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明本的禅净融合思想


2014/9/3    热度:345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纪华传
  关键词:中峰明本、禅净融合、元代、禅净四料拣
  提纲:
  一、中峰明本与净土信仰
  1、《中峰国师三时系念》与净土念佛仪轨
  2、《幻住庵清规》与净土信仰
  二、勘辨“四料拣”,息禅净纷争
  1、思想史的回顾
  2、“曲循机宜,方便抑扬”
  3、学禅、修净贵“一门深入”
  三、“唯心净土,本地风光”
  1、禅宗与净土“体一而名二”
  2、参禅、念佛与了生死
  3、“禅即净土之禅,净土乃禅之净土”
  4、念佛与参话禅
  四、结语
  禅净融合思想是宋元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一股潮流,反映了禅宗与净土的隆替以及中国佛教发展的走向。从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发展来看,禅净融合思想,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1],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禅净融合理论的提出、禅净双修的实践和禅净融合思想最终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禅净关系的这一演变过程中,禅宗的僧人曾经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2],这一过程是禅宗由独领风骚到逐渐衰微的过程,即由纯禅时代向禅净融合的转变过程。元代是中国佛教承前启后的发展时期,既与宋代佛教一脉相承,同时又开启了明清佛教之模式,就禅净关系而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本文选择中峰明本的净土思想进行研究,通过明本禅师举扬净土和禅净融合的理论及念佛修行实践,试图从一个侧面探讨元代的禅净关系。
  一、中峰明本与净土信仰
  明本(1263~1323),浙江钱塘人,俗姓孙,号中峰,又称智觉禅师、普应国师,是元代江南最著名的临济宗僧人,在当时被誉为“江南古佛”。明本禅师作为一代禅宗的祖师,同时又举扬净土,无论从理论上对禅净融合思想的阐发,还是修行实践上对念佛仪轨的建立,都对于净土信仰的普及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本禅师著作中有不少关于净土思想的资料。在《天目山中峰和尚广录》中有《怀净土》(十首)的序等三处涉及到净土信仰及禅净融合思想,其中这三处均提到或专门针对传为永明延寿作的“禅净四料拣”,详见下文的分析。在《天目明本禅师杂录》中,有三处净土偈颂,即:《劝念阿弥陀佛》、《怀净土》(十首)和《怀净土诗》(一百零八首),这些诗文于世间流通甚广,对于社会民众的净土信仰影响很大。明本还曾为元普度《庐山莲宗宝鉴》作过跋,内有“惟心净土,本地风光”等禅净融合的话。此外,在他的另外两部著作《中峰国师三时系念》和《幻住庵清规》中,明本还创立了很多具体的念佛修行仪轨,下面先着重谈一下这两书中的净土思想。
  1、《三时系念》与净土念佛仪轨
  三时系念为明本禅师所提倡,是净土宗重要的修行念佛法门之一。中峰明本关于三时系念的著作有两种:一种为《中峰国师三时系念佛事》一卷,主要用于超荐亡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收于《卍续藏经》第74卷(新文丰公司影印,下同);另一种为《中峰三时系念仪范》一卷,书末附有劝人念佛与念佛正因说等文。用于共修念佛求生净土,收于《嘉兴藏》第20册,及《卍续藏经》第74卷。该念佛仪轨在今日的台湾颇为流行,如佛光山、法鼓山等处每年都要举办三时系念法会,弘扬净土不遗余力的净土法门法师也于澳洲等地多次宣讲《三时系念》。
  所谓“三时”,据明本的《幻住庵清规》,就是经中所说的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即一日中的早晨、日中、日没三时。[3]“系念”,就是“一心系属于佛,不杂他念之谓也”[4],这里所说的佛,就是净土宗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就是通过念诵《阿弥陀经》、咒语、颂赞等修行,使身、口、意三者系属于阿弥陀佛以求往生于西方净土。
  《中峰国师三时系念佛事》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时,念诵《阿弥陀经》、往生咒、普贤十大愿王及忏悔业障等,并开示亡灵及行者: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一切众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欲离苦得乐,往生西方净土,须具足信、愿、行。故行者宜具深信、发切愿,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第二时,开示亡灵及行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开显心外无佛亦无众生的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虽法性湛然如是,然无生而生,业果俨然,故众生循环诸趣,流转四生,故须发露忏悔,洗除业垢,增长善根,舍此报缘,往生净土。第三时,开示亡灵及行者,念佛之人要信心恳切,念生死轮回之可悲,厌尘劳纷扰为可痛,举起一声佛名,直至一心不乱。此三时系念佛事虽为超度亡灵而设,亦可为念佛者依之而修行。
  《中峰三时系念仪范》内容与《三时系念佛事》大致相同,包括了诵经持咒、持名、讲演(即法师开示)、举念(又称行道,指经行念佛菩萨名等)、忏悔、发愿、唱赞等。古来以为系永明延寿的著作,但一般认为是元中峰明本所作。记载净土行者修三时念佛仪式之次第。内容初列举咒、云集赞、登座偈、提纲、缘起、祝水、呈意、演念等勤修顺序。次列三时佛事,第一时佛事诵《大阿弥陀经》上卷,第二时佛事诵《大阿弥陀经》下卷,第三时佛事诵《观无量寿经》,或以上三时均念《佛说阿弥陀经》,各时均按提纲、讲演、举念、忏悔、发愿、西方赞和念之顺序勤修。又,第一时佛事与第二时佛事之间,行斋佛仪式;第二时佛事与第三时佛事之间修弥陀忏仪。此外,书末附有劝人念佛、念佛正因说等文。
  中峰明本的三时系念具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制定了具体的净土修行仪轨,将禅净融合思想落实于现实的修行实践,在禅净关系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第二,三时系念《仪范》和《佛事》两部分,将自我念佛修行求生西方净土与荐亡度生想结合,使佛教与社会民众的净土信仰更紧密的联系,这是适应净土信仰广泛普及的结果,这一做法又反过来促进了净土信仰的进一步发展。
  2、《幻住清规》与净土信仰
  关于《幻住清规》,笔者有专文论述,此处仅介绍其中的净土信仰的内容。《幻住清规》是明本于延祐四年(1317)住湖州(治所在今吴兴)幻住庵时所做,内容分十门,即:日资、月进、年规、世范、营办、家风、名分、践履、摄养、津送。附录有《开甘露门》,为普施法食于饿鬼,并诵经、持咒回向以求往生净土。
  《幻住清规》有有不少净土信仰的内容,在“摄养”条中,有为病人十念阿弥陀佛的仪轨,回向病人,“诸缘未断,早遂轻安;大命难逃,愿生安养”[5],其中有一首赞扬阿弥陀佛的偈颂,文字非常优美:“阿弥陀佛真金色,相好端严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6]收入《朝暮课诵》,只是“端严”改为了“光明”,至今仍是汉传寺院每日晚课所必念诵的内容。
  除了为病人念阿弥陀佛回向外,《幻住清规》还有大量为亡僧念经、念佛回向净土的内容。如:
  上来念诵讽经功德,奉为某上座……,伏愿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上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第586页上、中)
  仰凭尊众资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第586页中)
  上来称扬佛号(按: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十念),资助往生。(第587下)
  关于为亡僧十念阿弥陀佛的仪轨,在宗赜《禅苑清规》中已有,德辉《敕修百丈清规》也沿用了此仪。可见宋元之时,禅宗丛林中参禅与净土的融会已经非常普遍了。
  二、勘辨“四料拣”,息禅净纷争
  1、思想史的回顾
  传为永明延寿撰的“禅净四料拣”(一作“禅净四料简”),在中国佛教禅净关系史上最为扑朔迷离,也是最受争议的。“禅净四料拣”云: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百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此四料拣一出,顿起禅净纷争。然而此偈何时出现的,是否为永明本人所著,至今还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顾伟康先生曾详细考证过“四料拣”,对于我们深入研究此偈提供了方便,然而他所用的材料和方法却值得检讨。顾先生从延寿思想的主旨以及《宗镜录》一书的电子文本检索等,论证了此偈非延寿本人所作。顾先生又从他所见到的元末明初僧人天如惟则的《净土或问》中最早出现了“四料拣”的文字,由此断定“‘四料简’非永明延寿所说,其最早问世,是在元末明初。”[7]据笔者的考察,在《中峰和尚广录》中有三处提到过“四料拣”,而中峰明本是宋末元初的僧人,从这三处文字来看,在当时“四料拣”已经颇为流行。明本认为禅与净土是不可分的,而“延寿和尚离净土与禅为四料拣”,“乃曲循机宜,方便抑扬耳”。
  明本之后,其弟子天如惟则在《净土或问》中对于“四料拣”推崇净土表示赞同,但又对其贬抑禅宗略表不满,他说:“当知永明非过赞也,深有功于宗教者也。惜永明但举其纲而发明未尽,故未能尽遣禅者之疑也。”[8]明清时期也有很多禅宗僧人提到过“四料拣”,如曹洞宗僧人无异元来和永觉元贤曾对“四料拣”作过辨析,然其思想大致不出明本和惟则的见地,兹不详述。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亦继承了明本以来的禅净不二的思想,他在说《禅宗与净土》中说:
  我平常留心典章,从未见到四料简载在永明何种著作中,但天下流传已久,不敢说他是伪托的。他所诃责“有禅无净土”,难道禅净是二吗?念佛人心净佛土净,即见自性弥陀,这净土与禅是不二的。[9]
  除了如上所述的禅宗僧人辨析“四料拣”外,更多的是净土宗的学者借此贬抑禅宗,抬高净土,说净土法门比禅宗修行要殊胜、稳妥。而以上的禅宗僧人无一不是回应净土学者的批评,形成了鲜明的攻守之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四料拣”至少在元初已开始流行,至于宋代是否已经出现“四料拣”,现在还难以断言。不管此“四料拣”是否为延寿所作,但它在元代以后才开始受到重视却是事实,这反映了禅宗的逐渐衰落和净土信仰在民众中的日益普及和广泛流行,这一点与永明延寿的著作在元代以后开始受到世人的重视也是一致的。下面着重来看明本对“四料拣”的勘辨。
  2、“曲循机宜,方便抑扬”
  明本禅师对于永明延寿非常推崇,二者关于禅教一致、禅净融合等思想也颇为相近,所以明本没有对传为延寿作的“四料拣”直接加以批评,而是婉转地提出了自己新的解释。明本的基本思想是禅与净是不可分的,他在《次鲁庵怀净土诗十首并序》中说:
  永明和尚以禅与净土拣为四句,谓‘有禅有净土’、‘无禅无净土’、‘有禅无净土’、‘无禅有净土’,特辞而辨之,乃多于净土也。致业单传者,不能无惑焉。或谓禅即净土,净土即禅,离禅外安有净土可归,离净土岂有禅门可入?审如前说,则似以一法歧而为二矣。不然。教中有于一乘道分别说三,永明之意在焉。[10]
  又在《山房夜话》(上)中说:
  或有号西归子者过门曰:某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其透脱生死似易于参禅,盖远承阿弥陀佛愿力冥资故也。尔参禅无把捉,无圣力冥资,苟非大根利器一闻千悟者,难于趣入。以故永明寿禅师有十人九蹉路之讥。咄!是何言欤?审如是,则净土外别有禅耶?使果有之,则佛法二字自相矛盾,安有会入圆融之理哉?尔不达善权方便,局于己见,评谤先哲。夫永明拣禅、净土为四句,乃曲循机宜,特方便抑扬耳。(《广录》卷十一上,第192页)
  明本认为,禅与净土是不可分的,禅即净土之禅,净土即禅之净土,二者是圆融不二的。明本的这一思想,后来被天如惟则、无异元来和虚云等不少禅师所沿用。如明本的弟子惟则在《净土或问》中也说:“安有佛土而不在吾心者哉!当知净土惟心,心外无土。”明本关于禅净不二的理论基础还是传统禅宗中的唯心净土思想,禅与净之所以是不二的,关键在于“心”:“净土,心也;禅,亦心也,体一而名二也。”(《广录》卷十一上,第192页)。在明本看来,“四料拣”之所以抑禅扬净,只是为了“曲循机宜”,引导净土信仰者的善巧方便罢了,佛教讲时节因缘,这是禅宗僧人不得不接受的净土信仰广泛流行的现实。
  “四料拣”毕竟引起了净土学者对禅宗的贬抑,明本勘辨“四料拣”,提出“惟禅惟净土,非下亦非高”[11],融会禅净,目的就是要调和净土与禅宗之间的矛盾,回应净土的批评,明本说:
  今二宗之学者何所见而独悖之耶?予反复求之,遂得其悖之之源,试略言之。盖二宗之学者,不本乎生死大事耳,以不痛心于生死,禅则耕空言以自高,净土则常作为而自足,由是是非倒见杂然前陈,若非古佛愿行冥符,则二宗或几乎息矣。(《广录》卷五之下,第165页)
  明本认为禅净之间的争论,根源在于学者不痛念生死,而是空谈禅净优劣关键是解脱生死。明本还认为,学禅、修净贵在“一门深入”。
  且参禅要了生死,念佛修净土亦要了生死,圣人设教,虽千途万辙,一皆以决了生死为究竟。然破生死根尘,惟尚一门深入。(《广录》卷十一上,第192页)
  明本禅师作为一代禅宗祖师,虽然兼弘净土,但其思想的根本,还是禅宗,这从他《次鲁庵怀净土诗十首并序》中可以看出,明本在序中评析“四料拣”之后,又说:
  鲁庵和尚宗禅之师也,效古作《怀净土》章句,辞达而意明,语新而思远,使人读之,曾不加寸念,咸置身于纯白莲花之域,岂尚异耶?盖变体说禅,亦善巧方便之略耳。
  从“变体说禅”的“善巧方便”,可以看出明本融会禅净,实为弘扬禅宗。这一点,正如明代灵峰藕益大师在为惟则《净土或问》所作的序中所说的:“然诸老匡扶净土,实救本宗。”[12]
  3、念佛与看话禅
  明本禅师继承了宋代大慧宗杲的看话禅思想,又有新的特点,也就是说,二人虽然都提倡看话禅,但又有区别:大慧宗杲的看话禅是比较纯粹的禅,而明本的看话禅则是融合性的禅,将禅与教、禅与净融为一体,其中还有密咒的成分,乃至很多民间鬼神信仰的成分。明本禅师的这一特点具有时代的特征,同时又影响了后来的明清佛教模式,就禅净关系而言,明本禅师将念佛与看话禅相结合,开启了禅净关系史上新的风气。明本曾开示弟子说:
  居士久亲净土之学,复幕少林直指之道,直以父母未生前那个是我本来面目话置之念佛心中,念念不得放舍,孜孜不可离弃,工夫纯熟,识见愈精明,道力益坚密,一旦于忘能所、绝气息处豁然顿悟,始信予言之不尔欺矣。(《广录》卷五之下,第165页)
  明本这里讲的于念佛心中参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的话头,其思想倾向虽然侧重于看话禅,但这却开启了一条禅净双修的新路。明本的弟子惟则更直接将阿弥陀佛作为话头进行参究:“但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直下提撕,至于一念不生,不涉阶梯,径超佛地。”[13]将念佛与看话禅相结合,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小结
  要研究中峰明本的禅净融合思想,必须放在中国佛教史大的发展背景下,考察其时代特征。如上所述,中峰明本的禅净融合思想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第一,明本禅师在《三时系念佛事》和《幻住庵清规》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念佛修行仪轨,使禅净融合不仅仅停留在笼统的理论上,而且具体化为修行实践。第二,明本禅师对净土的阐发,适应了日益流行和广泛普及的净土信仰,同时明本又将净土思想与民俗信仰相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净土信仰的普及和大众化。第三,明本禅师通过勘辨传为永明延寿作的“四料拣”,发挥了禅净不二的思想,调和了禅净之间的矛盾和纷争,但其思想的根本,还是为了弘扬禅宗,他对于净土的提倡,实际上是随顺净土宗在民众中广泛普及的因缘而做的善巧方便。第四,明本禅师倡导的将念佛与看话禅相结合,在禅净关系史上开启了一种新的风尚,对于元代以后的佛教产生了很大影响。
  --------------------------------------------------------------------------------
  [1] 太虚大师在《中国佛教特质在禅》中曾指出:“禅净合修,远在安般禅已有渊源,不过达摩、慧可来后,久成隔绝,至于永明延寿始大为提倡之。”永明延寿禅师对于禅净融合思想的形成厥功甚伟,特别是传为他作的“禅净四料拣”,为元、明、清,乃至近代的禅净大德所争执不休,值得注意的是,永明延寿的思想被世人所推崇,也恰恰是在这一时期,这正是这一时期禅宗与净土发展的反映。
  [2] 尽管《六祖坛经》所说的“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过?”以及“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等思想,常常被后来的禅师用来批评净土的依据,但这一思想也是禅净融合的理论基础,从总体上看,提倡禅净融合或禅净双修者绝大多数为禅宗的僧人。
  [3]在古代印度,把一天分为昼三时(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夜三时(初夜、中夜、后夜)共六时。
  [4] 《卍续藏经》第74卷,第72页上;又见《嘉兴藏》第20册,第249页下,以上所引二书均为台湾新文丰公司影印本。
  [5] 《幻住清规》第585页下,《卍续藏经》第63卷。
  [6] 《幻住清规》第585页下,《卍续藏经》第63卷。
  [7] 顾伟康《关于永明延寿的“四料简”》,《禅学研究》第4辑,第16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
  [8] 《嘉兴大藏经》第20册,第205页上。
  [9] 《虚云和尚法汇年谱》第390页,香港宝林禅寺印,1996年1月。
  [10] 《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二十八,第341-342页,《卍正藏经》第60册,以下凡引《广录》,仅标页码。
  [11] 《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二十八,342页。
  [12] 《净土十要》第六,第195页,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印,1999年8月。
  [13] 祩宏:《禅师策进》“师子峰天如则禅师普说”,第22页,金陵刻经处本。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在末法时期,世间人的道德观念最薄弱,他贪名、贪利、贪财、贪色,样样都贪而无厌,这饿鬼道的条件具足了。贪心是饿鬼,这也贪,那也贪,贪心重是饿鬼道的业因。人死了以后实在讲是六道轮回,你看一般人讲:“死了作鬼去了!”六道里面你怎么晓得他作鬼?大家都这么讲,有他的道理。绝对大多数的人可以说死了,百分之七、八十都去作饿鬼了。为什么?贪心重。六道轮回,鬼不过是六道之一,怎么人死了都会作鬼?世间都是这样说的,外国也是这样说的,人死了就作鬼。可是我们想想,说人死了作鬼也很有道理,你看哪个人不贪心?贪心就到鬼道去了!所以这个贪心占的比例最大!人死了之后到鬼道的机会最多。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