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24 十二因缘 第二项 行(业) 一 行


2014/9/4    热度:247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24 十二因缘 第二项 行(业) 一 行

 

  “第二项 行 (业)

  行:行为、造作迁流之意,指依无明而起的身心活动。”

  十二支缘起里面的“行”,指的是没有解脱的无明众生的造作,所以又叫业。佛法的重点内容是无明、贪爱及行(业),要明白什么叫业力,业力如何产生,为什么会影响到未来际的生死相续?

  “以性质说,有:罪行、福行、不动行;以所依说,有:身行、语行、意行。身心动作及引起的动力(业),也名为「行」,因造作之义,同于「业」故在此,指能招感现在果报之过去世三业(身、语、意)。”

  我们的意念一动就造成身体和言语的行为,所以,身口意三业的造作指的是意念、身行、语言。之所以有身体的行为和语言,一定是先动了意念,意念不动不会产生行为,所以身口意都在造业。业有福业(行)、罪业(行)和不动业(行)。行善是善业,作恶是恶业,修定是不动业。

  现在身心的造作会产生未来的影响力,这也叫行。这个影响力即未来的业(无表业),会影响到未来的身心行为和果报。很多人不了解这点,说看不到这个具有影响力的业。其实我们可以感觉得到的,比如今天做了一件善事帮助了别人,身心会很欢喜,身体也会觉得很轻安。反之,如果今天犯了罪,在心灵上就会留下作用,连作梦都会恐惧。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的情绪会影响到晚上。如果常作同样的行为,久了会变成惯性,业力就更强大而固定。习性就是习以为常而产生的一种惯性作用。过去世的身语意三业能招感现在的果报,同样,现在的身语意三业也能招感未来的果报,所以都叫行(业)。

  “业的定义:是由身心的活动而留有力用,因活动所引起的势用,或称「生活的遗痕」。古说业有「表业」与「无表业」。「表业」,为善为恶的行为;「无表业」,从善恶行为而引起的潜力。”

  身心造作产生的作用能影响未来,这个力量叫业。业分表业和无表业。表业,就是现在已经表现的身口意的造作,构成了外在的行为;无表业,就是由行为的造作而产生的潜在功能动力,但还没有表现出来。现在一般讲的业力指无表业,也就是潜在内里暂时还没有产生果报现象的作用,但会影响未来而受报。

  “从业的发展过程说,由于触对现境,或想前念后,思心所即从审虑、决定而发动身语的行为;在这身语动作的当下,即引起业力。可见,业是经内心与身语的相互推移而渗合的。”

  导师的这段话把业力的造作讲得很清楚:我们的六根与六尘相触,或是内心的记忆而引起思惟,思前想后,思心所从审虑到决定,然后发动为身体和语言的行为。这个造业的过程,一般人都不了解。要产生行为前必定有其先决条件(动机),一般很少没有动机而胡涂行事的。有的是根尘相触而引发,有的是内心的观念而产生,二者都经过思惟、审虑、决定,最后才产生行为。所以当我们在考虑、思惟、决定以及发动为身语意行为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业力。

  这里大乘与小乘的说法有一点差别。构成造业的条件是行为的表现,这是根本佛法的说法。比如说拿刀子杀死了一个人,杀业才能成立。但是大乘佛法后来发扬为不是只有行为,进一步谈到了动机。比如看到一个人就非常瞋恨,恨不得杀死他。当这样一念起来时,虽然还没有表现出行为,大乘佛法认为就已经构成造业了,认为这就是动机,就是杀业。所以大乘讲究的是身口意,身是行为,口是言语,意是动机(思惟模式),这个要求就更高了。我们之所以会有行为,一定是先有内心的动机,所以注意喔,修行就要注意到我们的动机(起心动念)。如果能在起心动念的当下就能发觉,那么当下就能停止,就不会产生恶业了。如果产生了行为才叫造业,那就太慢了,已经发生了要停止也来不及了。如果我们时时刻刻在观照,时时刻刻在注意,心念一动马上就发觉了而停止,那就不会变成行为,这是修行重要处。真正用功修行的人不是只注意外在的表现,而是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微细处都很明析,当心念一动时马上就发觉,不再继续下去,更不会变成行为,所以真正用功处是在动机即起心动念处!业是经身语意行为的互相渗合而造成的,不是无条件原因动机的。

  “所以业不能看为个体性的物质或精神,也非附属于身心的某部份;而是不离有情色心,不即有情色心的潜能。总之,业依有情的和合相续而存在。”

  这几句话也很重要。众生对业力很容易执着,好象业是一个实有的东西,住在我们身体的某一部分,不是在五蕴物质的色身,就是在心灵的部分。甚至有人认为,从现代生理学来看是储存在脑部的某部分。我们都有一个观念,业力使我们生死轮回,它总是一个什么东西住在身心的什么地方,然后在我们死的时候,从这里跑到那里去轮回。这就是实有感的想法。其实这里就点出重点:不能把业力看为是个体性、物质或精神的,也不附属于身心的某一部分。那业力到底是什么?导师说:业力不离有情的色心,但不即是有情的色心,它是一种潜能。“不离又不即”,这就难了解,就像我们讲的“非有非无”。不即不离,“即”=就是,“离”=离开,业不就是身心,但也不离开身心,它是因有情的身心活动而存在的功能。如果执着它是实有的,就会说它是物质或心灵的,住在身心的哪一部分,好象实有固定的一个东西。其实它只是一种功能作用,是不离身心而有的功能作用,但它不是实体的物质。这一点大家要注意,不然把业力实有化,那就与“自性”以及外道的“神我”是一样的了!这个比较难了解,到后面我们会进一步深入细致讲解,让大家体会深一点,那时身心有体证的人就会渐渐了解的,不要急在一时。

  业依有情的和合相续而存在,如果没有我们有情和合相续的这个身心,业力就无法展现。所以业力是“非有非无,不即不离”的,大家慢慢体会,不要把业力实有化,业力还是缘起如幻性空的。

-----------------------------------------------------------------------------------------------------------------

更多体方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经上世尊给我们说了多少次,劝勉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意思很深!我们对佛的言教,佛所讲的理论、佛所讲的方法、佛所讲的境界,全盘接受,这是“受”;接受过了之后,永远保持而不丧失、而不变质,决定遵守,这是“持”;不仅仅如此,还要“为人演说”。演是什么?做出样子来给人看,这是“表演”。生活就是表演,做出个样子给人看。我做出这个样子,要与经上讲的完全相应。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种种的演说,目标方向只有一个,帮助一切众生觉悟。我们佛门常说,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个总方向、总目标。我们帮助一切众生,“为人演说”,最主要是要做出一个好样子给人看。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