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禅的无法之法


2014/9/3    热度:225   

  南宗禅的无法之法

蔡惠明

  一、南宗禅的特质是无法之法

  六祖慧能(公元六三八——七一三)开始的中国佛教南宗禅,在禅学乃至整个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完成了一次重大变革。这次改革从唐代一直延续到北宋。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一、反对把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弟子神化,体现了人与佛平等的思想;同时把心外的佛转为心内的佛,佛不离心,心佛一如。二、反对经院式的佛学研究,提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直指人心。”三、创立禅院,把佛教修行归结为“举手举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归性海。一四、否定神秘的宗教仪式,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开创了禅林新风。五、提倡在家学佛,如《坛经》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性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性恶。”改革的涉及面广泛,不仅使弹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而且由于它创立的一次特殊的思想解放,对我国哲学、思想均有深远的影响

  南宗禅的特质可从它与佛教其他禅学的比较来确定。相对而言,南宗禅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身心调节方面,都没有固定的规则程序和严格的规范形式。南宗的禅师们在思想上提倡并于实践中广泛运用无定型、不规范、甚至可说莫明其妙的修行方式。这种方法,不妨称之为“无法之法”,或“法无定法”。大致表现为:

  1、真心佛性是心灵自由活动的本体。南宗主张“心无定相,心体无住”。如《古尊宿语录》卷二,百丈怀海说:“佛是出缠过量的人”,意为佛是超越规定限制的自由人。南宗认为,修行实践无论是作为体验本心存在的手段还是作为成佛解脱的途径,都必须与它的目标相应一致。这就要求参究的方法不定型、不规范,使能按照不同根机彻见心性的本源。《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载:“法即非法,非法即法,无法无非法,故是心心法。”又说:“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指出修行实践的方法并非固定不变的,也没有外在形式的确定性。《古尊宿语录》卷四载临济义玄语录说:二石何是法?法者是心法。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心法无形”意味著没有限定,由修行主体自己的心来决定。《马祖道一禅师语录》说:“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皆由心之回转。……种种成立,皆由一心,建立也得,扫荡也得,尽是妙用,尽是自家。 二八祖在《坛经》中说:“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令学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见自本性:…三二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又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一“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着重阐明:迷悟即对佛性是觉或不觉,是凡圣唯一的区别,而且人人先天具有成佛的智慧觉性,只要一念觉悟,认识自己的本心(本性),就能成佛。成佛不是另有一个佛身,而是自性即佛。由此可见,南宗禅的不确定性是就外在的形式而言,但对内在实质来说,主要是“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见自本性。”

  2、南宗禅着重“观机施教”。既反对学人拘泥固守于现成的教法,又运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开导学人。《古尊宿语录》卷二载百丈怀海说:“但一切言教,只如治病,为病不同,药亦不同,故有时说有佛,有时说无佛。……为病不同,药亦不同,处方不同,不得一向固执。依佛依菩提等法,尽是依方。一黄孽断际在《宛陵录》也说:“三乘教纲,只是应机之药,随宜所说,临时施设,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于一机一教边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实无定法如来可说。吾此宗门不论此事,但知息心便休,更不用思前虑后。”《古尊宿语录》卷一载,马祖道一有时说即心即佛,有时说非心非佛。有僧问:“和尚为甚么说即身即佛?一师日:“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如何?”师日:“非心非佛。一日:“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一师曰:“向伊道不是物。”日:“忽遇其中人来如何?”师日:“且教伊体会大道。一南宗禅五派的思想,相差无几,仅是门庭施设不同,接引学人的方法有所区别,以致形成不同宗风。法眼文益在他所著《宗门十规论》中指出:“曹洞则敲唱为用,临济则互换为机,韶阳(云门)则涵盖截流,泻仰则方圆默契”,指出四派不同之点,法眼的宗风则为“一切现成”。

  3、否定传统,立新方便。南宗禅师们否定了传统规范化和定型化的修持形式—其中主要否定枯坐修定和以语言、文字为传达媒介,而运用各种新方便作为诱导学人契悟的手段。

  禅宗七祖神会在《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中说:“若教人坐,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澄者,此障菩提。”这与六祖在《坛经》中指出:“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的观点是一致的。马祖道一说:“不假修道坐潭,不修不坐,即是如来清净禅。一临济义玄说:“大德!山僧说向外无法,学人不会,便即向里作解,便即倚壁坐,舌柱上腭,湛然不动,取此为祖门佛法也,大错!”三古尊宿语录》卷四)他们都认为只作枯坐,不求契悟,未能得道,应当按学人不同根机,给予方便接引。南岳怀让看到马祖道一总是关起门来坐禅,便去敲门问他为什么天天坐禅,一味枯坐,如果不修止观功夫,那是难以成功的。马祖并未理解。一连几天,马祖看到怀让在他草庵门磨砖好生奇怪,就问:“磨砖何用?”怀让答道:“我欲磨砖成镜!”马祖笑说:“磨砖岂能成镜?”怀让道:“磨砖不能成镜,枯坐岂能成佛。”马祖受到启发,恍然大悟,就随侍南岳左右达九年之久。

  同时,禅师们认为语言文字只是一种假借施设,是“因指见月”的指,第一义谛是离言绝待的,彻悟不需要借助于文字。荷泽神会在《南阳和尚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中说:二八代祖师,以心传心,离文字故,从上相承,亦复如是。”黄檗希运在《宛陵录》中说:“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只是化童蒙耳。”可见语言文字是一种约定俗成规范的媒介形式,而心性是自己的,不可执“指”为月,如果只向经典文字上求索,只能把别人成果接受过来,而不可能取得自己独有的成果。《古尊宿语录》卷四临济义玄说:“今时学人不得,盖为认名字为解,大册子上抄死汉语,三重五重复子里,不教人见道玄旨,以为保重。大错!瞎屡生,你向枯骨上觅什么计?有一般不识好恶,向教中取意度商量,成于句义,如把粪块子向口里含了,吐过与别人,犹如俗令打传口令相似,一生虚过也。说明语言文字具有规范形式的限制,从而使人们只能拾人牙薏,亦步亦趋,而不能有自己的创造和收获。禅师们否定文字的作用,其意图正是排除定型化、规范化的禅悟体验的限制。

  二、禅师们以不规范的动作和语言为新方便

  为了避免和克服语言文字规范形式的限制,禅师们设立的新方便是:以不规范的动作和语言为表现悟境和接引学人的媒介形式。如:

  1、不用言说,而代之以各种没有固定规则形式的动作。《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载,药山惟俨上堂而不说法:一一日,院主请师上堂,大众才集,师良久,便归方丈,闭门。院主逐后日:“和尚许某甲上堂,为什么却归方丈?师曰:“院主,经有经师,论有论师,律有律师,又争怪得老僧?”在药山看来,经律论都可以说,而禅不是固定的东西,不可说也不必说,一有言说就落入分别限定,限制了学人的心路意识,因此禅的传授干脆不用言说。

  《古尊宿语录》卷一载:百丈怀海随侍马祖道一路行次,闻野鸭声,马祖云:“什么声?”师云:“野鸭声。”良久,马祖云:“适来声向什么处去?”师云:“飞过去。”马祖回头将师鼻便揪,师痛作声。马祖云:“又道飞过去?”师子言下省悟。这一动作,使学人剧痛之下体验到自己是知痛知痒的主体。

  2、运用不规范语言。 《五灯会元》卷十三载曹山本寂的一首偈说:“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意思是说,火焰里结寒冰,九月中杨花纷飞,泥牛在水面吼叫,木马正追风嘶鸣。都是背离生活常理,因而使学人无法按照通常的思维逻辑理解和解释。《五灯会元》卷四赵州从詻答僧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师日:“吃粥了也未?”日:“吃粥了也。”师日:“洗钵盂去。”其僧忽然省悟。答非所问,就是不规范语言。

  3、用暗示语言和动作,如“不予说破”、“绕路说禅”、“用活句不用死句”皆属此类。《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载:“一日善道随石头游山次、石头日:“汝与我砍却面前头,树于碍我。”师曰:“不将刀来?一石头乃抽刀倒与师。师云:“不过那头来?石头日:“你用那头作什么?”师即大悟。不为常情所缚,脱颖而出,这就是无法之法的妙用。

  摘自《十方》第11卷第6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转烦恼成菩提”,转我们烦恼的生活,成为高等智慧的生活,那我们的生活与诸佛菩萨、与法身大士,真的叫无二无别!我们要知道,诸佛菩萨不会帮我们增长贪嗔痴!我们拜佛,就有很多钱、就可以做大官,那就完全错了,佛菩萨不会帮助我们这些。佛菩萨是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觉悟了,乐!觉悟之人,随遇而安,那叫高等智慧的生活。高等智慧的生活,不在于你是否富贵。世间富贵贫贱,佛不能帮助。为什么不能帮助你?这是因果的关系。你前世没有修财布施,这一生得不到财富的享受。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