象智,七者、根智,
八者、分别智。’
这段经文是佛陀告诉出家菩萨,如何教育出家弟子,教育的方法分三点:
一是教十二部经,将每一部经的内容舆精神,教育出家弟子,知道了十二部经,就知道如何学佛。
二是随所犯罪,谕令忏悔:凡有出家弟子犯了任何罪过,都要令他立刻忏悔,既不可包庇,也不可纵容。
三是教习八智,现在将八智的意义分别说明于下:
一者、法智:是证欲界苦、集、灭,道之智。
二者、义智:就是义无碍智,即知诸法之义无障碍之智。
三者、时智:就是知一切时之智。
四者、知足智:就是知佛性一切具足不待外求之智。
五者、自智:郎自我成就之智。
六者、家智:郎象生成就之智。
七者、根智:郎知上根、中根、钝根之智。
八者,分别智:即分别有为事相之智。
以上八智,出家菩萨应教育弟子修习具足。‘善男子!菩萨摩河萨,若能如是教诏、调伏出家弟子,是则师弟子二人,俱得无量利益。如是,师徒能增三宝。何以故?如是弟子知八智已,能勤供养师长、和上、耆旧有德;能受善语、能勤读诵,兼为法施,心不放逸,调伏家生,能瞻病苦,给施贫乏。”
这一段经文是说明出家菩萨教育出家弟子学十二部经、忏悔罪过、修学八智以后,不但弟子受益,菩萨本身也有无量利益,有什么利益呢?郎:
一是师徒能增三宝:也就是增益三宝,弟子们会供养佛、法、僧——师长、和上、;耆旧有德。供养三宝有功德利益;三宝能受人供养,也有功德利益,所以是师徒同增三宝的功德利益。
二是能受善语:就是出家弟子修得八智以后,就能接受师长所教的一切善语,若未得八智,就不能接受善语。
三是能勤读诵、兼为法施、心不放逸:凡已开智的弟子,必能勤快地读诵十二部经,以自己所得,又施与其他家生,精进之心不再放逸。
四是调伏象生,能瞻病苦,给施贫乏:弟子们得八智、通达十二部经以后,就能调伏象生,使共修佛法;并能瞻视病苦中的象生,使他们得到较奸的照顾;又能布施给贫乏的象生,使他们脱离困境。象生得到这些利益,必依附受教,修行佛道,而得解脱。
‘善男子!出家菩萨若有在家弟子,亦当先教不放逸法。不
放逸者,即是法行。’
这几句经文是说出家菩萨如果畜有在家弟子,也要教育他们修不放逸法,所谓“不放逸法”者,就是“行法”,所谓“行法”者,就是实践法。前面说明教育出家弟子要教十二部经及八智法,这重在“知”的方面;而教育在家弟子,则重在“行”的实践方面。而“行”的功夫就在“不放逸”,那末在家弟子在那些方面不可放逸地去行实践呢?下面分别指出:
l、‘供养父母、诸师、和上、耆旧、有德,施于安乐。乙
这是对长辈应行供养,不可放逸。所为的供养不是今天供养以后明天可以不供养,而是要经常供养·使他们能得到“安乐”的境地,这才是真供养、真不放逸。
2、‘至心受戒,不妄毁犯;受寄不抵;见恚能忍;恶口、恶语
及无义语,终不为之。’
这是对自身的修养功夫,要以至诚之心受戒,既受之俊,不可以起妄毁犯。受人寄放之物,不可以侵占使用,而以其他之物相抵而欺骗他人。为不道行为,见有人对自己生瞠恚,要能忍耐,不可与之计较。自己对他人说话,不可以使用恶口、恶语及无义语,都应说和慰语、实语。
3、‘怜愍家生,于诸国王、长者、大臣,恒生恭敬怖畏之
心。乙
这几句是对他人之态度,要怜憨象生,普施慈悲,对国王、长者、大臣,要恒生恭敬,怖畏之心。不可以忤逆,否则郎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灾殃。
4、‘能自调伏妻子眷属,分别怨亲,不轻象生。”
这是冶家之道,妻子、眷属要调伏好,家庭才会和睦安乐,分辨出何人对我有怨、何人对我亲爱,怨者、视者都要以平等心调伏,不可以轻忽怨者而善亲者。
5、‘除去侨慢,不亲恶友。’
这是待人之道,不可以有侨慢的态度,应以和气待人。不可以去亲近弊恶的朋友,以免自己的道德受损,伹尽自己之所能,去化导恶友,使之为善,而成善友。
6、‘节食、除贪、少欲、知足。’
这是身心的修养,节食即是保护身体健康,除贪、少欲,知足即是修养心理健康,身心健康宁可以学修佛法。
7、‘斗诤之处,身不往中,乃至戏笑不说恶语,是则名为不放
逸法。’
这是自保安全之法,有斗诤之处,不可以处身其中,否则即会引祸上身,郎使与朋友戏笑之时,也不可用恶语,以免一言不当面生误会。
以上这七点是教修不放逸,下面几点是爱护之道:
1、‘出家菩萨若畜在家弟子,先当教告不放逸法。受苦乐时,
常当共俱;设在贫乏有所须者,六物之外,有不应惜。’
出家菩萨畜养了在家弟子,除了教修不放逸法以外,若见他们处于苦乐之中时,要与他们苦乐同当;若见他们正处于贫乏之中而正有急需的时候,除了六物之外,只要自己所有,都不爱惜地给与所需的贫乏者。六物就是出家人专用的三衣、钵、卧具、滤水囊,在家人不可用。
2、‘病时当为求觅所须,瞻病之时,不应生厌;若自无物,应
四出求;求不能得,贷三宝物。差已,依俗十倍偿之,如波
斯匿国之正法,若不能偿,复当教言:汝今多负三宝之物,
不能得偿,应当勤修,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
这一段是说明出家菩萨如何对待生病中的在家弟子,菩萨见有在家弟子生病时,应当去看他有什么需要;要常去瞻视,不可以生厌烦之心。若菩萨自己没有东西应付病者的需要,就应四处求之,若求之不得的时候,就方便以三宝之物先贷放给病者,病者一旦痊愈,依照俗法,应令他以十倍偿还三宝物,就奸像波斯匿国昕行的法律一样。若病者仍无力偿还的时候,就要告诉他,应当勤修功德,得到须陀洹果,甚至阿罗汉果,以这善根功德来抵偿自己耗用了三宝物的福报。
“若能至心发菩提心,若教干人于佛法中生清净信,若坏一
人殷重邪见,出家菩萨能教在家如是等事,是师弟子二人俱
得无量利益。’
这一段经文是说:出家菩萨若能以至诚之心发菩提心,教育一千在家弟子于佛法中生清净的信心;或者是能破坏一个在家弟子心中所怀有的深重邪见,使之归于佛法正见,这些都是功德事业,对菩萨与弟子二人都能得无量利益。
‘善男子!在家菩萨若畜在家弟子,亦当先教不放逸法。’
自此处起,说明在家菩萨畜养了在家弟子,也首先要教育他们修不放逸法。修那些不放逸法呢?分别说明于下:
1、‘不放逸者,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有德;复当供
给兄弟、妻子、亲友、眷属、欲行之人及远至者,所有僮仆
作使之人,先给饮食,然后自用。’
这一条应修的不放逸法,与前面出家菩萨教育在家弟子应修的德目相同,但其不相同者,他除了要供养长辈的人以外,上辈、平辈的人也要供养,甚至连欲远行的人或远道而来的人,都要供养。连僮仆、作使之人也不例外。供养的方法就是先给他们饮食,等他们用过以后才可以自用。
2、‘又复教令信向三宝。’
这一句是教育在家弟子信仰,心向三宝,唯有信向三宝才是正信,才能解脱生死痛苦。
3、‘苦乐共俱,终不偏独,随时赏赐,不令饥寒,终不打骂,
鞭挞苦楚,应当软言敦谕教召。’
这一条是佛陀告诉在家菩萨,应善待畜养的在家弟子,要与弟子们苦乐同当,不要偏颇弟子,对进德修业不放逸的弟子,要随时赏赐。所有的弟子要衣食具足,不可令其受饥寒之苦·更不可加以打骂、鞭挞的苦楚。相反地,应当以温软的语言敦劝、教谕,使之改过迁善,自觉自悟。
4、‘设有病者,应当瞻疗,随所乏少,当为求索。’
这一条是教以如何对待病苦中的弟子,应去瞻视、治疗,看他们缺少什么,就为他们去求取,满足他们所需。
5、‘世间之事,悉以教之,婚姻求对,不取卑下。”
这一条是菩萨应将世间之事,都教育弟子们知道,即使是婚姻之事,也要告诉弟子们应求取品德高尚的对象,品德卑下者不可取。
6、‘教以如来五部经典,见离坏者,能为和合;既和合已,令
增善心。’
这一条是菩萨要教在家弟子学五部经:是那五部经典呢?这没有说明,有人说是五阿笈摩部类的经典。“阿笈摩”就是指“阿含经”,现在流通的“阿含经”为四部份,所以名为“四阿含”,可能是楷四阿含中的五部经典,也可能是指其他五部经典,也可以说是在十二部经典中,教以其中的五部。
如弟子中有意见不合而分离不和奸者,应教育他们和合,既和合了,还要教他们增上善心,不再离坏。
7.“一切出家内、外诸道,随意供养,终不选择。何以故?先
以施摄,后当调改,以六和敬而教诏之。’
这一条是菩萨要教育在家弟子行供养,不管是内教的佛道,郎使是外教的诸道,也不要分彼此地予以随意供养。为什么呢?先以布施的方便法门将外道摄取,然后调教,使他们归信佛法,并教他们行六和敬。郎:身和敬、口和敬、惫和敬、戒和敬、见和敬、利和敬。修这六和敬者,内则佾团和谐,外则摄受家生。
8、“若求财物、商贾、农作、奉事王者,常当至心如法而作。
既得财已,如法守护,乐为福德,见他作时,心生欢喜,是
则名为不放逸法,在家菩萨若能教诲如是事者,是师弟子二
人俱得无量利益。’
这一条是在家菩萨教育在家弟子,如何从事生财之道。在家弟子中,有经商者、农作者、有为政府公务员者,每一种从业之人,都要以至诚之心如法地去作自己的事业。既得财物以俊,不要湏费,要善为保护,用这些财物去作福德事业。若有人先作了福德事业,要心生欢喜。
在家菩萨依以上所列八条教育法,去教育在家弟子者,就可以名之为不放逸法。菩萨与弟子双方,都将获得无量的利益。
‘善男子!在家菩萨若得自在,为大国主,拥护庶民犹如一
子,教离诸恶,修行善法,见作恶者,挝打骂辱,终不断
命。”
这一条是说在家菩萨中若是身为一国之主者,对全国庶民应该视同自己一子似地平等看待,教国民不可作恶,要修行诸善。若有作恶者,只是敲打惩罚一下就可以,不可以杀死他们的性命。这里昕说的敲打,也是爱民的一种表现,如自己孩子作错事,也会体罚一样。
‘财物六分,税取其一;见瞠恶者,教修忍辱及不放逸,经
言柔软,又能分别善恶之人,见有罪者,忍而不问。’
这一条是教国主菩萨如何厚待国民众生,收税只能收国民所得的六分之一,不可苛捐重税。见国民有瞠恚作恶的人,要教育他多修忍辱和不放逸法。对他们说话都要态度温和,说柔软语相慰勉,并善于分辨善恶,见有罪的人,只是教育行善,而不过问其罪责,让他自我忏悔。
‘随有财物,常当惠施,任力读诵五部经典,善能守护身命
财物,能化众生,不令作恶。’
这一条是告诉国主菩萨:如果国库里存有财物,不可以贪为私有,要恩惠贫困而行布施,而且要努力读诵五部经典,充实自己智能德行,既得的财物要善加守护,不可好大喜功,奢侈湏费,常教化众生,莫作恶行。
‘见贫穷者,生大怜愍,自于国土,常修知足,恶人谗谤,
终不信受,不以非法求觅财物。’
这一条是告诉国主菩萨:凡见有贫穷的家生,要生大怜愍心,布施救济,使脱贫困;对自己现有的国土,要能知足,不可侵暑邻国,丧民伤财。若有恶人进谗言谤语,不可以听受,不以非法的手段去求觅财,物不横征暴钦。
‘如法护国,远七种恶:一者、不乐樗蒲、围棋、六博。二
者、不乐射猎。三者、不乐饮酒。四者、不乐欲心。五者、
不乐恶口。六者、不乐两舌。七者、不乐非法取财。’
这一条是要国主菩萨如法保护自己国家,在自身修养方面要远离七恶,这七恶也郎是国主菩萨的七戒:
一者、不乐樗蒲、围棋、六博者,这是古代赌胜负的游戏,国主乐于游戏,必荒于国政,所以不可。
二者、不乐射猎:这是不杀生戒,不伤家生性命。
三者、不乐饮酒:这是不饮酒戒,因酒能乱性。
四者、不乐欲心:即不可邪侄戒,YIN能误国误民。
五者、不乐恶口:这是修口善业。
六者、不乐两舌:这也是修口善业。
七者、不乐非法取财:这是修不贪。
‘常供养出家之人,能令国人常于王所生父母想,信因信
果,见有胜己,不生嫉妒;见己胜他,不生懦慢,知恩报
恩,小恩大报。’
这一条是教国主菩萨常供养出家之人,要使国人对国王心生父母想,不生畏惧恐怖之心,教育国民信因信果,凡有胜于自己者,不嫉妒他人;见他人不如自己者,不生侨慢。“谈出家、在家菩萨如何教育弟子”)知恩图报,以小报大,则全国上下和乐。
‘能伏诸根,净于三业,赞叹善人,呵责恶人,先意发
言,言则柔软。自无力势,如法属他;取他国时,不举四
兵。”
这一条是教国主菩萨要降伏六根,清净身、口、意三业,赞叹贤善之人;呵责作恶之人,但呵责之先的言语,不可太凶恶,要以柔软语谴责就可以了。两国比较,如认为自己的国势很弱,无力兴隆,就如法归属那强于自己的国家吧;如果他国无道,为救该国家生而取该国时,用外交方法就可以,不可举四兵侵晷,所谓四兵者,郎车兵、马兵、步兵、象兵。这四兵一动,必伤生害命,所以不可用丘。
‘家生恐怖,能为救解,常以四摄而摄取之,善能分别种种
法相,不受法者,软言调之。’
这一条是告诉国主菩萨:见众生有恐怖的时候,要去为他解救。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摄取家生,要善于分别世间法的法相,何者有益于民,何者有害于民。教育国民去恶为善,凡有不受法教者,要以软言调伏,不可处罚。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看、出家。出家菩
萨畜二弟子,是不为难;在家菩萨畜一弟子,是乃为难。何
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这一段话是菩萨畜养教育弟子的结语,出家菩萨虽畜二种弟子,并不太难;在家菩萨虽只畜一种弟子,却很难。为什么呢?因为在家的人受恶因缘缠绕之故。
原载《内明》第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