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法法师:我对唯识学的基本看法
2014/9/4   热度:243
戒法法师:我对唯识学的基本看法 戒法 唯识学曾经一度被中国佛教徒所冷落(中唐以后),直至清末民初,又一度被唤醒,成了一时之热潮。就从唯识学的教义本身来看,他为我们揭示了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过程。 总的来说,我对唯识学的基本看法,主要是从生命分析的视角来看待唯识学。我把唯识学对生命的分析大体分为三个层面来谈,分别如下: 一、凡夫的生命状态——认识自己的生命缺陷 首先是从凡夫的本身而言,他是存在种种缺陷的,如唯识学“三自性”当中的“遍计所执性”,就是为我们揭示了作为凡夫的生命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所谓“遍计所执性”,就是说我们凡夫对种种事物会产生计度分别,分别之后又会处处的执著,这也是凡夫的生命特点。 “遍计所执性”也可以说就是我们生命当中染污的一面。凡夫因为内心被无明所缚,对万事万物都不明了,由此产生各类的烦恼心所,造种种业,最终构成凡夫的轮回生命。 唯识学最基本的教义,首先就是让我们认识自身生命的种种缺陷,然后针对生命存在的缺陷提出对治的方法。比如我们面对喜欢的东西,由于喜欢而产生的贪爱心理,那唯识学就告诉你,这外境是虚妄不实的,那是你自身强加于这外境上的一种标签,以为他是美好的,实际上是我们自身的主观意识强加上去的。 二、从凡夫到圣者的转变桥梁——认识生命的规律 所以在唯识学中就进一步谈到我们生命的规律性,也就是我这里所说的第二个生命层面。用唯识学的专业术语来说,那就是“依他起性”的内容。 “依他起性”实际上就是让我们从凡夫生命状态转向圣者生命状态的一个桥梁,也就是我们从凡夫到圣者的修练转化过程。前面第一个层次只是认识自己存在缺陷,而到了第二个生命层次就要认识生命存在的规律。比如我们生命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生命呢?等等问题都可以从这里得到解决。在唯识学当中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这生命的缘起真相。认识这样的生命规律,对我们生命的转染成净工程是非常有意义价值的,这种价值就是体现在第三个层面的生命状态。 三、圣者的生命状态——明确修行的目标 唯识学对生命诠释的第三个层面就是我们修行最终要达到的那个生命状态。这当中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阶段性的目标;一是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所谓阶段性的目标,比如唯识学当中所说的五位(五位指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前面四位就是我这里所说的阶段性目标,而最后的究竟位,就是我这里所说的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们修行也是沿着这样的路标一直向前走去,非常的明确,又有具体的操作性。 相对于我们凡夫染污的生命状态而言,第三个层面就是我们生命当中清净无染的一面,这是我们修行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用唯识学的术语来说,那就是达到了“圆成实性”的生命境界。 我对唯识学的基本看法,大体就是从以上三个层面的视角来理解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福慧二足尊”,他的福报跟智慧都是圆满的。但他过的是什么生活?就是我们中国人讲过乞丐的生活。每天沿门托钵,他过这个生活。他给我们做示范,给我们做榜样。他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对于这个世间丝毫贪恋都没有。人到无求品自高,生活节俭一点,生活苦一点好!我们在六道里的时间太长,过去真的是无量劫搞生死轮回。我们凡夫烦恼习气非常之重,所以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觉。生活苦一点好,为什么?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情执也要淡一分好,太重了就产生恩爱,佛在经上明白地告诉我们,“爱不重不生娑婆”。生活简单清苦,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对这个身体也没有留恋,将来佛来接引,走得痛快,走得潇洒,没有一丝毫牵挂。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