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摄释分记(三)


2014/9/3    热度:374   

瑜伽师地论摄释分记(三)
  默 如
  三、重行分别二十三法
  复次令离欲示现示者,或有令离欲而不示现,如教导他令其离欲而谓彼曰:如某所言,不应作者,汝今必定不应复作。或怖畏彼言:汝若作者,我必当作如是如是。
  或复求彼,汝若是我亲爱善友必不应作。或有示现不舍离欲,如处功德及与过失,而未堪遮令离过失。或有令离欲亦示现,如示彼过令其离欲。
  此是离欲与示现作三句对论:一、令离欲而不示现,此中三番
  ,郎不应作者令不作;如作不应作,则当惩罚;或以和悦劝其
  不作。二、示现不舍离欲,三、令离欲而又示现。教导赞劝者,谓初受学令其受学,既受学己未上升进,令其升进。
  此是教导与赞励对论。
  庆喜者,若可庆喜而庆喜时,有五胜利:一者,令彼於己所证,其心决定。二者,令余於彼所证功德生趣证心。三者,令诽谤者心得清净。四者,令不清净者心处中住。五者,合清净者倍复增长。若有补特伽罗庆他善事,当知造作增长能感悦意生天之业,若命终己,随彼彼生,常闻悦意美妙音声一切境界无不适意。
  此明庆喜得五胜利。
  此上一大段,是重分别「分别三种事依处』中的第三悲憨他事
  依处中的五法,尚有根本事依处和得方便事依处,下文自明。
  补特伽罗,见陵本二十六卷第一页声闻地第二瑜伽处之一。郎依如是如上所说:若事若时,若补特伽罗故,诸佛世尊流布圣教,是故说彼名为依处。
  此为依处义文之总结。
  五、过患义
  过患义者,以要言之:於应毁厌义而起毁厌,或法,或补特伽罗。
  六、胜利义
  胜利义者,以要言之:於应称赞义而起称赞,或法,或补特伽罗。
  此上二种,一是过患,一是胜利,善恶相对。无论若善若恶,
  所作之事为法,能作之人曰补特伽罗。
  七、所治义
  所洽义者,以要言之:一切杂染行。
  入、能治义
  能治义者,以要言之:一切清净行。如贪是所治,不净为能治,瞠是所治,慈为能洽。如是等尽当知。
  九、略义及广义
  略义者,谓宣说诸法同类相应,广义者,谓宜说诸法异类相应。
  复次说不了义经故,说了义经故。复次:有二种略义,一者,名略,二者,义略。如是广义亦有二种:一者,名广,二者,义广。如世尊言:舍利子,我所说法或略或广。然悟解者甚难可得,广说如经。当知此中显示世尊於契经中文广义略,於伽陀中义广文略。
  广略义中有三番:一、同类相应,如说色不说受等,异类相应
  ,如说色而及心等。二、不了义经是略说,了义经是广说。三
  、伽陀是广义文略,契经是文广义略。
  三、总 结
  为摄十义故说中间嗢柁南曰:
  诸地一相二作意』,三依处四德五非德』六所对治七能治』八
  广九略十义应知』。
  此一头中,将「义』意十种摄尽。其中胜利是德,过患是非德
  ,颁中为求文句好读,其次第,与长行不同。复次如是略说佛教体性十种义已。诸说法者,应依圣教寻求十种若具不具;既自求己膳为他说。如是建立诺经文义体已。
  五、法
  法者,略有十二种,谓契经等十二分教。契经者,谓贯穿义,长行直说,摄受意趣体性。应颂者,谓长行径,宣说伽陀,又略标所说不了义经。记别者,谓广分别略所标义,及记命过弟子生处。讽诵看,谓以句说,或以二句,或以三四五六句说。自说者,谓无请而说,为令弟子得胜解故,为命上品所化有情安住胜理,自然而说。如经言:世尊今者自然宣说。缘起者,谓有请而说《如经言:世尊一时依黑鹿子为诸比丘宣说法要。叉依别解脱因起之这,昆奈郎摄所有言说。又於是处说如是言,世尊依如是如是因缘,依如是如是事,说如是如是语。譬喻者,谓有譬喻经,由譬喻故随义明了。本事者,谓除本生,宣说前际诸所有事。本生者,谓宣说己身於过去世行菩萨行时自本生事。
  十二分教,论文一段,因文长,且先说其九分。今参考伦记明
  之:契经是贯穿义,佛所说教,文字联贯,义理畅通,如挺之
  贯华而能令其不致散失。长行直说,流水般的直说下去,这和
  偈顼不同。多分摄受看所诠的意趣及所诠的体性的。其次:应
  顼:在长行後的偈语,长行中的意思未尽,再行重颂。三、记
  别:先在文中大略标示宗旨,今再广为分别记说,叉记已死弟
  子的生处者是,此记因果日记别。四、缘起:如经说:有一黑
  鹿子来至我所等,佛因而为众说法。制律因缘,以及应时应机; 而说,都是缘起。(伦记没有解说讽顼,论文说是句说,似乎
  是简短的偈体。而别处说孤起头,不依长行直作偈语,自说,
  伦记未解,如文)七、譬喻,如文。八、本事,菩萨因地所行
  之事,如法华药王菩萨及妙庄严王本事品,本论谓除本身,宣
  说前际诸所有事。伦记解说不明。九、本身,如文。
  十二分教,大致各处都说到,但不决定全同,大同小异,但阅
  者不可忽之。
  方广者,谓说菩萨这,如说七地四菩萨行,及说诸佛百四十种不共佛法,谓四一切种清净,乃至一切种妙智,如菩萨地已广说。又复此法广故,多故,极高大故,长时远故,谓极勇猛,经三大钹阿倌企耶方得威满,故名方广。未曾有法者,谓诸如来,若诸声闻,若在家者说希奇法。如诸经中因希有事起於言说。
  七地,一、种姓地,二、胜解行地,三、净胜意乐地,四、行
  正行地,五、决定地,六、决定行地,七、到究竟地。其余名
  相,四一切种清净,百四十不共佛法等,请查陵本第四十九卷
  ,由一页到终卷。十二分教,已说十一分,以下最後一分。
  论议者,谓诸经典循环研窍摩怛理迦。且如一切了义经,皆名摩怛理迦。谓於是处,世尊自广分别诸法体相。又於是处诸圣弟子已见谛迹,依自所证无倒分别诸法体相,此亦名为摩怛理迦。郎此摩怛理迦,亦名阿昆达磨。犹如世间一切书算诗论等、皆有摩怛理迦。当知经中循环研核诸法体相亦复如是。又如诸字,若无摩怛理迦郎不明了。如是契经等十二分圣教,若不建立诸法体相郎不明了;若建立已郎得明了,又无杂乱宣说法相。是故郎此摩怛理迦,亦名阿昆达磨,又郎依此摩怛理迦所余解释诸经义者,亦名论议。
  十二分教,论文对此论议,特别详尽。梵语摩怛理迦,此云:
  本母,或曰行母,有谓「本l指理而言,谓此为生理之母,由
  有此,而能详尽其理论故。又名论议。本论说:「了义,——做
  摩怛理迦经中分别诸法相故。佛说,圣弟子见谛後说,都是摩
  怛理迦,广分别故。二、世间尽算,研核分析即是摩怛理迦,
  佛经作深细分别法相,当是摩怛理迦迦,摩怛理,想即是发挥
  真理而有详尽说明者当之。三、又如诸字,若无摩怛理迦郎不
  明了。此诸字,即是一个字一个字联合起来的文句,此简单文
  字,若不有详尽研核所得到的具体说明,郎不明了,佛经如无
  论议,郎不明了,亦恐杂乱无章,令人难知。以上略解论文,
  以下引伦记文。
  伦记:又如诸字若无摩忸理迦即不明了者,依西国记说、劫初
  时,梵王造百万偈声明论,後时天帝释略之。说十万偈,更於
  後时有迦卑设罗仙造一万二千顼。次有波腻尼仙又造八千渴,
  护法论师又造三千偈,名杂宝声明,当今盛行。又郎依此乃至
  ;亦名论议者,非直分别诸法体相名论议,若解义用,若解名相
  ,但令循环研核,亦名论议。
  伦记引用声明论,意显後继述说者多,不惮烦广,而意在多加
  发挥以穷其理,以尽摩怛理迦之用。
  六、起
  等起者,谓由三种:若事、若时、若补特伽罗依处故,随应当说。谓如是补特伽罗有如是行,为令离欲乃至庆喜。已说等起,次应说义。
  若事、时、补待伽罗,详见依处义中。佛教依此三事而起,故
  名依处。此等起文中,重在补特伽罗,因法由佛说,旨在利生
  ,利生故以补特伽罗为主要。由补特伽罗而观其行,以悲愍心
  令其离欲,乃至庆喜。今之弘法者,当绍述经论中之主角,所
  谓其人其行其时等,其对今日座下之人,亦当以此为等起。
  七、义
  一、释总别 二义
  义者,略有二种:一者、总义,二者、别义。由四种相当说总义:一者、引了义经故,二者、分别事究竟故,三者、行故,四者、果故。行复二种:一者、邪行,二者、正行。果亦二种:一者、正行果,二者、邪行果。由四种相当说别义:一、分别差别名,一一者、分别自体相,三者、训释言词,四者、义门差别。
  本分十四法,体下有文和义,释下有法起义难次的五种。二者
  都有义,当然不同。前是文中之义。文字中之义,文义之义。
  後是经中之义。比如:讲经,讲到某一品,某一章节,有其所
  诠之义。故二者有别,但亦有其相通处吧了。此中有总义别义
  ,就本人意,总义四:一、引了义经,说法者,应该引取了义
  经,如果经义欠周详而不明了,听者不感兴趣。二、分别事究
  竟,解说分别经中的事义,要解说得究竟,不可含糊而不切实
  。三、行,四、果。行有二种、果亦二种,邪行得邪果勺正行
  得正果。说法者,该注重邪正的因果,使人不可走上曲径,遭
  受恶果。别义也有四种:一、分别差别名。一事有多名,各事
  有各名,要研核各事或一事的立名的差别不同的因由。二、分
  别自体相,上文是研究名称二运裏,要了知一一法的自体和外
  相。三、训释言辞,就是:详训诂、明句读。四、义门,差别
  发挥经中特义,及其玄奥深妙。
  以上就论义所谓要作「转五种释』的意思,而作此解,也许和
  韩注及伦记的见解有所出入。
  二、重辩後 二义
  讯释言词,复由五种方便:一、由相故,二、由自性故,三、由业故,四、由法故,五、由因果故。义门差别,当知复由五种:一者,自性差别故,二、界差别故,三、时差别故,四、位差别故,五、补特伽罗差别故。
  以上略列後二义之名、下释义门差别。
  论中说:训释言词,有五种差别,相故、自性故、业故、法故
  、因果故。伦记解说为由相故立名,乃至由因果故立名。可惜
  论文重辩後二义中,只解释了差门差别而没有详解训释言词,
  伦记也就随便来个由相故立名等的解说。我觉得这与立名无关
  。所谓由柜故者,是由相故而训释言词,乃至由因果故而训释
  言词吧了。这样,比较合乎论文,近於义理。义门差别,当知复由五相:一者、自性差别故,二者、界差别故,三者、时差别故,四者、位差别故,五者、补特伽罗差别故。
  此上总标,以下别说。
  此中自性差别者,谓色自性有十色处差别。受自性有性有三受差别,想自性有六想差别,行自性有三行差别。识自性有六识差别,如是等类,当知诸法自性差别。
  界差别者,谓欲界差别故,色界差别故,无色界差别故。时差别者,谓过去时差别故,未来时差别故,现在时差别故。位差别者,当知有二十五种分位差别。谓下中上三位差别故,苦乐不苦不乐三位差别故,善不善无记三位差别故,闻思修三位差别故,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三位差别故,内外二位差别故,所取能取二位差别故,所洽饀治二位差别故,现前不现前二位差别故,因果二位差别故。
  补特伽罗差别者,如前所说二十七种补特伽罗,应知差别。
  三行、伦记说是身口意。位差别,五种三门,五种二门。此义
  中,总别二义,互租通贯,没有严格的界限。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从《观无量寿佛经》这部经里面,我们非常明显地看出来,佛菩萨的身相庄严,不但衣着很讲究,身上佩戴的首饰也是一流的。这是学佛要明了,佛法是离苦得乐,如果学佛学得那么苦,反过来了,就是离乐去受苦,这个佛法我们学它干什么?为什么古大德提倡穿着饮食都要清苦一点?其实佛法是最讲究享受的,这种提倡是为了帮助我们消业障。消什么业障?贪嗔痴慢。所以在物质上减少一点,逐渐把我们贪嗔痴的心化掉,是这个意思,这讲消业。第二个原因是修福,我们自己吃苦一点,把我们多余的去帮助别人,这修福。一方面是消业,一方面修福,是这个意思。不是说学佛的人不可以穿得华丽,不可以去庄严自己这个色相,不是的,诸佛菩萨都是如此,怎么可以限制我们?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